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不同薏苡品种(系)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



全 文 :
(接上页)
参考文献:
[1]杨永昌.藏药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102-103.
[2]郭本兆.青海经济植物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7:90-93.
[3]罗桂花,金兰.青海独一味种子萌发的正交试验[J].江苏农
业科学,2011,39(6):407-408.
[4]王兵,焦恩宁,秦垦,等.宁夏枸杞传粉生态学初步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10,30(1):68-77.
[5]Dudash MR Relative fitness of selfed and outcrossed proge-
ny in a self-compatible,protandrous species,Sabatiaangu-
laris L.(Gentianaceae):a comparison in three environments
[J].Evolution,1990,44:1 129-1 139.
[6]Arroyo中心 MT,Armesto KJ,Primack RB.Community
studies in polination ecology in the high temperate Andes
of central Chile..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visitation rates
and polination possibilities[J].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
lution,1985,149:187-203.
收稿日期:2015-06-27
基金项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基金项目(编号:黔农科合(创新基金)2012012);贵州省科技厅、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基金项目(编号:黔科合J
字LKN[2013]13);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专项资金项目(编号:黔农科院院专项[2014]010);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药用薏苡种
质资源的鉴选与创新利用(编号:黔科合SY字[2015]3023-4);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贵州优质薏苡产业化技术集成与应用子课题:高产优质
薏苡配套技术熟化及示范应用”(编号:2013GA 820001)。
作者简介:申 刚(1981—),男,贵州务川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特色资源植物研究;E-mail:shengang404@163.com。
通讯作者:刘凡值(1969—),男,贵州晴隆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薏苡研究;E-mail:rzslfz@sina.com。
不同薏苡品种(系)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
申 刚, 刘 荣, 蒙秋伊, 张显波, 刘凡值
(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贵州 兴义562400)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Agronomic Traits of Different Coix Varieties
SHEN Gang,LIU Rong,MENG Qiuyi,ZHANG Xianbo,LIU Fanzhi
摘 要:以11份薏苡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不同薏苡品种进
行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薏苡7个农
艺性状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株高与主茎节数、第一分枝节数
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茎节数与第一分枝节数、穗分枝数呈显著
正相关,且穗分枝数与单株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单株穗数和
百粒重与其他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株高和主茎
节数虽然与百粒重无直接关系,但两性状之间呈极显著正相
关,并对穗粒数具有正向作用,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薏苡性状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只有使他们达到一定的平
衡,才能选育优质高产薏苡新品种。
关键词: 薏苡;不同品种;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DOI编码: 10.16590/j.cnki.1001-4705.2015.10.80
中图分类号: S 5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4705(2015)10-0080-03
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frumentac)是一
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荒野、河边和阴湿山谷
中;在植物分类系统上属于禾本科(Gramineae)薏苡属
(CoiX),又称为药玉米、六谷子和水玉米等[1-2]。薏苡
不仅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还可用于肥料、
饲料等的加工[3]。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薏苡种植面
积的扩大,野生种质资源的减少,现有薏苡品种存在产
量低、抗病虫性弱、易倒伏等生产问题,导致优质薏苡
新品种匮乏,严重制约了优良薏苡品种的筛选及利
用[4]。因此,以贵州薏苡种质资源为基础,观察云南和
四川两地部分薏苡品种(系)在贵州的适应性,并将野
生薏苡和栽培薏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同薏苡品种
(系)农艺性状,探索优质薏苡生产的渠道,摸清种质资
源间可能存在的亲缘关系,为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理
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供试材料:Y 21,Y 24,Y 27,Y 28,Y 31,Y 33,
Y 34,Y 38,Y 42,Y 81,Y 85;各试验材料基本特性见
表1。
1.2 方 法
试验在贵州省兴义市的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试验基地内进行。进行随机区组排列,试验重复7次,
·08·
第34卷 第10期 2015年10月          种 子 (Seed)          Vol.34 No.10 Oct. 2015
小区面积18m2(长×宽=6m×3m),行距×株距为
60cm×30cm;采用直播法种植薏苡,每穴3~4粒种
子,当苗长出4~5片真叶时进行间苗,每穴留1株苗。
2014年5月进行整地和播种,7月至10月进行数据采
集及收获。田间管理采取统一模式进行,包括中耕除
草、施肥和灌溉等。以株高(X 1)、主茎节数(X 2)、穗
分枝数(X 3)、第一分枝节数(X 4)、单株穗数(X 5)、单
株穗粒数(X 6)、百粒重(X 7)作为考察对象进行主要
农艺性状分析。数据分析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
表1 试验材料基本特征
品种
(系)     产 地 基本特征
Y 21 云南省罗平县长底乡新寨 大粒白壳六谷(泡壳),分枝少
Y 24 云南省师宗县五龙乡脚家箐 黑壳六谷,籽粒大
Y 27 云南省富源县黄泥河镇牛场村 黑壳
Y 28 云南省富源县龙潭村 白壳,富薏2号
Y 31 四川省成都市 野生种,黑壳
Y 33 四川省简阳市养马镇石洞村二组 野生种,黑壳
Y 34 四川省简阳市养马镇荷花村 野生种,黑壳
Y 38 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安山村 野生种,灰黑色
Y 42 云南省富源县黄泥河镇 富薏2号,白色薄壳
Y 81 贵州省黔西南州农科所-Xyybd 12 大粒白壳
Y 85 贵州省黔西南州农科所 白色薄壳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薏苡品种(系)农艺性状概述
对供试材料的株高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品种间株
高参差不齐,Y 42最矮,为174cm;Y 31最高,为238
cm;大部分品种的株高集中在200~220cm(如图1)。
主茎节数最少的是Y 42,有8.14节;最多的是Y 31,
有10.85节;大部分集中在8.7~9.7节(如图2)。穗
分枝数最少的是 Y 21,为10.28;最多的是 Y 34,为
17.57;大部分品种的穗分枝数在13~16之间(如图
2)。品种间单株穗数的差别较大,表现最低的是Y 21,
为34.42;最高的是Y 85,为107.71(如图3)。单株穗
粒数最少的是Y 21,为138;最多的是Y 85,为289;大
部分品种的单株穗粒数在200~240之间(如图4)。
百粒重是衡量产量的指标之一,最少的是 Y 33和
Y 42,都为7.932 6g;而最多的Y 85,为10.74g;品种
间百粒重比较集中,均分布在8.0~10.0之间(如图
5)。综合株高、主茎节数、第一分枝节数、穗分枝数等
7种农艺性状,品种间的农艺性状存在差异,从这些指
标来看,Y 85的株高、主茎节数、第一分枝节数都与其
他品种相差不大,而单株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却达到
最大值,该品种可作为选育的重点对象。
2.2 不同薏苡品种(系)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表2显示,在进行相关性分析时,7个农艺性状的
峭度值均小于1,表明数据具有参考价值。不同品种
(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在株高、主茎节数、穗分枝数、单
株穗粒数和百粒重等指标上均存在差异;各性状之间
也存在相关性。相关性主要表现如下:株高与主茎节
数、第一分枝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0.75**、0.74**),
说明株高越高,主茎节数和分枝节数就越多;而主茎节
数与第一分枝节数、穗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0.63*、
0.65*),且穗分枝数与单株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
(0.65*),表明主茎节数、第一分枝节数和穗粒数存在
相关性;单株穗数和百粒重与其他农艺性状之间的相
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株高和主茎节数虽然与百粒
重无直接关系,但两性状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并对穗
粒数具有正向作用,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因
此,薏苡性状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只有使他们达
到一定的平衡,才能选育优质高产薏苡新品种。
表2 11份薏苡品种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
性状 X 1 X2 X3 X4 X5 X6 X7
X 1  1  0.75** 0.35  0.74** 0.44 -0.16  0.29
X 2  0.75**1  0.63* 0.65* 0.11  0.02  0.06
X 3  0.35  0.63* 1  0.08  0.16  0.65* 0.05
X 4  0.74**0.65* 0.08  1  0.21 -0.52  0.28
X 5  0.44  0.11  0.16  0.21  1  0.19  0.23
X 6 -0.16  0.02  0.65*-0.52  0.19  1  0.1
X 7  0.29  0.06  0.05  0.28  0.23  0.1  1
  注:“*”p<0.05;“**”p<0.01。
图1 不同品种(系)间株高的变化
图2 不同品种(系)间主茎节数、第一分枝节数和
穗分枝数的变化
·18·
问题探讨  申 刚 等:不同薏苡品种(系)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
表3 7个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农艺性状 因子1 因子2 因子3 因子4 因子5 因子6 因子7
 X 1  0.548 1 -0.093  0.034 7 -0.118 7 -0.724 2 -0.267 5  0.282 2
 X 2  0.511 2  0.079 6 -0.395 6  0.072 2 -0.055 2  0.584 5 -0.475 3
 X 3  0.311 6  0.560 3 -0.256 6  0.096 6  0.308 8 -0.628 8 -0.151 9
 X 4  0.477 2 -0.375 3 -0.047 1  0.068 2  0.574  0.084 1  0.536 7
 X 5  0.259 7  0.138 7  0.579 -0.692 3  0.207  0.066 2 -0.227
 X 6 -0.029 4  0.714 8  0.113 7  0.072 1 -0.068 9  0.424 2  0.534 1
 X 7  0.212 3 -0.001 2  0.652 8  0.694 4 -0.003 8 -0.005 3 -0.215 7
 特征值 4.109 6  2.629 4  1.666 9  1.096 0  0.259 3  0.144 4  0.094 1
 贡献率(%) 41.096 3  26.294 9  16.669 7  10.960 6  2.593 0  1.444 3  0.941 2
 累计贡献率(%) 41.096 3  67.391 2  84.060 9  95.021 5  97.614 5  99.058 8  100
图3 不同品种(系)间单株穗数的变化
图4 不同品种(系)间单株穗粒数的变化
图5 不同品种(系)间百粒重的变化
2.3 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对11份供试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表
3)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贡献较明显(累积贡献率达
95.021 5%),已把薏苡农艺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反映
出来。从主成分分析因子的得分来看,主成分1的方
差贡献率最大,为41.096 3%,应为最主要的主成分。
在主成分1的特征向量中,符号为正且载荷量高的农
艺性状为株高(0.541 8)和主茎节数(0.511 2),符号为
负的农艺性状只有单株穗粒数(-0.029 4)。主成分
2、主 成 分 3 和 主 成 分 4 的 方 差 贡 献 率 分 别 为
26.294 9%、16.669 7%和10.960 6%,其他的主成分
贡献率不足5%,可不作考虑。
3 讨 论
薏苡不同品种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别,挖掘优
良薏苡种质资源是薏苡育种工作的重点。通过对供试
材料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各农艺性状
之间的关系密切、相互制约。株高与主茎节数、第一分
枝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这与李学俊等[5]的观点一致,但
与张喜瑞[6]的研究结果不符。由此可见,不同品种(系)、
不同地域和环境对农艺性状数据的分析结果都可能会不
同。进一步对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
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95.021 5%,已包含薏苡农艺性
状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在育种过程中,着重考虑第一主
成分性状,即株高、主茎节数和单株穗粒数。
参考文献:
[1]高微微,赵杨景,何春年.我国薏苡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概
况[J].中草药,2006,37(2):293-295.
[2]杨继祥.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284-292.
[3]赵晓明.薏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60-61.
[4]刘荣,申刚,罗晓青,等.薏苡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河南农
业科学,2015,44(3):1-4.
[5]李学俊,舒志明.薏苡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349-352.
[6]张喜瑞.福建薏苡农艺性状、淀粉微结构及发芽前后薏苡仁
多糖的比较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23-32.
·28·
第34卷 第10期 2015年10月          种 子 (Seed)          Vol.34 No.10 Oct.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