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9, 19( 1): 73~ 76
Journa l o f Fujian Co lleg e of For estry
油 杉 不 同 苗 木 造 林 试 验⒇
张 纪 卯
(福建省国有来舟林业试验场 353004)
摘要 利用油杉容器苗、 扦插苗、 实生苗裸根及实生苗切根 4种苗木进行造林试验 . 经过 5年
试验结果表明: 容器苗造林成活率及生长量最高 , 实生苗切根林成活率最低 , 实生苗裸根造林
生长量最小 . 容器苗造林成活率 ( 92. 1% ) 是实生苗切根成活率 ( 18. 22% ) 的 5. 05倍 . 容器
苗造林的树高、 地径是实生苗裸根造林的 3. 39倍和 3. 26倍 . 扦插苗造林的各项指标略低于容
器苗 , 油杉造林应采用容器苗和扦插苗 .
关键词 油杉 ; 容器苗 ; 扦插苗 ; 实生苗裸根 ; 造林试验
中图分类号 S719. 150. 5
油杉 [Keteleeria fortunei ( Murr. ) Car r. ]属松科 ( Pinaceae) 大乔木 , 高可达 30m , 胸径 1m以上.
木材纹理直、 结构细、 硬度适中、 坚韧耐用 , 是珍贵的用材树种〔 1〕 . 油杉为我国特有的古老残遗树种 , 对于研
究植物区系有很高的价值 , 油杉天然种群已十分稀少 , 处于渐危状态 , 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树种〔 2〕 . 油杉性喜
暖湿气候和酸性黄红壤 , 喜光性较强 , 幼年期 ( 1~ 3年 ) 生长较慢 , 4年后生长迅速 , 适宜东南沿海各省区山
地的酸性土壤造林 , 但人工造林并未受到重视 . 为探索油杉造林的关键技术 , 我们采用 1年生的扦插苗和实生
苗 (容器苗、 实生苗裸根和实生苗裸根切根 ) , 进行造林对比试验 , 现就 5年的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试验地自然条件
来舟林业试验场位于北纬 26°38′, 东经 117°57′, 属中亚热带东南季风性气候 , 年平均气温 19. 5℃ , 极
端最低温 - 6. 5℃ ,年降雨量 1800mm ,年平均相对湿度 80% ,无霜期 300天 .试验地设在林坑工区海拔 105
~ 135m的低丘中下部 , 山地红壤 , pH值 4. 5, 质地粘重 , 土层深厚 , 较肥沃 , 为Ⅱ立地级 .
2试验方法
2. 1试验设计
2. 1. 1试验材料 采用油杉不同苗木 , 即 1年生扦插苗 ( A)、 容器苗 ( B)、 实生苗裸根 ( C)、 实生苗裸
根切根 1 /2 ( D) . 苗木规格一致 , 高 20~ 25cm , 地径 0. 25~ 0. 3cm.
2. 1. 2试验设计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 重复 4次 , 小区面积 20m× 20m.
2. 2试验措施
2. 2. 1试验地准备 杉木采伐迹地堆烧清杂之后 , 采用机械定点 , 株行距为 2m× 2m , 挖明穴 , 穴规格为
穴面 60cm× 60cm, 深度 40cm , 回表层土 , 表土高出穴面 10cm.
2. 2. 2造林及测定 1994年 2月 ,取准备好的油
杉不同苗木进行造林.造林后每年锄草抚育 3次 ,
确保幼林正常生长.每年 12月组织固定人员 ,对区
组的幼树进行每木调查 ,测定树高和地径 .
3结果与分析〔3, 4〕
油杉不同苗木造林成活率及各年树高、地
径的生长量列于表 1~ 表 3. 从表 1中看出 B
表 1 油杉不同苗木造林成活率 /%
T ABLE 1 Surviv al percentag e of v arious s eedling of Keteleeia fortunei
处理 区 组Ⅰ Ⅱ Ⅲ Ⅳ 区组合计 区组平均
A 68. 18 30. 00 70. 83 25. 00 194. 01 48. 50
B 90. 91 90. 00 95. 83 91. 67 368. 41 92. 10
C 36. 36 50. 00 79. 17 66. 67 232. 20 58. 05
D 4. 55 10. 00 16. 67 41. 67 72. 89 18. 22 200. 00 180. 00 262. 50 225. 01 867. 51 54. 22
⒇作者简介: 张纪卯 , 男 , 1962年 10月出生 , 工程师 .
收稿日期 1998— 05— 15 修回日期 1998— 08— 15
DOI : 10. 13324 /j . cnki . jfcf . 1999. 01. 022
处理 , 即容器苗造林平均成活率最
高达 92. 10% , 分别是 C处理实生
苗裸根成活率 58. 05%的 1. 6倍 ,
是 A处理扦插苗的 1. 9倍 ,是 D处
理裸根切根的 5. 05倍 ,其原因是容
器苗宿土造林 ,根系不受损伤 ,缓苗
时间短 ,成活率最高 ;其它三种处理
根系裸露 ,苗木容易失水 ,影响成活
率 .裸根切根根系受损伤 ,缓苗时间
表 2 油杉不同苗木树高、 地径连年生长量 /cm
T ABLE 2 The annual grow th incremen t of various seedling of Keteleeria fortunei
年度
处 理
A
H D
B
H D
C
H D
D
H D
1994 17. 65 0. 31 23. 65 0. 36 15. 02 0. 34 13. 04 0. 20
1995 37. 29 0. 62 53. 27 0. 85 19. 45 0. 44 19. 03 0. 37
1996 78. 44 1. 08 92. 74 1. 61 28. 42 0. 52 40. 75 0. 66
1997 137. 31 1. 97 148. 48 2. 41 43. 82 0. 74 62. 71 0. 95
说明: 表中数据为区组的加权平均数 . H为平均树高、 D为平均地径 .
长 , 成活率最低 . 从表 2~ 表 3可看出 , 油杉不同苗木造林后 4年的树高、 地径总生长量以容器苗最大 ,
连年生长量除了第 4年树高生长以外 , 也是容器苗领先 . 第 4年 B处理的树高连年生长量 55. 7cm , 比 A
处理的树高连年生长量 58. 87cm小 3. 17cm, 这说明容器苗造林很快扎根生长 , 在造林后 3年的树高、地
径连年生长量最大 , 第 4年扦插苗造林树高连年生长量略超过容器苗 , 大有后者居上的趋势 , 这是扦插
苗前 3年由于缓苗扎根 , 生长落后于容器苗 , 第 4年后树高连年生长明显加快 , 开始超过容器苗 .
表 3 油杉不同苗木造林 4年后生长量 /cm
T ABLE 3 The g row th increment of various s eed ling of Keteleer ia fortunei 4 years later
不同处理
区组
Ⅰ
H D
Ⅱ
H D
Ⅲ
H D
Ⅳ
H D
区组合计
H D
区组平均
H D
A 195. 95 3. 04 60. 30 0. 98 153. 29 2. 34 139. 67 1. 50 549. 23 7. 86 137. 31 1. 97
B 207. 83 3. 52 144. 30 1. 97 126. 7 2. 50 115. 09 1. 64 593. 92 9. 63 148. 48 2. 41
C 58. 39 1. 08 33. 20 0. 62 38. 68 0. 64 45. 00 0. 60 175. 27 2. 94 43. 82 0. 74
D 25. 50 0. 80 144. 00 1. 40 23. 75 0. 73 57. 60 0. 86 250. 85 3. 79 62. 71 0. 95
487. 69 8. 44 381. 80 4. 97 342. 42 6. 21 357. 36 4. 60 1569. 27 24. 22 98. 08 1. 51
3. 1油杉不同苗木造林成活率的差异
根据调查结果
进行方差分析 , 结
果见表 4.
从表 4中可看
出油杉不同苗木造
林成活率有极显著
差异 . 经多重比较
Q检验 (表 5) , 容
器苗 ( B)与实生苗
切根 ( D)造林成活
率有极显著差异 ,
表 4 油杉不同苗木造林成活率、 树高、 地径方差分析
TABLE 4 Th e v ariance analysi s of su rvival percentage, h eigh t , and diameter at g round
of various seedling of Keteleeria fortunei
变差来源 自由度 离差平方和 均 方 均方比 Fα表值
区组 3 948. 09 316. 03 1. 047 F0. 05 ( 3, 9)= 3. 86
成活率 处理 3 11113. 05 3704. 35 12. 28* * F0. 01 ( 3, 9)= 6. 99
剩余 9 2714. 62 301. 62
区组 3 3229. 58 1076. 53 0. 45 F0. 05 ( 3, 9)= 3. 86
树 高 处理 3 33096. 94 11032. 31 4. 64* * F0. 01 ( 3, 9)= 6. 99
剩余 9 21421. 57 2380. 17
区组 3 2. 25 0. 75 2. 50 F0. 05 ( 3, 9)= 3. 86
地 径 处理 3 7. 72 2. 57 8. 57* * F0. 01 ( 3, 9)= 6. 99
剩余 9 2. 70 0. 30
容器苗与扦插苗 ( A) 造林成活率差异显著 ; 实生苗裸根 ( C) 与实生苗切根 ( D) 造林成活率也有显著
差异 .其它几种处理的造林成活率差异不大 .通过分析可看出容器苗 ( B)造林成活率最高 ,平均达 92. 1% ,
实生苗切根 ( D)造林成活率最差 , 平均只有 18. 22% . 容器苗造林成活率是实生苗切根的 5. 05倍 ; 扦插
苗 ( A)与实生苗裸根 ( C)造林成活率分别是 48. 5%和 58. 05% ,分别是容器苗 ( B)造林成活率的 52. 7%
和 63% . 通过试验说明采用容器育苗是提高油杉造林成活率的关键 .
3. 2油杉不同苗木造林后幼林生长差异
3. 2. 1油杉不同苗木造林后 4年的树高生长差异 根据表 4的方差分析结果 , 表明油杉不同苗木造林后树
高生长有显著差异 ,经多重比较 Q检验 (表 5)可看出容器苗与实生苗裸根造林的树高生长量有显著的差异 ,
用扦插苗造林等其它几种处理 ,树高生长量虽有差异但不显著 .用容器苗造林的树高最大 ,造林后 4年的平
74 福 建 林 学 院 学 报 19卷
均树高达 148. 48cm, 是实生苗裸根造林 (树高 43. 82cm) 的 3. 39倍 . 扦插苗和实生苗切根造林后 4年的
平均树高分别是 137. 31cm和 62. 71cm, 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 , 分别是容器苗造林后 4年树高的 92. 5%和
42. 2% . 油杉不同苗木造林后的树高生长量依次是 , 容器苗> 扦插苗> 实生苗切根> 实生苗裸根 .
3. 2. 2油杉不同苗木造
林后 4年的地径生长
差异 根据方差分析
(表 4、表 5) ,表明油杉
不同苗木造林 4年后
的地径差异极显著 . 经
多重比较 Q检验 (表
5) 表明容器苗和实生
苗裸根造林后地径有
极显著差异 ; 容器苗和
实生苗切根、 扦插苗和
实生苗裸根造林后 4
年的地径也有显著差
表 5 油杉不同苗木造林成活率、 树高、 地径 Q检验表
TABLE 5 Th e Q test of su rvival percen tage, h eigh t, and diameter at
ground of various seedling of Keteleeria fortunei
处 理 Xi Xi- XD Xi - Xc Xi - XB Qδ表值 ( 4, 12)
成活率 A 48. 50 30. 28 9. 55 43. 60* * δ0. 05= 4. 2× 8. 68= 36. 46
B 92. 10 73. 88* * 34. 05
C 58. 05 39. 83* δ0. 01= 5. 5× 8. 68= 47. 74
D 18. 22
树高 A 137. 31 74. 60 93. 49 11. 17 δ0. 05= 4. 2× 24. 39= 102. 44
B 148. 48 85. 77 104. 66* δ0. 01= 5. 5× 24. 39= 134. 15
C 43. 82 18. 89
D 62. 71
地径 A 1. 97 1. 02 1. 23* 0. 44 δ0. 05= 4. 2× 0. 237= 1. 15
B 2. 41 1. 46* 1. 67* * δ0. 01= 5. 5× 0. 237= 1. 50
C 0. 74 0. 21
D 0. 95
异 ,其它几对处理的地径生长 , 虽有差别但差异不明显 . 容器苗造林的地径生长量最大 , 平均达 2. 41cm ,
而实生苗裸根造林的地径生长量最小 , 仅 0. 74cm , 只有容器苗造林地径的 31% . 扦插苗造林的地径达
1. 97cm, 是实生苗裸根造林 (地径 0. 74cm ) 的 2. 66倍 . 容器苗和扦插苗造林后的地径只相差 0. 44cm ,
差异不显著 ; 实生苗裸根与实生苗切根造林的地径仅差 0. 21cm , 差异亦不显著 . 油杉不同苗木造林后地
径生长量的大小依次是: 容器苗> 扦插苗> 实生苗切根> 实生苗裸根 . 油杉不同苗木造林后的树高、 地
径生长差异规律一致 . 说明用容器苗造林效果最好 , 其次是扦插苗造林 .
3. 3油杉不同苗木造林后生长过程
3. 3. 1油杉不同苗木造林后树高生长过程 根据表 2的树高生长数据作图 1. 从图 1看出 B线斜率最大 ,
即容器苗造林后树高连年生长量居于领先 , 其次是 A线 . 即扦插苗造林的树高连年生长曲线 , 且有赶上
B线的趋势 ; C线 (实生苗裸根 ) 和 D线 (实生苗切根 ) 树高连年生长较缓慢 , 且有相交现象 , 即造林后
第一年实生苗裸根造林 ( C线 )的树高生长比实生苗切根 ( D线 )生长快 , 从第二年后 D线则超过 C线 .
说明实生苗裸根造林第 2年以后的树高生长量不如实生苗切根造林这可能是由于裸根苗切根后经过一年
的缓苗阶段 , 由于切根促进侧根生长 , 因而从第二年起有利于树高生长 .
图 1 不同油杉种苗树高连年生长量曲线
FIGU RE 1 Heigh t annual grow th
incremen t cu rv e of v arous
s eed ling of Keteleer ia fortunei
图 2 不同油杉种苗地径连年生长量曲线
FIGU RE 2 Diameter annual g row th
incremen t cu rve of various
s eedling of Keteleer ia fortunei
751期 张纪卯: 油杉不同苗木造林试验
3. 3. 2油杉不同苗木造林后地径生长过程 油杉不同苗木造林后地径连年生长曲线见图 2. 从图 2中看
出 , 地径连年生长曲线 . 容器苗造林即 B线斜率大 ,连年生长速率最大 ; 其次是扦插苗造林的 A曲线 ; 实
生苗裸根苗的地径比实生苗切根造林的开始 1~ 2年地径生长快 , 此后就明显地慢于实生苗切根造林 ,其
规律与树高生长过程一致 .
4小结与讨论
油杉不同苗木造林对比试验表明: 采用容器苗造林不仅可提高油杉造林成活率 , 减少补植费用 , 降
低造林成本 , 而且明显提高油杉树高和地径的生长量 . 其次是采用扦插苗造林 . 造林后第 4年的树高连
年生长量开始超过容器苗造林 . 今后造林应尽可能采用这二种方法 .
油杉现有种群数量极少 , 残存母树个体高大 , 采种不易 , 且种子丰歉年现象极为明显 , 采用无性繁
殖育苗已有成功经验 . 试验表明油杉扦插苗造林成活率和树高、 地径的生长量略低于容器苗造林 , 但明
显优于实生苗裸根和实生苗切根造林 . 用扦插苗造林的林木生长量有逐渐接近容器苗造林的趋势 . 在种
源缺乏的情况下应建立油杉良种采穗圃 ; 推广无性繁殖扦插育苗 .
本试验仅是造林后 4年的初步结论 , 今后的发展趋势 , 有待继续观察研究 .
参 考 文 献
1郑万钧等 . 中国树木志 . 第一卷: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83, 172~ 175
2何建源 . 武夷山研究 . 自然资源卷: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 1994, 168
3北京林学院 . 数理统计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80. 175~ 280
4郭志新、 田野等 . 油杉扦插育苗试验研究 , 河南林业科技 , 1995, ( 3): 43~ 44
A Prel iminary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ilviculture with
Dif ferent Seedlings ofKeteleer ia Fortunei
Zhang Jimao
( State Ow ed Fo res try Experimental Farm of Laizh ou, Nanping 35300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 the effec t o f silv iculture with four kinds o f seedling have been studied. Th e r esults show ed
that the surviv al percentag e and g rowth inc rement o f containe r seedling w ere highe r than o ther kinds seedling s; that the
surviv a l percentag e of cut-roo t seedling was the low est; that the g rowth incr ement o f naked-roo t seedling w as th e lowest;
that the surv iv al per centag e o f container seedling and o f th e cut-roo t seedling w ere 92. 15% and 18. 22% respectiv ely; tha t
the height and diameter a t g round of container seedling were 3. 39 and 3. 26 times to the naked-roo t seedling; tha t all in-
dices o f silviculture of cutting seedling we re low er than any kinds seedling.
KEY WORDS keteleeria fortunei , container seedling , cutting seedling , seedling with naked-root , silv icutur e
76 福 建 林 学 院 学 报 1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