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史 学 月 刊 2007年 第 4 期
·读史札记·
古代岭南地区土沉香的生产及其社会影响
严 小 青 惠 富 平
土沉香既是薰香料 , 也是稀有的理气活血香药材。
土沉香经济价值很高 , 人们为了取得这种珍贵香料 , 使
土沉香树在历史时期曾遭到大肆损毁和采伐 ,现已成为
濒危树种。学术界对土沉香问题已有初步研究 , 岳庆平
《汉代岭南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史学月刊》2000 年第 4
期)曾提及土沉香是汉代岭南地区多种作物之一;王祝年
等人《海南岛香料植物名录》(《热带作物学报》2002 年第 4
期)罗列了包括土沉香在内的各种海南岛香料植物名称;
黄子锋等人《莞香的利用及栽培》(《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
年第 11期)介绍了土沉香的功用以及现代栽培土沉香的
技术。但这些文献几乎都没有论及古代土沉香的自然
生长 、采收状况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本文拟探
讨古代岭南地区土沉香的生产状况及其对当地社会生
活的影响 ,并期望能由此引起人们对沉香树资源的重视
与保护。
一 古代岭南土沉香树的野生状况
湖南 、江西南部和广西 、广东北部交界处的越城岭 、
都庞岭 、萌渚岭 、骑田岭 、大庾岭被称为五岭 , 五岭以南
地区则被称为岭南 , 它包括今天广东 、广西 、海南一带 ,
亦称“岭外” 、“岭表” 。 土沉香树是岭南特有的常绿乔
木 ,高 6 米~ 20 米不等 , 树皮平滑 , 浅灰色或深灰色 , 木
身白色或浅黄色 , 因而又称“白木香” 。岭南气候较热 、
雨水充沛 、光照充足 , 有利于土沉香树的生长及土沉香
的结成。土沉香是在白木香树体受损 、虫蛀或腐朽后树
脂的结块。白木香树在五岭以南能结成土沉香 , 而在五
岭以北则只是一种普通木材 , 并没有香味(清 · 吴震方:
《岭南杂记》)。
沉香的来源有两种。《交州异物志》 、《南州异物志》
等所记的沉香原产于越南 、印度 、马来西亚等地 , 属瑞香
科的沉香(Aquilaria agallocha), 也可称为“蕃沉” , 我国
古时不产 , 1950 年代后才引种栽培成功(缪启愉 、邱泽奇:
《汉魏六朝岭南植物“志录”辑释》 , 农业出版社 1990 年版)。
《异物志》 、《桂海虞衡志》 、《广东新语》等文献所记是与
前者同属的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产于我国海南
岛 、广东 、广西等地。因其原产我国 , 别名“土沉香” , 简
称“沉香” ,以别于 A.agallo cha。因“蕃沉香”与“土沉香”
都可称为沉香 ,一般文献往往将其混为一谈。宋朝人范
成大分辨得很清楚 , 他说 , “沉水香 , 上品 , 出海南黎峒 ,
亦名土沉香” ;而“沉香 ,出交趾(越南)” 。根据《南方草木
状考补》中关于“沉香”的解释 , 岭南所产沉香 , 也正是
“土沉香”(白木香)。本文所讨论的就是原产于中国的瑞
香科沉香属(A qui laria Lam)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的树
脂结块———“土沉香” 。
岭南产香的地方 ,或被称为“香洲”([ 南朝] 梁 ·任 :
《述异记》), 或被称为“香林”(南朝· 沈怀远:《南越志》), 或
被称为“香山”(清 ·屈大均《广东新语 ·香语》 , 卷二六), 这
些地方都因产香而得名 ,沉香便出其中 。明代周嘉胄称
“香最多品类 , 出交 、广 、崖州及海南诸国”(周嘉胄:《香
乘》 ,卷 1), 李时珍也提出“(土沉香)岭南诸郡悉有 , 傍海处
尤多 , 交杆连枝 ,冈岭相接 ,千里不绝” ,可知明代及其以
前岭南的野生白木香树(土沉香树)还有很多。岭南有适
合白木香等香料生长的条件。 周嘉胄称:“凡香品皆产
自南方。南 , 离位 ,离主火 , 火为土母 , 火盛则土得养 , 故
沉水 、旃檀 、熏陆之类多产自岭南海表。”(周嘉胄《香乘》 ,
卷一二)对于岭南自然环境与香料生长的关系 , 屈大均的
分析非常具体:“岭南火地 , 太阳之精液所发 , 其草木多
香……而香木得太阳烈气之全 , 枝杆……皆能自为一
香” ;而且土沉香以海南产量最多 , 品质最好 , 故“语曰海
南多阳 , 一木五香。海南以万安 、黎母东峒香为胜 , 其地
居琼岛正东 ,得朝阳之气又早” 。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
条件 , 使得海南出产“香尤清淑”的土沉香。
二 野生土沉香的品种与采收
一般情况下 ,白木香树树龄越长 , 香脂沉积越久 , 香
料品质越好 。此外 , 受产地 、环境和采收方法的影响 , 土
沉香的香味变化万千 , 沉香的品种多样 , 命名亦各有不
同。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 , 将土沉香分为蓬莱
香 、鹧鸪斑香 、笺香等。明代李时珍按药性品质将土沉
香分为入水即沉的“沉香” 、入水半沉的“笺香” 、入水不
沉的“黄熟香”三等。《香乘》则把“土沉香”分为四品:因
香木自然枯死而膏脉凝结的为“熟结” ,因刀斧伐凿香木
而使树脂凝结的为“生结” , 从枯朽香木中挖剔出的为
“脱落” , 因虫蛀树体而使香脂凝结的为“虫漏” 。 土沉香
·122·
的种类也可从外观看出:色如鸟羽的被称为“鹧鸪斑” 、
形如兽牙的叫做“马牙” , 掷地有声的又可称作“铁格” 、
“菱角壳” 、“香角”(陈伯陶:《民国东莞县志》 ,卷 14)等。
依采香人的经验 ,土沉香品质随香木生长的土壤条
件的变化而有所区别。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提到:
“香在地而不在种 , 非其地则香种变。其土如鸡子黄者 ,
其香松而多` 水熟 ;沙黑而多土者 , 其香坚而多`生结 ,
能耐霜雪。又以泥红名朱砂管者或红如曲粉者 、硗确而
多阳者为良土” 。“水熟” 、“生结” 是指香的品质。“水
熟”又称为“黄熟” , 出产“水熟”的土壤疏松 , 砂石多 , 因
此香的品质较松 ,多为入水不沉的“黄熟香” 。“生结”又
称为“血格” 、“黑格” 。出产“生结”的土壤较坚实 、沙黑 ,
树脂容易结成品质坚硬 、入水即沉 、纯度高的沉香。屈
大均称:“曝之日中 ,其香满室 , 不必焚 , 而已氤氲有作
矣。”可知香的品质随土质的变化而不同。
除了土质以外 ,土沉香的品质与采香的时间也有密
切关系。春天气候湿润 ,采收的沉香多水气。夏季气候
炎热 ,采收的沉香比较干燥 。秋 、冬季气候转凉 , 香木精
华内敛 ,采收的沉香没有木气 ,香气很纯。凿树采香“贵
以其时”(屈大均《广东新语·香语》), 故土沉香的采收多发
生在秋 、冬季 , 此时各地的香商都纷拥而至。这些买香
的商人先祭山神 ,贿赂当地的头目(黎长),再用牛或酒作
为代价雇用“香仔”入山采香(清·张长庆《黎岐纪闻》)。香
树丛生的山中多虎狼毒蛇 ,采香人往往结群入山(清·吴
震方《岭南杂记》)。香树只有遇到病害后才会结香 , 其枝
叶萎黄 ,有经验的采香人一看就知该树已经结香 , 可以
伐取。如果运气好 , 香仔们入山一两天便有所得;运气
不佳者 ,入山半个月也徒劳无功 , 但即此香商也不能索
回其所给的“费用”(牛或酒)。香商往往能用一头牛换回
一担香 ,从中能挑选出沉水的佳品则不到十分之一。土
沉香(Aqui laria sinensi s)气味氤氲 ,“价与金等”(宋·周去非
《岭外代答》)、“一片万钱”(宋·蔡绦《铁围山丛谈》), 品质远
胜于“气味腥烈”(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志香》)的蕃沉
香(Aqui laria agallocha)。且不说平民百姓 , 就是一般官员
也不敢多买价格昂贵的土沉香。受暴利驱使 ,岭南的采
香业一度非常繁荣。
随着对土沉香的过度采伐 , 野生土沉香资源日渐枯
竭。清代以后一些“香林” 、“香山”不再盛产土沉香 , 只
是徒有虚名。《广东新语 ·香语》等历史文献中就有了
“香山皆废” 、“人力补之”等记载。
三 土沉香的人工栽培
白木香树只有受到刮风 、虫蛀或刀斫等外力伤害
后 ,才会在枝杆 、根部伤口处结香 , 因此“结香者百无一
二” 。但香树一旦结香 , 树根所吸收的养分不易上行 ,又
意味着香树开始走向死亡。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 ,人
为的过度采伐 ,使野生土沉香资源逐渐枯竭。早在宋代
苏东坡谪居岭南期间 , 曾描述购香者贪婪无度 、竭泽而
渔之状:“沉香作庭燎 , 甲煎纷相如。 岂若注微火 , 萦烟
袅清歌。贪人无饥饱……本欲竭泽渔 , 奈此明年何?”
(宋·苏轼《沉香山子赋》 ,林冠群《新编东坡海外集》 ,海南出版
社 1992年版)宋代以后是香料需求急剧增长的时期 , 为满
足市场对土沉香的需求 ,我国岭南出现了人工栽培的白
木香。广东是白木香树的主要栽培地 ,这里的沉香也被
称为莞香或女儿香。 因栽培香料比种植水稻等粮食作
物获益要多 ,人们都乐于种香。 明清时期 , 广东土沉香
的人工生产已很有规模。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对土
沉香的栽培地点 、栽培条件以及采集土沉香的方法都有
详细描述。
广东的大岭山 、寮步等镇自古是莞香(土沉香)的主
要产地。大岭山镇明代以前已广泛种植土沉香 , 这里的
金桔岭 、马蹄岗 、鸡翅岭 、白石岭 、龙岗 、大沙 、梅林 、牛眠
石 、百花洞一带产香最为著名(《香谱》 、《香乘》 、《广东新
语》)。这些地方土壤瘠硗多砂石 ,适合栽培土沉香。屈
大均提出种香时需要先选择“开至数尺 , 黄砂石相杂 , 坚
实而瘠”的山土 , 土壤如果不含砂石 、质地太粘 、颜色纯
黄或纯黑就属于不宜种植香木的“恶土” , 种出的土沉香
色泽难看 、味道呛人 , 质地如同饴糖般稀软。
土沉香都是用树子繁殖。 香树生长约八九年或十
余年后 , 香农开始在香树上凿口开香门 。开香门的具体
方法是:在距地面1.5~ 2 米处的树干上顺砍数刀 , 刀口
深约 3~ 4 厘米 ,待其分泌树脂。树脂经数年不断积聚 ,
即可割取土沉香。割取时造成的新伤口 , 仍可继续生成
土沉香。另一方法或是在距离地面约 l米处的树干上 ,
凿成深约 3~ 6 厘米 、直径约 3 ~ 10 厘米的数个小口 , 然
后用泥土封好 ,待伤口附近的木质分泌树脂 , 数年后生
成土沉香 , 即可割取。这种方法比较常用。土沉香的采
集量自少而多 ,直到香树死亡。
凿取的香料依其质地可分为“白木香” 、“镰头香” 、
“沉香” 、“牙香”(又名“女儿香”)。凡初开香门所采的白木
香 , 品质最低。从旧香口凿出来的香块叫“镰头香” , 这
种香无油质 ,但应用较广。“沉香”来源于一些老白木香
树的树头 , 富含油质 , 把它们大块地凿下来 , 再将无油质
部分铲去 , 留下的油质部分具有很好的安神止痛功效。
“牙香”凿自多年开采的老香树 , 油质丰富 ,质地“黑润脂
凝” ,香农凿成一条条如手指大小的马牙形 , 是莞香中之
珍品。
四 土沉香对古代岭南经济社会的影响
作为地区特产 , 土沉香对古代岭南社会经济的影
响 , 首先表现在它们是“黎人”(即岭南靠采香为生的土著居
民)的生活来源。古代所用沉香或是出自岭南的土沉香 ,
或是从域外传入的番沉香。土沉香品质更好 , 香商能从
中牟取暴利 ,愿意贩卖 , 因此历史上岭南以香料贸易闻
名。苏东坡谪居海南时曾写道:“海南多荒田 , 俗以贸香
为业……民无用物 , 珍怪是殖。 播厥薰木 , 腐余是穑。”
·123·
说的是当时海南居民伐木采香 , 以土沉香换取粮食等生
活所需的情况。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黎人生长香
中 ,饮食是资” 。牛是黎人社会生活中的畜力工具和祭
天之物 ,米是黎人的果腹之粮 , 香商往往用牛或米换取
他们的土沉香(周嘉胄《香乘》卷一引《东坡集》牛易沉水香)。
相比海南岛 , 古时广东的交通比较便利 , 经济相对
发达。香商一般先将土沉香从海南岛运至广东 , 再进行
贩卖。明代 ,广东就有由香市 、药市 、花市和珠市组成的
四大著名圩市 , 其中以买卖土沉香的香市最为兴旺。
《广东新语》卷二六载:土沉香寸香寸金 , “当莞香(土沉
香)盛时 , 岁售逾数万金” 。对于交易如此活跃的土沉香 ,
朝廷制定了相应的香税条目。以万历十七年为例 ,“奇
南香(一种品质上乘的土沉香)每斤税银二钱四分;土沉
香每十斤税银一钱六分”(周嘉胄《香乘》 ,卷二五)。岭南地
区土沉香交易量很大 , 如果加上其他香料的税银 , 朝廷
每年的香税收入不会太少。
土沉香还是岭南向朝廷进贡的特产。自唐代以来 ,
一直有广州 、欢州 、儋州 、琼州进贡土沉香 、詹糖香的文
献记载(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 ,贡献部)。《南
海志》的相关记载较为详细:“(南海郡)土贡沉香一十斤 ,
詹糖香二斤”(元·陈大震《大德南海志》)。屈大均曾说 ,在
盛产土沉香为第一的“金桔岭” , 每年所产的绝品土沉香
也就数斤。因为是供给皇亲贵族享用的 , 地方向朝廷进
贡的土沉香品质应属上乘。这样的香料朝贡 ,像其他苛
捐杂税一样 ,也给岭南人们带来了灾难。一些贪官污吏
不仅低价收购香料 , 还巧立名目 , 将缴纳土沉香的任务
分配到每个“香户”(周嘉胄《香乘》卷九引《述异记》), 以此来
谋取暴利。宋时有官员曾言 , “四州军在海外官吏并不
据时估实值 ,沉香每两只支钱一百三十文。既不可买 ,
即以等科配香户 , 下至僧道乐人画匠之类 , 无不及者” 。
当地居民多因此而破产 ,或流离失所 ,“海南大患无甚于
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三一★)。香民难以承
受重负 , 予以反抗 ,就发生了“杀里役数人” 、“秃其树”等
事件 , 使土沉香的生产“至雍正初 , 盖一跌不复振”(陈伯
陶《民国东莞县志》卷十四引《周志》)。
康熙七年 ,时任崖州知州的张擢士觉察到采办土沉
香之艰难 , 并针对赋贡征收起解的流弊 , 上书朝廷 , 请求
免除香料进贡。他在谏言中提到:土沉香是千百年而一
结的珍物 , 被“竭泽而渔”般采伐后 , 已很稀少 , 若要再有
土沉香采伐 ,需要等待千百年之后;“况琼属十三州县供
香百斤 , 而崖独有十三斤之数。嗟! 崖荒凉瘠苦 , 以其
极边而近黎也”(清·宋锦《乾隆崖州志》 , 卷十)。张氏谏言
文辞恳切 , 又不乏真知灼见。朝廷最终采纳了张知州的
建议 , 准许岭南地区从此不用再进贡土沉香。尽管此时
土沉香不再是朝贡之物 ,但那些唯利是图的香商并没有
停止采香 、贩香的活动。采香业的延续和扩大导致人们
对白木香的掠夺式采伐 ,加之白木香种子极易丧失萌发
力 , 天然更新能力弱 , 使白木香树在广东等地已濒于绝
迹。现广东省内的白木香种群已较为罕见 , 仅存零星散
生的植株。
收稿日期 2006—09 —09
作者严小青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
生;惠富平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责任编辑 龙 田】
从《朱子语类》看朱熹的理想主义历史观
李 士 金
一个国家和民族怎样看待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 ,
也就是说 ,对待自己国家和民族历史的态度如何 , 关系
该国家和民族的目前和未来发展甚重。历史的经验和
教训不能忘记 ,已经是一个公认的基本原理。本文希望
通过讨论和探索朱熹理想主义的历史观 , 来回答一些现
实和未来都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
一 朱熹对帝王的批评
为什么说朱熹的历史观是理想主义的? 因为他对
历史的发展过程始终持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批评态度。
上至最高统治者的皇帝 , 下到一般的平民百姓 , 他一概
用作为“人”的理想主义标准来要求和衡量。 以帝王为
例 , 他真正心许的只有带有传奇色彩的尧 、舜 、禹 、汤 、
文 、武 ,他不但认为那时的天运气数有利于圣君贤相的
出现 , 而且也确认这些伟大的君主有德有位 , 是后世君
主永不磨灭的光辉典范。 他们不但有为人民谋幸福的
伟大愿望 , 而且具有为人民谋幸福的实际能力。 他们不
是语言口号的伟大圣贤 ,而是实际行动的政治权威和精
神权威合一的盛世表率! 他们的道德品质能力是经过
历史的严峻考验的。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