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川产野生与栽培头花蓼挥发油的GC—MS分析



全 文 :收稿日期:2006-12-21
实验
研究 川产野生与栽培头花蓼挥发油的 GC—MS分析
王祥培 1 , 万德光 2 , 吴红梅 1
(1.贵阳中医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2;2.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成都 610075)
  内容提要:目的:对川产野生和栽培头花蓼挥发油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 ,利用 GC— MS—计
算机联用仪定性分析 ,按面积归一化法 , 求出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野生与栽培头花蓼分别鉴定出 9
和 10个化合物 , 其中 6种成分相同 , 而两者挥发油中主要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上存在差异。结论:野生和栽培头花蓼挥发
油的组分均以脂肪酸类化合物居多 ,与文献报道的有很大的差别。
关键词:挥发油;头花蓼;野生与栽培:GC—MS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108(2007)05-0061-01
  头花蓼为蓼科植物头花蓼(PolygonumcapitatumBuch.
-Han.exD.Don)的干燥全草或地上部分 , 主产于贵州 、云
南 、四川 、西藏和广西等省区 , 为贵州苗族用药 , 具有清热
利湿 、解毒止痛 、活血散瘀以及利尿通淋之功效 , 主要用于
治疗泌尿系统感染 、血尿 、湿疹 、肾盂肾炎 、膀胱炎 、尿路结
石 、风湿痛 、跌打损伤 、痄鳃 、疮疡 、腹泻和痢疾等 [ 1 , 2] 。头
花蓼是贵州省近十年中药现代化重点发展的 “六大苗药 ”
和 “十五”期间重点培育的 “七大中药产业链”之一 , 贵州省
已开展了头花蓼 GAP的种植研究 ,并通过国家认证 ,目前 ,
关于川产野生和栽培头花蓼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未见
报道 , 本文采用 GC-MS技术 , 对四川产野生和栽培头花
蓼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 ,以期为野生变家种的可行性提供
参考。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试剂 野生与栽培头花蓼 Polygonumcapita-
tumBuch.-Ham.exD.Don于 2005年 9月分别采自四川
峨嵋山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 , 经作者鉴定 ,由成都
中医药大学万德光教授审定。乙醚 、无水硫酸钠(成都科
龙化学试剂厂),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挥发油的提取 取头花蓼粗粉 100g, 加蒸馏水
1000ml,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5版(一部)附录 XD
挥发油测定法进行 , 连续蒸馏 9h, 收集上层油状物 , 经无水
硫酸钠干燥 , 将其用乙醚溶解。
1.3 仪器与实验条件 HP6890-5973型气相色谱 -质谱
联用仪(美国惠普公司)。
气相色谱条件:色谱柱为 HP-INNOWAX(30m×
0.2mm, 0.25um)石英毛细管柱 , 柱温:初始温度 60℃, 以
20℃/min升至 180℃, 再以 10℃/min升至 260℃(6min)。
汽化室温度 250℃;载气 He;脉冲不分流:进样量 1ul:体积
流量 0.7mL/min。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相对含
量。
质谱条件:电子轰击(EI)离子源 , 电子能量 70eV:接口
温度 230℃;倍增电压 1kV;扫描质量范围 20 ~ 450amu。
2 结果
按上述实验条件进样 , 得到野生与栽培头花蓼挥发油
的总离子流图 , 其中每个组分的质谱图由计算机检索与标
准图对照 , 并以扣除溶剂峰的色谱图的全部峰面积作为
100%, 经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得出各化学成分的相对
百分含量 , 见表 1、 2。
 表 1 野生头花蓼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
药材 序号 化合物 分子式 分子量 相对百分含量(%)





1 6, 10, 14—三甲基-2-十五酮 C18H36O 268 3.37
2 月桂酸(十二酸) C12H24O2 200 0.46
3 3, 7, 11, 15—四甲基-2-十六碳烯 -1-醇 C20H40O 296 31.32
4 肉豆蔻酸(十四酸) C14H28O2 228 1.94
5 十五(烷)酸 C15H30O2 242 1.02
6 棕榈酸(十六酸) C16H32O2 256 37.82
7 油酸 C18H34O2 282 3.07
8 亚油酸 C18H32O2 280 1.47
9 亚麻酸甲酯 C19H32O2 292 2.46
·61·
第 29卷 第 5期
2007年 9月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JGCTCM            
No.5 Vol.29
September 2007
DOI :10.16588/j.cnki.issn1002-1108.2007.05.028
 表 2 栽培头花蓼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
药材 序号 化合物名称 分子式 分子量 相对百分含量(%)





1 α-松油烯醇 C10H18O 154 0.61
2 月桂酸(十二酸) C12H24O2 200 1.31
3 3, 7, 11, 15-四甲基-2-十六碳烯 -1-醇 C20H40O 296 1.28
4 肉豆蔻酸(十四酸) C14H28O2 228 18.13
5 十五(烷)酸 C15H30O2 242 0.65
6 莰烯 C10H16 136 0.81
7 棕榈酸(十六酸) C16H32O2 256 32.14
8 亚油酸 C18H32O2 280 13.93
9 亚油酸甲酯 C19H34O2 294 3.37
10 9—十八碳烯酸甲酯 C19H36O2 296 1.41
3 讨论
本实验首次对川产野生头花蓼和栽培头花蓼挥发油
进行了比较分析 , 由表中可见 , 从野生头花蓼和栽培头花
蓼挥发油中分别分离 、鉴定了 9和 10个化合物 ,各占挥发
油总量 82.93%和 73.64%, 其中 6种成分相同 , 分别是棕
榈酸 、3, 7, 1l, 15 -四甲基 -2-十六碳烯 -1-醇 、肉豆蔻
酸 、亚油酸 、月桂酸 、十五(烷)酸。而 6, 10, 14-三甲基 -2
-十五酮 、油酸 、亚麻酸甲酯在野生头花蓼样品中被检出 ,
松油烯醇 、莰烯 、亚油酸甲酯 、 9-十八碳烯酸甲酯在栽培
头花蓼样品中被检出 。
结果表明 , 野生头花蓼和栽培头花蓼挥发油中主要组
分的相对含量上存在差异。野生头花蓼中棕榈酸(十六
酸)为主成分 , 其次是 3, 7, 11, 15—四甲基 -2 -十六碳烯
-1-醇 、6, 10, 14-三甲基 -2-十五酮 、油酸 ,其相对含量
分别为 37.82%、 31.32%、3.37%、3.07%;栽培头花蓼中棕
榈酸(十六酸)为主成分 , 其次是肉豆蔻酸(十四酸)、亚油
酸 、亚油酸甲酯 , 其相对含量分别为 32.14%、 18.13%、
13.93%、3.37%。
本研究发现 , 野生头花蓼和栽培头花蓼挥发油中的组
分均以脂肪酸类化合物居多 , 所含成分与高玉琼 [ 3]等报道
的有很大的差别 , 可能是产地 、采收季节 、炮制 、提取方法
的不同对头花蓼挥发油成分有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 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 M].北
京:人民出版社 , 1978:282-283.
[ 2]  江苏新医学院编 .中药大词典(上册)[ M] .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 , 1977:611-612.
[ 3]  高玉琼 ,代泽琴 ,刘建华.头花蓼挥发性成分研究 [ J].生物
技术 , 2005, 15(3):55-56.
收稿日期:2007-03-16
加味二至丸对缺铁性贫血模型大鼠复健的实验研究
陈 育 1 , 吴晓勇 2 , 毕 莲 2
(1.贵阳中医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2;2.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 ,贵州贵阳 550001)
  内容提要:通过加味二至丸对缺铁性贫血大鼠模型(IDA大鼠模型)的复健实验 , 表明它能提高 IDA大鼠血红蛋白
(Hb)、血清铁蛋白(SF),降低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PEP)的作用 , 对缺铁性贫血模型大鼠有明显治疗作用 , 配合铁剂使用
可以减少铁剂用量。
关键词:加味二至丸;缺铁性贫血;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108(2007)05-0063-02
  缺铁性贫血是指由于铁摄入 、吸收不足 , 或需求量增
加 , 或丢失过多等原因导致体内储存铁缺乏 , 影响血红素
的合成所引起的贫血 , 其特点是骨髓 、肝 、脾等器官组织缺
乏可染铁 , 血清铁浓度 、运铁蛋白饱和度和血清铁蛋白降
低 , 是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之一 [ 1] 。 我院血液组临床上使
用验方———加味二至丸(旱莲草 、女贞子 、制何首乌 、枸杞
子 、菟丝子)辨治肝肾阴虚型 IDA,症状恢复快 ,血红蛋白水
平明显提高 , 优于单用铁剂和传统补气血方 , 本实验采用
低铁饲料喂养加放血法建立 IDA动物模型 ,现将研究结果
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药物:①硫酸亚铁片(河南淅川制药集团有限公
司出品),每片 0.3g, 含元素铁 60mg, 成人剂量 0.9g/d, 按
体表面积比例计算 [ 2] , 每只大鼠等剂量为 0.21g/kg/d, 蒸
·62·   
第 29卷 第 5期
2007年 9月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JGCTCM            
No.5 Vol.29
September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