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木、竹、藤材的变色防治



全 文 :第 19卷 第 4期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Vol.19 No.4
  2006年 8月 WorldForestryResearch Aug.2006
木 、竹 、藤材的变色防治*
吕文华 江泽慧 吴玉章 任海青 费本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91)
摘要:对木材变色的机理 、类型 、成分和影响因素 , 木材变色的预防和消除以及生物防治等研究的最新成果
进行了概括总结 , 综合论述了木材 、竹材和藤材的变色防治研究现状 , 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低毒或无毒 、
高效 、多功能的防变色剂的研制开发仍是木材工业变色防治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 (2)开展色变脱除 ,恢复
已变色材原有颜色和价值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 (3)以菌治菌的生物防治 , 污染小 ,成本低 , 应加强其理论
研究和实践应用。 (4)通过热处理或光辐射等手段 , 诱导木 、竹 、藤材变色 , 进行调色处理 , 将成为新的研究
方向。 (5)与木材相比 , 竹材 、藤材变色的研究落后 ,尤其是藤材变色 , 应得到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木材 ,竹材 , 藤材 ,变色 , 生物防治 ,诱发变色
中图分类号:S37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41(2006)04-0038-07
ResearchonWood, BambooandRattanCaneDiscoloration
Lǜ Wenhua JiangZehui WuYuzhang RenHaiqing FeiBenhua
(ChineseAcademyofForestry, Beijing100091, China)
Abstract:Themechanisms, types, compositions, afectingfactors, preventionandelimination
ofwooddiscolorationarereviewed, withfocusonthebiologicalcontrolagainstwoodstain.The
curentresearchstatusofbambooandratancanediscolorationandcontrolarealsodescribed.Re-
sultshowsthat:(1)Developingthelowpoisonousornon-toxic, high-eficientandmulti-func-
tionalanti-stainingagentsisstilanimportantresearchfieldinwoodindustry.(2)Itisverynec-
essarytoeliminatethematerialstainsandrestoreitsoriginalcolorandvalue.(3)Thebiological
control, asfungiagainstfungi, haslitleenvironmentalpolutionandthecostislow.Researches
onitstheoriesandapplicationshouldbestrengthened.(4)Wood, bambooorratancanecoloris
inducedandturnedtobetheneededthroughheat-treatmentorultravioletradiationwithoutcoloring
mater, i.e.inducedcoloration, isagoodideatomeditatewood, bambooorratancanecolor.
Itisbecominganewstudyfield.(5)Comparedwithwood, theresearchesonbambooandratan
canediscoloration, especialyonthelater, arepooratpresent, andtheydeservemoreatention
andfurtherstudy.
Keywords:wood, bamboo, ratancane, discoloration, biologicalcontrol, inducedcoloration
  颜色作为材料的重要特征之一 ,是决定材料
印象的重要因子 ,也是家具和室内装修设计中最
生动 、最活跃的因子 ,同时还是评价木材 、竹材和
藤材的商业价值的重要指标 ,是影响材料销售竞
争力的重要因素 。变色即木材 、竹材和藤材的正
常颜色的改变 。对胶合板 、薄木 、家具及装饰木
制品的变色和霉变均有限制 ,对出口产品也有严
格限制 。生物质材料的变色是复杂的物理化学
过程 ,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变色类型不同 ,变
色机理不同 ,相应的变色防护方法也不同 。木材
科学的变色研究:一是针对变色成分 、变色机理
进行研究;二是在此基础上探索防止和消除变色
* 收稿日期:2005-11-24
基金项目:国家十五攻关 “棕榈藤防霉及色泽保护技术 ”
DOI :10.13348/j.cnki.sjlyy j.2006.04.008
第 4期 吕文华 江泽慧 吴玉章 等:木 、竹 、藤材的变色防治
的途径和措施。
1 木材变色
1.1 木材变色的机理
木材变色是复杂的物理 、化学过程 ,主要表
现为木材中基本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的增减和
改变[ 1] 。木材是主要由纤维素 、半纤维素 、木质
素及少量的提取物组成的复杂天然高分子化合
物 ,含有羰基 、羧基 、不饱和双键 、共轭体系等发
色基团 ,以及羟基和甲氧基等助色基团 。木材中
的发色基团会受外界环境和加工条件的影响而
增减 ,潜在的发色基团无色 ,多数以共轭双键的
形式存在 ,受光 、氧等作用 ,键断裂产生自由基 ,
木材组分发生降解等变化而变色。木材的颜色
变化主要与木素和抽提物相关 [ 2] 。光变色是木
材固有的特性 , 是主要与木素相关的诱导变
色 [ 3] 。木素的官能团 ,如苯丙烷单体侧链的羰
基 、羧基和 C=C,以及苯环上的羟基和醌类结
构 ,在一定波长和强度的光作用下产生价键异构
化 、键断裂 、多聚或氧化—还原等反应 ,产生新的
发色基和助色基 ,使木材颜色发生变化 。木材中
大多官能团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 ,能与许多化学
试剂反应 ,使木材产生化学变色 [ 4] 。微生物的入
侵 ,由于微生物本身的色素或木材组分与微生物
分泌物产生有色反应使木材变色 [ 5] 。不同木材
在结构组成 、化学成分和对环境的敏感程度等方
面有较大差异。
1.2 木材变色的类型
Bauch把木材变色分为生理变色 、生化变色
和化学变色 3类 ,化学变色又分为酸变色 、碱变
色 、金属污染变色和光致氧化变色 ,这些变色都
是木材成分发生化学变化的结果。苏联则把化
学变色分为化学变色 、单宁漏 、黄斑 、淡色化学变
色 [ 6] 。美国学者 Zabel将木材变色分为 5类 ,即
木材内化学物质变色(包括酶变色)、木材接触化
学物质变色 、木材早期腐朽变色 、木材表面或内
部真菌滋生变色和光变色 [ 7] 。林木病理学学者
则把木材变色分为化学性变色 、物理性变色 、生
理性变色和真菌性变色 4类 [ 8] 。我国商品木材
工作者把变色分为化学变色和真菌性变色 2类。
根据导致木材变色的因子不同 ,变色可分为:光
变色 、化学变色(铁变色 、酸碱变色)、微生物变色
(霉菌 、变色菌 、腐朽菌变色)、热变色以及酶变
色 。此外 ,还有矿物质条纹 、髓斑 、树脂渗出等引
起的木材变色。
1.3 木材变色的成分
木材的颜色主要是由于木素中含有发色基
及助色基 ,以及木材抽提物中含有色素 、单宁和
树脂类等物质而引起 。木材变色成分主要是单
宁类 、黄酮类 、木质素及酚类化合物[ 9 ~ 12] 。木素
吸收短波长可见光发生降解 ,生成苯醌发色基
团 ,再借助丰富的助色基团发生颜色变化 。此
外 ,木材内存在 2种不同特性的色素:一是色素
本身为带色物质;二是色素本身无色 ,经氧化后
呈色 ,使木材产生各种颜色。木材光黄化 ,是木
质素降解产生含羰基的劣化衍生物 [ 13] 。木材高
温高湿变黄 ,是木材内氧化酶和酚类物质作用所
致 。与酚类物质结合的羰基侧链双键 ,吸收紫外
光分子内聚合使木材褐变 [ 10] 。变色菌分泌的生
物黑色素使木材变黑或变蓝 [ 5] 。若变色不涉及
外来酸碱 、金属污染和微生物侵染等 ,则主要是
浸提物在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下生成有色物质改
变材色 。目前对木材颜色与抽出成分相关性的
研究较多 ,但对单一发色化合物的结构 、变色机
理及其对所有树种变色影响的研究还较少 。
1.4 木材变色的影响因素
木材变色的原因复杂多样。有生物 、物理或
化学因素;有木材组分所含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
等内在因素;有金属离子 、酸 、碱和微生物等侵蚀
木材的外在因素 [ 1 ~ 4] 。树种 、立地条件 、加工条
件以及使用条件等不同 ,引起木材变色的因素也
不同。导致木材变色的气候因子和环境条件主
要是:微生物作用 、日光照射 、化学试剂作用 、温
度与湿度变化[ 14] 。酚 、酚酶和氧的存在是酶褐
变的必要条件 ,含水率和湿度是酶变色的重要影
响因素 。木材在储存 、运输 、加工和使用过程中
的变色 ,主要是霉 、菌变色和光氧化变色。水分
仅使木材明亮度下降 ,颜色变深 ,氧气单独存在
不会使木材颜色改变 ,但光的参与可使木材颜色
产生明显变化。木材光变色的相关因子非常多 ,
变色机制也相当复杂 ,目前仍是林产化学研究者
十分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
1.5 木材变色的预防
防止木材变色的根本途径在于:限制外因的
39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第 19卷
产生和存在 ,除去或封闭木材内部变色成分 ,改
变变色成分结构 。对于光变色 、酸碱变色 、铁变
色 、酶变色等化学变色的预防 ,主要是用漆膜涂
覆等手段阻断外因 ,或用溶剂浸泡 、化学处理等
方法消除或改性木材内部变色成分 [ 15 ~ 17] 。对于
光变色的预防有:隔断紫外线 ,改变吸光成分结
构 ,隔绝氧气和捕捉游离基 ,破坏参与变色的物
质结构 ,去除变色前驱物 。对于酶变色的预防 ,
降低酶的活性和隔离氧 ,如进行酸碱处理调节
pH值 ,通过煮沸 、高频加热改变蛋白质性质 ,用
抗氧化剂抑制酚酶活性 ,水存隔离氧。对于生物
变色的预防 ,改变或破坏适宜微生物或生物生存
的温度 、湿度 、pH值 、氧气及营养成分等环境因
子 ,如喷水保存 、塑料密封和化学药剂处理。防
止木材变色的理论研究和处理方法较多 ,但现有
防木材变色技术大都不具有永久性效果 ,有些变
色(如蓝变)速度极快 ,以及处理深度 、材性影响 、
经济成本等问题 ,限制了实际应用。低毒或无
毒 、高效 、多功能的防变色剂的研制开发仍是预
防木材变色的重要研究方向。
传统的防止木材变色的化学方法直接有效 ,
但都对环境存在一定危害 。预防木材非化学变
色可以利用竞争性或拮抗性生物进行生物防治。
变色菌的生物防治是利用一种真菌来阻止另一
种真菌的生长 ,在它们相互接触时 ,双方产生代
谢物相互作用 ,其形式为致死 、抑制或排斥 ,代谢
物活性较大的一方为拮抗菌或优势菌。利用微
生物之间这个特点(以菌治菌),对某些变色菌进
行有效控制 ,可以达到工业需要的目的[ 18] 。对
于木材蓝变 ,生物防治的研究空间很大 。对于木
材蓝变菌的生物防治研究国外开始得比较早 ,利
用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 、木腐菌 、菌根真菌 、蓝变
菌的白化菌株 、放线菌和类菌质体等抑制变色菌
的生长 ,在加拿大已经商业化生产蓝变菌的白化
菌株用于防治木材蓝变 [ 19 ~ 21] 。多数的生物防治
研究还只处于实验阶段 ,在我国关于木材蓝变生
物防治的研究报导还很少 。生物保护剂很少引
起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 22] ,环境污染小 ,
生产成本低。木材保护工业应充分认识到生物
防治的重要性 ,加强生物防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应用。
用于防治木材变色的微生物要具备 2个前
提条件 ,一是不引起木材变色 ,二是对木材的材
性影响不大 。选择有潜力的生物保护剂的基本
原则是易培养 、生长快 ,菌丝属无色菌系。已知
世界上引起木材变色的真菌有 150多种 ,大多数
真菌属于子囊菌和半知菌的 Ceratocystis、Ophios-
toma和 Verticicladiela属[ 23, 24] 。实验室分离和
筛选的防止木材变色的拮抗真菌有 [ 22 ~ 25] :(1)
Phialemoniumcurvatum W Gams和 W BCooke
(一种丝孢菌)对长喙壳 [ O.crasivaginatum(HD
Grifin)TCHarrington(=Ceratocystiopsiscras-
sivaginaturn)(HDGrifin)Upadhyay]有很强的
拮抗作用 。 (2)SporomielasimilesKhan& Cain
对长喙壳蓝变菌 [ Q.piliferum(Fr.)H& P
Sydow]有很强的拮抗作用。 (3)柱孢葡萄穗霉
(Stachybotryscylindrospora)对美洲山杨上的蓝变
菌(O.crasivaginatum)有抑制作用。 (4)伏革菌
(Peniophorapolygonia)对窄盖层孔菌 (Phelinus
tremulae)有抑制作用。用 S.cylindrospora、S.simi-
les和 Ph.Curvatum这 3种拮抗真菌对美洲山杨
木片进行预处理 ,能有效致死 、抑制或大大降低
变色菌的生长 ,起到很好的防变色作用 [ 24] 。蛇
孢壶壳属菌种 Ophiostornaflaccosum, Ophiostorna
piceae与 Ophiostornapluriannulatum的许多白化
菌株能有效停止新西兰辐射松(Pinusradiata)上
的边材变色菌的生长[ 26] 。为了阻止真菌对木材
的降解 ,或消除初期腐朽 ,已经研究了多种生物
保护策略;但对阻止木材变色的生物保护剂的研
究甚少 [ 23] 。生物防治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方
法 ,但真正大规模用于工业生产的菌种不多 ,几
乎每一种变色菌都有它的拮抗微生物 ,要找到满
意的拮抗微生物 ,仍需作大量研究。
1.6 木材变色的消除
木材变色 ,通常视变色的范围 、大小 、深浅 、
性质等 ,用砂磨 、刨削等机械法去除;用色漆 、清
漆涂覆等物理法去除;或用氧化还原 、甲基化 、乙
酰化等化学方法对呈色物质进行抽提 、分解或改
性 。漂白是消除木材变色的主要方法 ,也是木材
调色和改色的第一步 [ 1] ,漂白的主要研究内容包
括药剂配方 、处理工艺和效果评估等。木材漂白
剂分为氧化 (如过醋酸 、过蚁酸和过氧化苯酰
等)、还原(如氢 、氮 、硫 、酸类的化合物)和其他
(如聚乙二醉 、聚甲基丙烯酸酯等)3类 [ 27] 。此
40
第 4期 吕文华 江泽慧 吴玉章 等:木 、竹 、藤材的变色防治
外 ,还有漂白活性化助剂(如酸 、碱 、盐类化合物)
和抑制化助剂(如硅胶 、羧甲基纤维素等)。不同
木材对不同类型漂白剂的适应性不同。在实际
应用中 ,要使已发生变色的木材完全恢复其原有
颜色 ,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展色变
脱除 ,恢复已变色木材原有颜色和价值的研究是
很有必要的 。
木材化学着色和木材染色 ,以改防变 ,或以
改治变 , 也是预防和治理木材变色的有效方
法 [ 28, 29] 。木材化学着色 ,是用化学物质与木材的
组分发生化学反应调节木材颜色。木材染色 ,分
为立木染色和木材染色 ,前者通过控制生长条件
使木材天然物质在生长过程中发生颜色变化;后
者通过物理作用(渗透 、扩散和吸附)或化学作用
(产生化学反应)使木材与着色剂结合而产生人
们所需要的颜色。木材染色对于提高木材利用
和丰富木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 ,随着木材变色研究的深入发展 ,可在
一定温度 、湿度等条件下 ,通过热处理或光辐射
等方法诱导木材向人们所希望的颜色变化 [ 30, 31] 。
诱发变色是木材工业对木 、竹 、藤材进行调色处
理的理想的绿色方法 ,可望成为木材科学与技术
学科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2 竹变色
竹类植物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 21
世纪最有希望和潜力的植物[ 32] 。中国是竹类起
源和现代分布的中心 ,是世界上最大的竹材及竹
制品生产国 , 竹在我国素有 “第二森林 ”之
称 [ 33, 34] 。开发利用竹材资源对缓解木材供需矛
盾 ,保护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 起着重要作
用 。竹材具有生长周期短 、成材早 、更新易 、产量
高 、再生能力强 、强度大 、弹性好 、韧性好 、耐磨等
优点 ,是传统建筑 、造纸 、编织 、家具和装饰等用
材 [ 35] 。随着竹材工业化利用的广泛开展 ,尤其
是以竹材人造板 、竹材复合板 、竹材装饰 、家具 、
汽车制造等领域的进一步开发 ,使竹材的应用有
了更广阔的前景 [ 36, 37] 。色泽亮丽的新鲜竹材长
期存放 ,会逐渐失去光泽 ,甚至变色;而且竹材含
有较多的淀粉 、糖类 、蛋白质和脂肪等 ,很容易受
到菌虫侵害 ,降低使用价值及经济效益[ 35, 38] 。
竹材霉变十分突出 ,不仅影响竹材及其制品
的外观 ,还为其他菌虫危害创造了条件 。霉菌菌
丝体在生殖生长阶段 ,能产生大量有色孢子 ,污
染竹材表面 。有的菌丝(如镰刀菌)可分泌色素 ,
污染竹材表面[ 39] 。污染严重的竹材表面呈褐色
或黑色 。由于色素的渗透作用 ,污染可达数毫米
的深度 ,虽经洗刷 、砂光 、刨削等也不能消除霉
迹 ,严重影响竹材和竹制品的外观质量 。竹材也
会因变色真菌的侵染变青变暗 ,光泽减弱。自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 ,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竹材防
霉研究 。竹材变色真菌多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
纲暗色孢科各属 [ 32] 。丝孢科(Hyphomycelaceae)
的青霉属(PenicillumLink.)、曲霉属 [ Aspergilus
(Mich.)Link]和木霉属 (TrichodermaPers.)等
属的霉菌主要引起竹材的绿 、兰 、黄 、红 、灰等变
色污染;暗色孢科 (Dematlaceae)的枝孢霉属
(Cladosporium Link)、 节 棱 孢 属 (Arthrinum
Kunze)、链格孢属 (AltemarlaNees)、轮枝孢属
(VerticiliumNees)等属主要引起竹材的褐色和
黑色污染 [ 40 ~ 42] 。不同地区竹材主要致霉菌种类
不同 ,如南方常见的尖孢枝孢和绿木霉 ,在北方
少见[ 43] 。竹材的霉腐程度由轻微到严重 ,从零
星分布类※均匀分布类※菌丝覆盖类※生长子
实体类 ,直至竹材失去加工利用的性能 [ 43] 。在
野外阴暗潮湿环境中 ,多产生使竹材变色的均匀
分布类和菌丝覆盖类霉变 。在日晒雨淋的露天
环境中多产生黑质型 、分生孢子盘型 、子囊壳型
等类型 。环境湿度是竹材霉变的关键 ,湿度低于
75%时基本不霉变 ,高于 95%时非常容易霉变;
竹材霉变的最适温度为 20 ~ 30 ℃,最适 pH值为
4 ~ 6[ 43] 。竹材抗霉性还与竹材种类 、竹龄 、段位
和采伐季节等相关 [ 42] 。霉变主要影响竹制品的
清洁美观 ,但也会降低竹材表面强度 ,缩短竹材
使用寿命。
竹材防霉处理是竹材工业化利用的重要环
节 。竹材应及时干燥 ,贮存于通风 、清洁的环境 ,
可进行煮浴处理杀死潜在的霉菌和蠹虫 ,或进行
漂白以及油漆等表面处理 。国内外商品防霉剂
的活性成分常为 2种或 3种杀菌剂的混合体 ,常
见以下 5种 [ 32] :苯噻氰(TCMTB)、二癸基二甲基
氯化铵(DDAC)、3-碘-2-丙基-丁基氨基甲酸甲
酯(IPBC)、8-羟基喹啉铜(Cu-8Quinolinalate)、
防霉唑(Azaconazole)。筛选和研制高效 、长效 、
41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第 19卷
低毒 、低成本 、多效 、广谱的竹材防霉剂仍是今后
的重要研究课题。竹材外壁致密 , 药液极难渗
透 ,其防霉处理方法与木材有所不同[ 32] 。竹材
防霉物理法分为高温灭菌法 、浸水法 、烟熏法和
涂白法 。高温灭菌法是采用烘烤 、曝晒 、汽蒸和
沸煮等方法杀灭霉菌 。浸水法是将竹材及制品
放在流水或活水中浸渍 ,使表层可溶性糖和其他
营养物质溶出。烟熏法是将竹制品放置在高炉
灶 3 ~ 5 m高处 ,让柴火烟熏竹制品 ,当表面变为
棕色时即可。竹材防霉化学药剂的处理包括涂
刷法 、浸渍法和加压注入法。涂刷法是将防霉剂
均匀地涂刷于竹材表面 ,抑制或杀死表面霉菌 ,
该法操作简便 ,但仅适于短期防霉。浸渍法是将
竹材浸入防霉药液中 ,使药液浸入组织内部 ,根
据处理方式不同 ,可分为常温浸渍 、加热浸渍 、热
冷浴交替浸渍。一般热冷浴交替法的防霉效果
大于热浸渍法大于常温浸渍 。加压注入法是将
新采伐的竹秆顶端截去 ,套在耐压皮管内 ,用金
属环或铁丝捆紧 ,皮管另一端连接在贮药液的金
属罐的一个接头上 ,药液沿皮管流至竹梢截面
上 ,然后在贮药罐的液面上加压 ,使药液沿竹梢
截面导管进入竹材内部。
常用的竹材漂白剂有过氧化物 、次氯酸盐 、
二氧化氯 、连二亚硫酸盐等 [ 36, 44] 。通过漂煮或蒸
煮处理可保持竹材本色;通过炭化处理 ,即经高
温干燥 、蒸煮 、烘焙等使竹材中的糖类 、淀粉 、蛋
白质等有机成分炭化 ,可得到色泽浓重 、竹纹清
晰的栗色竹材 [ 34] 。日本学者用电极处理竹材 ,
再涂刷树脂乳化漆进行表面处理 ,可使竹材保持
原有外观色泽 ,而且不会开裂变形 ,具有更大的
弯曲强度[ 36] 。台湾研究人员对保留竹青绿色进
行了研究 [ 45] ,研制出主要成分为铬盐 、镍盐 、铜
盐和加铬砷酸锌盐(Boliden)K-33等的保绿剂 ,
使竹材保持原有翠绿色。通过染色和人造上漆 ,
可以适当掩盖竹材表面的色变等缺陷 ,并丰富竹
制品颜色 ,但竹纹不太明显;可将防霉与染色处
理同时进行 [ 46, 47] 。青皮竹涂上稀硫酸或稀硝酸 ,
用火烘干 ,可染为黑色或赤褐色;用细泥与稀硫
酸或稀硝酸拌成泥浆涂洒 ,可染制黄色或赤褐色
的花斑;还可用稀硫酸或稀硝酸在青皮竹上染字
画等[ 48] 。去皮竹料主要用酸性或碱性染料煮染
上色 。江茂生等[ 49]将竹青完全刮除后 ,采用小
分子的化学试剂进行深层染色 ,将毛竹染成逼真
的仿古古铜色制作各种工艺品 。研究竹材表面
变色机理及其色泽保护和改良 ,进行创新性的竹
材深加工 ,对于充分发挥竹材的优势 ,实现竹材
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3 藤变色
棕榈藤的藤茎是仅次于木材和竹材的重要
非木材林产品[ 50] ,藤材与木材的化学组成相近 ,
主要由纤维素 、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 [ 51] 。以
藤为原料制作的藤家具 ,享有工艺美术家具的美
誉 ,是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之一 [ 52] 。藤条原色
多为乳白色或米黄色 ,自然清新的原色藤家具体
现了现代人回归自然 、追求健康的生活理念 ,销
量最好 。但藤材在运输 、存放 、加工和使用过程
中容易变色 ,使其利用受到很大限制 ,价格大大
降低。
材用棕榈藤主要生长在热带和南亚热带 ,藤
变色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非洲国家。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引起藤变色的真菌
与引起木材变色的真菌相似 ,据文献报道 ,使活
立藤变色的主要真菌有:Coletotrichumgloeos-
poroides, Fusarium spp.和 Rhizoctonia solani
等 [ 53] 。侵染藤材制品的变色真菌有[ 53 ~ 56] :边材
变色菌 Bostryodiplodiatheobromae, Ceratostomela
sp., Aspergilussp., CystosporacalamiSyd., Crato-
cystis属 , Diplodia属和子囊菌科 Melonomastia属
真菌和霉菌 (Peniciliumspp., Trichodermasp.,
Fusariumspp.)等 。邢嘉琪对白藤和单叶省藤的
主导霉菌加以分离 ,进行了室内抑制试验[ 57] 。
变色菌对藤的侵染非常快 ,初期不易察觉 ,但在
侵染后的 24小时内便纵向渗透 51 mm,藤条采
收后应尽快在 12小时之内进行防护处理[ 54] ,但
藤采收时受条件所限 ,往往很难得到及时处理 ,
约有 20%的藤受到变色污染 [ 58] 。除静力弯曲强
度外 ,变色藤的机械强度降低 ,密度减小[ 59] 。
变色菌主要以藤茎内的水溶物作为营养物
质 ,通过浸泡法使其完全溶出以避免藤的变色十
分困难 [ 60] 。吴玉章等的研究结果表明 ,抽提物
是影响藤材变色的主要原因 ,热水抽提物和苯醇
抽提物对变色的影响作用相近 [ 61] ,热水处理 、苯
醇抽提处理与 PEG处理均能较大程度地抑制藤
42
第 4期 吕文华 江泽慧 吴玉章 等:木 、竹 、藤材的变色防治
的光变色 [ 62] 。对于防变色效果 ,热水处理优于
PEG处理 , 但热水处理材的明度下降严重 , 而
PEG处理材随光照时间延长明度提高 , 2种方法
有一定互补性。藤变色可在采收时喷洒或浸泡
化学药剂加以预防 ,油浴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
藤的变色。霉变主要发生于藤材表面 ,可擦除 ,
但光泽变暗 。漂白是改善藤色的主要方法 ,但藤
的强度受到影响 。漂白剂作用越强 ,漂白时间越
长 ,藤色越好 ,但藤材强度损失越大 [ 63] 。
与木材和竹材的研究相比 ,藤材的变色研究
还落后一定距离 。目前世界藤材资源紧缺 ,优质
藤材更是日益缺乏 ,藤材变色研究 ,对于扩大藤
材资源利用 ,生产高档次 、高附加值的藤家具 ,以
及藤材的科学利用与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
参 考 文 献
1 徐永吉.木材的材色及材色处理.林业科技开发 , 1996, (1):
54 ~ 55;(2):54~ 56
2 刘元 , 聂长明.木材光变色及其防止办法.木材工业 , 1995, 9
(4):34~ 37
3 峯村伸哉.木材的变色.木材工业 , 2002, 16(2):5~ 8
4 孙利军 ,王宏棣 ,高建民.木材变色的研究状况及展望.林业
科技 , 2005, 30(3):60~ 62
5 赵桂华 ,李德伟 ,吴玉柱 ,等.木材变色和变色菌的研究现状.
世界林业研究 , 2005, 18(5):46~ 51
6 胡伟华.泡桐木改性处理技术研究综述.林产工业 , 1999, 26
(2):16~ 19
7 常德龙 ,陈玉和 ,胡伟华 ,等.泡桐材变色类型的确定及变色
真菌的鉴定.木材工业 , 1998, 12(2):20~ 21, 32
8 周仲铭主编.林木病理学(修订本).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0
9 HonDN-S.ColorandDiscoloration.WoodandCelulosicChem-
istry.-NewYork, 1991.395~ 454
10 CharrierB.CharacterizationofEuropeOakwoodconstituentsact-
inginthebrowndiscolorationduringkilndrying.Holzforschung,
1995, 49(2):165 ~ 172
11 MurayLL, DuriaAAM.AnenzymeextractDouglas-firsap-
woodanditsrelationshiptobrownstaining.WoodandFiberSci-
ence, 1996, 28(1):2~ 6
12 FumioK, HideoO.PhotodiscolorationofwesternHemlockSap-
woodI-structureofconstituentscausingphotodiscoloration.
MokuzaiGakkaishi, 1996, 42(3):301 ~ 307
13 傅深渊 ,张新庆.马尾松材的防霉研究.林产工业 , 2000, 27
(5):13~ 15
14 NaskoT, JuliusB.Efectoffelingtimeandkiln-dryingoncol-
ourandtest.WoodandFiberScience, 1998, 30(4):360~ 367
15 李玉栋.木材的变色及其预防和控制.人造板通讯 , 2002,
(3):10~ 13
16 张云岭 ,常德龙 ,黄文豪 ,等.稀碱液和防变色剂处理对桐木
板材色泽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01, 25(1):49~ 52
17 Younis, SaharHR.ChemicaltreatmenttoimprovewoodFinish-
ing.WoodandFiberScience, 1999, 31(3):300~ 305
18 赵桂华 ,管斌 ,谢春芹 ,等.杨木变色菌的生物防治在制浆造
纸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林业实用技术 , 2005, (5):9 ~ 10
19 MorrelJJ, Dawson-AndohBE.Biologicalcontrol:panaceaor
boondoggle.BiologyandPreventionofSapstain, 1997:39 ~ 44
20 TroyaMT, etal.BiocontrolandBioprotectionofWoodDecay
andSapstainFungi.2003, IRG/WP/03-10474
21 BenjaminWHeld.AlbinostrainsofOphiostomaspeciesforbio-
logicalcontrolofsapstainfungi.Holzforschung, 2003, 57:237~
242
22 Hiratsuka, Y, Charavarty, MiaoS, etal.Potentialforbiological
protectionagainstbluestaininPopulustremuloideswithahy-
phomycetousfungus, Stachybotryscylindrospora.CanJForRes,
1994, 24:174 ~ 179
23 ChakravartyP, TrifonovL, HutchisonL, etal.RoleofSporomiel-
lasimilesasapotentialbioprotectantofPopulustremuloides
woodagainsttheblue-stainingfungusOphiostomapiliferum.Can
JForRes, 1994, 24:174 ~ 179
24 HiratsukaY, ChakravartyP.RoleofPhialemoniumcurvatumas
apotentialbiologicalcontrolagentagainstabluestainfunguson
aspen.EurJForPathol, 1999, 29:305~ 310
25 ChakravartyP, HiratsukaY.Antigonismoftwodecayfungi, Pen-
iophorapolygoniaandPhellinustremulaeassociatedwithPolulus
tremuloides.EurJForPath, 1992, 22:354~ 361
26 蛇孢壶壳属的白化菌株对边材变色菌的生物控制.国外林
业信息 , 2004, (5):53
27 马跃明 ,袁晓庚 ,吴芸.木材漂白药剂的选择及应用.林业科
技 , 2000, 26(1):50~ 52
28 桜井智史.木材の染色と光変色防止.木材工業 , 1996, 51
(3):102 ~ 106
29 于志明 ,赵立.木材染色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北京林业
大学学报 , 1998, 20(5):119 ~ 122
30 土川觉 ,村田明宏 , 小原光博 ,等.光照射.热处理にょる材
质变化の近赤外モニタリンダ.日本木材加工技术协会第
21回年次大会讲演要旨.东京 , 2003-11.26~ 27
31 高建民 ,张璧光 , 常建民.三角枫在高温汽蒸条件下的诱发
变色.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05, 27(增刊):56 ~ 60
32 孙芳利 ,段新芳.竹材防霉研究概况及其展望.世界竹藤通
讯 , 2004, 2(4):1~ 4
33 叶忠华.毛竹材特性及工业利用分析.林业科技 , 2002, 27
(3):39~ 42
34 邵卓平 ,周学辉 ,魏涛 ,等.竹材在不同介质中加热处理后的
强度变异.林产工业, 2003, 30(3):26 ~ 29
35 刘磊 ,廖红霞,苏海涛 ,等.毛竹等 6种竹材的天然耐久性试
验.广东林业科技 , 2005, 21(2):6~ 8, 13
36 杨校生.国内外竹子化学利用及其研究概况.林业科技通
讯 , 1997, (5):33~ 34
43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第 19卷
37 唐永裕.竹材利用现状及开发方向探讨.竹子研究汇刊 ,
2001, 20(3):36~ 43
38 刘秀英.五种竹材室内耐腐性能的研究.林产工业 , 1997, 24
(1):13~ 15
39 王文久 ,辉朝茂 , 陈玉惠 , 等.竹材的霉腐与霉腐真菌.竹子
研究汇刊 , 2000, 19(2):40~ 43
40 赵桂华 ,何文龙 ,金重为.竹材真菌的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
报 , 1994, 18(3):87~ 90
41 付惠 ,陈玉惠 ,王文久 ,等.云南五种竹材的致霉菌及其致霉
特性研究.竹子研究汇刊 , 1999, 18(1):16~ 22
42 黄忠宏.毛竹材重要致霉真菌及致霉特征.林业科技开发 ,
2002, 16(增刊):39~ 41
43 吴开云 ,翁月霞.竹材霉腐类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林
业科学研究 , 2000, 13(1):63~ 70
44 赵堃.竹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国林副特产 , 1994, 30(3):38
~ 40
45 Shang-TzenChang, Ting-FengYeh.Efectsofalkalipretreat-
mentonsurfacepropertiesandgreencolorconservationofMoso
Bamboo(PhylostachyspubescensMazel).Holzforschung, 2000,
54(5):487 ~ 491
46 谢满华 ,赵广杰.竹片的炭化及染液着色处理技术.竹子研
究汇刊 , 2004, 23(1):37~ 41
47 邓邵平.竹材防霉染色处理的初步研究.木材工业 , 2005, 19
(5):38~ 40
48 梁仰贞.竹料的美化工艺.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 2003, (2):35
49 江茂生 ,黄彪.毛竹化学法仿古染色的研究.中国林副特产 ,
2003, 67(4):23
50 樊宝敏 ,李智勇 ,陈勇.中国竹藤资源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
林业资源管理 , 2004, (1):18~ 20
51 AbasoloWP, YoshidaM, YamamotoH(周婷译).棕榈藤的热
软化:半纤维木素基质的影响.世界竹藤通讯 , 2003, (1)
(4):32~ 36
52 蔡则谟 ,许煌灿 , 尹光天 , 等.棕榈藤利用的研究与进展.林
业科学研究 , 2003, 16(4):479~ 487
53 NoraniBinteAhimad, YPTho, LTHong.PestsandDiseasesof
RattansandRatanProductsinPeninsularMalaysia.In:Pro-
ceedingofTheRatanSeminar, KualaLumpur, 2-4Oct., 1984,
editedbyKMWongandNManokaran.TheRatanInformation
Centre, ForestResearchInstitute, Kepong, 1985.131~ 135
54 RoldanEP.Hyphalpenetrationofthestainingfungus, Ceratosto-
mellasp.inratananditssignificanceincontrolingstain.Phil-
ippinesJournalofScience, 1958, 87(1):37~ 45
55 MendozaEM.Stainingcanbepreventedintherattanpolein-
dustry.ThePhilippineLumbermanOct.-Nov, 1960, 16~ 17, 34
56 CortesRT.Airseasoningofcommercialratan.ThePhilippine
JournalofForestry, 1939, 2(4):329~ 330
57 邢嘉琪.我国藤材主导霉菌的分离及其室内抑制试验.木材
工业 , 2005, 19(5):23~ 24, 27
58 LieseW.Chalengesandconstraintsinratanprocessinganduti-
lizationinAsia.Unasylva(FAO, 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
tionoftheUnitedNations).AnInternationalJournalofForestry
andForestIndustries, 2001, 52(205):46~ 51
59 CasinRF.StudyontheProperUtilizationofRattanPolesSpe-
cificalyonTheirDryingandOtherRelatedProperties:Progress
Report.ProjectNo.13PCARRLosBanos.1975:60
60 SIRUNOFS.Theefectonthegrowthofstainingfungusofthe
solubleextractsfromunsplitPalasan(CalamusmaximusMerr.)
aftersubmerginginswiftrunningwater.PhilippineJournalof
Forestry, 1955, 11(1-2):79 ~ 86
61 吴玉章 ,周宇.3种棕榈藤藤材变色的研究.林业科学 , 2005,
41(5):211~ 213
62 吴玉章 ,周宇.3种棕榈藤藤材防变色的研究.林业科学,
2006, 42
63 YudodibrotoH.Anatomy, StrengthPropertiesandtheUtilization
ofSomeIndonesianRatanSpecies.In:ProceedingofTheRatan
Seminar, KualaLumpur, 2-4Oct., 1984, editedbyKMWong
andNManokaran.TheRatanInformationCentre, ForestRe-
searchInstitute, Kepong, 1985.117 ~ 122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