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刺柏的大田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全 文 :刺柏的大田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孙会忠 1* ,宋月芹 1, 2
( 1.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3;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 ,陕西杨陵  712100)
提 要: 分析了影响刺柏 Juniperus formosana Haya ta大田扦插育苗成活率和长势的因素 ,从扦插时期、
插穗质量 、插穗处理、大田选择等方面总结归纳了刺柏大田扦插的育苗技术要领 ,其中一些技术要点注
重从花农的实际出发 , 在实际生产中 ,操作起来切实、有效。
关键词: 刺柏 ;扦插育苗 ;技术
  鄢陵县是我国北方地区一个著名的花卉县 ,
它以花卉品种多 ,苗木质量好 ,信誉可靠等特点在
我国花卉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 全县绿化苗木生
产中 ,刺柏 Juniperus formosana Haya ta是常规绿
化树苗的拳头产品之一 ,是广大花农经济来源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其适应广泛、耐旱、耐瘠薄
等生理特性 ,所以在许多地区的庭院、高速公路、
铁路、花园等绿化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 2 ]。在长
期的生产实践中 ,鄢陵县花农对刺柏生产技术不
断地进行着探索 ,但因针叶树的扦插生根较难等
诸多原因 ,刺柏大田育苗过程中的一些缺陷还是
比较突出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刺柏苗木的质量
和广大花农的经济利益。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
摸索 ,初步总结和掌握了刺柏大田育苗中的关键
技术 ,并且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育苗技术措施。
刺柏育苗的技术手段其实比较多 [3, 4 ] ,例如温室中
的无土育苗 (因成本、技术含量高 ,花农极少应
用 ) ;“两段育苗” (即首先在苗床初育 ,第二年移栽
大田 )等。因自身素质和长期生产习惯的影响 ,花
农仍然习惯于采用大田直接扦插的刺柏育苗方
法 ,笔者从实际出发 ,对此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和总结 ,现报道如下。
1 影响扦插成活率和长势的因素分

  刺柏是一种较难扦插生根的树种 ,成熟作用
使其生根困难 ,特别是老龄树 ,生根能力很低或不
能生根 ,阻碍了优良基因型的大规模扦插繁殖利
用 [5, 6 ]。扦插的成活率 ,既受插穗内部因素的制约 ,
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但对于难以扦插生根的刺
柏来说 ,即使给予最适宜的环境条件 ,因为自身生
理特性的制约 ,也不一定有高的扦插成活率。 所
以。只注重刺柏扦插的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还是
不够的 ,有时自身因素的制约显得更为关键。制约
刺柏扦插成活率的内部因素主要有: 扦插母树的
年龄 ,采穗位置 ,扦插季节 ,插穗类型和大小等。影
响扦插成活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插条的处理、大田
基质、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
1. 1 扦插时期
刺柏在四季都可以扦插成活 ,但在适宜的扦
插期进行扦插 ,插穗成活率高 ,幼苗健壮 ,长势整
齐 ,所以 ,刺柏扦插时期的选择在刺柏大田育苗中
还是非常关键的。 扦插成活率随扦插时间不同而
波动 , 2~ 4月份在 50% ~ 60% , 5~ 7月份仅有
20% ~ 30% , 8~ 11月份较高 70% ~ 86% , 9~ 11
月份最高 ,在 90%左右 , 12~ 1月份最低 ,在 15%
左右。所以 9~ 11月份为刺柏的最佳扦插时间。这
是因为秋季插穗木质化适中 ,内部营养物质还处
于溶解状态 ,地温高于气温 ,有利于愈伤组织和不
定根的形成。 9~ 11月份 ,气温较低 ,插穗上部的
蒸腾作用较弱 ,有利于保持插穗水分平衡。春季和
秋季虽有较多的气象条件 ,但秋季气温的回升速
度较快 ,这样刺柏插穗下部愈伤组织的愈合生根
比较慢和上部过大的表面水分蒸腾的矛盾就十分
突出 ,从而使成活率降低。 夏季炎热 ,插穗极易脱
水 ,水分管理难度大 ,还经常出现插穗利用自身暂
时储存的养分在还未长成新根之前的“假长现
象” ,造成插穗营养枯竭 ,从而成活率很低。 12~ 1
·134· 陕 西 农 业 科 学 2006( 3)
收稿日期: 2006- 03- 02
 项目来源:河南科技大学科研基金项目 ( 13560012)资助。
 作者简介:孙会忠 ( 1976- ) ,男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植物资源与环境研究。
 谢辞:本研究过程中 ,得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仵均祥教授的大力支持 ,在此深表谢意。
月份 ,虽然蒸腾很低 ,但过低的温度 ,对体内营养
的转化、愈伤组织的愈合和生根都极为不利 ,成活
率不言而喻。
1. 2 插穗质量
母树树龄:很多树种的扦插繁殖存在年龄效
应 ,目前对许多种植物扦插在母树的要求上形成
的共识是:母树的生命力越强 ,越幼嫩 ,插穗生根
的成功率越高 ,随着母株年龄的增大 ,新陈代谢减
弱 ,内源生长素含量减少 ,再生能力差 ,生根率随
之下降。刺柏的扦插育苗也表现出了同样的特性 ,
2~ 5年生母树上取下的插穗生根成活率最高。
插穗位置:不同部位的刺柏插穗其生根能力
是不同的。实践证明 ,同一植株中部和中下部枝条
的生根率比上部枝条要好 ;同一枝条上 ,先端的枝
条比基部枝条要好 ;向阳面的枝条比背阴面的枝
条要好 ;长势强母树比长势弱的母树要好。这可能
与茎节部构造和根原再生细胞分布有关 ,根原再
生细胞在节间韧皮部射线薄壁细胞中分布多 ,另
外这也可能与枝内储存的养分有差异和枝条本身
抗性的强弱有关。
插穗大小:插穗规格和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对
扦插成活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是大田直接开沟露
天扦插 ,所以插穗应该较大 ,长度以 15~ 20cm为
宜 ,直径保持在 0. 5~ 0. 8cm。插穗太小 ,较长时间
的生根过程、养分消耗和水分蒸腾的矛盾就过于
突出 , 15~ 20cm长度的插穗比 10cm以下和 20cm
以上的插穗成活率分别提高 36%和 42%。这和苗
床扦插对插穗的要求有着明显不同 ,资料显示 [7 ] ,
松树类植物苗床扦插穗小 (一般长 3~ 5cm ,直径
0. 5cm)更有利于生根。
1. 3 插穗处理
为了提高成活率 ,对插条进行必要的物理处
理和化学处理是很有必要的。处理的目的就是使
插穗的内源物质发生改变 ,减少或拮抗插穗内部
抑制物质的作用。 绞缢、环割、刻伤等都属于常用
的物理方法 ,刺柏具体扦插时 ,把入土部分手工弯
曲成伞把状 ,避免受到拉伸和部分损伤 ,即可起到
比较好的促进生根、根多而密的效果 ;用植物生长
调节剂、维生素、蔗糖、杀菌剂等化学药品浸泡或
喂食剪口处注射插穗则属化学处理。绞缢、环割或
刻伤等 ,可以阻止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向下输送 ,
在伤口处积累较多的营养物质 ,并在伤口处形成
肿瘤 ,提高抗病力 ,从而促进插穗生根。实验和实
践证明 , ABT生根粉处理插穗最好。 方法: ABT
生根粉使用时 ,先将粉剂溶于酒精 ,后按所需浓度
加水配制 ,使其具有较强的渗透力。 实验证明
30mg /kg浓度浸泡插穗的剪口处 4h ,刺柏的生根
成活率最高 ,比空白对照平均提高 22% 。
1. 4 大田选择
刺柏的大田开沟扦插对土壤类型的要求不是
很严格 ,没有特定的选择 ,但不同插壤提供的水湿
条件、通气状况、 pH值、养分含量等不同 ,与扦插
成活直接相关 ,就刺柏来说 ,选用排水良好 ,透气
性好又不易感病 ,且能够与插穗紧密结合的土质
类型有较高的扦插成活率 ,如壤土 ,粘土等 ,只要
管理得当 ,均可以有较高的生根成活率。总的来
说 ,沙土和盐碱对生根不利。
2 大田扦插技术 ( 9~ 11月间扦插 )
  刺柏大田扦插育苗时 ,死苗的原因复杂 ,所以
每一个环节都是很重要的
2. 1 选地和整地
选盐碱轻 ,杂草少 ,土壤肥沃 ,排灌方便的 ,避
风的地块。 整地时 ,要以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为主 ,
各种农家肥必须经发酵腐熟后方可使用。 不施或
少施化肥 ,尤其是花农习惯施用的碳酸氢铵和尿
素等肥效较快的化肥。一般中等肥力地块 ,有机肥
使用量为每 667m2施用 3 500~ 4 000kg ,肥沃土地
要酌减 ,另外 ,也可配合少施草木灰扦插沟内忌直
接在插穗周围撒施化肥 ,建议使用育苗专用肥。浇
足底水。整地以“肥、松、细、软、厚”为指标。
开沟:沟行距 40~ 45cm为宜 ,沟深 8~ 12cm,
行距一致 ;株距 30~ 40cm。大田扦插密度大致可
控制在每 667m2扦插 2 500~ 3 200株。实际生产
中 ,花农也可根据预期的苗木出售时间来确定具
体的扦插密度 ,以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2. 2 扦插
首先在开好的沟内用碗浇上少量的水 ,待水
渗入土内后 ,喷洒移栽灵、敌克松或硫酸亚铁溶液
进行土壤消毒。方法:移栽灵混剂 100m l /667m2对
水 10kg沿沟喷洒 ;敌克松 500g /667m2对水 10kg
沿沟喷洒 ; 2%硫酸亚铁溶液沿沟喷洒。
手工把插穗置于沟内 ,同时要稍用力下压 ,并
把插穗的入土部分弯曲成伞把状。之后封土 ,地上
部分露出 5~ 10cm为宜 ,封土时要用力挤压或用
脚踏实 ,使插穗周围的土壤充分紧实。
2. 3 田间管理
扦插后 6~ 10d要浇灌一次 ,但水量不可过
·135·孙会忠等 :刺柏的大田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大 ,待可进行田间作业时 ,用小耙松动表层土壤 ,
切断毛细管 ,减少土壤水分的蒸腾 ,松动土壤时切
忌松土过深造成插穗的松动。
为了保证插穗安全越冬 ,在封冻前普浇一遍
防冻水 ,这是扦插后第一年管理的关键。也是实际
生产中花农最易忽视的一个环节。
扦插后施肥管理总的原则就是:插穗生根成
活前不施肥 ,生根返青后少施肥 ,稳定成活后稳施
肥、勤施肥。由于刺柏的根系发达 ,施肥时 ,肥穴距
植株不必太近 ,一般相距 10~ 15cm适宜。施肥点
过近 ,容易造成烧苗和枯死。施肥时间一般在 5月
下旬至 6月上旬进行。 每年的初春和秋末也可以
少量加施。
其它管理:要注意及时除草 ;防治病虫害 ,地
上害虫可用 40%氧化乐果乳油 1 000~ 1 500倍液
喷雾 ,或 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1 500~ 3 000倍液
喷雾 ,或 90%敌百虫 1 500倍喷雾等药剂 ,均可有
效防止刺柏苗期的常见地上害虫 ;地下病虫害可
用 50%代森锰锌 300~ 600倍液喷雾 ,或 58%甲霜
灵锰锌 600倍液喷雾 ,或 5%菌毒清水剂 400倍液
灌根 ,也可用 90%敌百虫 1kg加水 5kg拌入菜叶
或麸料制成毒饵诱杀 ;雨季要注意排涝以防苗木
受水浸 ,夏季蒸腾量大 ,要勤灌水。
参 考 文 献:
[1 ] 卢炯林 ,余学友 ,张俊朴 .河南母本植物图鉴 [M ] .北京:新
世纪出版社 , 1998.
[2 ] 汪企明 .松树 [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4.
[3 ] 杨得基 ,姚秀玲 ,王小平 .几种针叶树扦插繁殖的研究 [ J ].
甘肃林业科技 , 1994, ( 1): 1~ 4.
[4 ] 吕文 .难生根树种嫩枝扦插技术及生根机理的研究 [ J ].防
护林科技 , 1993, ( 3) : 14~ 20.
[5 ] 翟应昌 .澳大利亚、新西兰林木无性系研究的进展 [ J ].广东
林业科技 , 1987, ( 6) : 18~ 22.
[ 6 ] 钱 波 .松类的无性繁殖 [ J ].福建林业科技 , 1990, 17 ( 2):
51~ 54.
[7 ] 朴楚炳 ,申云孝 ,刘文和 .红松插穗的条件和生根能力的研
究 [ J].林业科技 , 1995, 20( 3): 7~ 9.
(上接第 131页 )
气温下降到 19~ 18℃或冬前≥ 0℃有效积温达到
900℃时的始期即为直播适期 ;长江流域育苗移
栽 ,育苗期可比当地直播适播期提前一周左右播
种。直播田每 667m2需种子 0. 25kg ,育苗田每
667m2苗床地需种子 0. 5kg,苗床与大田按 1∶ 5
的比例安排为宜。
2. 4 加强田间管理 ,确保高产优质
油菜出苗后应及时查苗补苗 ,并用 4. 5%甲敌
粉 1. 5~ 2. 0kg /667m2防治黄曲跳甲、蟋蟀 ,确保
全苗 ;油菜 1叶 1心期间、疏密堆苗及拥挤苗 ,做到
苗不挤苗 , 2叶期进行第二次间苗 ,做到叶不搭
叶 , 4叶期及时定苗 , 5叶期清行。在间定苗时要掌
握好“五去五留” ,即去密留匀 ,去小留大 ,去病留
健 ,去弱留强 ,去杂留真 ;移栽时要求做到“全”、
“匀”、“深”、“直”、“紧”。“全”是指起苗时 ,不伤叶 ,
少断根 ,多带土 ,边起苗边移栽 ,不栽隔夜苗 ;“匀”
是大小苗要分级移栽 ,株行距要均匀 ;“深”是指根
和根颈要栽入土中 ;“直”是指根正苗直 ;“紧”是指
栽后要压紧 ,达到根土密接 ,防止漏风干死。
定苗后可松土锄草 ,随后可用 2. 5%甲基对硫
磷粉剂 1. 5~ 2. 0kg /666. 7m2或用 2. 5%敌杀死乳
油 1 500~ 2 000倍液防治菜青虫和芜菁叶蜂。黄
淮流域冬季要认真做好防冻保苗工作 ,分别在 11
月初进行第一次中耕培土 , 12月上中旬进行第二
次培土 ;油菜苗 6~ 7片真叶时 ,每 667m2用 15%
多效唑粉剂 50g兑水 50kg,配成 150 mg /kg溶液喷
施 ,以防油菜冬前旺长 ,增强抗冻性。 对脱肥田块
结合冬灌 ,追施尿素 5kg /667m2。油菜返青后及时
用 2. 5%甲基对硫磷粉剂或 1. 5%的 1605粉 2.
0kg /667m2喷粉防治油菜茎象甲。 在初花期结合
三喷二防用 0. 2%硼砂、 0. 2%磷酸二氢钾和 2%的
尿素与 40%氧化乐果 , 40%的菌核净 1 000倍混合
药肥溶液 50 kg /667m2均匀喷施 ,达到防病防虫增
枝增角增粒重的目的 ,终花后用 2. 5%捕虱蚜或凯
速达乳油 1 500~ 2 000倍溶液防治蚜虫。
2. 5 适时收获 ,及时脱晒 ,防止机械混杂
终花后 30d左右 ,当全株 2 /3的角果呈黄绿
色 ,主轴基部呈枇杷色 ,种皮为黑褐色时为适宜收
割期。收割后应在场间堆放成垛 ,头朝外 ,根朝里 ,
促进油菜后熟。 堆放 4~ 5d后 ,选择晴天撒垛摊
晒 ,及时脱粒 ,脱完后要立即晾晒 ,防止油菜籽霉
变。另外 ,在收获运输 ,场间脱晒 ,器具装载等过程
中 ,都要注意防止机械混杂。
参 考 文 献:
[1 ] 刘后利 .实用油菜栽培学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7.
[2 ] 李殿荣 .杂交油菜秦油二号论文集 [M ].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93.
[3 ] 杨建利 .北方旱地油菜抗旱防冻保苗丰产栽培技术 [ J ].作
物杂志 , 2000, ( 2): 35~ 36.
·136· 陕 西 农 业 科 学 200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