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福建果树·总第 126期 FuJian Fruits 2003.3·经验交流·
棕竹褐圆蚧的发生与防治
张伟强
(福建省农业厅农广校)
王 霞
(福建省榕树王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棕竹是原产于我国南方的园艺树种 , 它
以优雅的树形 、 墨绿的叶片 、 半荫的栽培方
式在园林绿化 、 家居摆设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近几年介壳虫为害较严重 , 主要是褐圆蚧
Chrysomphalus aonidum (Linnaeus), 其次为
吹绵蚧 Icerya purchasi Madkell , 堆蜡粉蚧
Ceroplastes rusci Linnaeus , 单蜕 蚧 Fiorinia
fioriniae (Targioni)等 。褐圆蚧在福州一年
发生四代 , 各代发生不整齐 , 因而形成田间
各虫态混杂现象 。若虫和雌成虫多聚集在叶
背主脉附近 , 以后转移分散到枝干及叶片等
部位 , 用口器吸吮叶和枝的汁液。受害叶片
和枝条变黄 , 果实表面变色或褪色 , 早期落
叶 、 长势衰弱 , 影响其观赏性 。虫体分泌物
堵塞叶面气孔还会诱发霉菌 , 形成煤烟状霉
层 , 受害严重时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 。除
棕竹外还为害茶花 、 柑橘 、枇杷 、 月季等。
1 主要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褐圆蚧的介壳圆形 , 略近扁平 , 紫褐
色。第一次蜕皮壳位于中央 , 如帽顶状;第
二次蜕皮壳颜色稍淡 , 两壳点均在中央相重
叠。雄介壳色泽及质地如同雌介壳 , 长卵
形 , 略小。雌成虫倒卵形 , 淡黄色 , 体长
1mm , 宽 0.73mm。雄成虫体淡橙黄色 , 足 、
触角 、交尾器及胸部背面褐色 , 前翅 1对 、
半透明 , 体长 0.75mm 左右。在福州各代第
一龄若虫盛发期如下:第一代 5月中旬 , 第
二代 7月中旬 , 第三代 9月下旬 , 第四代 10
月下旬至 11月中旬。褐圆蚧行两性生殖 ,
产卵于介壳下 。卵孵化为若虫后自由活动 ,
待觅得适宜场所即行固定取食 , 并开始分泌
蜡质物覆盖体背 。经第一次蜕皮后 , 足和触
角消失。雌性若虫大多为害叶背和果实 , 经
两次蜕皮后羽化为成虫。雄性若虫多固定于
叶面刺吸为害 , 蜕皮后经预蛹和蛹期羽化为
成虫 。雌虫不经交配不能繁殖 , 交配在晚上
进行 , 2 ~ 3周后产卵 , 产卵期 2 ~ 8周 。寄
生于果上的雌虫繁殖力较强 , 平均每雌可产
卵 145粒;而寄生于叶上的仅产 80 粒。雌
成虫寿命长 , 能活数月;雄成虫寿命短 , 仅
4 ~ 5d。自孵化至成虫历期受温度影响有差
异:在 15 ~ 16℃时 , 雌虫约 82d , 雄虫约
78d;在 25 ~ 27℃时 , 雌虫 26d , 雄虫 28d。
2 防治方法
2.1 选用无虫苗木 , 如苗木带虫或卵时 ,
则用 700 倍 40%速扑杀浸洗后才能引进种
植。
2.2 栽培场所应保持干净 , 及时清除杂草
及枯枝败叶。盆株不要放得过密 , 并注意通
风透气。种植区周围的树木如发现介壳虫 ,
要及时喷药或剪去有虫的枝条 , 以免蔓延 。
在种植区内发现有虫枝条要立即抹除 , 介壳
虫密生的枝 、 叶则要剪除 , 经晒干后烧毁。
2.3 保护和利用天敌 (如寄生褐圆蚧的金
黄小蜂 、 捕食吹绵蚧的大红瓢虫和捕食堆蜡
粉蚧的台湾小瓢虫), 从而大大降低用药次
数。
2.4 冬季剪除虫口密度高的枝条并烧毁 。
2.5 注意观察介壳虫的孵化期 , 一般在若
虫孵化出一半时进行第一次喷药 , 由于孵化
期不整齐 , 前后可达一个月以上 , 因而应连
续喷药4次 (每 7d 1次), 把若虫消灭在 1
~ 2 龄期 。药剂可选用松脂合剂 18 倍液 ,
40%速扑杀 1000 倍液 , 50%马拉硫磷 1000
倍液 。
28
收稿日期:2003-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