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热带林业科技
198 3年第 2 期
非 洲 糠 病 害 及 其 防 治 ’
弓 明 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
非洲棣 (Kh a夕 a se o s ale n a s5` A . Fu s s .) 又叫非洲桃花心木 、 塞内加 株 、 塞 株
等 , 是著名的热带速生珍贵用材树种之一 , 也是一种优良的行道及庭园绿化树种 。 非洲
糠原产非洲 ,是非洲干早及半干早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 , 19 60 年引入我国 , 分别在广东 、
广西及福建的南部等地区引种栽培 , 其中以广东海南岛 、 湛江及广西南部等地种植的非
洲株生长良好 , 10 年生树高可达 10 一 14米 , 胸径达 14 一 20 厘米 , 优势树可高达 18米 , 胸
径可达 40 厘米 , 海南岛引种的非洲谏已开花结果多年 。 由于非洲谏具有速生以及树冠高
大优美等特点 , 近年来 已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速生绿化树种之一 , 栽培面积及范围不断
扩大 , 预计非洲棣今后还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
非洲棣引入我国初期 , 尚未发现有严重的病害发生 , 也未见有关报道 。 但是 , 随着
非洲棣栽培范围及面积的不断扩大 , 近年来在广东及广西的一些引种栽培地区 , 不同程
度地发生多种病害的为害 , 给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 。 为了今后在非洲株的发展中 , 给病
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 笔者将 1 9 75 年以来先后在广东海南岛、 广州以及广西南部
等地 , 对非洲棣病害的有关调查及研 究资料整理成文 , 供有关方面参考 。
据初步调 查了解 , 非洲徕在我国目前主要有下列几种病害 : 立枯病 ( R h£oz o t on ia
s o l a n ` K ih n . ) 、 炭疽病 ( C o l l e t o t r £c h u m s p . ) 、 叶斑病 ( P h y l l o , t` e t a s p . ) 、 叶枯病
( P
e s t a l o t` a s p . ) 、 叶霉病 ( A l t e r o a r £a s p . ) 无根藤 寄 生 ( C a s s夕 t h a f `l`f o r m` s
L a m
.
)
、 根腐病 ( F u s a r公“ 。 s o l a o i ( M a r t . ) A p p . e t W r . ) 以及褐根病 ( P h e l l£n u s
on 石 ns C or ne r . ) 等 。 以上几种病害中 , 以幼苗立枯病 、 苗木根腐病、 叶部 炭 疽 病 以
及褐根病危害较大 , 常给苗木生产带来较大损失 , 甚至给幼林或成林造成威胁 。 其它几
种病害一般发生较轻 , 或仅个别地方较重 , 危害一般不大 。 现就几种主要病害的发生情
况 、 为害情况及其防治方法等分述如下 。
一 、 幼 苗 立 枯 病
立枯病是非洲棣苗期的重要病害之一 , 在海南岛的一些苗圃发生 , 主要为害高约 10
, 参加 19 7 6年褐根病调查工作的还有段定仁 、 何宏珍 同志 , 并承华南热带作物研究
院郑冠标教授 、 张开明副研究员及刘秀娟 同志亲临指导 ; 立枯病发病情况承文昌县林科
所林洪盛同志提供 , 特此一并致谢 。
厘米的幼嫩苗木 。 , 9 8 2年 , 海南岛文昌县苗圃曾严重发生 , 发病率一般为3 。_ 、 。 * , 严
}
重时可达 60 肠 , 甚至更多 , 造成成片幼苗干枯死亡 。
感病苗木一般生长不 良 , 初期病株茎部及下部叶片呈水演状 , 并逐渐向上部发展 ,
以后病叶渐变成浅褐色焦枯状 。 感病后期 , 苗木病部在潮湿的条件下 、 可产生许多白色
菌丝 , 其后还可产生许 多针头大小的球形或近球形 、 淡黄褐色至深褐色的颗粒 , 附着在
病部表面 。 病株根部腐烂 , 最后导致全株干枯死亡 。
病原菌为 R h讼 。 。 t 。 , 勿 : ol 。 , ` K il m . , 属半知菌无抱群类丝核菌属之茄丝核菌 . 病
原菌不产生任何抱子 , 仅产生菌丝及菌核 。 菌丝具横格 , 初期呈锐 角分枝 , 老熟后多呈
直角分枝 , 分枝处稍内缩 , 菌丝粗约 7 一 12 微米 。 菌核球形至近球形 . 初期黄褐 色 , 后
期褐色至深褐色 , 质地较松软 , 大小约。 . 5一 1 . 。毫米 。
据文昌县林科所的调查观察 , 病害主要发生在 7 一 8 月的高温多雨季节 , 特别是当
遇到连续阴雨的天气 , 加上幼苗木质化程度较低 , 常常发病严重 。 在幼苗生长密集 , 植
株嫩弱或者苗床积水 、 地势低洼的地方 , 病害常先开始发生 , 以后渐 向周围蔓延 。 病害
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 当条件合适时 , 往往在开始发病的 2 一 3 天内 , 即可造成 3 。一如 %
的幼苗感病死亡 。 在天气晴朗 、 相对湿度较低的条件下 , 或苗木高生长达 2。厘米 以上 ,
木质化程度提高时 . 病害也逐渐停止发展 。
病害防治 : 一般可采取与碎倒病相同的防治方法 , 即以栽培管理措施为主 。 首先应
注意尽可能不在低洼或蔬菜地上育苗 , 育苗前应充分翻晒土壤和平整苗床 , 并撒上一些
草木灰或石灰等 , 亦可铺垫一层厚约 1 厘米的心黄细土 , 施入的基肥应经过腐熟发酵 。
苗期应加强苗木管理 , 及时除草松土 , 排除积水 , 发现病苗应及时拨除并集中烧毁 , 对
周围苗木应进行消毒保护 。 化学防治可使用波尔多液等农药 。 文昌县林科所在病害发生
后 , 曾及时喷洒 l : l : 10 0的波尔多液 , 每 7 天一次 , 连续喷两次 , 基本控制了病 害 的
发展 ,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此外 , 也可试用其它的农药进行防治
二 、 幼 苗 根 腐 病
根腐病是非洲徕苗期的另一种重要病害 , 主要为害 1 年生左右的苗木 , 近年来在广
州等地苗圃发生 , 发病率 一般为 8 一 12 肠 , 严重时可达 20 肠 口 感病苗木萎蔫 、 落叶 , 根
部腐烂 以致造成苗木枯死 。
苗木感病初期 , 根颈部皮层局部呈现褐色至深褐色病斑 , 略成水渍状 , 以后皮层变
软 , 呈湿腐状 , 稍带臭味 。 地上部分叶片萎蔫并落叶 , 同时还可形成枝枯或茎枯 , 最后
全株死亡 。 病株根及茎的木质部初期不变色 , 后期呈褐色 。 病部在潮湿条件下或室内保
湿培养 , 其表面均可产生白色丝状菌丝 , 后期在病部皮层表面还可产生许多针头大小 、
浅黄色至淡粉色 、 稍突起的小点 。 此外 , 据观察 , 病菌还可通过叶痕等 自然伤 口侵染苗
木枝条及幼茎 , 形成揭色至黑褐色稍 凹陷的病斑 , 造成苗木枝枯或茎枯 , 后期病斑上也
可见淡肉色的点状病征
病原菌为F 、 s a r f : m s o l a : `( M a r t , ) A p p . e t W r . , 属半知菌之茄病镰刀 菌 。 小型分
生袍子卵园形 、 椭园形至 一长椭园形 . 0 一 l 隔 , 无色光滑 , 大小 8 . 。一 1 6 , 8 X 2 . 4一 3 . 。
微米 , 大型分生抱子镰刀形 、 纺锤镰刀形 , 稍弯曲 , 具 2 一 5 隔 , 以 3 隔 居 多 , 大 小
2 8
.
0一 5 0 . 4 X 2 . 4一 5 . 0微米 。 病菌有性世代未见 。
据初步观察 , 病害常发生在温暖多湿的条件下 , 尤其在连续的阴雨天气条件下发病
严重 在 广州 , 9 一 10 月甚至 2 一 3 月 条件适合时均可发生 。 在施用大量未腐熟的土
杂肥的苗圃地 , 发病一般较重 。 病菌多通过伤 口进行侵染 , 因此 , 在苗木根颈部或根部
受机械损伤 的情况下 , 亦容易发病 。 此外 , 弱小的苗木 , 特别是苗圃 中被压的小苗 , 较
易感病 。 苗床低洼积水时也容易发病 。
病害防治 : 应注意苗圃地的管理 , 不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 在容易发病的季节 , 应
注意苗床排水 , 同时应及 时除草松土并修剪下部枝叶 , 以利通风透光 。 在除草中应尽量
避免伤根 。 早期发现病株应及早拨除 , 并可适当撒施石灰或草木灰等 , 拨除的病株应集
中烧毁 , 以防病害继续传播 。
在发病严重的地方 , 可使用 40 。一 5 0 倍的敌克松液进行淋根 , 也可使用 50 肠的甲基
托布津 7 ()0 一 8 0 倍液喷洒或淋根 , 据初步试验 , 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
三 、 炭 疽 病
炭疽病是非洲谏叶部常见的重要病害 , 以广西凭祥 、 宁明等地发病 较 重 , 广 东 湛
江 、 广州及海南岛等地也有发生 。 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 ,幼苗 、 幼林以及大树均可受害 ,
但 以幼苗及幼树受害重 。 发病率一般为 20 一 40 % , 严重时可达 70 肠 , 病叶率达 30 一 45 肠 ,
病情指数达 3 5 。 病害主要引起 叶斑 , 严重时病斑连片形成叶枯 , 苗木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
甚至无法出圃 。 对行道绿化树 , 则影响环境美观 。
感病叶片多在 叶尖 、 叶缘或叶片横脉间开始产生病斑 。 病斑初期近园形或不规则 ,
浅褐色至灰褐色 , 大小约 。 . 5厘米 , 以后逐渐扩大至 l 一 2 厘米甚至更大 。 后期病 斑 灰
褐色或浅灰色 , 病斑中央有时可出现不明显的轮纹 。 病斑边缘清晰 , 呈黑褐色 。 叶背病
斑呈灰褐色或橙褐色 。 发病严重时 , 病斑相互连接成片 , 形成大斑甚至叶枯 。 在后期病
斑上 , 可常见到有许 多密集 、 稍突起的小黑点产生 。
病原菌为 C ol le t ot : `hc “ m s p . , 属半知菌毛盘抱属之一种 。 分生抱子盘黑褐色 , 突
出于寄主表面 , 两面生 , 以叶面为多 , 大小为40 一 60 微米 ; 具暗色刚毛 , 长约 1 2一35 微
米 , 宽 3 一 6 微米 , 有 l 一 2 个分隔 ; 分生抱子梗短 , 不分枝 ; 分生抱子无色 、 单抱 、
椭园形至长椭 园形 , 大小为丁. 5一 1 2 X 5 一 5 . 3微米 。 病叶在潮湿的条件下 , 病原可产生
有性世代 , 有性世代为 G ol m o rl al s p . , 属子囊菌小丛壳属之一种 。 据观察 , 病菌除为
害非洲辣外 , 尚可为害同科植物大叶桃花心木 ( S 叨 `e t e n a` m a c r o P h夕 Ila K i n g . ) , 并产生
相同的症状 。 据国外报道 ,大叶桃花心木炭疽病病原为 G l o o e r e l l a e 。` g u l。 t 。 ( s t o n e m )
S p a ul d
.
e t S c h r e n k 二 属小丛壳属之围小丛壳菌 。 此菌与非洲棣炭疽病菌是否 同种 ,
尚待进一步研究 。
据初步调查观察 , 病害常在高温多雨的夏秋季节发生 , 尤以 8 一 9 月为重 。 在冬春
气温较高的两广南部 , 初春梅雨季节也可发病 。 苗圃地势阴湿 , 苗木过密 、 生长不良或
林内荫蔽的条件下 , 病害发生也较多 。 广西大青山实验局白云分场的幼林 , 山坡下部靠
近水 田 、 林内荫蔽的林地 , 远比山坡上部地势开阔 、 通风透光较好的林地发病普遍而严
重 [ ` 〕 。 苗圃幼苗则多因苗木种植过密 ,缺乏管理或生长较差等而导致严重发病 。 从单株
植物来看 , 一般以中 、 下部的叶片发病较重 , 上部叶片发病较轻 。 病害一般在秋后的低
温干燥季节停止发展 。 病原菌在病叶上越冬 , 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 再次进 行 侵 染 为
害 。
病害防治 : 育苗时应注意选择地势开阔 、 通风条件较好的圃地育苗 , 分床苗木种植
密度不宜过大 , 可采用 20 X 3 0厘米的株行距 , 以利通风透光 , 促进苗木生长 。 其次应加
强对苗木或幼林的管理 , . 及时清除杂草或抚育幼林 , 对残 留在苗床及林地里的病叶 , 应
及时清除并集中烧毁 。 对已感病的留床苗木 , 应在冬季剪除病叶并及时烧毁 , 以减轻次
年的初侵染源 。 苗木出圃前 , 应剔除重病苗木或剪除感病叶片 。 对发病严重的苗木 , 特
别是苗圃幼苗 , 可使用 I : l : 10 的波尔多液进行防治 , 也可用 50 % 的甲基托布津 6 0 一
80 。倍液进行喷洒 , 一般 7 一 10 天一次 , 连续 2 一 3 次 , 有较好的防治效 果 。 此 外 , 多
菌灵 ( 苯骄咪哩 4 号 ) 、 百菌清等农药也有较好的效果 , 可 以试用 。
四 、 褐 根 病
褐根病是非洲株病害中最严重 、 危害最大的一种病害 , 病害主要为害幼林及成年林
木 , 造成树木根部皮层腐烂 , 木质部腐朽 , 最后导致树木在短期内迅速死亡 。 据调查 ,
非洲棣褐根病目前主要发生在海南岛乐东县及澹县等地 , 大陆引种区 尚 未 发 现 。 1 9 7 6
年 , 在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业研究所 内调查 , 庭园绿化的非洲糠发病率为 2 . 15 肠 , 不仅
如此 而且几乎每年都以 l 一 3 帕的发病率 , 使胸径达 40 一 50 厘米 的大树陆续死亡 , 给
非洲棣的生存带来了 巨大的威胁 。 据认为 , 像上述非洲棣褐根病发生如此严重的情 况 ,
就是在橡胶生产上也是极少见的 。
非洲棣褐根病与橡胶树褐根病基本类似 , 但其症状仅与橡胶树褐根病急速死亡的类
型相似 。 感病植株地上部分的枝叶及树干 , 一般并不产生明显的症状 , 仅在病树死亡前
约 7 一 10 天 , 树叶突然呈现失水萎蔫状 , 叶片下垂或干缩内卷 , 不久即全树落叶 , 病树
即告死亡 。 有时病株 落叶后 , 尚能在短期内萌出新叶 , 但不久即再次萎蔫落叶 , 病树终
究不免一死 。 褐根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根部 , 只有靠挖掘检查才能发现 。 因此 , 褐根病
的诊断 , 特别是早期诊断往往比较困难 。 病根的症状常常表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 一是病
根表面往往粘结一层凹凸不平的泥抄 , 且不易洗掉 ; 其二 , 在泥沙间或根表部分还产生
一些褐色铁锈 、 疏松的菌丝索混杂在一起 , 后期有时还产生黑色的菌膜 ; 其三 , 当切开
病根后 , 可见木质部呈蜂窝状褐色腐朽 , 其质地硬脆 。 有时还可产生稍带白色或浅黄色
的条纹 。 病根皮层与木质部之间 , 常见有 白色绒毛状菌丝体 此外 , 在潮湿的情况下 ,
病根常常稍具蘑菇气味 。
褐根病的病原菌为 尸 h el l`n u : n 。城 ne C o r ne r , 属担子菌多孔菌科木层 孔 菌 属 。 子
实体木质 ,檐状 ,无柄 ,半园形 , 边缘稍向上卷 。 菌盖表面锈褐色至褐色 , 有皱纹 ,其大小差
异甚大 , 一般可达 8 一 20 厘米 , 有时甚至更大 。 菌管表面深褐色至黑褐色 , 不平滑 , 一 菌
肉橙褐色 . 担子抱子卵园形 , 单抱 , 深褐色 , 大小约 3 一 4 X 2 . 5一 3 微米 。 在条件适
合时 , 子实体往往在病死后的烂树头上产生 。
该菌的寄主范围极广 , 除已知为害非洲棣外 , 还能为害至少 50 个属的不 同植物 仁“ 二。
仅据在尖峰岭热带林业研究所 内的调查 , 非洲谏病树周围 , 同时发现有 5 种林木受到褐
根病的危害 , 其中有台湾相思 ( A c ac ia c o nf us a ) 、 大叶桃花心木 、 海南红豆 (O : 济 os ia
p 玄n ” a 考a ) 、 凤凰木 ( D e l o n i二 r e 夕i a ) 、 黄花夹竹桃 ( T h 。 。 e t `a p e r u v `a n a )等 , 其 中 尤
以台湾相思和大叶桃花心木等树种 发病较重 。 据报道 , 在位于大洋洲的斐济岛上 , 褐根
病严重为害大叶桃花心木 , 造成巨大损失仁“ 〕 二
根据笔者的初步调 查与观察 , 非洲株褐根病的侵染及其传播途径 , 与橡胶树褐根病
极其相似 。
病害的初侵染源来 自于病菌子实体产生的担子抱子 , 当它随风飞落到其它寄主树桩
上后 , 侵入树桩并引起发病。 而感染了褐根病的树桩 , 又可通过 自身的根系与非洲谏根
系 ( 或其它寄主根系 ) 的相互接触 , 将病害传至非洲株或其它寄主根上 , 经过 1 一 2 年
时间后 , 当病害扩展并包围非洲棣根部时 , 根系受到严重破坏 , 地上部分的 叶 片 即 出
现萎蔫或落叶症状 , 病树随即死亡 。 而感染了褐根病的非洲谏 , 又可通过根系间的相互
接触 , 将病害传至新的植株 , 连续不断地发展下去 。 在上述地区 , 非洲棘沿着株间或行
间 , 随感病的先后次序 , 出现非常明显的逐株连续死亡的现象 , 就是明显的例证 。
褐根病往往形成一定的病区 。 病区的形成 , 常常是由一些非目的树种或杂灌木先受
到病害的侵染 , 而这些受侵染的杂灌木往往又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 再加上林地卫生状况
不 良 , 或者缺乏抚育管理 , 褐根病即在人们不可能查觉的情况下迅速发展和蔓延 , 并进
一步为害非洲谏 , 经过一定的时间后 , 就形成一定面积或范围的严重发病区 。 病区内的
植株发病或死亡 , 常常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 。
由于褐根病的侵染 、 传播及发展 , 主要是在土壤里进行 , 因此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
响较小 。 据初步观察 , 树木年龄大小与感病程度之间并无多大的差异 , 3 一 4 年生的幼
树至 10 一 18 年生的大树均可感病 , 不过 , 大树根系庞大 , 感病机率也大些 , 而幼树根系
小 , 感病的机会也少些 。 地下病根发展的速度 , 与土壤温湿条件有关 , 一般 在 温 暖 潮
湿的情 况下比低温干旱的条件下速度要快一些 , 因此 , 病害也间接受气候条件的一些影
响 。 尽管如此 , 地上部分出现叶片萎蔫及落叶的症状 , 却主要决定于根部感病的严重程
度 。 一般当根部感病坏死达 80 肠以上时 , 或当病部包围树木茎基部分时 , 地上 即产生叶
片萎蔫及落叶症状 。 因此 , 地上部分症状的出现与气候的季节变化之间 , 似无直接相关
关系 。 事实也是如此 , 无论早季或雨季 , 都同样可能出现落叶或死亡的现象 。
鉴于褐根病的侵染活动主要是在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地下进行 , 因此 , 当人们发
现地上部分出现症状时 , 病情已相当严重 , 甚至已无法挽救 。 这种情况给病害的诊断与
防治带来许 多困难 。 虽然褐根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挽救病树具有重要意义 , 但至今人们仍
未能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办法来 。 尽管如此 , 人们对橡胶树褐根病的研究 , 也给非洲棣褐
根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借鉴 。
( 一 ) 对新开的非洲棣造林地 , 应在造林前彻底检查并清除林地上 的病残树桩 , 拔
除烧毁或使用化学药物毒杀树头 , 以减少林地的初侵染源 。 毒杀树头可使用毒草枯 , 次
氯酸或 5 呱的 2 、 4 、 5 一涕正丁脂等药剂进行浇灌 , 以加速林地上残 留树头的死亡 .
( 二 ) 加强林地的抚育管理 , 及时清除林地上残留的各类树桩及杂灌木 。 同时应定
期检查林地里的发病情况 。 发现可疑病株 , 应立即进行挖掘检查 , 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
( 三 ) 发现林地单株树木死亡 , 应尽早进行诊断 , 当确诊为褐根病后 , 应及时挖掘
病根 , 跟踪检查 , 同时应彻底砍除病根 , 收集病残体及碎屑 , 集中烧毁 口 此外 , 应尽快
与周围健树进行隔离 , 方法是 : 在病株根部外围挖掘宽 40 一 50 厘米 , 深 70 一80 厘米左右
( 视根系分布深浅而增减 ) 的环形隔离沟 , 防止病害的进一步蔓延 。
( 四 ) 对已感病但尚未致死的树木 , 应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 虽然 目前林业生产水
平还较低 , 还不可能像经营橡胶林那样 , 进行经常性的 、 高标准的防治措施 , 但进行以
下几点防治措施是完全有可能的 。
l
、 挖掘病树根部周围的土壤 , 使其暴露全部或大部分病根 , 对 已死亡的病根要全
部砍除 。 对轻病株 , 可以在砍除重病根后 , 再刮除轻病根上的病斑 ( 刮除病斑应强刮 ,
即应刮至健康部分 2 一 3 厘米为止 ) 。 然后让病株根部在阳光下 , 暴晒 7 一 10 天 , 同时
应适当修剪地上部分枝叶 。 暴晒后 , 结合回土可适当施入有机肥 , 以促进病 株 恢 复 生
长 , 增强抗病能力 。
2
、 对轻病株 , 还可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 , 即对病根施行砍除或刮治措施后 , 在病
部涂以 10 肠的十三吗琳 ( 或十二吗琳 ) 软沥青涂剂 , 此法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根据笔者
1 9 78 一 19 7 9年的初步试验观察 , 施用 10 帕的十二吗琳软沥青涂剂 , 在刮除后的病斑健部
一侧 , 环绕根围涂刷一层宽 15 一20 厘米的环带 , 施药后 3 个月 、 6 个月观 察 , 病根无发
展 。 在对一株根系已死亡约 80 肠的重病株进行处理后 , 适 当施肥 、 灌水 , 病株存活 10 个
月后才死亡 。 因此 , 此药对重病株亦有延缓病程的作用 。
3
、 对于重病株或病死株 , 则应坚决砍除 , 彻底清除并烧毁病根 , 以减少病害的扩
展和蔓延 。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 , 关键在于早期的诊断及防治 。 一旦确定是褐根病后 , 应及早采
取各种防治手段 , 以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 。
参 考 文 献
〔 1 〕综考队病害专业组 : 1 98 2 , 大青山林区林木病害考察报告 , 青山基地科技 ( l ) 。
( 2 〕华南热作学院植保系等 : 1 9 78 , 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治 , (上 ) , 农业出版社
〔 3 〕S u ja n S i n g h ; B o l a l ; K u m a r . J :
D i s e a s e s o f P l a n t a t i o n t r e e s i n F i i i i s l a n d s l
,
B r o w n r o o t r o t o f
m a h o g a n y ( S w i
e t e n i a m a e r o p h y l l a K i n g
.
) I
n d i a :工 F o r e s t e r 1 9 5 0 , 1 0 。 ( 8夕·
5 2 6一 5 3 2 .
更正 本刊 19 8 3年第 1 期第 41 页第 7 行 “两株第一行 ” 应改为 “ 两边第一行 ”
第 2 2页第 1 5行 “ A e a i a ” 应改为 “ A e a e i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