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30卷 第 1期 四 川 林 业 科 技 Vo1.30, No.1
2009年 2月 JournalofSichuanForestryScienceandTechnology Feb., 2009
收稿日期:2008-11-14
作者简介:黎晓平(1971-),男,汉族 ,学士 ,工程师 ,从事林业技术工作。
营山县柏木人工混交林营建模式
黎晓平
(营山县林业局 ,四川 营山 638100)
摘 要:本文根据柏木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山县的自然条件 、柏木资源现状 ,初步探讨了适宜于该县的 5种柏木人工
混交林营建模式。
关键词:柏木;人工混交林;营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508(2009)01-0091-03
柏木(CupressusfunebrisEndl.), 柏科 (Cupres-
saceae),柏木属(CupresusLinn.),常绿针叶乔木 ,
浅根性树种 。其主根不明显 ,侧根 、细根发达 ,自然
整枝能力弱 ,树冠紧密 ,冠幅较窄 ,喜钙 ,嫌酸 ,较喜
光 ,耐侧方避荫 ,耐干旱瘠薄 ,稍耐水湿 ,适生于温暖
湿润气候条件 ,对土壤适应性广 ,最适于钙质紫色土
和石灰性紫色土 ,生长进度中庸。柏木是亚热带有
代表性的针叶树种 ,在我国南方大部分省(区)都有
分布 ,在四川盆地中部 、北部 、东部地区海拔 300 m
~ 1 600m的石灰性紫色土和钙质紫色土上有生长
茂盛的柏木林。营山县是一个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
的低山丘陵县 ,柏木是该县最常见的乡土树种 ,它既
是优质的用材树种 ,又是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的防护
树种。但是近年来该县人工营造的柏木林 ,特别是
柏木纯林 ,表现出了低生长 、低产量 、低质量 、低效益
和抗逆性差等问题 ,因此营建柏木混交林十分必要 。
本文根据柏木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山县的自然条件 、
柏木资源现状 ,结合该县多年来柏木人工造林的经
验总结 ,就该县柏木人工混交林的营建模式进行了
初步探讨。
1 自然条件概况
1.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营山县位于北纬 30°54′36″~ 31°24′25″,东经
106°25′45″~ 106°58′10″,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 ,位
于嘉陵江和渠江流域之间 ,是四川盆地东北部典型
的低山丘陵地貌 。全县地势东北高 ,西南低 ,略向东
南倾斜 ,最高海拔 889m,最低海拔 257m,相对高差
20 m~ 400 m,自北向南依次呈带状分布着低山窄
谷 、深丘中谷 、浅丘带坝 、中丘中谷等小地貌 。
1.2 气候
该县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 ,
降雨充沛 ,四季分明 ,大陆性气候明显。近 10年来 ,
年平均气温 17.3℃,极端最高气温 40.3℃,最低气
温 -4.7℃, >10℃的年平均积温为 5 499.2℃;年平
均降水量为1 017.2 cm,降水分布不均匀 , 79%集中
在 5月 ~ 10月;年平均日照时数 1 468.7 h,年平均
无霜期为 301 d;灾害性天气比较频繁 ,有春旱 、春夏
连旱 、伏旱 、秋季绵雨 、大风 、冰雹 、洪涝等。
1.3 土壤
该县土壤以紫色土为主 ,主要有沙溪庙组母质
发育而成的灰棕紫泥土(浅丘带坝区)、遂宁镇组母
质发育而成的红棕紫泥土(中丘中谷及深丘中谷
区)和蓬莱镇组母质发育而成的棕紫泥土(低山深
丘区),其次是第四系河流冲积物母质发育而成的
河流冲积潮土(河流沿岸)和蓬莱镇组母质发育而
成的黄壤(低山窄谷区)。林地土壤主要以紫色土
中的石骨子土 、夹沙土为主 ,多分布在丘陵的顶部 、
中上部和低山深丘的中上部。一般坡度大于 25°,
土壤干燥瘠薄 , pH值 6.5 ~ 8.5, 土壤腐殖质含量
低 , CaCO3含量高达 4.5%,物理风化强烈 ,岩层透水
性差 ,水土流失很严重 ,常出现岩石裸露 ,位于低山
深丘上部的紫色土出现黄化现象 ,土壤中 CaCO3含
量较低 ,呈中性偏微酸 , pH值 6.0 ~ 7.0;其次是分
布在低山深丘顶部 、上部的黄壤土 、黄泥土 ,土壤粘
重 ,一般中至重壤 , pH值 5.4 ~ 6.5,土层厚度 30 cm
左右;再次是分布在河流沿岸河漫滩和一级阶地的
冲积潮土 ,土层深厚 ,矿质成分复杂 ,养分含量较高 ,
但分布极微 。
1.4 森林植被
该县森林植被为川东北盆地偏湿性常绿阔叶林
带 ,森林植物种类繁多 , 约有 114个科 、 140个属 、
400余种。由于土壤 、气候 、地貌等自然地理因素和
人为活动的影响 ,原有常绿针阔叶林几经破坏 ,逐渐
被次生林所代替 ,自然植被组成比较单纯 ,主要以柏
木林为主 ,其次为马尾松林 ,再次为桤木 、苦楝 、刺
槐 、杨树 、栎类等阔叶林和马桑 、黄荆等灌木林;土层
深厚地段上长势良好的柏木林中混有桤木 、刺槐 、苦
楝 、麻栎等阔叶树种 ,马尾松林中混有麻栎 、枫杨等
阔叶树种;位于低山深丘上部的中性偏微酸性黄化
紫色土地段上 ,也常见柏木 、马尾松混交林 。全县幅
员面积 163 289.7 hm2 ,林地面积 48 464 hm2。其中:
有林地面积 42 749.8hm2 ,疏林地面积 905.3hm2 ,灌
木林地面积 230.5 hm2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 3 411.5
hm2 ,苗圃地面积 14.9 hm2 ,宜林地面积 1 156 hm2。
四旁树占地面积 10 087 hm2 ,森林覆盖率 32.5%。
全县活立木蓄积 232.62万 m3 ,其中:乔木林蓄积
192.16万 m3 ,疏林蓄积 0.74万 m3 ,散生木和四旁
树蓄积 39.72万 m3。
2 柏木资源现状
柏木是营山县最常见的乡土树种 ,分布面积很
广 ,活立木蓄积量 174.99万 m3 ,占该县活立木蓄积
总量 75.2%。其中:柏木乔木林面积 34 872.1 hm2 ,
活立木蓄积 152.76万 m3 ,分别占全县有林地乔木
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 87.3%和 79.5%;柏木疏林
面积 878.8 hm2 ,活立木蓄积 0.72万 m3 ,分别占全
县疏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 97.1%和 97.3%;柏
木散生木和四旁树活立木蓄积 21.51万 m3 ,占全县
散生木和四旁树活立木蓄积量 54.1%。柏木也是
该县最主要的绿化造林树种 ,柏木的育苗面积和人
工造林所用的柏木苗量都在全县育苗面积和人工造
林所用种苗量的 70%以上 ,柏木未成林造林地面积
2 579.6hm2 ,占全县未成林造林地面积 75.6%。
营山县柏木林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柏木人工
林多 ,天然林少。在柏木乔木林中 , 人工林面积
30 222.6hm2 ,蓄积 117.43万 m3 ,分别占 86.7%和
76.9%,天然林面积 4 649.5 hm2 ,蓄积 35.33万 m3 ,
分别占 13.3%和 23.1%;二是柏木幼龄林多 ,其他
龄组少 。全县柏木幼龄林面积 33 190.9 hm2 ,蓄积
141.50万 m3 ,分别占 95.2%和 92.6%,这些柏木林
主要是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以来实施的长防及
90年代末以来实施的天然林保护 、退耕还林等林业
重点工程所营造;三是柏木纯林多 ,混交林少 。柏木
乔木林中混交林面积 5 265.7 hm2 ,占 15.1%,柏木
疏林中没有混交林 ,柏木未成林造林地中混交林
986.5 hm2 ,占 38.2%;四是柏木纯林表现出 “四低 ”
(生长率低 、产量低 、质量低 、效益低)和抗逆性减弱
等问题。纯林中的柏木生长缓慢 ,立地条件差的柏
木变成了小老头树 ,形成了疏林地 ,不仅其干形差 、
出材率低 ,而且其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能力也差 ,并
且柏木纯林中 ,由于生态环境失调 ,蜀柏毒蛾危害特
别严重 ,几乎年年发生 ,有的柏木纯林中 ,雪折木 、风
折木也比较多 。
3 柏木混交林营建模式
为了克服柏木人工纯林存在的问题 ,提高人工
柏木林的生长量 ,增强人工柏木林保持水土 、涵养水
源的生态调节功能和对病虫害 、灾害性天气等不良
环境的抗御能力 ,营造和改造现有柏木纯林为混交
林柏木混交林十分必要 。
3.1 根据种间关系选择柏木的混交树种
混交林中不同树种之间 ,存在着互助和竞争两
方面关系 ,这二者强弱程度取决于树种对生态条件
要求的异同性 、苛求性和树种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程
度。树种间生态条件要求差别大 ,对环境要求不高 ,
生物学特性差异大 ,彼此间主要表现为互助性 、互补
性 ,反之 ,则表现为竞争 。高斯竞争法则认为:“种
间愈不相似 ,则有可能共存 , 反之 ,则不易共存 ”。
这正是营造人工混交林的理论基础。因此营造柏木
混交林 ,所选择的混交树种一定要对柏木有利 ,要避
开树种竞争。由于柏木适生于钙质紫色土和石灰性
紫色土 ,喜钙 、嫌酸 、抗旱 、耐瘠薄 、稍耐水湿 ,它的根
系浅 ,主根不明显 ,侧根 、细根发达 ,冠幅窄 ,较喜光 ,
偏阳性 , 5a生前需上方和侧方避荫 , 5 a~ 15 a要求
侧方避荫 ,宜在郁闭度 0.7的条件下生长 ,因此要在
适地适树的原则下 ,选择深根性 、阳性的落叶阔叶树
种作为柏木的伴生树种(混交树种),为柏木生长创
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桤木 (Alunscremastogyne
Burk.)、麻栎(QuercusacutisimaCar.)、马桑(Cori-
arianepalensisWal.)等都是柏木适宜的伴生树种。
桤木 、麻栎是深根性 、阳性树种 ,生长比柏木快 ,能提
供避荫条件 ,马桑虽然是灌木树种 ,但它是土壤瘠薄
92 四 川 林 业 科 技 30卷
的紫色红石骨子地造林的先锋树种 ,生长迅速 ,覆盖
地面快 ,能为柏木前期生长创造避荫条件;而且桤
木 、麻栎 、马桑都是落叶阔叶树种 ,落叶能归还土壤
养分 ,同时桤木根部还有根瘤菌 ,能固氮改良土壤 ,
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柏木生长 。因此以上这几类树
种与柏木有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 ,彼此以对方为生
态条件 ,都是柏木合适的混交树种。此外刺槐(Rob-
iniapseudoacaciaLinn.)和马尾松(Pinusmasoniana
Lamb.)也可作为柏木的混交树种。
3.2 根据立地条件确定柏木人工混交林的营建模
式
根据林相保存比较完整的天然柏木混交林样地
调查和柏木人工造林的经验总结 ,常见柏木混交类
型有桤 、柏混交林 ,栎 、柏混交林 ,马桑 、柏木混交林 ,
刺槐 、柏木混交林和松 、柏混交林等 ,它们的分布受
立地条件的影响 ,总的来说 ,主要分布在钙质紫色土
和石灰性紫色土上。决定柏木混交林类型的主导因
子是土壤碳酸钙(CaCO3)含量 、pH值 、土层厚度 、土
壤水湿状况 、全氮和有机质含量 、地形地貌等 。因
此 ,柏木人工混交林的营建模式要以立地条件为依
据 。
3.2.1 桤 、柏混交林 是常用也是理想的混交模
式 ,适宜于浅丘 、丘陵 、深丘低山中上部或较平缓的
台地 、坡地或低洼地带 ,土层较深厚 ,水湿条件较好 ,
土壤 CaCO3含量高 ,呈中性偏碱 , pH值 6.8 ~ 8.0。
桤木 、柏木按 1∶3(或 1∶2)的比例进行行带混交 ,三
角形配置 ,夏季穴状整地 ,规格 40 cm×40 cm×40
cm,桤木株行距 1.5 m×6m(或 1.5m×4.5m),每
公顷1 111株(或 1 481株), 1a生播种苗 ,早春植苗;
柏木株行距 1.5m×1.5m,每公顷 3 333株(或 2 963
株), 1 a生播种苗 ,秋季植苗。郁闭成林后桤柏株
数控制在 2∶8较为理想。
3.2.2 栎 、柏混交林 适宜于低山深丘的顶部或上
部坡度较大的地带 ,土壤较干燥瘠薄 ,水土流失严
重 ,土壤 CaCO3含量较高 , pH值 7.0 ~ 7.8。麻栎 、
柏木按 2:4的比例进行带状混交 ,三角形配置 ,夏季
鱼鳞坑整地 ,规格 40 cn×40 cm×30 cm,麻栎株行
距 1.3m×1.3 m,每公顷 1 972株 , 1 a生播种苗 ,早
春植苗(也可秋季直播造林 ,每穴 5粒 ~ 6粒);柏木
株行距 1.3 m×1.3 m,每公顷 3 945株 , 1 a生播种
苗 ,秋季植苗 。
3.2.3 马桑 、柏木混交林 适宜于丘陵顶部或脊部
地带(红石骨子馒头山)的紫色红石骨子土 ,土厚 30
cm以下 ,土壤干燥瘠薄 ,水土流失很严重 ,土壤 Ca-
CO3含量高 , pH值 7.0 ~ 8.5。马桑和柏木按 1∶1的
比例进行行间混交 ,三角形配置 ,夏季鱼鳞坑整地 ,
规格 40cm×40 cm×30cm,株行距 1.2 m×1.2 m,
马桑每公顷 7.5 kg,秋季直播 ,每穴 60粒 ~ 80粒;
柏木每公顷3 472株 , 1 a生播种苗 ,秋季植苗 。对土
壤十分干燥瘠薄 、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丘顶和脊部
地带 ,可加大初植密度 ,株行距 1 m×1 m。这是一
类乔灌混交型 ,由于立地条件差 ,柏木生长缓慢 ,不
易郁闭成林 ,容易形成疏林地 ,因此造林 3 a后 ,可
在马桑植株行内隔株隔行栽植桤木 ,培育复层林 ,以
改良土壤 ,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柏木生长 ,减弱水土
流失 。
3.2.4 刺槐 、柏木混交林 适宜于丘陵低山的顶部
或上部坡度较大的地带 ,土壤较干燥瘠薄 ,水土流失
严重 ,土壤 CaCO3含量较高 , pH值 7.0 ~ 7.8。刺
槐 、柏木按 1∶3的比例进行带状混交 ,三角形配置 ,
夏季鱼鳞坑整地 ,规格 40 cm×40 cm×30 cm,刺槐
株行距 1.3 m×5.2 m,每公顷 1 479株 , 1 a生播种
苗 ,早春植苗;柏木株行距 1.3 m×1.3 m,每公顷
4 438株 , 1a生播种苗 ,秋季植苗 。
3.2.5 松 、柏混交林 也是常用的混交模式 ,适宜
于低山深丘上部的黄化紫色土 ,土层较深厚 ,土壤中
CaCO3含量较低 ,呈中性偏微酸 , pH值 6.0 ~ 7.0。
马尾松 、柏木按 2∶4的比例进行带状混交 ,三角形配
置 ,夏季穴状整地 ,规格 40cm×40cm×40cm,马尾
松株行距 1.5 m×1.5m,每公顷 1 481株 , 1a生播种
苗(营养袋苗最佳),冬季植苗;柏木株行距 1.5 m×
1.5 m,每公顷2 963株 , 1 a生播种苗 ,秋季植苗。
总而言之 ,营造柏木混交林要因地制宜 ,适地适
树 ,选择好伴生树种 ,根据立地条件确定混交模式 ,
采用合适的混交方式 、混交比例和合理的密度 ,以促
进柏木生长 ,从而提高林分的质量 、产量 ,充分发挥
其经济 、生态和社会效益 ,形成高质 、高产 、高效的生
态林业模式。
参考文献:
[ 1] 蔡霖生 ,李自刚.柏木造林速生技术 [ M] .四川科技出版社 ,
1993.
[ 2] 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及植被恢复技
术 [ 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0.
931期 黎晓平:营山县柏木人工混交林营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