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稻麦轮作FACE系统平台Ⅰ.系统结构与控制



全 文 :稻麦轮作 FACE系统平台Ⅰ. 系统结构与控制 3
刘 钢1  韩 勇1  朱建国1  冈田益己3  中村浩史3  吉本真由美2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实验室 ,南京 210008 ;2 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 , Tsukuba 30528604 ;
3日本东北农业研究中心 ,Morioka 02020198)
【摘要】 在稻麦轮作水稻田建立 FACE系统 ( Free2Air CO2 Enrichment) ,即 CO2 浓度的控制和监测系统平
台.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平台的 CO2 浓度进行监测控制 ,根据大气中的 CO2 浓度、风向、风速 ,作物冠层
高度的 CO2 浓度及昼夜等因素的变化调节 CO2 气体的释放速度及方向 ,实现 FACE圈的 CO2 浓度高于周
围大气 CO2 浓度 200μmol·mol - 1 . 试验表明 ,影响控制精度的主要因素有风速、作物和土壤呼吸作用和扩
散层高度. 经过控制方程参数调整 ,在白天 ,控制精度达到 80 %的时间占总时间的白天达到 83 % ,夜晚为
68 %. FACE圈内的 CO2 分布基本均匀. 平均 CO2 设置浓度白天为 557mol·mol - 1 ,晚上为 608mol·mol - 1 .
圈内 CO2 浓度分布基本上沿放气管对称分布 ,由边沿向中心逐步降低. 2001 年水稻生长季节平均控制精
度 ( TAR)达到白天 1. 03 和晚间 1. 09.
关键词  开放式空气 CO2 浓度增高 ( FACE)  稻麦轮作  系统平台结构和控制
文章编号  1001 - 9332 (2002) 10 - 1253 - 06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Rice2wheat rotational FACE platform Ⅰ. System structure and control. L IU Gang1 , HAN Yong1 ,ZHU Jian2
guo1 ,M Okada3 ,H Nakamura3 ,M Yoshimoto2 , (1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 N an2
jing 210008 ;2 N ational Institute of A gro2Envi ronmental Sciences , 32121 Kannondai , Tsukuba , Japan 3052
8604 ;3 Depart ment of Biology and Envi ronmental Sciences , Tohoku N ational A gricultural Ex periment S ta2
tion , A kahi ra , S himokuriyagaw a , Morioka , Japan 02020198) . 2Chin. J . A ppl . Ecol . ,2002 ,13 (10) :1253
~1258.
A Free Air CO2 Enrichment ( FACE) system for rice and winter wheat rotation was established ,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was controlled to 200μmol·mol - 1 above ambient by computer system platform according to ambi2
ent CO2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 wind direction , wind speed , canopy height and day2night changing. Experi2
ments showed that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control precision are wind speed , crop and soil respiration and
thickness of diffuse layer. After parameters adjustment , in daytime the time fraction for control precision achieve
80 % is 83 % , in night is 68 %. The CO2 concentrations distribution in FACE rings are uniformity. The set
CO2 is 557mol·mol - 1 in daytime and 608 mol·mol - 1 in night . In 2001 rice season the target achievement ratios
( TAR) were 1. 03 after sunrise and 1. 09 after sunset , respectively.
Key words  Free2air CO2 enrichment ( FACE) , Rice2wheat rotation , Platform structure and control.3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 ( KZCX222408) 和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资助项目 (40120140817) .3 3 通信联系人.
2002 - 06 - 28 收稿 ,2002 - 08 - 18 接受
1  引   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 ,由于人类活动 ,大气中的 CO2
含量在不断增加 ,由 1765 年的 275μmol·mol - 1增至
目前的 350μmol·mol - 1 . 据预计 ,到 2025 年将比
1765 年增加 1 倍 , 到本世纪末将比目前增加 1
倍[2 ] .大气中 CO2 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和对生物过
程的影响 ,无疑是气候变化与农业关系的基本问
题[1 ] .进行农田生态系统对大气 CO2 浓度升高的响
应及反馈作用研究 ,不仅有助于揭示大气 CO2 浓度
对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影响机理 ,预测可能的
变化趋势 ,而且也是国家制订粮食生产和化肥、农药
生产长远规划 ,保证 21 世纪粮食供应的需要. 研究
CO2 浓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及其生理、生化过程的影
响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20 世纪 80 年代前主要通过
提高温室、培养箱或开顶式气箱中 CO2 浓度 ,观察
植物生理、生化等的一系列变化[3 ] . 但是相应的试
验条件如温度、风速、湿度、降雨等因素与自然条件
相去甚远 ,特别是系统中植物与昆虫、病源的隔
离[4 ] . 从这种环境中所取得的研究结果预测自然环
境中 CO2 浓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较多的不确
定性. 80 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开放式空气 CO2 增加装
置即 FACE 系统 ( Free2Air CO2 Enrichment ) . FACE
即在近地面空气中增加 CO2 浓度. FACE 系统是一
个模拟未来 CO2 增加的微域生态环境. 根据冠层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2 年 10 月  第 13 卷  第 10 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Oct . 2002 ,13 (10)∶1253~1258
CO2 浓度测定结果 ,由控制系统实时调节 FACE 圈
层内的 CO2 浓度 ,使之保持在高于对照的设定浓度
值 (已经建立的 FACE 系统设定的 CO2 浓度高于对
照 200μmol·mol - 1) . 由于 FACE 圈没有任何隔离设
施 ,气体可以自由流通 ,因此系统内部通风、光照、温
度、湿度等条件十分接近自然生态环境. 在这一微域
生态环境条件下进行 CO2 增加的模拟试验 ,获得的
数据更接近于真实情况. 虽然 FACE 技术的发展才
10 多年 ,已涉及的生态系统有森林、草地、农田等 ,
研究的作物有小麦、棉花、玉米、水稻等. 国际上已经
运行的 FACE 系统有 10 个左右[5 ] .
FACE 研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中
CO2的目标浓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 为了保证
CO2 浓度在目标浓度范围需要不断补充 CO2 ,不仅
所需费用大 ,且技术要求高 ,故 FACE 研究主要在
美国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进行. 日本是第一个采
用 FACE 方法并采用纯 CO2 气体随自然风扩散方
式对水稻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的国家. 我们的 FACE
系统也是这个工作原理[6 ] .
国际上尚无采用 FACE 方法对集约种植下的
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的先例. 正在实施的中国水
稻/ 小麦 FACE 试验 ,是首次在低纬度地区进行稻/
麦轮作试验 ,在一年 365d 中 24h 模拟 2050 年前后
的大气 CO2 浓度 ,这也是世界上首次进行农田生态
系统对大气 CO2 浓度升高响应的连续观测. 中国水
稻/ 小麦 FACE 研究 ,将为国家制订 21 世纪的粮食
安全保障对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211  研究地区概况
稻麦轮作 FACE系统平台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安镇镇年
余农场 (31°37’N ,120°28’E) . 土壤类型为黄泥土 ,年降水量
1100~ 1200mm , 年平均温度约 16 ℃, 年日照时间大于
2000h ,年无霜天数大于 230d ,耕作方式为水稻、冬小麦轮
作. 平台共有 3 个 FACE 实验圈和 5 个对照圈. FACE 圈与
FACE圈之间 ,FACE圈与对照圈之间的间隔大于 90m ,以减
少 CO2 释放对其他圈的影响 ,平台各对照圈、FACE 圈分布
见图 1.
212  平台构成
  CO2 气体供应装置由 20t 容积的 CO2 储液罐、空气交换
式气化装置、压力调节及送气管道组成. 控制系统由主控计
算机、放气管及 CO2 采样分析系统组成. 每个 FACE 圈是一
个对边距为 12m 的 ,由 8 根释放 CO2 气体管带围成的八角
形 ,每根放气管长度为 5m ,材料为塑料灌溉用管 ,可以承受
200kPa压力 ,放气管面向圈内一面有很多呈锯齿状分布的
图 1  FACE 平台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FACE platform.
Amb :对照圈 Control ring ; FACE : FACE 圈 ,FACE ring.
小孔 ,孔径约 0. 5~0. 9mm ,放气管的高度调节在作
物冠层上方 50~60cm 处 ,以保证作物冠层上方有
足够的高 CO2 浓度和气体扩散空间. 沿边界向内
1m 宽度作为缓冲区 ,有效实验面积约 80m2 . 圈内有
17 个 CO2 气体采样头 ,采集 CO2 气样供控制系统
分析圈内 CO2 浓度分布. 其中在圈中心作物冠层高
度有一个控制用 CO2 采样口 ,所采集气样的 CO2 浓
度作为控制系统检验控制状况的参量. 有 13 个采样
口位于圈内不同位置作物冠层高度 ,另外 3 个位于
不同的高度. 有 1 个采样口和控制用采样口在同一
位置 ,当校正仪器时 ,该采样口即作为控制用采样
口.气体释放的控制由螺纹杆阀门、8 端开关阀、16
端采样阀及 2 台 CO2 分析仪 (L I - 6252) 和数据记
录仪组成的采样及控制装置完成 (图 2) .
图 2  平台结构示意图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platform consturction.
213  平台控制
21311 风向风速控制  为了控制 FACE圈的 CO2 浓度 ,首先
必须考虑风向和风速. 在每个 FACE 圈中心 2. 5m 高度上都
安装了一组测定风速和风向的传感器 ,每秒测定 1 次风速和
风向 ,用 5s 平均值作为控制参数 ,由于风速测定的精度限
制 ,最低风速为 0. 3m·s - 1 ,低于 0. 3m·s - 1时 ,即设定为无
4521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3 卷
风.当风速 < 0. 3m·s - 1时 , FACE 圈的 8 根放气管以对边同
时开放方式分为 2 组以 10s 间隔轮流开放. 当风速 0. 3 ≥m·
s
- 1时 ,根据风向 ,上风处的 3 根放气管开放 ,释放纯 CO2 气
体.
与风速相关的控制主要是在放气阀门开启的上下限上.
由于控制计算是非常快的 ,而从 CO2 释放到分析仪检测到
相应的释放量 ,在风速每秒 1m 的情况下 ,需要近 8s 的时间 ,
这会造成阀门间隙开启过大及释放过量的 CO2 气体 ,从而
导致 CO2 浓度起伏波动. 而上下限的设置 ,可防止螺纹杆阀
门的直流输入信号的这种变化.
相应的限制方程是风速 5min 平均值的直线方程. 如图
3 所示 :阀门的中间值 ,在 5min 风速平均值大于 X1 而小于
X2 时 ,是一斜率为 ( Y2 - Y1) / ( X2 - X1) 的直线方程 ;在
5min 风速平均值小于 X1 和大于 X2 时 ,分别为 Y1 和 Y2.
Y1 值决定了阀门开启的上下范围 ,斜率可以通过调节 Y2、
X2 等参数来改变. 另一方面 ,晚上和白天的风速常常是不一
样的 ,而且作物处于呼吸状态 ,所需的 CO2 比白天少. 因此 ,
可以设置不同的上下限参数. 根据气象数据 (1 年) 表明 ,安
镇试验区的年平均风速最大时可达到 5~6m·s - 1 (受有台风
影响时更大) . 风速大有利于来自释放管的纯 CO2 气体的扩
散 ,控制精度更好. 但是 ,风速变化的范围宽 ,其不稳定性因
素也就增加. 特别是在夜晚 ,常常有 5、6 个 h 的无风时间 ,这
给气体的扩散带来困难. 而且 ,此时土壤和作物的呼吸产生
的 CO2 对控制目标浓度造成严重干扰. 我们已观测到 ,在水
稻期间、无风 1h 的情况下 ,对照区的 CO2 浓度可上升
100μmol·mol - 1 ,即每个控制周期 (6min) 目标浓度变化有
10μmol·mol - 1 . 随着控制目标浓度的上升 , FACE圈的CO2
图 3  风速与螺纹杆阀门开启上下限关系
Fig. 3 Relationship between wind speed and upper and lower levels of
valve opening.
不断积累 ;而当呼吸作用下降时 ,控制目标浓度也降低 ,但由
于扩散困难 ,使得控制目标无法完成.
21312 CO2 浓度控制  平台对 FACE 圈的 CO2 浓度控制受
对照圈 CO2 浓度和 FACE圈中心作物冠层高度处 CO2 浓度
以及 FACE圈中 CO2 浓度分布的影响. 5 个对照圈中的 3 个
是作为大气 CO2 浓度采样用的 ,在其中心位置作物冠层高
度各有 1 个采样口 ,平台对 3 个对照圈中心作物冠层高度的
CO2 浓度每隔 1s 测定 1 次 ,每 5s 进行 1 次平均 ,取 3 个对照
圈中平均值最小的 1 个值再加上 200μmol·mol - 1作为 FACE
圈的控制设置值 ,同时记录 1min 的平均值.
  每个 FACE圈内有一个 CO2 分析仪专门用于测量控制
用采样口的 CO2 浓度 ,用 5s 平均值作为控制方程的参数. 平
台对 FACE圈内 CO2 浓度分布的测定是由平台中的另一台
CO2 分析仪完成 ,以 1min 的间隔对分布在圈内的 16 个采样
点进行采样分析. 在 1min 的时间里 ,双头抽气泵的一头用于
清洁下一个待测采样管道 ,另一头前 30s 用于清洁待测采样
管道和分析仪 ,后 30s 测定 CO2 ,每秒 1 次. 每一轮测量中 ,
每一个采样点的 30s 平均值被记录. 对照圈和 FACE 圈的
CO2 测定使用的是带有温度补偿和减压装置的 L I26252 CO2
分析仪. 分析仪每 2 周用 950μmol·mol - 1的 CO2 标准气标定
1 次 ,以减少测定误差.
21313 控制方程  平台是将 FACE 圈的 CO2 浓度控制在比
大气 CO2 浓度高 200μmol·mol - 1的浓度. FACE 圈的测量控
制器根据 PID 方程的计算结果通过控制螺纹杆阀门的开启
程度 ,控制 CO2 气体的释放量 ,使 FACE 圈中心的 CO2 浓度
高于大气 200μmol·mol - 1 . PID 控制框图 (图 4) 如下 : PID 控
制方程由 3 部分组成 :偏差比例调节 M t r — P、积分比例调节
M t r —I 和微分比例调节 M t r —D . 偏差比例分量中 ,其调节
量与偏差大小成正比 ;积分比例分量可消除静态误差等缓变
的微小偏差 ,调节量正比于偏差对时间的累计值 ,积分时间
太小 ,会造成较大的波动幅度 ,积分时间太长 ,对干扰不能及
时克服 ;微分比例分量用来遏制扰动变化的趋势 ,进行超前
调节 ,其调节量正比于干扰的变化速度 ,但对不变或缓变的
干扰无作用.
  方程如下 :
  Mtr —P = P ×(Set —CO2 - CO2 —5S)
  Mtr —I = I ×[1/ 12 ∑1 - 12 (Set —CO2 - CO2 —5S) ]
  Mtr —D = D ×[ (Set —CO2 —n - 1 - CO2 —5S—n - 1) - Set —
  CO2 —CO2 —5S]
  这里 ,P、I、D 为比例参数 ,根据经验确定. Set
-
CO2 为控
制计算机选定的控制目标设置值. CO2 —5S 为控制测量点的
5s平均值 . [ 1/ 12 ∑1 - 12 ( Set —CO2 - CO2 —5 S) ]是1min偏差
图 4  PID 控制方程框图
Fig. 4 Frame of PID control function.
552110 期            刘  钢等 :稻麦轮作 FACE系统平台 Ⅰ. 系统结构与控制         
平均值. N - 1 项是前 5s 的相应值.
  所以 ,PID 计算值为 :
  PID —mV = Mtr —P + Mtr —I + Mtr —D
  而控制螺纹杆阀门的输出电压是以前 5s 的输
出值上来调节 ,即 :
  OU T—mV = OU T—mV —n - 1 + PID —mV
  整个测量控制过程在 5s 内完成 ,即每 5s 间隔
对螺纹杆阀门的开启程度进行一次调节.
3  结果与讨论
311  运行情况
  FACE 系统平台从 2001 年 6 月 14 日水稻栽秧
起开始运行 ,经整个水稻生长季节不停机的运行 ,系
统平台工作基本正常. 由于 2001 年水稻是 FACE 项
目的第一次试验 ,大量的工作主要在系统平台的硬
件组装以及数据分析软件的建立上. 从 6 月 14 日至
8 月 13 日 ,没有对控制参数进行调节 ,此时螺纹杆
控制阀的开启上下限不随风速而变且昼夜相同. 即
阀门上限为 1500mV , 下限为 0mV , 中间值为
750mV. 从 8 月 14 日起 ,我们开始调节控制参数 ,包
括 PID 比例参数.
312  目标完成比 ( TAR 值)
  平台的控制状态通常用 TAR ( target achieve2
ment ratio)值来表示 , TAR 值计算如下 :
  TAR = FACE 圈 CO2 测定值/ 设定值
  对于一个给定的时间或环境条件如水稻生长季
节、特定的风速 ,可以用测量控制器记录的 CO2 浓
度 5s 平均值或 1min 平均值来考察 FACE 圈的控制
状况. TAR 为 1 ,表示控制精度好 , TAR > 1 ,表示在
大部分时间内控制浓度大于设定值 , TAR < 1 ,表示
在大多数时间内控制浓度小于设定值. 以 FACE2
为例 ,从数据精度分析表 (表 1)可以看出 ,8 月 14 日
前 ,在夜间 ,控制精度达到 80 %的时间只占总时间
的 51 % ,白天也只达到 61 %. 经过参数调整 ,在夜
间 ,控制精度达到 80 %的时间占总时间的 68 % ,白
天达到 83 %. 参数调整虽然提高了控制精度 ,但夜
间的控制精度低于白天的控制精度. 影响控制精度
表 1  参数调整前后 FACE 2 圈控制状况
Table 1 FACE ring 2 contral status before and after parameters adjus2
tion
时间表 Time 精度 Precision( %)
≥95 % ≥90 % ≥85 % ≥80 % < 80 % TAR
白天 Day (6/ 14 - 8/ 13) 17. 95 34. 90 49. 47 61. 11 38. 89 1. 03
夜晚 Night (6/ 14 - 8/ 13) 13. 85 27. 16 39. 42 51. 31 48. 69 1. 10
白天 Day (8/ 14 - 10/ 18) 29. 78 55. 62 72. 79 82. 62 17. 38 1. 03
夜晚 Night (8/ 14 - 10/ 18) 20. 38 39. 62 55. 62 67. 58 32. 42 1. 09
的主要因素有风速、作物和土壤呼吸作用和扩散层
高度.
313  风速的影响
  FACE 系统平台是建立在随风速风向释放纯
CO2 的基础上的. 以 FACE2 为例 ,表 2 和表 3 是参
数调整前后夜间和白天各风速范围的控制状况. 从
表 2 和表 3 可以看出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 ,控制精
度随风速的增加而提高. 无风或微风时 ,气体的扩散
平衡 ,基本上是浓度差控制. 因此 ,风速是影响控制
精度的最主要的因素. 由 2001 年水稻生长季节
FACE2 圈的风速状况 (表 4) 可以看出 ,在稻季夜间
的风速要远小于白天 ,夜间小于 1m 的风速的时间
达61 % ,这正是选择控制参数的困难所在 ,导致
FACE 圈中夜间的控制精度降低. 且晚间经常有
雾水存在 ,空气湿度大 ,气体重量增加 ,扩散平衡更
表 2  FACE 2 参数调整前后夜晚的控制状况
Table 2 FACE ring 2 contral status in night before and after parame2
ters adjustion
日期
Date
风速 Wind speed(m·s - 1) 精度 Precision( %)
≥95 % ≥90 % ≥85 % ≥80 % < 80 %
6/ 14 - 8/ 13 ≤0. 3 10. 05 20. 50 30. 66 41. 02 58. 98
0. 3 <~≤1 8. 85 17. 41 26. 75 36. 64 63. 36
1 <~≤2 12. 37 24. 26 35. 35 47. 72 52. 28
2 <~≤3 22. 01 42. 67 60. 18 74. 77 25. 23
3 <~≤4 28. 84 53. 54 73. 48 87. 32 12. 68
> 4 28. 57 52. 72 75. 85 87. 07 12. 93
日期
Date
风速 Wind speed(m·s - 1) 精度 Precision( %)
≥95 % ≥90 % ≥85 % ≥80 % < 80 %
8/ 14 - 10/ 18 ≤0. 3 16. 26 32. 74 47. 36 59. 63 40. 37
0. 3 <~≤1 16. 13 31. 05 46. 33 60. 21 39. 79
1 <~≤2 29. 82 55. 72 73. 99 85. 07 14. 93
2 <~≤3 37. 88 69. 65 89. 62 96. 60 3. 40
3 <~≤4 31. 40 65. 12 93. 06 99. 50 0. 50
> 4 14. 55 38. 18 72. 73 97. 58 2. 42
表 3  FACE 2 参数调整前后白天的控制状况
Table 3 FACE ring 2 control status in day before and after parqameters
adjustion
日期
Date
风速 Wind speed(m·s - 1) 精度 precision( %)
≥95 % ≥90 % ≥85 % ≥80 % < 80 %
6/ 14 - 8/ 13 ≤0. 3 10. 38 20. 54 30. 62 41. 35 58. 65
0. 3 <~≤1 9. 35 17. 84 27. 83 38. 09 61. 91
1 <~≤2 13. 06 25. 95 38. 07 48. 85 51. 15
2 <~≤3 22. 22 43. 07 59. 89 73. 17 26. 83
3 <~≤4 28. 18 54. 04 74. 14 85. 74 14. 26
> 4 30. 61 57. 38 78. 02 88. 18 11. 82
日期
Date
风速 Wind speed(m·s - 1) 精度 Precision( %)
≥95 % ≥90 % ≥85 % ≥80 % < 80 %
8/ 14 - 10/ 18 ≤0. 3 13. 76 29. 54 42. 64 55. 16 44. 84
0. 3 <~≤1 17. 61 32. 53 46. 10 59. 02 40. 98
1 <~≤2 29. 77 56. 27 74. 64 85. 03 14. 97
2 <~≤3 36. 72 66. 91 85. 67 94. 42 5. 58
3 <~≤4 42. 49 75. 18 92. 23 97. 87 2. 13
> 4 36. 56 76. 01 95. 74 99. 49 0. 51
6521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3 卷
表 4  FACE 2 稻季风速分布
Table 4 FACE ring 2 wind speed distrubution in rice season
风速范围
Wind speed
(m·s - 1)
出现比例 Occurrence ( %)
白天 Day 夜晚 Night 全天 Day and night
< 0. 3 9. 68 44. 26 25. 45
0. 3~1 10. 94 15. 91 13. 21
1~2 34. 27 24. 87 29. 98
2~3 31. 10 11. 69 22. 25
3~4 11. 03 2. 71 7. 24
> 4 2. 98 0. 55 1. 87
慢 ,控制滞后的时间常常达 1~2min. 通过各种参数
的调整和控制方法的改进可改善夜间风速小时的控
制精度. 首先 ,调节控制阀门的上下限 ,减小控制阀
门的开启范围 (例如 , Y1 等于 50mV) ,使得所需的
气量能缓慢释放、增长释放时间来减小控制滞后所
造成的 CO2 浓度大幅度波动的影响 ,可以有效地改
善低风速和无风时的控制精度. 但是 ,在风速大时 ,
就无法满足控制目标浓度的要求 ;其次 ,减小PID
比例系数 ,可以减小控制阀门在单位时间内的开启
台阶 ,达到小流量长时间的放气要求. 但是 ,对风速
变化的干扰或不稳定的风速 ,会造成捕捉跟踪变化
的困难 ,使得控制扩散平衡时间延长. 因此 ,仅仅在
控制阀门开启范围中考虑风速因子是不够的. 在
PID 方程中 ,也必须考虑风速因子. 从表 2 和表 3 也
可以看出 ,经过调整参数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 ,控制
精度得以大大改善 ,尤其是无风或微风情况下 ,改善
幅度大于 15 %.
314  作物和土壤呼吸作用的干扰
  晚上无风或微风时 ,另一个影响控制状态的因
素是作物和土壤呼吸作用的干扰. 这个干扰常常是
很强烈的. 我们已观测到 ,日落后无风情况下 ,对照
区的 CO2 浓度由于作物和土壤的呼吸作用急剧上
升 ,控制目标浓度随之上升 ,FACE 圈的 CO2 不断积
累 ,但由于扩散困难 ,使得控制目标无法完成.
  图 5 是 9 号对照区 8 月份的 CO2 浓度变化. 可
见 ,从日落后到日出前 ,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 (无风、
有雾水) ,对照区的 CO2 浓度变化很大. 特别一提的
是 ,从 22 日晚 8 点至 23 日晨 7 点 ,我们关闭了 CO2
气体的主阀门 ,停止了对 FACE 圈的控制 ,而对照
区的 CO2 浓度最高达到近 900mol·mol - 1 . 通常 ,为
了防止 FACE 圈中的 CO2 浓度的不断上升 ,控制目
标浓度的上限为 800mol·mol - 1 . 而在无风时 ,对照
区的冠层 CO2 浓度常常高于 600mol·mol - 1 . 虽然没
有对 FACE 圈的呼吸作用进行测量 ,但从作物可溶
性糖含量 FACE 圈的高于对照圈的研究结果 ,可以
佐证 ,FACE 圈的呼吸作用大于对照圈 ,导致 FACE
圈 CO2 浓度上升幅度大于对照圈 ,从而降低了控制
精度.
315  扩散层高度的因素
  放气管的位置高 ,作物冠层上方扩散层厚度大 ,
CO2 扩散空间范围就大 ,有利于 CO2 浓度的均衡分
布.但放气管位置越高 ,需要 CO2 气体越多. 为了既
节约 CO2 气体供应量 ,又不过分地影响控制精度 ,
在水稻期间 ,气体扩散层的高度设置比正常高度低 ,
图 5  9 号对照圈 8 月份作物冠层高度 CO2 浓度
Fig. 5 CO2 concentration of control ring No. 9 at canopy height in Au2
gust .
图 6  2001 年稻季 FACE2 圈 CO2 分布图
Fig. 6 CO2 distribution of FACE2 in rice season 2001.
(a)夜晚 Night ; ( b) 白天 Daytime ; (c) 夜晚风速 < 0. 3m·s - 1 Wind
speed < 0. 3m·s - 1in night ; (d)夜晚风速 > 0. 3m·s - 1 Wind speed > 0.
3m·s - 1 in night ; (e)白天风速 < 0. 3m·s - 1 Wind speed < 0. 3m·s - 1in
daytime ; (f)白天风速 > 0. 3m·s - 1 Wind speed > 0. 3m·s - 1in day time.
表 5  2001 年稻季 FACE 2 圈风向分布状况
Table 5 FACE ring 2 wind direction in rice season 2001
风向 Wind direction 分布时数 Time ( %)
北 North 14. 90
东北 Northeast 23. 75
东 East 20. 12
东南 Southeast 19. 11
南 South 6. 45
西南 Southwest 4. 96
西 West 4. 31
西北 Northwest 6. 74
752110 期            刘  钢等 :稻麦轮作 FACE系统平台 Ⅰ. 系统结构与控制         
放气管到作物冠层的高度常常在 45cm 左右 ,是造
成白天的目标控制精度有所降低的原因之一.
316  浓度分布
  图 6 是整个稻季 FACE2 圈的平均浓度分布. 可
以看出圈内的 CO2 分布基本均匀. 平均 CO2 设置浓
度白天为 557mol·mol - 1 ,晚上为 608mol·mol - 1 . 圈
内 CO2 浓度分布基本上沿放气管对称分布 ,由边沿
向中心逐步降低. 当风速 < 0. 3m·s - 1时 ,圈内 CO2
浓度分布沿放气管的对称性要优于风速 > 0. 3m·
s
- 1时. 风速 > 0. 3m·s - 1时圈内 CO2 浓度分布为沿
风向对称 ,从表5可以得知 ,在稻季风向主要为东
北、东、东南风 ,放气方向为上风方向的 3 根管 ,从而
导致圈内 CO2 浓度分布东部大于西部.
4  结   论
  经过 2001 年稻季的运行 ,FACE 系统平台工作
正常 ,控制精度基本满足研究要求. 通过进一步改进
放气阀门的控制方程可以继续提高平台的控制精
度.主要的工作应提高无风或微风情况下的控制精
度以及提高在有风的情况下 FACE 圈内 CO2 浓度
分布的对称性.
致谢  作者真诚地感谢日本国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的
Kobayashi 教授、日本东北农业研究中心的 Kim 博士、Naka2
mura 先生在设计和建立本 FACE 系统平台工作中给予的帮
助.
参考文献
1  Dahlman RC , Strain BR and Rogers HH. 1985. Research on the
response of vegetation to elevated carbon dioxide. J Envi ron Qual
14 :1~8
2 IPCC. 1992. IPCC supplement 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3  Kimball BA , Pinter PJ , Walt J R , et al . 1997. Comparisons of re2
sponses of vegetation to elevated carbon dioxide in free2air and
open2top chamber facilities. In : Advances in Carbon Dioxide Re2
search. Am. Soc. Agron. , Crop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 and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Madison ,WI. 113~130
4  Korner CH , Arnone JA , Hilti W. 1993. The Utility of Enclosed
Artificial Ecosystem in CO2 research , Design and Execution of Ex2
periment on CO2 Enrichment . Brussels2Luxembourg , 185~190.
5  McLeod AR , Long SP. 1999. Free2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
( FACE) in global change research :A review. A dv Ecol Res ,28 :1
~56
6  Okada M ,Lieffering M ,Nakamura H , et al . 2001. Free2air CO2 en2
richment ( FACE) using pure CO2 injection : System description.
New Phytologist ,150 :251~260.
作者简介  刘  钢 ,男 ,1958 年生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仪
器仪表研究及遥测遥控 ,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E2mail : gliu @
issas. ac. cn
欢迎订阅《兽类学报》
  《兽类学报》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兽类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兽类学 (哺乳
动物学)综合性的学术刊物. 本刊辟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综述、问题讨论、方法探讨、书刊评介、资料和学术
动态等栏目 ,主要刊登野生哺乳动物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创造性论文 (包括兽类的分类、区系、
形态、生态、行为、繁殖、生理、生化、解剖、遗传、以及珍稀濒危兽类的保护 ,有害兽类的防治等) .
  《兽类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被列入 Ulrich‘S 国际期刊名录 ,是首批进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
期刊之一 ,并数次被列进“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 500 名排行表”;2000 年被列入被引频次最高的中
国科技期刊 300 名排行表和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 300 名排行表. 2001 年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
总署列入“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本刊已被国内《中国生物学文献》、《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版)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
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及其专题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Chinalnfo) 数字化期刊群、中
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 ,美国《生物学文摘》、《生态学文摘》、《地质学文摘》、《地理学文献》、英国《动物学
记录》、俄罗斯《文摘杂志》、《生物学文献》、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著名检索刊物和数据库所收录.
  本刊为从事兽类学科研人员、大专院校生物系及科技信息部门、图书馆必备的科技刊物.
  为扩大信息容量 ,本刊从 2003 年起改为大 16 开本 ,季刊 ,每期 80 页 ,定价 12. 00 元. 国内外发行 ,邮发
代号 56 - 11 ,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亦可从编辑部直接订阅.
  编辑部地址 :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 59 号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邮编 :810001  电话 : (0971) 6143617   E - mail :slxb @mail. nwipb. ac. cn
8521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3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