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蝴蝶果青枯病的初步研究



全 文 :中 南 林 , 学 院 学 报
1 08 3年 J O U R N A L O F C E N T RA L SO U T H F O R E S T R Y IN S T I T U T E 3 卷 2 期
蝴蝶果青枯病的初步研究 ’
谢宝多 梅文旭 ”
摘 要
蝴蛛果是一种重要的 经济树种 , 原产于我 国南部 。 蝴珠采青枯病在广西 引种的
一些土 山 区 、 红壤 区普遍发生 , 并 日趋严重 , , 成为当. 前发展蝴蛛果生产 的重要阵碍
之一 , 但 原产地石灰 岩山地 未发现此病 。 病株有典型的细菌性青枯病的症状特征 。
病原菌是茄青枯病假单胞杆菌的 亚洲 变种 〔p s e u d , o o a ; s e l a o a c尸a , : m v a r 。 : i。 t i o a
( E ,脚 S优 i t h ) S t aP P〕 。
蝴蝶果 〔C l e云d`c e a 1 P。 : c a v a l。 : i e i ( L o v l ) 月 i: , ` S h a 招〕 属大戟科常绿乔木 。 自然 分布于
广西 、 贵州南部和亏南东南部海拔 3 0 一 7 0 米的丘陵 、 低 山谷地及山脚山腰地带 。 六十年代
起 , 广西许多地方开始了大面积的推广栽培 。
蝴蝶果的果实富含淀粉和油脂 。 据分析 , 干仁的含油率达到 32 . 7一 3 9 . 4% , 含淀粉 20 . 6
一 4 0 . 4% , 含蛋白质 14 . 7一 18 . 3% , 含初澎 . 5一 12 . 4% 。并具有生长快 、 结果期长 、 产量高和
适应性广等特点 , 是优良的粮油兼备的经济树种 。 同时 , 因其树形美观 , 叶色浓绿 , 少受灰
尘影响 , 故又是四旁植树和城市绿化的良好树种之一 自 〕 。
近几年来 , 蝴蝶果青枯病的危害日趋严重 。 在柳州 、 南宁和巴马等地 , 此病可能发展成
为蝴蝶果的毁灭性的病害 。 1 9 8 0年 , 广西林科所的同志曾对此病进行过发病情况调查和病菌
分离工作 , 初步确定是一种细菌性病害 〔 2 〕 。 1 9 8。年下半年 , 我们在广西大青山 、 南 宁 、 柳
州等地进行了蝴蝶果的病害情况调查 ; ; 9 8 1年 4 一 1 月 , 又在河池地区车河林科所 、 巴马县
定马林场蝴蝶果分场 、 柳州地区贝江林科所 、 柳州市园林局河西绿化队 、 龙潭公四 、 、 鹊山公
园和都乐公园进行了调查 。 并在柳州三 门江林场及河西绿化队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和病菌致病
力测定 , 在中南林学院森林病理实验室进行 了病原细菌的形态特征观察 , 生理 、 生化反应试
验 , 以及不同药物的毒性测定 。 19 8 2一 1 9 8 3年 , 在柳州园林局河西缘化队进行了 3 年生蝴蝶
果大苗青枯病的防治试验 。 现将观察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 ’
· 在外业调查过程中 , 得到广西 巴马县定 马林场及柳州市园林局林宜茂 、 柳州市园林局
河西绿化 队鲍新杰 、 柳州三门 江林场 文 风芝等同志的 大力支持 , . 并承谭松山副教授审阅 , 统
此致谢 。 ` ’
。 。 现在 中国林科院广西 大青山实验局工作 。
1 2 9
DOI : 10. 14067 /j . cnki . 1673 -923x . 1983. 02. 004
一 、 材 料 和 方 法
(一 ) 材料来协
病原菌分离材料取自广西 巴马县定马林场蝴蝶果分场和柳州市园林局河西绿化队。 典型
青枯病株的病根和接种试验材料取自柳州市园林局河西绿化队 。 接种材料为 2年生的无病移
栽苗 。
(二 ) 润查方法
采用踏查和专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 病情指数按植株地上部分的病变症状进行分级
调查 。 拟定的病级标准为 :
1级— 植株无病 (图版 I一 1 ) ,
2 级— 叶片开始褪绿 , 顶芽不萌发 (图版 I 一 2 ) ;
8 级— 叶片全部发黄 , 1/ 4以下叶片下垂 , 梢头千枯 , 老叶出现枯斑 (图版 I 一 3 ) ,
4 级— 1/ 4一 3 / 4叶片千枯下垂 , 老叶嫩叶均 出现枯斑 ( 图版 1一 4 ) ,巧级— 3 / 4以上叶片干枯下垂或脱落 , 植株频于死亡或死亡 (图版 I 一 5 ) 。
(三 ) 价康 , 的分离和培养
用清水将病根冲洗千净 , 以75 % 的酒精药棉擦拭表面 , 并用经灭菌的解剖刀削去表皮组
织 。 然后 , 在病健交界的木质部切取边长约为 4 毫米的方形小块组织 , 按组织分离法分离病
菌 , 里于28 ℃恒温箱内培养 24 一 48 小时。 最后 , 用纯化菌种作致病性测定 , 并进行生理 、 生
化和杀菌剂毒性的测定 。
(四 ) 致病性的洲定
选取根部和地上部分均生长 良好 , 不发黄 , 无虫伤 , 树势无大差异的二年 生 移栽 苗 2 2
株 , 将泥土扒开 (注意不造成人为伤口 ) , 以浸根和注射两种方法接种 , 并以灭菌水处理作
对照 。 具体作法是 :
1
. 用经灭菌的解剖剪剪断主根 , 将连接地上部分的一端插入盛有病菌悬浮液的指形管
中 , 并用带菌液的药棉盖住管口 , 以防泥土进入 , 然后复盖泥土 。
2
。 用注射器将病菌悬浮液注入主根接种 , 尔后复土 。
此外 , 剪取蝴操果无病嫩梢 , 插入盛有 1 0 。 ~ . 个 /毫升病菌的悬浮液中 , 观 察 其 葵蔫速
度 , 并设清水对照 。
(五 ) 脚 , 性状和生理生化洲定
用 PH 7 . 2一 7 . 4的牛肉青蛋白陈液态培养基或琼脂固态培养基培养病原细菌 。 在 28 ℃恒温
下培养 10 一 28 小时后 , 测量菌体大小 , 进行革兰 (G 阳二 ) 氏染色反应 。 同时 , 用银盐法进行
鞭毛染色 , 硫酸铜染色法进行英膜观察 。液体培养用 6 81 一G型光电比色计测定生 长量 , 固体
平面培养用直接测盈菌落直径法测定 。
生理和生化的测定 , 基本上按照 《 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法 》 〔 3 〕 进行 。 每项 试 验 设三个
重复和三个对照 。
1 3 0
毅水化合物氧化发酵试验用培养液 (蛋白陈 1。克 、 氯化钠 5克 、 水 1 0 0 0毫升 ) 加 1 . 6%澳
庸香草酚兰 1毫升作指示剂 , 以艾氏发酵管 ( E i n入c l m t沥 e ) 观察是否产气 ; 石蕊牛乳试验
用 2 . 5%石蕊水溶液 4 毫升 , 脱脂牛奶 1 0 毫升 , 接种培养后连续观察一个月 , 明胶液化试验
用明胶琼脂培养基平板划线接种 , 2 天后用酸性升汞液检验 , 硝酸盐还原试验 用 含。 . 1%硝
酸钾的蛋 白脉培养液 , 接种 1 、 2 、 3 天后用格利斯 ( G汀 es s 一 l l os v 。妇 试剂 测 定 , 叫噪及
氮的产生试验在蛋 白陈水培养液中接种 , 用纳氏 ( N “ : l o v) 试剂测定氨 , 柯伐克斯 ( K 即 ac s)
法测定叫噪 ; M . R和V .尸试验用葡萄糖蛋白陈培养液 , 接种培养 24 和48 小时后 ,分别用 0 . 02 %
甲基红指示剂和 5 % a 一蔡酚试剂测定 ; 柠檬酸盐利用试验用西蒙斯 ( is , m on : ) 氏柠檬酸盐
培养基斜面划线接种 , 培养 3 一 7 天后观察变色反应 ; 淀粉水解试验用 0 . 2%淀粉牛肉 膏 蛋
白陈琼脂培养基划线接种 , 培养 2 天后滴加鲁戈尔 (L gu o l) 氏碘液测定 ; 脂肪水解试 验 用
2 5%的蓖麻油乳蛋白陈酵母膏琼脂培养基 , 加 中性红作指示剂接种观察 , 接触酶试验在接种
培养 2 夭后的牛肉膏蛋白陈培养基表面 , 滴入 3 %的过氧化氢 1 毫升进行观察 , 看其是否产
生气泡 。
病菌最适温度的测定用斜面培养基 , 接种后分别置于不 同恒温下培养 , 比较菌落的生长
速度 , 需氧性测定用穿刺法测定 , 氢离子浓度对细菌 的影响用不同氢离子浓度的 1 % 葡萄糖
牛肉膏蛋白脉培养液 , 接种培养 2 天后测定浑浊度 , 致死温度测定用毛细管法测定 。
(六 ) 杀菌荆室内毒性浦定
以石灰 、 1 %波尔多液 、 农用链霉素 、 土霉素 、 四环素 、 井岗霉素 、 70 % 甲基托布津可
湿性粉剂和抗菌剂 4 01 作为供试药剂 。 用管碟法进行室 内药剂抑菌测定 。 先将病原 细菌悬 浮
掖与冷却至 4 . 5℃的牛肉膏蛋白陈琼脂培养基混合 , 顷入培养皿内冷却凝固 以后 , 在培 养基
平面上放里经灭菌的 、 管内滴有不同浓度药液的不锈钢抑菌管 , 置 28 ℃恒温下培养 24 小时后
测量抑菌 圈大小 。 每种处理设 3 个重复 , 并设灭菌水作对照 。
二 、 结 果
(一 ) 发病情况
蝴蝶果青枯病于每年 4 月开始发病 , 6 一 9 月发病较重 , 7 月为发病高峰 , 1 1月 以后基
本停止发病 。 地势低注积湿的地方病情较重 , 地势较高 、 排水良好的地方发病率较低 ; 菜园
土 、 老苗圃病情较重 , 新垦土 、 生荒早土病情较轻 。
广西 巴马县定马林场蝴蝶果分场一年生蝴蝶果苗 木 , 因 青 枯 病 而 造 成 的 死 亡 率 达
9
.
7% 〔 2 〕 , 种植在 山脚的 10 年生幼树 , 发病率为 8 % 。 柳州市园林局河西绿 化 队 苗 圃 ,
1 9 8 1年的 5 46 株一年生苗木中 , 发病率达 61 % , 当时的死亡率 5 . 3% , 病情指数为 2 5 . 3% 。 这
批苗木 1 9 8 2年部分供给柳州铁路工厂栽植 , 至当年 1 0月死亡 2 1 . 4% , 病情指数达 37 . 5% 。 此
外 , 广西林科所 1 9 6 2年栽植的成年蝴蝶果大树 , 发病率也达到41 % , 死亡率为 5 % 。 但在广
西大青 山实验局范围内 , 以及柳州都乐公园和鹊山公园苗圃 , 都未发现蝴蝶果青枯病 。
(二 ) 症状
13 1
蝴蝶果青枯病病株 , 在须根至侧根或主根部感病 , 病变处木质部呈灰揭色坏死 。 发病初
期根皮保持完好 , 到后期腐烂解体 。 剖视病株根或茎的横切面 , 可见感病变色部分木质部涌
出乳白色至淡褐色的细菌溢脓 。
重病株地上部分表现为失水凋萎 , 叶片干枯下垂或脱落 , 直至死亡 ( 图版 I 一 4 、 5 ) ,
轻病株表现为叶色褪绿 , 顶芽不萌发 , 嫩梢 出现千枯 , 老叶多产生自叶尖叶缘开 始 的 枯 斑
(图版 I 一 2 、 3 ) `幼苗一般表现为急性失水的典型青枯症状 , 成年大树多表现为慢性症状 :
即先是叶片失去光泽 、 变黄 , 继而 弯卷 、 不抽新芽 , 直至部分枝条千枯 。 数年后整株枯死 。
(三 ) 致病性洲定
19 8 1年 10 月 , 在柳州园林局河西绿化队苗圃进行接种试验 , 结果如表 1 所示 。
裹 1 蝴 蛛 果 * 枯 病 病 菌 致 病 性 浦 定
处 理 方 法 接种日期 处理株数 发 病 株 数
1 0月 2 0日 1 0月 2 2 日 1 0月 3 1日 1 1月 1 3 日
浸 根 接 种 1 0月 1 7日 1 1 0 3 9 9
对 照 8 0 0 0 0
注 射 接 种 1 0月 1 7日 5 0 3 4 5
对 照 3 0 0 0 0
从表 1 可 以看出 , 注射法接种 27 天后全部发病 , 浸根法接种 81 %发病 。 用接种发病病株
茎基木质部进行分离培养 , 可以得到与原来相同的病菌 。 将嫩梢插入病原细菌 悬 浮 液 中 ,
4 一 6 小时内全部下垂 , 而对照不发生变化 。
(四 ) 病原菌鉴定
蝴蝶果青枯病的病原细菌为短杆状 , 单生 , 大小为 1 . 2 5 一 2 . 0 x o . 50 一 0 . 61 微米 。 极生
单根鞭毛 , 偶有 2 一 3 根 ( 3/ 12 ) 鞭毛 (图版 I 一 6 ) 。 不形成荚膜和芽抱 。 革兰氏染色呈
阴性反应 。 在培养液中浑浊 , 表面产生 白色薄膜 , 在琼脂培养基上的菌落园形 , 微凸起 , 直
径 3 一 5 毫米 , 乳白色或淡乳褐色 。 有的中央出现红色或丝状物质 。 表面光滑 , 有光泽 , 粘
状 。 边缘整齐 , 略带透明 。 在马铃薯块上生长良好 , 菌落丰厚 , 呈淡褐色 , 有光泽 , 部分产
生墨绿色素而使马铃薯块着色 。 在金氏 (K ign ) A和 B培养基上的菌落呈乳白色 , 无 色 素和
萤光产生 。 在乌兴斯基 ( U s c h i ,: s无, )和费美 ( F e , m i ) 培养液中生长良好 , 但在孔氏 ( C 。儿” ) 培
养液 中不能生长 。 具体情况如表 2 所示 。
在含 D 一 果糖 、 乳糖 、 纤维二糖 、 棉子糖和甘露醇的蛋白陈培养液 中产酸 , 但不产气 ;
在含 L 一 鼠李糖 、 淀粉的蛋白练培养液 中既不产酸 , 也不产气 。 在石蕊牛乳中陈化 、 凝 固 ,
还原为无色 , 第五周后变粉红色 。 不液化明胶 。 能还原硝酸盐 。 不产生叫噪 , 但 能 产 氨 。
M
.
R试验皇正反应 ; V . p试验不生成 乙酞甲基甲醉 。 不产生硫化氢 。 能利用 按盐及 柠 檬 酸
1 3 2
钠, 并有碱性碳酸盐生成 。 能水解淀粉 。 不能水解脂肪 。 接触酶皇阳性反应 。
生长适温范围为 12 一 42 ℃ , 最适温度为 37 ℃ 。 在 6 ℃时停止生长 , 致死 温度为 61 ℃八 O
分钟 。 好气性 。 在 P H 6 . 0一 9 . 2都能生长 , 最适 PH 值为 6 . 8 。
一趣扮液 乌 兴 斯 基 孔 氏 费 美管 号 呜 \ < 飞、 接 种 对 照 接 种 对 照 接 种 对 照
1 9 5

5 9 7

0 9 7

0 9 6

7 9 8

0
2 9 3

5 9 9
.
5 9 7

5 9 6

0 9 5

0 9 9

5
3 9 3

5 9 9

5 9 8

0 9 6

5 9 5

0 9 9
.
8
平 均 9 4 。 0 9 8 。 5 9 7 。 5 9 6 。 4 9 5 。 0 9 9 。 1
注 : 浏 定时以 蒸馏水作透光率 10 0沁计葬 ; 用 4 2号滤色片侧定 。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 , 蝴蝶果青枯病菌 的基本特征与B 。塔勺` : 《 细菌鉴定 手册 》 及 H . A .
K Pac a 二 b 、 , K cs 《 细菌和放 线菌 的 鉴定 》 等 〔 4一 7) 所 记 述 的 茄 青 枯病 假 单 胞杆菌
〔p s e u d C , n G” a s s o l a ” a c e a 了 u m ( s二 i t无) s m i t h〕 基本一致 。 由此可以认定 , 蝴蝶果青 枯病是
由茄青枯病假单胞杆菌所引起 。
(五 ) 杀菌荆室 内抑菌试验
石灰 、 四环素和农用链霉素等八种化学药剂 (物质 ) , 对蝴蝶果青枯病病原细菌的抑制
作用试验 , 结果如表 3 所示 。
裹 3 几种药荆对蝴蟋果青枯病病原细菌的抑制效果
圈 大 小 (厘米 )

氏é1占月从lq`0.,曰IJ,自,臼11. .八上乙
.1竹`盛Uù一匕J任UO` .上
七引.一-闷生,曰人,工C`
药 物 名 称 浓度
(尸尸n , )
四 环 素
1 0 0
3 0 0
5 0 0
医用四环素 , 每粒 2 5
万单位
农用链霉素
1 0 0
3 0 0
} “ ” 0 } “
· `
}
_
2
·
2
1
“ · 2
} “
·
2
{
{
1
.
5
{ 2
.
1
2

5
石家庄市曙光制药厂
产 , 每包 1 0 0 0万单位
1 3 3
续衰 3
3 0 0 0 0 0 0
5 0 0 1

5 1

4 1

6 l

5
井 岗 霉 素 3 0 0 0 0 0 0 椒 浦 县 产
5 0 0 0 0 0 0 7 3
, 5 0 0单位 /克
波 尔 多 液 1 % 1 。 2 1 ` 6 1 。 4 1 。 4
石 灰 2 0% . 2 。 6 ’ 2 。 O 2 。 6 2 。 4
70 %托布津 8 0 0倍 0 0 0 0
抗菌剂 4 01 8 0 0倍 1 。 8 1 。台 1 。 9 1 。 8
C K
从表 3 可以看出 , 四环素 、 石灰和农用链霉素等对蝴蝶果青枯病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
但井岗霉素和 70 %托布津无效 。
三 、 结 语 和 讨 论
蝴蝶果青枯病在广西柳州 、 巴马 、 南宁等新栽培区均有发生 。 苗期发病 率可达 6 1% 。 地
势低洼积湿 、 多年耕作的熟土和菜园土的病情重于排水 良好的生荒早土和新 垦土 ; 泥质页岩
风化的土壤病情重于石灰岩风化的土坡 。 在凭祥 、 宁明等原产地未发现病株 。
病株的主 、 侧 、 根变色 , 其横切面出现细菌溢脓 , 地上部分失水凋萎 。 苗木感病后多为
整株落叶死亡 , 大树则多为部分侧枝枯萎 , 数年后死亡 。 一般 4 月份开始发病 , 7月达到高
峰 , n 月停止发病 。
经病原形态观察和生理 、 生化试验 、 致病性试验及插枝于病菌悬浮液中进行凋萎试验 ,
可以确认 , 病原细菌是茄青枯病假单胞杆菌 。 而且 , 根据其在石蕊牛乳中多次试验所表现的
陈化 、 凝固和还原以及后期变红的特性 , 可以断定 , 蝴蝶果青枯病的病原细菌是茄青枯病假
单胞杆菌的亚洲变种 , 即 P s e o d o二 o : a s s o l a o a c e a , u o v a , a s i a t i c a 汪 ` U, S m i t人) S t a PP 。
在典型的蝴操果青枯病株根部 , 常有线虫和镶刀菌伴生 , 这些微生物是否与病原细菌构
成复合侵染 , 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
1 8 4
在蝴蝶果青枯病的防治上 , 应贯彻防重于治 的方针 , 选择石灰岩风化的 山地上壤造林 。
不宜在积湿 、 ·排水不食和酸瘦的土壤上栽植 。 ’应选择生势良好 、 无病菌侵入的苗木造林 , 不
用病株或可疑 一苗木造林 。 发现病株 , 应及时拔除焚毁 。 栽植穴宜用石灰或四环素 液 进 行 消
毒 。 造林前 , 可用20 %石灰水进行苗木浸根 。 有条件的地方 , 可用 3 0 一 5 0 OPP , 四环 素 、 农
用链霉素或波尔多液浸根半小时后栽植 。
参 考 文 献
〔 1 〕 中 [,诵树木志编委会主编 , 19 7 6 , 中「,刃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下册 ) , 农业出版社 ,
1 0 1 0一 1 0 1 2 。
〔 2 〕 曹季丹等 , 1 9 8 0 , 蝴蝶果青枯病研究初报 , 广西林业科技资料 , ( 1 ) : 36 一 37 。
〔 3 〕 中 if1L 利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分类组 , 19 78 , 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法 , 科学出版社 。
〔 4 〕 H . A . 克拉西里尼科夫 , 1 9 5 8 , 细菌和放线菌的鉴定 , 科学出版社 , 4 6 5 。
〔 5 〕 B o c ha : a : , R . E . o t a l . , 19 7 4 , B 。 , g , , : m a : 。 a l o f d 。 t。 , 优 i : a t i v 。, 矛, a e t` , i C I。一 g 夕
s t丙` d . , 2 3 0一 2 3 3 。
〔 6 〕 任欣正等 , 1 9 8 1 , 不同寄主植物青枯菌菌株的比较研究 , 植物病理学报 , 1 1 (4 ) :
1 一 8 。
〔 7 〕 南玉生等 , 1 9 8 1 , 油橄榄细菌性青枯萎蔫病病原菌的研究 , 植物 病 理 学 报 , 1
( 4 )
:
2 3一 2 6 。
〔 8 〕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编辑委员会编 , 1 9 7 9 ,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上册 ) , 农业出版
社 , 7 3 8一 7 3 9 。
〔 9 〕 四川省林科所等 , 1 9 7 7 ,油橄榄青枯病的防治试验 , 中国林业科学 , ( 3 ) : 61 一 6 。
P R E L IM IN A R Y S T U D I E S O N B A C T E R I入L W I L T O F
C l e i d i e c a , P o n c a v a l e , i e f
X i e B a o d一1 0 M e i W e n x u
A B S T R A C T
C l e id i e c a , P e n c a v a l o r f e i
, n a t i v e t o s o u t h C h i n a
,
15 a t r e e s p e e i e s o f e e o n o m i e i m
-
p o r t a n e e
.
B a e t e r i a l w i l t o f C l e i d i e c a ; Po n e a v a l。 , i e i h a s b e e o m e e p ip h y t o t i e i n e a r t h h i l l
a n d r e d 5 0 11 a r e a s i n s o u t h o f G u a n g x i
,
b u t i t d o e s n o t o e e u r i n l i m e s t o n e m o u n t a i n
a r e a s . T h e h o s t t r e e s h o w s t y p i e a l s y m t o m s o f b a e t e r i a l w i l t
.
T h e r e s u l t o f id e n t i f i
-
。 a t i o n j n d i e a t e s t h a t t h i s p a t h o g e n 15 p s e : d e沉。 : a s s o l a , a c e a T u m v a r . a : i a t i c a S t a p p .
1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