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作者简介:刘生祥(1967-),男 ,安徽省肥西县人,工程师 ,从事森防工作。 收稿日期:2006-06-17
重阳木斑蛾的初步研究
刘生祥
(肥西县林业局 ,安徽肥西 231200)
摘 要:重阳木斑蛾(HistiarnodopeCramer)又名重阳木帆锦斑蛾 ,它一年发生 4-5代 , 以老熟幼虫和蛹越冬 , 3月下
旬幼虫化蛹越冬蛹羽化 , 第一代为 4月上中旬到 6月上中旬 ,第二代为 6月中旬至 8月上旬 , 第三代为 8月上中旬至
9月中旬 ,第四 、五代发生期分别为 9月中下旬 , 11月中下旬分别以蛹 、幼虫越冬 , 防治应在 3龄左右喷洒胃毒剂或触
杀剂均可。
关键词:重阳木;重阳木斑蛾;生活史;防治
中图分类号 Q9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06)07-138-01
重阳木为落叶乔木 ,树高可达 20m以上 ,大枝斜展 ,
树冠伞形 ,故常被选为公园及行通树绿化树种 ,如董铺岛 、
逍遥津及环城公园均有很多 20m以上大树 ,同时各地苗
圃地亦有大批苗木 。但是 ,近年来重阳木斑蛾发生日趋严
重 ,苗木幼树叶光被食殆尽 ,仅存植株秃枝 ,大树亦无完整
叶片 ,此虫老熟吐丝下垂 ,坠地化蛹 ,濒濒触接行人 ,令人
产生厌恶感。所以此虫不仅严重影响重阳木的生长 ,而且
有碍绿化和景观效果。为此作者于 2004-2006年对此虫
进行了观察研究 ,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04年 11月于上派镇中心集苗圃采集越冬
的重阳木班蛾(包括老熟幼虫和蛹), 40cm×40cm×50cm
养虫笼 , 500ml罐头瓶 , 0-125mm游标卡尺 , XTB-1型连
续变倍体视显微镜 , PC-586计算机 。
1.2 方法 选择室内饲养与中心集苗圃挂牌编号相结合
的方法 ,对重阳木斑蛾生活史和各虫态习性进行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 17 -24mm, 平均 19mm;翅展 47 -
65mm,平均 60mm。头小红色 ,有黑斑 ,触角黑色 ,双栉齿
状 ,雄蛾触角较雌蛾宽。前胸背面褐色 ,前 、后胸中央红
色 ,中胸背面黑褐色 ,前端红色;近后端有 2个红色斑纹 ,
或连成 “V”字形 ,前翅黑色 ,反面基部有蓝光。后翅亦黑
光 ,自基部至翅室近端部(约占翅长 3/5)为蓝绿色。前 、
后翅反面基斑红色 。后翅第二中脉和第三中脉延长成一
尾角。腹部红色 ,有黑斑 5列 ,自前而后渐小 ,但雌者黑斑
较雄者为大 ,以致雌腹面的 2列黑斑在第一至或第六节合
成 1列。
(2)卵 卵圆形 ,略扁 ,表面光滑 ,初为乳白色 ,后为黄
色 ,近孵化时为浅灰色 ,卵长 0.73 -0.82mm,宽 0.45 -
0.59mm。
(3)幼虫 体肥圆面偏 ,头部常缩在前胸内。体具枝
刺 ,有些枝刺上具有腺口 。幼虫大部分为 6龄 , 1龄体长
1.44 -1.6mm, 2龄体长 2.5 -2.6mm, 3龄体长 18.8 -
20.24mm。部分幼虫有 7龄 ,少数达 8龄 ,体长达 24mm左
右。近老熟幼虫体色呈粉灰红色至暗灰红色;体背枝刺淡
红色至桃红色。幼虫中 、胸各具 10个枝刺;第一至第八腹
节皆具 6个枝刺 ,第 9腹节具 4个枝刺 ,位于腹部两侧的
枝刺棕黄色 ,较长 ,体背面的枝刺大都暗紫红色较短 。
(4)蛹 体长 15.6-20.0mm,平均 17.0mm。初化蛹时
全体黄色 ,腹部微带粉红色 。以后颜色加深 ,复眼 、触角 、
胸部及足 、翅为黑色 ,腹部桃红色 ,第一至第七节背面有 1
个大黑斑 ,侧面每边具 1个黑斑 ,腹面露出翅端的第六 、七
节各有 2个大黑斑并列 ,茧长 23-28mm,平均 24.4mm,宽
7.5-9.0mm,平均 8.26mm,白色或略带淡褐色。
2.2 生物学特性
2.2.1 生活史 据 3年来的观察 ,重阳木斑蛾在合肥 1
年发生 4-5代 ,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翌年 3月下旬 ,越
冬幼虫化蛹 , 4月中 、下旬羽化 , 4月上旬越冬蛹羽化。第
1代发生期为 4月中 、下旬至 6月中 、下旬;第 2代为 6月
中 、下旬至 8月上旬 ,第 3代为 8月上 、中旬至 9月中旬;
第 4代为 9月中 、下旬至翌年 4月上旬(蛹越冬),第 5代
为 10月中旬至翌年 4月中 、下旬(幼虫越冬)。第 4代时
部分以蛹越冬 ,部分成虫羽化产生第 5代 ,其中部分幼虫
能老熟越冬 ,部分不能老熟而死亡。
2.2.2 生活习性
(1)成虫 成虫在中午羽化为多 ,于晴天 15-18时飞
翔 ,其余时间多栖息在树干枝叶荫处 ,作缓慢爬行。羽化
当日或次日的 14-20时交尾 ,呈 “I”形 ,持续 0.5-2h不
等 ,一生交尾 1次 ,然后成虫飞往树木 、花丛间 、吸食补充
营养。交尾分开后不久 ,上午即产卵于枝干皮下 ,卵粒紧
密排列叠连成片 , 1次产卵 5-20粒 ,一般 10粒左右。雌
虫怀卵可达 500-1000粒 ,室内仅产下 400粒左右 ,而室
外可产 800粒左右 ,可能室外的枝干充裕 ,可供产卵的场
所多所致。成虫产卵期 5 -6d,前 3d产卵最多。雄成虫寿
命 4-6d,而雌成虫为 5-10d。 (下转 176页)
138 安徽农学通报 , AnhuiAgri.Sci.Bul.2006, 12(7):138
DOI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06.07.086
2 结果
2.1 收获情况 根据市场行情和销售需要适时捕捞 。
一般在 10月底至春节前捕捞 , 捕捞方法主要是笼捕 、
网捕和干塘捕捉 。具体收获情况见表 2。
2.2 效益情况 按 2003年 11-12月本地鱼鳖虾塘口销
售价格核算 ,试验塘口经济效益情况见表 3。
3 结论与讨论
(1)近几年兴起的池塘生态养鳖 ,其主要模式是
以鳖为主养品种 ,少量搭配养殖其它水产品 ,鳖种放养
密度比较高(1只 /m2以上),这实质上仍是高密度集约
化养殖 ,对水体环境压力较大 ,而且目前病害发生已有
上升趋势 。本试验中鳖种最低放养密度为 225只 /
hm2 ,最高放养密度为 4410只 /hm2 。试验中发现鳖种
放养密度在 3000只 /hm2以下时 ,池塘水质较少发生剧
烈变化 ,水质较易控制 ,养殖管理难度较小 。试验结果
表明 ,在人工投饵的情况下 ,鳖种放养密度为 1500 -
3000只 /hm2 时效益较好 ,密度为 1500 -2250只 /hm2
时投入产出比最为理想 。当鳖种放养密度为 225只 /
hm2时 ,不需专门投饲鳖饵 ,仅靠摄食池塘中的天然饵
料 ,鳖亦能正常生长 ,投入产出比亦能达到 1:1.63,但
每 hm2效益相对较低 ,仅 14041.5元 。
(2)试验中共采用三种生态养殖模式 ,即鳖鱼生态
混养模式 、鳖虾生态混养模式 、鳖鱼虾生态混养模式 。
试验结果表明 ,鳖鱼虾模式优于鳖鱼模式 ,而鳖鱼模式
又优于鳖虾模式 。试验中还发现 ,鳖 、鱼生态混养并未
影响鱼类的生长和产量 ,反而对鱼的生长还有一定的
益处;鳖虽能摄食部分青虾 ,但青虾能在池中自行繁
殖 ,鳖 、虾混养对青虾的产量影响并不大 ,每 hm2放抱
卵青虾 45 -75kg,秋后陆续笼捕 ,每 hm2仍可产青虾
225kg左右 。
(3)试验中根据鳖的自然生活习性 ,采用了人工种草
移螺 、鳖鱼虾同池混养 、适当降低鳖的种群密度 、人工调控
水质 、全程投喂鲜活生物饵料等综合性的技术措施 ,营造
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 、提供足量的喜食饵料 ,以促进鳖的
生长 ,因而养成的商品鳖体态匀称 、四肢结实有力 、爪尖金
黄 、裙边厚实 、野性十足 ,肉质品味与野生鳖非常接近 ,几
乎难以区分 。
(4)试验中发现 , 2000年的 1#、2002年的 1#-3#和
2003年的 1#池中的成鳖 ,尤其是雌鳖 ,裙边和腹部的伤痕
比幼鳖培育期(6000只 /hm2时)要多 , 2003年 2#和 3#池
雌雄单养则成鳖受伤比例明显降低 ,这似乎不是争食饵料
引起的 ,可能是性成熟雄鳖比例过高 ,频繁交配和争夺交
配权引起的损伤 。
(5)2000年 3#池养殖的是后备亲鳖 , 放养规格为
575g/只 , 尽管密度只有 300只 /hm2 , 并且饵料充足 ,
但鳖群体增长率仅为 35.5%, 生产中也发现鳖的规格
达到 750g左右时其生长速度开始变慢 。本试验放养的
鳖种主要为就地常温培育的野生子一代和就近选购的
野生幼鳖 , 规格为 50-285g/只 , 试验表明养成 500 -
700g/只仿野生鳖以投放规格为 200g/只左右的鳖种比
较适宜 。由于生态养殖仿野生鳖所投放的大规格鳖种
(200g左右)一般要求为常温培育成的或野生的 , 供
给量少 , 因此大规模生态养殖仿野生商品鳖的制约因
素就是缺少符合要求的大规格鳖种 , 极难做到同池规
格一致 , 致使同池鳖出现较大的生长差异 。而从已有
的养殖实践来看 , 至少需要两年的生态养殖才能使养
殖鳖达到或接近野生鳖的品质 。因此 , 自稚鳖开始经
3年半左右仿野生生态养殖 , 应是今后高品质鳖养殖
的主要方向 。
(6)本试验中未见鳖发生疾病 ,每年也仅有个别池塘
的鲢 、鲂发生疾病 ,引起少部分死亡 ,其它池塘的鱼 、虾未
发现病害。试验中只使用了生石灰 、漂白粉 、食盐 、二溴海
因和大蒜素进行病害防治 ,保证了鱼 、鳖 、虾的无公害和食
用安全 。
(7)根据试验结果 ,笔者认为每 hm2放养 1500 -2250
只大规格鳖种的鳖鱼虾生态混养模式和技术 ,符合当前健
康养殖的要求 ,其管理难度较小 、投入产出比较高(1∶1.85
以上)、易于推广应用。
(上接 138页)(2)卵 卵期由于世代不同而异 ,一般为 6 -
16d,第一代 、第四代最长 。
(3)幼虫 幼虫于 6-10时孵化 ,爬至叶片背面取食 , 1
-3龄幼虫食害成短条状透明斑 ,残留上表皮;4龄食叶呈
穿孔 ,缺刻;5龄以后可食全叶 ,仅存枝桠 ,食料缺乏时 ,可
食叶柄及嫩枝皮层 。幼虫昼夜取食 ,且夜间取食较白天为
多 。一生取食叶片 15-25枚。幼虫受惊扰时 ,体背枝刺
上的腺口可分泌出无色带有粘性的腺液 ,凝附于腺口上 ,
挥发出一种腥味 ,借以御敌。幼虫还有食蜕习性 ,仅留坚
硬的头壳。幼虫期一般为 35 -40d,但越冬代可达 120 -
150d。老熟幼虫多吐丝坠地 ,或沿树干爬行下地 ,在叶面
较宽大的鲜或枯的落叶正面上 ,或在墙缝 、成直角的廊沿
下 ,经 1-2d吐丝结茧化蛹其中。
(4)蛹 各世代蛹一般 10 -15d,越冬代可达 90 -
130d。
2.3 天敌考查
据饲养考查 ,卵期有卵寄生蜂 ,幼虫期有绒茧蜂 、姬
蜂 、伞裙追寄蝇和日本追寄蝇 ,在第四代寄生率可达 25%
-30%。
3 防治试验
此虫生活裸露 ,在 3龄前后喷洒 90%晶体敌百虫 1:
800倍 , 2.5%氯氢菊酯 1:2500倍 ,均可达到 95%以上的
杀虫效果。
苗圃在苗木郁闭的情况下 ,在无风的清晨用喷气式喷
烟机喷 2.5%氯氢菊酯乳油和柴油泥合剂 ,按 1:10-15倍
喷烟 ,效果亦可达 95%以上 。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