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



全 文 :第 36 卷 第 12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 l.36 No.12
2008 年 12 月 Journal o f No rthw est A&F Unive rsity(Nat.Sci.Ed.) Dec.2008
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
杭 亮a ,王俊儒b ,杨东风a ,舒志明a ,梁宗锁a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a.生命科学学院 , b.理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 摘 要]  【目的】探讨紫花丹参 、白花丹参中根 、茎 、叶 、花等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紫外分光
光度法 、NaNO2-AlCl3-NaOH 法和 Fo lin-Ciocalteu 比色法测定紫花丹参 、白花丹参中根 、茎 、叶 、花等部位的总丹参酮 、
总黄酮 、总酚酸含量 ,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丹参酮ⅡA 、丹参素钠 、原儿茶醛和丹酚酸 B 的含量。【结果】
总丹参酮 、总黄酮 、总酚酸含量在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根和叶中均较高 ,而在茎中较低。 其中紫花丹参叶部总丹总
丹参酮 、总黄酮 、总酚酸含量分别比茎部高 2.5 倍 、3.8 倍和 3.5 倍。白花丹参叶部这 3 类成分含量分别比茎部高 2.4
倍 、1.8 倍和1.9 倍。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地上部均未检测出丹参酮ⅡA;但含有与根部相同的丹参素 、原儿茶醛和
丹酚酸 B等 3种水溶性成分 , 且在叶中含量较高。【结论】除根以外 , 丹参叶部各活性成分的含量均较高 ,可作为提取
丹酚酸等的原料。此外 ,白花丹参多数部位有效成分含量高于紫花丹参 ,是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种质资源。
[ 关键词]  紫花丹参;白花丹参;不同部位;有效成分
[ 中图分类号]  Q946.8;S567.5+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1-9387(2008)12-0217-06
Dist ribution t rait s of bioactiv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Salvia mi ltiorrhiza
Bunge.and Salvia mi ltiorrhiza Bunge.f.alba
HANG Lianga ,WANG Jun-rub ,YANG Dong-fenga , SH U Zhi-minga , LIANG Zong-suoa
(a.Col lege o f Li fe S ciences , b.Co llege o f S cience , Northwest A&F Univer sity ,Yang l ing ,Shaan xi 712100 , Ch ina)
Abstract:【Objective】T he research studied the dist ribut ion t rait s o f bioact ives in different par ts- roo t ,
stem , leaf , flow er of Salv ia m i ltiorrhiza Bunge.and S alvia mi lt iorrhiz a Bunge.f.alba.【Method】Ultravi-
o let-visible spect ropho tometric method w 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s of total tanshinones , to tal f la-
vonoids and total phenolic acids in the roo t , the stem , the leaf and the f low er of S.milt iorrhiza Bunge and
S.mil tiorrhiza Bunge.f .alba.And HPLC was used to de termine the contents of tanshinone ⅡA , sodium
danshensu ,pro tocatechuic aldehyde , salvianolic acid B.【Result】The contents of total tanshinones , to tal f la-
vonoids and total pheno lic acids w ere higher in the ro ot and the leaf of the tw o varieties of S.mil tiorrhiza ,
low er in the stem.The contents of to tal tanshinones , to tal flavonoids and total phenolic acids in the leaf of
S.mil tiorrhiza Bunge w ere 2.5 times , 3.8 times , and 3.5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tem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s o f the three type biouctives in the leaf of S alvia mi lt iorrhiza Bunge.f .alba were 2.4 times ,
1.8 times and 1.9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tem respectiv ely .The analy sis re sults by HPLC showed
that there w as no tanshinoneⅡA in the aerial parts of the tw o va rieties o f S .milt iorrhiza , but the aerial
parts contained the same w ater-soluble const ituents as in the roo ts , and higher contents occured in the leaf.
【Conclusion】The leaf has higher contents o f bioactive components among the aerial parts , therefo re , be-
sides the ro ot , the leaf can be the resource of obtaining bioactives such as salvianolic acids.In addi tion ,most
* [ 收稿日期]  2007-07-02
[ 基金项目]  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5-0855), 2005年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
[ 作者简介]  杭 亮(1983-),女 ,陕西商州人 ,在读硕士 ,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 E-mail:kaiyi1983@163.com
[ 通讯作者]  王俊儒(1966-),男 ,陕西杨凌人 ,博士 ,教授 ,主要从事植物资源化学和环境生物学研究。 E-mai l:w angj r07@163.com
parts of S.milt iorrhiza Bunge.f.alba have higher contents o f bioactives than that in S.milt iorrhiza
Bunge., suggest ing that S.miltiorrhiza Bunge.f .alba i s a kind of ge rmplasm re source to be exploited.
Key words:Salviam i lt iorrhiza Bunge.f .alba;Salv ia mi l tiorrhiza Bunge;different part ;bio activ e
  中药丹参(Radix Et Rhizoma Salv iae Mil tior-
rhiz ae)是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 alvia mi lt iorrhiz 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分布广 ,主产安徽 、
山西 、河北 、四川 、江苏等地[ 1] 。丹参作为一种传统
中药在我国沿用已久 ,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 ,被
列为上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归纳丹
参的功效为“去瘀止痛 ,活血通经 ,清心除烦” ,主治
“月经不调 ,经闭痛经 ,胸腹刺痛 ,热痹疼痛 ,疮疡肿
痛 ,心烦不眠 ,肝脾肿大 ,心绞痛” [ 2] 。丹参的化学成
分根据其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被划分为两大类:一
类是水溶性的酚酸 ,如丹酚酸 B和紫草酸 B;另一类
是脂溶性的松香烷型二萜醌 ,如丹参酮 Ⅰ 、丹参酮
ⅡA 、丹参酮 ⅡB和隐丹参酮。这两类成分都表现
出较好的活性 。白花丹参(Salv ia mi lt iorrhiz a
Bunge.f.alba)为丹参的白花变型 ,其花冠为白色或
淡黄色 ,不同于正品丹参的紫色或紫红色花冠 ,主要
分布在山东省境内。经研究[ 3-4] ,白花丹参与丹参的
化学成分基本相同 ,含有脂溶性成分丹参酮类 、水溶
性成分酚酸类 ,已作为一个新品种被收录进《山东省
中药材标准》[ 5] 。
近年来 ,随着丹参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 ,在寻找
新药源过程中 ,有人对丹参的茎叶进行了研究 ,证明
其具有与根类似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 6-8] 。但关
于丹参地上部分有效成分含量分布特征的报道很
少。本试验对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不同部位有效成
分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以期为丹参地上部分的综合
利用提供合理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主要试剂 、仪器
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各部位于 2007-07采自西
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用植物园 ,将各部
位样品(花 、茎 、叶 、根)仔细分拣 ,自然阴干 ,称重 ,粉
碎至 0.8 mm 左右备用 。
丹参酮ⅡA 、丹参素钠 、原儿茶醛 、丹酚酸 B 、芦
丁和没食子酸标准品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
所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中甲醇为色谱纯 ,水为超纯
水 ,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Folin-Ciocalteu 试剂按
照参考文献[ 9]的方法配制。
主要仪器有 AUW120电子分析天平(日本岛津
公司)、SP-2100UV 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光
谱仪器有限公司)、SB52000T 超声波清洗器(宁波
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Wate rs 1525 二元高
效液相色谱仪(美国 Wate rs公司)和 Waters 2996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美国Waters公司)。
1.2 供试液制备
精密称取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各部位样品粉末
0.5 g ,置 50 mL 锥形瓶中 ,加入 20 mL 甲醇 ,在 50
℃水浴中超声提取 30 min ,过滤 ,残渣用少量甲醇
洗涤 ,合并滤液 ,用甲醇定容至 25 mL ,摇匀 ,用于脂
溶性丹参酮含量的测定。
精密称取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各部位样品粉末
0.5 g ,置 50 mL 锥形瓶中 , 加入 20 mL 体积分数
70%甲醇溶液 ,在 50 ℃水浴中超声提取 30 min ,过
滤 ,残渣用少量体积分数 70%甲醇溶液洗涤 ,合并
滤液 ,并用体积分数 70%甲醇定容至 25 mL ,摇匀 ,
用于总黄酮和水溶性酚酸含量的测定。
1.3 总丹参酮 、总黄酮及总酚酸含量的测定
1.3.1 总丹参酮含量 以丹参酮ⅡA 为对照 ,采用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10] 。检测波长为 270 nm ,回
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分别为 Y =8.74X +0.008 7 ,
R=0.999 7 ,其中 Y 为丹参酮 ⅡA 含量 , X 为吸光
度。
1.3.2 总黄酮含量 以芦丁为对照 ,采用 N aNO 2-
AlCl3-NaOH 法测定[ 1 1-12] 。检测波长为 510 nm ,回
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分别为:Y =1.198 2X+0.014 7 ,
R=0.999 4 ,其中Y 为总黄酮含量 ,X 为吸光度 。
1.3.3 总酚酸含量 以没食子酸为对照 ,采用 Fo-
lin-Ciocalteu 比色法测定[ 13-14] 。检测波长为 765
nm ,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分别为:Y =12.011X +
0.009 7 , R=0.999 8 ,其中Y 为总酚酸含量 ,X 为吸
光度。
1.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脂溶性丹参酮
和水溶性丹酚酸的含量
1.4.1  色谱条件  脂溶性成分:色谱柱 Waters
SunFire C18(4.6 mm ×250 mm , 5 μm)。流动相:
甲醇(A)-水(B), 二元梯度洗脱 A:0 ~ 25 min ,
60%~ 70%;25 ~ 35 min ,70%~ 75%;35 ~ 45 min ,
75%~ 90%;45 ~ 50 min ,90%;55 ~ 60 min , 90%~
100%(A+B=100%)。流速:1 mL/min。柱温 25
21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36 卷
℃。检测波长 270 nm 。
水溶性成分:色谱柱 Waters SunFire C18(4.6
mm×250 mm ,5 μm)。流动相:甲醇(A)-体积分数
0.01%磷酸水溶液(B), 二元梯度洗脱 A:0 ~ 30
min , 15%~ 40%;30 ~ 40 min , 40%~ 55%;40 ~ 60
min , 55% ~ 75%;60 ~ 70 min , 75%(A +B =
100%)。流速:1 mL/min。柱温:25 ℃。检测波
长:280 nm 。
1.4.2 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各对照品溶液不同体
积(<20 μL),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测定 ,记录色谱
图及峰面积。以对照品的含量为纵坐标 ,峰面积为
横坐标 , 计算回归方程:丹参酮 Ⅱ A 为:Y =
2×10-7X +0.002 1 ,R =0.999 9;丹参素钠为 Y =
2×10-6X -0.000 3 ,R =0.998 1;原儿茶醛为 Y =
8×10-7 X -0.054 , R =0.988 8;丹酚酸 B 为 Y =
1×10-6X -0.102 1 ,R=0.994 8 。
1.4.3 样品测定 精密吸取经 0.45 μm 微孔滤膜
过滤的各供试品溶液 20 μL ,按 1.4.1色谱条件进
样分析。由测得的各指标成分的峰面积 ,根据回归
方程计算各供试品中丹参酮 ⅡA 、丹参素钠 、原儿茶
醛和丹酚酸 B的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丹参不同部位总丹参酮 、总黄酮和总酚酸含量
的比较
2.1.1 总丹参酮含量的比较 脂溶性丹参酮类是
抗菌消炎的主要成分 ,有研究表明 ,丹参地上部存在
丹参酮及其类似物[ 7 , 15] 。对不同部位总丹参酮含量
的测定结果(表 1)表明 ,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各部
位总丹参酮含量差异较大 。紫花丹参各部位总丹参
酮含量高低顺序为叶>花>根>茎;与根比较 ,花和
叶具有较高的总丹参酮含量 ,分别是根的105.66%,
130.19%,茎总丹参酮含量为根的36.79%。白花丹
参各部位总丹参酮含量高低顺序为叶>根 >花>
茎;与根相比 ,叶具有较高的总丹参酮含量;叶 、花和
茎的总丹参酮含量分别是根的113.51%,47.97%和
33.10%。
除花以外 ,白花丹参其他部位的总丹参酮含量
均比紫花丹参高 ,其中根 、叶 、茎分别高出39.62%,
21.73%和 25.64%。这表明白花丹参可能具有更
高的利用价值。
2.1.2 总黄酮含量的比较 鼠尾草属植物的黄酮
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 1)
表明 ,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各部位总黄酮含量各不
相同。紫花丹参各部位总黄酮含量顺序为根>叶>
花>茎;叶和花中的总黄酮含量均较高 ,分别为根的
91.38%和 65.59%, 茎的总黄酮含量为根的
19.05%。白花丹参各部位总黄酮含量顺序为叶>
根>茎>花;与根相比 ,叶的总黄酮含量较高 ,为根
的118.63%,花和茎分别为根的 36.63%, 42.84%。
通过比较可知 ,白花丹参花中总黄酮含量比紫
花丹参花低 ,而白花丹参茎 、叶 、根中的总黄酮含量
均比紫花丹参相应部位高 , 分别高 129.23%,
32.33%,1.93%。
表 1 丹参不同部位总丹参酮 、总黄酮和总酚酸含量的比较 mg/ g
Table 1 Content o f total tanshinones , to tal flavonoids and to tal pheno lic acids in different pa rts of S alv ia mi ltiorrhiza
样品
S am ple
紫花丹参
Sa lvia mi lt iorrhiza Bunge.
白花丹参
Sa lvia mi l tiorrh iza Bunge.f.a lba
花 Flower 茎 S tem 叶 Leaf 根 Root 花 Flow er 茎 S tem 叶 Leaf 根 Root
总丹参酮
Total tanshin ones
11.20±0.19 3.90±0.02 13.80±0.29 10.60±0.18 7.10±0.10 4.90±0.10 16.80±0.03 14.80±0.17
总黄酮
Total f lavonoids
111.90±0.73 32.50±0.17 155.90±0.71 170.60±1.20 63.70±2.49 74.50±1.07 206.30±1.80 173.90±3.41
总酚酸
Total phen olic acids
60.00±3.76 19.40±0.15 86.60±0.36 62.70±3.82 37.40±0.71 30.00±0.89 88.60±2.32 65.70±2.08
2.1.3 总酚酸含量的比较 丹参水溶性总酚酸具
有抗氧化 、抗凝抗血栓 、抗心肌缺血及调血脂等多种
药理作用 。不同部位总酚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见表
1)表明 ,总酚酸在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不同部位的
分布各不相同。紫花丹参各部位总酚酸含量为叶>
根>花>茎;与根相比 ,叶中具有较高的总酚酸含
量 ,为根的 138.12%,而花和茎中的总酚酸含量为
根的 95.69%和 30.94%。白花丹参各部位总酚酸
含量顺序为叶>根>花>茎;与根相比 ,叶中的总酚
酸含量高 , 为根的 134.86%, 花和茎分别为根的
56.93%和 45.66%。
除花以外 ,白花丹参茎 、叶 、根中的总酚酸含量
均比紫花丹参相应部位高 , 分别高 54.64%,
2.31%,4.78%。
2.2 丹参不同部位丹参酮ⅡA含量的比较
进一步利用 HPLC 分析丹参不同部位丹参酮
ⅡA 的含量。结果(表 2)表明 ,紫花丹参和白花丹
参地上各部位茎 、叶 、花均不含丹参酮 ⅡA ,其图谱
219第 12 期 杭 亮等: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
中也没有出现其他主要脂溶性成分 ,如隐丹参酮 、丹
参酮 Ⅰ等峰;两者的根部均含有丰富的丹参酮 ⅡA ,
其中白花丹参根中的丹参酮ⅡA 含量比紫花丹参根
高 60.63%;比较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根中脂溶性
成分谱图(图 1)可知 ,两者脂溶性成分种类相同 ,但
白花丹参大部分成分的含量均高于紫花丹参 。
表 2 丹参不同部位丹参酮ⅡA、丹参素钠 、原儿茶醛和丹酚酸 B 含量的比较
Table 2 Content of tanshinoneⅡA , sodium danshensu , proto ca techuic aldehyde and
salvianolic acid B in different par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mg/ g
样品
S amp le
紫花丹参
Sa lvia mi lt iorrhiza Bunge.
白花丹参
Salvia mi l tiorrh iza Bunge.f.a lba
花 Flow er 茎 S tem 叶 Leaf 根 Root 花 Flow er 茎 S tem 叶 Leaf 根 Root
丹参酮ⅡA
TanshinoneⅡA ND ND ND 2.597 ND ND ND 4.175
丹参素钠
S odium danshen su
1.484 0.682 4.180 3.155 1.333 1.827 4.442 4.532
原儿茶醛
Protocatechuic aldehyde
0.266 0.028 0.068 0.561 ND ND 0.372 0.784
丹酚酸 B
Salvianolic acid B
5.785 1.424 10.142 38.606 4.725 2.259 10.773 42.802
  注:ND.未检出。
Note:ND.Not determinted out.
图 1 白花丹参(A)和紫花丹参(B)根中脂溶性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Fig.1 HPLC chroma to g rams of liposoluble constituents from the r oo t o f Salv ia miltiorrhiz a Bunge.f.alba(A)
and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B)
2.3 丹参不同部位丹参素钠 、原儿茶醛 、丹酚酸 B
含量的比较
表 2显示 ,丹参素钠 、原儿茶醛 、丹酚酸 B 等 3
种水溶性成分在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均有分布 ,但
其含量差异较大 。紫花丹参根和叶中含有丰富的丹
参素钠 ,叶中丹参素钠含量为根的 132.47%;其次
是花和茎 ,分别只有根的 47.02%, 21.60%。白花
丹参不同部位丹参素钠的分布和紫花丹参相似 ,即
根和叶丹参素钠含量均较高 ,但其茎的丹参素钠含
量比花中的高 ,叶 、茎 、花中的丹参素钠含量分别是
根的 98.02%,40.31%,29.42%。
紫花丹参根中原儿茶醛含量最高 ,其次是花 ,叶
和茎中均较少。花 、叶 、茎中原儿茶醛的含量分别是
根的 47.48%, 12.07%, 4.92%。仅在白花丹参的
叶和根中检出原儿茶醛 ,其中叶的原儿茶醛含量是
根的 3.71%。
紫花丹参根中丹酚酸 B 含量最高 ,其次是叶 、
花 、茎 , 其丹酚酸 B 含量分别是根的 26.27%,
14.99%,3.69%。白花丹参丹酚酸 B在各部位的分
布与紫花丹参中的类似 ,其叶 、花 、茎的丹酚酸 B含
量分别是根的 25.17%,11.04%,5.28%。
  比较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根中水溶性成分的高
效液相色谱图(图2)可知 ,两者水溶性成分种类相同 ,
白花丹参根中大部分成分的含量均高于紫花丹参。
22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36 卷
图 2 白花丹参(A)和紫花丹参(B)根中水溶性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F ig.2 H PLC chromatog rams of w ater-so luble constituents fr om the ro ot of S alvia miltiorrhiza
Bunge.f.alba(A)and Salv ia mi ltiorrhiza Bunge.(B)
3 讨 论
3.1 白花丹参和正品(紫花)丹参有效成分的比较
丹参脂溶性药用成分以丹参酮 ⅡA 等为主 ,水
溶性成分以丹酚酸 B等为主 。本研究采用紫外-可
见分光光度法 、HPLC 对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不同
部位的脂溶性成分/水溶性成分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
明 ,两者根部不仅含有相似的脂溶性成分丹参酮 Ⅱ
A ,而且均含有丹参素钠 、原儿茶醛和丹酚酸 B 等水
溶性成分;两者的地上部均不含有丹参酮 ⅡA 等脂
溶性有效成分 ,但含有丹参素钠 、原儿茶醛和丹酚酸
B等水溶性有效成分 ,其中白花丹参多数部位有效
成分含量均高于紫花丹参 。王培军等[ 3] 利用薄层色
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紫花丹参根与白花丹
参根中丹参酮ⅡA 的含量 ,结果表明 ,白花丹参根和
紫花丹参根的薄层色谱图斑点一致 ,主要成分相同 ,
且两种药材的丹参酮 ⅡA 的含量高于药典规定 3倍
以上;张红波等[ 4]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白花丹参
根中丹酚酸 B 等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 结果表
明 ,白花丹参根和紫花丹参根中水溶性成分的指纹
图谱基本一致 ,丹酚酸 B的含量高于 30 mg/g 。以
上研究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说明白花丹参可替代紫
花丹参作为药用 ,且值得进一步开发。
3.2 丹参叶中含有较高的活性成分
脂溶性的丹参酮类表现出多种药理作用[ 16] ,如
抗菌消炎 、抗过敏 、抗心血管疾病 、抗肿瘤 、抗肝纤维
化以及良好的天然抗氧化作用等 。本试验中 ,紫外
分光光度法的分析结果表明 ,在白花丹参和紫花丹
参地上各部位中均以叶的脂溶性成分含量最高 ,其
次为花和茎;HPLC 法分析结果表明 ,在紫花丹参和
白花丹参的地上各部位中 ,均未检测出与根中相同
的主要脂溶性成分。齐永秀等[ 7] 测定了紫花丹参和
白花丹参根 、茎 、叶中丹参酮 ⅡA 的含量 ,结果除根
中丹参酮ⅡA 含量均较丰富之外 ,仅在白花丹参茎
中检测出 0.15 mg/g 的丹参酮 ⅡA ,而在其他地上
部均未检出 。Liu等[ 15] 从丹参地上部分离得到 7个
已知的松香烷二萜。这些报道均说明丹参地上部也
含有丹参酮类成分 ,不过其主要成分与根的有所不
同。因此 ,丹参的地上部不能作为中药丹参脂溶性
成分的来源 。
黄酮类化合物在鼠尾草属普遍存在 ,具有明显
的生物活性 。 Jiang 等[ 17] 测定了从 S alvia plebeian
全草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等物质对海鞘油脂氧化稳定
性的作用 ,结果表明 , 2′-羟基-5′-甲氧基鹰嘴豆芽
素 、6-甲氧基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均表现很强的抗
氧化活性 ,随浓度的增加其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强。
Lu 等[ 18] 测定了 Salvia o f f icinalis 全草中 5 种黄
酮的抗氧化活性 ,结果表明 ,B 环为邻苯二酚的黄酮
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结果表明 ,紫花丹
参和白花丹参的叶 、花 、茎中均含有总黄酮 ,此外 ,也
含有丰富的酚酸类化合物 ,说明地上部可以进行水
溶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此外 ,在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
地上各部位中 ,叶中的各活性成分含量较高 ,故其具
有较大的开发前景。
221第 12 期 杭 亮等: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
4 结 论
本试验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 HPLC法 ,
测定了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不同部位多种有效成分
的含量 ,结果表明 ,丹参地上部分含有较丰富的总黄
酮和酚酸类化合物;其中叶部含量较高 。因此 ,叶部
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另外 ,白花丹参多数部位有
效成分含量高于紫花丹参 ,表明白花丹参是值得进
一步开发利用的药用资源 。
[参考文献]
[ 1]  徐任生.丹参-生物学及其应用[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0:
1-55.
Xu R S.Sa lvia mi l tior rhiza-Biology and it s applicat ion [ M ] .
Beijing:Science Pres s , 1990:1-55.(in Chinese)
[ 2]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 M ] .北京:化
学工业出版社 , 2005:52.
S tate Pharmacopeia Commit tee of th 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
na.China Pharmacopoeia (Volume I)[ M ] .Beijin g:C hemical
Indu st ry Press , 2005:52.(in Chinese)
[ 3]  王培军 ,高长清 ,李 蜜.丹参与白花丹参中丹参酮Ⅱ A的含量
研究 [ J] .甘肃中医 , 2004 , 17(4):42-43.
Wang P J ,Gao C Q , Li M.Study on the tan shinoneⅡA con tent
of Sa lvia mi l tior rhiza Bunge.and Sa lviam il t iorrh iza Bunge.
f.a lba [ J] .Gansu Jou rnal of Tradi 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2004 , 17(4):42-43.(in C hinese)
[ 4]  张红波 ,郭 凯 ,任启明.白花丹参中丹酚酸B等成分的图谱鉴
别及含量测定 [ J] .中国药业 , 2006 , 15(15):46.
Zhang H B , Guo K , Ren Q M .Fingerp rint analysis and content
determinat ion of ef fect ive com ponents in Salvia m il tiorrh iza
Bunge.f.alba [ J] .Chin a Pharmaeu tical s , 2006 , 15(15):46.
(in Chines e)
[ 5]  马丽虹 ,翟树林 ,王传杰.白花丹参的开发进展 [ J] .中国林副
特产 , 2005(1):72.
M A L H ,Zhai S L ,Wang C J.Development of Salvia mi l tior-
rhiza Bunge.f.a lba [ J] .Forest By-product and Specialit y in
C hina ,2005(1):72.(in Chinese)
[ 6]  倪学斌 ,苏 静.丹参地上部分有效成分的初步分析 [ J] .中国
药学杂志 , 1995 , 30(6):336-338.
Ni X B , Su J.Active cons ti tuents of ab ove-g rou nd port ion and
root of Salvia mi lt iorrh iza [ J] .Chinese Ph arm aceut ical Jou r-
nal , 1995 , 30(6):336-338.(in Chines e)
[ 7]  齐永秀 ,曹明亮 ,王晓丹 ,等.泰山野生丹参与种植丹参根 、茎 、
叶中三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分析 [ J] .药物生物技术, 2006 ,
13(4):279-282.
Qi Y X , Cao M L ,Wang X D , et al.Determinat ion an d compa-
ration of 3 act ive components in the cul tivated Salvia mi l tior-
rhiza Bge.and w ild Sa lvia mi lt ior rhiza Bge in Taishan [ J] .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 , 2006 , 13(4):279-282.(in Chi-
nese)
[ 8]  李福荣 ,史卫锋 ,夏作理.HPLC-MS 法测定白花丹参叶中丹酚
酸 B的含量 [ J] .中华中医药学刊 , 2007 , 25(8):1650-1652.
Li F R , Shi W F , Xia Z L.Determinat ion of salvianolic acid B in
Sa lvia mi l tiorrh iza Bge.f.alba leaf by HP LC-MS [ J] .Chinese
A rchives of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 , 2007 , 25(8):1650-
1652.(in Chin ese)
[ 9]  Singleton V L , Ros si J A.Colorimet ry of total phenolics wi th
ph osphomolyb dic-phosphotung stic acid reagents [ J] .Am J E-
nol Vit ic , 1965 , 16(3):144-158.
[ 10]  侯安国 ,梁晓原 ,阮志国.云南大紫丹参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 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 1998 , 21(4):6-8.
H ou A G , Liang X Y , Ruan Z G.Assaying on effective com po-
si tion of Salvia prcewelskii Maxim var.m andarinorum
(Diels)st ibal of Yunnan [ J] .Journal of Yunnan College of
Tradi tional Chinese M edicin e , 1998 , 21(4):6-8.(in Chinese).
[ 11]  Yi Z B , Yu Y , Liang Y Z , et al.In vi t ro antioxidan t and anti-
microbial act iviti es of the ext ract of Per icarp ium Citri Retic-
ulatae of a new Citrus cul tivar and i ts main f lavonoids [ J] .
LWT , 2008 , 41(4):597-603.
[ 12]  Zieliski H , C egliska A , Michalska A.Ant ioxidant conten ts
and properties as qualit y indices of rye cult ivars [ J] .Food
Ch emis t ry , 2007 , 104(3):980-988.
[ 13]  Wojdylo A , Oszmiaski J , Czemerys R.Ant ioxidant act ivity
and ph enolic com pounds in 32 selected herb s [ J] .Food C hem-
is try , 2007 , 105(3):940-949.
[ 14]  Miliau skas G , Vensk utonis P R , Beek T A.S creening of radi-
cal scavenging act ivi ty of some medicinal and aromat ic plant
ext ract s [ J] .Food Chemist ry , 2004 , 85(2):231-237.
[ 15]  Liu J K , Josef Z , Beck er H.Com parative phytochemical inves-
t igation of Salvia mi l tior rhiza and Sa lvia tr i loba [ J] .Planta
Medica , 1995 , 61(5):453-455.
[ 16]  Wang X B , Su san L M-N , Lee K H .New developmen ts in the
chemist ry and biology of the bioactive cons ti tuents of T an shen
[ J] .M edicinal Research Review s , 2007 , 27(1):133-148.
[ 17]  Jiang A L ,Wang C H .Ant ioxidant properties of natu ral com-
ponents from Salvia p lebeia on oxidat ive s tabili ty of as cidian
oil [ J] .Process Biochemis try , 2006 , 41(5):1111-1116.
[ 18]  Lu Y R , Foo L Y.Antioxidan t act ivit ies of polyph enols f rom
sage(Salvia o f f icina li s)[ J] .Food Ch emist ry , 2001 , 75(2):
197-202.
22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36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