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valuation of land use sustainability in Qinghai Lake area

青海湖地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年 9月 第 17卷 第 5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Sept. 2009, 17(5): 1017−1022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中荷科学战略联盟项目(荷兰皇家科学院与中国科技部)“中国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
政策与市场”(2004CB720401)、国家社科基金“高寒民族地区土地持续利用模式与对策研究”(06XMZ014)资助
** 曲福田(1962~), 男, 汉族,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土地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E-mail: ftqu@njau.edu.cn
俞文政(1975~), 男, 汉族, 教授, 硕士生导师, 从事土地资源与空间信息技术研究。E-mail: ywzheng519@126.com
收稿日期: 2008-05-12 接受日期: 2008-07-26
DOI: 10. 3724/SP.J.1011.2009.01017
青海湖地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
俞文政 1,2 曲福田 2** 祁英香 1 于国峰 3 史 军 1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京 210044; 2.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京 210095;
3. 内蒙古赤峰市英金河灌区管理处 赤峰 024005)
摘 要 本文根据生态、社会、经济本体层面的统一性和机制层面的错综性, 综合多种方法, 兼顾当前利益和
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遵从实践性、综合性等原则, 从生产性、保护性、稳定性、经济活力、社会
可接受性、安全性层面对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从土地生产性层面看, 青海湖
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处于持续利用的起始阶段, 且区域间存在空间差异; 从土地保护性层面看, 不同指标反
映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阶段存在差异; 从稳定性层面看, 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可持续利用的初级阶段, 且种植
业土地稳定性比畜牧业低; 从经济活力层面看, 土地利用经济活力不够, 处于不可持续阶段; 从社会可接受性
层面看, 土地利用处于可持续利用的起始阶段; 从安全性层面看, 区域土地利用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状态。在此
基础上, 提出了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及对策, 为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与方法提供科
学依据, 为少数民族地区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提供相关决策支持。
关键词 青海湖地区 土地持续利用 生产性 保护性 稳定性 经济活力 社会可接受性 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09)05-1017-06
Evaluation of land use sustainability in Qinghai Lake area
YU Wen-Zheng1, 2, QU Fu-Tian2, QI Ying-Xiang1, YU Guo-Feng3, SHI Jun1
(1.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Engineering, Nanjing 210044, China;
2.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3. Yingjin River Irrigation Administratio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Chifeng 024005, China)
Abstract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practice and syntax, a variety of methods based on the complexity, mechanism and unitarity of
ecology, society and economy was used to evaluate sustainable land use in Qinghai Lake area. The evaluation took into account of
the land productivity, protective value, stability, economic vitality, and acceptability and security of society. From the view of land
productivity, Qinghai Lake area is in start-up phase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with spatial variances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For the
land protective valu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ndexes are different. For stability,
land use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sustainability and crop farming stability is lower than that for livestock. Economic vitality of land use
in the region is low, indicating unsustainable habitus.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with regard to acceptability of society is in the start-up
phase, while that relating to security is simply non-sustainable. More importantly, this study advances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in Qinghai Lake area. It lays further scientific basis for effici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and related policy-making supports for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minority areas (e.g. pastoral areas).
Key words Qinghai Lake area, Sustainable land use, Land productivity, Land protective value, Land stability, Land econonic
vitality, Society acceptability of land use, Land security
(Received May 12, 2008; accepted July 26, 2008)
101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第 17卷


青海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行政区划包
括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海北藏族自治
州的海晏县和刚察县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
峻县, 总面积 521.73万 hm2, 处于农牧交错、以牧为
主区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该区
土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据统计, 近 50 年来, 青海
湖地区人口增长迅速, 从 1949 年的不足 2 万人, 增
加到 2005年的 21.32万人。人口猛增引发了对粮食
及畜产品等生活资料的需求, 1949 年青海湖地区耕
地面积为 0.57 万 hm2, 至 2005 年增为 1.56 万 hm2,
种植业依然延续广种薄收的落后经营方式, 农田长
期裸露, 风蚀水侵严重, 更加剧了土地沙漠化的进
程; 青海湖地区天然草场的理论载畜量为 346.51 万
只羊单位, 而目前天然载畜量为 584.56万只羊单位,
超载 68.7%, 牲畜常年的过度啃食和践踏, 使天然
草地得不到修养生息, 植被盖度明显下降, 草地退
化十分严重; 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 青海
湖地区土地退化十分严重,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遇
到严峻的挑战。然而, 到目前为止, 有关青海湖土地
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甚少, 系统的研究则更少。本
文从生态、社会、经济本体层面的统一性和机制层
面的错综性出发, 综合多种方法, 兼顾当前利益和
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遵从实践性、综
合性等原则[1,2], 对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进
行了评价和分析, 为制定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土地
利用管理策略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为少数民族地
区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提供相
关决策支持。
1 研究区概况
青海湖地区地貌以高山、草原、疏林地和湖泊
为主; 年均气温−3.4~6.3 ℃, 年降水量 200~445 mm,
年日照时数 2 430~3 330 h, 年蒸发量 1 300~2 400
mm; 多风沙天气, 年平均风速 3.2~4.4 m·s−1, 大风
日 10.8~13.2 d, 沙尘日数 10.8~13.2 d, 属高原大陆
性气候。土壤类型有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
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黑钙土、栗钙土、
沼泽土和风沙土等。区域内土地类型多样, 垂直分
布明显; 草地占区域总面积的 56.94%, 是青海省主
要的畜牧业基地 ; 农地和林地占区域总面积的
6.11%, 但分布相对较集中。
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在了解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的
基础上, 本文选取相互独立且反映各方面特征的典
型敏感指标 , 建立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
利用定量和定性描述方法, 以生产性、保护性、稳
定性、经济活力、可接受性和安全性 6 个准则对土
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由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评价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因素, 各
因素度量单位不一致, 不能直接进行评价。因此, 本
文通过系统转换, 对评价指标阈值进行设定与分值
计算, 使所有指标值均转换成可以统一评价的分值,
并使各评价指标的分值均变化在 0~1 之间, 分值趋
于 1 为可持续性强, 趋于 0 为可持续性弱。评价分
值的关键在于各评价指标阈值的确定, 在国内外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研究区现状, 设定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的阈值[2-6], 对青海湖地区土地
资源可持续性进行评价。
2.1 生产性评价指标
农作物生产力指数: 农作物生产力指数=实际
农作物产量/作物潜在生产力, 系统转换指数为实际
计算数值。其值越趋近 1, 表示生产力水平越高[2]。
草地畜产品产值指数: 草地畜产品产值指数=
该区单位面积草地产值 /全国平均单位面积草地产
值。计算值≤1, 系统转换指数为实际计算数值; 计
算值>1, 系统转换指数取 1。
农用地产值指数 : 农用地产值指数=该区单
位面积农业总产值/全国平均单位面积农业总产值。
计算值≤1, 系统转换指数为实际计算数值; 计算值
>1, 则系统转换指数取 1[3]。
建设用地产值指数: 建设用地产值指数=该区
单位面积第二、三产业产值 /全国平均单位面积第
二、三产业产值。计算值≤1, 系统转换指数为实际
计算数值; 计算值>1, 则系统转换指数取 1[5]。
2.2 保护性评价指标
土地质量系数: 土地质量系数反映区域整体范
围内宜农土地平均质量状况和生产能力, 不同地域
土地质量系数相比较, 可直观反映宜农土地质量条
件的差异[6]。土地质量系数可依下式计算:

1
( ) .
n
i i
i
f l A r
=
= ∑ (1)
式中, f(l)为土地质量系数; A为第 i个土地等级面积
占宜农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r为第 i个等级土地的
系数, 根据宜农土地不同等级参照产量指标, 通过
相关性统计检验, 把每个等级土地赋予相应的等级
系数值; n土地等级总数, 通常为 6。
水土保持指数: 水土保持指数=1−(水土流失面
积/土地总面积), 系统转换指数为实际计算数值。
沙化治理指数: 沙化治理指数=1− (土地沙化扩
大面积/沙化土地总面积), 系统转换指数为实际计
第 5期 俞文政等: 青海湖地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 1019


算数值[7]。
超载过牧指数 : 超载过牧指数是草场超载过
牧的重要指标 [6], 超载过牧指数=现实牲畜头数 /
理论载畜量。指数在 1.0 以下时为优, 系统转换系
数取 1.0; 大干 1.3时, 系统转换系数取 0.1; 1.0~1.3
时根据满意度转换法 , 系统转换指数=(1.3−指数)/
(1.3−1.0)。
其他描述性指标包括气候、土壤、植被覆盖度、
生物多样性、地形地貌、水资源等[8]。
2.3 稳定性评价指标
农业生产稳定性指数: 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和
科学意义, 本研究选择有效灌溉面积百分比作为农
业生产稳定指数。有效灌溉面积反映了水利建设程
度, 其占耕地比值越高, 整个农业系统受干旱威胁
越小 [9]。农业生产稳定指数=有效灌溉面积 /耕地
总面积, 系统转换指数为实际计算数值。数值越接
近 0, 生产稳定性越低; 数值越接近 1, 生产稳定性
越高。
粮食生产稳定性指数 : 由于作物单产和种植
面积等受经济、社会因子影响较大, 经常处于变动
状态 ; 而作物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却不存在这种情
况。所以, 主导或优势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是最能
反映农作物土地利用稳定状况的指标。各年作物单
产与作物光温水土生产潜力的比值可用来衡量粮食
生产的稳定性[6,10]。粮食生产稳定性指数=各年作物
单产/作物光温水土生产潜力。系统转换指数为实际
计算数值, 数值越接近 0, 生产稳定性越低; 数值越
接近 1, 生产稳定性越高。
草地畜牧业稳定性指数: 一般情况下只要自然
环境要素不发生明显变化, 植物种群环境容纳量基
本能保持稳定[11]。所以, 草地种群环境容纳量可反
映草地土地利用系统稳定状况。草地畜牧业稳定性
指数=每年牲畜出栏头数 /种群环境容纳量的
25%[6]。如实际计算值为 1, 稳定性指数为 1; 实际计
算值>1, 稳定性指数=1− (实际计算值−1); 若实际
计算值≤1, 稳定性指数为实际计算值。
2.4 经济活力评价指标
种植业收益指数: 种植业收益指数=该区种植
业产投比/全国平均种植业产投比, 种植业产投比=
种植业产值/种植业中间消耗值。若计算值≤1, 系统
转换指数为实际计算数值; 计算值>l, 则系统转换
指数值为 1[12]。
草地畜牧业收益指数: 草地畜牧业收益指数=
该区草地畜牧业产投比 /全国平均草地畜牧业产投
比, 草地畜牧业产投比=草地畜牧业产值/草地畜牧
业中间消耗值。若计算值≤1, 系统转换指数为实际
计算数值; 计算值>l, 则系统转换指数值为 1[13]。
土地 GDP 指数: 土地 GDP 指数=该区单位面
积土地 GDP值/全国平均单位面积土地 GDP值。若
计算值≤1, 系统转换指数为实际数值; 若计算值>1,
系统转换指数值为 1[14]。
建设用地指数: 建设用地指数=建设用地增长
速度/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若计算值≤1, 系统转换
指数为实际数值 ; 若计算值>1, 系统转换指数值
为 1[15]。
2.5 可接受性评价指标
人口压力指数: 选择合适指标反映人口压力是
进行全面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关键。国际粮农组
织(FAO)采用 AEZ 方法反映人口压力, 该方法以地
区资源要素及组合特征为基础, 以限制因子定律为
指导, 具有良好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因而研究结果
可反映人口承载压力[6]。故, 人口压力指数=实际人
口/潜在承载人口。计算值<1.0 时, 为优, 系统转换
指数取 1.0; 计算值>1.4, 系统转换指数取 0; 计算值
为 1.0~1.4 时, 根据满意度转换法, 系统转换指数=
(1.4-指数)/(1.4-1.0)。
人地关系指数: 人地关系是否协调, 直接影响
到土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指数 f 可用
来表示人口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压力。在特定的自然、
社会、经济条件下, f =0, 表示现有土地利用系统结
构和功能保持不变; f < 0, 人口超载, 人地关系失
调, 土地利用系统功能紊乱, 土地利用处于不可持
续状态; f > 0, 土地利用系统向可持续利用方向发
展。结合青海湖地区现状和相关原理, 人地关系指
数可用下式表达:
( )L G Df E E P G= + − × (2)
式中, P为人口总量; GD为某一时段和生活水平下的
热能标准; EL 为一定区域和时段及在一定的技术水
平下耕地提供给所供养人口的能量; EG 为草地提供
给供养人口的能量[6]。当 f>0 时, 系统转换指数取
1.0; f<0时, 系统转换指数取 0; 当 f=0时, 系统转
换指数取 0.5。
在校学生指数: 在校学生指数=在校学生数/总人
口。系统转换指数为实际计算数值, 数值越接近 0, 社
会可接受性越低; 数值越接近 1, 社会可接受性越高。
农业人口比重指数 : 农业人口比重指数=农业
人口/总人口。系统转换指数为实际计算数值, 数值
越接近 0, 社会可接受性越低; 数值越接近 1, 社会
可接受性越高。
2.6 安全性指标
鼠害控制系数: 鼠害控制系数=年内灭鼠面积/
年内鼠害发生面积。计算值≤1, 系统转换指数为实
102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第 17卷


际数值; 计算值>1, 系统转换指数均取值为 1。
蝗虫控制系数: 蝗虫控制系数=年内治理虫害
面积/年内虫害总面积。若计算值≤1, 系统转换指数
为实际数值; 计算值>1, 系统转换指数值为 1。
3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为共和县、刚察县、海晏县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2005)、《青海省农牧业气候资
源分析及区划》(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1985)、《青
海省天峻县牧业资源调查和牧业区划报告集》(1984)
和其他相关的资料[16−21]。具体指标的确定、计算过
程、定级标准和量化单位等参见参考文献[6]。
4 青海湖地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结果
在分析评价指标的同时 , 以评价准则为目标 ,
对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制约因子及其相互协
调、制约的关系进行分析, 以衡量区域土地资源开
发利用的程度、水平、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22−25]。
根据青海湖地区具体情况, 参照国内外评价指标值
的确定方法[4,5], 并通过专家打分, 确定了青海湖地
区各参评指标划分标准和相对应的土地持续利用程
度, 即: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指数区间(指数≥0.7)、初
级可持续利用的指数区间(0.5≤指数<0.7)、起始可
持续利用的指数区间(0.3≤指数<0.5)及非可持续利
用的指数区间(指数<0.3)。
4.1 生产性评价结果
表 1 为青海湖地区土地生产性指标——农作物
生产力指数、草地畜产品产值指数、农用地产值指
数和建设用地产值指数的评价结果。从表 1 可以看
出, 依据农作物生产力指数和草地畜产品产值指数,
青海湖地区土地生产性处于起始可持续利用阶段和
初级可持续利用阶段, 其中海晏县和刚察县的畜产
品指数都大于 0.7, 达可持续利用程度; 从农用地产
值指数和建设用地产值指数看, 该区土地生产性处
于不可持续状态。土地生产性评价结果表明, 青海湖
地区整个区域土地处于可持续利用的起始阶段, 在
制订土地政策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时, 应在保持农
作物和畜产品生产持续性的同时, 提高农用地和建
设用地利用效率, 以提高土地资源生产性的持续性。
4.2 保护性评价结果
土地可持续利用保护性准则层的指标较多, 本
文只对各评价因素和相应指标作简要定性分析。
水土保持指数: 青海湖地区(以湖区为主, 不包
括共和县部分地区)总水土流失面积 221.51 万 hm2,
占总面积的 75%, 土壤侵蚀主要为水力侵蚀、风力
侵蚀和冻融侵蚀等 3种相互交替、相伴而生的形式,
其面积分别为 96.30 万 hm2、6.33 万 hm2、118.88
万 hm2。该区域水土保持指数为 0.25≤0.3, 说明仅
从水土保持指数看, 青海湖地区土地利用是不可持
续的。
土地质量系数 : 青海湖地区土地质量系数为
0.487, 各县土地质量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 : 刚察
(0.531)、共和(0.512)、海晏(0.485)、天峻(0.420)。
因此, 该区域土地质量处于可持续利用的起始阶段,
但刚察、共和两县处于初级可持续利用阶段。
沙化治理指数: 根据对青海湖地区沙漠化土地
的考察和青海湖地区 2000 年 TM 卫星影像图解译,
该区沙化治理指数为 0.351, 0.3≤0.351≤0.5。因此,
仅从沙化治理指数看, 该区域土地持续利用保护性
较差, 土地利用处于持续利用的初始阶段。
超载过牧指数: 青海湖地区草地适宜理论载畜
量为 214.42万只羊单位, 截至 2002年底, 全区草食
牲畜折合 440.69万只羊单位, 超载量为 225.33万只
羊单位[6]。通过计算该区超载过牧指数为 2.05, 通过
系统转换计算最后为 0.1 以下, 说明区域草地资源
利用是不可持续的。
4.3 稳定性评价结果
青海湖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稳定性评价结果
(表 2)表明, 从农业生产稳定性指数看, 全区土地利
用处于可持续利用的初级阶段, 刚察处于可持续利
用阶段, 而海晏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共和处于持续

表 1 青海湖地区土地持续利用生产性评价结果
Tab. 1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in Qinghai Lake area
区域
Region
农作物生产力指数
Crop productivity index
草地畜产品产值指数
Index of livestock
productivity of grassland
农用地产值指数
Farmland
productivity index
建设用地产值指数
Construction land
productivity
共和 Gonghe 0.462 0.507 0.016 0.001
海晏 Haiyan 0.486 1.200 0.046 0.001
刚察 Gangcha 0.313 0.707 0.018 0.001
天峻 Tianjun — 0.595 0.014 0.001
全区 Full area 0.388 0.627 0.018 0.001
第 5期 俞文政等: 青海湖地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 1021


表 2 青海湖地区土地持续利用稳定性评价结果
Tab. 2 St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in Qinghai Lake area
区域
Region
农业生产稳定性指数
Stability index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粮食生产稳定性指数
Stability index of grain production
草地畜牧业稳定性指数
Stability index
of stockbreeding production
共和 Gonghe 0.400 0.462 1.051
海晏 Haiyan 0.220 0.487 1.473
刚察 Gangcha 0.970 0.313 1.077
天峻 Tianjun — — 1.109
全区 Full area 0.620 0.388 1.088

利用的起始阶段; 从粮食生产稳定性指数看, 全区
和各县均处于可持续利用的起始阶段; 从草地畜牧
业稳定指数看, 全区均处于土地持续利用阶段。
4.4 经济活力评价结果
从表 3 可知, 从种植业收益指数看, 区域土地
利用经济活力较低, 处于经济不可持续状态, 种植
业收益指数(0.294)<0.3, 但刚察县处于可持续的起
始阶段; 从草地畜牧业收益指数看, 区域土地利用
经济活力较高 , 处于可持续的初级阶段 , 其指数
(0.696)≤0.7, 而≥0.5, 其中共和、刚察两县处于经
济可持续阶段; 从土地 GDP 指数看, 区域土地利用
经济活力十分低, 土地利用处于经济不可持续状态;
从建设用地指数看, 区域土地利用经济活力也十分
低下, 土地利用也处于经济不可持续状态。
4.5 可接受性评价结果
表 4 表明, 从人口压力指数看, 区域土地利用
处于可持续状态, 整个区域的人口压力指数为 1, 除
海晏处于可持续利用初级阶段外(人口压力指数为
0.6), 其他县均处于可持续利用状态; 从人地关系指
数看, 只有刚察土地利用处于可持续状态, 其他地
区及整个区域土地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从在校
学生指数看, 区域土地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全
区及各县指数值均<0.3; 从农业人口比重指数看 ,
整个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可持续利用的起始阶段, 其
指数 0.33>0.3, 但海晏和天峻两县目前土地利用还
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4.6 安全性评价结果
表 5 显示, 青海湖地区鼠害和虫害控制系数都
很低, 说明区域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严
重破坏, 影响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结论
本研究表明, 从土地生产性层面看, 青海湖地
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处于持续利用的起始阶段, 且区
域间存在空间差异。因此, 在制订土地政策和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时, 在保持农作物和畜产品生产持续
性的同时, 须采取措施提高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利用
效率。从土地保护性层面看, 不同指标反映的土地
资源持续利用阶段存在差异, 沙化治理指数表明该
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处于初始阶段, 超载过牧指数表

表 3 青海湖地区土地持续利用经济活力评价结果
Tab. 3 Economic vitality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in Qinghai Lake area
区域
Region
种植业收益指数
Income index of planting
草地畜牧业收益指数
Income index of livestock
土地 GDP指数
GDP index of field
建设用地指数
Income index of construction land
共和 Gonghe 0.290 0.760 0.002 0.001
海晏 Haiyan 0.202 0.630 0.002 0.001
刚察 Gangcha 0.390 0.826 0.002 0.001
天峻 Tianjun — 0.568 0.000 0.001
全区 Full area 0.294 0.696 0.002 0.001

表 4 青海湖地区土地持续利用社会可接受评价结果
Tab. 4 Society acceptability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in Qinghai Lake area
区域
Region
人口压力指数
Population pressure index
人地关系指数
Person-land relations index
在校学生指数
Student index
农业人口比重指数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proportion index
共和 Gonghe 1.0 0 0.132 0.374
海晏 Haiyan 0.6 0 0.140 0.210
刚察 Gangcha 1.0 1 0.103 0.300
天峻 Tianjun 1.0 0 0.148 0.243
全区 Full area 1.0 0 0.130 0.330
102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第 17卷


表 5 青海湖地区土地持续利用安全性评价分析表
Tab. 5 Security evalu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in Qinghai Lake area
项目 Item 共和 Gonghe 海晏 Haiyan 刚察 Gangcha 天峻 Tianjun 全区 Full of area
鼠害控制系数 Control coefficient of rats disaster 0.221 0.160 0.268 0.162 0.203
蝗虫控制系数 Control coefficient of locusts disaster 0.190 0.189 0.198 0.129 0.177

明处于不持续利用阶段, 水土保持指数表明处于不
可持续利用阶段, 土地质量指数则表明处于可持续
利用的起始阶段。该结果说明, 青海湖地区土地资
源质量状况良好, 沙漠化治理已经受到重视和初见
成效 ; 然而 , 该区超载过牧相当严峻 , 水土流失十
分严重, 在今后规划建设中应予以重视。从稳定性
层面看, 目前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可持续利用的初级
阶段 , 且种植业土地稳定性比畜牧业低 , 因此 , 在
该地区还需进一步开展退耕还林还草。从经济活力
层面上看, 目前青海湖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活力不够,
土地利用处于不可持续阶段 , 种植业收益指数为
0.294, 草地畜牧业收益指数为 0.696, 土地 GDP 和
建设用地指数也较低, 说明目前区域土地利用经济
活力十分低下, 土地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因此,
青海湖地区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 要大力发展
生态畜牧业, 加强牧区小城镇建设和生态移民。从
社会可接受性层面看, 青海湖地区土地利用处于可
持续利用的起始阶段, 今后发展中, 在适度控制人
口的同时, 要加大教育投资, 增强土地利用的科技
水平。从安全性层面看, 区域土地利用处于不可持
续利用状态, 说明该区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
坏严重, 抵御外界的干扰能力较差。
总之, 影响土地持续利用的因素是综合复杂的,
评价的内容十分庞大, 评价方法也是跨学科、综合
的。随着时间推移和空间变化,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
价的内容、原则、方法、指标等都会发生相应变化。
本文在评价指标选取、描述及其阈值的计算等方面
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和主观能动性, 且仅限于青海湖
地区和目前土地利用状况, 但评价结果与现实状况
比较一致。
参考文献
[1] 蔡运龙 , 李军 .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度量 : 一种显示过程
的综合方法[J]. 地理学报, 2003, 58(2): 305−313
[2] 陈利根 , 郭立芳 . 可持续土地利用伦理探讨[J]. 中国生态
农业学报, 2004, 12(2): 169−171
[3] 陈百明 , 张凤荣 .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
方法[J].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3): 197−203
[4] Tisdell C. Economic indicators to assess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nservation farming projects: An evaluation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1996, 57(2/3): 117−135
[5] 傅伯杰 , 陈利顶 , 马诚 .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针体系
与方法[J].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2): 112−118
[6] 俞文政 . 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杨凌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7] 戴尔阜 , 蔡运龙 , 傅泽强 .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系统特征与
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 2002, 38(2): 231−238
[8] 陈百明. 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评价
[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3): 205−215
[9] 王殊 . 生态环境安全是经济安全的保障 [N]. 经济日报 ,
1999-03-02
[10] Dumanski J.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land quality and sus-
tainable land management[J]. ITC Journal, 1997 (3/4):
216−222
[11] Syers J. K., Hamblin A., Pushparajah E. Indicators and
thresholds for th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J]. Canadian Jounal of Soil Science, 1995, 75 (2): 423−428
[12] Okey B. W. Systems approaches and properties, and
agroecosystem health[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
ment, 1996, 48(2): 187−199
[13] 尹君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土
地科学, 2001 (2): 6−9
[14] Stauber K. N. The futures of agriculture[J]. American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griculture, 1994, 9(1/2): 9−15
[15] 毛汉英 .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 地理研
究, 1996, 16(4): 16−22
[16] 贾金龙 , 缪祥辉 . 青海东部高寒旱地种植技术[M]. 西安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8: 97−156
[17]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 .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青海
卷)[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 126−176
[18] 刚察县志编纂委员会. 刚察县志[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
社, 1997: 56−79
[19]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青海省志. 农业志. 渔业志[M].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3: 86−123
[20] 海晏县志编撰委员会. 海晏县县志[M]. 兰州: 甘肃文化出
版社, 1994
[21] 杨正礼 , 杨改河 , 沈煜清 . 中国高寒区农业理论与发展研
究[M]. 拉萨: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9: 103−152
[22] Fu B. J., Chen L. D., He C. S. Integrating landscape ecologi-
cal principles and land evaluation for sustainable land us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999, 11(2): 136−140
[23] 刘书楷. 各国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与资源利用模式比较[J] .
生态农业研究, 1999, 7(1): 23−27
[24] 钟毅 . 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J]. 中国土地
科学, 2001 (5): 43−48
[25] University of Lethbridg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for 21st cen-
tury[C]. Plenary Papers, Lethbridge, Canada,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