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cotourism exploitation model in Bita Lake Natural Reserve of Yunnan

云南碧塔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全 文 :云南碧塔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3
杨桂华 3 3  王跃华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昆明 650091)
钟林生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 110015)
Ecotourism exploitation model in Bita Lake Natural Reserve of Yunnan. YAN G Guihua ( Faculty of B usiness and
Tourism m anagement , Yunan U niversity , Kunming 6500951) , WAN G Yuehua ( Faculty of Biology and Chemist ry ,
Yunnan U niversity , Kunming 650091) ,ZHON G Linsheng ( Institute of A pplied Ecolog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2
ences , S henyang 110015) . 2Chin. J . A ppl . Ecol . ,2000 ,11 (6) :954~956.
Bita lake provincial natural reserve is located in Shangri2La region of North2western Yunnan ,and was set as a demon2
strating area for ecotourism exploitation in 1998. After a year’s exploitation construction and half a year’s operation as
a branch of the 99’Kunming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e Exposition to accept tourists ,it was proved that the ecotourism
demonstrating area attained four integrated functions of ecotourism ,i. e ,tourism ,protection ,poverty clearing and envi2
ronment education. Five exploit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ls including function zoned exploitation model , featured
tourism communication model signs system designing model ,local Tibetan family reception model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odel ,were also successful ,which were demonstrated and spreaded to the whole province. Bita lake provin2
cial natural reserve could be a good sample for the ecotourism exploitation natural reserves of the whole country.
Key words  Bita lake , Natural reserve , Ecotourism , Exploitation model.
  3 云南省“九五”科技攻关项目 (95C1626) .
  3 3 通讯联系人.
  1999 - 11 - 22 收稿 ,2000 - 03 - 02 接受.
1  引   言
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对象 ,在发挥其旅游
功能为自己的保护寻到经济支撑 [1 ,2 ,17 ] ,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
区人民脱贫提供资源 [5 ,19 ]的同时 ,面临一大问题 ,即如何有效
地保护其自然生态环境 [6 ] . 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植的云
南省拥有各级自然保护区 107 个 ,是中国自然保护区数量最多
的省份[13 ] . 该省把生态旅游产品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
打产品 ,并十分重视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 [19 ] ,采取审慎开发
的态度 ,选试点进行示范区开发 ,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位于滇西北香格里拉腹地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府的中甸
县 ,其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原始优良的高原湖泊生态
系统 ,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科考价值 ,而且其古朴宁静
的“人神共在”、“天人合一”的意境最具香格里拉氛围. 与生态
旅游的“回归大自然”[11 ,12 ]的追求相吻合 ,是云南省自然保护
区生态旅游开发试点的最佳选择. 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 ,碧
塔海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已初步建成 ,作为中国昆明’99 世界园
艺博览会的分会场景区投入旅游市场运行. 其融旅游、保护、扶
贫、环境教育为一体的开发模式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
开发具有重要的示范推广价值.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211  研究地区概况
21111 碧塔海自然保护区概况  碧塔海属云南省省级自然保
护区 ,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东部 ,距县城
25km.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在 99°54′~ 100°03′E , 27°46′~
27°55′N 之间 ,总面积 14181hm2 ,自然有林地面积约占总面积
的 8314 % ,其中云冷杉林、高山松林、大果红杉林、川滇高山栎
林和桦木林等乔木林 9757hm2 (总面积的 67. 8 %) ,杜鹃灌丛、
高山柳灌丛、高山栎灌丛等灌木林 2021hm2 (总面积的
1413 %) ;其它为疏林地、草甸、灌草丛及较低凹、积水较多的沼
泽化草甸和碧塔海湖面 (湖面水面积 159hm2) [8 ] .
碧塔海湖面海拔 3539m ,最大水深 40m ,平均水深 20m ,湖
东侧有溢水口. 湖心有一林木苍翠 (云、冷杉及川滇高山栎) 的
小岛 ,高出水面 30m ,面积 01027km2 . 湖周及湖内分布有丰富
的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群落 ,构成越冬鸟类理想的栖息地 ,主
要鸟类有黑颈鹤、赤麻鸭、麻鸭、潜鸭和海鸥等. 该保护区的主
要保护对象为原始的亚高山暗针叶林为主的陆地植被生态系
统、以光叶眼子菜为特色的水生植被以及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颈鹤 ( Grus nigricollis) 和碧塔海特有的“活化石”中甸重唇鱼
( Diptychus chungtienensis) [8 ] .
21112 碧塔海社区概况  碧塔海自然保护区在行政区划上隶
属中甸县建塘镇红坡村. 中甸县是迪庆州的州府 ,全县总面积
11613km2 ,13 万人口中藏族为主体民族 ,脱胎于“农奴制”,其
社会经济底子薄 ,发展水平低 ,为国家级贫困县 [4 ] . 在云南省旅
游业支柱产业发展大背境条件下 ,自 1995 年“迪庆香格里拉”
旅游促销下 ,旅游业飞速发展 (表 1) . 建塘镇辖中甸县城及周边
村寨 ,有 10 个村及办事处 ,其中碧塔海位于红坡村 ,红坡村所
辖的霞给村小组距碧塔海 7km 处的公路旁 ,由朗丁、俄日、罗
董、次尺地、霞隆等自然村落组成 ,几乎全部为藏族 ,文盲率
3712 % ,据调查 2515 %村民不会讲汉话 ,主要以农牧业为主 ,捡
松茸是一大副业.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0 年 12 月  第 11 卷  第 6 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Dec. 2000 ,11 (6)∶954~956
表 1  中甸县 1995~1999 年游客接待量
Table 1 Numbers of tourists to Zhingdian County from 1995 to 1999
年 份
Year
接待游客人数
Reception numbers of tourists
1995 43306
1996 125622
1997 266647
1998 510000
1999 1300000
212  研究方法
21211 野外考察  对碧塔海自然保护区内及区外进行点、线、
面相结合的实地野外考察.
21212 参与性农村评估 ( PRA)调查  由于被调查村寨文盲率较
高 ,采用 PRA 方法 ,通过村民亲自画“资源图”、“规划图”等方
法 ,有效地了解村寨旅游开发潜力 ,调动村民参与旅游的积极
性 ,为有效组织村民参与旅游奠定基础.
21213 虚拟现实设计  对具体开发项目的设计 ,利用计算机把
设计构想融入真实场景的照片中 ,以获得可视化效果. 为开发
提供逼真的视角方案供选择.
21214 环境质量监测  为定量监测旅游开发利用活动对环境
质量的影响[10 ,14 ] ,在碧塔海进行世博会前 (1999 年 4 月) 和世
博会旅游高峰期 (1999 年 8 月) 空气环境和水体环境质量对比
规范性测值.
3  结果与分析
311  功能分区开发模式
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原则 ,生态旅游开发时严格执行
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的基础上 , 实行相应的旅游功能分
区[3 ,7 ,9 ] ,设计建成相应的旅游设施 (表 2) .
表 2  碧塔海自然保护区旅游功能分区开发
Table 2 Regional exploitation of Bita Lake Natural Reserve according to tourism functions
自然保护区分区
Regions of the reserve
旅游功能分区
Tourism functions of
the sub2regions 拟建设的旅游设施Facilities and equipmentproposed to construct
for tourism
限制建设的旅游设施
Restricted
constructions
核心区 Core region 绝对保护区域. 提供视觉观光 环境质量监测点及科学研究样地 (1)严禁湖面机动船娱乐(2)取消原定环湖道娱乐
缓冲区 Buffering region 游览区. 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 (1)科考线(2)木栈道、马帮道
(3)限制型的休息点及烧烤点
(4)活动厕所、垃圾收集点
(5)标牌
(1)取消原定修建公路的方案
(2)取消原定修建索道的方案
(3)严禁大型食宿接待设施进入
(4)固、液体垃圾收集 ,运出区外集
中处理 ,严禁就地掩埋垃圾
实验区 Experiment region 旅游服务区. 提供旅游服务 (包括
交通、饮水、食物、弃物处理等)
(1)大门入口 (西、南部两个入口)
(2)停车场、马帮站
(3)小买部
(4)活动厕所、垃圾收集点
(5)标牌
(1)严禁大型接待设施进入
(2)固、液体垃圾运出区外 ,严禁就
地掩埋垃圾.
保护区边缘村寨
Villages around
the reserve
家庭旅游接待区. 提供藏式家庭旅
游接待.
(1)藏族家庭旅游食宿接待
(2)藏族乡村旅游
(3)藏族手工艺作坊及旅游商品销售
(1)保持“原汁原味”,避免文化污染
(2)家庭实行“清洁生产”,避免环
境污染
312  特色旅游交通模式
碧塔海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前的最大问题是其可进入性
的交通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 ,曾一度设计传统大众旅游的“修
公路”、“修索道”的惯用办法 ,定位于生态旅游开发以后 ,为突
出“保护”重新设计了木栈道和弹石马帮道特色交通 ,使旅游、
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真正协调发展 (表 3) .
313  标牌体系模式
31311 标牌类型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为实现其旅游功
表 3  碧塔海自然保护区特色旅游交通方案及实施
Table 3 Planing programs of featured tourism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 Bita Lake Natural reserve
旅游开发前的交通
Traffic condition before
tourism exploitation
基 础
Basses
问 题
Problem
旅游交通开发设计方案
Designs of traffic
facilities for tourism
方案 1
Design 1
方案 2
Design 2
特色旅游交通实施
Actualized traffic system
with characteristics
实 施
Actualized
特 色
Characteristics
a. 西、南各有一个入口
b. 西线 :双桥2湖区 ,森
林地与低凹草甸交叉分
布 ,8km ,无路. 南线 :洗
脸盆丫口2湖区 ,4km 林
区公路 ; 经森林地到湖
滨草甸 2. 5km 无路.
a. 游客步行进入 ,极
为辛苦
b. 游客骑马进入 ,践
踏严重
a. 西南两线均修公
路入湖区
b. 西线翻越分水岭
处修索道
c.修建环湖路 ,用湖
面上的水上机动船
交通 ,使西南两线联

a. 南线 : 湖区2林区
公 路 末 端 并 列 修
215km 人行木栈道
和弹石马帮道进入
湖区
b. 西线 :森林区修弹
石马帮道、草甸区修
木栈道 ,连为一线 ,
8km.
采用方案 2 ,否
定方案 1
a.融“旅”与“游”为一体 ,
提高游客旅游效益.
b. 村民提供马帮服务 ,经
济上直接受益 ,体现旅游
扶贫.
c. 村民与游客直接接触 ,
提供文化交流条件 ,促进
村民文化素质提高
d.避免了修公路对生态环
境的破坏 ,也避免了修索
道对旅游氛围的破坏
e. 1999 年春节碧塔海发生
森林火灾 ,马帮队自发组
织将火灾迅速扑灭 ,旅游
生态环境保护的动力在此
得以实现.
5596 期              杨桂华等 :云南碧塔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能、保护功能、环境教育功能协调发展 [15 ,16 ,18 ] ,将主要旅游食宿
设施置于保护区外 ,区内只置必不可少的“画龙点睛”的设施 ,
这“睛”就是标牌体系. 类型主要有 :指示性标牌 ,为游客提供旅
游活动指南 ,如景点指示“岗檫坝”;旅游设施指示“垃圾投放
点”等 ;规定性标牌 ,对游客及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的明示 ,如“生
态旅游者应该怎么做 ?”、“生态旅游管理者应该怎么做 ?”等 ;说
明性标牌 ,用来说明景区与景点有关情况的 ,丰富游客的视野 ,
如对整个景区介绍的“碧塔海景区简介”;解释性标牌 ,对景区
内的景观所蕴含的旅游、科学、文化、哲学等内含进行挖掘 ,再
以标牌图文来展示 ,如对自然生态系统内涵解释的“川滇高山
栎自然生态系统”标牌 ,对其臧族文化内涵解译的“碧塔海景区
———藏传佛教‘吉祥八宝’自然显现”图文标牌位于景区入口
处 ;环境教育标牌 ,为启发和提高游客环境意识而设置 ,一种是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气氛 ,设置一些环境劝导性宣传口
号 ,如“生态旅游 ———人与自然的共鸣”、“森林是人类的摇篮 ,
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另一种是在休息站附近设置一
些公布保护区内环境监测质量的标牌.
31312 标牌设计风格  标牌作为保护区的“外来物”,通过实地
考察、艺术设计 ,使其风格与保护区能配合形成融为一体的和
谐美. 我们设计了用当地石壁、突石和倒木为原材料的“自然
式”和藏族碉房建筑特色的“藏文化式”两类标牌设计方案 ,最
后经迪庆州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意见 ,优选了“藏文化式”,与
香格里拉在藏区的意境相吻合.
314  家庭旅游接待模式
31411 工作步骤  将碧塔海景区的主要食宿接待设施设计置于
自然保护区边缘的村寨 ,摈弃传统大众旅游建设大宾馆、大饭
店的模式 ,选定距碧塔海景区 7km 处公路旁的霞给村小组 ,设
计建设以村民家庭为基础的藏族家庭旅游接待模式 ,并分布实
施.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 ,采用 PRA 调查 ,调动村民参与旅游业
的积极性 ,研究人员与村民及当地领导共同制定家庭旅游接待
开发项目. 第二步 ,将 8 户村民代表接到宾馆进行封闭式旅游
接待培训 ,考虑到村民文化素质低、甚至汉语不流畅的实际 ,采
用幻灯投影等图文并茂的培训手段. 第三步 ,家庭现场指导 ,腾
出空房、整理环境卫生、布置藏式客厅和客房 ,帮助建立“清洁
生产”的设施. 第四步 ,8 户中选出领头人 ,负责组织协调 ,分配
接待游客. 第五步 ,根据服务质量评定 ,达标的挂牌服务.
31412 模式的优点  保护区外围的藏族家庭旅游食宿接待村的
建立 ,具有诸多优点. 一是减轻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压力 ,达到
有效地保护保护区的目的 ;二是促进了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
传承保护 ;三是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 ,从中受益 ,达到旅游扶
贫的目的 ;四是为游客提供了“原汁原味”的旅游真品.
315  环境监测模式
31511 世博会期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  优质的生态环境是自然
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 ,为了给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提
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我们对碧塔海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环境定量
监测研究 ,具体结果如下 :世博会前 (1999 年 4 月) ,碧塔海空气
质量达到国家 GB30952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 ;湖水水
质的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群数两个项目达到国家 GB57492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Ⅰ类 ,其它检测项目达到 Ⅱ类. 世博会
旺季 (1999 年 8 月)碧塔海的环境空气质量及湖水水质没有大
的变化 ,仍维持原来的环境质量级别.
31512 长期环境质量监测设计  根据植被、动物、土壤等环境因
子对旅游活动导致的影响反映滞后的特点 ,对上述因子及大气
和水体质量进行长期的定位监测 ,为进一步的旅游开发和管理
提供决策依据.
4  结   语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采取审慎的开发态度 ,注意保
护 ,选示范区进行试点开发建设是明智的选择. 保护自然保护
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并将其社区文化融入开发之中 ,鼓励和组
织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 ,注意游客的环境教育 ,将生态旅游的
保护与扶贫及环境教育功能融为一体来开发 ,对我国自然保护
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具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Andersen DL . 1993. A window to the natural world. In :Linberg K et
al . Ecotourism2A Guide for Planners and Managers. North Bennington :
The Ecotourism Society Press.
2  Blangy S , Nielson T. 1993. Ecotourism and minimum impact policy.
A nn Tourism Res ,20 (2) :257~360
3  Chen T(陈 涛) . 1991. On ecological planning. U rban Envi ron et U r2
ban Ecol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4 (2) :63~67 (in Chinese)
4  Chorography Compilation Committee of Zhongdian County in Yunnan(云南
省中甸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 1997. Zhongdian County Chorography.
Kunming : Yunnan Nationality Press. 423~454 (in Chinese)
5 Cooper C and Wanhill S. 1997. Tourism Development : Environment
and Community Issu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6 Cooper CD and Lockwood A. 1994. Progress in Tourism , Recreation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Vol. 6) .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Ltd.
7 Fennell DA. 1999. Ecotourism An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 Roitledge Press.
8  Forest Design Institute of Yunnan. 1989. Yunnan Nature Reseres. Bei2
jing :China Froest Press. 260~268 (in Chinese)
9  Glen TH and Dearden P. 1998. Ecotourism versus tourism in A Thai
National Park. A nn Tourism Res ,25 (3) :700~720
10  Green H , Hunter C. 1992.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 Perspectives on Tourism Policy. London :
Mansel.
11  Kathleen M. 1997. The Ecotourism Society. A nn Tourism Res ,24 (2) :
483~484
12  Liu J2M (刘家明) , Yang X2J (杨新军) . 1999.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in ecotourism destinations. J Nat u2
ral Resour (自然资源学报) ,14 (1) :79~83 (in Chinese)
13  Luo M2Y(罗明义) , Yang G2H (杨桂华) . 1997.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 Kunming : Yunnan People Press. 253~281 (in Chinese)
14  Nelson J G , Bulter R et al . 1992.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2
ment : Monitoring ,Planning ,Managing. University of Waterloo.
15  Robert WD. 1986. Forest Recreation. New York : Pergamon Press Inc.
16  She Zh2R (佘正荣) . 1996.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Wisdom. Beijing :
China Society Science Press. (in Chinese)
17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MAB(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
会) . 1998. Nature Reserve and Ecotourism. Beijing :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in Chinese)
18 Wu Ch2Zh (吴承照) . 1998. Theory and Method of Modern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Qingdao : Qingdao Press. (in Chinese)
19 Yang G2H(杨桂华) ,Ming Q2Zh (明庆忠) . 1997. Tourism exploitation
of nature reserve. In : Tourism Economic Research. Kunming : Yunnan
University Press. 135~138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杨桂华 ,女 ,1957 年生 ,教授 ,在读博士生 ,研究方向
为生态旅游. 发表论文 40 余篇 ,著作 6 部 , E2mail : ygh5799 @
public. km. yn. cn
659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1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