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stablishmemt or sustainable land use model in southern Jiangsu hilly region

苏南丘陵地区土地持续利用模式的建立



全 文 :苏南丘陵地区土地持续利用模式的建立*
袁从  赵强基 郑建初 赵剑宏 刘华周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 210014)
【摘要】 对苏南丘陵地区农田生物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表明, 在荒丘荒坡上建立林地、茶
园、果园人工草地及新辟鱼塘以形成农牧渔复合农业生态系统 .提出土地持续利用的单元
模式:丘岗坡地——林茶果草立体利用, 土旁冲田地——粮、饲、经、肥、作物合理布局, 养殖
业—猪、禽、奶牛、鱼全面发展,资源利用——种养加工业配套成龙. 在粮食稳产基础上,农
林牧副渔收入增长 2. 3倍, 农用土地收入及人均农业收入均增长 2. 7 倍.
关键词 复合农业生态系统 土地持续利用 丘陵地区
Establishment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model in southern Jiangsu hilly region . Yuan Cong-
yi, Zhao Q iangji, Zhen Jianchu, Zhao Jianhong and L iu Huazhou ( J iangsu Acad emy of
A gr icultr al S ciences, Nanj ing 210014) . -Chin. J . App l. E col. , 1994, 5( 4) : 360- 364.
Studies on biotic str uctur e and funct ion of farmlands in sout hern Jiang su hilly r egion show
that a compound ag ro ecosystem can be est ablished thr ough affo resting bar e hills and slop-
ing lands or r eclaiming them into tea garden, or chard and ar tificial gr assland, and exca-
vat ing fish ponds. An unit model o f sustainable land use in t his reg ion is fo rm ulated as :
hills and sloping lands - ster eoscopic use for for est, tea g arden, o rchard and art ificial
g rassland, terr aced field- rational distribution o f g r ain fodder , economic and g reen ma-
nure cr ops, anima l husbandry- overa ll development o f pig , poultr y , dair y and fish, r e-
source utilization- planting , animal husbandry and pr imary pr ocessing o f farm products.
On the basis of stabilized g r ain pr oduction, the tota l income fr om fa rming , fo restr y, ani-
mal husbandry , side-line production and fishery is increa sed by 2. 3 times, bot h the in-
come fr om unit land ar ea o f agr icultur al uses and average income per capit a from ag ricul-
tural industr ies ar e increased by 2. 7 times.
Key words Compound ag ro eco system, Sustainable land use, Hilly area .
  * 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
农业科学院及农业部重点科研资助项目.
1992年 8月 13日收到, 1993年 9月 8日改回.
1 引  言
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区的利用方向, 应
根据具体条件合理配置农林牧生产[ 2] , 据
此, 各地进行了不少科学实验和生产实
践[ 3- 8] . 江苏南部丘陵区在造林、水利、改
土、改制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效, 但缺乏准
确的总体分析与开发战略.本文以土地-生
物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基本思路, 以典型村
为研究基点, 将系列实用技术组装形成单
元模式,使其具有普遍性与可操作性.
2 试验地点与研究方法
2. 1 试验地的基本概况
以镇江市官塘乡驸马庄村为研究基点. 全村
面积 4km2, 下蜀黄土组成的波状起伏岗地占
96. 7% , 剥蚀残丘占3. 3% .属北亚热带南缘, 年平
均气温 15. 4℃,年降水量 1040mm. 地带性土壤为
黄棕壤, 耕作形成马肝土、黄马肝土, 旱地为耕作
黄土及耕作死黄土. 耕层 pH5. 6- 6. 0, 有机质 0. 9
- 1. 6% , 全 N0. 07 - 0. 11% , 全 P 0. 026 -
0. 043% , 全 K1. 57- 1. 82% ; 速效 P1- 8g· g-1
( Olsen 法) , 速效 K50 - 65g· g-1 ( N 醋酸铵提
取) ,代换量( 11- 14) cmo l·kg -1, 质地为中粘壤至
重粘壤, 肥力中等偏下.
该村人均土地 0. 3ha, 但历史上仅利用冲、土旁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994年 10 月 第 5 卷 第 4 期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 Oct . 1994, 5( 4)∶360—364
田 (坡地上可灌溉水平梯田)及旱坡地为主, 有大
片未开发的荒山荒坡. 农作制度以粮、猪为主体,
生产力较低, 人均虽有 0. 093ha耕地,但直到 1979
年前都不能粮食自给.
70 年代该村开始开发土地资源, 绿化了全部
荒山,又在岗坡地陆续发展 58. 4ha 茶园及果园.
利用荒坡及水源不稳的稻田建立 20ha人工草地,
饲养奶牛百头左右, 在冲洼地开辟 3ha精养鱼塘.
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的同时, 还兴办了饲料加
工厂、茶叶加工厂、奶制品厂等村办企业.除耕地
由家庭承包经营外, 其它企业均由村集体经营.
2. 2 研究方法
基本的方法论是深入分析存在的关键问题,
提出解决的假设, 从已有科技成果中选出可用的
项目及技术, 直接进行农民管理的或农民与科技
人员共同管理的适应性试验. 如获成功, 次年即扩
大为多点农户试验/示范,进而推广到全村及邻近
地区. 从系统总体来考虑,改善其结构及功能, 可
使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最后总结出以
村为单元的单元模式, 供同类型地区参考应用.
3 结果与讨论
3. 1 地貌-土地类型的分异
丘陵地区自然条件最突出的特点是地
貌及土地类型的多样性.残丘坡陡,荒弃或
造林.丘麓坡稍缓,可发展林业. 以下即为
深厚黄土经侵蚀切割形成的波状岗地, 分
化为岗、土旁、冲三大部分及不同的农业土地
类型. 岗顶多作村庄和农林业利用. 岗坡筑
有田埂或水平梯田,无灌溉的称土旁地,灌溉
植稻的称土旁田. 冲谷中的为冲田, 比降明显
减小,田块较宽平,水土条件较好, 有时排
水不良,土壤潜育化.本村灌溉靠分散的小
型塘坝以及新修的提水工程.
以上地貌-土地类型由高到低坡度渐
缓,土层增厚, 肥力提高, 水分状况由易旱、
不足、充足到过湿,侵蚀由重到轻. 土地利
用也呈现对应的立体分布规律.
3. 2 种植结构的优化
该村近几十年以稻麦为主作, 产量占
95%以上, 目前自给有余, 但食油自给率仅
35%, 人均养猪 1 头, 但饲料短缺, 仅满足
25%, 60- 70年代发展起来的绿肥,近年又
趋减少.
针对以上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可调整如
下: 1987年开始在高土旁田改种玉米试验,产
量较糙米提高 10%, 秸秆出售给奶牛场做
青贮饲料, 纯收益比水稻提高 105- 900元
·ha-1. 玉米逐年发展到占耕地 20%左右,
除 1990年夏玉米因旱减产外,一般产量稳
定在 5000kg·ha-1左右(表 1) .同时, 扩大
经济作物油菜的种植面积, 约占夏熟作物
的 25%.养地作物除人工草地外, 还部分恢
复水田紫云英,两者合占耕地 15% .
表 1 驸马庄村逐年玉米的发展
Table 1 Development of corn crop year by year in Fuma vi llage
1987
面 积
Area
(h a)
单 产
Yield
( kg·ha-1)
1988
面积
Area
( ha)
单产
Yield
( kg·ha-1)
1989
面积
Area
( ha)
单产
Yield
( kg·ha-1)
1990
面积
Area
( ha)
单产
Yield
( k g·ha-1)
春玉米 Spring corn - - 4 5258 10. 7 5468 5. 3 5250
夏玉米 Summer corn 1 4958 6 5285 17. 7 4920 21. 7 3645
面积合计 Total 1 10 28. 4 27. 0
单产平均 M ean 4958 5274 5126 3960
  目前农田种植制度已基本调整为粮食
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养地作物的多
元结构并合理布局: 冲田和低土旁田为稻麦
基本粮田;高土旁田种植部分玉米并与水稻
轮作;在旱地减少杂粮种植,发展饲料及经
济作物.
3614 期        袁从 等: 苏南丘陵地区土地持续利用模式的建立    
表 2 玉米饲料喂猪试验( 1987,冷和荣等)
Table 2 Experimetn for using corn as feed for pig (Leng Herong et al . )
处 理a)
T reatmen t
起始体重
Init ial w t .
( k g)
平均日增重
Av. w t.
gain
( g·d-1)
饲料系数
Feed coef f i-
cient
可消化能b)
DE
( MJ·k g-1)
毛收入c)
Gros s
income
( $ )
成 本d)
Costs
( $ )
净收入
Net retur n
( $ )
A 18. 09 478* 3. 42 41. 84 185. 6 142. 0 43. 6
B 19. 41 334 4. 31 51. 04 147. 4 126. 0 21. 4
C 20. 91 295 4. 82 52. 30 139. 2 132. 5 6. 7
a)处理 A-(约克×太湖 ) F1,含 30%玉米的配合饲料 T reatment A-( Yorksh ire×Taihu ) F1, mixed feed containing
30% cor n; B-(约克×太湖)F1,当地习惯饲料,麸糠糟粕及厨房下脚等 B-(York shire ×T aihu ) F1, dom es tic feeds ( ce-
real bran an d r efuses) ; C -本地土种,当地习惯饲料 C-domes t ic breed, domes t ic feeds; b)每公斤增重所耗饲料中的可
消化能 DE-Diges tib le energy in MJ for 1 kg w eight gain ; c)包括出售肥猪及肥料 c) From pig an d manure to b e s old;
d)包括苗猪、饲料、防疫及人工 Includes piglet, f eeds, health care and w ages.
* 苗猪于预饲后 61日龄开始分组试验,每组 8头,试验期 120天 Weanl ings at 61-day old af ter prefeedin g p eriod are
divided into 3 gr ou ps, 8 for each. T est per iod 120 days .
3. 3 种植、养殖与加工业的协调发展
  1985年人均年饲养 0. 97 头猪, 由于
缺乏自给的饲料体系, 出栏率仅为47. 8%.
为此, 在试种玉米的同时, 安排了一组含
30%玉米的配合饲料与当地“有啥喂啥”对
比喂猪试验.表 2表明饲料以改良猪种的
效果更明显, 日增重提高,饲料系数及可消
化能消耗均下降,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近年
全村种玉米与养猪同步发展, 1990年生猪
饲养量比 1985年增加 17% , 出栏率提高
至 88. 9% .
此外, 村里还添置了小型饲料加工设
备,代农户加工粮食及饲料,引进饲料添加
剂,并指导农民科学配合饲料,猪日增重可
提高 15% ,逐步向饲料自产、自加工、自用
体系发展.
3. 4 草地生产与草食动物生产
在土地资源较充裕, 粮食自给有余条
件下, 建立人工草地, 发展草食动物.引进
多种牧草并进行试验筛选, 形成了如下奶
牛饲料供应的模式 [ 1] :
1ha 多年生草地- 白三叶( T rif olium
rep ens)、红三叶( Tr if olium p ratens)、法斯
克草( Festuca elatior) ; 1ha1年生草地- 多
花黑麦草 ( L ol ium mul tif eor um ) 与苕子
( Vicia v illosa)复种杂交狼尾草( Pennise-
tum p urpurum × P. amer icanum ) ; 1ha
青贮玉米.
以上 3ha 饲料地全年生产优质青饲料
324t , 含产奶净能 332GJ ( 109J) , 粗蛋白
6. 36t ; 再补充 22. 5t 混合精饲料, 含产奶
净能 177GJ,粗蛋白 3. 735t , 合计产奶净能
509GJ, 粗蛋白 10. 1t . 可充分满足 15头体
重 450kg 奶牛年产标准奶 5400kg 所需产
奶净能 442GJ,粗蛋白 9. 3t [ 1] . 应用这一模
式建立 20ha 人工草地后, 年饲养奶牛 100
头左右,青饲料及青贮饲料均能自给.
3. 5 农牧渔结合
丘陵地区近年发展了一些内塘养鱼,
多为粗养方式, 靠水体的自然生产力喂养
以 浮 游 生 物 为 饵 料 的 鲢 ( Hyp op h-
thalmichthys molit rix )、鳙 ( A ristichthys
nobilis)净产量仅 750- 1050kg·ha-1 .平原
地区的精养鱼技术,投入及产出水平高,技
术复杂,难以采用. 本研究以农牧渔生态系
统(半精养)为目标,进行 3种养鱼方式对
比试验(表 3) .尽管产量以精养最高,但按
单位投工量计,则粗养最高,按资金效益计
36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5 卷
表 3 不同养鱼方式的投入与产出
Table 3 Input and output in fish cul ture at dif ferent intens iveness
i方 式
Mode
投入( $ ·ha-1)
Inpu t
物 质
M aterial
劳 力
L abor
小 计
T otal
产  出( $ ·h a-1)
Output
毛 产
Gross
w t.
净产a )
Net
wt
毛产值
Gross
value
收益元
Pr of it $
hab) 工c)
Work
day
投入元d)
Inpu t
$
边际报酬率
MBCR
半精养
Semi-
in tens ive
粗养
E xt-
ens ive
与粮田e )收益比较
Prof it
vs .
cropland
精 养
Intens ive
20010 1950 21960 7635 604. 5 39990 18030 51. 2 1. 82 1. 40 1. 79 1. 93
半精养
Semi-
inten sive
12300 1950 14250 5625 4770 29175 14925 43. 3 2. 05 - 2. 07 2. 03
粗 养
Extensive
3240 375 3615 1500 975 7200 3585 52. 8 1. 99 - - 1. 33
a )净产 = 毛产- 鱼种量 Gross output - fi sh f ry, b)收益(元·h a-1) = 毛产值 - 投入(元·ha-1) Gros s value- Input
sum , c) 收益,元/工= (毛产值- 物质投入) /用工日 ( Gros s value- m aterial inp ut ) / work day, d)收益,元/投入元=
毛产值/投入元 Gross value/ In put sum , e) 鱼塘每公顷收益/鱼塘加精料及饲草共占土地用作粮田的收益 Pr of it f rom
f ish cu lture/ Prof it from crop cul tu re on area b as is of f ish p on d p lus ext ra land for subs idized concent rates and green
fodders , f ) 边际报酬率= 增加的收益/增加的投入 M arg inal Benf it-C os t Rat io= Ext ra ou tpu t /E xt ra input .
以半精养最高. 边际成本报酬率和相对于
粮田的收益也都以半精养为优, 且技术难
度较小,适用性强.
  半精养模式实质是- 农牧渔复合生态
系统, 其要点为: 1) 3 类不同生态位的鱼
混养. 鲢、鳙栖于上、中层, 以浮游生物为
食; 草鱼 ( Ctenopharyngodon id ella )、鳊
( Parabranli s p ekinensis)栖于中、上层, 以
新鲜植物为食, 鲫( Carr assius auratus cu-
vueri )、鲤 ( Cyp rinus carp io)为杂食性, 栖
于底层,又起到清洁工的作用. 2)施用厩肥
和磷肥促进浮游生物繁衍, 为滤食性鱼提
供食物. 3)建立青绿饲草生产体系以供应
草食性鱼类. 4)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可适
当增加精饲料,如大麦、油菜饼等.
这一模式的定量设计为: 1ha 鱼塘,深
度 1. 5m 以上; 人工草地 0. 5ha, 年生产青
饲料 60t 喂鱼;粮田 0. 5ha 生产精饲料4. 5
t , 其中3. 45 t 直接喂鱼, 1. 05 t 喂猪 2. 5
头,年产猪肉及可食物225kg ,另厩肥 5t用
于增肥塘水. 投放鱼种 990kg , 其中鲢、鳙
占 58% ,草、鳊占 35%, 鲫、鲤占 7%. 1龄
及 2、3龄鱼种搭配.用工 390个劳日,还有
药剂、化肥、石灰等投入. 投入能量合计
195GJ, 12 000元.鱼的毛产量 6t (其中可
上市的商品鱼 5. 1t ,其余 0. 9t 留塘作次年
表 4 驸马庄村土地利用的演变( % ) *
Table 4 Changes of land use in Fuma vi llage
年 份 Year
60s 1981 1989
水田 Wetland 35. 5 37. 0 32. 5
旱地 Dryland 14. 4 13. 4 12. 4
茶园 T ea garden - 8. 5 11. 1
果园 Orchard - 4. 7 2. 8
林地 Fores t land - 9. 8 9. 6
人工草地 Cu lt ivated
grassland
- - 5. 1
居民区 Res ident ial 8. 0 8. 5 9. 2
交通 T raf f ic 2. 5 2. 8 3. 0
塘坝 Reservoir 4. 5 4. 5 4. 5
鱼池 Fish pond - - 1. 0
沟渠 Cannal/ ditch 1. 0 1. 2 1. 2
未利用* *
Unused
34. 1 9. 7 7. 6
* 根据 1981年及 1989年航片判读量算 Based on aerial
photogr aph s in 1981 and 1989.
* * 未利用中包括田埂 6. 37 Including f ield dykes
6. 37.
大龄鱼种) ,减去投入鱼种后的净产量5. 01
t, 毛产值 31 000元,收益 19 000元. 能的
产投比为 0. 177, 资金产投比为2. 57.这一
模式和平原区精养鱼技术原理相近 [ 4] , 但
具有丘陵区特色.
3. 6 土地合理利用与农田生物结构改善
由表 4可见, 20多年来土地利用演变
的趋势为: 水旱耕地未扩大,因修公路、建
房和开辟鱼池还减少了 5% ; 茶园逐步扩
大,果园发展后因经营不善而缩减;新发展
了人工草地和鱼塘;居民区和交通用地逐
3634 期        袁从 等: 苏南丘陵地区土地持续利用模式的建立    
年扩大,塘坝沟渠基本未变.未利用土地由
34%减至 7. 6%, 利用类型也不断多样化.
这对于丘陵地区是有方向性意义的.
3. 7 单元模式
通过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出适用于一
个生产单元(以村或农户、农场、小流域等
为单元)有关成套设计, 称为单元模式.其
方向和基本途径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仿效.
表 5 驸马庄村逐年生产实绩
Table 5 Production features of Fuma vil lags
年 份 Year
1980 1985 1990
农业土地利用率( % )
Land use rate
for agricu lture
72. 2 73. 5 74. 5
粮食总产
T otal grain output ( t )
804 1120 1042
粮食播面单产
Yield of grain ( kg·h a-1) 2617. 5 4852. 5 5100. 0
人均粮食
Grain per cap ita ( kg)
537 711 746
农∶林∶牧副渔收入比
Rat io of incomes f rom
crops∶forest ry an d
per enials∶anim als
95∶0∶5 51∶43∶6 27∶30∶43
农用土地收入(元·ha-1)
Income f rom agricul tural
land use ( $ ·h a-1)
1845. 0 4455. 0 14580. 0
人均农业总收入(元)
Agricultural income
( $ ·capita-1) 193 539 2021
人均非农业收入(元)
Av. non-agri. in come
( $ ·capita-1) 18 91 1074
* 1980年农产品收购价格为 100, 1985年为 119. 9,
1989 年为 205. 8. T ake average sell ing price of farm
products in 1980 as 100, the correspondence in 1985
w as 119. 9 , in 1989 w as 205. 8.
  驸马庄村土地-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单
元模式是:丘岗坡地—林、茶、果、草立体利
用; 土旁冲田地—粮、饲、经、肥作物合理布
局;养殖业—猪、禽、奶牛、鱼全面发展;资
源利用—种植、养殖、加工业配套成龙.这
一模式可供我国南方,尤其是亚热带土地
较充裕的丘陵区参考.
  表 5表明驸马庄村实践该模式后粮食
稳定发展,农田生物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改善.粮-猪单纯结构基本转变为农林
牧副渔全面协调发展的复合结构. 农业土
地收入近 5年中增长 2. 7倍, 同时,非农业
收入增加 10. 8倍.
4 结  论
4. 1 丘陵地区的地貌-土地条件是影响农
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农业发展战略要以自
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性, 土地利用的分
异性和农业生产结构的多样性为基本思
路. 这是几十年摸索出的丘陵地区的独特
之处.
4. 2 利用与管理土地资源是影响土地持
续生产力的最基本条件. 本文着重于土地
利用,即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而土地的合
理管理,如水土保持、轮作、耕作、施肥、灌
溉等也都要配套跟上.
4. 3 要实践单元模式,在独家农户经营的
有限土地上是不可能的. 驸马庄村采取家
庭承包经营责任田,集体经营林、茶、果、奶
牛、鱼、工厂等生产部门的“双轨制”是可供
参考的经验.
参考文献
[ 1] 白淑娟、杨运生等. 1987.苏南丘陵农田草地建设
的研究.江苏农业科学, ( 8) : 36- 37.
[ 2]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1981.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农业出版社,北京, 44- 50.
[ 3] 孙 颔、凌启鸿、凌世新等. 1989.江苏农业资源与
综合区划.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南京, 374- 395.
[ 4] 郭俊尧、袁从 . 1987.张庄村农牧渔复合生态系
统功能.生态学报, 7( 1) : 12- 20.
[ 5] 袁从 、顾荣申、尤德敏等. 1963.板桨白土的改良
途径.中国农业科学. ( 8) : 44- 48.
[ 6] 谢小立. 1990. 亚热带丘岗区主要作物生物生产力
的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 11( 5) : 50- 54.
[ 7] 韩纯儒、刘铁斌、程 序. 1988.畜牧业在农业生产
系统中的地位—豆店畜牧业的系统分析. 生态学
报, 8( 4) : 311- 318.
[ 8] 彭廷柏等. 1987.调整农业生态结构,提高系统生
产能力.农业现代化研究, ( 1) , 40- 43.
364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5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