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毛红椿资源保护和培育的研究现状与对策



全 文 :10  林业科技开发 2010年第 24卷第 1期
毛红椿资源保护和培育的研究现状与对策
黄红兰1 ,梁跃龙 2 ,张露3*
(1.江西农业大学 , 南昌 330045;2.江西九连山自然保护区;3.江西农业大学)
摘 要:毛红椿为珍贵速生用材树种 , 1991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物种 , 目前面临天然分布区逐渐缩
小 ,成片林分分布稀少 ,数量日益减少 , 濒危状况严峻的局面。本文总括了毛红椿生物学特性 、自然分布规律以及
物种保护和人工培育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 并针对当前毛红椿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现状 、物种保护 、育种和人工林培育
等问题 , 阐述了今后研究重点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毛红椿;珍贵速生树种;濒危物种;发展现状
收稿日期:2009-08-21    修回日期:2009-10-31
基金项目:江西省林业厅科技攻关项目 “毛红椿 、青榨槭定向培育技术
研究 ”(2000-1)。
第一作者简介:黄红兰(1970-),女 , 博士生 ,专业方向为森林培育。
通讯作者:张露 ,女 ,教授。 E-mail:2004honglan@163.com
  毛红椿 [ Toonaciliatavar.pubescensHand.]为楝
科香椿属植物 ,又名毛红楝 、红楝子 ,落叶或近常绿乔
木 ,幼树稍耐阴 , 生长快 , 高年生长量可达 0.75 ~
1.1 m。干形通直 ,自然整枝明显 。其木材红褐色 、
纹理通直 、结构细致 、开裂少 、刨面光滑 、耐腐 ,与热带
美洲出产的著名用材树种———桃花心木相媲美 ,在国
际市场上被誉为 “中国桃花心木 ”,是建筑 、装饰 、家
具的速生珍贵用材树种 [ 1] 。 《中国植物红皮书 》
(1991年)将毛红椿列为国家第一批二级保护濒危物
种[ 2] 。目前 ,由于开发过度 、自然环境变化和天然更
新缓慢等原因 ,毛红椿分布区逐渐缩小 ,零星分布于
我国江西 、湖南 、云南 、安徽 、浙江等省 ,大多数居群内
植株数量不超过 100株[ 3] 。
我国毛红椿的人工种植历史不长 ,规模也不大 ,
然而 ,林业实践证明 ,毛红椿生长速度高于一般人工
培育的乡土常绿阔叶树种 ,是培育大径级材的理想速
生树种[ 4] ,也是营造水田 、河堤 、滨海等防护林和山
区 、四旁 、庭园绿化的优良树种[ 5] 。
1 毛红椿分类 、生物学特征和天然分布规律
1.1 毛红椿分类
Franch[ 6]在《Bul.Soc.Bot.France》首次发表毛红
椿新种 Cedrelatoonavar.pubescens。 Hand.-Maz[ 7]在
《Symb.Sin.》发表毛红椿新组合名 Toonaciliatavar.
pubescens,从此正式命名。侯宽昭 、陈德昭 [ 8]最早整理
我国楝科植物种类并发表 《中国楝科志 》,记录了我
国香椿属 3个种和毛红椿 1个变种。 《云南种子植物
名录(上册)》[ 9]记载香椿属包括毛红椿在内的 5个
变种 , 《华东五省一市植物名录 》[ 10]记录毛红椿分布
于赣浙皖。
毛红椿是红椿天然变种 ,叶 、蒴果和种子的形态
与红椿相似 ,与红椿最主要区别是小枝 、总叶轴 、叶
柄 、叶背 、花梗及萼均有密生灰色绢状短柔毛。周翔
宇[ 7]实验观察红椿和毛红椿的孢粉学结构 ,商榷是
否将毛红椿提升为新种。原因是其孢粉学结构与红
椿存在极大差别:红椿花粉大小为 25.5(20.5 ~ 29)
×27(23 ~ 29)μm,具 4孔沟 ,少数 5孔沟 ,极面观为
正方形或五边形;毛红椿的花粉极小 (11.7μm×
9.4 μm),圆球形 ,具多孔 。
1.2 生物学特性
毛红椿分布区气候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暖湿
润 ,年平均气温 17.8 ~ 19.6℃,无霜期 350天 ,年降水
量1 139 ~ 1 358mm,相对湿度 80%。常与红椿混生 ,
在土层深厚 、肥沃 、湿润 、排水良好的疏林地 、林缘或
沟谷地带生长最好。毛红椿适应性较强 ,较耐盐[ 11] ,
耐寒性好 ,能耐 -15℃低温。土壤适应幅度宽 ,在红
壤 、黄壤 、黄棕壤 、石灰性土壤和滨海的轻盐渍土等土
壤都能正常生长 [ 5] 。耐干旱和水湿 ,从亚热带东部
常年湿润地区到西部明显干湿季的地区都有分布。
在空地或疏林下 ,特别是火烧迹地或退耕地 ,天然下
种更新效果好;但在密林下或庇阴地更新较为困
难[ 4] ;其萌芽更新能力较强 ,根蘖萌发的幼苗似乎不
受密林或庇阴地阴暗环境的影响 ,这与张露等[ 12]研
究认为在较弱光环境下毛红椿幼苗增大其叶面积 、提
高叶绿素含量适应荫蔽的生态生存策略相一致。
1.3 自然分布规律
毛红椿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西北坡 、印度东部 、孟
加拉国 、缅甸 、泰国 、越南和我国华南 [ 2] ,多分布于山
地和丘陵 [ 13] 。我国分布不广 ,江西 、湖南 、湖北 、广
专论综述 
 林业科技开发 2010年第 24卷第 1期 11 
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海南 、浙江和云南等省有其零星
天然林 ,海拔高度220 ~ 3 500 m,垂直分布较广 [ 1] 。
毛红椿天然林分布区具物种丰富 、结构特征不显
著等特点 。如郭新弧等 [ 14]调查我国东部地区最北端
安徽泾县的毛红椿天然群落 ,其群落组成分为毛红
椿—槭木 —淡竹叶群丛 、毛红椿—南天竹—安徽羽叶
根春群丛和毛红椿 —尖叶山茶—过路黄 +山芹菜群
丛等三种类型 。刘军[ 3]分析毛红椿空间遗传结构 ,
云南师宗和宾川天然居群的空间遗传结构不明显 ,江
西宜丰天然居群存在一定空间遗传结构特性。付方
林等 [ 15]研究江西九连山天然群落的物种空间联结
性 ,认为毛红椿与乔木层物种间联结性不显著。
2 毛红椿资源保护和培育的研究进展
国外到目前为止未见有关毛红椿的研究报道。
我国 1955年在《中国楝科志》开始报道 , 1974年安徽
泾县苏红和汀溪公社首次发现毛红椿并展开调
查[ 14] 。 20世纪 70年代末期开始了毛红椿生长特性 、
生物学特性和天然林群体分布以及育苗 、引种栽培技
术等方面研究探讨 [ 3-7] 。由于毛红椿的速生和珍贵
材用特性 ,引种栽培得到较广泛重视。 1977年在安
徽省泾县较早开始人工造林实验 ,并将该树种列为泾
县营造针阔混交林的首选树种之一[ 16] 。 1980年毛
红椿被引种栽培于南京中山植物园 [ 11] 。浙江省林业
科学研究院 1986年在《浙江樟 、毛红椿等十四个乡土
树种的开发利用 》中筛选毛红椿等物种开发利用。
同样 ,由于毛红椿珍贵材性 ,其物种被过度砍伐 ,濒危
状况日趋严重 , 1991年毛红椿被列为第 1批国家二
级保护濒危物种 , 也被各分布省列为珍稀濒危树
种[ 2, 17-18] ,从此 ,有关毛红椿种质资源调查 、物种保护
和合理开发利用[ 4, 16-17]等方面研究在各地陆续开展 ,
研究重点为物种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人工林培育 ,其人
工培育技术现已基本成熟。柳新红等[ 19]筛选浙西南
首批推广的速生工业原料林的主要阔叶造林树种 ,毛
红椿名列榜首。福建省莱舟林业试验场的林坑工区引
种当地乡土树种毛红椿 ,结果表明其生长速度高于一
般人工培育的乡土常绿阔叶树种 [ 4] 。刘军[ 3]探究江西
宜丰 、云南师宗和宾川等地毛红椿天然居群的空间遗
传结构 ,并提出保护策略。 2008年浙江省林业科学研
究院等单位在 “速生丰产用材林良种的选育与应用示
范”的研究报告中 ,提出毛红椿等 6个主要阔叶速生用
材树种丰产栽培模式 ,初步制定出其营造林技术规程。
2.1 毛红椿资源和物种保护现状
随着人们对珍稀濒危树种保护的重视 ,各研究机
构和林业部门逐步加强了毛红椿研究及其物种保护
工作 ,开展现有资源调查。宋会兴等[ 20] 、易思荣[ 21]
和郭新弧等 [ 14]分别调查了四川和安徽等地的分布状
况。浙江的普陀 、开化(古田山)、遂昌(九龙山)、龙
泉(凤阳山)、松阳 、平阳 、庆元 、仙居俞坑自然保护区
等地和广东的乐昌 、乳源 、曲江 、阳春 、茂名等地发现
有其零星分布 [ 22-23] 。孙超等[ 24]发现贵州毕节 700m
以下沟谷的毛红椿分布。何飞等 [ 25]发现在江西宜丰
的穗花杉群落中的毛红椿分布 。福建 、广西 、湖北 、湖
南和云南等省陆续报道了毛红椿的零星分布 [ 26-30] 。
毛红椿物种保护以原地保护为主 ,引种保护为
辅。自然保护区 、风景区或偏远山区的毛红椿林分或
零星居群 ,因人为干扰少 ,保护状态良好 ,如江西宜丰
官山自然保护区的毛红椿天然居群保护较好 ,种质资
源良好 , 江西毛红椿良种贮藏和选育大都出自于
此[ 31-35] 。毛红椿的引种保护主要是栽植在当地或异
地植物园中 ,如安徽引种当地植物园和开展林场人工
实验林培育 ,效果显著。异地引种如种植于南京中山
植物园 ,性状稳定 ,长势良好 [ 11] 。而其余分布区几乎
缺乏管理 ,资源破坏程度较严重。
2.2 人工林培育现状
毛红椿经济价值高 ,速生性好 ,是速生丰产的主
要阔叶造林树种 。其人工造林以实生繁殖为主。
2.2.1 种子贮藏
毛红椿种子成熟后 ,条件适宜 ,当年就会发芽。
当年生种子发芽率一般可达 60% ~ 80%, 甚至达
90%[ 4] 。由于毛红椿种子大小年生长 ,常温下易失
活 ,不耐贮藏等特性 ,严重制约了毛红椿种苗生产和
资源开发。贮藏种子 、提高种子发芽力成了毛红椿种
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首要任务。张丽等[ 31-32]分
析毛红椿种子贮藏方法 ,结果表明适当低温贮藏种子
有利于提高毛红椿种子潜在发芽率 , 10 ℃吸湿-回干
处理能较好地保持种子活力。
2.2.2 良种选育
我国毛红椿的良种选育开展较晚。刘军等[ 3]
2007年首次揭示其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的状况 ,分析认为毛红椿家系的选择潜力较大 ,为开
展优良家系和个体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陶丹等[ 33]
从江西毛红椿天然林分的不同种源及其多个家系筛
选出 6个优良家系。刘军等[ 34]将江西宜丰毛红椿引
种到浙江富阳 ,苗期试验表明其优树子代间及其半同
胞家系间均具选育潜力。有益的良种选育探究揭示
了毛红椿种源较高的良种选育潜质 ,然而 ,目前我国
 专论综述
12  林业科技开发 2010年第 24卷第 1期
毛红椿良种选育规模还较小 ,开展和加强良种选育及
其良种资源的遗传学研究对于扩大毛红椿的种植面
积非常必要[ 35] 。
2.2.3 育 苗
圃地应选择深厚 、肥沃 、疏松 、湿润的沙质壤土或
红壤地;交通便捷 ,排灌方便 ,以雨后苗圃地不积水为
宜。播种育苗要求纯净 、饱满 、生活力较强的种子 。 2
月底至 3月初播种 ,播前用温水浸种 24h,催芽数日 ,
播种量为 8 ~ 15kg/hm2。多采用条播 , 条距 25 ~
30 cm,播种沟深 2 ~ 3 cm或采用宽 5 ~ 8cm的木板压
出播种沟 。施足基肥 ,每 667m2施栏肥 1 500kg(或
猪 、鸡粪肥1 000 kg与复合肥 50 kg)、钙镁磷肥 50kg,
呋喃丹 2 ~ 3 kg, 均匀撒施于圃地后将其翻入土
中[ 36] 。播后用焦泥灰覆盖 ,以不见种子为宜[ 16, 36] 。
2.2.4 苗期管理
苗期做好松土除草 、施肥 、圃地排水工作 。 7月
苗木高生长进入快速期 ,将苗距调整10 ~ 15 cm,使之
充分受光 ,留苗密度以 30 ~ 33株 /m2为宜 ,苗木地径
生长与留苗密度密切相关 ,留苗越密则地径越小 、高
度越小 ,留苗越稀则地径越大 、高度越小 [ 37] 。 7-9月
做好抗旱工作 。 8月上旬停施氮肥 ,改用磷 、钾肥 ,可
使出土后的苗木保持快速生长状态 ,木质化程度较
高 ,避免秋梢受冻 。 9月底苗高生长趋于缓慢 , 10月
基本停止生长。 1年生苗高可达 90 ~ 110 cm, 地径
0.8 cm以上 ,每 667 m2产苗量为12 000株左右 [ 37] 。毛
红椿苗期生长迅速 ,苗高应控制在 0.8 m以下。绿化
苗则宜高达1 m以上 ,地径 1cm以上。
2.2.5 造 林
1年生苗木即可上山造林 ,秋梢稍有冻害经剪除
后也可上山造林[ 37] 。造林地选择土层深厚 、疏松地
方穴状整地 ,穴规格 60cm×60cm×45 cm,株行距
2.0 ~ 2.6 m,密度 1 500 ~ 3 000株 /hm2。如培育大径
材应以稀植为主 ,造林密度以 1 500株 /hm2为宜[ 4] 。
另据报道 ,截干造林的造林效果比未截干的好 ,能提
高造林成活率 ,还可保持主干通直 ,提高高生长。苗
木移栽时应注意裸根苗根系的保护 。胡松竹等 [ 38]分
析认为起苗后的苗木保护 ,尤其是根系的保护 ,对于
维持毛红椿苗木活力 、提高造林成活率意义重大 。
我国总结了毛红椿人工林混交实验 ,花焜福 [ 39]
研究表明杉木毛红椿混交造林是以杉木毛红椿8∶1插
花混交 、4∶1、3∶1带状混交较为适宜。范建华 [ 40]研究
认为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以马尾松与毛红椿按4∶1混
交为佳。这些模式可以解决纯林地地力衰退问题 ,同
时更好地发挥毛红椿树种的速生特性。
2.2.6 抚育管理
造林后应及时锄草 、除萌。定植半年后 ,萌条高
度达 70cm左右时 ,选留一株健壮苗培育主干。毛红
椿抚育时间一般为3 ~ 4年 ,抚育期间 ,每年块状松土
锄草 2次 ,分别于 5-6月和 8-9月进行 ,抚育规格
150cm×150 cm×10 cm,适时整形 、修枝 ,经 3 ~ 4年
较精细的抚育管理 ,幼林即可成林 [ 4, 16] 。
2.2.7 抚育间伐
采用林冠层分层抚育法 ,以各树种的细弱木 、劣
等木 、病虫木 、过密处部分中等木为伐除木。抚育间
伐强度依毛红椿生长情况而定 ,如安徽泾县苏红桃岭
林场生长快的毛红椿纯林分别于第 8年和第 15年各
间伐 1次 ,保留株数 450 ~ 525 /hm2 ,而生长慢的浙溪
祝园林场第 14年进行了一次间伐 , 保留株数为
780/hm2 ,抚育间伐后郁闭度控制在 0.65左右[ 16] 。
2.2.8 主 伐
我国毛红椿的人工林培育自 1977年开始 ,历时
30余年 ,主伐年龄还待摸索 。林业生产实践观测到
毛红椿的材积生长潜力较大 ,据此推测 ,其主伐年龄
可能在 25 ~ 30年[ 16] 。
3 毛红椿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毛红椿是培育大径级木材的理想速生树种 [ 4] ,
经济价值高 ,其木材市场价格节节攀升 ,已超过 3 000
元 /m3 ,开发前景广阔。然而毛红椿发展现状不容乐
观 ,人工林发展和速生增长潜力没有得到很好地挖
掘 ,其濒危状况依然严峻 。存在以下主要问题:资源
较少而分散;物种保护力度不够;人工林育种模式较
单一;良种选育开展晚;人工育林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均不理想 ,不能很好满足林业生产的实践需求等等 。
3.1 资源保护问题
据调查 ,我国的江西 、湖南 、湖北 、广东 、广西 、四
川 、贵州 、海南 、浙江和云南等省分布有毛红椿天然
林 ,呈星棋状分散分布 ,大多数毛红椿居群植株的数
量不超过 100株 。随着过度砍伐 ,濒危现状日益严
重 ,其物种资源保护才逐渐被关注和重视起来 。然
而 ,毛红椿的资源保护问题依然突出 ,大部分分布区
缺乏管护或管理力度不足 ,其天然林资源的破坏状况
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这样就使其原本分布不广 、稀少
的局面没有得到较大的改观。
3.2 育苗问题
毛红椿人工造林有实生育苗和扦插育苗。毛红
椿实生繁殖受其种质资源较少 ,植株高大 ,种子采集
专论综述 
 林业科技开发 2010年第 24卷第 1期 13 
困难 ,以及毛红椿种子大小年现象 、不休眠 、生命力
差 、常温储存易失活等特性的影响[ 31] ,其实生繁殖并
不易 。为大面积推广造林 ,张纪卯等 [ 41]试验毛红椿
扦插育苗 ,开创了该树种的无性繁殖方向 。然而受 1
年生苗取材局限 ,多年生枝条扦插成活率和生根率均
很低的影响 ,扦插育苗尚处于实验阶段。可见 ,目前
我国毛红椿人工造林以实生繁殖为主 ,育苗模式单
一。在现行日趋旺盛的生产需求影响下 ,毛红椿良种
和种苗供求矛盾突出 ,出现苗木质量良莠不齐 ,良种及
苗木价格追高等现象 ,林农种植热情受到较大影响 ,是
导致其人工育林速度慢和规模小的一个主要原因。
3.3 栽培技术问题
自安徽泾县 1977年开始探索毛红楝子实生育苗
技术以来 ,至 2008年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
开展 “速生丰产用材林良种的选育与应用示范 ”研
究 ,初步制定出毛红椿的营造林技术规程 ,我国目前
已掌握了毛红椿采种 、育苗 、造林及管理技术 [ 4] ,并
有了大面积推广造林的成功经验。如安徽成功开创
人工造林试验 [ 16] ,人工纯林已超过 20年 。福建 [ 4]引
种当地乡土毛红椿树种 ,历时 14年试验 ,其优良速生
性状稳定 ,人工纯林均已达 10年以上。另据报道 ,江
西安福县明月山林场西坑分场东谷陂山场用选育的
毛红椿家系栽培了 6.6hm2 ,长势良好。毛红椿人工
林培育历时 30余年 ,解决了人工栽培管理的基本技
术问题。但是 ,不难看出 ,由于其人工造林规模小 ,培
育技术以小面积形式热衷于精细抚育和苗期管理 ,缺
乏大面积栽培的生产技术研究;同时 ,其主伐期在探
索中 ,时间可能较长或还不确定 ,从经济林的收益初
衷出发 ,难免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些一并影响着
毛红椿人工育林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
4 促进毛红椿物种保护和人工林育林的对策
我国物种保护逐步受到重视 ,毛红椿人工林实验
与林业生产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现在 , 毛红椿发
展面临更多的挑战 ,如保存种质资源 、扩大遗传变异
的种质资源 、良种选育 、加速良种繁殖与推广等等。
从长远来看 ,今后毛红椿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4.1 毛红椿物种保护对策
4.1.1 加大力度保护毛红椿种质资源
加大力度保护毛红椿种质资源。首先应扩大现
有保护范围 ,将现有未保护的资源区特别是比较集中
分布的区域列入其中。其次 ,其天然林分布区中生境
破坏较小的应停止人为干扰 ,实施原地保护;而破坏
严重区域实施引种当地或异地保护 。
4.1.2 加强毛红椿物种的遗传学研究
毛红椿物种的遗传学研究开始是以实现人工林
栽培为目的 ,围绕观察研究其引种后生长性状的稳定
与否 ,在宏观层面进行了细胞形态的表观结构及性状
分析。近几年才涉及其遗传学研究的微观水平 ,刘
军[ 34-35]探究江西宜丰 、云南师宗和宾川等地毛红椿
天然居群的空间遗传结构 ,用 SSR分子标记手段首
次揭示其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的状况 ,进
入了毛红椿遗传研究的分子水平。显然 ,随着物种保
护和人工育林的逐步开展 ,毛红椿物种遗传研究的滞
后状况必将成为制约毛红椿发展研究的瓶颈 ,加强其
遗传学研究是必然趋势。
4.1.3 探究毛红椿濒危机制研究
毛红椿天然林现存地已经逐渐缩小其生存范围 ,
居群内实生幼苗烯少 ,其濒危现状严峻 ,探讨毛红椿
种群的濒危机理 ,以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毛红椿种群
的延续和发展是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前较系统
分析其濒危机制的资料较少 ,有分析认为濒危原因是
开发过度 、自然环境变化和物种天然更新缓慢等 [ 3] 。
实际上 ,毛红椿种子量很大 ,种群种子库能储备足量
的种子;而且 ,其育苗 、引种 、幼苗生长和居群调查等
方面的研究表明 ,毛红椿对生存条件的要求并不苛
刻:发芽率高 ,实生苗健壮;扦插移栽生长良好;幼苗
具有适应遮阴条件的生态生存对策;萌芽更新能力较
强。显然 ,这与濒危原因中的天然更新缓慢相矛盾 ,
在自然环境变化压力下 ,毛红椿种群个体可能扩散至
其适宜生存的环境 ,不大可能出现实生苗稀少的现
象。为此 ,继续深入探究毛红椿濒危机制 ,包括对毛
红椿的繁殖特性 、更新能力以及与环境作用过程中可
能存在的自身或外界制约因子予以充分揭示 ,才有利
于其保护策略的有效实施 。
4.2 人工育林的促进对策
4.2.1 加强良种选育 ,丰富育种群体
毛红椿优良无性系和家系在实验上初见成效 ,选
育潜力较大 [ 34] 。当前的毛红椿生产 ,单个省份或地
区的良种种源收集有限 ,长期采用相同或数量过少的
种子或种源繁育造林 ,会因为林木基因过于狭窄而导
致物种生命力的衰退 。为了稳定良种的优良性状 ,满
足生产更新的需要 ,今后在良种选育 、繁殖 、推广等方
面 ,都要大力加强毛红椿分布省份的协作 ,通过选 、
引 、育 、繁相结合 ,从周边毛红椿分布区引入必要的良
种资源 ,加强良种选育 ,丰富毛红椿的育种群体 ,收集
一定量的适合各地区发展的毛红椿优良种质资源。同
 专论综述
14  林业科技开发 2010年第 24卷第 1期
时 ,建立毛红椿良种采穗圃和优良品系种子园基因库。
4.2.2 寻求新的育苗方式
毛红椿的育苗方式以种子繁殖为主 ,要求有较好
的种子贮藏方法。张丽等[ 31-32]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和
活力为基础探讨的适当低温贮藏和 10℃吸湿 -回干
处理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适应于现代育林理念和速
生丰产林的客观发展要求 ,保持稳定的质量性状和遗
传品质如速生丰产 、材性优良 、抗虫抗病等特性 ,现行
的良种选育规模和单一育种模式显然满足不了需求。
寻求新的育苗方式包括组织培养毛红椿幼苗或完善
其扦插技术 ,扩大其育苗规模是当务之急。
4.2.3 扩大人工林种植规模 ,发挥毛红椿增长潜力
毛红椿是经济价值极高 、速生的珍贵材用树种 ,
其生长速度高于一般人工培育的乡土常绿阔叶树种 ,
早期速生性明显 , 4年生的胸径生长即可进入起测径
阶 , 10年的人工纯林蓄积量达 120 ~ 150 m3 /hm2 ,年
平均蓄积生长量 12 ~ 15 m3 /(hm2·a)[ 4] 。对珍贵树
种的丰产培育已经提高到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
位置 。近几年来 ,毛红椿逐渐受到各分布省份的重
视 ,在针叶阔叶化改造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浙江
已将毛红椿列为首批推广的速生工业原料树种 ,安
徽 、福建 、江西等省也相继开展了毛红椿的引种试验
推广 。其人工育林技术基本成熟 ,如果在林业生产发
展中实施统筹考虑 ,因地制宜地扩大人工林种植规
模 ,就能较好地发挥毛红椿的增长潜力 ,给企业和林
农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
参考文献
[ 1]钱崇澎 ,陈焕铺.中国植物志 [ M].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8:36-37.
[ 2]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第 1册)[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1:
142-669.
[ 3]刘军.毛红椿天然居群遗传结构研究 [ D] .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
究院 , 2007.
[ 4]邹高顺.珍贵速生树种红椿与毛红椿引种栽培研究 [ J] .福建林学
院学报 , 1994, 14(3):271-276.
[ 5]王树凤 ,陈益泰 ,徐爱春.盐胁迫对 2种珍贵速生树种种子萌发及
幼苗生长的影响 [ 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07, 16(1):49-52.
[ 6]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第一卷)[ M] .北京:科
学出版社 , 1986.
[ 7]周翔宇.中国香椿属的研究 [ 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 2005.
[ 8]侯宽昭,陈德昭.中国楝科志 [ J].植物分类学报 , 1955, 4(1):39-42.
[ 9]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种子植物名录(上册)[ M] .昆
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 1984.
[ 10]张美玖 ,赖明洲 ,等.华东五省一市植物名录 [ M] .上海:上海科学
普及出版社 , 1993.
[ 11]宗世贤 ,陶金川 ,杨志斌 ,等.毛红椿的生态地理分布及其南京引
种的初步观察 [ 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 1988, 12(3):
222-231.
[ 12]张露 ,郭联华 ,杜天真 ,等.遮荫和土壤水分对毛红椿幼苗光合特性
的影响 [ 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0(5):63-37.
[ 13]萧运峰.安徽省毛红楝子的调查报告 [ J] .植物生态学报 , 1983, 7
(2):152-157.
[ 14]郭新弧 ,周树德 ,陈仁钧 ,等.安徽泾县毛红椿林的群落调查 [ J].
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83(2):63-71.
[ 15]付方林 ,张露 ,杨清培 ,等.毛红椿天然林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
研究 [ 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7, 29(6):982-987.
[ 16]戴其生 ,张梅林 ,徐玉伟.红楝子人工造林试验初报 [ J] .林业科
技开发 , 1997(4):40-41.
[ 17]楼炉焕 ,金水虎.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22(5):33-39.
[ 18]张光富.安徽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 [ 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2000, 23(1):36-39.
[ 19]柳新红 ,王章荣.浙西南速生工业原料林阔叶树种评价与选择研
究 [ J].林业科学研究 , 2006, 19(4):497-513.
[ 20]宋会兴 ,周莉 ,苏智先.四川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与保护
[ J].资源科学 , 2002, 5:54-58.
[ 21]易思荣 ,黄娅.重庆市珍稀濒危植物适生环境及濒危原因初探
[ J].西北植物学报 , 2003, 23(5):705-714.
[ 22]陈碎亮.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研究 [ J] .安徽农业
科学 , 2005, 33(7):1207-1208.
[ 23]王发国 , 叶华谷 , 叶育石.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地理分布研究
[ 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04, 12(l):21-28.
[ 24]孙超 ,张勇民 ,朱立.贵州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与可持续开发利用
[ J].资源开发与市场 , 2006, 22(4):68-70.
[ 25]何飞 ,郑庆衍 ,刘克旺.江西宜丰县官山杉花杉群落特征初步研究
[ J].中南林学院学报 , 2001(1):74-77.
[ 26]苏小青 ,郑世群.福建省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及其价值
[ 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 2001(2):79-80.
[ 27]邓晰朝.广西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自然科学版 [ J] .2000, 12(4):45-50.
[ 28]方元平 ,刘胜祥.湖北星斗山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调查研究 [ J] .亚热带植物科学 , 2005, 34(3):45-52.
[ 29]陈昌笃 ,李迪华 ,湖南省武陵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
[ J].生态学报 , 2003, 23(11):2414-2423.
[ 30]赵体超 ,杨时民.云南大理苍山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保护对策
的初步研究 [ J] .林业资源管理 , 2001(4):47-51.
[ 31]张丽 ,张露 , 胡松竹.贮藏方法对毛红椿种子发芽能力的影响
[ J].林业科技开发 , 2007, 21(4):57-59.
[ 32]张丽 ,张露 ,吕立军.吸湿-回干处理对毛红椿种子发芽的影响
[ J].林业科技开发 , 2008, 22(1):84-86.
[ 33]陶丹 ,武来成 ,张露,等.毛红椿不同种源及家系间苗期生长变异
性研究 [ 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 2007, 26(4):9-13.
[ 34]刘军 ,陈益泰 ,何贵平 ,等.毛红椿优树子代苗期性状遗传变异研
究 [ 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1(1):64-67.
[ 35]刘军 ,孙宗修,陈益泰 ,等.珍稀濒危树种毛红椿微卫星 DNA分离
及 SSR反应体系优化 [ 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06, 26(12):
50-55.
[ 36]沈伟兴,吴道圣.毛红椿种子育苗 [ J].林业实用技术 , 2006(4):24.
[ 37]张汝忠 ,彭佳龙 ,王坚娅 ,等.毛红椿播种育苗技术及苗期生长规
律研究 [ J].浙江林业科技 , 2007, 27(4):51-53.
[ 38]胡松竹 ,张露 ,杜天真 ,等.晾晒对毛红椿苗木活力的影响 [ J] .江
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4, 26(5):666-669.
[ 39]花焜福.杉木毛红椿混交林生长效应研究 [ J] .福建农业科技 ,
2006(4):75-77.
[ 40]范建华.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生长效果和土壤肥力研究 [ J] .防
护林科技 , 2007, 78(3):21-23.
[ 41]张纪卯 ,康木水 ,连书钗.毛红椿扦插育苗试验 [ J] .西南林学院
学报 , 2008, 28(6):57-60.
(责任编辑 葛华忠)
专论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