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Influence of supplemented selenium on chemical forms of selenium in crop seeds and their quality

外源Se对农作物籽实中Se的化学形态及其品质的影响



全 文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年 ! 月 第 ∀ 卷 第 期
#∃ %& ∋ ( ∋ )∗ + , & − . ∗ / − 00. %∋ 1 ∋ # ∗ . ∗ 2 3 , )4 56    , ∀ 7 8 9 : 一 : !
外源 ( ; 对农作物籽实中 (; 的化学形态
及其品质的影响 ‘
崔剑波 尹昭汉 冲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  :  < 8
.摘要】 本文以喷 (; 、施 (; 作为外源 ( ; , 将作物籽实中的 (; 分为水溶态 、= 舀 : > 可提态 、 & ? ∗ ∃ 可
提态 、残余态 ∀ 种形态 > 结论认为 & ?∗ ∃ 可提态 ( ; 、水溶态 (; 为作物籽实中 (; 的主要存在形态 , 其
中 (; 74 8在各形态 ( ; 中占有一定比例 , 并随外源 (; 的增加而变化 > 同时 , 外源 (; 可改变作物体内
各组分 (; 的比例 , 并使大部分氨基酸的含量有所增加 , 进而对其遗传特性可能带来影响 >
关键词 外源 (; ≅; 的化学形态 氨基酸
%Α Β54 ; Α ; ; Χ Β ≅ 4 005; Δ ; Α Ε;Φ ≅ ;5; Α Γ4 Δ Χ Α ΗΙ ; Δ Γ; ? 5 ΒΧ ϑ Δ ≅ Χ Β ≅ ; 5;Α Γ4 Δ ΚΑ ;ϑ Χ 0 ≅ ;; Φ≅ ? Α Φ ΕΙ; Γϑ Λ 4 ? 5ΓΕ6 >
# 4 Γ )Γ? Α Μ Χ ? Α Φ 3 ΓΑ ΝΙ ? Χ Ι? Α 7%Α ≅ Ε ΓΕ 4 Ε ; Χ Β − Ο Ο5Γ; Φ ∋ ;Χ 5Χ Π 6 , − ; ? Φ ; Δ Γ? ( ΓΑ Γ; ? , ( Ι ; Α 6 ? Α Π   : :  < 8一
# Ι ΓΑ > )> − Ο Ο 5> ∋ ; Χ 5 > ,    , ∀ 7 8 9 : 一 : ! >
( 4 Ο Ο 5; Δ ; Α Ε; Φ ≅; 5; Α Γ4 Δ ΓΑ ≅; ; Φ ≅ ;? Α Μ; ;5? ≅ ≅ΓΒΓ; Φ ? ≅ Θ ? Ε; ϑ ≅Χ 54 Μ 5; , = Ν(∗ Ρ ; Σ Ε ϑ ? ; Ε ? Μ5; , & ?∗ ∃ ; Σ Τ
Εϑ ? ; Ε ? Μ 5; ? Α Φ Α Χ Α 一 ; Σ Ε ϑ ? ;Ε ? Μ 5; ΒΧ ϑ Δ ≅ , ? Α Φ ΕΙ; Δ ? ΓΑ Χ Α ; ≅ ? ϑ ; & ? ∗ ∃ ; Σ Εϑ ? ; Ε? Μ5; ? Α Φ Θ ? Ε; ϑ ≅Χ 54 Μ5;
(; > ( ; 7 Υ% 8 Χ ; ; 4 Ο Γ; ≅ ? ;; ϑ Ε ? ΓΑ Ο ϑ Χ Ο Χ ϑ ΕΓΧ Α ΓΑ ς ? ϑ ΓΧ 4 ≅ ΒΧ ϑ Δ ≅ Χ Β (; ? Α Φ ς ? ϑ Γ; ≅ Θ ΓΕΙ ΓΑ ; ϑ ; ?≅ ΓΑ Π ≅ 4 Ο Ο5; Τ
Δ ; Α Ε; Φ (; > Ω Ι ; Ο ϑ Χ Ο Χ ϑ ΕΓΧ Α Χ Β ς ? ϑ ΓΧ 4 ≅ ΒΧ ϑ Δ ≅ Χ Β (; ΓΑ ; ϑ Χ Ο ≅ ; ; Φ ≅ < ς ? ϑ Γ; Φ Θ ΓΕΙ ≅ 4 Ο Ο 5; Δ ; Α Ε Χ Β ≅; ,
Θ Ι Γ; Ι ; ?Α ΓΑ ; ϑ ; ? ≅ ; ΕΙ; ? Δ ΓΑ Χ ? Η ΓΦ ; Χ Α Ε; Α Ε ΓΑ ≅ ; ; Φ ? Α Φ Δ ? 6 ΓΑ Β5 4 ; Α ; ; ΓΕ≅ Ι ; ϑ ; Φ ΓΕ? ϑ 6 ;Ι ? ϑ ? ;Ε; ϑΓ≅ ΕΓ; ≅ >
= ; 6 Θ Χ ϑΦ ≅ ( 4 Ο Ο 5; Δ ; Α Ε;Φ ≅; 5; Α Γ4 Δ , # Ι ; Δ Γ; ? 5 ΒΧ Ε Δ ≅ Χ Β ≅ ; 5; Α Γ4 Δ , − Δ ΓΑ Χ ? Η ΓΦ >
引 言
不同化学形态的 ( ; , 在满足机体需求和诱
发 ( ; 毒性的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 补充
外源 (; 可以增加 (; 的通量 , 改善低 ( ; 循环 ,
进而防治与 (; 有关的地方性疾病对人畜的危
害 , 这一观点已得到人们的共识 > 但农作物籽实
中 ( ; 以何种状态为其主要存在形态 , 其分布规
律是否因补充外源 ( ; 而发生改变 , 补充外源
( ; 能否改变其氨基酸的组成 , 进而影响作物的
品质 , 这些问题 尚无定论 , 而它们对于正确解释
( ; 元素的生态功能 , 进一步完善 (; 的传输理
论 , 推广作物施 (; 、喷 (; , 改善低 (; 生态环境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本文试图在这些
方面做出论证 >
, ’张素君 、张抽岚 > 荧光法测定植物体中的硒 >
> 本文 田间试验得到沈 阳农业大 学土化系庄杰博士 , 韩
和平同学协助 >
本文于 Ξ  Ξ 年 ΞΞ 月 Ξ Ψ 日收到 ,   年 ∀ 月  日改回 >
Ξ 研究方法
Ξ >  玉米喷 (; 试验
本试验采用小区布置 , 待玉米抽穗期 ,分别将浓度
为 。,  : : , Ξ : : , : : , ∀ : : , Ζ : : Ο Ο Δ 的亚硒酸钠溶液 %. ,
分 ∀ 次间隔  天喷于  株玉米地上部分 , 成熟后收获 >
重复 Ζ 次 , 供试土壤为棕壤 >
Ξ > Ξ 玉米施 ( ; 试验
小区布置 , 玉米定苗后分别将 Χ , 。>  , 。> Ξ , : > ,
: > ∀ , 。> Ζ  的亚硒酸钠与 %[ Π 土充分混匀 , 做迫肥 , 穴
施于 5 株玉米根际 > 重复 Ζ 次 > 供试土壤为棕壤 >
Ξ > 小麦喷 ( ; 、施 (; 试验
盆栽小麦 , 其处理 同玉米试验 > 供试土壤为草甸
土 >
Ξ > ∀ ( ; 形态区分方法
Ξ > ∀ >  ( ; 形态分组 本方法将现有测 ( ; 方法 7荧光
法 8进行综合并略加改进 ∴5> ’] , 将籽实中的 ( ; 分为 ∀ 种
形态 9 8  态 9 水溶态 , 水溶性蛋白质结合的 (; 和一些
游离状态的 ≅; > 称取籽实样品 > :  7过 。> Ξ< Δ Δ 筛8 , 加
蒸馏水 ΝΧ Δ 5 , Ξ∀ 小时后振荡  小时 , 离心 , 上清液消化
处理 7荧光法 8” , 测定 (; 含量 > Ξ8  态 9 =石∗ 。可交换
: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态 , 与 <: 。’一离子可交换部分 , 这部分主要是与 < : Ρ ’一结
构和性质均相似的 (; ∗ Ρ ’一形态 ∴≅) >  态离心后的残渣 ,
加 : > ΝΔ Χ 5 · . 一 , = 9(∗ 。 溶液 ΝΧ Δ 5 , Ξ ∀ 小时后振荡 5 小
时 , 离心 , 上清液 消化处理后测定 (; 含量 > 8  态 9
& ?∗ ∃ 可提态 , 主要是一些氨基酸的结合形式的 (; > ,
态离心后的残渣 , 加 ≅Δ Χ 5 · . 一, & ? ∗∃ 一ΧΔ 5 , 在   : 士
℃水解炉内水解 Ξ 小时 , 水解后置于冰水浴中用酸
中和后离心 , 上清液消化处理后测 ( ; 含量 > ∀8 Θ 态 9残
余态7试剂不可提态 8 , 可能是一些脂溶性的化合物 > 
态离心后的残渣 , 直接消化后用于 (; 测定>
Ξ > ∀ > Ξ 分组后 (; 的价态区分 低氧化态 ≅ ; 9在荧光法
测 ( ; 的样品消化过程中 , 不加 ∃ #% 处理 , 使 (; 7ς% 8不
能还原为 ( ; 7⊥ 8 > 测定 (; 含量 > 此部分不包括样品中
的 (; 7讥 8 > ( ; 7Υ% 8 9 等量样品在消化过程中加入 ∃ #%
还原后测定的总 ( ; 量与上述测得 (; 量之差 >
Ξ> < 氨基酸测定
加 Ζ Δ Χ5 · . 一 , ∃ #% 水解后 , 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 >
由 > !Ο Ο Μ 增到 Ζ < > 5Ο Ο Μ , & ? ∗ ∃ 可提态 ( ; 由
∀ > Χ Ο Ο Μ 增到  Ξ Ζ > ∀ Ο Ο Μ , 其变异系数 7_ 8分别
为 !  > Ζ < 和 ! Ψ >  > 但外加 (; 到 : : Ο Ο Δ 以后 ,
小麦所吸收 ( ; 量 7总 (; 8变化不大 , 出现吸收
平台> ∀ 种形态 ( ; 的变异系数依次以 & ?∗ ∃ 可
提态 7!Ψ >  8⎯ 水溶态 (。 7!  > Ζ < 8⎯ = Ν (∗ Ρ 可提
态 7<∀ > : < 8⎯ 残余态 ( ; 7Ξ : >  8递减 7图  8 >
综上可以认为 , 作物籽实中的 (; 主要以
& ?∗ ∃ 可提态 , 即以其氨基酸结合形式存在 , 同
时外源 (; 主要增加小麦籽实中 ( ; 的水溶态和
表 Ξ 施 (; 处理玉米 、小麦籽实中 ( ; 形态
Ω ? Μ > Ξ # Ι ; Δ Γ; ? 5 ΒΧ ϑ> 5 ≅ Χ Β ≅ ; 5; Α Γ4 Δ ΓΑ Θ Ι; ? Ε ? Α Φ Δ ? Γα ; ≅ ;曰≅
Ε ϑ ;? Ε; Φ Μ 6 Δ ? Α 4 ϑ ΓΑ Π ( ;
处 理
Ω ϑ; ? Ε
ϑ】5 ; Α Ε
7Ο Ο Δ 8
形 态 /Χ ϑ Δ ≅
% 态
/ Χ ϑ Δ 5
700Μ 8
, 态 ⊥ 态
/ Χ ϑ Δ 万 /Χ ϑΔ ⊥7Ο Ο Μ 8 7Ο Ο Δ 8
回收率, ; ; Χ Τ
# Χ Α Ε; Α Ε
700Μ 8
> !  > Ψ ∀ > :
 >  78>  Ξ > ,!
 > < ! >  > <
< > ∀ > ∀ ! > <
 Ξ > Ψ  > Ξ : > 
 : >  Ζ > Ψ  Ζ > !
Ξ Ψ > Ξ  : > Ζ ∀ > ∀
  > Ψ  : > ∀ ∀ > Ψ
700Μ 8
: > :
ς ; ϑ 6
7_ 8
Ζ > Ζ
结果与讨论
>  作物籽实中各种形态 (; 的含量分配及随
外源 (; 变化
>  >  籽实中各形态 (; 分布及变化规律
表 5 喷 ≅; 各处理玉米 、 小麦籽实中硒形态 ’
Ω ? Μ >  # Ι ;Δ Γ; ?5 Β Χ ϑ Δ ≅ Χ Β ≅ ; 5; Α Γ4 Δ Γ眨 Δ ? Γα ; ? Α Φ Θ Ι ; ? Ε ≅ ; ; Φ ≅
Εϑ ; ? Ε ; Φ Μ 6 ≅Ο ϑ ?6ΓΑ Π ≅;
Ζ > 
Ψ< > :
Ζ > Ξ
Ζ Ζ > !
< Ψ > :
   > <
Ζ ∀ > <
 Ξ > :
: : > 阴一5∀><滩一沼 ∀一ΞΨ
< ! > ! Ξ : > ∀
! > :  Ζ > Ξ 器
: Ζ > :
: Ξ > 
:  > 
:  > !
: : > 
 Ψ > 
 Ψ > ∀
: ∀ 。 
:  > ∀
: Ξ > Ξ
:  > 
  > Ζ
些:>坦5>旦 <星召叭口曰”山))通:一人厂七,5Λ自βΦ)任户Α
梦理
一%一 ϑ ; ≅ Ε
形 态 /Χ ϑ Δ ≅
Α 5 ; Α Ε
700Δ 8
 态 χ 态
/ Χ ϑ Δ  / Χ ϑ Δ 5
7Ο 0Μ 8 7Ο Ο Μ 8
, 态 & 态
/ Χ ϑϑΑ  / Χ ϑ Δ ⊥
700Μ 8 700Μ 8
# Χ Α Ε; Α Ε
700Μ 8
: > :
Ζ > Ζ
∀  > ∀
< > :
 : > Ξ
!Ζ >
回收率
, ; ; Χ Τ
Υ ; ϑ 67_ 8
 : Ζ > :
 : Ξ 
 :  > Ψ
 :Ξ :
 : Ζ > :
 Ψ > :
 : > :
 : < > :
  > !
: > ∀
: Ξ > :
  > !
表 各处理变异系数统计表
Ω ? Μ > (Ε ? χΓ≅ ΕΓ; ≅ Χ Β ς ? ϑ Γ? ΕΓΧ Α ;Χ; ΒΒΓ; Γ; Α Ε≅ ΒΧ ϑ ς ? ϑ ΓΧ 4 ≅ Ε ϑ ; ? Ε Τ
Α 5; Α Ε≅
对照
# = 兴 兴 黔态ϑ ∗ Ω 55】 均值 又δ ; ? 口 ς ? 54 ; 标准差 (( Ε ? Α Φ ? ϑ Φ ; ϑ ϑ Χ ϑ
变异系数 7_ 8Υ ? ϑΓ? Ε ΓΧ Α
;Χ; ΒΒΓ; Γ; Α Ε
 : : 群
Ξ : :
: :
∀ : :
Ζ : :
ΞΖ >  Ξ > ! ∀  > Ζ
Ξ >  ∀ > ∀ < >
Ζ  > ∀ Ξ: < : < Ζ
! >  Ξ: > : ΖΖ > !
Ζ< >   Ζ > <  ΞΖ ∀
<: > ∀ Ξ < > Ψ  : < > 
Ζ 。 ∀ Ξ Ξ > <  ΞΞ !
< > < Ξ Ζ > :  : > <
Ψ < > :
Ξ : !
Ξ  Ξ > :
! Ψ > 
Ξ : Ψ > :
 Ξ > Ζ
· 表中横线以上为小麦中各形态 ( 。 含量 , 横线 以下 为玉
米的数据 7下同8 >
由表  、 Ξ 可以看出 , 小麦各形态 (; 含量 ,
依次为 > 态⎯ % 态 ⎯ % 态⎯ %Υ 态 , 玉米亦有相
同趋势 , 并随着外源 ( ; 浓度的增高 , 这种趋势
更加明显 > 水溶态 (; 和 & ? ∗ ∃ 可提态 ( ; 随着
喷 ( ; 量的增加变化很明显 , 小麦 中水溶态 (;
施硒 , , 喷硒Ξ , 施硒 喷硒 施硒 喷硒
% 态 Ξ ∀ > ∀ : Ψ > Ψ : Ξ : > : ∀ Ξ ! > Ψ : Ψ Ξ >  !  > Ζ <
/Χ ϑ Δ   ! > Ξ : > < :  > Ζ ! Ξ Ξ , ! : Ψ: > Ψ : ! ∀ > ∀ Ξ
% 态  : : Ξ  < > Ψ : Ζ > : ! Ψ > Ζ ∀ Ζ: > < ! < ∀ > : <
/Χ ϑ Δ  Ψ > ΨΖ  < > : < >   >  Ζ ΖΖ >  Ζ Ξ > Ζ :
, 态 ∀ > Ξ: Ζ  > ΖΨ ∀ : > ∀ Ξ < ∀ >  Ψ  > < Ζ ! Ψ >  :/Χ ϑ Δ Ε : > !: < ∀ > Ζ! Ξ Ζ > Ζ ∀ ∀ >  ∀ Ψ < > Ξ  Ψ : > !
⊥ 态  > !Ψ Ξ > ! : > ! : > Ψ  ∀  > :  Ξ > Ψ ∀/Χ ϑ Δ & Β云 玄飞店 叹飞石 Γ厂两 Ξ > : : > ! 
 8( Ο ϑ? 6 ΓΑ Π ≅ ; 5; 价 Γ4 六 , Ξ 8δ ? Α 4 ϑ ΓΑ Π ≅ ; 5; Α Γ4 Δ >
& ? : ∃ 可提态部分 , 而 & ? ∗∃ 可提态的增加辐
度较水溶 (; 增加的更大 >
玉米可能由于植株较大 , 故在籽实中分配
的 ( ; 相对较少 , ( ; 含量较小麦为低 > 但试验各
处理的变异系数除 %ς 态外 ,其余均要大于小麦
各处理 > 同时 , 在外源 ( ; 加到 : : Ο Ο Δ 以后 , 并
丝5>Ξ型∀!些 78
些:>Ψ!兴川一:>∀
期 崔剑波等 9外源 ( ; 对农作物籽实中 (; 的化学形态及其品质的影响
未出现吸收平台 ,说明玉米对 ( ; 的吸收能力要
高于小麦 > 其各形态 ( ; 随外源 ( ; 变化趋势与
小麦相似 7图 8 >
施 (; 处理小麦 、玉米吸收的 ( ; 在绝对量
上变化较喷 (; 处理小 , 但其变异系数都比喷
(; 处理大 > 比较图  中 ? 和 Μ , 可以把 Μ 看作是
? 的前半部分 , 因为土壤的吸附和 固定作用 , ( ;
直接作用于作物的量大约相当于喷 (; 处理的
 εΞ > 故在讨论作物籽实中各形态 (; 变化趋势
的时候 , 主要以喷 (; 处理为对象 >
分 一 一 一 Τ 一 一 心 φ 一场 小麦 Θ Ι ;”。Τ 一 一 玉米 δ ?Γ “
声卜‘ 一 一 φ 一 一
厂 γ γ Τ Τ 一 刁尹一 ε >
汁,赫χ>叶
尸。 φ 一 一 Τ 一 一 一 叹 , > ) η 碑
六‘碑、,‘
‘!∀巴#,∃%‘一&明乍‘,∋切旧和谓
∀ ( 一 ) 二一 “〕产
∃∗ ∗ +∗∗ , ∗∗ 礴∗ ∗ −∗∗
) ) , ‘ 匕奋‘奋丫一 . / ∃ / 01∗∗ ∃ ∗∗ +∗∗ ,叻 ! 22
3 4 5 3 0 6 & 7 ‘∋ 3 ∋ 8 ‘% 99 : 8 3 ;4 3 7 : 3 < , 5 05 3 : = > ‘? 9> ( 二− ∗∗ ‘≅2外源 Α5 浓度 Β ∋
图 ∃ 不同形态 Χ5 含量随外源 Χ5 浓度变化
Δ:< ; ∃ Β ∋ 3 7 5 3 7 ∋ 8 Ε & 6 :∋ % Χ 8∋ 6> Χ ∋ 8 Χ 5 05 3 :% > & Χ 8% 3 5 7:∋ 3 ∋ 8 5 ∋ 3 5 5 3 7 6 & 7 :∋ 3 ∋ 8 Χ % ? ? 05 > 5 3 7 5 ! Χ 5 05 3 :% > ·
& (喷 Α 5 处理 Α ? 6 & Φ :3 < Χ 5 Γ5 3 :% > , Η (施 Χ 5 处理 Ι & 3 % 6 :3 < Χ 5 05 3 :% > ;
ϑ“Κ解吸胜李名次脚必农
. 态 Δ ∋ 6 > ∃ ; 态 6 ∋ 6 > ; 一态 6 ∋ 6 > , Λ 态 6 ∋ 6 > ‘
图 + 外源 Α5 对小麦中各形态 Α5 的分配系数的影响
Δ: < ; + Μ 885 5 7 ∋ 8 Χ % ? ?05 > 5 3 75 ! Χ 5 05 3 :% > ∋ 3 ! :Χ 76 :Η % 7:∋ 3 4 ∋ 5 88:#
5 :5 3 7 ∋ 8 Ε & 6 :∋ % Χ 8∋ 6 > Χ ∋ 8 Χ 5 05 3 :% > :3 Χ 5 05 3 :% > 一 Χ ? 6 & Φ 5 !
Ν Ο 5 & 7 ;
, ; ∃ ; + 不同喷 Α 5 处理对作物籽实各形态 Α5 分
配系数的影响
某 一形态的 Α 5 占总 Α 5 量的百分数称为
Α 5 的分配系数Π用 Θ 表示 ( ; 可用来衡量各形态
Α 5 在籽实中的分配情况 ; 据表 ∃ 中所测结果可
归纳出不 同形 态 Α 5 的分 配系数均以残余态 、
Ρ = − ∗ 可提态 、 水溶态 、 Λ & 2 Σ 可提态递增 Π图
+( 但不同处理各组分变化有别 , 水溶态 Α 5 的
分配系数 Θ 基本保持在 ∗ ; ,∗ 一∗ ; ,− , 说明水溶
态 Α 5 变化保待与总 Α5 含量变化相似的趋势 ;
Ρ ΤΑ 2 可提态臼 Θ 值在外加 Α 5 低时增加 , 到
, ∗ ∋ ? ? > 后下降 , Λ & 2 Σ 可提态的 Θ 值逐渐增
高 Π从 。; Υ 增加到 ∗ ; −ς ( , 残余态的分配系数显
著降低 ; 分配系数的变化说明了外源 Α5 增加了
作物籽实中 Λ & ∗ Σ 可提态 Α 5 的相对含量 ;
, ; + 不同喷 Α5 处理作物籽实中 Α 5Π Ω. (变化
试验 中发现 , 作物籽实中 Α5 的最高价态
Α 5 Π ” (是 Α 5 的主要存在价态 , 占 Υ ,一 1 ∃ Ξ , 而
其它各价态 Α 5 的总和仅约 −∗ Ξ , 这与 Ψ ΧΟ 56
Π ∃ ς Ζ Ζ( 用西红柿做的试验结论相符 ; 而 Α 5 Π Ε. (
随着外源 Α 5 增加变化也较为明显 , 从 Υ, Ξ增
加到 Ζ∃ ; Ζ Ξ , 其变异系数为 Ζ 1 ; [ ;
从表 Υ 可以看出 , 水溶态和 Λ & 2 Σ 可提态
中 Α 5 Π Ω. ( 的变化明显 , 分别从 + ; Υ 增到 1Υ ; ∗
? ? Η , ∃ ; ∃ − 增到 − + ; Υ ? ? Η ; 其变异系数 Π Ξ (分别
达到 Ζ1 ; 1 和[− ; +[ ; Α 5 Π ” ( 的变化规律和这 Υ
种形态的总 Α。 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 依 班态∴
. 态 ∴ 0 态∴ Ν 态递减 ; 但以图 , 和图 ∃ 相比
较略有不同的是 , Α5 Π Ω. (中 . 态的含量相对比
较高 , 这可从 Α 5 Π 协 (易溶于水得到解释 , 0 、 .Ω
态的绝对量基本不变 ;
对玉米 、小麦总 Α 5 量与 Α 5 Π 讥 (量进行相
关性检验 , 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甚好 , 其相关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 卷
系数为 : >   < 7小麦 8和 : >   Ζ 7玉米 8 > 各形态
( ; 的相关系 数依次 为 9 小麦 : >    7 % 态 8 、
: > ! Ψ 7 一态 8 、 : >  ! Ζ 7一态 8 、 : >  Ξ Ζ 7 %Υ 态8和玉
米 : > Ψ < 7 % 态 8 、 : >  Ζ ! 7 % 态8 、 : >  Ψ Ψ 7 皿态 8 、
: >  ! 7 & 态 8 > 这是因为 ( ; 在它的最高氧化态
( ; 7ς% 8时适合作物吸收 ,而 (; 7仍 8在植物体所
吸收的总 (; 中占有较为固定的比例 >
表 ∀ 喷 (; 处理小麦 、玉米籽实中 ≅。7Υ% 8分配 ’
Ω ? Μ > ∀ 1 Γ≅ Εϑ ΓΜ 4 ΕΓΧ Α Χ Β (; 7 讥 8 ΓΑ Θ 卜; ? Ε ? Α Φ Δ ? Γα ; ≅; Φ ≅ Εϑ ;? Ε ; Φ
Μ6 ≅Ο ϑ ?6ΓΑ Π ≅ ;5; Α Γ4 Δ
小麦 Θ Ι Χ Ε
玉米 δ >Γ 从
一一一一勺 %> 月 Τ Τ Τ Τ >
∗卜 一一∗ 介 Τ 一 二 , ‘仁几 一马
芬ε
, ε 乙, 一
鑫三
:: Ξ:: ’ :: ∀ :: <::
外源 ≅。 浓度 Η Χ Α ;; ΑΕ ϑ 9 ΕΓΧ Α Χ Ε ≅4 Ο Ο 一。。; Α ΕΓΑ 已 , ;一; Α ΓΧ Δ
> > > &
Ζ: :
70Ο Δ 8
Α+八“5内甘白‘]∀,几⊥_!!(#%‘,∋;Κ召闰加⊥的
丝理⎯ 6 5 & 7
∃ 005 3 7
Π ? ?> (
形 态 Δ ∋ 6 73 、 总 Α5 Π 功 (— 含量0 态 0 态 . 态 Ν 态 Β ∋ 3 75 3 7Δ ∋ 6 > ∃ Δ∋ 6> ∃ Δ ∋ 6 > ∃ Δ ∋ 6 > α ∋ 8 Χ5 Π 功 (Π ? ? Η ( Π ? ? Η ( Π ? ? Η ( Π ? ? Η ( Π ? ? Η ( 回收率Θ 5 5 ∋ Ε ·5 ⎯ ΦΠ Ξ (一β扰粼黔β一垫∗;+些Ζ旦0;−丝翅型1比一∗;Ε−+∃,;0川淤知溉泪Υς;+∗;ς∃Υ,1χδ;0兴川一01;,长洲一ς;川丽翻泪侃−Υ;时照Β Ρ∗∗∃二八‘_∀ΥΗ
’ 表中横线以上为小麦中 Α5 Π 切 ( 数据 , 横线下 为玉米 中
Α5 Π 切 (数据 ;
, ; , 作物籽实中多种氨基酸随外源 Α5 变化
表 − 为外源 Α 5 浓度为 ∗ 、 + ∗ ∗ 、 1 ∗ ∗ ? ? > 时
小麦籽实 中多种 氨基酸 含量的变化情况 ; 从
衰 − 小班籽实中各种氮墓酸含量变化 ‘
⎯ & Η ; Α Β血& 3 < 5 ∋ 6 7 Ο 5 5 ∋ 3 75 3 7Χ ∋ 8 Ε & 6 :∋ % Χ & > :3 ∋ & 5记− :3 Ν Ο 5 & 7 Χ 5 5 !
图 , 小麦 、玉米籽实中 Α5 Π 讥 (含量随外源 Χ5 浓度变化
6 :< ; , 5 ∋ 3 7 5 3 7 ∋ 8 Χ5 Π 明 ( :3 Ν Ο 5 & 7 & 3 ! > & :加 Χ 5 5 ! Χ & Χ & 8% 3 5 #
7 :∋ 3 ∋ 8 5 ∋ 3 5 5 3 7 6 & 7 :∋ 3 ∋ 8 Χ % ? ? 05 > 5 3 7 5 ! Χ 5 05 3 : % > ;
表 − 可以看出 , 加 Α 5 麦粒所含的多种氨基酸除
精氨酸和甘氨酸外 , 其余均要高于对照 , 尤以脯
氨酸 、蛋氨酸 、丝氨酸 、夭门冬氨酸和苏氨酸变
化明显 , 其增加的百分数 Π增加量 ε对照值 (均在
∃∗ Ξ以上 ; 脯氨酸则更加显著 , 达到 1ς ; Ζ Ξ , 大
部分氨基酸含量增加的百分数随外源 Α 5 量的
增加而增大 , 这与李继云等 φΥγ 大田试验的结论
基本相符 ; 同时与 , ; ∃ 中所显示的 Λ & 2 Σ 可提
态增加显著这个趋势可互补说明 ; 可以认为 ,外
源 Α 5 促进了氨基酸含量的增加 , 而使其能够结
合更多的 Α 5 ; 而更有意义的是 ,外源 Α 5 改变了
作物籽实中氨基酸的组成 , 进而改善作物品质 ,
对其遗传特性也可能产生影响;
氨基酸含量 Ψ > :3 ∋ η5 :! 5 ∋ 3 65 3 6 Π > < · ∃ ∗ ∗ ς 一 , (
精甘氨 氨赖苯 氨丙氨酸丙缴 亮氨 氨谷氨 胧氨 氨组氨酪氨蛋氮丝一氨处 理
⎯ 6 5 & 7> 5 3 7
Π ? ? > (
酸Ψ0&一1,∃ΖΥ酸Ω&0而Ζ∗−酸− 吧6 萝⎯ Φ 6 丝Σ 一Χ 酸Β Φ Χ 酸 酸η Φ Χ ι 0Φ 酸Ψ 6 <
苏氨酸天冬氨酸门脯氮酸
Ζ[1ΥΠ#([+,Ζς问曰+−思器对 照 Β Ρ+ ∗∗
1 ∗∗
= ϕ== == ===咖而∃,∗⎯Ο6一Υ−+Ζ,Π 1 + ; Ζ ( Π 一 ( Π , ; [ ( Π Υ ; 1 ( Π ∃ [ ; ∃ ( Π 一 (
∃Ζ Υ Ζ Ζ∗ [ ∃ ∃ ∗, − ∗ ∗ ∃ +∗ + ∗ ∃
Π 1 ς ; Ζ ( Π ∃+ ; + ( Π ∃ ∃ ; , ( Π ∃∗ ; 1 ( Π ς ; ∗ ( Π 1 ; ς (
Π + ; Ζ (
Ζ [ ∃ −
Π − ; ς (
Π Υ ; Ζ (
Π − ; 1 (
Π Υ ; Ζ ( Π , ; ∃ ( Π 1 ; [ ( Π + ; ∗ ( Π ∗ ; 1 (
Ζ ∗ 1 ∃− Υ , 1 − ∗ ∃ ∗+ , Υ Ζ Ζ
Π Υ ; ς ( Π , ; ∗ ( Π , ; ∗ ( Π + ; ∗ ( Π ∗ ; + (
’括号中为各种氨基酸增加的百分数 Π Ξ ( ;
Υ 结 论
Υ ; ∃ 外源 Α5 可增加作物籽实中的含 Α 5 量 , 而
增加的 Α 5 主要用于构成蛋白质的组成成分 ; 籽
实中的 Α 5 主要以其氨基酸结合形式为其主要
存在形态 , 其中一部分是 水溶性的 , 而 交换性
Α 5 相对较少 ;
Υ ; + 作物籽实 中 Α 5 Π Ω. (占有相当比例 , 而 Α5
Π .Ε (和其它形式的 Α 5 的总和近 −∗ Ξ ; 外源 Α5
的变化对 Α 5 Π 讥 (的影响较为显著 , 而其变化趋
势和总 Α 5 的变化极为相似 ;
Υ ; , 外源 Α5 引起了作物籽实中的氨基酸组成
期 崔剑波等 9 外源 ( ; 对农作物籽实中 (; 的化学形态及其品质的影响 : !
的变化 ,增加了部分氨基酸含量 , 进而可能对其
遗传特性产生影响 >
∀ > ∀ 玉米 、小麦这两种作物对 (; 的吸收情况
并无明显差别 , 玉米 由于生理特性的原因 , 对
(; 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大 > 而喷 ( ; 处理 , 由于对
作物的作用更直接 , 其吸收的 ( ; 绝对量比相同
浓度施 (; 处理的要大 >
参考文献
王子 健 、彭 安 >  Ψ Ψ > 环 境样品 中硒的形 态分析方法研
究> 分析化学 , Γ‘7! 8 9 Ζ∀ ∀一 Ζ ∀ Ζ >
李书鼎 >  Ψ  > 土壤硒对小麦的有效性 > 核农学报 , 7增刊8 9
Ζ一 ∀ Ξ >
李书 鼎等 >    : > 低硒土壤中, 唱; 的形态转 化> 土壤学报 ,
Ξ , 7 8 9 ΞΨ :一 Ξ Ψ < >
李继 云等>   > 土坡施 硒肥增加粮食硒含量防治大骨节
病的效果的研究>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 。7Ξ 8 9 Ζ 一 !< >
陆晓华 >  : > 东湖水中硒的主要形态的分离和 测定 > 环境
科学 ,   7Ζ 8 9 !一 : >
− ϑ ς 6 , δ > 0 >  Ψ  > (Χ Δ ; Β? ; ΕΧ ϑ ≅ ΓΑ Β54 ; Α ; ΓΑ Π ϑΙ ; 4 Ο Ε? [ ;
? Α Φ Φ Γ≅ Ε ϑ ΓΜ 4 Ε ΓΧ Α Χ Β ≅ ; 5; Α ΓΕ ; ΓΑ ΕΙ ; 悦 ? Α Ο5? Α Ε 70 Ι? “Χ5 4≅
朴以Π ? ϑ Γ≅ 8 > 0 5? Α Ε ? Α Φ <:  ,  ! 9 7 8 9 Ξ  一  >
2 4 Ο Ε ? , + > # > ; Ε ? 5>  Ψ Ψ > (; 5; Α Γ4 Δ ; Α ϑ Γ;Ι Δ ; Α Ε Χ Β ; ϑ Χ Ο ≅
Ε Ι ϑ Χ 4 Π Ι ΒΧ 5Γ? ϑ ? Ο Ο5ΓΗ ? ϑΓΧ Α ≅ > # ? Α > )> (Χ Γ5 ( ; Γ> , Ζ Ψ 7 8 9 <  一
<Ξ Ζ
欢迎订阅   ∀ 年《河北林学院学报》
《河北林学院学报》是综合性林业学术刊物> 自   Ψ Ζ 年创刊以来 , 期刊的整体质量和 编排质量都取得了突破性
进展 , 先后荣获河北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最一等奖 、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最三等奖 , 河北
省优秀科技期刊等 , 为传播科技信息 、促进学术交流 、培养林业科技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
本刊主要刊登林学 、经济林 、林业经济管理 、园林 、森保 、蚕桑 、森林旅游等专业的论文 、研究报告 、简报 、专题综
述等 > 重要文章附有中 、英文摘要 >
主要读者对象为林业高校师生 、科研院所及与森林有关的科技人员 >
本刊为季刊 , 季末月出版 , 公开发行 > 每期定价 Ξ > <: 元 , 全年 : > : 元 > 由首都医学院期刊社办理全国高校自
然科学学报非邮发期刊联合征订 , 地址 9  : : : < ∀ 北京右安门外首都医学院期刊社 > 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 , 地址 9
。!  : : 保定市南郊《河北林学院学报》编辑部 >
欢迎订阅  ∀ 年《武汉植物学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植物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 发表和刊载我国植物学界具有一定学术水平
的论文报告 、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国际上植物学新理论 、新技术 、新成就和发展动态 > 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植
物学研究的科技人员 、大专院校师生 、中学教师 , 以及相关学科 , 包括农 、林 、牧 、医药 、轻工 、水产和环保等方面的工
作者 >
《武汉植物学研究 》为季刊 , Ζ 开本 > 每期定价 Ξ > <: 元 , 全年定价 : > : 元 > 公开发行 , 邮发代号 9 Ψ 一 : > 全国
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 如漏订 , 可直接汇款至本刊编辑部办理订阅 , 每册另加邮寄包装费 : > <: 元 > 地址 9 ∀ : !∀ 武
汉市武昌磨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或武汉市 ! ∀ : : Ζ 信箱 87 武汉植物学研究》编辑部 Ρ 信汇银行及帐号 9 工
商银行武汉关山办事处 , Ξ Ζ  Ξ 一 Ψ Ψ 一 : ! : < Ξ 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