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三黄石榴汤保留灌肠治疗两种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全 文 :三黄石榴汤保留灌肠治疗两种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黄修海 1 黎春梅 1 廖 奇 1 罗瑞恒 1 张登科2 毕 超 1
1解放军第 163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长沙  410003
2解放军第 163中心医院中医科 ,长沙  410003 
   [关键词 ] 结肠炎 ; 三黄石榴汤
   [中图分类号 ]  R777. 31
  本文回顾我院自 1986年以来采用中药黄柏、黄
芩、黄连、石榴皮即三黄石榴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
肠炎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本组 154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主
要临床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腹泻、溏便、粘液便、脓血
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 ,病程 6个月~ 12年 ,平均 3
~ 4年。排除肠道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血吸虫病、结
核和肿瘤。所有患者均经结肠镜检查确诊 ,其中慢性
结肠炎 98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56例。诊断参照文
献 [1, 2]制定的标准。
1. 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确诊后均予以协定药方三
黄石榴汤 (黄柏、黄芩、黄连、石榴皮各 15 g加水煎
至 150~ 200 ml) ,每晚 9时左右患者解完大便后临
睡前 ,予以保留灌肠 ,灌肠后至少保留 12 h,不解大
便 ,同时根据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和诊断的不同而
添加不同的药物 ,如以腹痛为主者加 2%利多卡因
10 m l,出血症状明显者加云南白药 2 g、肠粘膜炎症
明显者加庆大霉素 8万 U,溃疡性结肠炎者除加上
述药物外另加地塞米松 10 mg。 将上述药物加入已
煎好的三黄石榴汤中摇匀一同灌入 ,患者取左侧卧
位 ,将臀部垫高 10~ 20 cm,水温为 40℃ ,肛管插入
距肛门 15~ 20 cm,灌注速度不宜太快 ( 60~ 70滴 /
min) , 15 d为 1个疗程 , 2个疗程间间隙 1周 ,每个
疗程结束后进行结肠镜检查 , 2个疗程为 1个治疗
周期并进行疗效评价。患者在整个灌肠治疗期间禁
食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1. 3 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 ,大便成形 ,每日
1~ 2次 ,结肠镜检查肠粘膜正常为治愈 ;临床症状
基本消失 ,大便成形 ,每日 2~ 3次 ,结肠镜检查肠粘
膜炎症或溃疡明显好转为显效 ;临床症状减轻 ,结肠
镜检查肠粘膜炎症减轻或溃疡缩小为有效 ;临床症
状无好转 ,结肠镜检查肠粘膜无变化为无效。
2 结果
本组患者第 1个疗程治愈 79例 ,第 2个疗程结
束后共治愈 118例 ,总治愈率为 76. 6% ,总有效率为
96. 8% 。两种结肠炎的治疗结果见表 1。
3 讨论
临床上慢性结肠炎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早期
很难鉴别 ,两种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复杂 ,病因可能与
免疫异常、感染、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肠功
能紊乱有关。祖国医学认为其病机为湿热蕴结气滞、
瘀阻于大肠而成疡或湿热之邪直接入侵肠腑伤及肠
壁脉络而发病 ,病情复杂 ,寒热错杂 ,虚实并见 ,脾肾
阳虚是其本 ,湿热蕴结是其标。慢性结肠炎和慢性溃
疡性结肠炎是目前常见的治疗顽症之一 ,尤其是慢
性溃疡性结肠炎 ,临床治疗效果差 ,反复发作 ,全身
治疗效果不明显。目前采用中药灌肠已取得了肯定
的疗效 ,局部治疗基本替代全身治疗。由于灌肠是肠
道局部用药 ,药物直接与病变部位接触 ,使其发挥作
用快 ,保持时间久 ,减少药物的用量及毒副作用。 我
们采用的中药黄柏、黄连、黄芩具有清热利湿、泻火
解毒、抗炎抑菌、抗变态反应等作用 ,从而解除肠粘
膜的炎症刺激 ;石榴皮除抗炎作用外还有收敛生肌
止泻作用 [3 ]。利多卡因是局麻药 , 0. 2%的低浓度时
对中枢神经有轻度抑制、镇痛、解除痉挛和抗过敏作
用 ,云南白药具有化瘀止血 ,活血定痛 ,祛腐生肌 ,止
血而不留瘀的特点 ,地塞米松在本病急性发作时具
有抗炎抗过敏 ,消除粘膜水肿的作用。三黄石榴汤保
留灌肠具有清热解毒、祛腐排脓、活血祛瘀、收敛止
表 1 两种结肠炎的治疗结果             例 (% )
例数 治愈
1个疗程   2个疗程 显效1个疗程   2个疗程 有效1个疗程   2个疗程 无效
慢性结肠炎  98 56( 57. 1) 80( 81. 6) 31( 31. 6) 43( 43. 9) 9( 9. 2) 13( 13. 3) 2( 2. 0)
溃疡性结肠炎 56 23( 41. 1) 38( 67. 9) 16( 28. 6) 26( 46. 4) 14( 25. 0) 19( 33. 9) 3( 5. 4)
·51·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3年 2月第 11卷第 1期
血、缓急止痛 ,使药力直接作用于病灶 ,具有较好的
临床疗效。本组两种结肠炎的总有效率为 96. 8% ,
总治愈率为 76. 6% 。因此 ,中药三黄石榴汤保留灌
肠是治疗慢性结肠炎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较
好的方法 ,宜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吴锡琛 .消化道内镜术 .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2. 156- 167.
2 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讨论会 . 溃疡性结肠炎的
诊断及疗效标准 .中华消化杂志 , 1993 , 13( 6): 354.
3 江苏医学院 . 中药大辞典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5. 619- 621, 2017- 2036.
(收稿日期: 2002-03-04)
慢性乙型肝炎胆囊 B超检查显像分析
余静芬
武汉市传染病医院 B超室 ,武汉  430022
   [关键词 ] 乙型肝炎 ; 胆囊 ; 超声波检查
   [中图分类号 ]  R512. 6
  作者于 1999年 9月~ 2000年 8月对 67例慢性
乙型肝炎 (乙肝 )患者进行了 B超胆囊探测 ,现报告
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全部病例均为我院按文献 [ 1]标准确诊
的慢性乙肝住院患者 ,其中男 54例 ,女 13例 ,年龄
19~ 67岁 ,平均 30岁 ;病程 7个月~ 29年 ,平均 6
年。入院后对 67例患者同时采血查肝功能、乙肝血
清标志物和 B超检查。正常对照组 38例 ,系无肝、胆
疾患的健康人。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用阿洛卡 SSD-1400B型
超声切面显像仪于清晨空腹 (禁食 12 h后 )检查 ,探
头沿胆囊纵轴并垂直于胆囊壁作切面图 ,测定胆囊
前壁厚度。
2 结果
67例中 ,有异常超声表现 56例 ,占 83. 5% ,包
括 5种类型: ①单纯胆囊壁增厚 35例 ( 62. 5% ) ;②
胆囊壁增厚兼胆囊肿大 14例 ( 25. 0% ) ;③胆囊壁增
厚兼胆囊内出现异常回声 4例 ( 7. 1% ) ;④胆囊壁增
厚兼胆囊肿大、胆囊内出现异常回声 2例 ( 3. 6% ) ;
⑤单纯胆囊内出现异常回声 1例 ( 1. 8% )。 67例乙
肝中 56例 ( 83. 6% )胆囊壁增厚 ( 3~ 14 mm ,平均 5.
7 mm ) , 38例正常者胆囊壁均正常为 ( 1~ 3 mm ,平
均 1. 58 mm)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 P < 0. 01。
慢性乙肝患者发病期与恢复期胆囊壁厚度的比
较: 67例慢性乙肝发病期患者 (均有明显的临床症
状和肝功能异常 ) ,胆囊壁普遍增厚 ,平均厚度为
5. 21 mm。经护肝治疗 (均不用抗生素 )进入恢复期
(临床症状减轻和肝功能接近正常 )后 ,胆囊壁大部
分恢复到正常范围 ,平均厚度为 2. 10 mm。发病期与
恢复期胆囊壁比较 P < 0. 01。胆囊壁厚度与血清胆
红素呈正相关 ( r = 0. 787, P < 0. 01) ,与白蛋白水
平无明显关系。
3 讨论
慢性乙肝引起胆囊壁形态上的改变主要是胆囊
壁增厚而出现上述 5种异常超声图型 ,其发生机制:
①肝炎活动期病毒直接侵袭胆囊壁或免疫病理改变
致使胆管上皮细胞炎性水肿。②胆管上皮细胞水肿、
胆囊主动收缩功能减弱及本身弹性减弱或消失 ,因
而胆汁淤积、胆囊肿大。 ③胆红素代谢异常 ,胆汁成
分改变 ,出现浓缩胆汁回声 ,类似胆结石光点或光
团 ,随着肝脏病变的好转 ,肝功能的恢复 ,胆红素代
谢正常后 ,短期内胆囊异常光点或光团回声即消失。
④重症肝炎及慢性乙肝胆囊明显肿大可能与雌激素
水平增高 ,胆囊收缩素水平下降 ,致使胆囊平滑肌张
力改变 ,胆囊排空困难有关。 本文 56例乙肝患者的
胆囊增厚 ,在发病期最大值远远超过正常人生理状
态的可见范围。患者经护肝治疗未用抗生素 ,其肝脏
炎症减轻 ,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胆囊的异常超声图
型 ,尤其是胆囊壁的厚度大部分在临床恢复期逐渐
恢复正常。由此可以推测 ,慢性乙肝并胆囊的炎症变
化 ,并非并发细菌感染所致 ,很大程度上是病毒直接
侵袭或其他致病条件引起胆囊壁发生的病理改变。
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
案 (试行 ) .中华传染病杂志 , 1999, 13( 3): 241.
(收稿日期: 2002-07-26)
·52· Chin J Integr Trad West Med Dig, Fed 2003 Vol 11, No.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