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上海西南城市干道两侧地带景观动态研究 3
高 峻 3 3 (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 ,上海 200234)
宋永昌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 ,上海 200062)
【摘要】 以上海西南地区多时相的航空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 ,建立上海西南地区景观数据库 ,并在此基础上
对 1984~1994 年上海西南城市干道两侧地带的景观动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功能的道路两侧地带景观
演替的速率和规模差异较大 ,而城市化的作用将导致城市干道逐渐向多种服务方向发展. 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
从上升到下降的变化 ,以及景观破碎度逐渐下降 ,是城市干道两侧地带景观动态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城市干道 景观格局 动态 上海西南地区
文章编号 1001 - 9332 (2001) 04 - 0605 - 05 中图分类号 Q149 文献标识码 A
Landscape dynamics of two2side lands2along main urban roads in southwestern Shanghai. GAO J un ( College of U r2
ban Science and Tourism , S hanghai Norm al U niversity , S hanghai 200234) and SON G Yongchang ( Depart ment of
Envi ronmental Science , East China Norm al U niversity , S hanghai 200062) . 2Chin. J . A ppl . Ecol . ,2001 ,12 (4) :605
~609.
Based on the aerial photos of Shanghai in 1984 ,1989 and 1994 ,the landscape databank of southwestern Shanghai was
set up.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landscape dynamics of three two2side belts along the main urban roads in south2
western Shanghai ,it wa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landscape succession of these belts with vari2
ous functions. The main urban roads trended to multi2serving function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city. The change from
increase to decrease in the diversity and evenness of landscape and the decline in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were the ma2
jor symbols of the landscape dynamics.
Key words Main urban road , Landscape pattern , Dynamic , Southwestern Shanghai.
3 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 ( KXCX109) 和上海市教委青年科学基金资
助项目 (99Q G81) .
3 3 通讯联系人.
1999 - 10 - 14 收稿 ,2000 - 01 - 14 接受.
1 引 言
城市干道是城市景观结构中的带状廊道. 其宽度
结构和等级使城市干道担当着城市生态系统远距离物
质输送、能量传递和人员交流等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
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因素 ,因此城市干道也被称为城
市延伸轴[8 ] . 城市干道的良性发展是城市生态系统活
力的重要体现. 在城市扩张的压力作用下 ,沿城市干道
两侧地带往往成为城市扩张的先锋 ,景观结构发生着
一系列从量到质的演替变化 ,城市干道带来的这种轴
向发展是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13 ] . 廊道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长期以来 ,对自然廊道
的研究比较多 ,如河流廊道和农田树篱[1 ,2 ,10 ] . 近年
来 ,随着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逐步开展 ,城市景观结构
中的廊道作用正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6 ,14 ] ,包括廊道
在内的城市景观结构与人居环境的研究已是当代景观
生态学的发展方向之一[11 ] . 过去 ,在用卫星像片进行
城市景观生态研究中 ,由于受像片分辨率的限制 ,对城
市廊道难以作较为深入的分析[9 ] . 现在 ,除航空遥感
之外 ,又有了高分辨率的小卫星资料 ( EKONOS21 图
像) ,对城市景观研究十分有利. 本项研究在航空遥感
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 ,以上海西南城市干道
为例 ,着重研究城市干道两侧地带的景观结构演变过
程的特点与规律 ,由此来认识廊道在城市景观中的作
用及其发展 ,促进城市景观生态的研究.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本项研究的范围为上海城市西南内环线和沪杭铁路外环
线之间的区域 (图 1) ,包括徐汇区内环线以外地区和闵行区七
宝、莘庄和梅陇地区 ,面积约为 94km2 . 本区是上海通向南方各
省陆上交通的重要门户. 其中沪闵路 (包括漕溪路) 、漕宝路、龙
吴路是上海西南地区最主要的城市干道 [7 ,12 ] . 沪闵路系 320 国
道 (上海 - 畹町)上海出城段 ,自漕河泾镇起 ,经梅陇、莘庄至闵
行 ,长 21127km. 研究路段为上海体育馆到莘庄南 ,北端为漕溪
路 ,呈北东 - 南西向延伸 ,全长约 1117km ,平均宽度为 28m. 路
段在莘庄连接沪杭高速公路 ,北端有高架道路接内环线 ,与路
段相平行的有沪杭铁路以及上海地铁 1 号线. 漕宝路东起漕河
泾镇 ,西抵七宝镇 ,东西走向 ,可通松江、青浦等地接 318 国道 ,
全长 811km ,路面平均宽度为 14m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东段拓宽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1 年 8 月 第 12 卷 第 4 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Aug. 2001 ,12 (4)∶605~609
至 28m. 沿线是上海仪表电子工业集中分布的地带 ,著名的上
海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即位于道路的北侧. 龙吴路辟筑于
1958 年 ,南北走向 ,为上海市区通向黄浦江北岸吴泾化学工业区
的交通干道 ,全长约 814km ,平均宽度为 20m.沿线分布有上海飞
机制造厂等大型企业和仓库.沪闵路 (包括漕溪北路) 、漕宝路和
龙吴路代表了上海西南地区不同的城市干道类型 ,从以远距离
交通服务为主到以工业运输服务为主 ,类型齐全.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是上海城市发展出现巨大
转折的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上海的城市建设开始向中
山环路 (今内环线)以外的地区发展. 上海西南地区历史上农业
发达 ,是我国棉花种植业的发祥地. 50 年代以后 ,成为上海市郊
主要的工业区 ,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飞地 ,以机电、仪表和仓储业
为主. 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多样化的交通 ,上海西南地区
80 年代以后成为上海城市空间轴向扩展最显著的地域 ,景观转
换的速度和规模都较大 ,至 90 年代末 ,本区的城市扩张己经突
破外环线 ,接近沪杭铁路外环线 ,因此这一研究区域在上海城
市空间扩展上具有比较典型的意义.
图 1 上海西南地区道路概况图
Fig. 1 Road sketch map in southwest Shanghai.
212 研究方法
21211 景观类型的划分 上海西南城市干道穿越了城市与乡
村的过渡区域 ,根据研究的技术手段及区域的特点 ,将景观类
型划分为 1 级景观类型 5 个 ,2 级景观类型 12 个. A1 建筑景
观 :A1 农村居住景观 ,A2 城镇居住景观 ,A3 大型文教景观 ,A4
工业仓储景观 ;B1 交通景观 :B1 道路广场景观 ,B2 铁路景观 ,B3
机场景观 ,B4 港口码头景观 ; C1 绿地景观 : C1 大田景观 ,C2 菜
地景观 ,C3 林地苗圃景观 ,C4 公共绿地景观 ;D1 待开发用地景
观 (包括特殊用地景观) ; E1 水体景观.
21212 遥感图像解译与景观数据库建立 运用 1984 年 (1/ 1
万) 、1989 年 (1/ 6 万)和 1994 年 (1/ 312 万) 等 3 个不同时相的
上海城市彩色和彩红外航空遥感图像 ,建立研究区域的数字影
像地图. 选取沪闵路、漕宝路和龙吴路 3 条城市干道两侧各约
500m 的地带 ,即总宽约为 1000m 的带状区域. 然后在 ARC/
INFO 的支持下 ,对不同景观类型进行航空遥感图像解译. 依据
分干道、分时相和分类型的原则建立这 3 条城市干道的景观数
据库 ,统计各景观类型的块数、面积和周长等属性 ,并绘制上海
西南城市干道两侧地带景观类型图.
21213 景观分析 对城市干道两侧地带的景观进行分析 ,主要
从两方面着手. 运用斑块面积比、斑块密度、斑块规模和斑块分
维数来描述 3 条干道两侧地带的每一景观类型的斑块结构特
征及其动态过程 ,以揭示其演变的细部信息 ;另外选用景观多
样性指数、均匀度和破碎度等景观格局分析指数 ,以及城市化指
数来分析这些地带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城市化过程 (表 1) . 城市
化指数是用来衡量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在此用城市景观的
面积与大田和菜地景观面积之比来表达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表 1 景观分析指标与城市化指数
Table 1 Landscape analysis index and urbanization index
分析指标
Analysis index
公式
Formula
备注
Remarks
多样性指数
Diversity index H = 6mi = 1 ( Pi) ×log2 ( Pi) Pi 是第 i 种景观类型所占的面积比例 , m 是研究区中景观类型的总数.
均匀度指数
Evenness index E = ( H/ Hmax) ×100 %
H = - log[ 6m
i = 1
( Pi) 2 ]
Hmax = log ( m)
破碎度指数
Fragmented
index
FN 1 = ( N P - 1) / N C
N C 是研究区内所有景观
组分类型斑块的平均面积 ,
N P 是斑块总数.
分维数
Fractal dimensionD = 2 log ( P/ 4) / log (A)
P为某一景观类型的斑块
周长 ,A 为该景观类型的斑
块面积.
城市化指数
Urbanization
index
U = ( A 2 + A 3 + A 4 +
B + C + D) / 2 ( C1 + C2)
见 311 景观类型的划分.
3 结果与分析
311 景观斑块结构
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斑块规模和斑块分维数是区
域景观要素最直观的衡量指标 ,可以较好地描述区域
景观斑块结构及其动态过程. 表 2 是 1984~1994 年间
上海西南城市干道两侧地带景观类型斑块要素的发展
和变化. 在斑块面积中 ,除了龙吴路工厂仓储景观占首
位外 ,80 年代早期大田和菜地景观面积比例在 3 条道
路都占有较大优势 ,沪闵路和漕宝路菜地景观超过大
田景观. 至 1994 年 3 条道路的优势景观都是工厂仓
储 ,沪闵路和龙吴路两侧地带的城镇居住景观则名列
第二 ,漕宝路菜地景观则略大于城镇居住景观而居第
二. 从各个景观类型看 ,10 年间农村居住景观基本呈
现下降趋势 ,但是由于城市各景观类型发展的不平衡 ,
特别是农村景观消失的滞后 ,在下降到一定幅度后会
出现停滞. 城市土地的非农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还促进
了农村居住用地的集约化 ,农村聚落有向干道公路集
中和扩大的趋势 ,如漕宝路 ;城镇居住景观都有大幅度
的增加 ,但龙吴路绝对值仍不足 10 % ,只是第一位优
势景观工厂仓储面积的 2213 % ,体现了龙吴路的功能
特征. 待开发用地是指已经完成城市建设征地 ,土地平
整过 ,正在建设或尚待建设的景观. 这类景观也是区域
606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2 卷
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体现 ,3 条干道沿线的待开发用地
以沪闵路面积最大 ,占到整个地带的 10 % ,而龙吴路
最低 ,最多的年份也只占 515 %. 从面积比的变化来
看 ,漕宝路和龙吴路待开发用地都是持续上升 ,沪闵路
则由上升转为下降 ,因此沪闵路两侧地带总体开发强
度较大 ,景观转换的速度较大. 在大田和菜地景观大量
消失的同时 ,公共绿地景观的绝对值增加过少. 水体景
观在 3 条干道都是逐渐减少的 ,城市化的发展 ,水体的
大量消失成为大部分江南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通病.
在斑块密度中 ,80 年代初期沪闵路和龙吴路以菜
地、农村居住和水体景观为最大 ,漕宝路则是以菜地、
工厂仓储和农村居住景观为优势 ,显示出这一地区临
近城市市区 ,农业中菜地、农村居住和水体斑块数量较
多的特点. 至 80 年代末 ,除了水体外 ,包括大田、菜地
和农村居住在内的各类农村景观密度逐渐下降 ,而城
镇居住、工厂仓储和待开发用地景观的斑块密度逐渐
上升. 以水体为特征的自然景观的进一步破碎化和城
镇景观斑块频度的上升 ,表明了城市化中优势景观斑
块的转型过程特点. 至 90 年代初 ,斑块密度占优势的
格局已经转变为 :沪闵路依次为水体、工厂仓储和农村
居住景观 ,漕宝路为工厂仓储、农村居住和水体 ,龙吴
路则为工厂仓储、水体和农村居住景观. 与 10 年前相
比 ,工厂仓储代替了菜地而成为区域的优势景观.
但以斑块规模而论 ,80 年代初期沪闵路依次以公
共绿地、大田和城镇居住景观为主 ,漕宝路以城镇居
住、公共绿地和大田为优势 ,龙吴路则以公共绿地、工
厂仓储和大田景观为主. 大田和公共绿地虽然在密度
上不占优势 ,但具有较大的规模. 3 条道路的沿线都有
如上海植物园、龙华公园、桂林公园、漕溪公园和莘庄
园等大型的市郊公园分布 ,同时道路的末端已进入
表 2 上海西南城市干道两侧地带景观类型斑块要素动态
Table 2 Dynamic of landscape patch key elements of the area along the main urban roads in southwestern Shanghai
斑块要素
Patch key elements
年份
Year
农村居民
Countryside
residence
城镇居住
Urban
residence
工厂仓储
Factory &
warehouse
大田
Irrigated
field
菜地
Vegetable
land
公共绿地
Public
green2land 待开发用地Undevelopedland 水本Waterbody
斑块面积比 Patch area ratio ( %)
沪闵路 1984 8172 3185 13146 25151 28196 0182 1143 9113
Humin Rd1 1989 8122 6127 18169 15169 20118 0184 10122 8104
1994 6126 23108 23132 8190 6158 2169 9173 4174
漕宝路 1984 9181 5182 12196 13174 39162 0167 0162 8102
Caobao Rd. 1989 10172 7182 22106 9153 30163 0194 1160 7133
1994 8193 15118 31191 1108 16160 1158 8105 4168
龙吴路 1984 11154 2118 26165 20125 18148 2153 3139 6150
Longwu Rd. 1989 11148 3112 37188 16121 10136 2174 2153 5181
1994 8155 9184 44111 6146 8163 3119 5151 3170
平均斑块密度 Mean patch density (patch·km - 2)
沪闵路 1984 9193 1128 8165 7188 16152 0117 0168 9133
Humin Rd1 1989 7164 2112 6162 4158 9176 0117 3165 9193
1994 5130 4117 6168 3173 4177 1139 3182 7112
漕宝路 1984 8138 1124 8148 4134 13175 0121 0162 5189
Caobao Rd1 1989 7115 1184 8158 3178 13118 0131 1194 7115
1994 6135 3138 8129 0172 6186 0151 5101 6114
龙吴路 1984 9104 0185 6111 4164 11148 0149 1122 7169
Longwu Rd1 1989 6117 0197 6154 2178 6190 0149 1157 7138
1994 4191 2170 7199 2109 4118 0198 2158 5104
平均斑块规模 Mean patch size (hm2)
沪闵路 1984 0188 3100 1156 3124 1175 4180 2109 0198
Humin Rd1 1989 1108 2195 2182 3142 2107 4194 2180 0181
1994 1118 5154 3149 2139 1138 1194 2155 0167
漕宝路 1984 1117 4169 1153 3116 2188 3126 0199 1136
Caobao Rd1 1989 1150 4125 2157 2152 2132 3107 0183 1102
1994 1141 4149 3185 1151 2142 3109 1160 0176
龙吴路 1984 1128 2155 4137 4137 1161 5119 2178 0185
Longwu Rd1 1989 1186 3123 5179 5182 1150 5166 1161 0179
1994 1174 3164 5152 3109 2107 3124 2114 0173
分维数 Fractal dimension
沪闵路 1984 11031 11001 11017 11056 11033 11027 11002 11251
Humin Rd1 1989 11031 11009 11021 11082 11051 11028 11035 11216
1994 11035 11021 11039 11071 11069 11104 11025 11214
漕宝路 1984 11047 11037 11001 11043 11057 11031 11029 11263
Caobao Rd1 1989 11043 11044 11015 11045 11046 11047 11043 11235
1994 11040 11042 11029 11044 11048 11048 11031 11220
龙吴路 1984 11034 11048 11029 11032 11032 11039 11043 11231
Longwu Rd1 1989 11035 11054 11039 11046 11033 11013 11065 11207
1994 11028 11028 11027 11042 11063 11026 11037 11192
7064 期 高 峻等 :上海西南城市干道两侧地带景观动态研究
郊区 ,大田具有一定的规模. 至 90 年代初期 ,沪闵路以
城镇居住、工厂仓储和大田景观为主 ,漕宝路以城镇居
住、工厂仓储和公共绿地为优势 ,龙吴路为工厂仓储、
城镇居住和公共绿地. 综合斑块密度与斑块规模 ,可以
看出水体和农村居住以较大的密度和较小的规模为特
征 ,而城镇居住和公共绿地则以较大的规模和较小的
密度为特征. 到 90 年代初 ,能够在 3 条道路沿线斑块
密度和斑块规模占优势的只有工厂仓储景观 ,显示出
城市化过程初期景观演替的特点.
斑块的分维数可以较好地衡量 3 条道路沿线景观
斑块的几何形状特点. 水体是 3 条道路沿线斑块中分
维数最大的景观类型 ,其绝对值远远大于其他景观斑
块 ,尽管水体本身的分维数在逐渐下降. 大田、菜地以
及农村居住景观无论是在 80 年代初 ,还是在 90 年代
初 ,其斑块的分维数都比较高 ,形状复杂 ,城市景观的
分维数一般比较低 ,形状比较规则 ,但也有例外 ,如龙
吴路沿线以发展工业为主 ,因此城镇居住和待开发用
地不仅规模很小 ,而且缺乏规划 ,因此即使在 80 年代
初也具有较高的分维数值. 10 年间 ,大田和菜地景观
的分维数则基本呈现为上升的趋势 ,表明了在城市化
的压力下 ,斑块形状趋向复杂化 ,进入残存状态 ;而城
市景观中的工厂仓储、城镇居住以及待开发用地景观
的分维数则经历了由上升到下降的变化 ,体现了城市
化过程中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 ;农村居住景观则不断
下降 ,那种分布选择的自然状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约
束. 这些不同景观类型斑块分维数的动态变化较好地
反映了城市化影响作用的细部特征.
312 景观格局分析指数与城市化指数
从多样性指数来看 (表 3) ,沪闵路和漕宝路沿线
的景观多样性在 10 年内逐渐增加 ,而龙吴路的多样性
指数则逐渐下降 ,3 条干道多样性基本接近 ,但漕宝路
多样性较高一些. 这 3 条干道多样性变化的差异原因
在于龙吴路沿线较早就有较多的工厂仓储企业分布 ,
因此随着城市化的进展 ,景观多样性趋向于下降. 而沪
闵路和漕宝路在 1984 年除了一部分地段有工厂仓储
分布外 ,大量的还是以农田景观为特色 ,因此城市景观
的加入 ,提高了沿线地带的景观多样性 ;均匀度的变化
也可以分成两类 ,沪闵路和漕宝路的均匀度是增长后
才下降 ,而龙吴路则持续下降. 虽然城市化的加速 ,使
得沪闵路和漕宝路沿线的景观多样性有所提高 ,但是
景观的分布则由前 5 年的均匀度提高转变为后 5 年均
匀度的下降 ,结合龙吴路沿线均匀度的持续下降 ,说明
城市化的发展不是均等的 ,总是从接近城市中心的地
方开始发展 ,然后向外扩展 ,最后蔓延到整个区域.
表 3 上海西南城市干道两侧地带的景观格局分析
Table 3 Analysis of landscape pattern of the area along the main urban
roads in southwestern Shanghai( 1984~1994)
干道
Main
road
年份
Year
多样性指数
Diversity
index
均匀度
Evenness
index
破碎度
Fragmented
index
城市化指数
Urbanization
index
沪闵路 1984 21779 01675 01038 51198
Humin Rd1 1989 31114 01811 01026 94185
1994 31113 01781 01018 258153
漕宝路 1984 21653 01638 01019 64112
Caobao Rd1 1989 21815 01717 01020 90115
1994 21839 01713 01015 241130
龙吴路 1984 21930 01695 01015 77177
Longwu Rd1 1989 21840 01643 01010 122150
1994 21800 01589 01008 264180
从规模效应的角度分析 ,城市化的最终结果不仅
是景观多样性的下降 ,而且各景观斑块的规模也进一
步加大 ,导致区域的破碎化减小 ,被大块优势的景观所
取代 1 这和城市化初期景观的破碎化正好呈逆向的 ,3
条公路除了漕宝路在 1989 年破碎度略有增加外 ,基本
上都倾向于下降 ,漕宝路的状态也反映了其城市化开
发的强度稍弱于其他两条公路. 如果用城市化指数来
综合地反映 3 条公路的状况 ,可以看到龙吴路的城市
化强度最大 (这在 3 个时相中都是如此) ,其次为沪闵
路 ,最后为漕宝路. 这些都较好地说明研究区中 3 条城
市干道地位和作用的差异所导致在景观演变中的不
同.
313 城市干道两侧地带的景观规划与建设
本文研究的上海西南城市干道正好位于上海市内
环线和沪杭铁路外环线之间的城乡交错带 ,改革开放
以来发展迅速. 多种快速交通干道的发展和作用 ,使上
海西南地区成为上海城市扩张速度最快和规模最大的
区域之一. 通过对上述 3 条公路两侧地带景观格局及
其动态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到 ,80 年代早期 ,研究区作
为广阔的城乡交错带 ,由于与市中心距离较近 ,成为上
海市区工业和仓储企业的主要选择地 ,城市干道两侧
地带的城市景观主要为工厂仓储 ,城市化指数最高的
是龙吴路. 此后 10 年间 ,沪闵路沿线地带得到了较快
的发展 ,成为上海城镇居住的主要建设用地 ,城镇居住
景观集中程度较高 ,规模大 ;漕宝路沿线地带由于担负
着上海市区蔬菜的供应任务 ,菜地景观始终占有较大
的优势. 城市化发展以工业为主 ,到了 1994 年工厂仓
储在面积和数量上都有显著的优势 ;龙吴路沿线作为
上海的重要工业走廊 ,分布有大量的工厂仓储企业 ,因
此 10 年内工厂仓储景观始终占据了首位 ,规模和数量
都显著增长. 总体来看 ,城市扩张是沿着轴向渐进发展
的 ,景观逐步演替 ,但是这种变化在不同功能的城市干
道两侧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不同的 ,先是工业仓储景
观 ,之后才是城镇居住景观. 10 年间城市扩张的作用
806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2 卷
力方向主要是沿着沪闵路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发展. 在
以远距离交通服务功能为主的干道中 ,如沪闵路和漕
宝路 ,便捷的交通和较多的农田为城市景观的发展提
供了有利的条件 ,甚至在一定时期 ,农村居住景观也曾
有向干道沿线聚集的特点 ,而在以工业运输为主的干
道两侧地带 ,如龙吴路 ,其城镇居住的景观相对偏少.
城市化扩张力的作用都将迫使城市干道的服务功能发
生一定的变化 ,从单纯的远距离交通或工业运输逐渐
转移到多种功能的叠合 ,促进城市干道两侧地带城镇
居住景观的发展 ,完成城市的轴向扩张.
城市景观的出现是以包括大田、菜地和水体在内
的大量的半人工和自然景观消失为代价的. 大田和菜
地不仅在数量上减少 ,在斑块的规模上也逐渐减小 ,但
水体的破碎度则进一步加大 ,成为最终消失前的反弹.
以公共绿地景观为代表的城市中半自然景观的增加则
远低于半人工和自然景观的减幅. 由于大片城镇景观
是逐渐向外扩张的 ,因此随着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增加 ,
城市干道两侧地带的景观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多样性
的上升 ,最后又下降 ,均匀度也是如此 ,而破碎度则持
续减小 ,这种景观格局分析指标的数值变化 ,也表明了
区域城市化的发展结果是最终城市将被大量人工建造
的同质景观所占据 ,造成相同城市病的发生和发展. 自
然和半自然景观内部要素在转变过程中的衔接 ,以及
城市干道两侧河流廊道和植被廊道的规划和实施都是
在城市扩张中应予重视的问题 ,创造良好的景观格局
对于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意义[3~5 ] .
上海西南城市干道两侧地带 10 年间景观格局的
发展 ,说明了区位效应和市场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强有
力的作用 ,但是这种发展只是城市新一轮“摊大饼”困
境的再现. 由于城市干道两侧地带是城市扩张的先锋
地带 ,因此注重城市干道地带景观生态规划 ,对创建一
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具有重要作用. 要充分发挥
规划先行的作用 ,控制城市干道两侧地带的景观演替 ,
除了强化城市交通干道的复合功能外 ,还要充分发挥
城市绿色走廊和河流走廊的作用 ,建设城市延伸轴的
复合廊道结构 ;同时 ,要维持城市干道两侧地带的景观
异质性 ,提高连接度 ,调整景观要素结构 ,保持适量的
自然和半自然景观 ,合理规划景观斑块的数量与规模 ,
提高城市的景观生态质量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Forman RTT. 1995. Land Mosaics :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2
g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6~176
2 Forman RTT , Godron M. 1986. Trans. Xiao D2N (肖笃宁) . 1990.
Landscape Ecology. Beijing :Science Press. 180~187 (in Chinese)
3 Li T2S (李团胜) . 1998. Heterogeneity and its maintenance of urban
landscape. Chin J Ecol (生态学杂志) ,17 (1) :70~72 (in Chinese)
4 Li T2S (李团胜) et al . 1998. On ecological planning of urban land2
scape. Chin J Ecol (生态学杂志) ,17 (5) :63~67 (in Chinese)
5 Li T2S(李团胜) et al . 1999.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landscape eco2
logical planning of a metropolis. Geogr Ter Res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
15 (2) :52~55 (in Chinese)
6 Li X2Z(李秀珍) ,Xiao D2N (肖笃宁) . 1995. Study on the urban land2
scape ecology. U rban Envi ron U rban Ecol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8
(2) :26~30
7 Wang X2J (王孝俭) et al . 1993. Annals of Shanghai County. Shang2
hai :Shanghai People Press. 86~123 (in Chinese)
8 Wu J (武 进) . 1986. The form ,structure ,traits and its evolution of
the cities in China. Nanjing :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75
~95 (in Chinese)
9 Xiao D2N (肖笃宁) , Zhao Y (赵 羿) , Sun Z2W (孙中伟) et al .
1990. Study on the varia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 in the west suburbs
of Shenyang. Chin J A ppl Ecol (应用生态学报) , 1 (1) : 75~84 (in
Chinese)
10 Xiao D2N (肖笃宁) et al . 1990. The studying method and case of the
changing of urban landscape pattern. U rban Envi ron U rban Ecol (城
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3 (1) :12~16
11 Xiao D2N ( 肖笃宁 ) , Li X2Z ( 李秀珍 ) . 1997.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contemporary landscape ecology. Sci Geogr Sin (地理科
学) ,17 (4) :357~363
12 Xiao Y2H (萧一华) et al . 1997. Annals of Xuhui District . Shanghai :
Shanghai People Press. 66~68 (in Chinese)
13 Xu X2Q (许学强) . 1992. Urban Geography. Beijing :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25~166 (in Chinese)
14 Zong Y2G(宗跃光) . 1996. Corridor effect and urban landscape struc2
ture. U rban Envi ron U rban Ecol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9 (3) :21
~24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高 峻 ,男 ,1962 年生 ,副教授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
用生态研究所博士后 ,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的研
究 ,发表论文和著作 20 余篇 (部) . Tel : 021264321001 , E2mail :
gaojun @shcei. com. cn
9064 期 高 峻等 :上海西南城市干道两侧地带景观动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