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368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3 年 10 月第 8 卷第 5 期 Chin Med Biotechnol, October 2013, Vol. 8, No. 5
DOI: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3.05.007 ·综述·
虎眼万年青皂苷 OSW-1 构效关系
研究进展
王志标,王伟,程克棣,孔建强
OSW-1 是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科学家从虎眼万年青
(Ornithogalum saundersiae)球茎中分离得到的一种甾体皂
苷类物质[1],结构见图 1。细胞水平活性测试研究发现,
OSW-1 对 HL-60 的 IC50 能达到 0.25 nmol/L,而相同的
实验中临床使用的依托泊苷(etoposide)、甲氨蝶呤(MTX)、
阿霉素(ADM)依次为 25、7.2 和 12 nmol/L,此外其对某
些耐药的细胞株(如 P388/CPT)仍有效[2]。还有研究显示
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对正常细胞的 IC50 是癌细胞
的 30 倍[3]。在动物水平,体内 0.01 mg/kg OSW-1 的摄入
量能延长 P388 小鼠存活期 59%[2]。OSW-1 不仅具有超强
的抗癌活性,较广的抗癌谱,而且使用安全,是理想的临床
候选药物,然而由于其获得不易,限制了对其的进一步研究
开发。本文拟从 OSW-1 的化学全合成、构效关系、药理作
用机制等方面一一介绍。
图 1 OSW-1 的结构式
1 OSW-1 的化学全合成研究
OSW-1 结构可以分成两部分——甾体母核及双糖,合
成的困难主要在于其母核 17 位侧链的引入以及 16 位和
17 位具有立体选择性的双羟基化。1998 年,Guo 和
Fuchs[4] 以脱氢表雄酮为原料经过 10 步反应合成了
OSW-1 的糖配基结构,产率 46%,在合成 16,17 双羟基时
使用了毒性大且价格昂贵的催化剂 OsO4。Morzycki 等[5]
采取一全新的方法,以 16,17 环氧化物为中间体,通过环
氧环的剪切形成 16β,17α 双羟基,形成的中间体对酸不稳
定,通过三甲硅基三氟甲磺酸脂(TMSOTf)催化糖苷化可
平稳地进行合成反应[6]。
在 OSW-1 全合成研究中,采用的策略均为把 OSW-1
分成甾体母核及双糖两个模块,分别合成而后再组装形成
最终产物。在合成的具体过程中,双糖合成方法类似,甾体
母核合成差异主要在于 17 位侧链及 16,17 双羟基的合
成。OSW-1 的首次全合成由 Deng 等[7]于 1999 年完成,
以图 2 中化合物 1 脱氢表雄酮为原料,17 侧链由格氏试剂
亲核反应引入,双羟基的生成由 OsO4 氧化生成顺式邻二
醇而后氧化生成 16 羰基,再被 NaBH4/CeCl3 还原成反式
邻二醇,经过 27 步反应,最终产率为 6%。Yu 和 Jin[8]采
用一种新的策略,使用相同的底物通过 1,4 加成反应合成
17 侧链的方法大大简化了 OSW-1 的合成步骤,只经过了
10 步反应,产率达到 28%。
Tsubuki 等[9]以图 2 中化合物 2 为原料,首先在
16 位引入噻吩形成醚,而后通过 2,3-Witting 重排反应生
成噻吩环 17 侧链的产物,在 OsO4 催化下生成顺式邻二
醇,经过一系列反应,OSW-1 最终产率为 15.6%。
1 2
图 2 化合物 1 和 2 的结构式
以上合成过程中,中间体往往需要分离纯化再进行下一
步反应,反应条件不易控制,不便于大规模合成。Xue 等[10]
设计了一种新的合成方法,在合成糖配基及双糖时,大部分
中间体通过结晶或直接进入下一步反应,省去了纯化过程,
大大简化了合成的工作量,使合成规模达到了“克”的水平,
大规模合成成为可能。近年来 OSW-1 的全合成研究见
表 1。
2 OSW-1 构效关系研究
OSW-1 上羟基(3β,16α,17β)、双糖、17 侧链、母
基金项目:协和青年科研基金(2012J21);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
家重点实验室优秀青年人才基金(B-2011-4)
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天然药物生物合成重
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孔建强,Email:jianqiangk@imm.ac.cn
收稿日期:2013-07-02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3 年 10 月第 8 卷第 5 期 Chin Med Biotechnol, October 2013, Vol. 8, No. 5 369
表 1 OSW-1 全合成及产率
时间(年份) 底物 产率 参考文献
1999
6% [7]
2000
28% [8, 11]
2005
14% [12]
2008
6.4% [10]
2008
15.6% [9]
核 ABCD 环不同的修饰对整体活性均会有不同的影响,构
效关系所涉及的化合物结构归纳如表 2。
2.1 羟基
2.1.1 3β 羟基多数情况下对活性无影响 1997 年,
Mimaki 等[2]从虎眼万年青球茎中直接分离了两个 3 位羟
基上连有一个葡萄糖的天然产物 3-1 和 3-2,活性测试发
现其仍然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Ma 等[13]对 OSW-1 的
3 位羟基做修饰,合成二聚体 4-1,该衍生物作用于 P388
和 A-549 细胞株,发现在 10 nmol/L 浓度下,抑制率能达
到相同浓度 OSW-1 的 65.6% 和 52.8%,其同时还合成了
3 位与 16 位具有相同取代基的衍生物 4-2,活性测试发现
其活性同 OSW-1 相比大大降低。
为了探究 OSW-1 的作用靶点,Kang 等 [14]合成了
OSW-1 3 位羟基生物素化的衍生物 5,测试了该化合物对
HL-60、Panc1、AsPC1、A375、WM35 这几种细胞株的抑
制率,发现其 IC50 在 0.1 ~ 1.1 nmol/L 之间,同母核
OSW-1 相当。
2.1.2 16β 羟基为活性所必需 OSW-1 的 16 位为 β 构
象,若其变为 α 构象,活性将大大降低。Ma 等[13]发现,
OSW-1 其余部位不变,只是 16 位构象发生变化(化合物
6),其活性大大降低,若在此基础上 17 位侧链也做修改(化
合物 7),则可能完全没有活性。保留 16β 羟基,而把其上
的双糖转移到母核别的碳原子上,化合物仍然可能具有活
性,如 Zheng 等[15]合成的化合物 8,其双糖连在 7 位碳
上,仍具有较高的活性。
2.1.3 17α 羟基为活性非必需 Ma 等[13]合成的 OSW-1
类似物 9 去除 17 位羟基后,活性测试发现其没有活性。
Zheng 等[16]合成了 17 位无羟基的一系列化合物,其中脱
去 17 位羟基但 26 位羟化的 OSW-1 衍生物(化合物 10)
仍然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其对各癌细胞株的 IC50 为 1.3 ~
73 nmol/L。可以推测 OSW-1 上 17 位羟基对活性也有一
定影响,但并非活性所必需。这结论同样也在其合成的化合
物 8 中得到验证[15]。
2.2 糖基
糖的种类以及其连接位置对该类化合物活性均有影响。
拥有双糖的化合物更倾向于有活性,如 Morzycki 等[17]
合成了 OSW-1 16β 单糖衍生物 11,活性测试发现其没有
活性。Tang 等[18]对同 OSW-1 相比具有更高抗癌活性的
23 位氧取代物(化合物 12)做母核,合成了 8 个单糖衍
生物并进行活性测试,发现其中仅 2-乙酰氧基 3-羟基取代
的化合物 13 对 Jurkat 和 HeLa 细胞株具有活性,IC50 分
别为 0.078 和 1.2 μmol/L。Mimaki 等[2]在 1997 年分离虎
眼万年青化合物时便发现,当双糖上的 2,2 位与氧上直接
连氢,即去除 OSW-1 糖基上的乙酰基和对甲氧基苯甲酰基
时(化合物 3-3),其活性同 OSW-1 相比下降了近 3 个数
量级,同时还发现 2,2 上取代基不同时,其活性也有差异。
Tschamber 等[19]以具有一定活性的 OSW-1 衍生物(化合物
14)为母核,合成 2 位去对甲氧基苯甲酰基的化合物 15,
其活性大大降低。
双糖侧链上除了 2,2 这两个羟基取代基对活性有影
响外,4 羟基对活性也会有影响。Tschamber 等[19]对化合
物 14 糖基上羟基做一定修饰,并测试其活性,发现 4 无
羟基的衍生物(化合物 16)同化合物 14 相比活性有所下
降。但 4 被 F 取代的化合物 17 对于某些细胞株,如
PC-3 和 UO31,活性比化合物 14 好。
相关研究发现,OSW-1 中双糖的 1→3 连接若改成
1→4 或 1→2 连接,其活性均会丧失。Ma 等[20]合成了一
系列不同母核的 OSW-1 类似物,这些母核包括薯蓣皂苷配
基、剑麻皂素、龙舌蓝皂苷配基、胆固醇等,同 OSW-1 相
比活性均大大降低,而其中以胆固醇为母核(化合物 18)
的活性最低。这说明母核对活性也会有所影响,此外还发现
相同母核双糖 1→4 连接的化合物 19-1 比 1→3 连接的
化合物 19-2 活性低。双糖 1→3 连接的重要性还在别的研
究中被证实,如 Zheng 等[16]合成的 1→4 连接衍生物(化
合物 20)活性同 OSW-1 相比降低了至少 3 个数量级。此
外其还以化合物 21 为母核合成了 OSW-1 双糖衍生物,发
现连接的双糖为 1→4 连接时(化合物 22)基本无活性[15]。
2.3 17 脂肪侧链
Deng 等[21]为了探究 17 侧链对 OSW-1 活性的影响,
合成了 OSW-1 的 4 个类似物(23-1、23-2、23-3 和 23-4),
通过活性测试发现其活性同 OSW-1 相当,其中化合物
23-1 活性比 OSW-1 更好。此外其对合成的化合物 23-3
抗乳腺癌活性同 Morzycki 等[17]的结果有所偏差,后者也
370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3 年 10 月第 8 卷第 5 期 Chin Med Biotechnol, October 2013, Vol. 8, No. 5
表 2 构效关系所涉及的化合物结构
化合物 结构 化合物 结构
3-1
3-2
3-3
4-1
4-2
4-1R:
R1 R2 R3
3-1:Glc Ac p-methoxybenzoyl
3-2:Glc Ac (E)-cinnamoyl
3-3:H H H
4-2R:
5
6
7
8
9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3 年 10 月第 8 卷第 5 期 Chin Med Biotechnol, October 2013, Vol. 8, No. 5 371
化合物 结构 化合物 结构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1
19-2
20
372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3 年 10 月第 8 卷第 5 期 Chin Med Biotechnol, October 2013, Vol. 8, No. 5
化合物 结构 化合物 结构
21
22
23-1
23-2
23-3
23-4
24-1
24-2
25
26
25-1R:C8H17
25-2R:C11H23
25-3R:C8H16CH=CH2
25-4R:C4H9
25-5R:C6H13
25-6R:C13H27
25-7R:C17H35
27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3 年 10 月第 8 卷第 5 期 Chin Med Biotechnol, October 2013, Vol. 8, No. 5 373
化合物 结构 化合物 结构
28-1
28-2
29
30
合成了一系列 17 侧链衍生物,其中 3 个 17 线性短侧链
衍生物(23-3、24-1 和 24-2)对乳腺癌细胞活性远远低于
OSW-1。
此外还有实验证明,支链长度对活性有所影响。Shi
等[22]合成了多种 23 位氧取代 OSW-1 类似物,其中化合
物 12 具有比 OSW-1 更强的活性,该衍生物在 23 位氧原
子之后连接有 12 个碳原子的长支链。同样有研究显示,
23 位氧取代类似物所连支链的长度同活性密切相关。Maj
等[23]的研究结果表明,当这些化合物中具有较长支链,如
化合物 25-1、25-2 和 25-3 具有 8 ~ 11 个碳,活性较好,
而若支链太短(如化合物 25-4 和 25-5)或太长(如化合
物 25-6 和 25-7)均影响活性。17 位侧链适当的疏水性可
能关系到与靶点的有效结合,从而影响到活性的差异。
关于 22 位羰基对活性的影响并没有形成定论,如化合
物 23-1,22 位没有羰基,活性却比 OSW-1 更佳[21];而
Wojtkielewicz 等[24]合成的不含 22 位羰基的短链化合物
26,活性比 OSW-1 大大降低,同时其合成的 22 位去氧
23 位氧取代的衍生物(化合物 27),活性也不及其 23 位
氧取代的类似物[22]。
由此可见,17 侧链可做适当修饰而不影响其活性,
22 位羰基在一些化合物中并非活性所必需,侧链长度应该
适中。
2.4 母核中 C、D 环重要性大于 A、B 环
Ma 等[20]合成了糖苷保持不变,母核不同的衍生物,发
现当母核换成苯环等简单的芳香环时没有活性。同样,Peng
等[25]去除了母核中的 A、B 环,合成了只含 C、D 环的衍
生物(化合物 28-1 和 28-2),发现这些化合物对 HeLa 和
Jurkat 细胞的 IC50 在 0.8 ~ 21.1 μmol/L 之间,这说明甾体
母核并非活性发挥所必需,换成适当的母核也可能有活性。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当 OSW-1 母核上 5,6 双键加氢饱和
时(化合物 29),对于某些癌细胞株,如 AGS 和 MCF,
其活性比 OSW-1 更强[26]。
通过对目前已合成的 OSW-1 类似物活性分析,有以下
几条规律:
⑴就羟基而言,对 OSW-1 影响最大的是 16 位羟基,
天然构象为 β,若变成 α 构象,其活性大大降低。其余位
置不变,去除 17 位羟基,活性丧失。而若在 17 侧链支链
加以修饰,17 脱羟基的化合物则可能有活性。多数情况下,
3 位羟基对活性的影响最弱,因此也有研究者希望对其生物
素化以探究 OSW-1 的作用靶点。
⑵糖基对活性发挥是不可或缺的。单糖活性比双糖大大
降低,同时双糖连接方式也影响活性,1→4 连接或 1→2 连
接活性远远低于 1→3 连接。同时糖上羟基,如 4 位的羟
基,也会对活性有影响。此外双糖不一定要连在 16β 位才
374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3 年 10 月第 8 卷第 5 期 Chin Med Biotechnol, October 2013, Vol. 8, No. 5
有活性,只要 16 位有氧原子,双糖连接在 C、D 环的其
余位置也可能有活性。
⑶ 17 侧链在 OSW-1 的活性发挥中可能起到提供疏
水簇结合作用靶点的作用,该侧链过长或过短均可能影响活
性,而其上的 22 位羰基并非活性所必需。
⑷ OSW-1 母核 C、D 环重要性可能大于 A、B 环,
去除 A、B 环的衍生物也可能有活性,而对于完整的环,
4,5 位的双键若被饱和则活性更强。
Sakurai 等[27]于 2010 年得到了 OSW-1 的结晶,并通
过 NMR 和 X 射线衍射得到了其 3D 结构,发现在
OSW-1 结构中糖基和 17 侧链能形成一个疏水结构簇,由
于某些蛋白表面也可以形成疏水区域,其进一步指出
OSW-1 活性的发挥可能是其疏水区域同目的靶点上的疏水
区域相互作用而引发。基于此,我们可以推测,对于 OSW-1
衍生物,17 位侧链和糖基只要处于空间上相邻的位置以足
够形成疏水区域,同时其附着的环又能有足够的刚性固定它
们的位置,此类化合物均可能有活性。
3 OSW-1 作用机制
OSW-1 具有超强的抗癌活性,然而其含量极少,化学
合成相对困难,限制了对其抗癌机制的研究。早在 1998 年,
Guo 和 Fuchs[ 4]通过比对 OSW-1 和另一种抗癌物质
cephalostatins 的结构,指出 OSW-1 发挥抗癌作用可能是
由于 22 位氧同 16β 位形成具有氧阳离子的中间体。Zhu
等[28]发现 OSW-1 引起的细胞凋亡是由 Bcl-2 剪切介导
的,该剪切由 caspase-8 激活,caspase-8 抑制剂作用及敲
除 caspase-8 基因均能使 OSW-1 作用大大降低。Zhou
等[3]通过基因芯片分析了 OSW-1 作用后一些细胞的基因
表达情况,发现某些线粒体代谢酶相关基因表达上调,通过
电镜观察发现线粒体膜及线粒体嵴发生溶解,流式细胞仪分
析发现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内和线粒体内钙离子上升,
其进一步推测,OSW-1 通过对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引发钙离子依赖性凋亡而发挥抗癌作用。关文等[29]利用
1H-NMR 技术研究 23-O-OSW-1 同 DNA 的相互作用,发
现该衍生物某些基团化学位移发生变化,推测其抗癌活性
的发挥在于木糖基团可以同癌细胞的 DNA 结合。Burgett
等[30]通过在 OSW-1 双糖 3 羟基上连接一氨基衍生物(化
合物 30),该衍生物可以共价结合于琼脂糖树脂。通过亲和
层析的方法寻找 OSW-1 的潜在靶点,发现 HeLa-S3 用
OSW-1 处理后,细胞裂解液通过亲和层析,结合于琼脂糖
树脂的蛋白用凝胶电泳分析显示在 90 kD 出现一富集的蛋
白条带,而不用 OSW-1 处理的却没有,显示该条带可能同
OSW-1 特异结合,用基于 iTRAQ 的质谱检测分析该条带
为氧甾酮结合蛋白(OSBP)。此外,还发现 OSW-1 还能跟
OSBP 相关蛋白 ORP4L 结合。通过 OSBP 及 ORP4L 的
竞争性抑制剂 25-OH 胆固醇作用能降低 OSW-1 的抗癌
活性,用 shRNA 降低这两个蛋白的表达能抑制 OSW-1 的
活性等现象都表明了这两个蛋白可能为 OSW-1 作用的分
子靶点。
Garcia-Prieto 等[31]探讨了 OSW-1 引起的钙离子依赖
性凋亡的具体机制,发现 OSW-1 能抑制细胞膜及线粒体膜
上的钠钙交换体 NCX,引起细胞质及线粒体中钙离子浓度
上升,在细胞质钙离子浓度的上升激活了钙激酶 calpains,
从而降解分子伴侣蛋白 GRP78,有研究表明 GRP78 同癌
细胞的存活相关[32],下调其水平能有效地抑制癌细胞[33]。
线粒体膜 NCX 被 OSW-1 抑制导致线粒体内钙离子上
升,从而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膜通道开放,细胞色素 C 释
放,引发内源性凋亡。
4 小结
全合成研究已经能较大规模制备 OSW-1,但反应仍较
复杂,步骤烦琐,产率较低。衍生物相关研究对 OSW-1 各
个基团在活性发挥中所起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启示,但对其确
切的构效关系的揭示应该有明确作用靶点的支持,机制的研
究显示作用靶点可能为 NCX,结合 OSW-1 构效的相关研
究,我们可以假设是 OSW-1 上 17 侧链和双糖形成的疏水
区域同 NCX 蛋白上特定的疏水区域结合而导致下游的一
系列反应,最终导致了细胞凋亡,目前人体 NCX 三维结
构已经被解析[34],可以通过分子对接模拟这一过程。若果
真作用于这一靶点,由于 NCX 对于体内钙离子平衡起着
重要的作用,抑制 NCX 的功能是否会引起别的生理失衡
还未见报道。还有研究显示,OSW-1 对某些耐药癌细胞也
有效果,如对耐氟达拉滨(fludarabine)的慢性粒细胞白血
病(CLL)患者的原代淋巴细胞 IC50 低于 0.3 nmol/L[3]。
实验已经证明 OSW-1 能降低伴侣蛋白 GRP78 的水平,而
GRP78 已经被证明同多种肿瘤发展及耐药相关[35],OSW-1
对耐药细胞株的作用是否同此相关还有待研究。
OSW-1 的作用可能不仅仅限于治疗癌症,Burgett 等[30]
认为其还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阿尔茨海默症等疾病中起治
疗作用,原因在于实验证明 OSW-1 能结合 OSBP,影响神
经鞘磷脂的生物合成。
OSW-1 从首次发现至今已 21 年,越来越多的证据显
示其可能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前景的药物,相信不久的将来
OSW-1 或其衍生物将走向临床应用。若能找到一种新的途
径大量获得 OSW-1 必将推进这一过程。同时研究并确定其
构效关系,简化分子结构而又不明显影响其药效也不失为一
种好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Kubo S, Mimaki Y, Terao M, et al. Acylated cholestane glycosides
from the bulbs of Ornithogalum saundersiae. Phytochemistry, 1992,
31(11):3969-3973.
[2] Mimaki Y, Kuroda M, Kameyama A, et al. Cholestane glycosides with
potent cytostatic activities on various tumor cells from Ornithogalum
saundersiae bulbs. Bioorg Med Chem Lett, 1997, 7(5):633-636.
[3] Zhou Y, Garcia-Prieto C, Carney DA, et al. OSW-1: a natural
compound with potent anticancer activity and a novel mechanism of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3 年 10 月第 8 卷第 5 期 Chin Med Biotechnol, October 2013, Vol. 8, No. 5 375
action. J Natl Cancer Inst, 2005, 97(23):1781-1785.
[4] Guo CX, Fuchs PL. The first synthesis of the aglycone of the potent
anti-tumor steroidal saponin OSW-1. Tetrahedron Lett, 1998, 39(10):
1099-1102.
[5] Morzycki JW, Gryszkiewicz A, Jastrzebska I. Neighboring group
participation in epoxide ring cleavage in reactions of some
16α,17α-oxidosteroids with lithium hydroperoxide. Tetrahedron, 2001,
57(11):2185-2193.
[6] Morzycki JW, Wojtkielewicz A. Synthesis of a cholestane glycoside
OSW-1 with potent cytostatic activity. Carbohydr Res, 2002, 337(14):
1269-1274.
[7] Deng S, Yu B, Lou Y, et al. First total synthesis of an exceptionally
potent antitumor saponin, OSW-1. J Org Chem, 1999, 64(1):202-208.
[8] Yu W, Jin Z. A new strategy for the stereoselective introduction of
steroid side chain viar-alkoxy vinyl cuprates: total synthesis of a
highly potent antitumor natural product OSW-1. J Am Chem Soc,
2001, 123(14):3369-3370.
[9] Tsubuki M, Matsuo S, Honda T. A new synthesis of potent antitumor
saponin OSW-1 via Wittig rearrangement. Tetrahedron Lett, 2008,
49(2):229-232.
[10] Xue J, Liu P, Pan Y, et al. A total synthesis of OSW-1. J Org Chem,
2008, 73(1):157-161.
[11] Yu W, Jin Z. Total synthesis of the anticancer natural product OSW-1.
J Am Chem Soc, 2002, 124(23):6576-6583.
[12] Shi B, Tang P, Hu X, et al. OSW saponins: facile synthesis toward a
new type of structures with potent antitumor activities. J Org Chem,
2005, 70(25):10354-10367.
[13] Ma X, Yu B, Hui Y, et al. Synthesis of OSW-1 analogues and a dimer
and their antitumor activities.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1, 11(16):
2153-2156.
[14] Kang Y, Lou C, Ahmed KB, et al. Synthesis of biotinylated OSW-1.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9, 19(17):5166-5168.
[15] Zheng D, Guan Y, Chen X, et al. Synthesis of cholestane saponins as
mimics of OSW-1 and their cytotoxic activities. Bioorg Med Chem
Lett, 2011, 21(11):3257-3260.
[16] Zheng D, Zhou L, Guan Y, et al. Synthesis of cholestane glycosides
bearing OSW-1 disaccharide or its 1-->4-linked analogue and their
antitumor activities. Bioorg Med Chem Lett, 2010, 20(18):5439-5442.
[17] Morzycki JW, Wojtkielewicz A, Wołczyński S. Synthesis of analogues
of a potent antitumor saponin OSW-1.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4,
14(12):3323-3326.
[18] Tang P, Mamdani F, Hu X, et al. Synthesis of OSW saponin analogs
with modified sugar residues and their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ies.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7, 17(4):1003-1007.
[19] Tschamber T, Adam S, Matsuya Y, et al. OSW-1 analogues:
modification of the carbohydrate moiety.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7, 17(18):5101-5106.
[20] Ma X, Yu B, Hui Y, et al. Synthesis of glycosides bearing the
disaccharide of OSW-1 or its 1-->4-linked analogue and their
antitumor activities. Carbohydr Res, 2000, 329(3):495-505.
[21] Deng L, Wu H, Yu B, et al. Synthesis of OSW-1 analogs with
modified side chains and their antitumor activities.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4, 14(11):2781-2785.
[22] Shi B, Wu H, Yu B, et al. 23-oxa-analogues of OSW-1: efficient
synthesis and extremely potent antitumor activity. 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04, 43(33):4324-4327.
[23] Maj J, Morzycki JW, Rárová L, et al.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22-deoxo-23-oxa analogues of saponin OSW-1. J Med Chem, 2011,
54(9):3298-3305.
[24] Wojtkielewicz A, Długosz M, Maj J, et al. New analogues of the
potent cytotoxic saponin OSW-1. J Med Chem, 2007, 50(15):3667-
3673.
[25] Peng W, Tang P, Hu X, et al. Synthesis of the A,B-ring-truncated OSW
saponin analogs and their antitumor activities.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7, 17(20):5506-5509.
[26] Deng LH, Wu H, Yu B, et al. Synthesis of 5,6-dihydro-OSW-1 and its
antitumor activities. Chin J Chem, 2004, 22(9):994-998.
[27] Sakurai K, Fukumoto T, Noguchi K, et al.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of OSW-1 and its congener. Org Lett, 2010, 12(24):5732-
5735.
[28] Zhu J, Xiong L, Yu B, et al. Apoptosis induced by a new member of
saponin family is mediated through caspase-8-dependent cleavage of
Bcl-2. Mol Pharmacol, 2005, 68(6):1831-1838.
[29] Guan W, Liu YH, Shen J, et al. DNA: a biological target of
23-oxa-OSW-1? Acta Chimica Sinica, 2008, 66(14):1745-1748. (in
Chinese)
关文, 刘玥辉, 申杰, 等. DNA: 23-Oxa-OSW-1 生物靶标? 化学学
报, 2008, 66(14):1745-1748.
[30] Burgett AW, Poulsen TB, Wangkanont K, et al. Natural products
reveal cancer cell dependence on oxysterol-binding proteins. Nat
Chem Biol, 2011, 7(9):639-647.
[31] Garcia-Prieto C, Riaz Ahmed KB, Chen Z, et al. Effective killing of
leukemia cells by the natural product OSW-1 through disruption of
cellular calcium homeostasis. J Biol Chem, 2013, 288(5):3240-3250.
[32] Daneshmand S, Quek ML, Lin E, et al. 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GRP78 is up-regulated in prostate cancer and correlates with
recurrence and survival. Hum Pathol, 2007, 38(10):1547-1552.
[33] Pyrko P, Schönthal AH, Hofman FM, et al.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regulator GRP78/BiP as a novel target for increasing
chemosensitivity in malignant gliomas. Cancer Res, 2007, 67(20):
9809-9816.
[34] Nicoll DA, Sawaya MR, Kwon S, et al.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primary Ca2+ sensor of the Na+/Ca2+ exchanger reveals a novel
Ca2+ binding motif. J Biol Chem, 2006, 281(31):21577-21581.
[35] Li J, Lee AS. Stress induction of GRP78/BiP and its role in cancer.
Curr Mol Med, 2006, 6(1):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