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7 卷 (第 1 期) 000816
J.Shanxi Agric.Univ.(Social Science Edition)No.1 Vol.7 2008
收稿日期:2007-01-29
作者简介:赵晓明 (1945-), 男 (汉), 山西忻州人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遗传育种及进化学方面的研究。
甲骨文披露夏商时代薏苡的收获
赵晓明1 , 乔永刚2 , 宋芸2 , 田永生1
(1.山西农业大学 农学院 , 山西 太谷 030801 , 2.山西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 山西 太谷 030801)
摘 要:通过作物栽培学与文献资料和甲骨文的相互印证 , 研究了夏商时代薏苡的采集 、 筛
选 、 脱壳的特点。
关键词:甲骨文;薏苡;收获
中图分类号:K8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 (2008)01-0033-05
The Discovery of Harvest of the Coix in the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ZHAO Xiao-ming et al.
(Col lege of Agriculture , Shanx i A gricultural University , Taigu Shan xi 030801 ,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studies the pro cess of the collection , selection and the husking of coix ba sed
on the crop cultiv ation and the refe rence litera tur ethe.
Key words:Oracle-Bone;Inscriptions;Harvest
另有一卜辞其意与上述 《屯南》 条相近。 其辞为:
(弗) 萑 , 其受又 (有)年?[ 1] 按温少峰 、 袁庭栋解:
“此辞之 即 之异文即来字 , 萑字读为获。 乃卜问获麦后 ,
暂不耕地 , 是否会影响收成?” [ 2]此解大意可通。但关键在
于甲骨文 是否可释为 “来” 之异文。按上述温 、 袁说此字
形左右之 “口” 形图是小麦粒之特写。然小麦粒为长椭圆
形 , 有一腹沟且与籽粒长轴平行 , 所以用 “口” 形图表示
麦粒相距甚远 , 不确。其他禾谷粒作物与麦粒大同小异 ,
可以类推。惟有被当作籽粒的薏苡总苞可以用 “口” 形图
来描述 (后文讨论)。所以甲骨文之 即为甲骨文 之异文 ,
当隶定为 “ ” 或 “苡” 之植株。
实际上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商务印书馆 1935 年 12
月出版的方法敛编著的 《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 第 41 页
989 片的甲骨文 , 其图形为: 与此文相同该书第 131 页
1989 片 (3)的甲骨文两图如下: 、 这些文字除描绘出
薏苡独特的 “口” 形图案外 , 还突出了这些口形图的品字
形 (总状)排列。这样就澄清了上文即 《小屯 ·殷墟文字
甲编》 1369 片中甲骨文所示薏苡植株 “口” 形图左右分置
平行而似于麦穗中籽粒排列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这些甲骨
文描绘了薏苡呈总状分枝的特性 , 这一点与麦类完全不同。
这些甲骨文非常精细地突出每一小枝上三分歧的果柄 , 正
是薏苡总苞每 3 枚 1 组着生于每一小节的特征;进一步在
所有甲骨文中用 “口” 形图表示的总苞与果柄并不直接连
接 , 正是为描述其严重的落粒性与小麦不同。所以甲骨文
“ ” 实为以上各图简形。
依 1980 年 11月中华书局出版高明编撰 《古文字类编》
第 128 页将上复杂图形隶定为 “丧 (噩 、 )” , 可从。 据
许慎 《说文解字》 第 35 页训 “丧” 为:“ 也 , 从哭 , 从
。” 又第 267 页训 “ ” 为:“逃也 , 从人从 。” 丧即为
亡 , 逃意。然其字由甲骨文 、 金文至篆隶文造型为何有总
状分枝式且多口形则前辈们不甚了了。所以许慎望文生意
虽然判 “丧” 为亡之训甚当 , 但含悲伤痛哭则属臆断与古
意相距甚远。原来丧为亡即人丢失抛弃之意 , 是薏苡严重
落粒性造成的欠收。此处人乃为仁 , 口乃为粒 , 与哭泣无
关。至于后世将丧与死亡联系则是转意的结果 , 这与许慎
的曲解可能有很大关系。有意思的是在高明同书隶定 “丧”
文项下同一字铜器铭文为 、 , 其造型中描述一与口形图
相当的小人逃亡示意图 , 其字隶定为 “走” , 说的正是薏苡
粒落人 (仁)亡的事实 , 描述薏苡的落粒性。 李乐毅在
《汉字演变五百例》 285 页认为:甲骨文 “字形像一棵桑树。
甲骨文桑丧是同一个字。金文加上亡字旁以表示丧亡。” 然
丧字甲文真象一棵桑树吗? 非也。桑树上何来口字造型该
作者不论不识。由此论引申唐汉在 《汉字密码》 188页进一
步认为:“丧这是一个与桑树同源的会意字 , 表示树上放养
的蚕因叶尽而亡。 甲骨文丧字中间是一棵桑树的象形 , 树
上的几个口表示蚕食桑叶而形成的豁口 , 也可以视作以口
代蚕的转指。” 然而此桑树之豁口按比例比桑叶大几倍 , 这
是可能的吗? 而以口代蚕甲骨文中无此先例 , 此说从疑。
从甲文造型上看此叶之口又与桑树不相连 , 难道叶片与蚕
虫是漂浮在空中的吗? 左民安在 《细说汉字》 185页再进一
步认为:“甲骨文的形体 , 本为形声字。 三口则表示哭丧
意。” 然这并非丧之本义而是引申后之义 , 以引申义反过来
释本义 , 非是。各家论述脱不出丧与桑同音但不同意的轨
迹无法自园其说 , 更不能使人信服。其实甲骨文中桑为另
DOI :10.13842/j.cnki .issn1671-816x.2008.01.011
一字与丧完全不同 , 我们将在后文祥示。所以丧与桑完全
不同 , 这里不必牵强附会自寻烦垴。
图 1 薏苡的分蘖和分枝
非常有意思我们通过查阅发现 “洗” 字俱然也与薏苡
落粒性有关。《说文解字》 许慎训洗为:“洒足也” 。看来只
是人文概念与农业生产毫无关系。叶柏来著 《解文说字》
235 页纪录甲骨文 隶定为洗。识为:“甲文以西象声转注
水义 , 义为洗脚 , 象声为洒 , 并为洒所专 , 于是小篆另作
水形先声的洗表其本义。隶书承袭小篆 , 楷书写定为洗。”
其说甚当。但为何以西形象声为洗脚 , 前人不明。细研之:
薏苡为沼生 , 常生长于浅水 , 加之落粒性极强 , 秋季收获
时大量籽粒落入水中 , 为了增加产量不得不从水中捞出籽
粒。甲骨文造型左水右西 (即薏苡籽粒 , 后文祥论)正是
洗之本意 , 而捞水中薏苡籽粒 , 岂能足不入水。
薏苡长势强健 , 植株高大 、 分蘖丛生 、 群落密集 , 在
夏商时代简陋的农业工具对植丛群无奈其何。薏苡生育期
很长 , 秋季由于植株湿润无法点火 , 那么燎荒只能在冬季
至春季 , 而冬季是无法耕地的。所以此辞卜问的不是耕地
与否影响收成 , 而是说多年生薏苡宿根再生产量如何? 由
于薏苡茎秆产量很大 , 贮运方便 , 在实际生产中应经常在
秋春拔取秸秆 , 用为燃料。拔秸之操作可理解为 “ ” 。 段
注许文为:“ (周礼甸师 , 掌帅其属而耕耨王藉。 ……)古
者使民如借 , 故谓之藉。” [3]此处藉非耕地之意。拔秸以为
燃料犹有借火之意 , 所以此处 “藉” 可做 “借” 讲。从这
个意义上看 , 此辞意为:不拔除薏苡秸秆是否会影响来年
产量?
《诗经》 有 “ ” 一章 , 其文曰:“采采 , 薄言采
之。采采 , 薄言有之。采采 , 薄言掇之。采采 ,
薄言捋之。采采 , 薄言 之。采采 , 薄言 之。” [ 4]
诗中应用采 、 有 、 掇 、 捋 、 、 等词反复咏颂 的收
获 , 可见 之重要 , 这并非是形容蔬菜而是形容谷物的。
, 按 《说文解字》 训为华盛 , [ 5] 所以 乃为薏苡 , 郭璞
言 为车前草乃误释 《尔雅》 。[ 6] “ ” 诗十分形象地描
述了周代薏苡的收获是以 “采” 为主的生产方式 , 而这种
“采” 收并不限于薏苡。如 《诗经· 桑中》 咏道:“爰采麦
矣? 沫之北矣。” [ 7] 《诗经·采菽》 曰:“采菽采菽 , 筐之
之。” [ 8] 所以对重要的农作物 、 麦 、 菽都用 “采” 的收获方
式。进一步对另一些植物也言 “采” 之。 如 《诗经· 汾沮
洳》 载:“彼汾沮洳 , 言采其莫 (酸模)。 ……彼汾下方 ,
言采其桑。 ……彼汾一曲 , 言采其 (芒芋)。 ……” [ 9]
“采” 的应用范围是很广泛的。 但溯其文源头则在甲骨文
中 , 而其文之义则由薏苡名之 , 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吃惊。
甲骨文 “采” 为 和 等形 , 在所见到的卜辞中几乎都
非常一致。如 卜 , 才 (在) 贞:王……采粟 , 往来
[ 亡实] ?[ 10]贞: (勿)乎 (呼)帚 (妇) 往采黍?[ 11] 裘
锡圭释甲骨文 不为采而为 “ ” 。[ 12]其引卜辞曰:庚长卜
宾贞: 王 南同黍 , 十月[ 13] 。丁亥卜:其 黍 , 今日
丁亥。[ 14] (暮)出 , 受年。及兹月出 , 受年。于生月
出 , 受年。 丁卯出 , 受年。[ 16]在历组卜辞中有一与采
( )相近的字为: 其卜辞曰:乙丑贞:王 黍 , 受禾。
弗受禾。[ 17]
陈梦家 、 裘锡圭[ 12]及温少峰 、 袁庭栋[ 18] 等均释甲骨文
为手摘穗之形 , 其说确但未精。该甲骨文左偏旁为大粒椭
圆之作物籽粒 , 上有二分叉附属物。查原产中国谷类作物
脱穗之谷粒除薏苡外籽粒上并无二分叉之附属物 , 一般都
光滑无物。薏苡总苞大粒椭圆 , 在成熟后常残留二分叉之
柱头及雄小穗柄部残梗 , 成为另一种惟一性。《粹》 历组卜
辞之甲骨文实为特写镜头 , 其左方植物大型椭圆上有斑痕
状条纹。查原产中国各类作物除薏苡外仅见一条明显腹沟 ,
其他并无明显斑纹。水稻与大麦带颖之粒实虽有平行条纹 ,
但数少且不明显 , 加之籽粒大小与薏苡无法相比 , 所以大
型椭圆不是描述稻麦籽粒。 薏苡总苞上有多数与椭圆长轴
平行之脉形斑纹 , 在上部收缩深化为多数皱折非常明显。
一般脉纹和皱折突出总苞圆面外 , 并且颜色更加深黑。 这
指标可断定此甲骨文描述的植物为薏苡。其甲骨文右偏旁
为一伸开手形 , 意为采摘果实。由于薏苡植株为复总状分
枝 , 且在总苞柄处可形成离层 , 这样除单粒摘取外效率最
高的收获方式是将五指与手掌合成一喇叭状从茎基部向梢
部平推 , 将籽粒挤下收获 , 此所谓 “撸” , 按裘锡圭考
证:[ 12]卜辞采 ( )这个字也有可能读为 “ ” 。 《说文解
字》 以 “ ” “抽” “ ” 为一字 , 训为 “引” 。 《广稚· 释
沽三》 :“ , 缩也。” 王念孙 《疏正》 解释说:“ , 读如
抽丝之抽 , 谓缩取也。” 《说文》 :“缩 , 蹴引也。” 《段注》
为:“蹴 , 犹迫也。 ……蹴引者 , 蹴迫而引取之。” 裘氏此
说甚当。这正是采 ( )之本意。然其操作对象早期只能
是薏苡。到后来推广到黍 、 粟 、 稻 、 麦 、 菽等作物上时 ,
“撸” 这种收获方式将是费事的。因为这些作物颖片的包
裹 、 阻隔 , 行撸式操作时 , 籽粒与穗的分离很困难 , 且不
彻底 , 而且这些作物籽粒较小 , 撸的效率是很低的。相对
来讲从穗轴基部折断谷穗将是采的理想方式 , 此所谓 “刈”
也 , 后来 “刈” 收发展到使用工具。但 “刈” 对薏苡的收
获是不利的 , 这是因为薏苡复总状分枝且有严重落粒性所
限制的原因。在禾谷类作物的采收中惟有薏苡是可用 “撸”
式的 , 然而甲骨文 “采” ( )仍用这种图形来象形收获其
他作物 , 惟一的解释就是薏苡在商代以前有很长时间的栽
培历史和占绝对重要的粮食生产地位 , 文字作为一种历史
沉淀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之中了。
按丁山著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 第 187 页录卜辞
为:丁酉卜 , 帝 , (粹编 1268)。此甲骨文为 “娄” 字。
—34—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 7 卷 (第 1 期)2008 年
郭氏考释云:“娄即 字 , 小篆作 说文又引古文作 从幺与
小篆同;从女与彼古文同;疑彼之 实 之伪也。 殆假为
郊 , 读为谷 , 帝 者 , 谓郊祀上帝以谷也。” ……说文女
部:“娄 , 空也 , 从母 , 从中女。 籀文娄 , 从人中女 , 臼
声。 古文娄如此。” 丁山认为: 娄字初写 , 像女子以双手
纂聚其发形 , 殆即搂字的初写。尔雅释诂 , “搂 , 聚也。”
即纂发一意之引伸。丁山识此甲骨文意确而释误:甲骨文
中幺 ()、 篆文中旨 ()、 ())皆同假 , 都为薏苡果实
之造型;而该甲骨文所从之女正是双手的主人 , 表达采收
造型 , 正合 “聚” 之含意。女子造型表达了薏苡文化存在
于母系社会 , 薏苡采集由妇女进行。
非常有意思的是孟世凯编 《甲骨学小字典》 第 17 页
中 , 采字为 、 、 、 3 种形态。第 1 种形态为手爪之形 ,
无特殊意义。第 3 种为手摘取一总状分枝植物的大型果实 ,
其形椭圆形 , 那不是薏苡还是什么呢? 因为薏苡植株呈总
状分枝形式 , 这在禾本科作物中是非常独特的 , 表现了另
一种惟一性。这里甲骨文提供了明确无误的植株分枝信息 ,
更加证明我们前面的推论是正确的。更妙的是第 2 种形态
为手摘木之形 , 其木没有果实 , 看来意义比较费解。然而
我们上文业已证明薏苡乃木禾 , 摘木即为采薏苡 , 结论还
是一样。以后多少年过去了 , 在许慎 《说文解字》 中记录
了 “采” 之篆文为 , 隶文为 “采” 与甲骨文形态一致。[19]
《说文解字》 中还有一字曰 “ ” 乃手下禾形。段注采为:
“此与 同意 , 之训曰禾或秀 , 人所收也。 则 亦可云木
成文 , 人所取也。” [ 20]段说非确。其实木乃木禾 , 禾乃薏苡
两名一物 , 所以 “采” 与 “ ” 通。由此可知采的历史悠
久 , “采” 字作为一种薏苡文化的蛹化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使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卜辞:幸……委 ……王若?[ 21] 其
辞残缺较多 , 其意大约为占卜仓廪中贮存粮食的内容。 按
温 、 袁二氏解释:甲骨文 当为 繁体 , 像草木形 , 隶定
作 , 甚当。[ 22]重要的是它以大特写的方式 , 再现了作物中
独特并惟一的薏苡总苞和其上二歧分枝之附属物 , 证明采
收并贮藏的对象是薏苡。用一个薏苡总苞 (籽粒)来代表
无数的总苞 (籽粒), 用薏苡的籽粒 (总苞)来代表所有的
粮食 , 其正如后世粟实 “谷” 的作用。再次证明至少在商
以前薏苡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依高明撰著 《古文字类编》 第 179 页载到周代青铜器
中 字作 形 , 秦篆作 形 , 而他错认为卣而实为 的战国陶
文为: 其形态都与甲骨文一脉相承。其字最大特点为三:
壶形造型;分歧柱头穗柄;收缩形脉纹 , 成为区别于其他
任何作物的突出特点。以这种标准衡量则 “角” 字与 字极
为相像。如依上高明书第 231 页载角字甲骨文为: 、 青
铜器铭文为: 、 , 简书及其他刻辞为: 、 、 , 秦篆
为: 。事实上无论牛 、 羊 、 鹿等角其造型复杂多变正是古
人造字时的困难之处。然角的脉纹并具有珐琅质光泽又是
其共性 , 这种性质正是薏苡外壳总苞的特征 , 古人就将薏
苡总苞假借来描述 “角” 的共性。许慎不明此理望文生义
在 《说文解字》 第 93 页写到:“象形。角与刀鱼相似。” 真
正大误。由此可看出金文 “斛” 之造型的秘密:叶柏来著
《解文说字》 133 页记录其形为 “金文左角右斗。 古人常
以角为容器 , 疑当为兼声会意而非形声 , 义为古代十斗的
容积计量单位而非量具。” 依 《说文解字》 训斛为:“十斗
也 , 从斗角声。” 所以此处角非为容器而为声符。其实在中
国最大的角是牛角 , 用它做容器能有多大的体积 , 如何用
以称量粮食 , 只能称量酒液 , 以后才有 “金属角 (爵)” 的
出现。一斛为十斗 , 体积颇大岂是角所能称量的 , 许训甚
当。然古人为何要以角来规定 “斛” 字的造型呢? 其实细
观该字造型实为左卤右斗 , 非左角右斗 , 正是薏苡文化的
影响。去掉种仁的薏苡总苞正是一种容器 , 由于薏苡文化
的影响这种薏苡总苞的形状正是远古容器造型之源:如壶
(斛之原形)、 酉 (卣)、 鬲 、 鼎 、 彝以至专用量具区 、 釜 、
钟之类。
在约 10 000 年前后世界各地均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 ,
这时代奠定基础的农业生产其根本目的是对植物进行集约
化栽培 , 以解决由于各种因素特别是冬季造成的饥荒问题 ,
逐步驯化选择了栽培作物。 也就是种植业的主要目的是收
获粮食。在 1935 年 12 月出版的方法敛编著 《库方二氏藏
甲骨卜辞》 第 24 页 421 片有一甲骨文 为木旁之 , 因其
字木卤并重强调了种籽的突出地位 (薏苡总苞), 当隶定为
“粮” , 粮字的考定至少说明在 4 000年以前薏苡已成为最主
要的人类的粮食作物。
谷类作物经采集 、 镰 、 辗压 、 械执等处理后籽谷粒
从茎秆和颖壳上脱落下来 , 然挑去长秸后穰 、 叶 、 秸 、
与谷粒混杂不分。 现代农业均利用风力和机械进行筛选。
那么上古时代如何操作呢? 高明在 《古文字类编》 第 87 页
辑录一甲骨文如后: 、 、 、 , 金文为: 、 、
, 隶定为 “ (兴)” 。许慎 《说文解字》 第 59 页录其篆
文为: 。训为:“起也。从舁 、 从同。” 段玉裁 《说文解
字注》 第 105 页注为:“广韵曰:盛也 、 举也 、 善也。周礼
六诗 , 曰比 、 曰兴。兴者事于物。” 训注皆当。 然舁为何
意? 许慎 《说文解字》 第 59 页训为:“共举也。” 对照甲骨
文原形 , 此字为两人四手共同抬起一草筛 , 上下簸动或前
后左右摇动 , 以分离谷物与穰 、 秸 、 叶 、 。康殷在 《文
字源流浅说》 第 103 页释此为:“像两手共同抬起一件井栏
来。” 稍稍有误。依甲骨文原图此草筛是由 4 块木条依井栏
形构成骨架 , 再绷以绳索藤蔓和编织竹条树枝而成 , 然造
字时无法将罗网详细绘出 , 康殷误识情有可原。但为何识
为草筛而非井栏呢? 这由相关的另一 “同” 字决定。 “同”
依许慎 《说文解字》 第 156 页训为:“合会也。” 分析甲骨
文原图该字由上 “ ” 下 “ ” 两部分构成:依前文涉及
并由后文讨论结果认定甲骨文 “ ” 隶定为盘 , 是大粒薏
苡种籽或野生种薏苡种籽的描述;甲骨文 “ ” 隶定为口 ,
是一般薏苡种籽的描述。由此观之甲骨文 “同” 字描述的
是薏苡果实 (种籽)的混合物即:饱瘪 、 稃 、 谷糠 、 粮
草 、 大小 、 残次不分的状态 , 此正乃许训:合会也。的确
在农业生产中草筛只能将谷物砻糠与较大秸秆分离 , 所谓
农事操作的 “兴” 只能是谷物的初级筛选 , 要想得到成分
纯一 , 质量饱满的粮食还须经过多次筛选和多种手段的配
—35—赵晓明:甲骨文披露夏商时代薏苡的收获
合才能完成。全书合文则生产工具 、 操作对象 、 劳动过程
内容一致统一互相印证 , 那么甲骨文 “兴” 之意乃为两人
操作草筛分离薏苡秸秆与果实砻糠。许训太简 、 段注稍远。
这是由于薏苡文化湮没日久而古文字学家又对农业生产不
熟悉所致。在上引甲骨文第 1 、 第 2、 第 3 字仅绘出草筛 ,
而第 4 字仅绘出 2 种薏苡籽粒 , 并非农事操作全形;至于
金文中后期则舍草筛取籽粒 (盘 、 口)刻意减化 , 也是造
成后人认识混乱的原因。为了说明古文字学者对农业生产
不熟悉还可举几个例子。李乐毅著 《汉字演变五百例》 383
页识甲文兴为:“几只手一起把一大盘高高举起 , 本义是举
…” 此处并非几只手而是二人四手 , 举物非盘乃筛。左民
安著 《细说汉字》 359 页释甲文兴为:“甲骨文的四角是四
只手 , 中间抬着一个井字形器物 , 可见兴就有抬举之义。”
井字形器物就是草筛该作者不知。叶柏来著 《解文说字》
242 页识甲文兴为:“甲文作凡置于舁中形。舁为共抬物 ,
凡为方盘 , 代表四方物件。” 还是错认筛为盘。
在甲骨文中还有另外一种简化即舍双人四手和草筛仅
保留薏苡种籽。此乃为一新字 , 隶定为 “同” 。依高明撰
《古文字类编》 第 122 页辑录甲骨文为: 、 , 金文为:
、 、 、 等形。许慎 《说文解字》 第 156 页录其篆文
为: , 训为:“合会也。从 、 从口。” 段玉裁 《说文解
字注》 第 352页注为:“口皆在所覆之下 , 是同之意。” 训
确注误。依上文讨论结果甲骨文同乃描述与秸秆皮穰分离
的谷物薏苡乃是大小 、 饱瘪不分混合物 , 此所谓合会的本
意。康殷在 《文字源流浅说》 第 104 页中释为: “ 像盘
…… 为后加的。” 正确指出甲骨文 “同” 是甲骨文盘与甲
骨文口合文而成 , 认为甲骨文 “同” 是从甲骨文 “兴中抽
取出来的” 。其说也确。然他不识盘与口之含义 , 误批许
训:“谁能看出是同力也 , 合会之意?” 属研究不精所致。
由于古文字学者对农事操作不熟悉 , 不了解甲文 “兴”
的含义 , 导致甲文 “同” 认识的歧义。同上 《汉字演变五
百例》 331 页认为甲文 “同” :“字的上部是凡 , 表示大都的
意思;下面是口 , 表示说话的意思。众口同声 , 本义是共
同 、 相同。” 这只是引伸之意 , 并非甲文之古意。 《解文说
字》 224 页与上识相同 , 认为:“甲文上凡下口 , 会意为所
有的口都作用相同。” 《细说汉字》 179 页认为:“甲骨文的
上部是复盘之形 , 表示会聚义;下部是口 , 以一口代众口 ,
会聚众口即为同 , 所以同字是会意字。” 还是脱不出口盘的
认识怪圈。
从甲骨文 “同” 描述的混合谷物中得到成分纯一 、 籽
粒饱满的粮食须经风力筛选才行。按现在山西忻州地区西
八县如神池 、 宁武等地保留下来古老农事操作技术 , 推测
上古时代风力筛选有两种:一种是用簸萁顺风扬和簸 , 一
种是用掀铲逆风抛和扬。 《诗经 ·大雅·生民》:“或舂或
揄 , 或簸或扬。” 这两种方法都是利用饱瘪籽粒比重不同在
风中飘荡距离不同下落后产生一个类别不同的连续带谱 ,
达到分离筛选谷物的目的。扬场后可以将混合谷物分成 4 ~
5 个类型 (堆), 每个类型 (堆)的成分都基本纯一。由于
扬场的工作效率较高 , 工具又简单 , 所以估计这是夏商时
代谷物分离清选的主要方法。这种将谷物与糠皮分离的结
果甲骨文也有描述。依高明 《古文字类编》 第 126 页辑录
甲骨文图形为: 、 、 , 金文为: 、 、 , 隶定为
“品” 。许慎 《说文解字》 第 48 页录其篆文为: , 训为:
“众庶也。从三口。”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第 85 页注为:
“人三为众 , 故从三口。会意。” 训注皆偏稍正。康殷在
《文字源流浅说》 第 492 页释为:“用三器以表示多器———
品物之盛。” 是望文生义 , 愈纠愈偏。依前文涉及和后文讨
论结果甲骨文口是薏苡总苞的一般表示式。三口为多 , 又
口中含人 (仁), 三人为众;且此三口构图为一上 , 二下 ,
正是金字塔形。这种造型描述的正是经过筛选簸扬后清一
色纯净多量薏苡种籽的堆积状 , 金字塔形乃粮堆象形。 所
以甲骨文品是象形并非会意。后来由表示薏苡的甲骨文口
转意为表示人体的金文口 , 时过境迁此人已非它人 (仁)
了 , 其造型就变换成二口在上 , 一口在下 , 以示众庶 , 不
然的话粮食如何能堆成这种倒金字塔形。这才有段玉裁会
意之说。康殷不识甲骨文口字含义 , 所释偏颇多多。现代
品字含义推广为物体的归类 、 质量 、 分辨等义 , 反而更接
近甲骨文古意 , 也是一种意外收获。
品字如依许训段注则无法解释另一相关的字即 “ ” 。
该字许慎 《说文解字》 第 267 页录其篆形为 , 训为:
“ 、 藏匿也。从品在匚中。品 , 众也。” 既然 为品藏器
中 , 品又训为众庶 (人), 难道器中可藏三人至多人乎 ? 此
为何器如此之巨大。的确许慎也知道前训品字有误 , 不得
不在 字中再补训品字为众 , 即多量 (物体), 转回到正确
轨道上来。甲骨文 “区” 字依高明书辑录在第 322 页为:
、 、 等形 , 金文为: 形。 所从之匚许慎 《说文解
字》 第 267页训为:“ 有所夹藏也。” 段玉裁 《说文解
字注》 第 635 页注为:用器物夹带。品字原意为成堆薏苡 ,
为便于运输和保藏必定盛装于器皿中 , 其堆形必定依照器
皿之形约束 , 不再能保持金字塔形 , 此所以甲骨文金文
之三口有二口在上一口在下者 , 或口被工穿串者 , 皆示形
以会意也。四升曰豆 , 四豆曰区。 《春秋左传·昭公三年》:
“齐旧四量:豆 、 区 、 釜 、 钟。” 就是 “区” 的原意。
从 “区” 这种原始古老的含义出发 , 才能正确理解
“区” 字的许多奇怪用法。查 《中华大字典》 第 157 页和
《辞海》 第 166 页 , “区” 字有四处当 “疆域” 讲。此事乃
光荣 、 骄傲之事 , 如依许训区意领土是偷来的吗? 何用藏
匿。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有土地才会有收获 , 收获量就是
土地数的代表。所以 “区” 为 “域” 仅是含义推广而已。
原文为:沈约 《梁宗庙登歌》:“铸熔苍昊 , 甄陶区有。” 区
即区域;有为九有即九州。区有乃指海内之地。《陈书· 高
祖记》 :“光宅区县。” 区县即区宇指国境之内。 《三国志 ·
魏志·崔琰传》:“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域。” 蒋俨 《责田游
岩书》 :“故声出区宇 , 名流四海。” 区宇为疆域亦作伛宇。
《墨子·经说下》 :“伛宇不可偏举。” 《书·康诰》 :“用肇造
我区夏。” 《后汉书·宦者传序》 :“摇乱区夏。” 区夏犹言诸
夏乃指中国 , 这是 “区” 为 “域” 或 “夏” 的最早出处。
原由何在? “夏” 为中华图腾薏苡生长状态的描述 , “区”
—36—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 7 卷 (第 1 期)2008 年
为中华图腾薏苡收获状态的写实。字虽分两形实为一物 ,
都是华夏中国的代表。由 “区” 定为 “域” 则又可进一步
引申为 “别” 意:《后汉书·党锢传赞》 “物性既区” ;“类”
意 《论语·子张》 :“区以别类” ;“虚” 意 《太玄玄 》 “回
行九区” , 后人注为:“九区犹易六虚也。” 正因为 “区” 原
意为器量薏苡种籽 , 才会有 “区” 通假 “勾” 之论。 《礼记
·乐记》 :“然后草木茂 , 区萌达” 。郑玄注:“屈生曰区。”
此处之 “区” 意为植物在器皿中发芽生长曲折受阻 , 若依
许训 “区” 为人 (众庶)在器中何来屈生之说? 再 , “区”
为 “域” 引申小用则有 “宅” “室” 之意 , 略此。
参 考 文 献
[ 1] 董作宾.小屯·殷墟文字甲编 , 一三六九.
[ 2] 温少峰 , 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 [M ] .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1983:186.
[ 3] [ 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1:184.
[ 4] 陈子展.诗经直解 [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1983:17-19.
[ 5] [ 汉] 许慎.说文解字 , 中华书局 , 1963:18.
[ 6] 赵晓明.薏苡名实考 , 中国农史 , 1995 (2).
[ 7] 陈子展.诗经直解 [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1983:141.
[ 8] 陈子展.诗经直解 [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1983:811.
[ 9] 陈子展.诗经直解 [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1983:320-322.
[ 10] 罗振玉.殷虚书契后编 , 上一八·一一.
[ 11] 胡厚宣.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 , 坊三·一七.
[ 12] 裘锡圭.甲骨文所见的商代农业 [ J] .农史研究 , 1989 (8):12-41.
[ 13] 郭若愚.殷墟文字缀合 , 9547.
[ 1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小屯南地甲骨 , 369.
[ 1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小屯南地甲骨 , 345.
[ 16] 陈戍国校点 , 四书五经 (周易·系辞下)[ M] .长沙:岳麓书社 , 1991:201.
[ 17] 陈戍国校点 , 四书五经 (周易·系辞下)[ M] .长沙:岳麓书社 , 1991:201.
[ 18] 温少峰 , 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 [M ] .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1983:223.
[ 19] [ 汉] 许慎.说文解字 , 中华书局 , 1963:124.
[ 20] [ 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1:268.
[ 21] 方法敛.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 , 一九二四.
[ 22] 温少峰 , 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 [M ] .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1983:225.
—37—赵晓明:甲骨文披露夏商时代薏苡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