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土沉香黄野螟生物学特性研究



全 文 :2011 年 第 11 期
CHINA PLANT PROTECTION 2011 ,Vol .31 .No .11
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1) Gilg],亦称
白木香,为瑞香科沉香属植物,是一种热带亚热带常
绿乔木。土沉香可提取芳香油作药用和制香原料,其
种子可提炼工业用油, 叶片开发成如沉香茶等保健
产品。土沉香是我国生产沉香的唯一植物资源,其经
济价值很高,人们为了取得这种珍贵香料,使土沉香
树在历史上曾遭到大肆损毁和采伐, 现已被列为国
家 2 级 珍 稀 濒 危 保 护 植 物 。 黄 野 螟 (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是土沉香的重要害虫,大发生时
常把叶片吃光,变成秃梢,严重影响了植株的生长。
为了控制该虫的为害, 前人对黄野螟生物学特性及
防治进行了研究[1~3],但笔者在野外观察黄野螟生物
学特性的过程中, 发现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不同之
处。 因此,于 2008~2010 年在中山市开展了这方面
的研究。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区概况 中山市位于北纬 22°11′~22°
46′,东经 113°09′~113°46′,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土沉香黄野螟生物学特性研究
陈志云
1
,李东文
1
,王 玲
1
,李奕震
2
,黄湘如
2
,秦长生
3
(1.广东省中山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验站,广东 中山 528403; 2.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3.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520)
摘要: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是土沉香的主要害虫。 通过室内、外的观察,结果表明,土沉香黄野螟 1 年可
以发生 6 代。 11 月下旬以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翌年 4 月初羽化。 成虫趋光性弱。 26 ℃条件下,卵期 6.6 d,幼虫
期 14.1 d,预蛹期 2.9 d,蛹期 9.8 d,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 8.7 和 8.6 d。 幼虫共 5 龄,1~4 龄具群集性,5 龄的取食量
占幼虫期的 70.24%。 卵主要分布于寄主树冠下层嫩叶端部的背面。
关键词:土沉香;黄野螟;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S43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820(2011)11-0010-05
收稿日期:2011-08-30
基金项目:中山市财政资助的中山市林业科研与推广的自立项目(H10261)
作者简介:李东文(1970- ),男,广东斗门人,农业推广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通讯作者:李奕震(1964- ),男,广东台山人,博士,副教授。 E-mail:yizhen@scau.edu.cn。
Studies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
on Aquilaris sinensis
CHEN Zhi-yun1, LI Dong-wen1, WANG Ling1, LI Yi-zhen2, HUANG Xiang-ru2, QIN Chang-sheng3
(1.Forest Pest Management and Quarantine Station of Zhongshan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03, China; 2.College of Forestr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China; 3.
Guangdong Academy of Forestry Scienc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China)
Abstract: Heortia vitessoides was a main pest of Aquilaria sinensis. The results of observation in lab and outside showed
that H. vitessoides had up to 6 generations per year, and the larvae pupated under the ground and overwintered by pupas
in late November. The adults emerged in early April in next year, and they had weak phototaxis. The stage of egg lasted
an average of 6.6 days, the larval stage 14.1 days, the pre -pupal stage 2.9 days and the pupal stage 9.8 days, and the
adult life -span averaged 8.7 days for female and 8.6 days for male. The larvae included five instars. The 1~4 instars
larvae were used to living in a cluster, and the quantity of food consumption during 5th instar larvae covered 70.24% of
the entire larval stages. Eggs distributed mainly in the back of tender leaf forepart in the crown of the host tree.
Key words: Aquilaria sinensis; Heortia vitessoide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10· ·
2011 年 第 11 期
CHINA PLANT PROTECTION 2011 ,Vol .31 .No .11
地貌由大陆架隆起的山地、 丘陵台地和珠江口的
冲积平原、海滩组成。 地形以平原为主,但中南部亦
有较大面积的低地丘陵。 境内历年平均日照时数
1 843.5 h,平均气温 21.8 ℃,平均年降水量 1 748.3
mm。 土壤以花岗岩为主要母岩发育而成的赤红壤,
土层以中土层为多,土壤自然肥力中等偏下。试验地
设在黄野螟为害较严重的中山市东区和中山市林科
所内。 沉香林地各 10 hm2,坡度≤20°,株行距 2 m×
2 m,树龄 3~5年。
1.2 形态特征观察 从野外采回卵,在室内饲养。将
刚孵出的 1龄幼虫移放到一次性塑料培养皿(直径 9
cm)中饲养。 每培养皿放 1头幼虫,定期投放新鲜土
沉香叶片喂养。 饲养出不同虫龄的幼虫、蛹和成虫。
在饲养过程中,用显微测微尺或游标卡尺测量 30 粒
卵大小、 幼虫各龄的头宽和体长、50 个蛹长及成虫
头宽、体长、翅展等,并描述各虫态外部形态特征。
1.3 生物学特性观察
1.3.1 卵和幼虫。 在野外设定 15株土沉香标准树,
定期观察幼虫在野外的生活习性。在黄野螟产卵期,
每日观察产卵情况,并将当日产的卵带回实验室,放
入塑料培养皿里,置 26 ℃的人工气候箱(型号 PYX-
300Q-B,广东省韶关科力试验仪器有限公司)内饲
养。定期投放土沉香新鲜叶片喂养至蛹期。每日观察
1~2 次, 记录卵孵化和幼虫蜕皮日期及取食活动习
性。 同时,对幼虫的取食量进行测定,即将供试的土
沉香叶片在投放饲喂前先在白纸上描绘其大小,然
后再放到培养皿内供幼虫取食。期间根据叶片干、湿
变化适时置换新鲜叶片。 在换叶时,用叶面积仪(美
国 LI-COR公司,LI-3100型)测量剩余叶面积。
1.3.2 蛹和成虫。 在室内养虫笼 (60 cm×60 cm×80
cm)底层铺 3~4 cm 厚的沙土,放入采自野外的老熟
幼虫,饲养至蛹。 待蛹羽化后进行成虫习性观察。 为
了观察雌、雄成虫的交配、产卵,在室内使用试管(口
径 1.5 cm×长 50 cm)和培养皿(直径 9 cm)进行雌、
雄成虫配对观察。 用养虫盅(口径 10 cm×高 24 cm)
罩住花盆上的沉香苗(内放入 5%蜂蜜水溶液)饲养
10~20对雌、 雄成虫, 用养虫笼 (大小为 80 cm×50
cm×50 cm;内放入 5%蜂蜜水溶液)饲养雌、雄成虫
40~60 对;在野外设置养虫笼(1.6 m×1.6 m×1.6 m),
内植 5株沉香树(高约 1 m),从林中采集近化蛹的幼
虫约 300头,接到养虫笼内的树上,观察黄野螟化蛹
及成虫交配、产卵等情况。 每种饲养方法重复 2次。
1.3.3 成虫趋光性试验
室内试验:在实验室走廊(单边趟开)放置 DM-
15 型电子灭蛾灯 (北京丰茂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生
产),离地板 1.5 m,每日 20 时开灯。 离灯 10 m 处,
把装有成虫(日龄 1~2 d)网笼的门对着黑光灯,并
打开笼门, 次日 6时记录被灯具杀死和停留在灯上
的成虫数量。
野外试验: 在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内的土沉香种
植地(每年均发生黄野螟)于 7 月 1 日至 8 月 30 日
挂设灭蛾灯,每日 19时开灯,次日凌晨关灯,观察每
日的诱虫量。
1.3.4 生活史观察和林间种群数量波动调查。 在林
间自然状态下, 定期观察黄野螟的卵和幼虫大量出
现时间, 以判断该虫年生活史和林间种群数量波动
的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卵:初产卵黄白色,扁圆形。 直径 0.75~0.94 mm
(0.85±0.03 mm)。 表面光滑, 卵粒紧黏呈鳞片状排
列,近孵化时呈黑褐色至黑色。
幼虫:共 5 龄,各龄体长、头宽及各龄历期见表
1。 1龄幼虫黄绿色。 头宽 0.35~0.37 mm,黑褐色。 2
龄幼虫淡黄色。头宽 0.38~0.52 mm,黑褐色。前胸胸
基半部到腹部第 9节的亚背线黑褐色, 且第 9节有
褐色横线连接腹背两侧的亚背线。 每体节有稀疏白
色长毛,除前胸和第 9腹节外,其余各节背中央均无
毛。 3龄幼虫形似 2龄幼虫,所不同的是体为浅黄绿
色,头宽 0.78~0.84 mm。4龄幼虫黄绿色。头宽 1.44~
1.52 mm。 前胸背板浅黄色,从前胸后半部到腹部第
9 节的亚背线为褐色, 第 9 腹节具连接体背两侧亚
背线的褐色横线,腹部 1~8 节每节的亚背线或其边
缘上有 4 个近圆形的黑褐色斑,成梯形排列,前2 个
斑块的间距小于后 2 个斑块的间距;中、后胸及第 9
腹节在亚背线两侧有 2个黑褐色斑, 其中第 9腹节
背部的 2个斑连接成 V形凹陷图案。 每个黑斑上长
1根白色长毛。5龄幼虫体黄绿色或绿色。头宽2.22~
2.87 mm,头褐色或黑褐色,前胸背板和臀板金黄色
或浅黄色, 从前胸后半部到第 9腹节的亚背线为黑
11· ·
2011 年 第 11 期
CHINA PLANT PROTECTION 2011 ,Vol .31 .No .11
虫龄
虫数
(头)
平均头宽
(mm)
平均体长
(mm)
1 30 0.36±0.02 2.72±0.12
2 32 0.45±0.02 3.82±0.16
3 36 0.81±0.01 5.88±0.10
4 33 1.47±0.01 13.62±0.16
5 35 2.36±0.05 18.02±0.44
表 1 土沉香黄野螟各龄幼虫体长和头宽
性别 数量(头) 体长(mm) 翅展(mm)
雌成虫 30 13.99±0.74 35.95±1.22
雄成虫 30 15.18±0.92 34.32±1.18
表 2 土沉香黄野螟雌雄成虫体长、翅展
世代
1~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越冬代
△ △ △ △
+ + +
1 代
● ● ●
- - - -
△ △ △
+ + + +
2 代
● ● ● ●
- - - -
△ △ △
+ + + +
3 代
● ● ●
- - -
△ △ △ △
+ + + +
4 代
● ● ● ●
- - -
△ △ △
+ + +
5 代
● ● ●
- - - -
△ △ △ △
+ + + +
越冬代
● ● ●
- - - -
△ △ △ △ △ △
表 3 林间土沉香黄野螟年生活史
(2008~2010 年,广东 中山)
注: 表头中“上、中、下”分别指“上、中、下旬”; ● 卵, - 幼虫, △ 蛹, + 成虫。
褐色,第 9腹节具连接体两侧亚背线的黑褐色横线。
腹节 1~8 节每节有 4 个近圆形的黑斑,位于亚背线
或其边缘上,成梯形排列,前 2个斑块的间距小于后
2 个斑块的间距;中、后胸及第 9 腹节在亚背线两侧
有 2个黑褐色斑, 其中第 9腹节背部的 2个黑斑由
4 龄时凹陷的愈合成长方形斑块,斑块的中央凹陷。
所有黑斑均具深黄色的金属光泽。
蛹: 离蛹。 体长 11.77~12.52 mm (12.14±0.38
mm)。圆筒形至椭圆形。初为黄褐色,后渐为黑褐色。
复眼黑色。前翅包被达腹部第 5节末,腹末端有 2对
细短的钩状臀刺。
成虫:头部浅黄色,触角至下唇须黑色。 胸部浅
黄色,有黑色条纹。腹部橘黄色,基部各环节有黑线。
前翅浅硫黄色,翅基有 2个黑点,外横线倾斜、宽大,
不伸达翅内缘,中线宽大,在翅前缘及后角扩展,翅
外缘有蓝黑宽条纹;后翅白色,外缘有蓝黑色宽带。
雄成虫腹部末端有黄色丛毛; 雌成虫腹部末端有黑
色丛毛。 成虫体长和翅展见表 2。
2.2 生物学特性 土沉香黄野螟在中山地区 1 年
可以发生 6代(表 3)。11月下旬后,以老熟幼虫入土
作蛹室化蛹越冬。 翌年 4月初羽化。 在室内 26 ℃条
件下,其各虫态发育历期见表 4 。
12· ·
2011 年 第 11 期
CHINA PLANT PROTECTION 2011 ,Vol .31 .No .11

幼 虫
预蛹 蛹
成 虫
1 龄 2 龄 3 龄 4 龄 5 龄 雌 雄
6.6±0.4 2.9±0.2 2.7±0.2 2.3±0.1 2.5±0.1 3.7±0.2 2.9±0.2 9.8±0.2 8.7±0.5 8.6±0.8
表 4 黄野螟各虫态发育历期
(2008~2010 年,广东 中山)
注: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室内 26 ℃条件下试验结果,单位是“d”。
时间(月-日) 供试成虫数量(头) 诱蛾数量(头) 日诱蛾率(%) 平均诱蛾率(%)
06-11 24 4 16.67
25.18
06-17 30 10 33.33
06-20 40 9 22.50
06-22 39 11 28.21
表 5 黄野螟成虫趋光性
(2010 年,广东 中山)
注:黄野螟成虫趋光性为用 DM-15 型电子灭蛾灯在室内试验的诱蛾结果,在野外的诱蛾率为 0。
树冠层
树冠各方向卵粒数量(粒) 各树冠层卵量比率
(%)东 东南 东北 西 西南 西北 南 北 合计
上 0 1 0 4 0 0 0 0 5 6.58
中 2 0 0 0 1 0 1 0 4 5.26
下 16 11 6 7 10 8 4 5 67 88.16
上、中、下 18 12 6 11 11 8 5 5 76 —
表 6 黄野螟卵在土沉香树上的分布
(2008~2010 年,广东 中山)
虫龄
食叶量
(cm2)
占幼虫期食叶总量
比率(%)
1 0.42±0.06 0.48
2 1.01±0.11 1.15
3 6.84±0.73 7.76
4 17.97±1.34 20.37
5 61.95±4.84 70.24
1~5 88.20±6.13 —
表 7 黄野螟幼虫各龄取食量成虫羽化高峰在 18~22 时, 偶有在白天羽化。
成虫有弱趋光性(表 5)。 成虫在室内、外笼养条件
下,既不交配也不产卵。在自然状态下成虫多在树冠
底层及树冠的东面产卵 (表 6), 以嫩叶为主 (占
91.55%)。 卵多呈鱼鳞状排列成块状,分布在叶片背
面主脉的一侧,多位于叶端部(占 92.96%);一般每
叶仅 1 块卵, 偶尔出现 2~3 块卵叠加在同片叶上。
25 块卵的平均卵量为 203.00±43.73 粒/块 (实测值
39~378 粒/块 );34 块卵的平均孵化率为 93.44%±
2.73%(实测值 71.18%~99.70%)。 在孵化前数小时
明显可见卵内幼虫黑色头壳。
幼虫多在 22时至次日 6时孵化。初孵时暂留在
卵壳周围, 啃食卵壳和叶肉,3 龄之前仅取食叶肉,
留下网状的叶脉。被取食部分叶肉的叶片扭曲变黄,
逐渐形成枯黄叶丛, 这是早期判断该虫出现的明显
标记。 3龄开始将叶片咬成缺刻,4龄后取食全叶和
嫩枝梢。当同梢嫩叶被食光后,转移到同枝条的其他
梢取食。待同枝条所有叶片被取食完后,再转到其他
枝条取食。 5龄前幼虫具群集性,高龄幼虫聚集度与
1~2 幼虫所不同的是前者分开几群聚集取食。 一般
到 5龄,在下地化蛹前的 3 d 左右,幼虫开始分散取
食,此时取食量很大。 下地前幼虫体变成金黄色,吐
丝缀叶取食。幼虫受惊极易坠地,1~2龄幼虫吐丝下
坠,而其他龄幼虫直掉地面。 4~5 龄幼虫为害严重,
每头 4 龄以上幼虫 1 d 可吃 1 片叶以上。 幼虫各龄
取食量见表 7。 老熟幼虫尽量寻找地面有枯枝、落叶
的疏松土壤入土, 以泥沙粒作蛹室化蛹。 据笔者在
13· ·
2011 年 第 11 期
CHINA PLANT PROTECTION 2011 ,Vol .31 .No .11
(上接第 44 页) 本田初期侵染是病害发生的关键
点,防治好秧苗期白背飞虱对病害具有很好的控制
作用。 另外,氨基寡糖素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低
聚糖,可刺激植物生长,诱导植物的抗病性,因而常
被用作植物病毒病抑制剂。本试验观察到,应用 2%
氨基寡糖素抗病毒药剂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
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试验结果还证实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可防、
可控性。 建议生产上推广用 25%噻虫嗪 WG 拌种,
秧苗期采取灭虫措施, 推广使用 48%毒死蜱 EC
1 000 倍液配加 2%氨基寡糖素 AS 500 倍液喷施秧
苗。 移栽后返青至分蘖后期, 用 2%氨基寡糖素 AS
500 倍液叶面喷雾,提高水稻抗病毒能力。 同时,做
好本田分蘖期白背飞虱的防治。
参考文献:
[1] 周国辉,许东林,李华平 . 广东发生水稻黑条矮缩病病
原分子鉴定[C].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2004 年学术年会
论文集,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10~
212.
[2] 周国辉,温锦君,蔡德江,等 . 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
一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J]. 科学通报,2008,
53(20):2 500~2 508.
[3] 周国辉,张曙光,邹寿发,等 . 水稻新病害—南方水稻黑
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为害趋势分析 [J]. 植物保护 ,
2010,36(2):235~238.
[4] 郭荣,周国辉,张曙光 .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
及防控对策初探[J]. 中国植保导刊,2010,30(8):17~20.
[5] 周国辉, 张曙光 .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及其防控对策
[C].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2010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
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64~466.
2.0
1.5
1.0
0.5
0




(块
/株

4-上 5-中 6-下 8-上 9-下 10-上 11-下
时间(月-旬)
图 1 林间土沉香上黄野螟卵块数量变化(广东 中山)
2009~2010 年观察, 每年的 6~8 月是此虫发生的高
峰期(图 1)。 卵期天敌有赤眼蜂,幼虫期天敌有胡
蜂、厉蝽[Cantheconidea concinna (Walker)]、黏质沙
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Bizio)等。
4 结论与讨论
黄野螟在广东中山 1年发生 6代。 11月下旬以
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翌年 4月初羽化。成虫趋光
性弱。 26 ℃条件下,卵期平均 6.6 d,1、2、3、4、5龄幼
虫的历期分别为 2.9、2.7、2.3、2.5、3.7 d, 预蛹期 2.9
d,蛹期 9.8 d,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 8.7和 8.6 d。成虫
主要将卵产于树冠下层(占全树冠的 88.16%),多呈
鱼鳞状排列成卵块,分布在叶片背面主脉的一侧。 幼
虫共 5龄。 1~4龄具群集性,5龄开始分散取食,4、5
龄幼虫的取食量分别占幼虫期的 20.37%和70.24%。
黄野螟幼虫各龄的头宽不像有些鳞翅目幼虫那
样符合戴氏法则, 即该幼虫各龄间的头宽不按一定
的几何级数增长[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山市的黄野
螟 1年发生代数及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时间与苏
跃平研究得出的广州 1 年有 4 代和 8~9 月以老熟
幼虫下地越冬的结论有所不同 [1]。 这可能与目前全
球气温比 15 年前提升及中山的平均气温比广州略
高等原因引起。此外,无论土沉香树种植的多少和做
到及时清除当年发生的各代幼虫, 但到翌年该虫在
同一地点均可暴发成灾, 这与林木多数食叶害虫周
期性暴发的规律有所不同。 目前仅掌握土沉香是黄
野螟的唯一寄主,究竟有无其他植物为其寄主,以及
为什么成虫在室内、外笼养的条件下不能繁殖后代,
对此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苏跃平 . 白木香黄野螟生物学特性[J]. 中药材, 1994,
17(12):7~9.
[2] 朱涛,姜宏英,陈新荣 . 川楝树皮提取物对黄野螟拒食
作用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J]. 云南热作科技,1994,17
(3):27~29.
[3] 谭志琼,张荣意 . 一种鳞翅目昆虫致病菌的鉴定[J]. 热
带农业科学,2005,25(6):27~28,31.
[4] 李成德 . 森林昆虫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40~41.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