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播种量·行距对扁穗雀麦梨园培育的影响研究



全 文 :播种量·行距对扁穗雀麦梨园培育的影响研究
张建波 1 ,李向林2* ,万里强 2 ,陈瑞祥 1 
(1.贵州省草业研究所 ,贵州独山 558200;2.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北京 100094)
摘要 [目的 ]探讨扁穗雀麦在梨园培育的较优模式。 [方法]通过不同播种量 、不同行距的试验设计 , 对不同处理的扁穗雀麦产草量、
分蘖数和株高的显著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产草量方面 ,高播种量的处理 >中播种量的处理>低播种量的处理 , 而在同一播种量水平
上 ,行距小的产草量高;分蘖方面 ,数量在种植前期都比较少 ,差异不大 ,到种植中期 ,低播种量的处理分蘖数比中等播种量和高播种量
的处理多 ,到后期 ,低播种量的处理有一定优势 ,但整体趋于一致;株高方面 ,处理在不同测定时间表现出来的差异规律性不明显 , 而所
有处理在整个测定时间过程中都表现出“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 [结论]总体来看 ,播种量高和行距小的处理有利于扁穗雀麦
产草量的提高。
关键词 扁穗雀麦;播种量;行距
中图分类号 S51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0)24-13132-03
StudyontheEffectofSeedingRateandRowSpacingonPearOrchardCultivationofFlatBromegrass
ZHANGJian-boetal (GuizhouInstituteofPrataculture, Dushan, Guizhou558200)
Abstract [ Objective] Theresearchaimedtostudyonthesuperiorpearorchardcultivationmodeofflatbromegrass.[ Method] Thesignifi-
canceanalysisofgrassyield, tilernumberandplantheightofflatbromegrasswasmadebydiferentseedingrateandrowspacing.[ Result]
Fromtheaspectofgrassyield, thehighseedingratetreatmentgotthehighestyield, themoderateseedingrategotthesecondaryyield, andthe
lowesttreatmentgottheleastyield.Atthesameseedingratelevel, therowspacingwasinverselyproportionaltothegrassyield.Thetiller
numberhadlitlediferenceattheearlystageofplanting, butatthemiddlestage, thetilernumberofthelowseedingratewasmorethanthe
highseedingrateandmoderateseedingrate.Atthelaststage, thoughthelowseedingratepredominatedinthetilernumber, threetreatments
tendedtothesame.Fromtheaspectofplantheight, theregulardiversityofalltreatmentatdiferentdeterminationtimewasnotobvious.The
tendencyofaldeterminationperiodwasfromhightolow, thenfromhightolowagain.[ Conclusion] Ingeneral, thehighseedingrateandlit-
tlerowspacingwerebeneficialtotheimprovementofgrassyieldofflatbromegrass.
Keywords Flatbromegrass;Seedingrate;Rowspacing
基金项目 科技部 “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 “南方草地高效生产系统技
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研究 ”(2006BAD16B07);贵州省创新
能力建设项目 “黔科合院所创能 [ 2009] 4013”。
作者简介 张建波(1981-),男 ,四川眉山人 ,硕士 ,从事牧草及草坪草
资源开发研究。 *通讯作者 , 博士 , 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 ,
E-mail:lixl@iaseaas.net.cn。
收稿日期  2010-05-10
  传统的果园清耕管理导致果园土壤性状退化 ,容易造成
水土流失 ,不利于果园的可持续生产 [ 1-3] 。果园生产已经被
证实能改善果园小气候 ,改善果园土壤水分 、养分条件 ,提高
果园产量 [ 4-7] 。贵州地区土层薄 ,如果园采取清耕管理 ,其
生态破坏将更加严重;如不清耕 ,由于该地区雨量充分 、温度
适宜 ,空心莲子草 、荩草 、牵牛花等恶性杂草丛生 ,严重影响
果树发育。而且该地区耕地少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 ,用于种
草的面积增大 ,这势必引起人工种草地与传统作物耕地相争
的矛盾。在贵州地区研究果园种草技术 ,既能解决传统果园
管理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 ,又能解决种草地不足的矛盾。
目前 ,专门研究果园牧草栽培技术对果园生产影响的研
究较少。笔者研究扁穗雀麦不同播种量 、行距处理在梨园种
植的生长情况 ,旨在探讨这 2个因素对梨园种植扁穗雀麦的
影响程度 ,为果园种植扁穗雀麦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贵州省独山县贵州省草业研
究所 11年生梨园里 ,地理坐标 25°50′N, 107°33′E,海拔 970
m,年均气温 15℃,极端高温 34 ℃。果树冠幅 2.5 m左右 ,
梨树行间距 5 m×3 m。果园里常见杂草有空心莲子草 、荩
草 、牵牛花 、杂三叶 、苋 、狗牙根 、猫尾草等。
1.2 试验设计 设播种量分别为 3.5(A1)、4.5(A2)、5.5g/m2
(A3),行距分别为 25(B1)、35(B2)、45cm(B3)。试验设计 9个
处理 ,分别为:处理①(A1B1)、处理②(A1B2 )、处理③(A1 B3 )、
处理④(A2B1)、处理⑤(A2B2)、处理⑥(A2B3)、处理⑦(A3 B1 )、
处理⑧(A3 B2 )、处理⑨(A3B3 )。每个处理 3个重复。小区在
两梨树之间 ,面积为 5 m×3 m。于 2008年 7月 24日播种 ,施
入厩肥 37.5 ~45.0 t/hm2 ,钙镁磷肥 750 kg/hm2(作拌种肥)。
播种后浇透水 ,待长出幼苗或返青后 ,施入 375 ~ 450 kg/hm2
的尿素和 75 kg/hm2的硫酸钾作为提苗肥。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产草量测定在初花期进行 ,以后约 1
个月测产 1次 ,越冬期除外 ,刈割时留茬 5 cm。分蘖数测定
在第 1次产草量测定时进行。每个小区随机选 5株测定 ,且
以后每次产草量测定时都对这 5株植株进行分蘖数测定。
株高测定也在测定产草量时进行 ,随机选 5株测定绝对
高度。
1.4 数据处理 测定的数据采用 Excel应用软件制表 ,用
SPSS14.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差异显著性运用 LSD检验法
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草量分析 从表 1可以看出 ,处理⑦的产草量最高 ,
为 6.05g/cm2 ,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的产草量。其次为处理
⑧,产草量为 5.74 g/cm2 ,显著高于除处理⑦的其他处理。
处理⑨排在第 3位 ,其显著低于处理⑦、⑧,与处理④不显
著 ,显著高于剩下的处理 。其后的产草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处
理④、⑤、①、⑥、②和③,其中处理④显著高于除处理⑤外的
其他处理;处理⑤显著高于处理⑥、②和③;处理⑥显著高于
处理②和③;处理①显著高于处理②、③和⑥;处理②和③差
异不显著 ,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整体上看 ,高播种量的处理
>中播种量的处理 >低播种量的处理(处理①除外),而在同
一播种量水平上 ,行距小的产草量高。说明了播种量对产草
责任编辑 郑丹丹 责任校对 卢瑶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ofAnhuiAgri.Sci.2010, 38(24):13132-13134
量的影响比行距对产草量的影响大 ,对于产草量来说 ,播种
量起粗调的作用 ,而行距起微调作用。
表 1 不同处理产草量差异性比较
Table1 Variationcomparisonofforageyieldunderdifferenttreat-
ments g/m2
处理
Treatment
产草量
Forageyield
处理
Treatment
产草量
Forageyield
① 5.18±0.06e ⑥ 4.99±0.02f
② 4.62±0.04g ⑦ 6.05±0.02a
③ 4.50±0.09g ⑧ 5.74±0.07b
④ 5.39±0.04cd ⑨ 5.43±0.08c
⑤ 5.23±0.07de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相同处理条件下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
0.05),下同。
 Note:Differentsmalletersmeansignificantdifferenceamongdiferent
treatmentsunderthesametreatmentconditions(P<0.05).The
sameasbelow.
2.2 分蘖数分析 各处理在不同测定时间的分蘖数及其差
异显著性见表 2。 2008年 11月 2日 ,除处理③、④、⑤和⑨有
分蘖外 ,其他处理都没有分蘖 ,而有分蘖的处理间差异不显
著。 2009年 1月 13日 ,在前一个测定期的基础上 ,处理①出
现分蘖 ,有分蘖的处理除处理⑥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外 ,其他
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2009年 3月 10日 ,所有处理均出现分
蘖 ,分蘖在 2个以上的处理只有处理⑥,且该处理显著高于
其他处理 ,其他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 2009年 4月 8日 ,分
蘖数在 3个以上的处理为处理①、②和③,均为播种量少的
处理 ,三者间差异不显著 ,且与处理④、⑥差异不显著 ,显著
高于剩余的处理;中等播种量的处理分蘖数大于高播种量的
处理 ,但差异不显著 。 2009年 5月 2日 ,低播种量的分蘖数
排在前 3位 , 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中等播种量的处理相比
上一次测定分蘖几乎没变化 ,高播种量的处理⑧、⑨分蘖增
加 ,处理⑨增加明显。 2009年 6月 23日 ,分蘖数最多的是处
理①(4.3个),与处理③差异不显著外 ,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处理③分蘖数次之 ,与处理①、⑧差异不显著 ,显著高于其他
处理;处理②、④、⑤、⑥、⑦、⑨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
各处理在 2009年 4月以前 ,分蘖都比较少 ,到 2009年 4月 ,
分蘖数开始明显增加;4 ~ 5月 ,播种量少的分蘖数多;到 6月
这种趋势继续发展 ,但总体分蘖差异不显著的处理数增多 ,
总体趋势是分蘖数趋于一致 。
表 2 各处理不同测定时间分蘖数差异性比较
Table2 Variationcomparisonoftilersunderdifferenttreatmentsatdifferentdeterminationtime 个
处理 Treatment 2008-11-02 2009-01-13 2009-03-10 2009-04-08 2009-05-02 2009-06-23
① 0 1.0±0b 1.0±00b 3.3±0.3a 4.3±0.3a 4.3±0.3a
② 0 0 0.7±0.3b 3.0±0ab 3.7±0.3ab 3.7±0.3cd
③ 0.7±0.3ab 0.7±0.3b 1.0±0b 3.3±0.3a 3.7±0.3ab 4.0±0ab
④ 1.0±0.0a 1.0±0b 1.0±0b 2.3±0.3abc 2.7±0.3c 3.0±0cd
⑤ 0 0 0.3±0.3b 1.7±0.3c 1.7±0.3de 2.3±0.3d
⑥ 1.3±0.7a 1.7±0.3a 2.0±0a 2.3±0.7abc 2.3±0.3cd 2.7±0.3cd
⑦ 0 0 0.7±0.3b 1.7±0.3c 1.7±0.3de 2.7±0.3cd
⑧ 0 0 0.3±0.3b 2.0±0bc 2.7±0.3c 3.3±0.3bc
⑨ 1.0±0a 1.0±0b 0.7±0.3b 1.7±0.3c 3.0±0.3bc 3.0±0cd
2.3 株高分析 各处理在不同测定时间的株高及其差异显
著性见表 3。 2008年 11月 2日 ,株高相对较高的处理①、②、
④、⑥、⑦和⑧间差异不显著 ,株高相对较低的处理③、⑤和
⑨间差异不显著。 2009年 1月 13日 ,处理③株高最高 ,为
46.2 cm,除与处理⑤差异不显著外 ,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株
高最低的是处理④(35.6 cm),除与处理⑦差异不显著外 ,显
表 3 各处理不同测定时间株高差异性比较
Table3 Variationcomparisonofplantheightunderdiferenttreatmentsatdiferentdeterminationtime cm
处理 Treatment 2008-11-02 2009-01-13 2009-03-10 2009-04-08 2009-05-02 2009-06-23
① 43.8±0.7a 42.9±0.9b 32.4±1.0ab 47.1±0.7abc 51.9±1.2a 25.5±0.3bcd
② 41.2±0.5a 42.9±1.5b 32.9±0.7ab 46.4±0.4c 49.8±1.2ab 33.0±2.5a
③ 35.0±1.9b 46.2±0.2a 31.2±0.7b 48.3±0.2abc 47.2±0.5bc 27.3±2.1bc
④ 43.8±0.7a 35.6±0.6d 34.9±1.6a 41.1±0.7d 45.8±1.3c 25.8±2.1bc
⑤ 36.1±0.5b 44.4±0.6ab 30.8±1.4bc 49.7±1.2ab 47.2±0.6bc 28.9±2.1ab
⑥ 41.4±0.5a 40.4±0.3c 32.3±1.0ab 50.0±0.9a 47.0±0.2c 25.8±0.8bc
⑦ 43.8±0.2a 37.1±0.9d 27.4±0.4d 46.4±2.0c 41.9±0.9d 25.8±1.2bc
⑧ 42.5±0.5a 42.0±0.9bc 32.4±0.9ab 46.6±0.4bc 51.7±0.9a 24.2±0.6cd
⑨ 36.1±0.6b 42.6±0.6bc 28.0±0.2cd 46.5±1.8bc 52.2±0.6a 21.0±0.3d
著低于其他处理;最高株高与最低株高相差 10 cm以上 。
2009年 3月 10日 ,株高最高的是处理④,为 34.9cm,与处理
①、②、⑥、⑧差异不显著 ,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株高最低的是
处理⑦,为 27.4 cm,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最高株高比最低株
高高出 7.5 cm。 2009年 4月 8日 ,株高最高的是处理⑥,为
50.0 cm,与处理①、③、⑤差异不显著 ,显著高于剩余处理;
处理⑤株高排在第 2位 ,显著高于处理②、④和⑦;处理①、
②、③、⑦、⑧和⑨的株高差异不显著 ,显著高于处理④。
2009年 5月 2日 ,处理①、⑧和⑨排在前 3,三者间差异不显
著;处理⑦株高最低 ,为 41.9 cm,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最高株
高比最低株高高 11.3 cm。 2009年 6月 23日 ,株高最高的是
处理②,为 33.0cm,除与处理⑤差异不显著外 ,显著高于剩
1313338卷 24期            张建波等 播种量·行距对扁穗雀麦梨园培育的影响研究
余处理;表现最差的是处理⑨,仅为 21.0 cm,除与处理①和
⑧差异不显著外 ,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最高株高比最低株高
高 12 cm。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各处理在不同测定时间株
高表现出来的差异规律性不明显 ,但所有处理在整个测定时
间过程中都表现出 “高 —低—高—低 ”的变化趋势。
3 结论与讨论 
产草量是牧草种植模式好坏最直接的指标 ,而分蘖数和
株高与产草量密切相关 [ 7-9] 。该研究发现播种量对产草量
和分蘖的影响大于行距 ,播种量大的处理产草量高而分蘖数
少 ,说明在梨园种植扁穗雀麦 ,群体对产草量的贡献大于个
体对产草量的贡献。在播种量相同的情况下 ,行距越小 ,产
草量越高 ,说明扁穗雀麦单位面积的密度不能过大 ,这样影
响个体的生长 。而播种量和行距对株高的影响都不大 ,根据
《中国植物志 》上描述扁穗雀麦的株高为 60.0 ~100.0 cm,而
该研究中株高为 21.0 ~ 52.2 cm,明显低于平均水平 ,说明扁
穗雀麦株高受到果园环境的抑制。
  该研究发现播种量为 5.5g/m2 ,行距为 25 cm,能获得较
高的产草量。试验所在的果园管理为清耕不彻底 ,土壤中含
有丰富的杂草种子 ,这些种子会在扁穗雀麦种植前期迅速生
长 ,与扁穗雀麦争夺空间和养分 。高播种量和大行距在种植
前期有利于扁穗雀麦以群体优势与杂草竞争 ,而到了后期 ,
由高播种量和大行距造成的植株高密度会抑制个体的分蘖 ,
造成总体产草量的下降 ,因此出现了该研究的高播种量保证
前期生草成功 ,小行距有利于后期植株分蘖 ,从而收获最高
的产草量。如在清耕较彻底的果园 ,杂草在种植前期所造成
的危害不大 ,播种量及行距不是决定果园生草成功与否的限
制因素 ,这时小行距有利于个体的分蘖 ,因此在这类果园中 ,
4.5g/m2的播种量 , 25 cm的行距较为合理。
参考文献
[ 1] 李会科 ,赵政阳 ,张广军.果园生草理论与实践———以黄土高原南部苹果园生草实践为例[ J] .草业科学, 2005, 22(8):32-35.
[ 2] GREENHAMDWP.Theenvironmentofthefruittree,managingfruitsoils[ J].HortSei, 1995, 12:25-31.
[ 3] MASONJL.Efectofcultivationandnitrogenoffruitquality, yieldandcolorofapplesgrowninirrigatedgrasssodcovercrop[J].PlantSci, 1969,
69:149-154.[ 4] 罗天琼 ,龙忠富 ,莫本田,等.梨园秋冬季种草及利用试验 [ J].草业科
学 , 2001, 18(10):11-15.[ 5] 李会科 ,张广军 ,赵政阳,等.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生草对土壤贮水的
影响[ J].草地学报, 2007, 15(1):76-81.[ 6] 李会科 ,张广军 ,赵政阳,等.生草对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土壤性状的
影响[ J].草业学报, 2007, 16(2):32-39.[ 7] 李会科 ,张广军 ,赵政阳,等.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生草对土壤养分的
影响[ J].园艺学报, 2007, 34(2):477-480.[ 8] 罗天琼 ,莫本田 ,罗绍薇,等.苇状羊茅生产特性品比试验 [ J].草业科
学 , 2008, 25(11):60-64.[ 9] 姜慧新 ,沈益新 ,翟桂玉,等.施磷对紫花苜蓿分枝生长及产草量的影
响 [ J].草地学报 , 2009, 17(9):588-592.
(上接第 13123页)
注:M.100bpDNAladdermarker;1.阳性对照 , 2.阴性对照, 3~ 12
泳道菌株浓度分别为 4.2×108、4.2×107、4.2×106、4.2×105、
4.2×104、4.2×103、4.2×102、42、4.2、0.42CFU/ml。
Note:M.100bpDNAladdermarker;1.Positivecontrol;2.Negative
control;Lane3~ 12standforstrainconcentrationof4.2×108 ,
4.2×107 , 4.2×106, 4.2×105 , 4.2×104 , 4.2×103 , 4.2×
102 , 42, 4.2, 0.42CFU/mlrespectively.
图 6 LAMP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灵敏度
Fig.6 ThedetectionsensitivityofListeriamonocytogenesbyLAMP
3 讨论 
以单增李斯特氏菌的 hlyA基因作为靶序列 ,采用 LAMP
方法检测单增李斯特氏菌 ,确定了 LAMP最适反应条件 。通
过单增李斯特氏菌的纯培养 ,对该法进行灵敏度试验 ,表现
出较高的灵敏性。 LAMP检测方法不需要 PCR仪和昂贵的
试剂 ,快速省时 ,因而 LAMP反应利于在一些基层机构应用 ,
在有害微生物检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 9-15] 。
参考文献
[ 1] KATHARIOUS.Listeriamonocytogenesvirulenceandpathogenicity,afoodsafetyperspective[J].FoodProt, 2002, 65:1811-1829.
[ 2] V′AZQUEZ-BOLANDJA, KUHNM, BERCHEP,etal.Listeriapathogen-esisandmolecularvirulencedeterminants[ J] .ClinMicrobiolRev, 2001,
14:584-640.
[ 3] DATTAAR.SystheticolinodeoxyrihonucleolicleprobesfordetectionofListeriamonocytogenes[ 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 1998,
54(12):2933.[ 4] KAWASAKIS, HORIKOSHIN, OKADAY.MultiplexPCRforsimultane-
ousdetectionofSalmonelaspp., Listeriamonocytogenes, andEscherichiacoilO157:H7inmeatsamples[J].JournalofFoodProduct, 2005, 68(3):
551-556.[ 5] NOTOMIT, OKAYAMAH,MASUBUCHIH, etal.Loop-mediatedisother-
malamplificationofDNA[J].NucleicAcidsResearch, 2000, 28(12):63.[ 6] MORIY, NAGAMINEK,TOMITAN, etal.Detectionofloop-mediatediso-
thermalamplificationreactionbyturbidityderivedfrommagnesiumpyro-phosphateformation[ J].BiochemicalandBiophysicalResearchCommuni-
cations, 2001, 289(1):150-154.[ 7] YUKIKOH, JIRON, KAYOKOO.Sensitiveandrapiddetectionofverotox-
in-producingEscherichiacoliusing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 J].JournalofMedicalMicrobiology, 2007, 56:398-406.
[ 8] NAGAMINEK, HASET, NOTOMIT.Acceleratedreactionby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usingloopprimers[J].MolecularandCelular
Probes, 2002, 16(3):223-229.
[ 9] MORIY, KITAOM, TOMITAN, etal.Real-timeturbidimetryofLAMPre-actionforquantifyingtemplateDNA[J].JournalofBiochemicalandBio-
physicalMethods, 2004, 59(2):145-157.[ 10] SUZUKIR, YOSHIKAWAT, IHIRAM, etal.Developmentoftheloop-
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methodforrapiddetectionofcytomega-lovirusDNA[J].JournalofVirologicalMethods, 2006, 132:216-221.
[ 11] SONGTY, TOMAC, NAKASONEN, etal.SensitiveandrapiddetectionofShigelaandenteroinvasiveEscherichiacolibyaloop-mediatedisother-
malamplificationmethod[J].FEMSMicrobiologyLeters, 2005, 243(2):
259-263.
[ 12] FUKUDAS, TAKAOS, KUWAYAMAM, etal.Rapiddetectionofnoro-virusfromspecimensbyreal-timereversetranscription-loop-mediatediso-
thermalamplificationassay[ J].JournalofClinicalMicrobiology, 2006, 44(4):1376-1381.
[ 13] USHIOM, YUII, YOSHIDAN, etalDetectionof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genomebysubgroupsA, Bspecificreversetranscriptionloop-media-
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RT-LAMP)[J].JournalofMedicalVirolo-gy, 2005, 77(1):121-127.
[ 14] OKAFUJIT,YOSHIDAN,FUJINOM,etal.Rapiddiagnosticmethodfordetectionofmumpsvirusgenomeby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
tion[J] .JournalofClinicalMicrobiology, 2005, 43(4):1625-1631.[ 15] DUKESJP, KINGDP, ALEXANDERSENS.Novelreverse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forrapiddetectionoffoot-and-mouthdiseasevirus[J].ArchVirol, 2006, 151(6):1093-1096.
13134           安徽农业科学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