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云阳长江林场柏木叶蜂防治的几个问题



全 文 :木和必要的草丛 ,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林相交体结构 ,维护林内多生物种群 ,特
别要保护害虫天敌昆虫及捕食害虫的鸟类等动物 ;三是适时进行林木的抚育间伐 ,及时砍
除被病虫危害或易遭受病虫侵袭的衰弱木、剪除被病虫为害的枝叶以减少林区病虫源 ,促
进林木健康生长。
大力开展生物防治 在充分利用库岸防护林的多树种、多生物资源立足于保护害虫
天敌种群的基础上 ,对灾害性病虫要尽可能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措施 ,以确保库区水质和环
境污染的减轻。如对德昌松毛虫、松针毒蛾等可分别施用质型及核型多角体病毒 ( CPV) ,
还可人工繁殖松毛虫赤眼蜂、毒蛾黑卵蜂等在林间释放 ;蚧虫和蚜虫类害虫可在林间瓢虫
的保护和繁殖利用上开展系列研究 ,防治天牛可利用肿腿蜂进行繁殖、释放 ;在森林病害
的生物防治上可使用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 is )对苗木根腐病、幼苗猝倒病、炭疽病
等均具有抗生抑制性能且又能促进树木的生长。此外在林内保护食虫鸟类和其他食虫动
物既能控制虫害又能增添库岸旅游景观。
有重点地施用药物防治 对病虫害密集区和虫源基地适时选用高效低毒化学药物控
制灾害蔓延 ,但在积水面附近必须慎用 ,以避免水质污染。对堤坝、库岸白蚁的防治在通过
查找鸡土从菌分布、泥路泥线分布、分飞群孔等蚁群集中地的基础上 ,在白蚁蛀道内喷施灭
蚁灵和“灭蚁灵诱饵”等系列药物 ,或灌注药剂泥浆、液态杀虫剂等。
第 19卷 第 3期 四 川 林 业 科 技  Vo l. 19,  No. 3
1998年   9月 Journal of Sichuan Fo rest ry Science and Tech no lo gy  Sept. ,  1998
 
 
 
 
云阳长江林场柏木叶蜂防治的几个问题
张 宏 唐志强  (重庆市森防站 )
云阳长江林场柏木防护林是 60年代遵照毛泽东主席“绿化长江”的指示营造起来的 ,
现有柏木林面积 4 000公顷 ,集中分布在沿江 70余公里范围内 ,其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极
为明显。90年代以来 ,该片林区连续遭受鞭角华扁叶蜂 (俗称柏木叶蜂 )的严重危害 ,先后
引起四川省、重庆市政府乃至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于该虫特殊的生物生态习性 ,控
制十分困难 ,灾情依然严重 ,防治成效极不理想。现就该虫的防治技术发表一些意见。
1 柏木叶蜂发生及防治概况
柏木叶蜂在 1981年四川省第 1次森林病虫普查时即被发现 ,当时虫口偏少 ,未引起重
视。1985年云阳、忠县等地出现小块柏木林受害 ,万县市林业局随即开展研究 ,进行试验性
防治 ,限于财力方面的原因 ,未进行全面治理。经逐年扩散蔓延 ,发生面积越来越大 ,到
1993年时仅云阳长江林场发生面积即达 866. 7公顷。1994年~ 1997年 ,四川省林业厅和重
庆市林业局先后将云阳长江林场柏木叶蜂列为工程防治重点对象 ,拨给防治经费 ,配合工
程实施 ,当地政府成立了防治指挥专门机构 ,加强组织领导 ,增加科技力量。4年间 ,仅长江
林场的叶蜂防治就投入经费 200余万元 ,累计防治面积 7 800公顷次 ,除 1995年成灾率超过
3‰以外 ,其余各年的防治率和成灾率均控制在部、省 (市 )规定的指标之下 ,取得了明显控
灾效果。但该虫的扩散蔓延趋势并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发生面积逐年扩大。1994年~
1996年发生面积分别达 1 773. 3公顷、 1 906. 7公顷和 3 066. 7公顷 ,到 1997年时发生面积增
至 3 966. 7公顷 ,发生率达 99% 。这是其它森林害虫防治工作中没有的现象。
2 柏木叶蜂猖獗危害的主要原因分析
2. 1 自然自控能力薄弱 长江林场均为柏木人工纯林 ,平均树高 11米 ,郁闭度 0. 4~ 0. 7,
林下植被主要为蓑草 ,种类单一 ,害虫天敌贫乏。据观察柏木叶蜂各虫态自然死亡率 ,卵期
15. 55% ,幼虫期 12. 02% ,预蛹期 4. 0% ,蛹期 0. 95% ,成虫产卵前 4. 6%。其中生物因子的
控制率仅占自然死亡率的 30%左右 ,主要有大山雀、蜘蛛、步虫甲、蚂蚁、白僵菌等 ,在大规模
实施化学防治的 1994年以前 ,发生面积和虫口密度的逐年上升 ,与自控能力薄弱有很大关
系。该虫平均产卵量 30粒 ,种群繁殖速率 12. 8% ,由于自然死亡率低 ,即使药物防治效果达
90%以上 ,来年虫口仍然很高。
2. 2 大量施用化学农药的不良影响 目前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1994年~ 1997年 ,
该场累计投施化学农药 367. 1吨 ,主要为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粉剂。据施药期观察 ,在防
治害虫的同时 ,食虫蜘蛛、步虫甲、蚂蚁大量死亡 ,大量天敌被毒杀 ,更加削弱了本已薄弱的
自控能力 ;另一方面 ,害虫的抗药性也明显增强 ,同一含量的粉剂最多只能使用两年。两年
后有效成份必须增加 1 /3,农药用量越来越大 ,环境污染越来越重 ,年年发生年年防 ,防治
效果仍较差。
2. 3 防治难度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 3. 1 孵化不整齐 ,幼虫危害期短。该虫卵 4月下旬至 5月上旬孵化为幼虫 , 5月下旬以 5龄
~ 6龄老龄幼虫下树入土化蛹潜伏到次年 3月羽化成虫才出土产卵 ,幼虫期仅 20天。且不同
海拔和坡向 ,明显影响着发生期 ,即使在同一林分也可见到 4龄幼虫与初产新卵共存的现
象 ,发育极不整齐 ,给防治造成困难。例如该场的三坝溪二队 ,为了避开与养蚕的矛盾 ,
1997年在卵孵化率 60%左右时 ,用 2. 5%甲基 1 605粉剂防治 ,当时幼虫死亡率 90%以上 ,
但到 5月下旬 ,该片林分仍严重成灾。
2. 3. 2 地形条件复杂 ,施药困难。该场林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山坡上 ,坡度 20度~ 40度 ,坡
面长达 2 000米 ,林道少 ,地面施药难度极大 ;另外 ,受江风的影响 ,施药难以均匀 ,留下较
高虫源地。
3 实施可持续控制的几点意见
逐步改造人工纯林 ,补植混交林 ,增加生物多样性  长江林场的柏木林属防护林 ,
主要是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这片林子的保护必须从根本上采取措施 ,逐步改造补
植乡土阔叶树种 ,增加生物多样 ,增强森林对害虫的自控能力。
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生物防治是可持续控制技术中主要技术措施之一 ,万县
市林业局、四川省森林害虫防治试验站等单位 ,对柏木叶蜂的防治技术进行过研究 ,取得
78   四 川 林 业 科 技 19卷
了一定成效 ,目前应加速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寻求能在林间持续感染柏木叶蜂的微生物或
天敌昆虫资源加以人工培育大面积施放 ,以增加林间天敌种群 ,实现生态平衡 ,达到持续
控制虫灾之目的。
限制使用化学农药 ,实施综合防治  在抓好预测预报、准确掌握虫情的基础上 ,把
化学防治尽量限制在虫源地和高虫口地带 ,并在药物种类选择上注意轮用和混用 ,减少害
虫抗药性的产生。
对林木稀疏、林地平缓的受害林木 ,于秋末冬初翻挖树冠投影范围内土壤 ,破坏蛹室 ,
消灭害虫 ;小面积发生时 ,可在成虫羽化后群集期的早晚或雨天 ,用扑虫网或其它器具捕
杀成虫。
第 19卷 第 3期 四 川 林 业 科 技  Vol. 19,  No. 3
1998年   9月 Journal of Sichuan Fo rest ry Science and Tech no lo gy  Sept. ,  1998
 
 
 
 
简 讯
“四川省森防技术开发应用中心”简介
原四川省永川病虫站划归重庆市后 ,四川省林业厅为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适应我省
森防科技进步和生产上的需要和发展 ,加强森防的基础设施建设 ,特决定由四川省森林病
虫防治检疫总站和省林科院森保所共同组建了“四川省森防技术开发应用中心”。“中心”
为事业型经济技术开发应用实体 ,并已经四川省工商局批准注册。四川省森防技术开发应
用中心由徐学勤同志任董事长 ,李映平同志为总经理 ,冉江洪同志为副经理 ,设在成都市
下沙河铺街 44号省林科院实验中心内 (邮编: 610066) ,联系电话 ( 028) 3326342, 4796911,
或 3333512转 6420。
“中心”主要从事化学、生物和仿生林药的复配加工、分装 ,以及林药、林械的贮存、周
转和供应 ,并进行相关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咨询、服务 ,以期进一步提高我省森林
病虫鼠害防治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增强森防能力 ,为主动控灾减灾作出贡献。
“中心”还要进行农用药、械的供应 ,从事城市害虫防治 ,及有关产品的开发和技术服
务工作 ,例如农林有益动植物和菌类的培养、开发和利用 ,农林肥料和生长剂 ,以及林木良
种和苗木的供应等。
目前“中心”经营的谷种有:
1.粉剂:今年上半年“中心”特别推出的 3‰和 5‰川保Ⅱ号粉剂是已使用多年的森保
Ⅱ 、Ⅲ号和多效杀虫灵粉剂的换代品种。具有高效、广谱的杀虫作用 ,对蜀柏毒蛾、大柏毛
虫、松毛虫、叶甲、叶蜂、竹蝗和、虻蝽等多种森林害虫具有良好效果。
1998年下半年“中心”还将推出系列复配油剂、乳剂、粉剂和生物制剂。
2.各种林用乳剂、油剂、烟剂。
3.生物农药: 蜀柏毒蛾 NPV、松毛虫 CPV、舞毒蛾 N PV。
4.药械: 可供应多种国产、进口喷雾、喷粉机具及零配件 ,担架式喷雾机。
5.林用鼠药: 鼠必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