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龙竹天然林低产林分丰产改造技术研究



全 文 :7和马尾松等对毒素抗性较强 。尤其马尾松抗性最
强 ,和其他家系比较达到了极显著差异 。整个毒素处
理的方差分析表明 ,家系间和家系内均存在有极显著
差异 。毒素处理和自然感染感病指数相关分析发现 ,
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r =0.52)。
3 讨 论
蒋继宏(1995)用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对湿地松的
抗性进行测定 ,测定结果和人工接种结果存在显著相
关性[ 4] 。本次测定也存在一定相关性 ,说明用松针褐
斑病毒素测定松树的抗病性是比较可靠的。使用毒
素测定松树对松针褐斑病抗性 ,不受外界环境条件限
制 ,不对林间造成污染 ,且操作简便 ,是松树对松针褐
斑病抗性测定的好方法。但在实际操作时 ,由于笔尖
刺孔的大小和深浅不一 ,进入毒素的量也差别较大 ,
所以在方差分析中 ,家系内表现出较大差异。为克服
这一缺陷 ,只有加大重复次数或对处理方法进行适当
改进 。
林间自然感染法测定松树对褐斑病的抗性是比
较可靠的[ 5] ,唯一缺陷是接种体来源不均。本次试验
中 ,虽然采用在重病区栽植和随机区组设计 ,但林间
普遍感病程度较轻。这可能有几个原因 ,其一是近年
来气候比较干旱;其二是各家系的抗病性均较高;其
三是病菌接种源问题 。但根据试验地感病情况 ,南屿
林场家系NY-1和其它家系的感病情况在试验地分
布是分散的 ,并非集中感染 ,所以病菌接种源问题可
以排除 。这次从美国引种的火炬松均为各种子园培
育的优良家系 ,虽然在培育时大多以生长性状为主要
目标 ,但美国南方也同样是松针褐斑病的主要发生
区 ,抗松针褐斑病的性状也可能是培育中的次要目
标 ,所以大多家系抗松针褐斑病也是可能的。
毒素测定确定来自亚拉巴马州的 AL-3 、AL-4
和来自密西西比州的 MG-7 等家系 ,抗褐斑病性能
较强 ,但毒素测定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不能作出最后
结论。只有通过林间病菌高密度压力的检验 ,才能作
出肯定的结论。因为本次自然感染测定感病较轻 ,还
不能对各家系的抗感褐斑病情况作出结论 ,所以在推
广这些火炬松家系前还应对抗性进一步测定。
参考文献
1 李传道等.松针褐斑病调查和病原鉴定.南京林学院学报 , 1986 , 10
(2):11~ 18
2 韩正敏等.国外松松针褐斑病流行的区域性分析.南京林业大学学
报 , 1991 , 15(3):6~ 11
3 韩正敏等.内吸杀菌剂根系打浆防治松针褐斑病.南京林业大学学
报 , 1992 , 16(1)7~ 12
4 蒋继宏等.湿地松对松针褐斑病的抗性测定.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
1995 , 19(3)4~ 9
5 叶建仁等.湿地松 、火炬松种源抗褐斑病试验和抗病优树选择.南
京林业大学学报 1987 , 11(1):15~ 24
(通讯地址:350003 ,福州市冶山路 10号)
龙竹天然林低产林分丰产改造技术研究
刘惠民 杨宇明 罗明灿 薛嘉荣 杨 伟
(西南林学院)
摘 要 龙竹属大型丛生竹 ,是笋材两用的优良经济竹种。首次在国内对天然龙竹低产林分作了竹丛秆数 、年施
肥量 、氮磷钾肥配比 、灌溉次数 4种措施的改造试验 ,结果表明:4 种措施对林分的影响均显著 , 其影响力大小依次
为竹丛秆数 、灌溉次数 、肥料配比和年施肥量;最优水平组合为保留竹丛秆数 16~ 20 秆 , 年施肥量2.0 kg ,氮 、磷 、钾
配比为 5:4:1 , 灌溉次数 12次/年。
关键词 龙竹;丛生竹;天然林;丰产;改造
  龙竹广泛分布于滇南和滇西南地区 ,缅甸也有分
布 ,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广泛引种栽培。云南南
部和西南部为其现代分布中心 ,通常为纯林或与少数
高大乔木混交。龙竹属大型热性丛生竹 ,是世界上最
大的竹种之一 ,秆高可达30 m ,秆径可达 20 多 cm 。
是优良的笋 、材两用竹种 ,秆材可用于建筑 、地板 、家
具和筷子等。目前 ,在云南省由于龙竹竹材产量低 、
质量不高 ,一时还难于满足市场的需求 ,省内多数加
工厂只能根据收购量来安排生产 ,资源不足和质量不
高严重地制约了竹产业的发展 。因此 ,对龙竹低产天
然林进行丰产改造 ,提高竹材产量和质量就显得尤为
重要。
 应用研究
 林业科技开发 2002年第 16 卷第 3 期 33 
本研究选择分布于云南玉溪地区新平县老厂乡
的天然退化龙竹林 ,进行了天然低产竹林的丰产改造
技术研究 ,为改善天然竹林林分结构 ,提高竹材产量
和质量 ,指导竹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云南省新平县老厂乡马家坝村和竹
园村 ,面积0.9 hm2 ,共计龙竹 294丛 ,1 864秆 ,海拔为
1 070 m。两地龙竹林均有上百年历史 ,长期无人经
营 ,处于自生自灭状况。由于地力下降 ,现在已处于
退化状态 。龙竹林分为纯林 ,未见高大乔木 ,灌木层
盖度低于 0.3 ,草本层盖度低于 0.6。竹丛的原始分
布很稀疏 ,相互距 8 ~ 15 m不等 ,丛径 2 ~ 4 m ,丛与丛
之间秆数差别很大 ,最少 6 秆/丛 ,而最多的达到 35
秆/丛 ,多为 15 ~ 25秆/丛。秆径多在 7.5 ~ 10 cm之
间 ,最大秆径达14.9 cm ,最小秆径为3.5 cm ,秆径整
齐度为 1.87。在各年龄竹秆中 ,4年生及以上老秆所
占比例最大 ,约 51.5%,而1年生幼秆仅占 17.7%,少
数竹丛则缺乏某一秆龄的竹秆。枯立竹的比例也较
大 ,平均每丛 9.1秆 。
1.2 试验方法
本试验采用竹丛秆数(包括秆龄控制)、年施肥
量 、肥料配比 、灌溉次数 4个因子 3个水平的正交试
验 ,以期得到相关数据。
1.2.1 竹丛秆数控制
使用经验上的单位面积平均丛数并注意地区的
差异性。经外业调查及统计分析 ,新平县天然龙竹林
的单位面积平均丛数为 15丛 。每丛秆数定为 3个水
平:5 ~ 10秆/丛 、11 ~ 15 秆/丛 、16 ~ 20秆/丛。间伐
掉的竹秆为4年生及以上的老秆 ,或生长不良 、秆形
差 、秆径小的其他年龄的竹秆 。
1.2.2 施肥试验
选用农业生产常用的尿素(含 N 46%),过磷酸
钙(含 P2O5 14%)和氯化钾(含 K2O 62%)配合使用。
同时考虑到云南南部多为砖红壤和赤红壤 ,有效 P 、K
含量不足 ,而有机 N的含量较丰富 ,因此 3种肥料的
配比量 N∶P∶K为 9∶1∶0 ,5∶4∶1 ,4∶2∶4 3种水平。龙
竹每丛每年施肥量定为 3.0 ,2.5 ,2.0 kg 3种水平 。
施肥方法为沿树冠滴水线环状沟施 ,深0.5 m ,宽
0.3 m ,逐年外移。施肥最好结合浇水 ,并注意施肥后
一定要覆土。
1.2.3 灌溉试验
竹林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6 ~ 8月为龙竹的笋
期 ,虽然在云南 5 ~ 10月是雨季 ,但云南大型热性丛
生竹生长于干热地区 ,干旱对其孕笋 、发笋和生长影
响很大 ,而且发笋前期较长时间的干旱还会引起病虫
害 。灌溉定于 5 ~ 8 月进行 ,灌溉次数定为 12 、6 、0
次/年 3个水平 。灌溉时以浇透为原则 。
2 结果与分析
2.1 龙竹的高生长
选择 30株标准秆每周进行 1 次测高 ,其结果见
图 1。从图1可以看出 ,龙竹的高生长分为 3个阶段 ,
8月 8日以前为开始阶段 ,称为上升期 ,增长缓慢 ,增
量平均为45.1 cm/周;8月 8日至 8月 29日则为生长
高峰期 ,增长迅速 ,增量平均为200.4 cm/周;8 月 29
日以后进入生长后期 ,增长速度下降 ,称为下降期。
图 1 龙竹秆高生长曲线
2.2 试验措施对龙竹各项指标的影响
试验样丛各指标数据调查结果见表 1。对上述
指标作极差分析 ,以找出最适的试验措施 ,结果如表
2所示。由表 2可以看出:对于发笋数和成竹数 ,各
个因子的影响力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竹丛秆数 ,灌
溉 ,肥料配比 ,年施肥量。最优措施为:保留竹丛秆数
为每丛 16 ~ 20秆;年施肥量为2.0 kg ,其配比为 N∶P∶
K等于 5∶4∶1 ,即施尿素1.0 kg ,过磷酸钙0.8 kg ,氯化
钾0.2 kg;灌溉次数为最高次数每年 12 次。从所选
择的水平组合中可以看出 ,较高的竹丛秆数 ,在笋期
增加灌溉 ,在施复合肥中增加较多的氮肥均能促进发
笋和成竹。
  对发笋率来说 ,排在前两位的为灌溉次数和竹丛
秆数 ,影响发笋率的第 3 、4位因素则为肥料配比和年
施肥量 。其最优水平组合为:A1B1C2D3 ,即保留竹丛
秆数为每丛 5 ~ 10秆;年施肥量为3.0 kg;N 、P 、K 配
比为 5∶4∶1 ,每年灌溉 12次 。
对成竹率来说 ,排在前两位的为肥料配比和灌溉
次数 ,影响成竹率的第 3 、4位因素则为竹丛秆数和年
施肥量 。其最优水平组合为:A3B2C3D2 ,即保留竹丛
应用研究 
34  林业科技开发 2002 年第 16 卷第3 期
秆数为每丛16 ~ 20秆;年施肥量为2.5 kg;N 、P 、K配 比为 4∶2∶4 ,每年灌溉 6次 。
表 1 试验措施及结果
试验号
因    素
A B C D
竹丛秆数
(秆/丛)
年施肥量
(kg/丛)
肥料配比
(N∶P∶K)
灌溉次数
(次/年)
发笋率
(%)
成竹率
(%)
成竹秆径
(cm)
退笋数
(株/丛)
成竹秆重
(kg/丛)
1 5~ 10 3.0 9∶1∶0 12 165.0 14.9 9.91 8.0 102.80
2 5~ 10 2.5 5∶4∶1 6 148.9 15.0 11.49 8.3 111.96
3 5~ 10 2.0 4∶2∶4 0 168.4 14.5 11.18 10.4 119.03
4 11~ 15 3.0 5∶4∶1 0 163.9 12.8 11.98 14.5 175.85
5 11~ 15 2.5 4∶2∶4 12 141.4 17.8 11.38 10.5 177.45
6 11~ 15 2.0 9∶1∶0 6 105.2 16.2 10.03 9.0 113.62
7 16~ 20 3.0 4∶2∶4 6 133.3 21.8 9.93 13.0 166.28
8 16~ 20 2.5 9∶1∶0 0 128.0 16.8 10.16 14.6 197.15
9 16~ 20 2.0 5∶4∶1 12 148.8 14.5 10.64 17.8 253.46
表 2 各试验因素对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分析
指 标 因素重要性的次序 最优水平组合
发笋数 A>D>C>B A3B3C2D1
发笋率 D>A>C>B A1B1C2D3
成竹数 A>D>C>B A3B3C2D1
成竹率 C>D>A>B A3B2C3D2
成竹秆径 C>B>A>D A2B2C2D1
退笋数 A>D>C>B A3B3C2D1
  对于成竹秆径 ,各个因子的重要性依次为 C>B
>A>D ,最优水平组合为:A2B2C2D1 。即保留竹丛秆
数为每丛 11 ~ 15秆;年施肥量为2.5 kg ,N 、P 、K配比
为 5∶4∶1 , 即尿素1.25 kg , 过磷酸钙1 kg , 氯化钾
0.25 kg;年灌溉 12次 。这表明为了增大立竹秆径 ,不
仅需要控制竹丛秆数 ,还必须注意配方施肥。
在实际竹林经营中 ,人们常常以成竹秆重(或产
量)来衡量其效果 ,它可以综合反映各试验因子对林
分的总体影响 ,因此我们对其作了方差分析 ,结果见
表3 。
表 3 成竹秆重的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 离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 方 F值 显著性
因素 A 13 373.4 2 6 686.7 743.0 ***
因素B 381.0 2 190.5 21.2 **
因素C 2 765.6 2 1 382.8 153.6 ***
因素 D 3 543.6 2 1 771.8 196.9 ***
总 和 20 063.6
  注:F0.01(2 , 2)=99 ,F0.05(2, 2)=19。
  从方差分析可以看出 ,对一般的天然龙竹林来
说 ,各因素对林分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 A 、D 、C 、
B;最优水平组合为A3B3C2D1 。即保留竹丛秆数为 16
~ 20秆;年施肥量2.0 kg ,其配比 N∶P∶K为 5∶4∶1;灌
溉次数 12次/年。此措施组合可以作为天然龙竹林
低产退化林分改造的初步措施来使用。
3 结 论
(1)与竹农的经验相比 ,本研究在配方施肥 、秆龄
结构控制上与之存在一定的差别。在施肥量上 ,尿素
比当地竹农多施 850 ~ 900 g;过磷酸钙多施300 g ,且
增加了200 g的氯化钾。秆龄结构经过调整后 , 1 ~ 4
年生秆分别达到 30%、37.5%、16%和 16.55%。1 ~ 2
年生秆的总和占 67.5%, 比群众的经验比例上升
6.7%,但秆材产量相应地增加了 14.22%。这是因为
氮肥对竹林增产的作用在三元素中最大 ,多施尿素促
进增产;另外 , 当地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较低 ,且多
施了K肥 ,促进了三元素的科学配合。通过配方施肥
和秆龄调整 ,竹丛的发笋率 、成竹率 、秆材产量等主要
指标都有了较大提高 。
(2)关于丛生竹竹林的配方施肥 ,不同的竹种有
不同的适宜比例 。本研究与吴炳生等对慈竹人工林
在施肥时期上大同小异 ,只是在 11月增加了 1次施
肥 ,但在年施肥量和配比上有较大的差别 ,这与新造
林和密度大有关系。
(3)在适宜的竹丛秆数上 ,杨宇明等对刺竹的调
查表明 ,最适宜的规模为 40秆/丛左右 ,过大则导致
发笋率和成竹率下降 , 过小则达不到最佳效果 ,而龙
竹不同于刺竹的原因主要是平均秆径和生物学特性
的不同而产生的 。
参考文献
1 吴炳生.料慈竹施肥制度的研究.竹子研究汇刊 , 1998 , 17(3):21
~ 28
2 陈 彤.丛生竹笋材两用林丰产技术的研究.竹子研究汇刊 ,
1993 , 12(4):30~ 34
3 杨宇明.思劳竹 、中华大节竹个体及林分结构的初步研究.西南
林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 1988
(通讯地址:650224 ,昆明市小坝白龙寺)
 应用研究
 林业科技开发 2002年第 16 卷第 3 期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