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27卷第1期
2013年2月
水土保持学报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ol.27No.1
Feb.,2013
收稿日期:2012-10-23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C09B05);国家林业局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2010TK55);四川省科技支撑计
划项目(2010NZ0049)
作者简介:范川(1973-),男,博士,四川渠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工造林理论及技术研究。E-mail:fanchuan01@163.com
通讯作者:李贤伟(1963-),男,博士,四川达县人,教授,主要从事人工造林理论及技术研究。E-mail:lxw@sicau.edu.cn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抗冲性能
范 川,李贤伟,张 健,李凤汀,龙家黎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长江上游林业生态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雅安625014)
摘要:以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低效柏木林改造8年后的5种模式(麻栎+杂交竹模式(LZ)、纯杂交竹模式
(CZ)、柏木+桤木+杂交竹模式(BZQ)、柏木+麻栎模式(BL)、柏木+杂交竹模式(BZ))作为研究对象,柏
木纯林(CB)作为对照,对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的土壤抗冲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除LZ外,林
分改造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抗冲性能,其大小顺序为BZQ>BZ>CZ>BL>CB>LZ。方差分析显示,BL
和CZ以及CZ与BZ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模式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表明在纯柏木林分
中间植其他树种能有效提高林分土壤抗冲性,改造效果以BZQ最优。(2)林分改造显著增加了林分物种
多样性,且表现出灌木层>草本层的趋势。灌、草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以BZQ相对较高,CZ和LZ相对较
低,灌木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抗冲性指标之间均未达到显著相关(p>0.05),草本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
与抗冲性指标之间均呈显著(p<0.05)甚至极显著(p<0.01)相关。(3)林分改造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以
及土壤酶活性。不同模式同一土层表现出BZQ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最大,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
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CB各微生物数量最少,酶活性最低。不同模式同一土层以及同一模式不同土层
间的微生物数量、酶活性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抗冲性能与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
和放线菌数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细菌数量和总微生物数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4)
柏木低效林改造模式中0-10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依次为CZ>BZQ>BZ>CB>BL>LZ,与土壤抗冲性
顺序不同,可能是由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所致。
关键词:柏木;低效林;改造模式;土壤抗冲性
中图分类号:S157.1;S7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13)01-0076-06
Soil Anti-scourability Under Different Reconstructing Patterns in
Low Efficiency Stands of Cuprssus funebris
FAN Chuan,LI Xian-wei,ZHANG Jian,LI Feng-ting,LONG Jia-li
(School of Forestry,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ichuah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Ya’an,Sichuan625014)
Abstract:Large-area of pure Cupressus funebris Endl.forest were built in the first phrase of Changjiang protection
forest.Cupressus funebris Endl.+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dai,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
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dai,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Cupressus funebris Endl.,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dai +Cupressus funebris Endl.+Alnus cremastogyne Burk.,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dai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 investigated and Cupressus funebris Endl.forest as
CK,al of the patterns located Jingyang district,Deyang city,Sichuan province,and reconstructed in 2002.The
experiment of soil erosion-resistence in diferent patterns was carried out.The main results were found as folows:
(1)Except LZ,the anti-scourability of surface soil in other patterns were evidently higher than CK with
reconstructed,and the order was BZQ >BZ>CZ>BL>CB>LZ.By variance analyzing,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BL and CZ,and the same as CZ and BZ,but each reconstructed pattern
show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CK,BZQ was the best.That meant to plant other trees in pure Cupressus
funebris Endl.forest could efficaciously improve the soil anti-scourability.(2)Reconstructing could increase
species diversity significantly and the trend were shrub layer>herb layer.In the field,indexes of species
diversity were not the same between shrub layer and herb layer,but that as the total index,BZQ was the
DOI:10.13870/j.cnki.stbcxb.2013.01.034
highest while CZ and LZ was the lowest.The soil anti-scourability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species
diversity in shrub layer,but in herb layer,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pecies diversity.(3)The
soil microbe counts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reconstructed patter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K.BZQ
had the maximum soil bacteria,fungi and actinomycete,also the highest invertase,catalase,phosphatase
and urase acttivities;CB had the minimum microbr counts and the lowest enzyme activities in same layer.By
variance analysis,microbe counts and enzyme activitie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patterns under
the same layer and different layers in the same pattern.Soil anti-scourability were very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vertase,catalase and actinomycete counts,a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otal
bacteria and microbe counts.(4)The order of fine root biomass in 0-10cm soil was CZ>BZQ>BZ>CB>
BL>LZ,and was different with soil anti-scourability,which would due to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pecies.
Key words:Cupressus funebris Endl.;low efficiency stands;improvement pattern;soil anti-scourability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但是由于人类对水土资源长期不合理的利用,水土流失已成为当今世
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土壤抗冲性指标是最能体现出区域水土流失过程和规律的指示指标之一。抗冲
性是朱显谟在1956年首次提出来的,随后在我国众多学者的努力下逐步深入、完善。大量研究表明,土壤的抗
冲性与土壤的紧实度、渗透性、容重、有机质、水分状况、水稳性团聚体有关[1],生物结皮可以减少水土流失[2],
对增强土壤的抗冲性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3]。抗冲性与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类型的植被其抗冲性能也
存在着差异[4]。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有较大的影响[5-6]。从已有的研究看,研究区域从研究初期的黄土区逐
步向长江流域[7]等地扩展,但对四川丘陵区涉及不多,土壤抗冲性与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方面的研究更是鲜见
报道。柏木林是四川盆地丘陵区的主要森林类型,也是四川两大主要的低效林分之一。柏木低效林分的生境
质量较差,林相残败,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林地土壤侵蚀严重,有的甚至出现剧烈沟蚀。德阳市地处长江上游
生态屏障的前沿,土壤侵蚀极大地影响着长江中下游各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相关的重大工程建设,因此,本研究
以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柏木低效林改造后的不同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抗冲性与灌木与草本生物多样
性、土壤微生物、土壤酶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四川丘陵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德阳市旌阳区(104°15′-104°35′E,31°1′-31°19′N)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边缘,东邻中江县,西连绵竹
市和什邡市,北接罗江县,南靠广汉市。该区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海拔460~561m,常年平均气温
16.0℃,最高气温36.5℃,最低气温-6.7℃,温差43.2℃。年平均日照时间1 215.4h,年平均降雨量
893.4mm,其中夏季降雨量达536mm,占年平均降雨量的60%,无霜期长达276d。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
量充沛,日照较少,但易发生低温冻害、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
表1 试验地概况
模式
主要
物种
平均高
度/m
平均胸
径/cm
郁闭度
坡度/
(°)
坡向
土壤容重/
(g·cm-3)
LZ
麻栎 5.96 5.74
0.7 12 西 1.40杂交竹 6.3 3.64
CB 柏木 8.39 7.49 0.8 13 西 1.44
CZ 杂交竹 4.83 3.08 0.6 10 西北 1.50
柏木 9.27 9.91
BZQ 杂交竹 5.23 2.26 0.7 12 西南 1.27
桤木 8.63 8.45
BL
柏木 8.10 7.18
0.8 14 西北 1.31麻栎 5.68 4.12
BZ
柏木 9.67 9.45
0.8 13 西南 1.39杂交竹 9.04 4.51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设置 柏木低效林改造前,柏木平均
胸径为5cm,平均高6m,郁闭度0.7,整个林分的
生境质量较差,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低,林地土壤
侵蚀严重。因此,在2002年对柏木低效林进行了改
造,选择了5种模式: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 杂 交 竹 (Bambusa pervariabilis×
Dendrocalamopsis daii)模式(LZ)、纯杂交竹模式
(CZ)、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桤木
(Alnus cremastogyne Burk.)+ 杂 交 竹 模 式
(BZQ)、柏木+麻栎模式(BL)、柏木+杂交竹模式
(BZ)。改造后对林地进行了封育管理。2010年
12月在德阳市旌阳区旌阳水库旁,选取柏木低效林改造的5种模式,以及作对照的柏木纯林(CB)作为研究对
象。每个模式分别布设面积为20m×20m的样地3个,作为固定样地(表1)。
77第1期 范川等: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抗冲性能
1.2.2 物种多样性调查 在不同模式的各固定样地内,对其各个样地分别进行灌、草植被的全面调查。在每
个样地内分别设置5个4m×4m和1m×1m的固定小样方调查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记录样方内物种的种
类、频度、均高、盖度以及密度,计算其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的测定方法较多,选择其中几种比较常用的测定方
法[8]:(1)丰富度指数,R=(S-1)/ln N;(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Ni/N)ln(Ni/N);(3)
Simpson优势度,P=1-∑(Ni/N)2;(4)Pielou均匀度指数,J=H/ln S。式中:N 为所有物种的总个体数;S
为物种总数。
1.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分别在6个模式的各样地内按“S”形布点,选取多个点,根据罗正华[6-7]等的取样方
法,在每个点均按上(0-10cm)、中(10-20cm)、下(20-30cm)3个层次利用环刀和塑料饭盒采集原状土
壤。同时再分别取0-10cm表层土块,浸泡12h后测其土壤抗冲性。此外,再分别采集0-10cm,10-20cm
约500g的混合样,迅速保鲜带回冷藏,以供土壤微生物、酶活性测定。每样地按照“S”形选择5个采样点,挖
掘20cm×20cm×10cm的土柱,用孔径为0.5mm的筛子过筛,并拣出所有Φ≤2mm根系,编号后装入塑料
袋带回实验室,洗净,烘干测定其干重。
根据蒋定生等人[9]采用的原状土冲刷槽法中每1L水冲走的土样以评价试验土壤抗冲性。土壤酶测定采
用关松荫[10]的方法:脲酶及蔗糖酶分别采用苯酚钠、水杨酸比色法;过氧化氢酶采用容量法;磷酸酶采用磷酸
苯二钠比色法。土壤微生物采用稀释平板法:细菌培养基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真菌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
琼脂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为高氏1号培养基。
1.2.4 数据处理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及图表生成采用 Microsoft Excel软件,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
图1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抗冲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抗冲性能
由于水流对土壤的冲刷作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所以本
文对土壤抗冲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由图1可知,表
层土壤抗冲性指标的大小排序为 BZQ(0.210g/L)<BZ
(0.524g/L)<CZ(0.736g/L)<BL(0.945g/L)<CB(1.796
g/L)<LZ(3.967g/L),其值越小,表明抗冲性能越大,反之抗
冲性能则小。因此,抗冲性能大小排序为BZQ>BZ>CZ>BL
>CB>LZ。可以看出,除LZ外柏木低效林改造后土壤的抗冲
性能较对照明显增强,改造效果较好,但柏木纯林改造成麻栎+杂交竹模式不但未提高林地土壤的抗冲性,反
而比纯林还有所下降。方差分析显示,柏木低效林分经改造后,BL和CZ以及CZ与BZ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但各模式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表明在柏木纯林中间植其他树种能有效地提高林分土壤抗冲性。
2.2 灌、草层物种多样性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对试验地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林下灌木层植物生长较少,草本植物相对更少。从图2可知,该试验
地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大致呈现出灌木层>草本层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除CZ和BZQ模式外,其他模式的
郁闭度仍相对较大,林下光照相对不充足,灌草层的生长受限,并且灌木相对草本而言,在格局上比草本占有较
大的光照优势,所以其草本层植物更少。该试验地其灌木层和草本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大小顺序是不尽相
同的,但大致可以看出,总的灌木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以BZQ最高,CB和CZ较低;草本层多样性则是BL最
高,其次是BZQ,LZ最低。由表2可知,抗冲性能与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总数(S)、丰富度指数(R)、Simpson
优势度(P)、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呈正相关,但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对
抗冲性能影响不显著(p>0.05),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与抗冲性能呈显著正相关(p<0.05)。随着草本层各物种
多样性指数的增加,土壤抗冲性能随之增强,并且草本层对抗冲性能的影响比灌木层大。LZ草本层多样性最
低,其抗冲性也是最低,由此可见,草本层在抗冲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表2 土壤抗冲性指标与灌、草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指标
灌木层
S R P H J
草木层
S R P H J
抗冲性 -0.282 -0.283 -0.204 -0.258 -0.324 -0.552* -0.632** -0.560* -0.697** -0.622**
注:*表示显著相关(p<0.05),**表示极显著相关(p<0.01)。下同。
87 水土保持学报 第27卷
图2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植物多样性分析
2.3 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据相关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中[11],所以本文对微生物的研究集中在上、中两层土
壤。由表3可知,同一层次不同模式间除BZQ和BZ模式的上层土壤过氧化氢酶差异不显著外,同一层次不
同模式间各种酶活性,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总微生物数量均表现出差显著异,就同一模式而言,除LZ中、下层
土壤脲酶活性和BZ中、下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外,各模式各层次的土壤各种酶活性,细菌、真
菌、放线菌和总微生物数量均表现出显著差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模式的土壤各种酶活性,细菌、真
菌、放线菌和总微生物数量均大致呈现出下降趋势,具有明显的表聚效应。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土壤表层枯枝落
叶较下层丰富,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能源物质,因而养分含量,酶活性,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总
微生物数量明显较下层高;另一方面可能是随着土层下降,土壤温度随之也降低,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
壤酶活性减弱[12],二者共同推动土壤的生物化学过程,参与土壤中各种能量转化和代谢过程,包括土壤养分的
固定与释放,以及各种氧化还原反应等,因而使得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也随之减少[10],进而就造成了随着土层深
度增加,各模式土壤中各养分含量,酶活性,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总微生物数量均大致表现出下降趋势。
表3 不同改造模式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组成及数量分析
模式
类型
土壤
层次
蔗糖酶活性/
(mg·g-1
·d-1)
磷酸酶活性/
(mg P2O5·
100g-1·2h-1)
过氧化氢酶活性/
(ml KMnO4·
g-1·20min-1)
脲酶活性/
(mg·g-1
·d-1)
细菌数量/
(106 CFU
·g-1)
真菌数量/
(104 CFU
·g-1)
放线菌数量/
(105 CFU
·g-1)
总微生物数
量/(106 CFU
·g-1)
上层 9.749a1 1.491a1 0.233a1 0.075a1 7.30a1 12.64a1 0.78a1 7.50a1
LZ 中层 5.254①2 1.136①2 0.123①2 0.068①2 3.02①2 8.67①2 0.06①2 3.12①2
下层 5.218⑴3 0.145⑴3 0.115⑴3 0.066⑴2 - - - -
上层 21.148b1 1.581b1 0.248b1 0.178b1 12.93b1 10.42b1 5.79b1 13.61b1
CB 中层 14.255②2 1.063②2 0.242②2 0.105②2 1.76②2 2.86②2 2.31②2 2.02②2
下层 6.544⑵3 0.632⑵3 0.230⑵3 0.082⑵3 - - - -
上层 39.333c1 1.186c1 0.267c1 0.353c1 22.83c1 7.81c1 13.70c1 24.27c1
CZ 中层 25.659③2 1.007③2 0.267③1 0.249③2 12.91③2 1.31③2 8.75③2 13.80③2
下层 4.240⑶3 0.486⑶3 0.132⑶2 0.050⑶3 - - - -
上层 33.615d1 2.157d1 0.265d1 0.521d1 43.80d1 15.33d1 20.72d1 45.96d1
BZQ 中层 17.866④2 1.348④2 0.260④2 0.273④2 42.47④2 2.36④2 5.63④2 43.04④2
下层 8.365⑷3 0.689⑷3 0.259⑷2 0.167⑷3 - - - -
上层 22.762e1 1.904e1 0.250e1 0.133e1 11.86e1 4.07e1 28.49e1 14.75e1
BL 中层 16.620⑤2 1.343⑤2 0.230⑤2 0.100⑤2 8.43⑤2 3.38⑤2 9.07⑤2 9.37⑤2
下层 15.312⑸3 0.710⑸3 0.224⑸3 0.092⑸3 - - - -
上层 16.192f1 1.301f1 0.264d1 0.466f1 13.30f1 9.34f1 7.19f1 14.18f1
BZ 中层 7.126⑥2 0.772⑥2 0.253⑥2 0.247⑥2 13.27⑥2 0.61⑥2 5.48⑥2 13.84⑥2
下层 4.768⑹3 0.476⑹3 0.251⑹2 0.136⑹3 - - - -
注:同一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上层土壤不同模式间差异显著(p<0.05),同一列带圈不同数字表示同一中层土壤不同模式间差异显著
(p<0.05),同一列带括号的不同数字表示同一下层土壤不同模式间差异显著(p<0.05),同一列不同的上标数字表示同一模式中不同土
层间差异显著(p<0.05)。
在上层土壤中,土壤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细菌数量和总微生物数量均以CZ和BZQ模式相对较
高,BL、BZ、CB模式次之,LZ模式相对最低;磷酸酶活性以BZQ和BL模式相对较高,CB、LZ、BZ模式次之,
CZ模式相对最低;脲酶活性以BZQ和BZ模式相对较高,CZ、CB和BL模式次之,LZ模式相对最低;真菌数量
依次为BZQ>LZ>CB>BZ>CZ>BL;放线菌数量依次为BL>BZQ>CZ>BZ>CB>LZ。在土壤中层,土壤
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均以CZ和BZQ模式相对较高,BL、CB和BZ模式次之,LZ模式相
97第1期 范川等: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抗冲性能
对最低;磷酸酶活性以BZQ模式相对较高,BL、LZ和CB模式次之,BZ和CZ模式相对较小;细菌数量和总微
生物数量均依次为BZQ>BZ>CZ>BL>LZ>CB;真菌数量依次为LZ>BL>CB>BZQ>CZ>BZ;放线菌数
量依次为BL>CZ>BZQ>BZ>CB>LZ。土壤下层,蔗糖酶依次为BL>BZQ>CB>LZ>BZ>CZ,磷酸酶活
性依次为BL>BZQ>CB>CZ>BZ>LZ,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均以BZQ和BL模式相对较高,BL和
CB次之,CZ和LZ模式相对较小。
上述结果表明,各层次的土壤各种酶活性,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总微生物数量的大小顺序均不尽相同,这
可能与不同模式林地物种种类及其凋落物多样性、凋落物量、根系分布、根系分泌物及其分解速率不同有
关[5,13]。但大致可以看出,土壤各种酶活性,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总微生物数量均以BZQ模式相对较高,CB
和LZ模式相对最低。较多柏木低效林改造模式,其改造后的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较改造前明显提高,改
造效果较好。经分析可知,抗冲性能与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和放线菌数量均呈极显著正相
关,与细菌数量和总微生物数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即随着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细菌、放线菌和总微
生物数量的增加,其抗冲性能随之增强。
图3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
0-10cm土层细根生物量
2.4 细根生物量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细根一般是指直径≤2mm根系。细根既能吸收土壤中
养分和水分,又能起固定植株的作用。细根的死亡分解可向
土壤中释放出大量的营养物质,细根通过死亡和分泌等过程,
向土壤提供胶结物质,促进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有效
地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根系通过穿插,能够固持、稳定土层
结构,从而提高土壤抗冲性。在柏木低效林改造模式中0-
10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大小依次为CZ>BZQ>BZ>CB>
BL>LZ(图3)。一般来说根系密度越大,土壤抗冲性就越
高。但本文中0-10cm土层的根系生物量与抗冲性的排序
(BZQ>BZ>CZ>BL>CB>LZ)并不相同,表明细根生物量不是评价抗冲性的最佳指标。此种现象在徐文远
等[14]的研究中也有体现,卢立霞等[15]认为虽然根系对于土壤抗冲性有着巨大的增强效应,但不同植物物种的
效应大小也不相同,所以评价植物对土壤抗冲性的增强效应还应考虑各种植物根系的形态学特征以及根系表
面的生物学特性等。
3 讨 论
林分改造模式主要改变了乔木层的组成,导致林下灌木与草本层组成及分布发生了变化,最终影响了土壤
抗冲性能。灌、草层物种数、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除LZ和CZ模式
外,均较对照模式大。盖度显著增大,加大了灌、草层对雨水的截留,有效防止了雨水对地表溅蚀,保护了土壤
的团粒结构;加之合理的复层结构,使得地表枯落物较多,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林褥层厚,能分散或消除上方
袭来的径流以及强化了土壤通透性和蓄水容量,削弱了径流对土壤的直接冲刷和侵蚀能力,进而增强了土壤的
抗冲性能[16]。相关性分析表明,草本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抗冲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CB和LZ
模式土壤抗冲性较小,主要与树种的生物学特性有关:麻栎属于深根性树种;杂交竹呈簇状分布,其根系影响范
围有限。然而在BZQ混交模式中,柏木、桤木、杂交竹等植物细根密集交叉呈网状分布于表层土壤中,与石培
礼等[17]的研究类似。从本研究还可看出,虽然灌木层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的抗冲性都呈正相关,但灌
木层与抗冲性相关并不显著,而草本层则呈显著性相关。因此,草本层生物多样性对抗冲性的影响比灌木层
大。这可能与灌木的根系主要分布于0-20cm,而草本的根系主要分布于0-10cm有密切关系。
王万忠等[18]指出,影响土壤抗冲性强度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植物根系的分布、盘绕、固结作用;二是有机无
机复合体的胶结作用。植物根系盘绕、固结土壤的作用和有机无机复合体的胶结作用,可以增强土壤的抗侵蚀
性能[5]。从本研究来看,虽然细根生物量会影响土壤的抗冲性,但不同物种生物学特性的差异会使得根系在根
土界面上的行为方式有所不同,从而出现了CZ模式的细根生物量大于BZQ,但抗冲性却是BZQ>CZ的现象。
除此之外,研究细根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还应考虑根系质量、分泌物、周转、根系的比表面积和比根长等。
林分改造主要改变了乔木层的组成,同时也使林下灌木与草本层组成及分布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凋落物
组成发生变化。大量的研究表明,凋落物组成复杂的比单一的在分解过程中导致微生物数量或者多样性程度
08 水土保持学报 第27卷
高[19],但也并不是组成复杂就一定会导致微生物多样性增加[20],这是因为还和凋落物的质量有关。张圣喜
等[21]认为凋落物的碳氮比和木质素与氮比低,能导致更多的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和植物凋落物是土壤
酶的主要来源,同时土壤酶又是土壤中的生物催化剂,促进土壤的生物化学过程,参与土壤中各种能量流动和
物质循环过程[10]。土壤酶活性与凋落物的质量也有密切关系。据荣丽等[22]的研究,土壤脲酶活性与细根
C/N、纤维素绝对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细根纤维素绝对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中,除LZ
模式外,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以及灌、草层物种多样性均比对照较大。乔木层和灌、草层越丰富,林分内各
组分凋落物混合更易分解释放养分,因而土壤中各种养分含量随之增加,并为土壤动物、微生物的生长创造了
有利条件,提高了土壤动物、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和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能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土
壤抗冲性随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微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大[23]。总之,通过土壤动物、微生物、酶共同的作
用改良了土壤结构,使土壤抗冲性增强。
4 结 论
由于水流对土壤的冲刷作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因此本文只研究0-10cm土层的抗冲性是合理的。通
过对柏木低效林进行采伐重造、间伐引入新的物种能够有效改善林地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酶
活性,能显著提升整个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草本植物多样性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比灌木更大。土壤抗
冲性能随着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放线菌数量、细菌数量和总的微生物数量增加而增加。通
过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土壤抗冲性能大小呈现出BZQ>BZ>CZ>BL>CB>LZ的规律。BZQ、BZ、CZ、BL模
式不论在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及抗冲性上均较CB模式高,可以推广,而LZ模式均较低,建议不采用。
参考文献:
[1] Srivastava N,Ram L,Masto R.Role of selected riparian herbs in reducing soil erosion and nutrient loss under simulated
rainfal[J].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0,61(2):405-417.
[2] Pérez F L.Microbiotic crusts in the high equatorial Andes,and their influence on paramo soils[J].Catena,1997,31(3):173-198.
[3] Howarth L.The ecology of perennial moss species in chenopod shrublands of Middleback station,south sustralia[D].South
Australia:University of Adelaide,1983.
[4] 查小春,贺秀斌.土壤物理力学性质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1999,6(2):98-104.
[5] 刘定辉,李勇.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侵蚀性机理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3):34-38.
[6] 罗正华,李贤伟,袁渭阳,等.台湾桤木幼林地细根生长及林地土壤抗蚀性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8,26(3):245-250.
[7] 董慧霞,李贤伟,张健,等.退耕地三倍体毛白杨林地土壤抗蚀性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6):45-48.
[8] 李凤,黄荣珍,樊后保,等.退化第四纪红粘土重建森林恢复27年后群落多样性及稳定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1,25
(3):189-193.
[9] 蒋定生.黄土区不同利用类型土壤抗冲刷能力的研究[J].土壤通报,1979(4):20-23.
[10] 关松荫.土壤酶及其研究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11] Dick R P,Breakwel D P,Turco R F.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biodiversity measurements as integrative microbiological
indicators[C]//Doran J W,Jones A J.Methods for assessing soil quality.Madison: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Inc.,
1996:247-271.
[12] 漆良华,张旭东,周金星,等.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其分形特征[J].林业科学,
2009,45(8):14-20.
[13] 黄宇,汪思龙,冯宗炜,等.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地土壤质量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2):2199-2205.
[14] 徐文远,王晓春,刘德海.不同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155-2157,2160.
[15] 卢立霞,曾波.三峡库区嘉陵江岸生优势须根系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增强效应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6,31(3):157-161.
[16] 汪有科,吴钦孝,赵鸿雁,等.林地枯落物抗冲机理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3,7(1):75-80.
[17] 石培礼,钟章成,李旭光.桤柏混交林根系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6,16(6):623-631.
[18] 王万忠,焦菊英.中国的土壤侵蚀因子定量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6,16(5):1-20.
[19] 胡亚林,汪思龙,黄宇,等.凋落物化学组成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5,25(10):2662-2668.
[20] 肖波,刘增文,孙强.不同林地凋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微生物量C、N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4):23-26.
[21] 张圣喜,陈法霖,郑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中亚热带3种典型阔叶树种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1,31
(11):3020-3026.
[22] 荣丽,李守剑,李贤伟,等.华西雨屏区不同退耕模式细根(包括草根)分解过程中土壤酶动态[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
(6):642-650.
[23] 周正朝,上官周平.子午岭次生林植被演替过程的土壤抗冲性[J].生态学报,2006,26(10):3270-3275.
18第1期 范川等: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抗冲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