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拉祜族的经济转型:龙竹棚的个案研究



全 文 :SOUTHCHINAREVIEW /SEPTEMBER2007 49
[摘要]作为云南山地民族主要的生计方式之一,刀耕火种是龙竹棚拉祜族的生活所靠,它与龙竹棚拉
祜族的历史、宗教、制度,特别是传统的土地制度 (包括轮歇体制) 相关。当土地制度经历巨大转变之后,
刀耕火种走向真正的衰落,而新的、成熟的、可替代的生计方式是生计变迁的重要因素。龙竹棚的个案使
我们看到拉祜西是如何策略性地影响政策的地方性实践,以达到保证生计的目的。笔者认为,该策略实际
上就是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不是随意的,其基础是拉祜西传统的农耕文化。此外,生计变迁绝非政府
单方面行动、政策所能实现,而是政府的政策和行为、拉祜族非正式的社会制度与拉祜村民的适应多方参
与的结果。
[关键词]拉祜族 土地制度 生计变迁
拉祜族的经济转型:
龙竹棚的个案研究
罗 意
云南拉祜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和刀耕火种
民族。200多年来,龙竹棚的拉祜族发展出完备的
刀耕火种体系:包括技术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他
们把轮歇地分为4片,耕种期为3~4年,轮歇周期
为12~16年。根据传统的宗教信仰 (大乘佛教、鬼
神和祖先崇拜) 进行林地规划 (分为轮歇地、神
山、坟山、风景林和水源林),并在世俗头人——
卡些的带领下,严格遵守轮歇制度和林地规划进行
生产。
1949年后,刀耕火种在技术上有了一定变化,
表现在:播变为撒播、化肥和农药的引进以及水田
和梯地的出现等。然而,近 20年来的事实表明,
生计变迁更多受制度变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集体所有制下的农户生产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农村
公社和“号地传统”,与刀耕火种相适应的土地制
度彻底改变;2.国有林、集体林为主的林地规划取
代传统的林地规划体系,并大面积减少轮歇地面
积,使轮歇周期缩短至4~5年;3.农业学大寨以来
不断尝试开垦梯地、水田,以丰富其生计方式,逐
渐削弱刀耕火种的主导地位。必须明确的是:技术
区域社会发展
区域社会发展 区域社会发展
50 SOUTHCHINAREVIEW /SEPTEMBER2007
的变革并非来自社会内部,更多的是外在制度 (政
府政策、行为) 的推动。2003年新一轮农户土地面
积的核定 (人均3.5亩),从此终结了轮歇,宣告了
刀耕火种衰落的命运。2004年后,老寨缺粮严重,
农户经济陷入困境。同时,市场适时开放,茶叶价
格攀升,部分缓解了由刀耕火种衰落所带来的经济
问题,茶叶亦进一步促使刀耕火种走向衰落。
2004年以来,笔者多次前往云南省澜沧拉祜
族自治县糯福乡龙竹棚老寨做田野调查。南段是糯
福的一个行政村,距糯福乡 20多公里,距澜沧县
城70公里左右。当年总人口为1979人,其中拉祜
族人口为1913人,占 97.77%。龙竹棚老寨是南段
建立最早的寨子,距今200余年。到2006年8月,
龙竹棚老寨人口总计 289人,共 65户,其中 90%
内 容
起始时间:1829~1949年。
《新纂云南通志》 中记载:坎把法 (罕罢法) ⋯⋯开辟荒芜,招集夷民,守土传世,
改名孟琏⋯⋯罕罢法去世,子刀罕承袭木连军民府总管职。
《明史·云南土司》:孟琏长官司,永乐四年 (1406) 四月设。时孟琏头目刀派送遣
子怀罕来言⋯⋯隶云南都司,命刀派送为长官,赐官带印章。康熙元年 (1662),孟琏刀
派钦归附清朝,清朝依明朝建制,仍设长官司。刀派钦去世,子刀派鼎承袭。
地理范围:
明代孟琏 (孟连) 长官司所管辖的范围包括孟连、澜沧、沧源和双江天凉山以南地
区。光绪十三年 (1887):北到景信、景冒,东到芒红、芒景 (今澜沧糯福区所属村寨),
西至公信、勐阿,南至海东、芒信。
纳贡:
门户钱:每个大家庭出70元,每寨每年送土司松明 100~200斤、烧柴一背、猪肉
一斤、糯米粑粑两个、大老鼠 (大水牛,笔者注) 一双。每年还需向土司的代理者哈长
(李凯,拉祜西,住在坝卡乃) 交门户钱26元,逢年过节还需送米、大烟、打杂等,杀
猪送胫脖,哈长的水田山地则有坝开乃、挖六、捌坡耕种。
南段地区总共有10个寨子,分布在南段河两岸。其中南段老寨和龙竹棚老寨是这
一地区建立最早的寨子。其他寨子都是这两个寨子分化出的子寨——班考。这些寨子以
母寨为中心形成了两个地域性的村落群,信仰不同的佛 (龙竹棚:派雅依佛;南段:上
战佛),并根据佛的区分把土地区分为派雅依的地和上战的地。村落群之间土地界限分
明 (南段河为界)。如果相互间需要借种土地,则在丰收后装上一碗米和16对蜂蜡作为
“佛粮”。因为土地是“佛”的。
村落群内部土地划分并不明显。因为有相同的祖先和佛,所以寨子之间没有严格
的土地界限,互换土地也不需装“佛粮”。
村寨界限内的土地归集体所有,土地、林地、荒地、牧场、森林为村社公有,凡村
社成员都可自由开垦,实行公有私用。考虑到轮歇地的恢复程度、轮歇周期和季节性协
助的需要,选地时都倾向于相互毗邻。因此,号地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拉祜族普遍信仰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据此把森林划分为神山、坟山、水源林、风
景林,并建立了系统的禁忌和法规体系,村民恪守这些禁忌和法规。森林与刀耕火种的
轮歇地形成了稳定的生态体系。




土地划分
的二重性
土地的耕作
林地分类
表1 传统土地制度表




土地制度
区域社会发展 区域社会发展
SOUTHCHINAREVIEW /SEPTEMBER2007 51
以上为拉祜西 (拉祜族分为拉祜纳、拉祜西、拉祜
普)。
本文将综合考察该地区政府政策的变迁、当地
人的策略、市场开放、新经济作物的成熟在拉祜族
生计变迁中的作用,并试图通过勾勒其变迁脉络,
理解当地人生活现状,并寻求拉祜族地区经济转型
的可能途径。
一、传统的土地制度
民族史研究表明,在 14世纪之前就有拉祜族
先民迁入澜沧县西南部,但大规模进入还是在 18
世纪末。傣族在 14世纪末迁入这一地区,并很快
发展成这一地区的强势民族,在孟连建立了刀氏政
权。刀氏在 1289年接受元朝的封赐,成为雄踞一
方的土司,其统治为明清两朝统治者所承认,一直
延续至 1949年。拉祜族迁徙到澜沧后,曾多次与
傣族发生激烈交锋。在东河区拉巴村,初来的拉祜
族因无固定耕地,生产生活十分困难,被迫经常盗
窃和抢劫傣族的东西,又因此地山高天寒、水源缺
少,不宜傣族居住,傣族便逐渐迁移他处。①最终,
拉祜族争得了土地,但必须接受傣族土司的统治。
土司把土地分封给亲信,由亲信委任拉祜族的部落
头人——卡些来管理村庄。卡些是拉祜族与傣族土
司的中介,绝大部分拉祜族生活在传统的农村公社
之中。表1详细列举了这种土司制下的领主制与农
村公社土地制度混合制度的特征。
所有刀耕火种民族,几乎都是在土地公有制的
基础上,在世俗的氏族或村社头人的领导下集体协
同进行生产,因为大规模的刀耕火种必须进行整体
的林地规划,必须建立严格的的轮歇制度等。②杨
伟兵认为:原始共耕制实行土地、林地公有,血缘
家庭单位一般不得长久占有土地或林地,客观上维
护了游耕体系⋯⋯良好的生态环境 (森林覆盖率
高) 和社会条件 (人口的稀缺、土地制度的严明
等),是刀耕火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长期保存的
必要保证。③因此,土地制度的变更必然引发刀耕
火种的变迁。
二、土地政策的变革及影响
(一) 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几十年来,政府多次调整在拉祜族地区的土地
政策,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土地制度。事实证明:土
地政策的调整是拉祜族刀耕火种由兴盛到衰落的主
导因素。土地政策的调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直接过渡期、合作社时期、农业学大寨时期、包产
到户时期和 2003年土地调整时期。在此,笔者把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两山一地”和“林业三定”
以及1999年“土地顺延承包”都作为“包产到户”
的土地政策来对待。因为这些政策不论在目的还是
逻辑上都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表 2详细罗列了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和内容
等,它显示出:政府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实际上具
有相当的连贯性,即逐步变拉祜族传统的领主制与
农村公社混合的土地制度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逐步改变村落内部土地划分的模糊状况,并通过确
定国家林和集体林、减少轮歇地、缩短轮歇周期达
到限制刀耕火种的目的;发展刀耕火种的替代模
式,试图通过台地、梯地和水田的开垦丰富拉祜族
的生计方式。
(二) 政策的地方性实践
对政策的研究不能只关注文本,我们必须要追
问:这些政策是否达到目的?回答部分是肯定的。
几十年来,拉祜族的刀耕火种确实是衰落了,并在
短期内 (2006年) 淡出了历史舞台。但从另一个角
度说,又不能完全肯定。因为被视为落后的刀耕火
种,在政府一系列具有相当一致性的土地政策下仍
然延续了这么多年。因此,除了文本分析,我们还
需要对政策的实践过程作深入探讨。
区域社会发展 区域社会发展
52 SOUTHCHINAREVIEW /SEPTEMBER2007
1970年前后,老寨人放弃了开垦台地、梯地
的努力,也放弃了已经开垦的台地、梯地。其原因
有如下三点:首先,挖台地、梯地时过于追求“深
挖”,结果是把不适宜耕种的生土翻了上来。其次,
内 容
1.不经过土地改革、民主改革,在政府大力扶持下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
2.对土司、地主采取温和措施,吸收土司子女进大学和入
党。
3.对领主和地主的土地一律不予没收,农民租种土地,双
方商定租额。进入合作社后,逐步过渡到土地入股分红的
形式。
1.1966年,老寨成立第一个互助组 (5户),次年全部进入
合作社。
2.龙竹棚改名“东风社”,南给寨内迁至老寨。
1.在寨子两边的山地开垦梯地、台地,估计 200余亩。目
的在于替代刀耕火种。森林被破坏。
2.拉祜族传统意义上的林地分类 (神山、水源林、风景林、
坟山等) 被新的分类体系 (国有林、集体林) 所取代。
3.在南段河、南给河、南览河流域开垦水田,估计 40余
亩。
4.开展积肥运动,要求每家按标准收集农家肥。
5.驻扎在老寨的连队在寨子后山首次开垦出10多亩茶地。
1.按人均平分水田。如果祖辈上开垦有水田,原则上归这
家人所有,多退少补。部分家庭在分地后分家而成,或者
分地后才回到寨子。这些家庭现在没有水田或者水田很少。
2.按照刀耕火种正常轮歇所需要的土地,划分旱地。每人
每年所需旱地为3~5亩,总计12~20亩。换算标准:1亢=6
箩,1箩=10筒,1筒=2公斤,1亩地需要7筒谷种。
1.1983年划定自留山、责任山和轮歇地。自留山人均1亩、
责任山人均1亩。
2.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
产责任制。
3.1999年,土地顺延承包。包产到户以来的土地政策、土
地面积没有改变。
1.按照人均3.5亩旱地,实地测量划分旱地。
2.不考虑个体家庭是否拥有水田和水田的多寡。
政策
表2 新时期土地政策一览表
备 注
1.“直接过渡”避免了拉祜族地区在社会
转变时期可能出现的社会动荡。
2.没有改变拉祜族传统的土地制度,对刀
耕火种基本没有影响。
合作社本质上仍然是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单位仍是村寨。因此刀耕火种本质上没有
受到重大影响。但个体家庭“号地”而种,
被集体劳作替代。
1.1970年前后,老寨人基本上放弃了开垦
台地、梯地的努力。已经开垦的梯地、台
地荒废。
2.老寨到 2006年仅有水田 84亩。其中大
部分水田是“雨水田”,收成并不好。但
是,在旱地收成不好时,水田成为老寨人
的依靠,也是老寨人生计的主要选择。
3.茶地已经开垦至 600余亩,成为当地人
的经济支柱。
1.1983年 8月 17日,思茅地委、思茅地
区行署: 《关于划定社员自留山、承包集
体责任山、固定农用轮歇地的实行规定》;
1996年 9月,糯福乡政府: 《关于进一步
稳定和完善“两山一地”农业承包政策意
见》。
2.划分轮歇地时并没有按照规定实地测量,
实际上是按照刀耕火种经验划分土地,因
此刀耕火种仍然得以延续,并没完全衰落。
3.“林业三定”中国有林和集体林基本上
是老寨原来的神山、水源林和民国时期划
出的国有林。
1.人均 3.5亩旱地使刀耕火种正常的轮歇
成为不可能。
2.不考虑水田,对不同家庭带来不同影响。
起始时间




1956年



1966年
1967年





1979年




2003年





2003
区域社会发展 区域社会发展
SOUTHCHINAREVIEW /SEPTEMBER2007 53
梯地、台地的耕种需要大量的农药、化肥,拉祜族
无力承担。其结果是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粮食产量还是上不去。最后,因台地、梯地均处于
水源林、风景林中,以至于林地大面积被毁坏、传
统的林地规划被打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
和传统的刀耕火种形成鲜明对比。刀耕火种不需要
投入化肥、农药,实行有规律的轮歇,粮食产量得
以保证,而且不会对轮歇地外的森林造成破坏,整
个生态体系是稳定的。老寨人应对这一局面的策略
是回到刀耕火种的生计之上,并根据前一两年开垦
台地、梯地所得数据上报,如上报积肥指标时,先
查看政府每年下达的指标,再结合前两年本寨情况
和周围村寨的数据往上呈报。
包产到户时,村里在划分轮歇地时并不实地测
量土地面积,而是根据刀耕火种每人所需旱地面积
分配旱地。分配时,采取目测、估计的方式。根据
每亩所需的谷种数,估计每一片土地的大概面积
(比实地测量的高出甚多)。往年一块土地需要 14
筒谷种,那么这块土地就估计为2亩。表3的数据
来自笔者对老寨 19户所做的抽样调查。其中,笔
者特地将 2003年土地调整中实地测量的土地面积
与包产到户每户的旱地面积作了对比,从中我们可
以看出包产到户时土地划分时明显地考虑到了刀耕
火种对土地面积的真实需求。“两山一地”和“林
业三定”时的集体林和国有林都是拉祜族传统林地
分类中的水源林、风景林、神山和坟山。传统在政
策的实践过程中找到立足之地,悄然无息地融入到
新的土地制度之中。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表3 龙竹棚耕地情况一览表
扎格扎波八
阿格玉谢
扎倮扎波八
李九娜戈八
李四波
钟扎努
白扎哦
李波李四八
李四李波八
扎谢娜努八
娜细娜倮余
大扎波
小扎波
扎丕
扎四娜波八
大扎哦
石大
亚普
李保娜戈八
面积
1.00
5.00
1.60
2.50
1.30
1.40
2.00
1.00
2.00
1.00
1.30
2.00
1.50
1.50
1.50
2.00
4
3
4
2
7
4
3
7
3
5
4
6
5
5
5
4
4
5
5
人均
0.50
0.71
0.40
0.83
0.18
0.47
0.40
0.25
0.33
0.20
0.26
0.40
0.37
0.37
0.30
0.40
面积
35.00
27.12
19.01
12.00
36.82
32.50
11.50
17.00
24.00
18.50
21.69
31.10
23.00
23.62
11.00
11.50
3.10
31.98
19.00
人均
8.75
9.04
4.75
6.00
5.26
8.13
3.83
2.42
8.00
3.70
5.43
5.18
4.60
4.72
2.20
0.75
0.775
6.39
3.80
水田面积
5.00
4.50
5.00
1.50
5.50
1.30
2.00
0.80
1.30
3.00
3.00
1.50
3.70
3.00
旱地面积
14.00
14.00
17.50
10.50
35.00
10.50
17.50
17.50
14.00
10.50
8.56
21.00
14.00
21.00
14.00
17.50
17.50
21.00
21.00
21.00
13.12
4.40
1.50
1.82
22.00
6.00
0.50
10.00
8.50
13.13
11.10
9.00
2.62
3.00
6.00
14.40
10.98
2.00
集体收回
面积 (旱
地)
土地流转后的土地面积
1999年顺延承包土地面积
人口户主姓名编号
单位:人、亩
水 田 旱 地
区域社会发展 区域社会发展
54 SOUTHCHINAREVIEW /SEPTEMBER2007
拉祜族面对政策所采取的各种策略实际上是刀
耕火种农耕文化在新环境下的再发现,这种策略直
接影响到政策所能达到的效力。政策在地方的实践
交织着上级文件、不同利益群体的实力参与和乡土
特点,最终形成适宜地方社会的“土政策”。所谓
“土政策”指的是地方或组织根据上级的方针政策
或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本地区和组织的实际情况
和利益而指定的一套灵活可变的、可操作的社会资
源的再控制与再分配机制,而这套组织对其他地方
和组织没有效果。④政策的实践是“治理、制度与
资源”三者互动的过程。制度指的是自上而下的安
排,资源是自下而上的一套非正式制度。治理就是
将一个自上而下安排的规则内在化,达到“善治”
目的的过程。⑤显然,政策的实践过程受制于政策
与地方社会文化逻辑的切合度。研究土地制度也是
如此,因为土地制度在贯彻执行过程中,村庄中的
各种非正式制度介入,并与正式制度同时发生作
用,换言之,土地制度的实践容易受到村庄的社
会、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⑥
拉祜族的刀耕火种能延续这么长时间,关键在
于老寨人在面对政策时运用刀耕火种的农耕文化对
政策作出了地方性的诠释,影响政策的地方性实
践,以减少冲击。拉祜族对政策的“诠释”,采取
的“土政策”和“策略”的基础正是这种非正式制
度。生计的变迁不能只依靠外界 (如政府政策、行
为) 力量,还必须有当地人的主体性参与。政府要
做的是为当地人尽可能地提供可选择的、成熟的、
可替代的生计方式,而这种生计必须考虑到拉祜族
的接受程度及与当地实际情况的切合度。
三、茶叶、水稻与甘蔗
(一) 茶:经济与社会
南段地种茶始于何时难以考证,但在商品化之
前,茶叶已经成为拉祜族生活的一部分。1949年
前,越界开地者必须向头人送茶叶一包、盐一
块⋯⋯⑦饭后有客人拜访,茶叶是必不可少的饮品。
在修盖莎拉、祭祀鬼神时,茶叶作为一种供品以愉
悦鬼神。茶叶在南段逐步壮大,现已成为当地主要
的经济支柱。
截至 2005年 6月,南段地区的茶叶收购为商
人李某所垄断,鲜茶叶的收购价为 1.4~2.00元/公
斤,年均收购价 1.8元/公斤,2.5~3.0公斤鲜茶叶
可以生产1公斤干茶。在南段,一亩茶地年产干茶
不到50公斤。2005年前,龙竹棚一般家庭可采茶
地为 3~7亩,茶叶的年收入在 800~2000元之间。
2005年下半年,勐海、孟连等地的茶叶商人到南段
收购茶叶,其价格高出李某甚多。南段村民由此和
李某在茶叶收购上产生分歧。
村民认为,李某在茶叶收购价格上明显低于临
近县/地区 (勐海、孟连) 的价格,属于垄断行为。
并且,凡李某投资开垦茶园的寨子就划出相应面积
时间
1968~1974年
1978年
1986年
1994年
2000年
2003年后
表4 南段茶叶经济发展状况一览表
南段村 (11个寨子)
组织老人在寨子边上种茶
南段成立联办厂
茶地:354.2亩
李学文承包联办厂,改名为“南段茶厂”
龙竹棚老寨
1968年边防部队在寨子后方开垦10亩茶地
1980年后,部分村民在一些荒山、荒地开垦茶园,不
到50亩。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面积开垦茶地,300余亩。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报告》 中明确地把茶叶作为县重点发展的五大产
业之一。
龙竹棚新开茶地200亩,总计600来亩。整个南段2004年茶地2741亩。
区域社会发展 区域社会发展
SOUTHCHINAREVIEW /SEPTEMBER2007 55
的茶园归其所有 (龙竹棚 100亩)。因此,村民认
为李某的投资已经收回,但愿意在同等价位上优先
把茶叶卖给李某。李某认为,根据 1995年与糯福
乡政府签定的 20年承包合同,谁投资谁受益。
1995~2005年,李某先后在南段 10个寨子投资开
垦茶园 2000余亩 (李某负责种子、技术、肥料、
化肥;村民负责开垦荒山和劳力),并和村民签定
了销售协议,也就是说,村民将茶叶私自卖给除李
某以外的其他地区收购商的行为属于违背协议。糯
福乡政府认为,如果李某有“谁投资,谁受益”的
原则,在同等价位下村民应该把茶叶卖给李某。但
是,李某认为茶园是他投资的,在价格上应该考虑
其投资成本,因此拒绝履行乡政府的决议。介于这
种情况,乡政府终止了和李某的合同。
2006年当地鲜茶收购价格为 4.5~5.5元/公斤,
干茶叶为 8.00~10.00元/公斤。表 5的数据来源于
笔者 2006年 8月在龙竹棚老寨对 19户的入户调
查。当时,茶叶收入已经成为当地人主要的经济来
源,对比两组数据可以看到茶叶已经成为解决缺粮
问题的主要手段。19户中,已经有6户放弃刀耕火
种,其中5户水田多且粮食能自给者,另外1户没
有水田,靠买粮生活。剩下的 13户大都表示如果
茶叶价格能保持,就放弃刀耕火种。
茶叶经济也改变了老寨人的时间分配。茶叶的
生产期从 2月底持续到 11月上旬,其间必须每天
采摘,这实际上成为大部分家庭一天的生活重心。
到 12月,必须修剪茶树。每年的 3月、5月、10
月是老寨人最忙的时节,要耕地、种地、收粮食。
人口
户主
编号
种植面积
1380
3120
1800
2160
720
3000
720
960
300
840
1200
1200
600
1800
960
产 量 种植面积 产 量
1000
800
1300
800
700
200
2200
1000
600
800
800
1000
700
600
1100
800
缺粮
状况
面 积
6.00
10.00
3.00
6.00
10.00
6.00
4.00
8.00
7.00
6.00
5.00
15
4.00
3.00
7.00
1.50
4.00
4.00
16
不可采茶
地面积
可采茶地
2750
5000
1500
2000
3000
2000
1800
2500
3000
2560
4000
5600
2000
2600
3000
2000
1500
1500
3000
水田 旱地
2005年粮食生产状况 2005年、2006年茶叶生产支出状况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00
5.00
4.50
5.00
1.50
5.50
1.30
2.00
0.80
1.30
3.00
3.00
1.50
3.70
3.00
4
3
4
2
7
4
3
7
3
5
4
6
4
5
5
4
4
5
5
14.00
14.00
17.50
11.50
7.00
5.70
8.56
17.10
14.00
7.10
8.50
3.00
8.00
1440
1500
1800
1200
800
600
960
2520
1540
600
960
360
840
2750
5000
1500
2000
3000
2000
1800
2500
3000
2560
4000
5600
2000
2600
3000
2000
1500
1500
3000
0.80
4.60
3.00
5.90
4.50
2.50
1.70
4.90
5.50
3.20
8.20
2.20
2.50
1.60
0.80
4.00
7.00
1300
1040
1690
1040
910
260
2860
1300
780
1040
1040
1300
910
780
1430
1040
表5 2005~2006年茶叶收入、支出情况表 单位:人、亩、斤、元
2005年收入 2006年收入!
2005年用于
购买粮食
区域社会发展 区域社会发展
56 SOUTHCHINAREVIEW /SEPTEMBER2007
由于种茶占据了一年中相当多的时间,大部分家庭
农忙时,无力既照顾茶地又照顾轮歇地,这就促使
部分村民放弃刀耕火种。表6是老寨人在种茶前后
的全年周期表。
茶叶经济的发展由三方力量共同推动:政府政
策、市场调节和当地人的选择。茶叶带来的经济和
社会效应使部分人放弃了刀耕火种,但是刀耕火种
的变迁不能仅仅由茶叶经济来推动,而且茶叶亦不
能完全作为老寨人新的生计方式。因为其本身面临
两个难题:一是茶叶的价格受市场左右,拉祜西无
力控制,往往受制于收购商;二是村民大都不能正
确地掌握茶叶耕作技术,也没有渠道学习先进技
术。所以,茶叶之外还必须要有其他的生计方式。
(二) 水稻与甘蔗
龙竹棚山高水寒,适宜开垦水田的地方并不
多。坡度较大的地方开垦水田往往因无水而终,并
且容易遭受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峡谷地区又因天气
过于寒冷,稻谷刚出穗,气温直降。结果是谷物颗
表6 拉祜族的年度周期表
种茶前:
阴历 (月)










十一
十二
种茶后:
阳历 (月)










十一
十二
拉祜语
哈巴斯
了嘎
山卡哈巴
哦哈巴
嗄哈巴
扩哈巴
诗哈巴
禾哈巴
过哈巴
迪其哈巴
迪其迪哈巴
迪其尼哈巴
活 动
扩努 (女人年)、扩亚 (男人年)、敲土、焚烧野草
下种:包谷、谷子、辣椒等
泼水节 (3月15日)、找野菜 (女)、打猎 (男)、栽辣椒
找野菜、打猎
除草:包谷地、旱谷地、洋芋地
种白薯、除草
除草、找野菜、打猎、7月15日火把节
号地、涮地、准备明年的旱地、守雀
旱地:涮地、挖地
过新米节 (10月15日)、收谷子、玉米
收谷子、砍轮歇地中的树
收谷子、砍树、烧地
备 注
扩努4~8天,扩亚2~4天
10天
泼水节:2天
一个多月
种白薯:10天
火把节:4天
涮地:15天
15天
新米节:半天
主要活动
除茶地的草、敲土、挖水田
扩节 (扩努和扩亚)、撒旱地、水田中的谷子、包谷、育水稻和辣椒的秧苗
开始采春茶、撒谷子、打药除草 (旱地)、种辣椒、烧地
过泼水节、采茶
种水稻、采茶、除包谷地、洋芋地的草
打农药、除草 (茶地)、采雨水茶、栽新茶树、拔草 (轮歇地)
栽新茶树、采茶、镐地
过火把节、守雀
守雀、采茶、涮地、挖明年用地
收谷子、挖地、采茶、过新米节 (1天)
采茶、挖新茶地
挖茶地、挖旱地、修剪茶树、砍柴
区域社会发展 区域社会发展
SOUTHCHINAREVIEW /SEPTEMBER2007 57
粒不饱,粮食产量没有保证。所以,农业学大寨之
前部分村民在南览河、南给河流域开垦了少量水
田,靠天吃饭,这些水田即所谓的“雨水田”。农
业学大寨期间,集体开垦的水田加上包产到户后自
家开垦的水田,2006年老寨已有水田 84亩。缺水
和气温导致水田的产量和轮歇地的产量相差无几。
2003年后,轮歇地面积已经不能继续满足刀耕火
种生存之需。部分村民开始有意识的在半山腰开垦
新的水田。2005年,政府为解决土地流转带来的
问题,决定在龙竹棚南览河上游筑堤,修建水利,
以便在下游的龙竹棚新老寨、科米谷等寨子开垦数
百亩的水田,解决南段地区的粮食生产问题。目
前,这一计划已经过县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介
于茶叶经济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2005年下半年,
南段村与孟连糖厂签定协议,在南段开垦 2000亩
的甘蔗地。
成熟的茶叶、甘蔗经济,加上稳定的水稻种植
意味着刀耕火种的历史使命已经完结。它们的组合
将成为拉祜族新的生计方式。不远的将来,我们看
到的将不再是绵延的山火、连片的轮歇地,而是俊
美的茶山、茂密的甘蔗林和肥沃的农田。
四、拉祜西刀耕火种的变迁
龙竹棚拉祜西刀耕火种变迁的动力包括如下几
个方面: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
逻辑一致的土地政策的变革,逐渐限制刀耕火种生
计方式的存在环境;其次,茶叶带来的巨大经济、
社会效益促使部分村民放弃刀耕火种,专注于茶叶
种植。此外,甘蔗也将在两年内形成规模,水利工
程也可能兴建,在相对经济效应的驱使下,刀耕火
种的衰落成为必然;第三,市场的开放促进了茶叶
图片说明:老寨全貌 图片提供:罗意
区域社会发展 区域社会发展
58 SOUTHCHINAREVIEW /SEPTEMBER2007
经济的兴起,间接地推动刀耕火种的衰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泰国北部山区的山地民
族 (包括哈尼族、瑶族、拉祜族等) 经历了相同或
者相似的生计变迁历程。首先,人口膨胀带来的经
济压力致使刀耕火种农业向固定旱地利用方式转
变;其次,山地民族参与了北部多个领域的经济体
系,并卷入了劳动力和工资市场;最后,一系列的
经济发展计划已经在泰国北部和其他地区实行。⑧
因此,龙竹棚拉祜西刀耕火种变迁的个案具有广泛
的代表性。
农业学大寨、包产到户和土地流转在南段的实
践过程是拉祜西村落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国家对话
和妥协的过程。龙竹棚的个案使我们看到了拉祜族
是如何策略性地影响政策的地方性实践,以达到保
证生计的目的。而这种策略实际上就是人的“适应
性”。适应不是随意的,其基础是拉祜族传统的农
耕文化。此外,生计变迁绝不是政府单方面行动、
政策能够实现的,其中必须有当地人的主体性参
与。当然,政府政策、市场经济在山地民族生计变
迁中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然而,生计变迁除了政
府、市场的声音外,还需要山地民族的声音。总
之,生计变迁是政府政策、行为,拉祜族非正式的
社会制度与拉祜村民的适应等多方参与的结果。最
后,政府在推动山地民族生计变迁的同时,必须给
当地人尽可能地提供成熟的、可替代的生计模式,
否则山地民族的生计变迁将困难重重。
注释
① 《澜沧县东河区拉巴村社会经济调查报告》,选
自 《云南省拉祜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 (一)》 1963年版,
第 16页。
②尹绍亭著: 《云南刀耕火种志》,云南人民出版
社 1994年版,第 158页。
③杨伟兵著: 《森林生态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
兼论刀耕火种的分类体系》, 《农业考古》 2000年第 1
期。
④参见翟学伟著: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从
普通意义到特殊主义》, 《社会学研究》 1997年第 3期;
吴业苗著: 《村庄土政策的生成及其整合功能》, 《人文
杂志》2005年第1期。
⑤贺雪峰著: 《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第82~84页。
⑥朱冬亮著: 《社会变迁中的村级土地制度》,厦
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 24~25页。
⑦ 《云南省拉祜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 (二)》,1963
年 5月,第 131页。
⑧ 详见 PeterKunstadter, E·C·Chapman, Sab-
hasri主编:Farmersintheforest——EconomicDevelopment
and Marginal Agriculture in Nothern Tailand, Co-
pright@1978bytheEast—WestCenter.
罗意: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助教,830054
责任编辑: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