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长序榆天然更新调查研究



全 文 :长序榆天然更新调查研究
蒋延生
(福建省南平林业检查站 ,福建 南平 353000)
摘要:对福建省南平市来舟镇东山村残存的珍稀濒危树种长序榆的天然更新状况进行研究 , 结果表明:长序榆大树虽然生
长旺盛 ,但林下天然更新不良。长序榆果实风播有效距离仅为 30 m , 且由于它是阳性树种 ,不耐蔽荫 ,在阳光不足的林下种
子难于成苗 ,幼苗难以成树 , 天然更新能力弱 ,这些是它种群数量少 ,处于濒危状态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长序榆;天然更新
中图分类号:S792.19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51(2003)04-0055-04
The Study on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Ulmus elongata
JIANG Yan-sheng
(Forestry Checkpoint of Nanping City , Nanping 353000 , China)
Abstract:I n this paper ,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Ulmus elongata , a rare tree species in danger , in Dongshan , Laizhou Tow n , Nanping
City , Fujian Province was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though the old trees of Ulmus elongata grew well , but it is difficult for
them to reproduce under the cover of ov erstory.Wind disseminated distance of U lm us elongata seeds is only at most 30 m.Ulmus
elongata is an intolerant tree species , unable to bear shade.The seeds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s development were both difficult be-
cause of light deficiency under the shade of overstory.Above reasons resulted in lower ability of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Ulmus elon-
gata were main reasons for its status being rare and in danger.
Key words:Ulmus elongata ;natural regeneration
  长序榆(Ulmus elongata)是 1979年我国发现的一个榆属新种[ 1] ,产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 ,为
落叶树种 ,根据现有资料 ,仅在浙江遂昌 、临安 、松阳 、庆元 ,福建南平来舟 ,安徽祁门 、绩溪 ,江西资溪和铅
山等地有零星分布[ 2] ,散生于阔叶林或毛竹林中 ,成为最上层的林木 ,但数量很少。长序榆树高可达 25 ~
35m ,干形通直圆满 ,生长迅速 ,材质优良 ,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优良速生用材树种[ 3] 。长序榆在其分布范
围内 ,长势旺盛 ,生长发育正常 ,人工采种育苗和扦插育苗繁殖均获成功[ 4 ~ 6] ,但天然更新不良 ,除有为数
不多的处于上层的大树和林下幼苗幼树外 ,几乎不见中龄林木 ,为究其原因 ,笔者对福建省南平市来舟镇
东山村附近的长序榆天然更新情况作了调查 ,希望搞清其规律 ,为营造长序榆提供可靠的依据 。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来舟镇东南约 7 km 处的东山村(东经 118°3′,北纬 26°36′),海拔 600 m 左
右 ,现存长序榆大树 12株 ,散生于海拔 350 ~ 700 m 山坡林中 ,其中最大的树高 26m ,胸径 73 cm ,生于海
拔 400 m 左右毛竹林中 ,其它植株树高 15 ~ 28 m ,胸径 24 ~ 70 cm 等 ,均散生于毛竹林中。该地在 1980
年以前 ,曾是发育良好的阔叶混交林和部分毛竹林 ,阔叶林的组成常绿树种以壳斗科(Fagaceae)栲树属
(Castanopsis)为主 ,如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甜槠(C.eyrei)、苦槠(C.sclerophyl la)(生于林缘或林间
空地)等 ,同时混生有大量的落叶阔叶树 ,如锥栗(Castanea henryi)、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紫树
(Nyssa sinensis)、杭州榆(Ulmus changii)等 , 其它还有少量的椤木石楠(Photinia davidsoniae)和毛竹
(Phy llostachys pubescens),而后 ,阔叶树大多被砍伐 ,毛竹扩鞭逐渐形成纯林 ,10 多株长序榆幸免于难 ,残
存于竹林中。该地坡度平缓 ,立地条件较好 ,现存母树树干端直 ,长势旺盛 ,生长发育正常 ,无病虫害。
 收稿日期:2003-03-06;修回日期:2003-08-08
 作者简介:蒋延生(1965-), 男 ,福建华安人 ,南平林业检查站助理工程师,从事森林资源保护、营林及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第 30 卷 第 4 期
2 0 0 3年 1 2月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Jour of Fujian Forestry Sci and Tech
Vol.30 No.4
Dec., 2 0 0 3
DOI :10.13428/j.cnki.f jlk.2003.04.016
2 研究方法
选择位于海拔 550m左右的 2株母树 ,进行更新调查 。这 2株母树均位于西南坡 ,坡度 15°左右 ,其中
1株位于上坡(记为 Ⅱ号母树),另 1 株位于下坡(记为 Ⅰ号母树),2 株水平相距 55m 。以母树为中心 ,从
东 、南 、西 、北方向各设宽 2m ,长 20 m(水平距离)的样带 1个 ,每个样带的面积为 40m2 ,调查前 ,先测定母
树的高度 、胸径 、枝下高 、冠幅 ,估测上层林木的组成及覆盖度和下层林木的覆盖度。调查时 ,测定每株更
新幼苗 、幼树与母树的间距 、苗龄 、高度 ,并在距Ⅱ号母树23 m处的林缘空旷地 ,采用随机布点的方法设置
2块 4m×4m的样地 ,调查在全光照条件下的更新情况 ,作为对照。
3 结果与分析
Ⅰ号母树树高 24 m ,胸径 70 cm ,枝下高 19 m ,冠幅东西×南北=11.7m×12.3m ,生于竹林中 ,上层
由单纯的毛竹组成 ,覆盖度 60%~ 70%,东 、南 、北 3个方向林下灌木层的平均高度 50 cm 左右 ,盖度 50%
左右 ,草本层较矮小 ,南侧林下灌木层盖度达 90%以上 ,多为悬钩子属(Rubus)植物 ,平均高 50cm 。林下
较阴湿 ,土层较深厚湿润 ,多石砾 ,肥力中等 ,竹林疏密不均 ,少数形成林窗空地 ,透光性较好 ,更新情况见
图 1。
统计结果表明:Ⅰ号母树 4个样带共有更新苗木 75 株(东侧 17株 ,西侧 10株 ,南面 18 株 ,北面 30
株),距母树 5 m 以内 14株 ,占总株数的 18.7%, 6 ~ 10 m 处 40 株 ,占 53.5%, 11 ~ 15 m 以内 13株 ,占
17.3%,16 ~ 20 m 内 8株 ,占 10.7%;其中当年生苗木 20 株 ,占总株数的 26.7%, 2 年生苗木 11株 ,占
14.7%,3年生 12株 ,占 16%,4年生 13株 ,占 17.3%, 5年生 4株 ,占 5.3%,6年生以上 15 株 ,占 20%。
需要指出的是 3年生及其以上的苗木均为每年竹林抚育时被砍伐后萌生的当年生枝。2株 10年生以上
的幼树为林间小路旁伐桩上萌发的幼树 。
Ⅱ号母树树高 25 m ,胸径 54 cm ,枝下高 18m ,冠幅 14m×11.8m ,位于 Ⅰ号母树的上坡 ,生于南北向
的干沟边东侧 ,沟深 2.5 m ,向北渐浅 ,因此我们仅在母树东侧和南侧各设宽 4 m ,长 20 m(水平距离)的样
带 1个 ,竹林和下层灌木的盖度与 Ⅰ号母树相当。更新情况见图 2 。
图 1 Ⅰ号母树更新苗木情况 图 2 Ⅱ号母树更新苗木情况
  从图 2可以看出 ,2个样带共有更新幼苗幼树 100株(东侧样带 38株 ,南侧样带 62株),距母树 5 m
以内 13株 ,占总株数的 13%,5.5 ~ 10 m 处 31株 ,占 31%,10.5 ~ 15 m 处 31株 ,占 31%, 15.5 ~ 20 m 处
25株 ,占 25%;其中当年生苗 26株 ,占总株数的 26%,2年生苗 46株 ,占 46%,3年生苗 18株 ,占 18%,4
年生苗 7株 ,占 7%, 5年生苗 3株 ,占 3%。与Ⅰ号母树的更新苗木相比较 ,有几个特点:单位面积幼苗 、
幼树数量较多;3年生以下苗木所占比例远较Ⅰ号母树为大;在距母树 20 m 的范围内更新苗木的分布比
较均匀 ,而 Ⅰ号母树的更新苗木主要集中在 6 ~ 10m 的范围内 。
2块作为对照的 4m×4m 小样方位于距 Ⅱ号母树南侧 23 m 的林缘处 ,光照充足 、地势平坦 ,除有少数
灌木外 ,无乔木树种遮蔽 ,调查结果见表 1 。
·56·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第 30 卷
表 1 对照样方长序榆幼苗每株调查数据
样方号 编号 苗高/cm 年龄/ a 样方号 编号 苗高/ cm 年龄/ a
Ⅰ 1 250 7 Ⅱ 1 145 12
Ⅰ 2 230 10 Ⅱ 2 200 10
Ⅰ 3 190 7 Ⅱ 3 270 10
Ⅰ 4 290 7 Ⅱ 4 210 8
Ⅰ 5 200 5 Ⅱ 5 160 12
Ⅰ 6 180 4 Ⅱ 6 101 3
Ⅰ 7 120 5 Ⅱ 7 250 8
Ⅰ 8 167 4 Ⅱ 8 180 7
Ⅰ 9 160 3 Ⅱ 9 550 12
Ⅰ 10 220 5 Ⅱ 10 250 8
Ⅰ 11 152 6 Ⅱ 11 220 7
Ⅰ 12 180 5
Ⅰ 13 190 5
Ⅰ 14 270 8
Ⅰ 15 180 7
Ⅰ 16 82 4
 *:Ⅱ号样方与Ⅰ号样方平行 , 位于东侧 ,两者相距 4m。
上述 2样方处于毛竹林边缘 ,样方中长序榆幼树未遭受过破坏。将其与Ⅰ 、Ⅱ号母树在竹林中的更新
情况相对照 ,林缘小样方中长序榆的更新情况 ,无论在单位面积的株数 ,还是生长发育的情况等方面 ,都明
显优于林下的更新。所不同的是 , Ⅰ 、Ⅱ号母树在竹林下的更新苗木共 175株 ,3 年生以下的幼苗幼树占
绝对优势 ,达 76%,其它年龄的苗木所占比例不大 ,而且均为竹林抚育中被砍伐后萌发的当年生枝 ,而在
林缘小样方中的幼树均在 3年生以上 ,且已形成较浓密的树冠 ,样方中未见有 1 、2年生幼苗。
4 小结与讨论
4.1 长序榆为阳性树种 ,在林冠下无法更新
东山村残存的 12株长序榆大树 ,其树冠均处于竹林上方 ,自然整枝良好。 Ⅰ 、Ⅱ号母树样带内更新苗
木的年龄大多数为 3年生以下 ,少数 3年生以上 ,均为竹林抚育砍伐后萌生的当年生枝 ,说明长序榆幼苗
尚具有一定的耐荫性 ,但在上层林木 、林下灌木和草本较繁茂的情况下 ,长序榆的幼树不能正常地生长而
逐渐被淘汰 。 Ⅰ号母树东 、南 、西 、北方向的样带中 ,位于西侧的样带更新苗木数量最少 ,仅 10株 ,而位于
北侧的样带更新苗木数量最多 ,达 30株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西侧样带上层毛竹密度稍大于其它方向
的样带 ,下层灌木层的盖度远较其它 3个方向大 ,达 90%以上 ,北侧样带位于林间小路附近 ,竹林密度较
其它方向小 ,林下灌木稀疏 ,草本层矮小 ,有较多的林窗空地 ,林内透光性较好 ,因此该样带内更新苗木的
数量远超过其它样带 ,这说明光照对于长序榆更新的重要性 。 Ⅱ号母树更新情况与 Ⅰ号母树的差异同样
说明了长序榆更新苗木对光照的需求 , Ⅱ号母树因处于林缘 ,竹林的总盖度与Ⅰ号母树相似 ,因疏密不均 ,
有较多的林窗空地 ,有利于长序榆幼苗的生长 ,但由于竹林所造成的蔽荫 ,仍不利于长序榆幼树的生长 ,因
此在所调查的范围内 ,均未见中龄的长序榆。此外 ,所有更新苗木中 ,虽然 1 、2年生的苗木占较大比例 ,但
生长纤弱 ,高度通常在 10 cm 以下 ,说明长序榆的幼苗虽能在林下生长 ,但由于光照不足而生长不良 ,而在
全光照条件下的圃地的 1年生苗 ,高可达 140cm 。位于林缘之外的 2个小样方 ,由于光照充足 ,长序榆更
新极好 ,出现 10a以上和高达 5.5m 的幼树 ,长势旺盛 ,这些幼树 ,在自然演替中 ,还会有部分弱者遭淘汰 。
以上事实说明了长序榆必须在阳光充足的疏林地或采伐迹地才能正常地更新。
4.2 长序榆果实的传播距离
长序榆的翅果不仅果核隆起 ,而且果翅极不发育 ,主要靠果核边缘的睫毛借助于风力传播 ,飞播的距
·57·第 4 期 蒋延生:长序榆天然更新调查研究
离远不如其它榆属树种。根据 6个样带调查统计 ,距主干 5 m以内的苗木共 27株 ,占总株数的 15.4%,6
~ 10m有 71株 ,占 40.6%,11 ~ 15 m 有 44株 ,占 25.1%,16 ~ 20 m 有 33株 ,占总株数的 18.9%,母树冠
幅半径为 6 ~ 7m ,从中可以看出 ,距树冠 5 ~ 10m 的范围内更新苗木数量最多 ,共有 111 株 ,占总株数的
63.4%。长序榆果实的飞播距离虽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如上层林冠的高度 、覆盖度 、果实成熟时风力的
大小 、风向以及坡度等 ,特别是在东山村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长序榆果实的传播受到竹林林冠的阻挡
而有一定的影响 ,但调查结果和对其它母树周围更新苗木分布情况的观察 ,可以推定 ,长序榆果实飞播的
有效距离应在距母树 30 m的范围 。
4.3 长序榆起源的推测
根据现有资料 ,长序榆仅分布在我国中亚热带的局部地区 ,该区域内的地带性森林是中亚热带的常绿
阔叶林 ,其顺向演替的顺序应该是:迹地※喜光的落叶阔叶树 ,形成稀疏的落叶阔叶林 ,造成一定的荫蔽条
件 ,常绿阔叶树侵入※常绿阔叶林 。长序榆应该是在全光照的迹地上更新发展起来的 ,这可以从其主要的
伴生树种得到证明。
长序榆是榆属长序榆组中唯一分布于东亚的种 ,它与分布于北美的其它 3种同组榆树的亲缘关系很
近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地质年代 ,现在尚未有充分的证据来推测它的产生以及它与北美 3种同组
榆树的历史渊源 ,但它是一种起源古老的树种 。
很显然 ,正是由于长序榆果实的传播距离不如其它榆树 ,而且又必须在全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地更
新 ,因此 ,虽然其结实量大 ,种子的发芽率也很高 ,但在天然更新中 ,其竞争能力远不如那些稍耐荫或耐荫
的常绿阔叶树种 ,这是长序榆在产地内个体较少 ,处于濒危状态的主要原因 。
参考文献:
[ 1] 傅立国 , 陈家瑞 ,汤彦承.中国榆科植物志资料[ J].植物分类学报 , 1979 , 17(1):45-47.
[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珍稀濒危植物[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1989.351-352.
[ 3] 邹高顺 , 龚耀乾 ,龚蒙 , 等.长序榆木材构造 、性质和利用的研究[ J] .林业科技开发 , 1993 ,(3):16-17.
[ 4] 赖文胜.长序榆一年生播种苗的年生长规律[ 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01 , 25(4):57-60.
[ 5] 张纪卯 , 陈巧女 ,赖文胜.长序榆苗木生长规律的研究[ J] .福建林业科技 , 1993 , 20(3):8-13.
[ 6] 张纪卯 , 陈巧女 ,赖文胜.长序榆扦插育苗试验初报[ J] .福建林业科技 , 1993 , 20(4):18-23.
·58· 福 建 林 业 科 技 第 30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