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白花丹参的开发进展
马丽虹1 ,翟树林1 ,王传杰2
(1.山东省药材技工学校 ,泰安 271016;2.泰安市中心医院)
白花丹参(Salvia mi ltiorrhiz a f.)是唇形科植物丹参
(S .miltiorrhiza Bunge)的变形 ,它主要分布在东经 117°
19′~ 117°58′,北纬 36°02′~ 36°33′的山东莱芜山区 。在
《山东中草药手册》及《泰山药用植物》中早有白花丹参的
有关记载 ,称其具有治疗高血压 、高血脂的作用。“物以稀
为贵” ,白花丹参因为其数量少 ,与紫花丹参相比较 ,它在
治疗上又有独到之处 ,所以 ,近些年引起医药工作者和商
家的广泛关注 ,并被逐渐开发利用。
1 人工栽培及引种
白花丹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地上部分适宜生长温度
20 ~ 26℃,抗寒 、耐旱 ,人工栽培及引种比较容易成功。莱
芜市苗山镇有人工栽培白花丹参 300亩 ,周边乡镇分散栽
培 400余亩。这些乡镇有种植丹参的传统 ,现在多将白花
丹参与紫花丹参混种 ,收获后再分开销售。泰安 ,临沂引
种白花丹参 200 余亩 ,引种时间已有 2 年 ,人工栽培及引
种的白花丹参与野生的白花丹参相比较 ,有效成份种类无
差异 ,有效成份含量无明显差异 。白花丹参的繁殖可采用
种子 、扦插 、分株 、根段育苗移栽。白花丹参的高产栽培技
术可参照丹参的高产栽培[ 1] ,施肥方面重施基肥 ,中耕阶
段每亩施尿素 30kg和复合肥 15kg ,或磷酸二铵 20kg。白
花丹参的亩产量与紫花丹参基本相同 ,一般亩产干品 300
~ 400kg ,以条粗 、色鲜红 、少须根者为佳 ,价格较紫花丹参
高 1/4~ 1/3 。引种白花丹参时要注意种子收集和提纯复
壮 ,保持物种旺盛的生命力 。
2 新标准的制定
以前 ,没有为白花丹参制定单独的标准 。现在 ,白花
丹参已做为一个新品种被收录进《山东省中药材标准》
(2000年版)[ 2] ,在白花丹参项下有:性状 、鉴别 、含量测定 、
炮制 、性味与归经 、功能与主治 、用法与用量 、注意 、贮藏 。
通过实验研究 ,证明白花丹参与丹参的化学成份基本相
同 ,含有脂溶性成份丹参酮类 ,水溶性成份酚酸类 。含量
测定标准制定为丹参酮ⅡA 不得少于 0.2%,这与《药典》
(2000年版)中丹参的含量测定标准相同。白花丹参中的
水溶性成份明显高于丹参 ,约为丹参的 2倍 ,这是化学成
份方面较大的不同。
3 药品 、保健品的开发
白花丹参的药品开发处在基础研究阶段 , 有效成份 、
药效学 、毒理学方面的实验已经在山东中医药大学进行 。
白花丹参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作用 ,
英国伦敦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还把白花丹参作为治疗老
年痴呆症的重要植物药。白花丹参被开发成的保健食品
已大量上市 , 厂家全部在泰安 、莱芜 。这些厂家开发的
白花丹参保健食品类型都是袋泡茶 , 只是组成不同 , 有
的在其中加入草决明 、金银花 、 白花丹参叶等中药材 ,
品牌有 5个。长期服用白花丹参生品有肝损害副作用 ,
出现口干 、恶心 、 呕吐 、 腹痛 、 腹泻等症状 , 所以白花
丹参使用前一般需要先进行炮制加工 , 消除副作用 。白
花丹参的加工炮制方法根据用途不同而不同 , 用做调剂
的饮片 , 一般切片生用或酒炙 , 用做保健食品原料 , 一
般切片清炒。
参 考 文 献
1 翟树林 , 葛枫.山东丹参高产栽培技术 , 中国林副特产 ,
2003(11):67.
2 山东省中药材标准.山东友谊出版社 , 2004.66~ 67.
材病虫害防治研究 ,应对病害或虫害发生规律入手 ,开展
研究 ,制定出防治技术 ,再经田间试验研究 ,对防治技术进
行修正 。病害又可划分为生理性病害和病理性病害等。
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应多从生物防治考虑 ,避免造成农
药残留量对药材品质的影响。
6.3 采收与加工技术研究 在生长发育特性研究的基础
上 、开展中药材采收技术研究和加工技术研究。中药材的
采收都有相应的季节 ,研究科学的加工与贮藏方法 ,根据
药材生长情况 ,适时采收 、及时加工才能保证药材质量。
此外还可建立规范化加工包装厂 ,按药材等级包装 ,提高
产品附加值等。总之 ,实施中药材标准化 GAP ,是一项复
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栽培 、育种 、标准 、生化 、加工 、贮藏等
多学科。它的实施应该首先是以科技为依托 ,以品种为中
心。但目前 ,我国中药材 GAP方面的人才极度缺乏 ,基础
研究相对薄弱 ,科研滞后现象十分明显。国家相关技术服
务体系及模式尚不成熟 ,与有关研究院所的协作还有很多
问题 ,科研人员对生产实际的了解还不够 。这都给中药材
GAP的推进和中药产业化带来许多困难。因此应研究制
定相关优惠政策 ,配套政策 ,进行必要的资金 、技术扶持;
同时加强基础研究 ,加强人才引进 、培养 ,以市场为导向 ,
因地制宜地生产优质地道药材 ,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达到
中药材生产管理的GAP标准。
72
第1期(总第 74期) 中 国 林 副 特 产 N o.1(GSNO .74)
2005年 2月 Fo rest By-Product and Speciali ty in China Feb.2005
DOI :10.13268/j.cnki .fbsic.2005.0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