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地点 面积∥hm2 所占比例∥%
黄寮乡 2 200 29.57
南田镇 2 134 28.68
西坑镇 492 6.61
石垟乡 245 3.29
石垟林场 2 369 31.85
合计 7 440 100.00
表 1 文成县肿节少穗竹资源面积及比例肿节少穗竹(Oligostachyum oedogonatum),是竹亚科少
穗竹属植物 [1]。其竹笋品质优良,竹材用途广泛。该竹在文成
县黄寮、南田等乡镇广有分布,近几年来由于人们加强了对
绿色森林食品的追求,小竹笋的经济价值得到人们的认可,
竹笋的开发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的重视,其中以黄寮乡比
较突出,2006 年该乡小竹笋产值已达 200 多万元。因此,对
文成县肿节少穗竹资源和经营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肿节少
穗竹的资源状况、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对开发利用该
地野生植物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自然概况
文成县位于浙江省的南部 ,飞云江上游 ,位于东经
119°46′~120°15′、北纬 27°34′~27°59′。东与瑞安市、平阳县
相连,南与苍南县相接,西连景宁、泰顺两县,北与青田县毗
连。县境内的地势自西北略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属洞宫山脉
罗山支脉,山势高峻陡峭,东南部属南雁支脉,山势较为平
缓。地貌以中低山为主,海拔 1 000 m 以上的山峰有 218 座,
其中盐顶降为全县最高峰,海拔 1 362 m。全县属亚热带湿
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 18.1 ℃,最热
月为 7 月,极端最高温 40.8 ℃,最冷月为 1 月,极端最低温
-6.4 ℃;年平均降水量 1 884.7 mm,平均相对湿度达 80%以
上,年均无霜期约 335 d。山体土壤为火成岩母质形成的红、
黄壤土,土层厚度一般在 60 cm 左右,深山区土壤疏松,富
含腐殖质,尚属湿润肥沃。由于水热条件好,植物生长茂盛,
地带性植被为中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垂直分布不均匀,低
海拔地段,植物种类较多,生长良好;高海拔地段,植物种类
较少,生长较差。
2 文成县肿节少穗竹资源状况
文成县肿节少穗竹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拔 400~1 100 m
的林地上,土壤以红壤为主,少部分为黄壤。从野外调查情
况看,土壤种类、海拔高度对肿节少穗竹生长影响不明显,
但海拔高低可以影响发笋的时间。土层厚度、坡位、坡形及
坡向对肿少穗竹生长影响较大,其中以土层厚、下坡、山谷、
阴坡生长较好。
肿节少穗竹资源在各乡镇分布不均,仅分布在全县的 5
个乡镇林场。经调查计算,全县肿节少穗竹竹林资源面积
7 440 hm2,其中石垟林场分布面积最多,为 2 369 hm2,占全
县的 31.8%,各乡镇肿节少穗竹分布面积及比例情况见表 1。
根据样地实测数据,分布区域内立竹度分布不均匀,生
长于乔木层林下的立竹度较低,而纯肿节少穗竹灌木林立
竹度较高,样方最高立竹度达到 50 万株/hm2。在这种立竹度
极大的竹林中,植株矮小呈丛状,地下茎纵横交错,发笋数
量少、质量差。
大部分肿节少穗节以灌木形式生长在乔木层林下,少
部分生长在岩石裸露、土层瘠薄的地方形成纯灌木林。灌木
层的伴生树种有映山红、木莓、猴头杜鹃、马银花、白栎、短
柄枹、窄基红褐柃等,草本层植物有芒箕、中华野海棠、里
白、络石、忍冬等,群落植物种类比较丰富。
3 存在的问题
3.1 经营粗放,只采不育
据调查表明,当地农民长期以来把肿节少穗竹当作杂
竹看待,经营利用的方式比较简单粗放,对肿节少穗竹资源
以采笋和伐竹为经营目的,竹林处于自生自灭的野生状态,
人们肆意采笋伐竹。这种粗放的经营利用方式是导致野生
的竹林资源质量每况愈下。
3.2 过度采笋,滥伐竹子
肿节少穗竹竹林采伐时伐大留小 ,按需伐竹,采优留
劣,在笋期过度采笋,没有合理地留养新竹,特别是近几年
竹笋市场价格较高,采笋更是过度盲目,缺乏合理的开发利
用和正常的经营管理。这种掠夺式的经营利用行为导致竹
林老化、群落退化、生产力下降,个体越来越小,竹笋品质下
降,更加速了肿节少穗竹资源的破坏和质量下降。
3.3 经营利用方式简单
据调查,当地农民对肿节少穗竹竹材的利用方式比较
简单,大部分作为薪材及棚架材自用,少量以绿篱材销往温
州、瑞安等地,而竹笋也以自用鲜食为主,少部分采用腌制、
晒干等方式加工,近几年虽有部分加工销售,但缺乏深加工,
产品附加值不高,其竹材及竹笋资源利用处于低效益经营
利用。
4 对策
4.1 合理采伐,控制密度
全县肿节少穗竹资源都以天然林存在,竹林的立竹度
文成县肿节少穗竹资源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吴谷汉 王小玲 吴爱宏
(浙江省文成县林业局,浙江文成 325300)
摘要 通过对文成县肿节少穗竹分布、资源状况及经营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肿节少穗竹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经营利用
对策。
关键词 肿节少穗竹;资源状况;存在问题;对策;浙江文成
中图分类号 S7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5-0247-02
基金项目 浙江省文成县科技局资助项目(No.200626)。
作者简介 吴谷汉(1970-),男,浙江文成人,林业工程师,从事植被生
态学和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10-07-05
林业科学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 15期
247
林业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 15期
!!!!!!!!!!!!!!!!!!!!!!!!!!!!!!!!!!!!!!!!!!!!!!!
!!!!!!!!!!!!!!!!!!!!!!!!!!!!!!!!!!!!!!!!!!!!!!!
(上接第 243页)
1371.
[13] PADMANABHA B V,CHANDRASEKAR M,RAMESHA B T,et al.
Patterns of accumulation of camptothecin,an anti -cancer alkaloid in
Nothapodytes nimmoniana Graham.,in the Western Ghats,India:
Implications for identifying high -yielding sources of the alkaloid [J].
Current Science,2006,90(1):95-100.
[14] 邓仕明,王发松,周大寨,等 .HPLC 法测定马比木根中喜树碱的含
量[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965-4966.
[15] NAMDEO A G,SHARMA A,FULZELE D P,et al.Influence of geogra-
phical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on camptothecin content of Nothapodytes
nimmoniana[J].Records of Natural Products,2010,4(1):64-71.
[16] ROJA G,HEBLE M R.The quinoline alkaloids camptothecin and 9 -
methoxycamptothecin from tissue cultures and mature trees of
Nothapodytes foetida[J].Phytochemistry,1994,36(1):65-66.
[17] CIDDI V,SHULER M L.Camptothecine from callus cultures of Not -
hapodytes foetida[J].Biotechnology Letters,2000,22(2):129-132.
[18] FULZELE D P,SATDIVE R K,POL B B.Growth and production of
camptothecin by cell suspension cultures of Nothapodytes foetida [J].
Planta Medica,2001,67(2):150-152.
[19] THENGANE S R,KULKARNI D K,SHRIKHANDE V A,et al.Influ-
ence of medium composition on callus induction and camptothecin (s)
accumulation in Nothapodytes foetida[J].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2003,72(3):247-251.
[20] THENGANE S R,KULKARNI D K,SHRIKHANDE V A,et al.Effect of
thidiazuron on adventitious shoot regeneration from seedling explants of
Nothapodytes foetida [J].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
Plant,2001,37(3):206-210.
[21] FULZELE D P,SATDIVE R K,POL B B.Untransformed root cultures of
Nothapodytes foetida and production of camptothecin [J ] .Plant Cell ,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2002,69(3):285-288.
[22] FULZELE D P,SATDIVE R K.Somatic embryogenesis,plant regener-
ation,and the evaluation of camptothecin content in Nothapodytes
foetida[J].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Plant ,2003,39
(3):212-216.
[23] 方力为.青脆枝快繁及抗癌有效成分分析[J].浙江林业科技,2008,28
(6):47-49.
[24] GOWDA HOMBE H C,VASUDEVA R,MATHACHEN G P,et al.
Breeding types in Nothapodytes nimmoniana Graham.:An important
medicinal tree[J].Current Science,2002,83(9):1077-1078.
(上接第 246页)
野生花木,进行引种驯化,栽培繁殖,变野生为家生,合理地
开发利用其野生资源,以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满
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把保护和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纳入
良性的生态循环中。对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引种驯化与野
生资源发掘并重。山上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发掘总是有限
的,对于需求量大或有市场潜力的品种,必须进行人工大量
引种驯化栽培,使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避免
资源枯竭。二是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并重。缙云县的园林花
卉业要立足于浙江、国内市场,但也不能放弃国外市场,例如
日本市场对红淡比(杨桐)需求很大,缙云县的花卉业主得益
匪浅。三是观赏价值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许多野生观赏植物
既有绿化美化的作用[4-5],又有多种经济用途。如枫香、樟树等
乔木可作用材树种;杜仲等可作药用;猕猴桃属、悬钩子属、
梧桐等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可食用;泡桐、榉树等植物有净化
空气的作用;黄杨可作木雕;大叶冬青的叶可制苦丁茶等。
3 参考文献
[1] 浙江植物志编委会.浙江植物志(第 1~8 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3.
[2] 于永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J].植物杂志,1999(5):4-11.
[3] 浙江珍稀濒危植物编委会.浙江珍稀濒危植物[M].杭州:浙江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4.
[4] 蔡东平,毛日华,吴高相.龙泉市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应用研
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38-239.
[5] 周赛霞.庐山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
场,2005,21(3):246-248.
大,最高的达到 50万株/hm2,竹林老化、退化严重,出笋个体
小,品质差。肿节少穗竹地上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出笋量、笋
重以 6 万株/hm2 时最大,形成的林分生物量也最大 ,而竹
高、胸径、单株竹重量则以 3 万株/hm2 时最大 [2]。因此,必须
根据经营目的,对过密的竹林进行疏伐,砍去其中的老、小、
劣、病竹株,调匀、调优、调齐竹林,通过合理的采伐,达到最
佳的林分经营密度。
4.2 留笋养竹,调整结构
天然肿节少穗竹林的经营,要做好竹林结构的调整
和控制。在保证合理的经营密度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林龄
结构,才能充分利用光能,促进林分高产。在结合密度进行
调整时,要留足新竹和保留青壮年竹,要求经营密度达到 6
万株/hm2,一度、二度竹各占 40%左右[2]。
4.3 加强抚育,清除草灌
提高肿节少穗竹林分的产量,除密度调整原因外,加强
抚育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天然肿节少穗竹一般均与其他针
阔叶乔、灌木树种组成混合群落,伴生树种过多,其根系会
影响肿节少穗竹的地下茎生长,并且会出现争肥 、争水现
象,地上部分会影响其光合作用。因此,应根据经营目标,清
除杂草杂灌。由于肿节少穗竹能很好地在乔木层林冠下生
长,可适当保留其上层的大、小乔木树种。
部分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松土施肥,松土的深度为 5~
10 cm,施肥以氮肥为主,用量 375~750 kg/hm2,在出笋前 15
d左右撒施。
4.4 驯化栽培,丰产造林
人工营造笋用肿节少穗竹林,具有投入少,产量高、周
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等特点。在立地条件适宜的地方,无需
驯化就可以采用母竹移植人工造林,合理的造林初植密度
为 1 050株/hm2,通过抚育和施肥等营林技术措施,3 年即可
成林,成林后每年可产竹笋 12 t/hm2 以上 [4],年产值达 6 万
元/hm2以上。
4.5 加大科技投入,综合利用笋竹
加强科技投入,研究笋竹的综合利用技术,深度开发笋
竹产品,积极开展竹副产品的加工利用,改变目前笋竹产品
简单、缺乏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利用现状。肿节少穗
竹竹节畸形肿胀,枝叶青翠,观赏价值高,是一种很好的观
赏竹种,应当在园林绿化上积极推广利用。
5 参考文献
[1] 郑朝宗 .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 [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5:421.
[2] 郑郁善,陈敬芬.密度对肿节少穗节生长影响的研究 [J].福建林业科
技,1998,17(4):40-43.
[3] 谢益心 .肿节少穗竹林分立竹密度试验 [J].福建林业科技,2003,30
(4):69-71.
[4] 刘贤王 .陈景栋.欧阳锦彰 .中小径笋用竹引种栽培试验[J].林业实用
技术,2003,46(9):7-8.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