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生态重建先锋植物类芦生长的影响



全 文 :第28卷第5期
2014年10月
水土保持学报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ol.28No.5
Oct.,2014
 
  收稿日期:2014-04-08
  基金项目: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科技-2012-02-064);教育部2012年度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24404110022)
  作者简介:袁中友(1974-),男,河南商水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土壤生态等研究。E-mail:yuanzhongyou@scau.
edu.cn
  通讯作者:戴军(1958-),男,湖南长沙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土壤生态等研究。E-mail:jundai@scau.edu.cn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生态重建先锋植物类芦生长的影响
袁中友1,郭彦彪2,李 强3,代金君2,黄钰婷2,赵肖榕2,戴 军2
(1.华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642;2.华南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再开发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2;3.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广州5106002)
摘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和多重判别分析等方法,对比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盆栽类芦植株的生长
和养分累积特征。结果表明:除施50g稻秆处理外,施肥处理后类芦植株株高、分蘖数、根系形态学特征以
及植株养分累积量均显著高于对照(CK),不同施肥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施肥量增加而增
大,呈现出“稻秆+化肥”>蚯蚓粪>稻秆>CK的趋势。有机无机配施的“稻秆+化肥”处理类芦植株生长
和养分累积远高于单施有机肥的蚯蚓粪和单施无机肥的处理,有机无机配施是最高效的施肥方式。施肥
处理后类芦植株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不大,PSⅡ光合反应中心在不同肥力水平下均能正常进行光合
作用,类芦植株具有极强的耐贫瘠能力。
关键词:有机无机肥配施;蚯蚓粪;化肥+稻秆;类芦;生长特性;养分累积
中图分类号:X37;Q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14)05-0302-07
Effects of Organic-inorganic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Pioneer Plant
Neyraudia reynaudiana 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YUAN Zhong-you1,GUO Yan-biao2,LI Qiang3,
DAI Jin-jun2,HUANG Yu-ting2,ZHAO Xiao-rong2,DAI Jun2
(1.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
2.Key Laboratory of Arable Land Conservation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Key Laboratory of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for Construction Land Transformation,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3.Guangdong Province Highway Construction Co.Ltd.,Guangzhou510600)
Abstract:The effects of no-fertilizer,chemical fertilizer,vermicompost,straw,and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straw on the growth of Neyraudia reynaudiana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nutrient were studied by pot experiment
with Neyraudia reynaudiana and the latosolic red soil damaged in the road construction in Southern China,and
experimental data were analyzed mainly by method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NOVA and multiple
discriminant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fertilization,except straw(50g),the plant height,tiler
number,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roots,and nutrient accumul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ose of CK
(P<0.05).Moreover,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fertilization,the result trends were as folows:
Fertilizer and straw>vermicompost>straw>CK.This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chemical fertilizer-straw
wa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for Neyraudia reynaudiana to grow and nutrient to accumulate.There w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of the chlorophy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before and after fertilization.The PSⅡ
photosynthetic reaction center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were not impacted,which showed that Neyraudia
reynaudiana had strong barren-resistant capacity.
Key words:organic-inorganic fertilizer combination;vermicompost;chemical fertilizer and straw;Neyraudia
reynaudiana;growth characteristic;nutrient accumulation
公路建设在带来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环境破坏的负面影响。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和严重的水
土流失是公路建设面临的最主要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和防治水土流失,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要开展损
毁土地的复垦、生态重建和防护工作。但由于公路工程建设中大量的挖填活动,致使表土甚至整个土体丧失,
DOI:10.13870/j.cnki.stbcxb.2014.05.053
土壤结构被严重破坏,通气和透水能力变差,有机质含量变低,速效养分贫乏,大大减缓和影响了复垦利用、生
态重建的进程及效果。土壤和植被互为环境因子,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植被发生、发育和演替的速度,同时也因
植被演变而发生改变[1]。因此,如何改良和培肥土壤,并进行有效的植物选择与配置成为突破当前公路建设损
毁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技术瓶颈的关键。
植物群落有其自身的演替规律,在植物选择与配置时要考虑先锋植物、中期植物和目标植物的搭配,先锋
植物需要生长速度快,能够起到尽快恢复植被,固土防冲刷和为其他植物的引进创造条件[2],因此寻找适合的
先锋植物一直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的重点。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属禾本科类芦属,在我国
南方13个省区天然分布。类芦具有很强的抗逆境生存能力,可以快速覆盖裸露土壤,并改变土壤破坏区恶劣
的生境,为其他乡土草种的侵入和繁衍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成为南方公路高陡边坡、崩岗侵蚀区和矿区生态恢
复的理想植物[3]。但长期以来对类芦的研究甚少,仅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类芦的生物学特性、种子萌发、抗逆
性等[3-5],对类芦在不同养分条件下的生长特征,特别是类芦生长与土壤理化性质等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
极大地限制了类芦在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中的应用。
施肥是调控土壤系统生产力,促进植物生长的重要手段,目前关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较多,但大多集中在对水稻[6-9]、小麦[10-12]、玉米[13]等粮食作物,关于施肥对长期野生类芦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为此,笔者以修建公路破坏的赤红壤在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种植类芦进行盆栽试验,通过研究类芦植株在不同
种类肥料、不同养分水平条件下的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类芦植株生长的影响,挖
掘其生物学特性的生态学适应意义,为更好应用类芦对损毁土地进行修复以及生态系统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类芦
供试类芦种子为采于华南农业大学校内的野生类芦,将种子播种于以河沙为基质的苗床中培养,在幼苗长
至高约30cm时,从苗床中取出,随机选取27组株高、分蘖数、鲜重均无显著差异的幼苗(P<0.05),备用。
1.2 供试蚯蚓粪、稻秆及化肥
将自然堆沤后风干的牛粪湿润至饱和含水量的60%,按1kg干牛粪加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
100条(鲜重约30g)的比例,向牛粪中加入鲜活蚯蚓,在室温条件下培养2个月,让所有物料经过蚯蚓充分消
化。分离蚯蚓和消化后的基质,风干、研磨,过2mm筛,备用。蚯蚓粪的基本理化性质为:pH 5.94,有机质含
量450.71g/kg,全氮含量21.05g/kg,全磷含量5.79g/kg,全钾含量17.30g/kg,速效磷含量1 039.85
mg/kg,速效钾含量15 078.83mg/kg,碱解氮含量337.13mg/kg。
供试稻秆取自华南农业大学教学试验基地,将稻秆自然风干后剪成长2~3cm,保持含水量60%,自然堆
置,将自然堆置腐熟30d后的稻秆风干、粉碎,备用。稻秆基本理化性质为:pH 7.76,有机碳44.4%,全氮
0.94%,碳氮比47.2,全磷0.03%,全钾2.22%。
尿素(分析纯)含N 46.67%;磷酸二氢钾(分析纯)含磷(P2O5)52.20%,含钾(K2O)34.56%;氯化钾(分析
纯)含钾(K2O)63.09%。
1.3 供试土壤
供试土壤取自公路修建破坏的发育于花岗岩上的赤红壤。样品经自然风干,过5mm筛,备用。土壤基本
理化性质为:pH 5.47,有机质含量6.09g/kg,全氮含量0.11g/kg,全磷含量0.29g/kg,全钾含量11.23
g/kg,速效磷含量0.41mg/kg,速效钾含量32.83mg/kg,碱解氮含量14.11mg/kg。
1.4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为作物栽培条件下不同施肥水平的多因素试验设计,共9个处理,各3次重复,共27盆。其中,
CK为不施肥对照,YF1和YF2为蚯蚓粪处理组,分别施入50g和100g蚯蚓粪;DG1和DG2为稻秆处理组,
分别施入50g和100g稻秆;DGHF1和DGHF2为“稻秆+化肥”处理组,分别施入与相应蚯蚓粪处理组等N、
P、K含量的化肥和稻秆,其中,DGHF1处理施稻秆50g,尿素1.25g,磷酸二氢钾1.20g,DGHF2处理施稻秆
100g,尿素2.50g,磷酸二氢钾2.40g;HF1和 HF2处理组,分别施入与相应蚯蚓粪处理组等N、P、K含量的
化肥,其中 HF1处理施尿素2.26g,磷酸二氢钾1.27g,氯化钾0.96g,HF2处理施尿素4.52g,磷酸二氢钾
2.54g,氯化钾1.92g。
试验于2013年1月9日-6月25日在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温室内进行。按照试验设计用量将蚯
蚓粪、化肥和稻秆分别作为基肥与土壤混匀装入4L塑料盆中,每盆土壤和肥料总重为2kg,每盆种植类芦2
303第5期       袁中友等: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生态重建先锋植物类芦生长的影响
株,培养160d,类芦生长期间不进行追肥,试验每1~3d(每天观察土壤水分状况)采用称重法调节水分含量,
确保植物正常生长。在培养20,40,60,80,100,120,140,160d时分别测定株高、分蘖数及叶绿素SPAD值。
收获时分别测定植株样品地上和地下部鲜重;植株样品地上部在105℃杀青30min,70℃烘干至恒重,测定其
干重;植株样品地下部分别测其鲜重、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均直径后,烘干至恒重,测定其干重后,磨碎,
备用;盆栽土壤取出风干后,过2mm和0.149mm筛,备用。
1.5 测定方法
1.5.1 土壤样品测定 土壤pH值测定采用pH计电位法(1∶2.5土水质量体积比);有机质测定采用重铬酸
钾容量法;全氮测定采用开氏消煮法;全磷测定采用NaOH熔融-钼锑抗比色法;全钾测定采用NaOH熔融
-火焰光度法;速效磷测定采用0.5mol/L NaHCO3 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测定采用NH4OAc浸提-
火焰光度法;碱解氮测定采用碱解扩散法。
1.5.2 类芦植株样品测定 植株烘干后采用 H2SO4-H2O2 消煮,全氮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全磷测定采用
钒钼黄比色法;全钾测定采用火焰光度法。叶绿素测定采用日本产的SPAD-502叶色测量仪测定,以SPAD值
表示。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均直径测定时先用EPSON EU-22型根系扫描仪对类芦根样进行扫描,
再用 Win RHIZO(Canada,Regent Instrument Inc.)根系分析系统软件对扫描的根系图片进行分析,得到总根
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均直径。
1.5.3 数据处理 利用SAS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多重比较(DMRT)分析,显著性水平取α=0.05。利
用R(ADE-4library)多元数据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多元数据分析结果利用二维
空间载荷图和得分图直观而形象地反映,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水平用α=0.001表示。图表中数据均为各测定数
据的平均值±标准误。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处理对类芦植株地上部生长特性的影响
2.1.1 对株高、分蘖数和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在同一培育期内,除培育初期(20d)外,不同施肥处理类芦
植株株高差异显著(P<0.05),见图1。培育初期(20d),类芦植株生长缓慢,不同施肥处理株高差异不大。培
育中期(80d),与CK相比,DGHF1和DGHF2处理株高分别提高了86%和89%,YF2处理和CK基本一样,
YF1、DG1和DG2处理株高均低于CK。培育结束(160d)时,YF1、YF2、DG2、DGHF1和DGHF2处理株高分
别比CK提高了16%,17%,20%,111%和130%,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株高随之增加,但DG1处理株高仍然
低于CK。可能由于单施化肥肥效释放太快,HF2处理在20d后因烧苗而相继死亡,HF1处理3个重复仅成
活了1株。
  注:柱状图上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下同。
图1 培育期内不同施肥处理类芦植株株高
在同一培育期内,不同施肥处理类芦植株分蘖数差异显著(P<0.05),见图2。培育初期(20d),YF1和
YF2处理分蘖数分别比CK提高了12%和20%,其他施肥处理分蘖缓慢,大多处理反而低于CK,说明初期施
用蚯蚓粪有利于类芦植株分蘖。培育中期(80d),施“稻秆+化肥”处理类芦植株分蘖数急剧增多,超过了蚯蚓
粪处理,YF1、YF2、DGHF1和DGHF2处理分蘖数比CK分别提高了27%,103%,111%和146%。培育结束
(160d)时,YF1、YF2、DG2、DGHF1和 DGHF2处理分蘖数分别比 CK 提高了53%,100%,9%,156%和
212%,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分蘖数随之增加。在整个培育期内施“稻秆+化肥”和蚯蚓粪处理分蘖数始终明
显高于CK,DG2处理在培育中后期(120d)时开始高于CK,但DG1处理类芦植株分蘖数始终低于CK。
403 水土保持学报       第28卷
图2 培育期内不同施肥处理类芦植株分蘖数
在同一培育期内,不同施肥处理类芦叶绿素SPAD值差异显著(P<0.05),见图3。培育初期(20d),
YF1、DGHF1和DGHF2处理叶绿素SPAD值分别比CK提高了6%,10%和3%,其他施肥处理低于CK。至
培育中期(80d),DGHF1和DGHF2处理叶绿素SPAD值达到最高,分别比CK提高了12%和15%,其他施
肥处理都低于CK。培育结束(160d)时,YF2、DG2、DGHF2处理叶绿素SPAD值比CK提高了2%,34%和
14%,DG1处理和CK叶绿素SPAD值相当,YF1和DGHF1处理叶绿素SPAD值低于CK,不同施肥处理叶
绿素SPAD值之间差异减小。值得注意的是,DG2处理叶绿素SPAD值在培育后期呈逐渐增大趋势,在160d
叶绿素SPAD值最高。
图3 培育期内不同施肥处理类芦植株叶绿素SPAD值
2.1.2 对类芦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养分累积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类芦植株地上部干重,全氮、全
钾和全磷养分含量差异极显著(P<0.001),见表1。除DG1处理外,YF1、YF2、DG2、DGHF1和DGHF2处
理,地上部干重分别比CK提高了115%,194%,21%,1 083%和1 557%;地上部全氮含量分别比CK提高了
56%,138%,22%,797%和1 661%;地上部全磷含量分别比CK提高了2 585%,4 923%,1 952%,4 773%和
11 998%;地上部全钾含量分别比CK提高了128%,264%,94%,954%和1 784%,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植株
地上部干重及全氮、全钾和全磷含量随之增加。从同一施肥水平不同施肥方式来看,呈现出“稻秆+化肥”>蚯
蚓粪>稻秆>对照的趋势。但不同施肥处理对类芦植株叶片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及PSⅡ潜在活
性(Fv/Fo)影响差异不大。
表1 不同施肥处理类芦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养分累积量和光合特性的方差分析结果
处理 干重/g 全氮含量/g 全磷含量/g 全钾含量/g  Fv/Fm Fv/F0
CK  3.74±0.89c 0.0107±0.0010c 0.0006±0.0004d  0.0412±0.0100c 0.77±0.01a 3.32±0.12a
YF1  8.05±0.51c 0.0167±0.0019c 0.0171±0.0005c 0.0941±0.0018c 0.76±0.00a 3.20±0.03a
YF2  11.00±1.52c  0.0255±0.0038c 0.0321±0.0022b 0.1500±0.0232c 0.76±0.00a 3.18±0.04a
DG1  1.77±0.31c 0.0042±0.0008c 0.0019±0.0003d 0.0239±0.0029c 0.78±0.00a 3.49±0.09a
DG2  4.54±0.10c 0.013±0.0009c 0.0131±0.0010cd 0.0798±0.0026c 0.78±0.00a 3.60±0.07a
DGHF1 44.26±3.10b  0.096±0.0152b 0.0311±0.0052b 0.4344±0.0121b 0.76±0.00a 3.22±0.09a
DGHF2 61.97±3.81a  0.1884±0.0113a 0.0772±0.0071a 0.7763±0.0259a 0.77±0.00a 3.30±0.07a
HF1  16.35±16.35c  0.0633±0.0633bc 0.0102±0.0102cd 0.2210±0.2210bc  0.26±0.26b 1.20±1.20b
HF2  0.00±0.00c  0.0000±0.0000c 0.0000±0.0000d 0.0000±0.0000c 0.00±0.00c 0.00±0.00b
F值 14.24  7.83  28.75  11.45  11.02  9.47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n=3。下同。
503第5期       袁中友等: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生态重建先锋植物类芦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施肥处理对类芦植株地下部生长特性的影响
2.2.1 对类芦植株地下部生物量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类芦植株地下部干重,全氮、全磷和全钾
养分含量差异极显著(P<0.001),见表2。除DG1处理外,YF1、YF2、DG2、DGHF1和DGHF2处理,地下部
干重分别比CK提高了144%,169%,43%,650%和871%;全氮含量分别比CK提高了76%,165%,110%,
367%和754%;全磷含量分别比CK提高了1 417%,2 533%,954%,3 088%和5 294%;全钾含量分别比CK
提高了275%,434%,230%,874%和1 742%,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类芦植株地下部干重及全氮、全钾和全磷
含量也随之增加。从同一施肥水平不同施肥方式来看,呈现出“稻秆+化肥”>蚯蚓粪>稻秆>CK的趋势。
表2 不同施肥处理类芦植株地下部生物量及养分累积量 g
处理 干重 全氮 全磷 全钾
CK  3.03±0.26cd  0.0110±0.0003cd  0.0005±0.0000e 0.0195±0.0016de
YF1  7.40±0.60c 0.0194±0.0015cd  0.0081±0.0009cd  0.0731±0.0015cd
YF2  8.16±0.57c 0.0292±0.0049bc  0.0141±0.0010bc  0.1041±0.0062c
DG1  2.19±0.26d 0.0083±0.0006cd  0.0015±0.0001de  0.0239±0.0043de
DG2  4.33±0.34cd  0.0232±0.0016cd  0.0056±0.0011de  0.0642±0.0067cd
DGHF1  22.74±1.34b  0.0516±0.0033b 0.0171±0.0011b 0.1899±0.0163b
DGHF2  29.46±1.43a  0.0942±0.0079a 0.0289±0.0048a 0.3590±0.0208a
HF1  4.21±4.21cd  0.0235±0.0235cd  0.0035±0.0035de  0.0507±0.0507cde
HF2  0.00±0.00d 0.0000±0.0000d 0.0000±0.0000e 0.0000±0.0000e
F值 40.95  11.18  21.17  33.93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2.2 对类芦植株根系形态学特性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类芦植株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P<0.001),根均直径和根体积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见表3。除 DG1处理外,YF1、YF2、DG2、
DGHF1和DGHF2处理,总根长分别比CK提高了146%,124%,84%,517%和459%;根表面积分别比CK
提高了188%,173%,116%,929%和843%;根均直径分别比CK提高了19%,23%,19%,63%和74%;根体
积分别比CK提高了234%,232%,153%,1 634%和1 510%,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类芦植株根系形态学特征变
化不明显。从同一施肥水平不同施肥方式来看,也呈现出“稻秆+化肥”>蚯蚓粪>稻秆>CK的趋势。
表3 不同施肥处理类芦植株根系形态学特性参数方差分析结果
处理 总根长/cm 根表面积/cm2 根均直径/mm 根体积/cm3
CK  3127.74±353.95bc  544.99±89.11b 0.55±0.05ab  7.66±1.75b
YF1  7680.00±996.68b 1571.17±204.32b 0.65±0.01ab  25.6±3.44b
YF2  6991.89±630.65bc  1489.78±196.11b 0.67±0.03ab  25.38±4.55b
DG1  3770.55±695.47bc  546.90±96.90b 0.46±0.02b 6.32±1.10b
DG2  5758.63±275.31bc  1179.87±102.44b 0.65±0.04ab  19.39±2.87b
DGHF1  19312.7±5434.95a 5609.04±2037.92a 0.89±0.11a 132.74±58.17a
DGHF2  17481.36±1716.55a 5138.04±274.63a 0.96±0.11a 123.29±17.82a
HF1  3184.84±3184.84bc  978.37±978.37b 0.33±0.33bc  23.92±23.92b
HF2  0.00±0.00c 0.00±0.00b 0.00±0.00c 0.00±0.00b
F值 8.82  7.05  5.58  5.32
P值 <0.001 <0.001 <0.01 <0.01
2.3 不同施肥处理类芦植株生长及养分累积特性的综合分析
对不同施肥处理类芦植株生长及养分累积参数综合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图4)显示,第一主成分(PC1)
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5.44%,第二主成分(PC2)累计方差贡献率为14.88%,第一、二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高
达90.32%,可以反映不同施肥处理对类芦植株生长及养分累积综合影响的绝大部分信息。
PC1和PC2的空间载荷图(图4(a))表明:第一主成分(PC1)与类芦植株株高、分蘖数、地上和地下部干
重、地上和地下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均直径等植株生长及养分累积绝大部分
参数密切相关;第二主成分(PC2)主要与叶绿素SPAD值、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以及PSⅡ潜在活
性(Fv/Fo)等植株光合特性有关。PC1和PC2的得分图(图4(b))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的DGHF1、DGHF2
603 水土保持学报       第28卷
与单施有机肥的DG1、DG2、YE1、YF2以及单施化肥 HF1和 HF2处理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1)。有机
无机肥配施的DGHF1和DGHF2处理与单施有机肥的YF1、YF2、DG1和DG2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受第一主
成分的影响;单施有机肥的YF1、YF2、DG1和DG2处理与单施无机肥的HF1和HF2处理之间的差异主要受
第二主成分因素的影响。除DG1处理外,施肥处理明显向生物量增大、养分累积增多、根系形态学特征突出方
向偏移。
  注:(a)为主成分载荷图,矢量箭头表示各参数变量,变量在主成分轴上的投影长短代表其对主成分的贡献,矢量箭头的余弦角度代表其相关
关系;(b)为不同施肥处理影响类芦植株参数的得分图,其位置与空间载荷图上的参数矢量位置相对应。
图4 不同施肥处理类芦植株生长和养分累积参数的主成分分析
3 讨 论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类芦植株地上部生长及养分累积特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除DG1处理外,施肥后类芦植株地上部干重、株高、分蘖数以及植株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
都高于CK,且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呈现出DGHF2>DGHF1>YF2>YF1>DG2>CK的趋势(表1、图1
和图2)。表明施肥能使土壤肥力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10]。研究发现,DGHF1和
DGHF2处理又明显高于CK和单施蚯蚓粪和稻秆处理,可能因为有机无机配施能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
结构[8],提高土壤活性养分库,增强土壤养分转化和供给能力[6],既提高了土壤肥力,又能让土壤养分供应平
衡[12]。单施有机肥,由于肥效释放缓慢,对作物产量提高不明显。单施化肥,由于肥效释放过快,在同等肥力
下会导致烧苗死亡[13]。施稻秆和CK差别不显著,DG1处理甚至低于CK,可能因为稻秆的C/N比较高,直接
施入土壤会刺激微生物迅速繁殖,出现和类芦根系“争氮”现象,影响类芦生长。秸秆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转
化的时间较长,不能作为当季作物的肥源[14]。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施肥处理,类芦植株的叶绿素SPAD值、
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以及PSⅡ潜在活性(Fv/Fo)差异不显著(表1和图3),PSⅡ光合反应中心在
不同肥力水平下都可以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受肥力影响较小,说明类芦植株具有极强的耐贫瘠能力。这与蔡丽
平等研究发现不同磷浓度胁迫下类芦叶片光合作用参数差异不大,类芦植株具有极强的耐低磷能力研究结
果[3]一致。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类芦植株地下部生长及养分累积特性的影响
根系形态学特征(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系平均直径、侧根数等)是体现根系吸收效能的重要指标。本
研究发现,除DG1处理外,其他施肥处理类芦植株地下部根系形态学特征和养分累积量都显著大于CK(表
3)。根系生长发育与土壤质地、肥力水平密切相关,根系形态对土壤养分变化反应敏感,施肥能促进根系分枝
数增加及总根长增长[15]。有机无机肥配施的DGHF1和DGHF2处理明显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可能因为化肥
和秸秆配施既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还可改善土壤容重、孔隙度、田间持水量等物理性状[7,11],又有利于
植物根系下扎,从而促进肥料的转化和根系对肥料的吸收[16]。单施有机肥的YF1、YF2、DG1和DG2处理虽
然也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但可能由于养分释放缓慢(施蚯蚓粪)以及养分不足(施稻秆)等原因,抑制了类
芦根系生长及养分累积。这与罗安程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有机无机肥配施不仅增加了大麦的根长和鲜重,也影
703第5期       袁中友等: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生态重建先锋植物类芦生长的影响
响了根的分枝数和根的直径,单施有机肥虽然会增加根总面积,但对活性吸收面积的作用远不如有机无机肥配
合处理效果好[17]。
4 结 论
不同施肥处理对类芦植株生长及养分累积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不同施肥处理类芦植株干重、株高、分蘖
数,根系形态学特征以及植株养分累积量差异显著(P<0.001),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有机无机肥配
施的“化肥+稻秆”处理是促进类芦植株生长最高效的施肥方式。“化肥+稻秆”配施既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含
量,又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使土壤养分供应平衡,促进类芦植株生长及养分累积;单施蚯蚓粪,由于肥效释放
缓慢,对类芦植株生长提高缓慢;单施化肥,由于肥效释放过快,造成肥料流失和烧苗;单施稻秆,稻秆腐化分解
会和类芦根系“争氮”,影响类芦生长。类芦植株叶片光合作用代谢过程受肥力影响较小,在不同肥力水平下都
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说明类芦具有极强的耐贫瘠能力,这有利于类芦在公路建设损毁土地生态重建与复垦
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Morrison I K,Foster N W.Fifteen-year change in forest floor organic and element content and cycling at the Turkey lakes
watershed[J].Ecosystems,2001,4(6):545-554.
[2] 江玉林.公路生物环境工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01(3):13-15.
[3] 蔡丽平,吴鹏飞,侯晓龙,等.磷胁迫对水土保持先锋植物类芦光合特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2,26(6):281-285.
[4] 孙发政.类芦的固土护坡性状及其生产应用价值[J].草原与草坪,2004(1):66-69.
[5] 冯宏,戴军,李永涛,等.重金属和pH值对类芦种子萌发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6):96-99.
[6] 吕美蓉,李忠佩,刘明,等.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微生物量氮周转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275-
282.
[7] 聂军,郑圣先,杨曾平,等.长期施用化肥、猪粪和稻草对红壤性水稻土物理性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7):
1404-1413.
[8] 张小莉,孟琳,王秋君,等.不同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3):624-630.
[9] Pan G,Zhou P,Li Z,et al.Combined inorganic/organic fertilization enhances N efficiency and increases rice productivity
through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in a rice paddy from the Tai Lake region,China[J].Agriculture,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09,131(3):274-280.
[10] 李文祥.长期不同施肥对塿土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7(2):23-25.
[11] 马俊永,李科江,曹彩云,等.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潮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
13(2):236-241.
[12] 梁斌,赵伟,杨学云,等.氮肥及其与秸秆配施在不同肥力土壤的固持及供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9):1750-1757.
[13] 李静娟,周波,张池,等.中药渣蚓粪对玉米生长及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9):2651-2657.
[14] 李伟,蔺树生,谭豫之,等.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创新技术[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1):14-17.
[15] Hodge A.The plastic plant:Root responses to heterogeneous supplies of nutrients[J].New Phytologist,2004,162(1):9-
24.
[16] 彭智良,黄元炯,刘国顺,等.不同有机肥对烟田土壤微生物以及烟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烟草学报,2009,15(2):
41-45.
[17] 罗安程,孙羲,章永松.有机肥对大麦根系生长的影响及可能机制[J].土壤通报,1994,25(5):219-221.
803 水土保持学报       第2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