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甘遂半夏汤中甘遂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应用的急性毒性研究



全 文 :科技导报 2013,31(25)
0 引言
甘遂半夏汤是具有治疗留饮功效的经典方, 但其中含有
甘遂甘草,即中医所说的十八反的药物,十八反属于中医临
床用药配伍禁忌的范畴,但对于十八反中的药物能否同用历
代医家持有不同的观点。 一些医家认为反药同用会增强毒
性,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在临床应用中要避免反药同用,如
甘遂半夏汤中甘遂甘草反药组合加减
应用的急性毒性研究
摘要 通过急性毒性实验比较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甘遂半夏汤去醋甘遂、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醋甘遂、炙甘草、醋甘
遂、炙甘草配醋甘遂毒性的大小。 将 18~20g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甘遂半夏汤组、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组、甘遂半夏汤去醋甘
遂组、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醋甘遂组、炙甘草组、醋甘遂组、炙甘草配醋甘遂组,空白组灌胃蒸馏水,其余各组灌胃给药,各组在均未做
出 LD50的情况下,采用连续给药 28d,即累计半数致死量的方法来进行毒性大小的评价。 结果显示,炙甘草配醋甘遂组、炙甘草组及
甘遂半夏汤组 LD50(n)的值分别为 44.21、48.26、51.01g(生药)·kg-1,其余各组连续给药 28d仍未达到半数致死量。由此表明,甘遂半夏
汤去掉方中甘遂甘草反药组合中的一味或两味没有显示出蓄积毒性,两味反药组合在复方中应用其 LD50(n)值有增加趋势。
关键词 甘遂;甘草;反药组合;甘遂半夏汤;急性毒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 R285.5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13.25.007
柳海艳 1,王 茜 2,钟赣生 1,李怡文 1,刘 佳 1,欧丽娜 1,刘云翔 1,高 源 1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2.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石家庄 050091
Acute Toxicity of Gansuibanxia Decoction Plus-minus Gansui and
Gancao Anti-drug Combination
收稿日期: 2013-05-06;修回日期:2013-06-25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项目(2011CB505300,2011CB505306)
作者简介: 柳海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配伍禁忌本质,电子信箱:liuhaiyan521@126.com; 钟赣生(通信作者),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配伍禁
忌本质,电子信箱:zhonggansheng@sohu.com
LIU Haiyan1, WANG Xi2, ZHONG Gansheng1, LI Yiwen1, LIU Jia1, OU Lina1, LIU Yunxiang1, GAO Yuan1
1. College Preclinical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2.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hool of Medicine,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
Abstract Though comparing the toxicity of the Gansuibanxia soup, Gansuibanxia soup with Zhigancao removed, Gansuibanxia soup
with Cugansui removed, Gansuibanxia soup with Zhigancao and Cugansui removed, and Zhigancao, Cugansui and the compatibility of
Zhigancao and Cugansui, the toxicity of single herbs, anti-drug combinations, and the compound containing anti-drug combination is
evaluated by dismantling the compound containing anti-drug combination of Gansui and Gancao. The Kunming male mice of 18-20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blank group, Gansuibanxia soup group, Gansuibanxia soup with Zhigancao removed group,Gansuibanxia
soup with Cugansui removed group, Gansuibanxia soup with Zhigancao and Cugansui removed group, Zhigancao group, Cugansui group
and the compatible group of Zhigancao and Cugansui. The blank group was administered with distilled water and other groups were
administered with related drugs. For each group, LD50 is obtained in this way: The drugs are continuously administered for 28 days, to
cause half of the lethal to evaluate the toxi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lues of LD50 (n) for the compatible group of Zhigancao and
Cugansui, the Zhigancao group, the euphorbia and pinellia soup group are: 44.21, 48.26, 51.01g (crude drug)·kg-1, and for other experimental
groups, the half lethal dose is not reached in the case of the continuous administration for 28 day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ansuibanxia
soup with Gansui and Gancao removed, the anti-drug combination or individually with Gansui or Gancao removed, alone do not show the
cumulative toxicity, while for the two flavor combination of anti-drug application in the compound, the LD50(n) value has an increasing trend .
Keywords Gansui; Gancao; anti-drug combination; Gansuibanxia soup; acute toxicity test
研究论文(Papers)
48
科技导报 2013,31(25)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草石相反,使人迷乱,力甚
刀剑”。 《本草经集注》、《千金方》、《证类本草》均强调了十八
反不可用。 认为“先圣既明有所说,何可不详而避之……若旧
方已有,择而除之”。 近代的研究中也有很多报道认为,反药
同用会增强毒性,如刘萍等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附子配伍贝母
对大鼠心、肝、肾功能和形态学的影响,结果发现附子与贝母
配伍用药后对大鼠心、肝、肾脏毒性较单用组明显提高 [1]。 袁
永久等通过以大型蚤为受试生物,探讨甘草与海藻、大戟、甘
遂、芫花同用后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海藻、甘遂、芫花与甘
草配伍后对大型蚤的毒性较单用时增强 [2]。 另有一些医家认
为,反药同用可以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如宋代陈无择在其
所著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云:“甘草反甘遂,似不当同用
之,却效,非人情所可测也”。 在成方中用反药者如汉代的张
仲景用甘遂半夏汤(甘遂与甘草同用)来治疗留饮。 现代也有
很多医家运用相反的药物治疗疾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刘
超应用甘遂半夏汤(甘遂与甘草同用)治疗痰饮久泻,收效卓
著[3]。刘洪等用海藻玉壶汤(海藻与甘草同用)治疗甲状腺腺瘤,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8%[4],而现代中成药也有反药同
用的情况[5]。 2010版《中国药典》中也收录有含反药的成方 [6]。
甘遂半夏汤首载于张仲景的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
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由此可知,甘遂半夏汤的主
要功效是攻逐水饮,是治疗留饮的经典方剂。 但由于其中含
有甘遂甘草反药组合,因此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很多医家会
有所顾忌。 那么甘遂甘草反药组合在特定的病理条件下是产
生疗效还是会表现出毒性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因此,本课题
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即在特定的病理模型下对甘遂半夏汤进
行相关研究工作。
课题前期已经对甘遂、甘草、甘遂甘草配伍及甘遂半夏
汤进行了急性毒性实验研究,其结果显示醋甘遂(研末冲服)
与甘草(炙)配伍长期大量使用较单味给药组有一定的毒性
增加作用,但含醋甘遂与甘草(炙)的复方则无明显毒性作
用。 因此本文在前期的基础上,选择含有炙甘草、醋甘遂的甘
遂半夏汤进行拆方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以验证出现的毒效
反应来自于甘遂甘草反药组合配伍应用或来自于甘遂、甘草
本身,甘遂甘草反药组合在复方中应用,复方中其他药物是
否也对毒效反应产生了影响。 为了能更好地说明单味药、反
药配伍以及复方的毒性大小,通过拆方的方法,在实验结果
不满足于 LD50计算条件时,选择连续给药累计半数致死的天
数即 LD50(n)进行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鼠,SPF 级,体质量 18~20g,雌雄各半。 由北京
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号:SCXK(京)
2006-0009。
1.2 实验药物
法半夏(贵州长顺):由安徽丰原铜陵中药饮片厂提供,
批号:100701。 经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师李伟鉴定为天南星
科植物半夏 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的块茎,经甘草和
石灰炮制的炮制品。
白芍(浙江磐安):由磐安科信中药材生产力促进中心提
供,自行浸泡、切片、烘干制备实验所需饮片。 经北京中医药
大学实验师李伟鉴定为毛茛科植物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根。
醋甘遂:由安徽丰原铜陵中药饮片厂提供,批号:120301,
经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师李伟鉴定为大戟科植物甘遂
Euphorbia kansui T. N. Liou ex T. P. Wang 的干燥块根。
炙甘草:由安徽丰原铜陵中药饮片厂提供,批号:120201,
经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师李伟鉴定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干燥根和根茎。
1.3 药物制备
1.3.1 甘遂半夏汤的制备
甘遂半夏汤处方:甘遂 1.5g(研末)、法半夏 9g、白芍 15g、
炙甘草 10g、蜂蜜 15g。
将炙甘草、法半夏、白芍混合加水煎煮两次,合并两次药
液,加入蜂蜜,浓缩至浸膏呈缓慢流动状态,得 1.68g(生药)·
mL-1,4℃冷藏。 使用时按处方配比将相应剂量的醋甘遂粉末
加入浓缩浸膏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稀释至 1.44g(生药)·mL-1
(以灌胃器不发生堵塞、不影响正常灌胃为准)。 然后以 1:0.85
的比例稀释为 5 个剂量组,即甘遂半夏汤组 1、甘遂半夏汤组
2、甘遂半夏汤组 3、甘遂半夏汤组 4、甘遂半夏汤组 5,分别给
予小鼠灌胃。
1.3.2 醋甘遂的制备
将醋甘遂饮片用 DFT-100 手提式高速中药粉碎机粉碎,
过 80目筛,得醋甘遂粉末备用。使用时用蒸馏水配制为 0.25g
(生药)·mL-1的药液, 然后以 1:0.85 的比例稀释为 5 个剂量
组,即醋甘遂组 1、醋甘遂组 2、醋甘遂组 3、醋甘遂组 4、醋甘
遂组 5,分别给予小鼠灌胃。
1.3.3 炙甘草煎液的制备
炙甘草加水煎煮两次,将煎液浓缩至浸膏呈缓慢流动状
态,得炙甘草浸膏浓度为 2g(生药)·mL-1,临用前用无菌水以
1:0.85 的比例稀释为 5 个剂量组,即炙甘草组 1、炙甘草组 2、
炙甘草组 3、炙甘草组 4、炙甘草组 5,分别给予小鼠灌胃。
1.3.4 炙甘草配醋甘遂混合液的制备
使用时取炙甘草浸膏,按药典剂量配伍,每 10g炙甘草加
醋甘遂粉末 1.5g 计算,称取与所取浸膏相应质量的醋甘遂粉
末加入到浸膏中,制成需要浓度的药液,炙甘草与醋甘遂配
伍后的药液浓度为 1.15g(生药)·mL-1,然后以 1:0.85 的比例
稀释为 5 个剂量组,即炙甘草配醋甘遂组 1、炙甘草配醋甘遂
组 2、炙甘草配醋甘遂组 3、炙甘草配醋甘遂组 4、炙甘草配醋
甘遂组 5,给予小鼠灌胃。
研究论文(Papers)
49
科技导报 2013,31(25)
1.3.5 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药液的制备
将法半夏、白芍混合加水煎煮两次,合并两次药液,加入
蜂蜜,浓缩至浸膏呈缓慢流动状态,得 1.54g(生药)·mL-1的药
液,4℃冷藏。 使用时按处方配比将相应剂量的醋甘遂粉末加
入浓缩浸膏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稀释至 1.52g(生药)·mL-1(以
灌胃器不发生堵塞、不影响正常灌胃为准)。 然后以 1:0.85 的
比例稀释为 5 个剂量组,即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组 1、甘遂半
夏汤去炙甘草组 2、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组 3、甘遂半夏汤去
炙甘草组 4、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组 5,分别给予小鼠灌胃。
1.3.6 甘遂半夏汤去醋甘遂药液的制备
将炙甘草、法半夏、白芍混合加水煎煮两次,合并两次药
液,加入蜂蜜,浓缩至浸膏成缓慢流动状态,得 1.97g(生药)·mL-1
(以灌胃器不发生堵塞、不影响正常灌胃为准),4℃冷藏。然后
以 1:0.85 的比例稀释为 5个剂量组, 即甘遂半夏汤去醋甘遂
组 1、甘遂半夏汤去醋甘遂组 2、甘遂半夏汤去醋甘遂组 3、甘
遂半夏汤去醋甘遂组 4、甘遂半夏汤去醋甘遂组 5,分别给予
小鼠灌胃。
1.3.7 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醋甘遂药液的制备
将法半夏、白芍混合加水煎煮两次,合并两次药液,加入
蜂蜜,浓缩至浸膏成缓慢流动状态,得 2g(生药)·mL-1(以灌胃
器不发生堵塞、 不影响正常灌胃为准 ),4℃冷藏 。 然后以
1:0.85 的比例稀释为 5个剂量组, 即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醋
甘遂组 1、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醋甘遂组 2、甘遂半夏汤去炙
甘草醋甘遂组 3、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醋甘遂组 4、甘遂半夏
汤去炙甘草醋甘遂组 5,分别给予小鼠灌胃。
1.4 实验方法
取体质量为 18~20g 的昆明种小鼠 504 只, 适应性喂养
3d后,按体重随机分组:除空白组外,各给药组根据预实验结
果,每个药组以 1:0.85 的比例稀释分为 5个剂量组,即甘遂半
夏汤组 1~5,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组 1~5,甘遂半夏汤去醋甘
遂组 1~5,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醋甘遂组 1~5,炙甘草组 1~5,
醋甘遂组 1~5,炙甘草配醋甘遂组 1~5,共 36 组,每组 14 只,
雌雄各半。 给试验小鼠进行灌胃给药,给药体积 0.4mL·10g-1,
每天固定时间点(AM8﹕00—AM9﹕00)给药 1 次。 给药期间观
察试验动物死亡数,给药 28d,观察试验组累计发生一半动物
死亡时的天数,计算 LD50(n)。
1.5 观察指标
逐日观察动物饮食、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等中毒
反应(中毒反应的症状、严重程度、起始时间、持续时间、是否
可逆)等。每 7d称重 1次。对濒死小鼠应及时进行大体解剖,
分析死亡原因。
1.6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 Blisss法计算 LD50(n)。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各组存活小鼠的毛发都比较粗糙,尤以炙甘草组小鼠严
重, 且炙甘草组小鼠肛门污秽的情况较其他给药组严重,将
死亡小鼠剖开,胃肠胀气的情况比较多见。
2.2 各药组小鼠体质量情况
给药前,各组小鼠体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给药
的第 1、7、14、21 天, 各组小鼠之间体质量也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且体质量都有一定的增长,由此说明各组药物对小
鼠体质量无明显影响。 具体各组小鼠的体质量情况见表 1。
2.3 各药组小鼠死亡情况
2.3.1 各药组小鼠给药 28d后剩余小鼠数量
结果发现,每组的剂量 1 死亡的小鼠只数最多,即剩余
的只数最少,可能是与其他剂量相比,每组的剂量 1 药物的
浓度最大,因此导致死亡数量增加,即药物浓度增加有可能
导致毒性增加。 具体各剂量组小鼠的剩余情况见表 2,表中 n
代表给药 28d后剩余小鼠数量。
2.3.2 各药组第 1次出现死亡及累计半数死亡的天数
由表 3 可以看出,甘遂半夏汤组、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
组和炙甘草组第 1 次出现死亡均在给药的第 2 天,甘遂半夏
汤去醋甘遂组和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醋甘遂组第 1 次出现
死亡在给药的第 3 天,炙甘草配醋甘遂组第 1 次出现死亡在
给药的第 7天,醋甘遂组第 1次出现死亡在给药的第 9天,炙
甘草组达到半数死亡的天数最短,是在给药的第 4 天,甘遂
半夏汤组在给药的第 6 天达到半数死亡,炙甘草配醋甘遂组
在给药的第 25 天达到半数死亡, 其他各给药组在给药 4 周
即 28d后仍未达到半数死亡。
2.3.3 各药组 LD50(n)
结果表明,各药组均不能做出 LD50,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
组、甘遂半夏汤去醋甘遂组、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醋甘遂组及
醋甘遂组小鼠连续给药 28d仍达不到半数致死量, 故以最大
给药量作为最大耐受量,依次为 60.87、78.8、80、10g(生药)·mL-1,
其余各药组 LD50(n)结果见表 4。
3 讨论
成书于东汉末期,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
经》指出:“甘草,术、干漆、苦参为使;恶远志;反甘遂、大戟、芫
花、海藻”,而甘草的相恶、相反同用,在古方中时有出现[7]。 甘
遂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
作用 [8]。 二者配伍应用属于中医十八反的范畴。 另有研究表
明, 甘草-甘遂合煎液对大鼠离体回肠收缩的促进作用弱于
甘遂单煎液和合并液, 这可能是甘草-甘遂合煎液的总提取
率比甘遂单煎液低,以及其中的总巨大戟二萜醇类化合物和
假白榄酮型二萜类化合物的含量也低于甘遂单煎液所致 [9]。
也就是说甘遂与甘草合用后, 其促进肠管运动的作用减弱,
提示了甘草可能影响甘遂的“峻下逐水”功效而不宜合用,临
床配伍使用时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存在配伍禁忌 [10]。
本实验结果显示,炙甘草组第 1 次出现死亡及达到半数
死亡的时间最短,其原因可能与炙甘草药液比较黏腻,导致
胃肠胀气有关。 同时有文献报道炙甘草中所含有的甘草甜素
研究论文(Papers)
50
科技导报 2013,31(25)
表 1 甘遂半夏汤中甘遂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应用对小鼠急性毒性 LD50(n)实验体质量变化的影响(x軃±s)
Table 1 Effects of the euphorbia pinellia decoction plus-minus euphorbia licorice anti-drug combination on
the weights of mice (x軃±s)
分组
剂量/
(g·kg-1)
小鼠数 第 1 天 小鼠数 第 7 天 小鼠数 第 14 天 小鼠数 第 21 天
空白组
甘遂半夏汤组 1
甘遂半夏汤组 2
甘遂半夏汤组 3
甘遂半夏汤组 4
甘遂半夏汤组 5
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组 1
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组 2
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组 3
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组 4
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组 5
甘遂半夏汤去醋甘遂组 1
甘遂半夏汤去醋甘遂组 2
甘遂半夏汤去醋甘遂组 3
甘遂半夏汤去醋甘遂组 4
甘遂半夏汤去醋甘遂组 5
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醋甘遂组 1
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醋甘遂组 2
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醋甘遂组 3
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醋甘遂组 4
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醋甘遂组 5
炙甘草组 1
炙甘草组 2
炙甘草组 3
炙甘草组 4
炙甘草组 5
醋甘遂组 1
醋甘遂组 2
醋甘遂组 3
醋甘遂组 4
醋甘遂组 5
炙甘草配醋甘遂组 1
炙甘草配醋甘遂组 2
炙甘草配醋甘遂组 3
炙甘草配醋甘遂组 4
炙甘草配醋甘遂组 5
0
57.60
48.96
41.62
35.37
30.07
60.87
51.68
43.93
37.34
31.74
78.80
66.98
56.93
48.39
41.13
80.00
68.00
57.80
49.13
41.76
68.00
57.80
49.13
41.76
35.50
10.00
8.50
7.23
6.14
5.22
46.00
39.10
33.24
28.25
24.01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20.90±1.23
21.06±1.39
21.01±1.14
21.15±1.51
20.46±1.48
20.63±0.97
20.99±0.92
20.85±1.57
20.74±0.96
20.61±0.82
21.37±0.88
20.96±1.10
21.05±1.29
20.94±1.23
20.92±1.52
20.66±1.39
20.49±1.42
20.97±0.73
20.61±1.22
20.06±1.72
20.90±1.28
20.83±1.01
21.00±1.39
20.07±1.30
20.87±1.05
20.65±1.24
20.74±1.19
20.68±1.35
21.00±1.24
21.31±1.26
20.93±1.49
21.14±1.73
20.71±1.19
21.04±1.25
20.74±1.71
21.32±1.15
14
5
14
14
13
14
13
14
13
10
14
10
13
14
14
13
11
13
13
14
14
6
7
11
11
13
14
14
14
14
14
13
14
14
14
14
26.07±3.02
23.40±0.55
24.71±3.50
24.29±3.31
24.62±3.50
24.00±2.99
24.77±2.59
23.56±3.86
23.77±3.63
23.70±2.00
23.93±3.83
27.00±4.32
24.77±3.98
25.50±3.32
25.64±2.76
25.69±3.45
26.18±3.63
25.31±2.90
25.92±2.56
26.21±4.12
25.50±2.50
25.17±2.71
26.43±3.87
25.00±3.16
25.82±2.44
23.90±2.87
24.43±3.11
23.29±4.76
25.21±2.78
24.64±3.23
24.07±2.53
24.31±2.46
24.29±2.09
25.21±2.91
25.07±3.38
25.43±3.06
14
3
14
14
13
13
12
8
10
9
14
10
13
13
14
13
11
10
11
14
10
3
5
7
7
10
13
13
13
14
14
14
14
14
14
14
29.36±4.69
27.00±1.31
27.48±4.16
28.23±5.24
29.63±3.91
28.36±4.51
27.95±5.08
26.09±4.19
27.79±3.82
28.19±2.91
28.81±3.71
30.69±4.96
28.26±4.28
29.18±4.65
28.74±4.16
27.46±3.78
28.65±4.26
25.71±1.20
27.60±2.59
28.84±4.38
30.40±2.77
30.30±3.32
29.60±4.98
27.40±4.76
27.44±4.47
26.15±3.64
28.23±3.93
28.31±4.10
29.62±3.86
29.17±3.89
27.02±3.97
27.25±3.56
27.41±4.05
29.15±3.56
28.81±3.99
29.73±4.34
14
3
14
14
13
13
12
8
10
9
14
10
13
11
13
13
11
10
11
14
10
2
5
6
5
9
13
12
13
14
14
12
14
14
14
14
31.26±5.00
27.30±1.78
29.28±4.65
30.14±5.48
31.47±4.16
29.72±4.65
29.10±3.54
26.90±4.55
29.54±4.67
29.60±3.72
28.34±4.02
31.62±5.29
29.21±4.93
30.66±4.16
29.28±4.24
30.48±4.56
30.77±4.58
27.12±2.09
28.90±2.90
30.76±3.88
31.15±4.56
33.35±0.07
31.68±5.66
28.28±4.04
29.30±4.71
26.34±4.42
29.11±4.18
29.07±5.28
30.87±4.01
29.95±4.96
28.44±2.86
28.92±3.49
28.94±4.24
29.77±4.54
29.31±4.48
29.72±4.56
表 2 各组小鼠给药 28d 后剩余小鼠数量
Table 2 Remaining number of each group mice with drug administered for 28 days
分组 n 分组 n 分组 n 分组 n 分组 n 分组 n 分组 n
甘 遂 半 夏 汤
组 1
甘 遂 半 夏 汤
组 2
甘 遂 半 夏 汤
组 3
甘 遂 半 夏 汤
组 4
甘 遂 半 夏 汤
组 5
3
10
11
12
13
甘 遂 半 夏 汤
去炙甘草组 1
甘 遂 半 夏 汤
去炙甘草组 2
甘 遂 半 夏 汤
去炙甘草组 3
甘 遂 半 夏 汤
去炙甘草组 4
甘 遂 半 夏 汤
去炙甘草组 5
8
10
11
12
14
甘遂半夏 汤
去醋甘遂组 1
甘遂半夏 汤
去醋甘遂组 2
甘遂半夏 汤
去醋甘遂组 3
甘遂半夏 汤
去醋甘遂组 4
甘遂半夏 汤
去醋甘遂组 5
10
13
11
11
13
甘遂半夏汤去炙
甘草醋甘遂组 1
甘遂半夏汤去炙
甘草醋甘遂组 2
甘遂半夏汤去炙
甘草醋甘遂组 3
甘遂半夏汤去炙
甘草醋甘遂组 4
甘遂半夏汤去炙
甘草醋甘遂组 5
11
10
11
14
11
炙甘草组 1
炙甘草组 2
炙甘草组 3
炙甘草组 4
炙甘草组 5
2
6
8
7
11
醋甘遂组 1
醋甘遂组 2
醋甘遂组 3
醋甘遂组 4
醋甘遂组 5
13
12
13
14
14
炙甘草配醋甘
遂组 1
炙甘草配醋甘
遂组 2
炙甘草配醋甘
遂组 3
炙甘草配醋甘
遂组 4
炙甘草配醋甘
遂组 5
6
10
11
12
14
研究论文(Papers)
51
科技导报 2013,31(25)
表 3 各药组第 1 次出现死亡及累计半数死亡的天数
Table 3 Number of days of each group of mice with drug administered for first occurrence of death and accumulated
half of the deaths
分组
第 1 次出现死亡的
天数
第 1 次出现死亡的剂
量/(g·kg-1)
累计半数死
亡的天数
达到半数死亡的
剂量/(g·kg-1)
未到半数致死的
实际死亡数
甘遂半夏汤组
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组
甘遂半夏汤去醋甘遂组
甘遂半夏汤去炙甘草醋甘遂组
炙甘草组
醋甘遂组
炙甘草配醋甘遂组
2
2
3
3
2
9
7
57.6、35.37
49.13
78.8
80
57.8
8.5、7.23、6.14
46
6



4

25
57.6



68、57.8、49.13

46

6(60.87g·kg-1组)
4(78.8g·kg-1组)
3(80g·kg-1组)

1(10g·kg-1组)

表 4 甘遂半夏汤中甘遂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应用各药组
小鼠的 LD50(n)
Table 4 LD50(n) of the groups of the euphorbia pinellia
decoction plus-minus euphorbia licorice anti-drug combination
药物 LD50(n)
LD50(n)剂量/
(g(生药)·kg-1)
95%可信区间
下限 上限
甘遂半夏汤
炙甘草配醋甘遂
炙甘草
LD50(6)
LD50(25)
LD50(4)
51.01
44.21
48.26
45.85
39.08
40.89
62.44
60.92
56.2
是其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 [11]。 通过 Bliss法算出的累计半
数死亡的结果显示 LD50(n)值大小依次为甘遂半夏汤组>炙甘
草组>炙甘草配醋甘遂组,炙甘草组做出了 LD50(n),而甘遂半
夏汤去醋甘遂(含炙甘草)组未能作出 LD50(n);炙甘草配醋甘
遂组作出了 LD50(n),而甘遂半夏汤(含炙甘草醋甘遂)组 LD50(n)
值较炙甘草醋甘遂反药组合单独配伍的 LD50(n)值升高,由此
可以看出,醋甘遂炙甘草反药组合在复方中应用其 LD50(n)有
升高的趋势,即说明复方中的其他药物即半夏、白芍、蜂蜜可
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升高甘遂甘草反药组合的 LD50(n)值。 炙
甘草组出现累计半数致死量可能与其药液比较黏腻,影响消
化吸收,导致胃肠胀气有关。 另有文献报道,甘草含甘草甜素
(甜味成分),为甘草酸的钙、钾盐,甘草酸水解后产生葡萄糖醛
酸和甘草次酸,其有效成分甘草次酸,能使水、钠潴留、血压增
高、钾排出增加,具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因此甘草甜素
的常见副反应是低血钾和高血压等假醛固醇增多症 [7],当古
人在甘遂甘草同用的情况下出现低血钾和高血压相应的症
状时,则认为是二者相反而不能同用。
4 结论
醋甘遂炙甘草反药组合在复方中应用其 LD50(n)有升高的
趋势,即说明复方中的其他药物可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升高
甘遂甘草反药组合的 LD50(n)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萍, 黄川锋, 李玲, 等. 附子配伍贝母对大鼠心、肝、肾脏毒性的实验
研究[J]. 李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1(7): 1801-1803.
Liu Ping, Huang Chuanfeng, Li Ling, et al.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0, 21(7): 1801-1803.
[2] 袁永久, 施心路. 中药“十八反”中部分禁忌中药对大型蚤的毒理试验
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19): 1-2, 8.
Yuan Yongjiu, Shi Xinlu. China Modern Doctor, 2007, 45(19): 1-2, 8.
[3] 刘超 . 甘遂半夏汤治疗痰饮久泻 1 例 [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2010, 12(27): 150.
Liu Chao.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2010, 12(27): 150.
[4] 刘洪, 陈宏鹏, 王宽宇, 等. 海藻玉壶汤治疗甲状腺腺瘤 30 例[J]. 光明
中医, 2011, 26(5): 949-950.
Liu Hong, Chen Hongpeng, Wang Kuanyu, et al. Guangming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1, 26(5): 949-950.
[5] 李怡文, 钟赣生, 柳海艳, 等.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
险药品目录》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对的成方制剂收录情况及临床应用分
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9): 376-382.
Li Yiwen, Zhong Gansheng, Liu Haiyan, et al.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2013, 19(9): 376-382.
[6] 刘佳, 钟赣生, 王茜, 等. 2010 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含十八反十九
畏药对的成方制剂收录情况及临床应用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
志, 2011, 17(4): 213-217.
Liu Jia, Zhong Gansheng, Wang Xi, et al.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2011, 17(4): 213-217.
[7] 杨继源, 黄惠玲. 古今运用甘草之相恶相反及研究概述[J]. 中国民族
民间医药, 2009, 18(8): 26-28.
Yang Jiyuan, Huang Huiling. 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2009, 18(8): 26-28.
[8] 钟赣生. 中药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151-152.
Zhong Ganshe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 Beijing: 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2: 151-152.
[9] 刘悦, 杨士斌, 宋凤瑞, 等. 甘遂甘草配伍的电喷雾质谱研究[J]. 中华
中医药学刊, 2011, 29(9): 1990-1993.
Liu Yue, Yang Shibin, Song Fengrui, et al.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1, 29(9): 1990-1993.
[10] 丁爱华, 华永庆, 段金廒, 等. 甘草与大戟、甘遂、芫花的反药组合对
大鼠离体回肠运动的影响 [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2, 28(4):
345-349.
Ding Aihua, Hua Yongqing, Duan Jinao, et al.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2, 28(4): 345-349.
[11] 王冬梅, 王小娟, 郑清莲, 等. 甘草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J]. 中国药房,
2004, 15(1): 44-45.
Wang Dongmei, Wang Xiaojuan, Zheng Qinglian, et al. China
Pharmacy, 2004, 15(1): 44-45.
(责任编辑 吴晓丽)
研究论文(Papers)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