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8 卷 (第 2 期) 001023
J.Shanxi Agric.Univ.(Social Science Edition)No.2 Vol.8 2009
收稿日期:2007-01-29
作者简介:赵晓明 (1945-), 男 (汉), 山西忻州人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遗传育种及进化学方面的研究。
薏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
赵晓明1 , 宋芸2 , 乔永刚2 , 宋秀英3
(1.山西农业大学 农学院 , 山西 太谷 030801;2.山西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 山西 太谷 030801;
3.山西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 , 山西 太谷 030801)
摘 要:通过对甲骨文与更古老刻画符号的比较 , 确证中国曾存在一个历史悠久绵长 、 内容博
大精深 、 成就辉煌灿烂的薏苡文化。这个文化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及更古老的文化中去。
关键词:甲骨文;薏苡;薏苡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 (2009)02-0136-04
Analysis on the Link Between the Culture of Coix and the Culture of HE-MU-DU
ZHAO Xiao-ming1 , SONG Yun2 , QIAO Yong-gang2 , et al.
(1.College o f Agriculture , S hanx i Agricultural Univ ersity , Taigu S hanx i 030801 , China;
2.College o f L i f e Science , S hanx i A gricultural University , Tai gu S hanx i 030801 , China)
Abstract:Comparing the symbol of Oracle-Bone with the ancient symbol , we conclude that there was a
culture of coix which has long standing histo ry , diverse life and great achievement in old time.The culture
of coix originate from the culture of HE-MU-DU , o r even from the older culture.
Key words:Oracle-Bone Inscriptions;Coi x;The chlture of coi x
一 、 薏苡文化与马家窑文化
薏苡的图腾崇拜随着夏朝的灭亡早已成为过去 , 我们
只能从沉淀在传说中的事实窥测其一斑 , 从蛹化在文字中
的形象而推断其原形。然而推动过历史的古典光辉并不因
时间而失色 , 历史并不因王朝的覆灭而中断。薏苡文化这
个华夏文明的瑰宝直到今天还影响着我们。 商代甲骨文已
是比较成熟而定型的文字 , 仅就甲骨文所披露的薏苡文化
而言 , 其主要反映的却是夏代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由于这
种薏苡文化的博大和浑厚 , 其深刻的自然科学规律的表达
是需要长期实践经验的累积 , 它决不会起源于夏代 , 那么
这种文化的根源在何处呢? 这的确是一个特别重要又难以
解答的问题 , 作者谨从非常粗浅的研究出发以一管之见奉
献于读者。
据收集的不完全出土陶器图形来看 , 先商薏苡文化按年代
是自成系列的。距商文化最近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公元前
2000 ~ 前 1400年)[ 1] , 有一陶文 。刻画总状分枝与反折型叶
片的特征 , 可断定为薏苡植株;其上有蕾铃, 可理解为二颗
头, 即二人共体之意, 二人者二仁也, 为总苞象形。此图全义
为:木禾薏苡。如与甲骨文 相比较其义暗合 , 可隶定为
“ ” 或 “夷” 。在此遗址中还发现陶文 表现三叶苗期特征 ,
可与甲骨文 相比较, 可隶定为 “春” 。由此上溯 , 在上海青
浦县崧泽遗址 (公元前 2500~ 前 2000年)[1] , 发现的陶器符号
有一图为 。完全以写实手法刻画了薏苡总苞的纵剖面 、 壶形
(卵形)总苞片其下为果柄着生处 , 即胚根生出孔;其上有二
分叉的柱头和雄花序柄的残迹;总苞内有近圆形的果仁 (种
子)。当隶定为 “ ” 或 “荑” 。大约与此同时代的青海乐都柳
湾遗址(公元前 2400~ 前 2000 年)[ 1] , 发现陶文 、 等图
形, 可以看成薏苡总苞的象形, 与甲骨文 相比较, 当隶定作
“西” 。另有陶文图形 , 可以看成薏苡苗期的写照, 可与甲骨
文 相比较, 当隶定作 “春” 。还有山东城子崖遗址 (公元前
2500 ~ 前 2000年)[ 1] , 发现陶文图形 。其图为串珠状结构 ,
上方突出二分叉柱头, 每一圆珠又被一短横一分为二 , 示意一
稃二仁性 , 这是典型的薏苡结实图 , 可与甲骨文 比较 , 当隶
定作 “酏” 或 “夷” 。还有一图形为 , 虽为两叶, 但其叶片
反折表现禾本科植物特征 , 可与甲骨文 相比较 , 当隶定作
“春” 。另有一图为 “ ” , 画出胚芽鞘从薏苡总苞中抽出的形
态, 可隶定为 “丰” 或 “春” 。再向上溯至更早的甘肃马家窑
文化 (公元前 3500~ 前 2600 年)[2] , 发现彩陶花纹 , 这是典
型的薏苡总苞图, 可与甲骨文 比较, 当隶定作 “西” 或
“卤” 。又有图形 , 描绘从总苞中长出的三叶形苗, 可与甲骨
文 相比较, 当隶定为 “春” 或 “丰” 。与此同类还有一图 ,
画出胚芽鞘从薏苡总苞中抽出的形态 , 可隶定为 “丰” 或
“春” 。另有图形 , 描述由两片具平行脉叶片而包拥着的孕
穗, 可与甲骨文 相比较, 当隶定为 “夏” 。再有一组图形 、
、 , 真实地描述了禾本科作物长披针形 、 具平行脉的叶
片, 可与甲骨文 相比较, 可隶定为 “叶” 或 “禾” 。
由上海青浦崧泽 、 山东城子崖 、 甘肃马家窑类型 (榆
DOI :10.13842/j.cnki.issn1671-816x.2009.02.003
中马家 、 兰州王保保城 、 临洮马家窑)、 青海乐都等地所
界域的广大地区 , 大致包括了夏代以前华夏文明的范围。
从这些地区发现陶文符号惊人的一致性 , 说明在黄河 、 长
江流域南北东西各数千公里的范围内 , 从公元前 3500 年开
始 (仰韶文化后期 , 马家窑文化)到至少公元前 2400 ~ 前
2000 年前薏苡文化已在华夏大地普及。 按照严文明的说
法[ 3] :无论从文化发展水平还是社会发展阶段来说 , 公元
前 3500 年左右都是一个重要的分界 , 中国每个考古学文化
大概都已走近文明社会的门槛 , 有的甚至已迈入早期文明
社会。按一般的分类 , 公元前 3500 ~ 前 2600 年被称为铜石
并用时代早期 , 年代约为公元前 2600 ~ 前 2000 年是铜石并
用时代的晚期 , 大体相当于通常所称的龙山时代 , 这可能
是文献记载的唐虞时代 (五帝时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巧合 , 以薏苡文化为代表的农业文明与铜石文化为代表的
工业文明在公元前 3500 ~ 前 2000 年 , 各自在华夏大地上普
及 , 说明这两种文化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成为推动历史
前进的主要动力。在这个时代已基本奠定了华夏多民族国
家的基础 , 成为中国纪元的开始。这种事实完全可以解释
为什么司马迁的 《史记》 是以黄帝时代为开头的道理。
二 、 薏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
正因为薏苡文化传播的广泛性以及马家窑文化并不是
当时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 西北也并不是薏苡的原
产地 , 所以这个时代不能看成薏苡文化的源头。例如现在
已发现当时中国境内分布着仰韶后期文化 、 大汶口后期文
化 、 马家窑文化 、 红山后期文化 、 小河沿文化 、 大溪后期
文化 、 屈家岭文化 、 良渚文化早期等 , 这些高度文明的普
及无法确定文明的主从 , 其源头应从更早的文化中去寻找。
从这个时代依次上溯有新石器时代晚期 (公元前 5000
~ 前 3500 年)、 新石器时代中期 (公元前 7000 ~ 前 5000
年)和新石器时代早期 (公元前 10000 ~ 前 7000 年)的各
种文化形成连续系列。其中浙江河姆渡遗址 (公元前 5005
~ 前 3380 年)由于发现薏苡遗存受到我们特殊重视。根据
《文物》 杂志 1980年 5期报道:在河姆渡发现:“五叶纹陶
块为夹砂灰陶 (T213④:84)。形似马鞍 (略残), 造形厚
重 , 刻划花纹保存完整。在一方框上 , 阴刻似五叶组成的
栽培作物 , 五叶中一叶居中直立向上 , 另外四叶分于两侧
互相对称。五片叶子粗壮有力 , 生意盎然。残宽 18 cm , 高
19.5 cm , 厚 0.7 cm。” [ 4] 这件珍贵文物据舒迎澜的研究为刻
画的盆栽花卉万年青。其辨识理由为:“在一方形容器中栽
种植物一棵 , 植株呈两侧对称状 , 左右各有大型基出叶 2
片 , 均为叶基狭长 , 顶端急尖 , 惟有居中直上 , 被人们也
当做叶子的部分形态则不同。 据陶块照片辨认 , 中间这一
植物器官 , 基部粗柄状 , 顶端椭圆形 , 故笔者以为这不是
叶片 , 而是花茎和肉穗状花序。上述植物形态特征与百合
科植物万年青基本相符。 ……可以认定陶块所刻不是五叶
纹 , 而是形态逼真 、 生动的盆栽万年青。” [ 5]
我们的研究认为将五叶纹认定为万年青不妥。首先 ,
舒迎澜在同一书中记到:“然而 , 令人困惑不解的是 , 在宋
元以前 , 几乎见不到有关万年青的记载资料。直到 16 世纪
后期 , 明王圻 《三才图会》 始提到万年青……” [5] , 万年青
在历史上一现而隐达 6000 年以上 , 这在考古史上是不可能
的。其二 , 由五叶纹陶块图中我们看到被认为是花盆的方
框下 , 实际上还有六条粗壮斜平行线条以 80°角与方框下底
相连 , 似为植物根部写实。这样将方框看成花盆就完全不
成立了。其三 , 在 7000 年前人类的生活还非常艰辛 , 陶器
刚刚开始普及 , 人们怎能有闲情逸致去盆栽与衣食住行这
些基本生存条件毫无关系的万年青 , 并将其艺术化为陶器
图案呢? 所以舒说非是 , 不从。
依吴玉贤的研究[ 6] :河姆渡原始艺术分为早期:第四
层 、 第三层;晚期:第二层 、 第一层。第四和第三文化层
陶器上装饰之风极盛 , 植物性图像多于动物性图像 , 这说
明河姆渡当时居住的部族已进入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阶段。在陶纹图案中大部分是装饰性质的。在陶器主体部
分精心刻画 , 突出表现 , 比较重要的有 3 件:即猪纹方钵 、
稻穗纹陶盆和五叶纹陶块。 猪稻图案表现了先民们对丰收
的祈求和喜悦。
五叶纹陶块在众多的陶器图案中独树一帜 , 它既不是
处于盘盆口沿 , 器皿的底座 、 上侧等位置具有装饰性;又
不如稻 、 猪图形在器皿中心位置 , 具写实性。 它处于看起
来毫无实用价值陶块的中心突出位置上 , 又无法直接对应
于某一特定植物 , 表现了一种抽象 、 神秘但又凝重 、 精炼
的艺术风格。这种无实用价值的陶块由于其造型的特殊性
可能正是它的价值所在。由于把植物作为崇拜的偶像其形
态无法长期保存 , 这样不得不刻画于大地躯体一部分的陶
块上才能作为祭坛的主要部分。 我们认为这一作品可能是
河姆渡遗址中最重要的艺术品 , 姑且拟定为: “方神育苡
图。” (图 1)
图 1 方神育苡图
此图中心被舒迎澜误认为肉穗状花序的第五叶 , 实际
在下部分叉为二 , 分别与两边的四叶相连 , 这实际暗示人
类的双腿直立性 , 是将植物拟人化 , 与甲骨文 相比较[ 7] ,
可释为 “大” 或 “人” 。其图形中部丰满 、 壮实 , 表现单子
叶植物孕穗时的形态 , 寄托种族兴旺 、 子孙繁衍的祈求。
如从该植物下部看 , 五叶分成两组 , 而被第五叶在中上部
相连 , 这可以看成二人同体。如果假定人为仁 , 则明显暗
示由双仁性产生的双苗。五片叶子都为长披针形平行叶脉 ,
为典型单子叶植物 , 与双仁性联合判断定为薏苡当属不妄。
更有力的证据来自方框。这个被误认为花盆的方框 , 可看
成 “方” 字义。徐中舒说:“方……初无方圆之意 , 古匡即
方圆字。” [ 8]按台湾大通书局 1982 年 9 月出版 [ 日本] 高田
—137—赵晓明等:薏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
忠周著 《古籀篇》 第 702 页所汇集甲骨文 “方” 字共 12
书 , 可归纳为 4 种形态: 、 、 、 , 再加上金文
(布 、 刀)的两种 、 共 6 种。虽然有一定变化 , 但并未
脱出平行四边形 , 所以本造型的长方框识为 “方” 当属不
妄。俗语云:“鼻直口方 ,” 则方可代口 , 可以看成薏苡总
苞。方又通房。《诗·小雅· 大田》:“既方既阜。” 郑玄笺:
“方 , 房也。谓孚甲始生未合时也。” [ 3] 房即单子叶植物的颖
稃 , 此处当为薏苡总苞。薏苡总苞为房 , 可与方通 , 为容
物之皿。徐中舒曾有引论 “方” 意 , 摘录如下[ 8] :孙治让
《周礼正义》 说:“伐即 之借字 , 其字又通作发 , 俗作 。
盖方 、 、 发 、 , 古皆读重唇音 , 故得互通。” ……又
《诗·生民》 : “ 厥丰草 , 种之黄茂 , 实方实苞 、 实种实
褒 , 实发实秀 , 实坚实好 , 实颖实栗。” 此方字次叙均在莳
艺之先 , 亦当为 土之事。 《说文解字》 :“方 , 并船也。”
今观甲骨铜器中 “方” 字 , 全无像两舟总头之意。 盖方可
训并 , 而不可训并船。 ……古者耦耕 , 故方有 “并” 意。
如依上徐中舒所考 , 则此图中方框含有 “ ” “并” 之意 ,
则由耦耕隐含双人 (仁)产生双苗之意与上文推论相合。
引伸开来 , 方可代表祭名。 《诗· 小雅· 甫田》 :“以社为
方。” 毛传: “迎四方气于郊也[ 8] 。” 此处方可解为方神。
《诗·荡之什·云汉》 :“祈年孔凤 , 方社不莫。” 《礼记· 月
令》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 , 大割 , 祠于公社 , 及门闾。”
徐中舒据此言:“社即祠于公社 , 方即祠于门闾[ 8] 。” 可知
方即氏族祭所。再加引伸此处方神可为地母神的代表。 《周
髀》 :“天圆如张盖 , 地方如棋局。” 而 《淮南子 ·天文训》 :
“天道曰圆 , 地道曰方。” 《吕氏春秋·季春记· 圆道》:“天
道圆 , 地道方 , 圣王法之 , 所以立上下。” 因此 “方” 代表
地母神。这种研究可由考古发现得到证明。据严文明所言:
“仰韶文化的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 , 与其晚期大体同时的马
家窑文化除长方形竖穴墓外 , 还有不少洞室墓和石椁
墓[ 9] 。” 可见这些文化用方形表示地母崇拜。 20 世纪 80 年
代中期在辽宁西部凌源 、 建平两县交界处发现的牛河梁红
山文化遗址 (距今 4975±85 年 , 树轮校正为 5580±110),
其山嘴的北部 , 中心是一个巨石所砌的平面 , 作一长方形
的方框 , 为一祭坛。依俞伟超所言:“在母权制的农业部落
中 , 把妇女作为崇拜的神像 , 还可能具有另一种意义 , 即
作为农神的象征。 长方形的祭坛 , 应是祭祀地母的场
所[ 10] 。” 文献资料证明了这一点。《礼记·祭法》 载:“四坎
坛 , 祭四方也。” 可见古代祭地之坛确为 “方形” 。又 《礼
记·郊特牲》 曰:“社祭土而主阴气也 , ……社所以神地之
道也。地载万物 , 天垂象。取财于地 , 取法于天 , 是以尊
天而亲地也 , 故教民美报焉。家主中 , 而国主社 , 示本
也。唯为社事 , 单出里;唯为社田 , 国人毕作;唯社 , 丘
乘共粢盛:所以极本反始也。” 方社合义 , 故以 “方” 代表
地母即原 “社” 之义是合适的。
又 《礼记·郊特牲》 载:“天子适四方 , 先柴。 ……扫
地而祭 , 于其质也。器用陶匏 , 以象天地之性也。” 陶器是
地母躯体的一部分 , 用来象征 “方社” , 证明五叶纹陶块为
祭坛的宗教本质。 这样无论从图形的内容及祭坛的形质 ,
五叶纹陶块所表达的含义都是十分深刻的:“器用陶匏 , 以
象天地之性也。”
在殷代甲骨文中方神的形态如下: [11] , 其图为草木
(幼苗)环绕 “方框” , 犹如子女围绕母亲一样。方是无穷无
尽、 无边无涯的地母, 方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和依托, 其特征犹
如太阳将温暖和光明带给万物一样恩泽遍施。所以在甲骨文中
日神图与方神图造型一致: [ 12] , 这日神图也是草木 (幼苗)
环绕 “太阳” , 犹如子女围绕母亲一样。中华书局1980 年11月
第1 版由高明编撰 《古文字类编》 第 301 页中将甲骨文 “日
神” 隶定为 “莫” 字, 甚当。然而他将甲骨文 “方神” 与甲骨
文 “日神” 混同则又谬之千里了。甲骨文 “日” 为圆形图, 其
中心有一短横, 形象描述太阳中有黑子的事实;而甲骨文
“方” 为平行四边形近正方形, 其中心并无短横出现。事实上 ,
该书汇编的 “莫” 字例中这种区别在铜器铭文: 、 , 简书
及其他刻辞中: 、 、 以至秦篆中: 都一脉相承。在许
慎 《说文解字》 第 27页中 “莫” 篆形也为 形 , 被训为:“日
且冥也, 从日在草中。” 已曲解为日薄西山的景象, 这与屈原
《九歌·东皇太一》 中将日神奉为最尊贵者相距何其远也。这
正是晚至汉代 , 长期华夏共主的出现已完全改造了远古的自然
观, 使夷族的日神已降到 “天” 和 “天帝” 附庸地位的真实写
照。后世虽然 “方” “社” 并列 , 然方更具有本初原始性。方
神育苡图最下部被舒迎澜忽略的六条斜平行线可以看成植物根
系。如果植物看成薏苡苗木 , 方框看成薏苡总苞 , 这六条斜平
线可看成总苞下的初生根。但卵圆形总苞怎能画成方形的呢?
原来我们的祖先早已发现方圆的对立统一规律:水滴圆而冰凌
方;星芒圆而岩石方;垣丘圆而山岭方;种籽圆而耒耜方;树
枝圆而火焰方;湖沼圆而江河方;人类头圆足方;拳圆掌方;
指圆距方;眼圆齿方 (口方之本意);大而广之为天圆地方。
又:人法天地则房顶圆而厅堂方;轮轴圆而辕车方;水流圆而
舟楫方;金属圆而斧斤方;器皿圆而泥土方;卣酉圆而鼎壶
方;坩埚圆而泥范方;龟甲圆而文字方;贝币圆而内孔方;量
规圆而尺距方。进如 《淮南子·地形训》 言:“水圆折者有珠 ,
方折者有玉” 。推而广之礼圆义方;理圆律方;进而为 “易经”
的方以智;圆以神。由于方可转化成圆 , 所以方是本初的、 本
原的。方形的岩石由于水 “大方无隅” 以柔克刚 , 变成圆形卵
石;方土地培育繁殖出圆形种籽 、 果实;方距旋转即成圆规 ,
如用人手腿脚做距旋转画圆等;方形河流产生圆形湖泊等;方
形泥土烧制圆形陶器等。所以此处为指明本原性圆形总苞现
实, 必须用方形图形抽象表示。统一起来方神育苡图为薏苡生
长状态的写实与抽象思维的统一:一方面表现薏苡口 (总苞)
吐双株的形态, 可与甲骨文 “ ” 相比较 , 当隶定为 “夏” ;
另一方面又表现方神 (地母)养育人类 , 为先民祭祀地母, 祈
求种族繁衍的图腾 , 可与甲骨文 “ ” 相比较 , 当隶定为
(夷)。 “夏” 除季节含义外与华为一字 , 有大 、 正 、 中、 盛 、
文明五义;“夷” 除杀灭含义外与彝为一字, 有大 、 仁、 人 、
尸各义。所以 , “夏” 与 “夷” 殊中有同。看来方神育苡图寓
意之深刻 , 内容之广博 , 图形之洗炼, 开创华夏农业文明的先
河, 可尊为华夏祖农神 , 文字源头。
如上所述 , 先民将 “方” 与 “ 夏” 并列并非孤证。 查
—138—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 8 卷 (第 2 期)2009 年
岳麓书社 1991 年 1 版 《四书五经》 一书第 246 页载 《尚书
·武成》 云:“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勋 , 诞膺天命 , 以抚方
夏;大邦畏其力 、 小邦怀其德;惟九年 , 大统未集。” 可能
是最早的文献资料。此处 “方” 与 “夏” 含义都为 “中国”
和 “九州” , 是一致的。
近年来在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发现疑为是新石器时代石
刻岩画 , 距今 4 000 ~ 5 000 年 (图 2)。
图 2 连云港将军崖石刻岩画 (新石器时代)
该图以线条辐射状态描述了单子叶植物幼苗三叶期和
分蘖期的丛生特性 ,类似图案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中都可看
到 ,称为“禾纹” , 如元谋大墩子遗址出土的陶片上就有这种
禾纹 ,此处在数量 、象形及完整性上尤为突出;又以多数这种
丛生植株下部较凝实的三角造型描述分蘖区分枝密集和次
生发育现象 ,突出这种植物以地下根茎过冬的多年生特性 ,
而这种以密草丛基部三角造型描述的杯形凹陷是任何一个
研究禾本科植物生态学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中部绘制 2 个
孪生双种籽 ,其中之一发育了一株结果实的植株造型 , 描述
了双仁种籽的生产性;该图中心位置突出是绘有双眼 、头部
硕大到不成比例 、过分夸大的人形图 , 这与甲骨文直立人造
型相比完全相同 ,其巨无霸式的头部正表达了祖先对大粒种
籽的祈求和人类对种族繁荣的愿望;头部绘有的双眼可以认
为是象征籽结双仁的描述 ,其他头部绘有两眼和多眼的造型
都可看成描述籽结双仁和多仁的现象;在头颅造型上部头发
区的网形格 ,描述了果实外部复杂的脉纹 , 与甲骨文西与卤
的表现手法一致 ,被认为是薏苡总苞的写实当属不妄;为强
调果实外形为壶形 ,在岩石裂缝所划分的右上角分别绘制了
两个处于两极端状态的壶形图案 ,其造型特征完全是现代油
画印象派式的;另一些脱离根茎头形图案或表示谷粒的圆
点 ,可以看成是种籽严重落粒性特有的表达方式。综观全
图 ,其各种造型是互相关联的。该岩画描述植物惟有薏苡而
已。所以 , 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内容是一幅抽象拟人化薏苡生
育图 ,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方神育苡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
拟定为“ 神图” ,隶定为“夏” , 乃为荑夏族原始图腾之一。
年代稍后 , 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 (公元前 4300 ~ 前
1900 年)[ 13] , 大汶口文化陶器上发现的刻画符号 , 近来成
为学术界热心关注的研究课题 , 被认为与中国文字起源问
题有密切关系。许多图形已被隶定。其中有一图形如右图
, 其形略如王冠 , 但与 “方神育苡图” 相比有惊人的相
似性。五单元结构相同 , 其他 4 片叶子还是为单子叶片 ,
但是陵阳河图已将第五叶夸大为塔形中空状 , 突出了五叶
一体的概念。图下的方框还存在 , 不过已与五单元结构分
离 , 其下的根状结构已经消失。 所以 , 仅以此图形状而言
已无薏苡的踪迹 , 成为单纯用于图腾崇拜的神圣符号 , 可
拟定为 “方神图” 。此图已脱离写实图画的意境 , 进入写意
的天地 , 可看做图文之间的桥梁。与甲骨文 “ ” 相比较
可隶定为 “夏” 。
年代再稍后 , 在陕西姜寨遗址 (公元前 4000 年以
前)[ 1]发现的众多陶文中有一图形为 , 它已摆脱图画的约
束变成文字的形态 , 但其脱胎于河姆渡 “方神育苡图” 的
痕迹还十分明显。 五单元结构已改造成三单元 , 左右两边
的草苡植株则更加形象和洗炼 , 而且可与 “双人” 相比较。
方框结构虽已消失 , 但其下三点将初生根的结构表现无疑。
可与甲骨文 相比较 , 也当隶定为 “夏” 。另有一图为 ,
可与甲骨文 相比较 , 隶定为 “春” 。
年代又稍后 , 在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 (公元前 3813±
175年)[ 2]发现多数彩陶花纹。其中有一图形为: , 酷似姜寨
图形然又非常接近河姆渡的 “方神育苡图” 。其图也为五单元
结构 , 但中间第五单元已完全用禾本科植物的孕穗图形来表
示, 并与其两边的 4个单元在下部连接 , 表示分蘖图形。左右
两边已不再是叶片而是具分枝的禾木形 , 既分蘖又分枝是薏苡
在禾谷类作物中的又一种惟一性。图下的初生根用半圆的三分
枝方式表示。这个半圆形结构与上述五单元结构下部相连形成
的反半圆互相嵌合 , 形成半圆弧形空间。可以认为这个半圆空
间正是先民们刻意要表现的 “口” 形结构, 影射河姆渡 “方神
育苡图” 中的方框。这可能是马家窑文化将方形地母改造成圆
形地母的一种特殊性吧! 总起来看此图虽比姜寨图更接近图
画, 但象形的内涵已大为减少 , 基本上变成文字。如将此图与
甲骨文 相比较, 其差异只有一步之遥 , 可隶定为 “夏” 。石
岭下类型另有一图形为 , 与甲骨文 完全相同 , 当隶定为
“春” 。还有一图为 , 表现双仁性, 可与甲骨文 相比较, 当
隶定为夷和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全方.周原出土陶文研究 [ J] .文物 , 1985 (3).
[ 2] 谢端琚.论石岭下类型的文化性质 [ J] .文物 , 1981 (4).
[ 3] 严文明.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 [ J] .文物 , 1992 (1).
[ 4] 河姆渡遗址考古队 , 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 [ J] .文物 , 1980 (5).
[ 5] 舒迎澜.古代花卉 [ M] .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93:233-234.
[ 6] 吴玉贤.河姆渡的原始艺术 [ J] .文物 , 1982 (7).
[ 7] 康殷.文字源流浅说 [ M] .北京:荣宝斋 , 1979:3.
[ 8] 徐中舒.耒耜考 [ J] .农业考古 , 1983 (1 , 2).
[ 9] 严文明.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两个问题 [ J] .文物 , 1989 (8).
[ 10] 俞伟超.座谈东山嘴遗址 [ J] .文物 , 1984 (11).
[ 11] 方法敛.库方二氏藏甲骨卡辞, 1935 , 65 (1338片).
[ 12] 方法敛.库方二氏藏甲骨卡辞, 1935 , 110 (1912片).
[ 13] 李学勤.论新出土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 [ J] .文物 , 1987 (12).
—139—赵晓明等:薏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