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野生珍稀观赏植物太行花的研究



全 文 :野生珍稀观赏植物太行花的研究
王建书 (河北工程大学农学院 ,河北邯郸 056021)
摘要 太行花和缘毛太行花为蔷薇科太行花属植物 ,特产于我国太行山南端。由于其观赏价值和特殊的生境 ,太行花已被列为国家二
级保护植物。重点介绍了太行花的观赏价值 、分类地位 、生物学特性以及引种栽培研究等。
关键词 太行花;观赏植物;生物学特性;引种栽培
中图分类号 S68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15-06209-02
Research Review of Taihangia rupestris as aWild Ornamental
WANG Jian-shu (College of Agriculture,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Hebei 056021)
Abstract Taihangia rupestris and Taihangia rupestris var.ciliate are peculiar species of Rosaceae and only distributed in Southern Taihang Mountains of
China.They are resources as wild ornamental.Taihangia rupestris is rated as the second-grade of protection plant of the nation.In this paper it was intend-
ed to make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its characteristics , ecology , biology ,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Key words Taihangia ;Ornamental;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作者简介 王建书(1960-),男 ,河北赞皇人 ,教授 ,从事植物资源学
和植物检疫学相关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08-03-21
  太行花(Taihangia rupestris Yǜ et Li.)为野生多年生观赏
草本植物 ,生长在山沟尽头背阴陡峭的石壁上 ,根扎入石缝
的土壤中。叶基生 ,花白色 ,如杏花大小 ,花朵稠密 ,直径 2.5
~ 4.0 cm ,为极好的观赏植物。太行花隶属蔷薇科太行花属 ,
该属特产于我国 ,包括 1种 1变种 ,即太行花和缘毛太行花
(Taihangia rupestris var.ciliata Yǜ et Li.)。由于其特殊的生态
条件和分类地位 ,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已被列为国家二级
保护植物。
1 太行花的形态特征及观赏价值
太行花是一种矮小的草本植物 ,根长 ,深入石缝;株高 5
~ 15 cm;叶基生 ,单叶 ,心状卵形 ,长 20 ~ 30 cm ,宽 2 ~ 8 cm ,
先端圆钝 ,基部常截形或圆形 ,稀宽楔形 ,边缘钝齿较多 ,下
面几无毛或在叶脉基部有疏柔毛 ,有时在中部以上有 1 ~ 2
枚小裂片;花梗长4 ~ 15 cm ,有 1~ 5枚对生或互生的苞片;花
两性或单性异株 ,单生于花梗顶端 ,稀 2 ~ 3朵;花直径 2.5~
4.0 cm ,萼片 5 ,卵状椭圆形;花瓣白色 ,倒卵状椭圆形;雄蕊
多数 ,着生于萼筒边缘;花盘环状;雌蕊多数 ,具疏柔毛;瘦果
长 3~ 4 mm ,被疏柔毛。
缘毛太行花(图 1)与太行花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叶片具
明显缘毛。
图 1 太行花形态特征
Fig.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ihangia rupestris Yǜ et Li
太行花和缘毛太行花的始花期为春季 ,为早春开花植
物 ,花期 4~ 6月 ,和洛阳牡丹花期相近。花大 ,远望犹如洁
白的梨花 ,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1] 。可观赏花部和整体 ,株型
别致 、精小美观 ,适合小花盆栽或草坪边缘装饰 ,也可作为地
被栽培。
2 太行花的研究价值
太行花 1974年被发现于河南省修武县的一斗水和茱萸
峰(现云台山景区内),后又采于林州市城关西郊黄华墁崭
山[ 2] 。经研究 ,确定为蔷薇科植物中的一个新属———太行花
属。太行花属 1980年正式发表建立[ 3] ,为我国特有属。缘毛
太行花发现于河北省武安梁沟村东岭沟和列江村申山交沟[ 4] ,
后在涉县城西南的五指山也有发现[ 5] 。太行花和缘毛太行
花零星分布于河南[ 6] 、河北的太行山南端 ,不仅分布区域狭
窄 ,生境独特 ,而且植株稀少 ,天然繁殖能力较弱 ,随着生境
的改变 ,分布范围日益缩减 ,处于濒危境地。太行花已被列
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7] 。经细胞学资料分析 ,太行花是蔷薇
科草本仙女木族原始二倍体植物 ,染色体 2n=l4 ,属古老的
残遗种[ 8] 。花的结构由两性花向单性花演变 ,在蔷薇科中处
于独特的分类地位 ,对于阐明蔷薇科某些类群的起源和进化
有重要研究价值。
太行花的药用价值尚未查明 ,但民间常用其治疗癣
症[ 9] 。已从其全草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 5个化合物 ,经理化
性质及光谱分析 ,分别确定为:谷甾醇(I)、熊果酸(Ⅱ)、2α, 3β
二羟基-熊果酸(Ⅲ)、没食子酸(Ⅳ)、2α,3β ,23三羟基-齐墩
果 12-烯-28-酸 β-D-吡喃葡萄糖酯苷(V)[ 10] 。
3 太行花的生境及引种栽培
3.1 生境 太行花属植物生于海拔较高的悬崖峭壁或壁下
附近的裸岩缝隙间 ,植株矮小 ,不引人注目。截至目前的调
查 ,太行花分布于太行山南段河南省的修武 、林州境内 ,缘毛
太行花分布于河北省的武安 、涉县境内[ 11] 。生长在海拔 600
~ 1 800m处 。分布区的气候特点为夏热多雨 ,春季凉爽 ,年
均气温在 12 ~ 14 ℃,年降水量 500~ 1 000mm;生长环境为石
灰岩地 ,土壤为富含钙的中性褐色土。太行花为耐阴又耐干
旱瘠薄植物 ,在阴坡陡崖石壁缝隙中 ,全天不受阳光直接照
射的地方成片状生长 ,在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逐渐消失 。生
长环境狭窄。喜于阴坡稀疏落叶栎林下的中性生境 ,最适宜
生长在沟谷顶部的悬崖峭壁缝隙中 ,或者生于峭壁下林内的
岩石裸露和土层瘠薄处。
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8 , 36(15):6209-6210                  责任编辑 李菲菲 责任校对 况玲玲
3.2 引种栽培 太行花可采用种子繁殖 ,但其结实甚少 ,不
可能大量采种 ,需进行引种栽培试验。据研究 ,取回植物原
产地土壤(pH=7.6)喷水 ,将缘毛太行花幼苗带根植入 ,阴凉
处培养 2 ~ 3 d后缓苗。入冬移入 50 cm深土坑 ,覆盖塑料
布。次年幼芽萌动后 ,用腐熟土肥换去 1/2原产地土壤。冬
季露地栽培 ,植物体上面覆盖树叶和杂草 ,第 3年初春生长
良好[ 12] 。另经试验 ,用细沙 、草炭土各半调制的培养土上盆 ,
将野生太行花幼苗在温室内栽培 ,夏季温室遮阴 、通风 ,室温
25 ~ 30 ℃;冬季控温在 8~ 15 ℃条件下 ,每年换盆;每周浇水
1 ~ 3次 。结果表明 ,植物 4~ 10月长势最旺 ,花期 11月至次
年 4月 ,其中次年 3月份为盛花期。每株苗年萌新芽苗 2~ 6
个 ,叶 30 ~ 50片 ,开花 12 ~ 35朵 。在温室条件下生长正常 ,
但同一植株不同生长阶段 ,形态上出现活跃的分化现象。如
叶片形状 ,除卵形 、椭圆形 ,还有长椭圆形 、心状卵圆形 、三角
状卵形;叶基截形 、圆形或楔形;叶缘圆钝或锐尖 ,深裂或波
状浅裂;叶对生 、互生等。花的性别除雄花 、两性花 ,还有单
性雌花;每个花葶小花数达 1~ 5个;花瓣也出现 7 ~ 15瓣的
复瓣和达 38瓣的重瓣花。个体变异为选育优良栽培品种提
供了有利条件。
露地栽培的气候条件与产地相近 ,如年平均气温分别为
11.8和 10.1 ℃;年降水量分别约为 650和 800 mm ,日照时数
2 635和 2 480 h 。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栽培条件下水
分条件较好 ,露地栽植的太行花 ,不同苗龄植株均生长正常 ,
越冬良好 ,有 1/4的叶片冬季仍保持活力 ,而原产地未见成
活叶片越冬。由于栽培地区比产地山区入冬晚 ,早春升温
快 ,太行花春季萌发生长期比产地提早 15 ~ 20 d。一般温度
在 5 ℃以上时 ,越冬苗开始萌芽展叶;生长旺盛期的气温在
20 ~ 25 ℃,气温在 35~ 40 ℃,表现出抑制生长状态。在全日
照条件下 ,叶片厚 ,叶柄粗短 ,单叶重 ,叶色浓绿 ,出叶分株较
少 ,表现出光照过强的特征。如在夏季适当遮阴 ,或栽培在
稀疏林下 ,保证充足的水肥条件 ,植株生长茂盛 。地栽条件
下最好是栽植在泥炭土细沙各半的培养土上 ,土壤疏松 ,保
水好 ,植株根系发达 ,叶片繁茂 ,花朵硕大。沙土或普通黄壤
土上生长不良。
太行花在原产地主要靠茎生不定芽沿有限的石缝扩大
种群 ,很少能采集到发育成熟的种子 。人工栽培每年可产生
2 ~ 6个茎生不定芽 ,在秋季或初春掰下分株移裁 ,无根的芽
苗扦插在苗床上 ,生根后移栽 ,一般可全部成活 。离体培养
用腋芽接种在每升附加ZT 0.2 mg 、6-BA 10.0 mg的MS 培养
基上 ,在腋芽基部形成大量芽丛 ,每 30 ~ 50 d 可继代接种 1
次 ,在普通生根培养基上。将叶 、花组织接种在每升附加2 ,4-
D 1.0 mg的MS培养基中 ,分化产生愈伤组织再接种在每升
加入 0.5 mg NAA 、2.0 mg 6-BA分化培养基中形成不定芽 ,即
可生根出苗 。此外 ,也可诱导成胚状体播种成苗。
4 太行花的生物学特性及保护
对太行花的繁殖及扩散方式研究表明 ,太行花有两种生
殖途径 ,一种是有性生殖 ,另一种是无性生殖。在原产地因
生境条件特殊 ,有性生殖能力弱 ,主要靠无性生殖扩大种群。
在人工栽培条件下 ,两种生殖方式都能正常进行[ 13] 。
经解剖观察 ,太行花叶片的解剖结构与一般植物比较 ,
区别主要在于:表皮上的气孔器为无规则型;叶肉组织中的
栅栏组织由二层狭长的 、长度参差不齐的薄壁细胞构成 。叶
片解剖研究表明 ,太行花具有原始性 ,为中生植物[ 14] 。
用试管花进行太行花雌雄蕊发育的温度试验 ,结果表
明:雄蕊和雌蕊的发育对温度的要求不同。雄蕊发育的最适
温度范围偏低 ,为 1~ 6 ℃,高于 18 ℃雄蕊全部败育。雄蕊败
育的细胞学变化发生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 ,在此时期以前 ,
即从雄蕊原基到初生小孢子母细胞时期 ,其细胞学过程是正
常的 ,但细胞中没有任何多糖的累积[ 15] ,而在正常发育的雄
蕊中这种累积在花丝和花药中大量发生。雌蕊发育的最适
温度范围偏高 ,在 6~ 26 ℃范围 ,低于3 ℃大部分雌蕊在分化
早期停止发育;由高温引起的雄蕊败育过程始于雄蕊原基时
期 ,这个过程一旦启动 ,雄蕊败育将不会因重新将它转入低
温而逆转。通过控制试验温度 ,1 ~ 3 ℃获得单性雄花 ,6 ~ 26
℃获得单性雌花 ,6~ 12 ℃获得两性花[ 16] 。这为性别控制和
雄性不育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5 结语
太行花生境特殊 ,主要生长在阴坡裸露崖壁的缝穴中 。
着生太行花的崖缝土壤极少 ,有机质贫乏 ,但含钙量较高 ,且
生长地昼夜气温变化剧烈[ 17] 。太行花群落中植物种类稀少
可能与太行花的这种特殊生境有直接原因。太行花花朵数
目少 ,植株生长稀疏 ,又缺乏传粉媒介 ,致使结实很少 ,不易
获得种子;种子不能随风远扬 ,缺乏传播种子的动物 ,不能大
量天然繁殖 ,仅在其生长地的周围很狭小的地域发现少数天
然生长的幼苗 。此外 ,太行花植株保存困难 ,易随环境破坏
而逐渐消失 ,因此应加强保护。
参考文献
[ 1] 范喜梅 ,李淑萍.珍稀濒危植物———太行花[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5):4491-4492.[ 2] 范喜梅 ,辛泽华,赵小全.珍稀植物太行花的生物学性状及保护与开发
[ J] .安徽农学通报, 2006 ,12(11):66-67.
[ 3] 俞德俊 ,李朝銮.太行花属蔷薇科一新属[ J] .植物分类学报 , 1980 , l8
(4):469-471.
[ 4] 贺士元.河北植物志:第二卷[M]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 5] 王建书.涉县也有太行花属植物[ J] .植物杂志, 1990(2):14.
[ 6] 丁宝章 ,王遂义.河南植物志:第二册[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8.
[ 7] 傅立国 ,金鉴明,冯国楣 ,等.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2.
[ 8] 俞德俊 ,李朝銮.蔷薇科太行花属系统位置的研究[ J] .植物分类学报 ,
1983, 21(3):229-235.
[ 9] 张惠源 ,张志英 ,岳俊三,等.中国中药资源志要[M] .北京:科学出版
社 ,1994.
[ 10] 王皓 ,温远影.太行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J] .中草药杂志, 2001,32(8):20
-21.
[ 11] 王建书 ,马克元 ,赵国江.冀南太行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研究[ J] .
园艺学报 ,1994, 21(3):309-311.
[ 12] 高智才.缘毛太行花的引种栽培[ J] .河北林果研究 , 1988, 3(2):90-
91.
[ 13] 陆文 ,沈世华,王伏雄.太行花生殖生物学研究 II有性生殖和无性
生殖的调查与研究[ J] .生物多样性, 1995,3(1):8-14.
[ 14] 李景原,李发启,王太霞.太行花叶的解剖结构[ J] .河南师范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 1994,22(2):112.
[ 15] 陆文 .太行花性器官发育的研究———两性花中雌雄性器官发育对
温度的不同要求[ J] .植物学报, 1996 ,38(3):174-179.
[ 16] 陆文 .由温度引起的太行花雄性不育的细胞学和细胞化学研究
[ J] .植物学报, 1996 ,38(11):853-856.
[ 17] 沈世华 ,陆文 ,王伏雄.太行花生殖生物学研究 I太行花生境的分析[ J] .生物多样性 ,1994, 2(4):210-212.
6210              安徽农业科学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