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收稿日期:2004-08-30;修订日期:2004-09-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0241003);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李平日(1932-),男 ,广州人 ,研究员 ,主要从事第四纪环境变迁研究。
广东韶关南华寺水松的年代及生境初步研究
李平日1 , 2 ,谭惠忠1 ,刘 禹2 ,宋丽莉3
(1.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070;2.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陕西西安 710075;3.广东省气象局 ,广东 广州 510080)
摘 要:通过树轮钻取样及查考历史资料 , 论证南华寺水松栽种年代分别为明代正德十四年 、清代康熙初年及清代
同治末年。取水样作化学分析及收集近数十年环境观测资料 , 分析水松荣枯的原因。认为环境污染及不恰当人为
活动是多株水松枯萎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水松;年代;生境;广东韶关南华寺
中图分类号:K903;X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4)04-0321-05
广东韶关南华寺是一座已有 1 500余年历史的
禅宗祖庭 ,寺内九龙泉畔有水松 9株 ,向来为寺中著
名风景。对水松的年代 ,众说纷纭 ,或说与建寺同
时 ,或说为六祖惠能手植 ,有说已四五百年。近年已
有 1株完全干枯 、3株基本枯萎 、3株长势中等 ,仅余
2株长势良好 。数百年水松全国也为数不多 ,南华
寺水松可为大量地下埋藏古水松作年轮连接用 ,很
值得深入研究和加强保护 。
1 南华寺水松现状
佛教禅宗祖庭南华寺 ,位于广东北部韶关市曲
江县 ,创建于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 502年),至今已
有 1 500余年历史 。2002年 11 月 10日 ,海内外 10
万人到南华寺参加建寺 1 500周年庆典活动[ 1] 。南
华寺是汉传佛教主流———禅宗六祖惠能弘法近 40
年的道场 ,至今寺内尚供奉惠能大师坐化后的真身 ,
在海内外有重大影响 。
南华寺内九龙泉畔伏虎亭旁植有水松 9 株 ,笔
直粗壮 ,高耸入云 ,历来是寺中著名风景 。《南华寺
简介》和门票皆有水松标志和照片 ,可见这 9株水松
受到何等重视。不少文献有南华寺水松的记载:《广
东森林·水松林》专门记述了南华寺的水松:“曲江县
南华寺后山溪边仍留有 7株(应为 9株 ———笔者)栽
植的水松 ,树龄约 400 ~ 500年 ,平均树高35.5m ,平
均胸径 96cm ,最高 40.5m ,最大胸径110cm ,是广东
现存古树”[ 2] 。《中国珍稀濒危动物植物辞典》在
“水松”条目记载:“广东南华寺现保存有 7株(应为
9株 ———笔者)大树 ,树龄已有千年。是我国特有的
树种和古老孑遗植物 ,对研究杉科系统发育 ,古植物
学及古气候等有较重要的科学价值”[ 3] ,新编纂的
《曲江县志》载:“南华寺后山现存 9棵水松 ,高 30 ~
35m ,胸径 0.3 ~ 1.1m”[ 4] 。
水松[ Glyptostrobus pensil is (Lamb.)Koch]属
松科半落叶乔木 ,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孑遗树种。它
耐水温 ,根系发达 ,抗风力强 ,是广东水网地区防风
护岸林 、农田防护林和用材林优良树种 ,其树姿优
美 ,也是湖滨风景和庭园观赏树种。水松是著名的
活 化 石 树 种 , 它 和 水 杉 (Metasequoia glyp-
tostroboides)以及落羽松(Taxodium distichum)在中
生代白垩纪共同构成当时地球上的重要植物群落。
到新生代第三世曾极为繁盛 ,广布于整个北半球 ,其
化石在西欧 、北美 、亚洲均有发现 ,已知种类达 6种
以上。但第四纪冰期多数水松不耐寒冷气候先后灭
绝 ,现仅幸存 1 种 ,分布于我国广东 、广西 、福建 、江
西等省(区)。植物学界认为 ,“广东现有水松都是人
工栽培的 ,天然林已不可见”[ 2] 。《广东植物志》(第
四卷)说:“水松属植物在第三纪广泛分布于北半球 ,
第四纪冰期后 ,仅残留水松一种 ,分布于我国东南部
及云南”[ 5] 。我国古籍有水松记载。例如西晋永兴
七年(304年)嵇含著《南方草木状》记有南方草木 80
种 ,其中就有“水松” ;明末清初 ,著名学者屈大均著
的《广东新语》也谈到珠江三角洲水乡常栽种水松。
现代水松已比较少 ,树龄长的更少。据笔者调查 ,广
东境内树龄超过百年的水松仅在南华寺有 9棵和罗
浮山酥醪观有两棵[为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柯善
智法师手值 ,已 270余年] 。这两地的活水松 ,对利
第 24 卷 第 4 期 热 带 地 理 Vol.24 , No.4
2004 年 12 月 TROPICAL GEOGRAPHY Dec., 2004
DOI :10.13284/j.cnki.rddl.000851
用广东丰富的地下埋藏树木样品进行年轮研究[ 6] ,
恢复古气候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为这些活水松
的现代年轮有现代气象观测记录比照 ,可以据之推
测地下埋藏古水松年轮反映的气候-环境信息。没
有这些树龄数百年的活水松 ,大量地下埋藏的古树
就难以建立树轮年表 。南华寺 9棵水松的分布及周
围环境如图 1所示 ,其基本情况见表 1。
①南华寺位于曹溪 ,记载南华寺的志书一向称《曹溪通志》 。清代康熙十一年重修的名《重修曹溪通志》 , 2000年宗教文化社出版的称《新编
曹溪通志》 。
图 1 南华寺水松分布
Fig.1 Locat ions of Glytost robus pensi lis in Nanhua Temple
表 1南华寺水松基本情况
Tab.1 Glyptostrobus pensi li s in Nanhua Temple
编号 胸径/m
大约树
高/m 生长情况 实测树轮 推测栽种年代
1 1.10 16 基本枯萎 264(未到芯) 明正德十四年
2 0.6 16 基本枯萎 清康熙初年
3 1.02 16 长势中等 456(未到芯) 明正德十四年
4 0.96 15 长势中等 300(未到芯) 清康熙初年
5 0.96 15 长势良好 294(未末芯) 清康熙初年
6 0.29 12 长势良好 84(未到芯) 清同治末年
7 0.96 15 基本枯萎 327(未到芯) 清康熙初年
8 0.89 15 长势中等 253(未到芯) 清康熙初年
9 0.84 20 完全干枯 未测 清康熙初年
从表 1可知 ,1号树 、2 号树和 7号树目前基本
枯萎;3号树 、4号树和 8 号树长势中等;5 号树和 6
号树长势良好;9号树已完全干枯 。
2 南华寺水松年代的初步研究
年轮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分析 、计算 。
野外采样钻芯由广州地理研究所进行。由于缺乏操
作经验及采样条件不佳 ,全部未能到芯。故年轮数
不齐全 ,应增加若干年才是实际树龄。3号树测到
有 456个年轮 ,但尚未钻到树芯 ,表明树龄超过 456
年。笔者在《重修曹溪通志》①〔清康熙十一年(1672
年)编纂〕发现知府姚鹏撰写的《重修南华寺大雄宝
殿记》 :“始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六月 ,落成
于十四年(1519年)七月” 。笔者是在 2002年钻取
水松树芯的 ,即 2002-1519=483(年),与树轮钻获
取的年轮数(456)相当接近 。似可说明 ,这棵老水松
是明代正德十二年至十四年重修大雄宝殿时在殿后
小溪种植的。重修大雄宝殿是寺庙重大宗教活动 ,
通常都植树纪念 。笔者发现 ,位于大雄宝殿后伏虎
亭旁与 3号树对称的 1 号树的树芯年轮数亦比较
大 ,可能皆为明代正德十四年栽种 。不过 1号树近
年已逐渐枯萎 ,生长状况不如 3号树了。
另一批老水松树轮钻获得的年轮数在 327年至
253年 ,因均未钻到树芯 ,树龄应超过 327年 。《重
修曹溪通志》记载:“伏虎亭:寺后林木深阻 ,猛虎踞
之 ,贻患远近。元(元代至元四年 ———笔者注)住持
僧首众说法 ,虎皆驯伏 ,因建亭于龙王井前 。康熙二
年(1667年),监院可相重修” 。2002 年减去 327年
即 1675年 ,与康熙二年相近 。《新编曹溪通志》还有
韶灼(原文如此———笔者注)太守赵霖吉撰文的《重
修伏虎亭碑记》 ,文末为“康熙二年癸卯冬月记” 。说
明伏虎亭确为康熙二年重修 。《新编曹溪通志》附的
清代《曹溪通志》记有:“释本宗:复鲁山孙居士三章:
`自住幽溪绝访寻 ,松杉手植渐成林 ,漫云未破浮生
梦 ,已觉先空出世心。古树经秋添翠黛 ,晓钟过雨报
新音 ,蒲团坐稳无余思 ,花落苔阶任浅深。”该诗刊
于住持真朴康熙十一年壬子重修《曹溪通志》之前 ,
似可推断释本宗此诗写在 1672年之前 ,所说的“松
杉手植渐成林”应是康熙十一年之前发生的事。《新
编曹溪通志》说:“康熙七年(1668年)平南王尚可喜
请雪 禅师住持南华禅寺法席 ,鼎新曹溪寺宇 ,略具
规模” 。《重修曹溪通志》还收录《平南王重兴南华寺
记》的碑文 ,文中说平南王尚可喜是“岁次戊申仲春
吉旦” ,即康熙七年 ,与上述尚可喜请雪 禅师住持
南华寺的时间是完全一致的 。现今南华寺的 9棵水
松皆分布在寺后九龙泉溪中 ,除 1 号树和 3号树大
体对称分布在伏虎亭两侧之外 ,其余 7 棵皆在伏虎
亭左侧 ,亦即九龙泉溪下游。用树轮钻获得的 7号
树年轮数为 327年 , 4号树为 300年 , 5号树为 294
年 ,8号树为 253年 ,但均未到芯。
综合上述文字记载及测定的树木年轮数 ,可推
断南华寺的古水松除 1 、3号树为明代正德年间栽种
外 ,其余主要为清代康熙初年尚可喜重修南华寺时
322 热 带 地 理 24 卷
种植 。康熙初年天下已定 ,平南王尚可喜坐拥两广 ,
恃功自大 ,清庭恐其反叛 ,尚可喜亦恐清庭生疑 ,故
记录清朝皇帝批示的《清实录》卷 26第 364页记有:
“戊申六月戊子(康熙七年 , 1668年 7月 21日)平南
王尚可喜 ,疏请遣子尚之信入侍 ,允之” 。即尚可喜
以子为人质 ,派尚之信入京侍奉康熙。尚可喜在广
东也大事兴修寺庙 ,礼佛参禅 , 向清皇朝表明无异
志。重兴南华寺是尚可喜“表忠”行动之一。明末清
初战乱南华寺被毁 ,清初尚可喜重修 ,栽种一批水松
于寺后 ,是合乎常理的。
依据水松胸径 、树高和树轮钻获得的年轮数目
分析 ,2号 、3号 、4号 、5号 、7号 、9号树均为清代康
熙初年尚可喜重修南华寺时种植。
6号树树高仅 12m ,胸径 0.29m ,树轮钻获得的
年轮 84年(未到芯),与前述各树很不相同 ,推断为
清末才种植。《新编曹溪通志》收录清代南韶连道林
述训撰的《重修南华寺记》署年为“同治甲戌” ,即同
治十三年(1874年)。此时太平天国已被镇压 ,第二
次鸦片战争亦已结束多年 。广东经济逐渐恢复。康
熙七年重修过的南华寺已栉风沐雨 200 余年 ,也该
重修了。推测 6号树为这次重修寺庙时种植 。当时
可能种下一批 ,但同治年间到光绪末年广东气候寒
冷。据地方志记载:“同治元年正月初一后数日 ,结
冰甚厚”(《英德县续志》)、“同治元年春正月正朔 ,阴
寒 ,山顶皆雪”(《潮州志》)。“同治三年正月十三日 ,
大雨雪 ,山谷积雪 ,半月乃消”(《英德县续志》)、“正
月十七日 ,雪满山”(《广东通志稿》)。“同治七年 ,冬
十一月十七日夜 ,雨霰 。十八日辰刻 ,飞雪 。次夜 ,
又大雨霰”(《望凫楼行馆宦粤日记》 ,清·杜凤治著),
“同治十一年冬大雪”(《化州志》),化州位于广东西
南部 ,纬度为 21°30′N已在北回归线之南颇远 ,化州
也大雪 ,粤北的韶关必更严寒 。光绪年间广东更是
几乎每年都有冰雪记载。例如“光绪三年十二月初
一 、二日 , 连日大雪冰 , 牛羊冻死不少”(《曲江县
志》)、“光绪十一年十二月下旬 ,大雪一昼夜”(《英德
县续志》)。光绪十八年(1893 年)更是全省皆雪 。
“十一月二十八 、二十九两日 ,雨雪如棉花 ,市街厚尺
许 ,山谷中有二三尺厚者 ,经旬不消 ,县署及关帝庙
之大榕 ,含英书院之木棉枯死”(《英德县续志》)。水
松不耐寒 ,英德纬度比韶关偏南 30,现代年均温比
韶关高 0.6℃,英德的榕树 、木棉树都冻死 ,位置偏
北 、较冷的南华寺的寒冷更足以冻死新种植的水松
了。6号树当属“劫后余生”的“幸存者”了 。
3 南华寺水松的生境问题
《广东森林》说:“水松为强阳性树种 ,不耐庇
荫” 。“喜热喜温 ,年平均气温 21-23℃,年降水量 1
500 ~ 1 600mm ,水热同期 ,生长良好”[ 2] 。水松属热
带南亚热带树种 , “适生于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之泽
畔 、河旁一带 ,耐湿而不耐低温;对土壤之适应性强 ,
除盐碱土外 ,各种土壤均相适应 ,在水分较多的冲积
土上生长尤佳。喜光怕旱”[ 7] 。
南华寺现存的 9 棵水松 ,生长在年平均气温
20.1℃、1月平均温 9.5℃、极端最低温-5.3℃、年
平均降雨量 1 676mm 的曲江县北江支流曹溪谷地
中 ,温湿条件和土壤基本符合水松生境要求 。但若
偶遇特大寒潮 ,例如已发生过的-5.3℃极端低温 ,
水松会受冻伤。若加上其他人为因素 ,水松会枯萎。
例如 1号树 , 1998年曲江县绿化委员会挂在树身上
的铭牌写明“长势:良” 。但 1999年 12月粤北出现
历时数日的特大寒潮 ,极端最低温度-5.3℃,这棵
明代古树受严重冻伤。加上近几年寺后九龙泉溪南
侧修建了水泥道路 , 1 号树的树根南侧已被新建的
水泥路面全部掩盖 ,这棵生长了四百多年的明代古
树 ,生境受到致命伤害 ,故 2002年笔者取样时 ,该树
已基本枯萎 。本来 1号树是现存 9棵水松中树高最
长(1998年铭牌标示为 31m)、胸径最粗 ,1998年仍
生长良好的老树 ,却经不起一次特大寒潮和人为(修
路)影响而迅速枯萎。可见南华寺水松生境在恶化。
9棵水松已有 1棵完全干枯 、3棵基本枯萎 、3棵长
势中等 ,仅余 2棵长势良好 。
气候上的条件应是相同的 , 9 棵树彼此相距不
过数米 ,不存在局地小气候差异 。偶尔的特大寒潮 ,
各树同样受冻害。这些古树大多已经历了数百个寒
暑变迁 ,特别是都经历了清末光绪十八年(1893年
初)的严寒(详见前述),可谓饱受寒冷的考验。其中
一些老树曾经不堪寒冷而较长时间基本枯萎。据南
华寺当家和尚缘如大法师(1926年生)说 ,伏虎亭旁
的 1号 、2号 、3号树在 20世纪初曾较长时间枯萎 ,
20世纪 30年代中期又重新抽枝发芽 。《新编曹溪
通志》收录了释观本撰的《南华枯木吟拜序》写道:
“南华祖庭后九龙泉畔 ,有参天老树三株 ,其一上段
已枯折 ,其二丫杈摇落 ,不知几经岁月也。鼓山云公
(指闽籍的虚云大师 , 1933 年起主持 、重建南华寺
———笔者注)乙亥(1935 年)冬期传戒 ,四方来者数
百人。自明代憨山清公(指 1600 年住持憨山大师
———笔者注),冷落数百年之祖庭 ,忽欣欣有朝气 ,而
323 4 期 李平日等:广东韶关南华寺水松的年代及生境初步研究
物(指已枯萎的 3棵老水松———笔者注)感亦於然变
化 ,冬月寒枝 ,忽发嫩叶 ,三株次第向荣。”据中山大
学大气科学系林应河教授等的研究 ,华南在 20世纪
30年代温度较高②。被南华寺僧人传颂的“枯木逢
春” ,正是 19世纪末“小冰期”寒冷把南华寺水松冻
坏 、20世纪 30年代华南气温回升至正距平 0.6℃以
上的结果 。僧人归之于 20世纪 30年代虚云大师重
振南华寺 ,只不过是“适逢其时”而矣。
②林应河 ,郭英琼.逆延华南气温序列方法的探讨.见陈世训主编:“华南地区二千年气候序列的建立”汇报文集.1990。
近年南华寺水松的渐趋枯萎 ,与环境污染有密
切关系。从 20世纪 50 年代起 ,广东省在南华寺北
面直线距离不足 20km 范围内兴建了钢铁厂 、有色
金属冶炼厂 、水泥厂 、发电厂等 ,燃煤排放的 SO2 及
其与雨水结合形成的酸雨时时刻刻侵蚀这些老水
松。曲江县环境监测站从 1988年起开始观测酸雨 ,
当年观测的雨水 SO2+4 浓度 , 2 ~ 5 月为 8.25 ~
12.86mg/ L ,6 ~ 12月为 1.97 ~ 7.96mg/L。雨水的
酸度 pH 值为 3.46 ~ 4.50。1989年观测到的雨水
SO2+4 浓度为 4.10 ~ 16.40mg/ L ,酸雨 pH 值的年平
均值为 4.81 , 4月份酸雨占月总降水量 88.8%, pH
值平均值 4.52 , 6 月份酸雨占月总降水量的 72.
68%。1990年 2 ~ 3 月酸雨的 pH 值为 4.47 ~ 4.
53。1995年 2月份酸雨 pH值 4.95 ,全年平均值 5.
15。2000年酸雨 pH 值为 3.78 ~ 4.96 ,年平均值 4.
50 ,同年采集到的 80 个降水样品 ,酸雨频率达 73.
2%。据曲江县环境监测站的调查 ,单是韶关电厂年
耗煤量已逾200×104t ,韶关钢铁厂年耗煤量 4×104
~ 50×104 t。曲江县 1999年工业废气排放 SO235
063t ,比上年增加 10 034t ,增幅达40.09%,增加速
率之大 ,可谓惊人。环境监测部门观测不完整 ,但从
上述数字仍可以看出:(1)酸雨的酸度颇大;(2)酸雨
率甚高;(3)SO2排放量增加迅速;(4)冬半年的大气
SO2 浓度高于夏半年 ,而南华寺位于冬季风的下风
位置 ,故冬半年 SO2 污染及不良影响最为严重 。南
华寺南面不远处为大宝山矿 ,当夏季吹南风时 ,南华
寺的老水松亦受大气污染之害。笔者在 2002年 9
月 16日在南华寺调查时恰降小雨 ,用 pH 试纸测得
为5.5 ,属酸雨(我国规定 pH 值小于 5.6为酸雨)。
南华寺位于南北走向的曹溪谷地中 ,无论冬半年的
北风还是夏半年的南风 ,南华寺水松都难逃大气污
染和酸雨的环境灾难 。
导致南华寺水松枯萎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不恰当
的人为活动 。首先是寺后九龙泉畔修筑了多条水泥
路 。水松根系特别发达 ,侧根的支根十分发育 ,呼吸
根发达 ,树干基部膨大 。根系一旦被水泥路面覆盖 ,
轻则逐渐枯萎 ,重则死亡 。9号树就是因为近年被
水泥路面紧压 ,已完全干枯 。据寺僧介绍 , 9 号树
1982年长势仍基本正常 ,1982年把土路改为石子路
后 ,9号树逐渐枯萎 。1992年南华寺大兴土木 ,九龙
泉 、伏虎亭等再次修筑 ,围绕九龙泉溪的道路由原来
宽约 3m 扩阔为 4 ~ 5m ,并全部铺了水泥 ,九龙泉溪
被人为缩窄了 , 1号树 、2 号树 、9号树紧贴水泥路 ,
半侧树根完全被水泥路面遮盖 ,呼吸根遭到严重损
伤 ,水松日渐枯萎。其次是一些破坏性人为损毁。
例如 9号树旁长期堆放垃圾 ,垃圾及其渗出的污水
严重毁坏了该树 ,这棵生活了 300多年的老水松终
于被水泥路面和垃圾堆彻底弄死 ,树干的下部已成
空洞 ,完全干枯死亡 。7号树的基本枯萎也是受人
为损伤 ,因为修筑西侧的上山道路 ,在 7号树旁修了
一条小桥 ,桥下还铺了水泥 。7号树的根系被水泥
压着 。须知树根是水松的生命线 ,靠根呼吸和吸收
水分 ,树根被水泥完全遮盖 ,树又怎能生存呢?
4 结语
据树轮钻获得的年轮数及文献记载 ,南华寺现存
9棵水松树龄最老的已 400多年 ,1号和 3号树应为
明代正德年间栽种;6号树应为清代同治末年栽种;
其余 6棵应为清代康熙初年种植 。前人认为“已有千
年”[ 3]或其他推测 ,缺乏年轮实测及文献依据。
韶关南华寺水松是我国目前已知确有数百年树
龄的活水松 ,弥足珍贵。可供地理学家 、植物学家 、
气候学家 、环境学家 、年轮学家深入研究 ,并为接续
地下埋藏古树的年轮研究提供难得的树轮样品 ,为
建立长时间序列的年轮表奠定物质基础。
饱历风雨寒暑 、硕果仅存的南华寺老水松 ,近 、
现代遭逢气候 、大气污染和不恰当的人为活动等伤
害和摧残 ,生境状况日趋恶化。气候和大气污染属
全球性和地区性大环境问题 ,难以解决 ,不恰当的人
为活动则可以改变。例如水泥路面局部改为可渗
水 、透气的石子路;局部道路可适当缩窄以改善古树
的生境;垃圾可以迁走;人为破坏必须坚决制止 。为
了科学研究 、为了南华禅寺 ,都应尽一切努力抢救这
9棵老水松 。
324 热 带 地 理 24 卷
参考文献:
[ 1]莫艳民 ,邓琼 , 张朝发.南华寺里独访现代方丈[ N] .羊城晚报 ,
2002-11-22(A4).
[ 2] 《广东森林》编辑委员会.广东森林[ M ]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1990.214-217.
[ 3] 戚康标 ,常弘 ,缪汝槐 ,等.中国珍稀濒危动物植物辞典[ M ] .广
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01.742.
[ 4] 曲江县志编纂委员会.曲江县志[ M] .上海:中华书局 , 1999.902
[ 5]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东植物志(第四卷)[ M ]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 2000.21-22.
[ 6] 李平日 ,崔海亭 ,谭惠忠 ,等.广东全新世埋藏树木研究[ J] ,热带
地理 , 2001 , 21(3):195-197.
[ 7] 陈植.观赏树木学[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84.185-187。
AGE AND ENVIRONMENTOF GLYPTOSTROBUS PENSILIS IN NANHUA
TEMPLE IN GUANGDONG
LI Ping-ri1 , 2 ,TAN Hui-zhong1 ,LIU Yu2 ,SONG Li-li3
(1.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ophy , Guangz hou 510070 , China;2.Institute of Eavth env 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X i-an 710075.China ;3.Guangzhou Meterorological Bureau , Guangzhou 510080 , China)
Abstract:Nanhua Temple is located in Shaoguan ,Guangdong.It is a famous Buddhism scenic spo t w ith a histo-
ry of 1500 years.There are nine trees of Glyptostrobus pensilis in the temple.Those old t rees are well-known
scene in the temple.But in recent years , one tree has died , three have faded , three others are poor , and only tw o
g row w ell.According to the g row th ring of the trees and histo rical records , it is thought that the t rees w ere
planted respectively in Zhengde Year 14 of the Ming Dynasty ,Kangxi early years and Tongzhi late-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reasons of the t ree w ilt ing are studied by analyzing the local water quality and environments.
It is considered that envi 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nappropriate human activities are the reasons of Glyptostrobus
pensi lis perishing.
Key words:Glyptostrobus pensilis;Age;Environment;Nanhua Temple in Guangdong
(上接第 320页)
A STUDYON MICROCLIMATE IN DIFFERENT SUCCESSIVE VEGETATION
COMMUNITY IN NONGGANG ,GUANGXI
DENG Yan1 , JIANG Zhong-cheng1 , LI Xian-kun2 , LU Shi-hong2 , CAO Jian-hua1 , L I En-xiang1 , LAN Fu-ning 1
(1.I nstitute of Karst Geology , CAGS , Guilin 5410042 , China;2.Gxuangx i Institute of Botany , CAS , Guilin 541006 , China)
Abstract:The main climate factors , such as ai r temperature(AT), relative humidity(RH), soil temperature
(ST)and light intensity(LI)are studied in dif ferent successive communities in karst areas in Nonggang ,
Guangxi .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mean , maximum and minimum AT , and the rate of diurnal variation of
AT drop wi th the evolution of the communities and the vertical variat ion of AT increases w ith the height ;2)di-
urnal variat ion of ST in every successive community has only one peak;3)as the communi ties develop , RH is in-
creasing and the variation of RH becomes small;4)LI also increases w ith the height.
Key words:Karst ;Microclimate;Nonggang in Guangxi;Vegetation community
325 4 期 李平日等:广东韶关南华寺水松的年代及生境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