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文章编号:1002-1728(2005)03-0072-02
稻田恶性杂草疣草及其防除技术研究
佟淑杰1 ,李玉国2 ,刘培斌1 ,赵成德1 ,于文奇3
(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辽宁 沈阳 110161; 2.东港市新兴区技术推广站 , 辽宁 东港
118300; 3.建平县植物保护站 ,辽宁 建平 122400)
中图分类号:S451.21 文献标识码:B
近年 , 辽东南局部稻田一种新杂草发生危害严重。
鉴定确认为疣草。本文报道了疣草的生物学特性 , 调查
了发生分布范围 ,探讨了该杂草发生加重的原因 , 试验了
常用除草剂对该杂草的防除效果 , 筛选出对疣草和稻田
其他杂草防除效果良好的化学除草剂。
1 材料与方法
1998 年发现东港市新兴区 、椅圈镇 、黄土坎镇等地稻
田发生一种当地俗称“水三荚”的新杂草。同年调查了该
杂草在东港市的发生危害状况。采集杂草栽种于水沟获
得种子。1999~ 2004 年调查了该杂草在全省的发生分布
状况 , 初步分析了其发生加重的原因。于沈阳栽种 , 研究
其生物学特性。 1999 ~ 2002 年试验了稻田常用除草剂的
常规剂量对该杂草的防除效果 , 筛选出防效良好的除草
剂。2003~ 2004 年在东港市示范推广了化学防除技术。
2 研究结果
2.1 种类的确定及分布调查
对照《辽宁植物志》鉴定 , 水三荚实为鸭趾草科 、水竹
叶属的疣草(Murdannia keisak)。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
繁殖 ,基部匍匐 、多分枝。幼苗淡紫绿色。成株株高 20 ~
70 cm ,茎圆柱形 , 淡绿带紫红色。叶 2 列互生 , 线状披针
形 ,长 3 ~ 6 cm ,宽 5 ~ 8 mm , 先端渐尖 ,基部呈短鞘包茎 ,
边缘全缘常被白色纤毛。 聚伞花序于枝端顶生 , 枝上部
腋生 , 1~ 3 朵花 , 苞片披针形 , 花梗长 1 ~ 2.5 cm , 萼片 3
枚。蒴果 , 种子稍扁平 , 平滑。 几年的调查表明 , 疣草在
辽东南的丹东全市 、大连庄河 、鞍山岫岩等地稻田均发生
危害;在本溪 、抚顺 、沈阳等地的稻田主要分布于田埂边
与水沟中 ,尚未造成危害;在其他地区偶见于稻田周围。
2.2 生物学特性研究
浅土层(10 cm 以上)的疣草种子萌发早 , 水稻移栽前
的 5 月上中旬大量萌发 ,至水稻栽移时长至 2 叶期 , 通常
除草剂应用时期(水稻移栽后 7 d)草龄较大 , 为 3 ~ 4 叶
期。深土层中的种子在水稻移栽后 10 d 开始大量萌发。
该杂草对稻田常用除草剂抗药性强 , 难于人工拔除。 耐
弱光照 ,水稻分蘖盛期进入成株期 , 一般与水稻株高相
近。水稻穗期缠绕稻茎稻穗 , 8 月中旬开花 , 种子具有后
熟特征。散落于稻田的种子一般翌年萌发 , 而埋入深土
层的种子经 1~ 3 年仍不腐烂 , 翻入浅土层仍可萌发。因
竞争肥水和缠绕稻茎造成水稻生长不良和严重减产。
2.3 发生危害加重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 ,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 , 疣草在东港市主要
分布于稻田周围的田埂 、水沟中 , 偶见稻田周边危害。 近
年在稻田发生危害加重的主要原因分析认为是:大量应
用化学除草剂防除稻田杂草 , 稻田中形成了植被群落的
生态位空缺 ,耐弱光和因萌发早而耐常用除草剂的疣草
就逐渐向稻田中发展 ,成为丹东等地稻田的主要杂草。
2.4 疣草防除的除草剂筛选及效果分析
多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 移栽后施用的常用除草
剂对疣草的防除效果均不佳。 在常规剂量下 , 移栽初期
常用的苄嘧磺隆 、吡嘧磺隆对疣草的防除效果为 0%~
35%,丁草胺 、苯噻草胺的防除效果为 30%~ 82%, 分蘖
期常用的二氯喹啉酸的防除效果为 20%~ 55%。而分蘖
末期使用 2 , 4-D 丁酯防除疣草效果良好 , 防除效果为
90%以上。该除草剂在北方地区不常用 , 且对水稻易造
成药害。移栽前药剂封闭处理试验。 12%农思它乳油
150 、250 ml/ 667m2 , 60%丁草胺乳油 150 ml/ 667m2于整
地后移栽前撒施毒土 , 50%苯噻草胺可湿性粉剂 70 g/
667m2 移栽后 7 d 撒施毒土。 移栽后 15 d 对杂草的防除
效果为:农思它 150 ml/667m2、250 ml/667m2对疣草的防
效为90.6%和 93.9%, 对稻田所有杂草的总体防效分别
为88.9%、97.0%, 对照药丁草胺 、苯噻草胺对疣草的防
效分别为 80.6%和 73.9%, 总体防效分别为 72.2%和
65.1%,均远低于农思它两个剂量处理的防效(表 1)。按
残株鲜重计算的防除效果与株防效相似。移栽后 30 d
时 ,农思它处理对疣草和其他杂草的防除效果也明显高
于对照处理。 2003 ~ 2004 年两年 , 在东港市示范了 1 万
hm2 稻田整地后移栽前用 12%农思它乳油 3 000 ml/ hm2
撒施毒土封闭处理 ,对疣草的防除效果为 89%~ 97.5%,
平均 95%,对稻田所有杂草的总体防除效果达 92%以上。
移栽前封闭处理 ,还增强了对河蟹的安全性 ,适宜在养蟹
稻田中应用。
收稿日期:2005-01-04
辽宁农业科学 2005(3):72~ 73
L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文章编号:1002-1728(2005)03-0073-03
我国北方水稻对无芒稗化感作用研究初报
姜 敏1 , 张玉芬2 , 徐宜红2 ,纪明山2
(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 辽宁 沈阳 110161; 2.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辽宁 沈阳
110161)
摘要:用改进的差时播种共培法对我国北方常见的 51 份水稻品种(系)进行了化感抑稗特性评价。结果表明:
大部分试验品种对无芒稗都具有化感作用 , 其中1046 , 屉优 35 ,辽粳 9 , 沈农 315 , TA/C418 等品种对无芒稗具
有较强的化感作用;265-11、高优 8 对稗草基本无化感作用 , 而 265 、265-2 等对稗草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我们
还发现:多数水稻品种对无芒稗根长抑制率高于对株高抑制率;对根干重抑制率高于株干重抑制率。
关键词:水稻;化感作用;稗草
中图分类号:S511.01 文献标识码:B
现在化学除草已经成为防除稻田杂草的主要手段 , 但
是化学除草会带来环境污染 、农药残留 、杂草产生抗药性
以及杂草群落演替加速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1] 。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随着人们对化学物质防治作物病虫害提
出疑问和寻求生物源农药(Biogenic pesticides)呼声的加
剧 ,作物化感作用研究成为农业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研究
的最活跃领域 ,水稻化感作用的研究也引起世界各国科学
家的普遍重视[ 2] 。由于化感作用是利用植物体在生态系
统中的自身防御或抗逆能力 ,没有向系统中引入难降解的
化学物质 ,不会带来诸如除草剂使用等造成的环境污染问
题 ,因而在可持续环保型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 。
据美国农业部(USDA)估计 , 植物化感作用新技术的
应用将为美国的农业带来约占总产量 2%, 约 20 亿美元
的效益[ 4] 。所以研究水稻化感作用不仅具有社会效益 , 还
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本试验以目前我国北方常用的 51 份水稻品种(系)为
供体材料 , 以稻田主要杂草稗草(无芒)为受体材料 , 研究
了水稻对稗草的化感作用潜力 , 为进一步研究水稻化感作
用物质的生理生化特性 , 遗传特性等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所选用的 51 个水稻品种(系)均源于辽宁省农业
科学院稻作研究所。 无芒稗于 2003 年 9 月采集 , 为水田
稗草 , 晾干后于 4 ℃冰箱保存。
收稿日期:2005-01-19
表 1 施药后 15 d对杂草的株数防除效果 (东港 ,2000)
处理 剂量(ml g/667m2)
疣草 莎草 稗草 其它 总体防效
残株 防效(%) 残株 防效(%) 残株 防效(%) 残株 防效(%) 残株 防效(%)
农思它 150 3.4 90.6 4.4 88.2 1 90 1.0~ 1.4 83.3 10.0 88.9
农思它 250 2.2 93.9 0 100 0 100 0~ 1.0 100 2.7 97.0
苯噻草
胺 70 7.0 80.6 12.0 64.7 3 70.0 1.0~ 5.0 83.3 25 72.2
丁草胺 150 9.4 73.9 15.0 55.9 4 60.0 1.0~ 5.0 83.3 31.4 65.1
CK 36 — 34 — 10 — 10 — 90 —
3 小结
疣草是典型的畦畔植物 。由于耐阴 , 萌发早和耐常
用除草剂发展为辽东稻田主要杂草。农思它对疣草的防
除效果较好 ,移栽前封闭处理时 , 正处于疣草种子萌发初
期 ,效果更佳。移栽前施用除草剂还增强了对河蟹的安
全性 ,几年的推广应用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1] 李书心.辽宁植物志[ M] .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8.
[ 2] 王险峰.进口农药应用手册[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0.
[ 3] 田春晖.水稻病虫草害防治[ 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
2002.
辽宁农业科学 2005(3):73~ 75
L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