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珍贵用材树种毛红椿研究进展综述



全 文 :江 西 林 业 科 技
Jiangx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 42卷第 5期
2014年 10月
Vol. 42, No. 5
Oct., 2014
珍贵用材树种毛红椿研究进展综述
甘文峰 1,余 林 2,叶金山 2,周 诚 2★
(1.安福县明月山林场,江西 安福 343200;2.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综述毛红椿资源、物种保护、生物生态学特性、良种选育、繁殖技术和人工林培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
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毛红椿;研究综述;研究方向
分类号:S79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505(2014)05-0033-05
Research Summary on Precious Timber Species of Toona ciliates
var. pubescens
GAN Wen-feng1, YU Lin2, YE Jin-Shan2, ZHOU Cheng2★
(1. Mingyueshan Forest Farm of Anfu County, Anfu Jiangxi 343200, China;
2. Jiangxi Academy of Forestr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China)
Abstract: The resources, species conservation,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elective improved variety,
propagation technique and plantation cultivation of Toona ciliata var. pubescens were summarized.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shortages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e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of precious timber species of T. ciliates var. pubescens
was presented.
Key words: Toona ciliata var. pubescens; research summary; research direction
收稿日期:2014-06-25
基金项目:江西省林业科学院重大专项“主要阔叶树工业原料林良种选育及定向培育技术研究”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甘文峰,男,本科,研究方向:森林培育。E-mail:jxgwf668@163.com
★通信作者:周诚,男,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森林培育。E-mail: zhouchengmail@sina.com
毛红椿(Toona ciliata var. pubescens)属楝科香椿
属落叶高大乔木, 是我国第一批Ⅱ级保护的珍贵树
种 [1],为南方地区珍贵的速生乡土用材树种。 毛红椿
树干通直圆满,生长较迅速,边材白色至浅红色,心材
淡红色至赭红色,木纹美丽,耐腐性好,易加工,在国
际上被誉为“中国桃花心木”,是良好的单板材、胶合
板贴面板材等工业用材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
开发前景[2]。目前,国外未见毛红椿的研究报道,现就
我国毛红椿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资源分布及物种保护
1.1 资源分布
毛红椿属国家Ⅱ级保护珍贵树种, 资源稀少,分
布破碎,处于濒危状态。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得出,毛
红椿水平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西北坡、印度东部、孟加
拉国、缅甸、泰国、越南和我国的浙江、广东、广西、福
建、云南、贵州、江西、四川、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多
分布于山地和丘陵 [3-4],垂直分布海拔高度在 220~
3 500 m[5]。 目前,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开发过度以及
其天然更新较慢等原因,毛红椿分布区在不断缩小,
呈间断分布,极难见到成片分布的林分。 根据调查情
况,江西、云南、安徽、浙江等省有毛红椿天然林分布
外,其他各省只有零星分布 [6],安徽泾县是毛红椿分
布的最北端[7]。
1.2 物种保护
毛红椿的濒危现状逐步被人们认识,引起了业内
学者的关注。 1974 年始,安徽、江西、四川、重庆、浙
江、贵州、福建、广西、湖北、湖南和云南等省分别开展
了毛红椿资源调查 [7-19],基本摸清了我国毛红椿资源
状况,为开展该物种保护研究奠定了基础。
1991 年毛红椿被列为第一批国家Ⅱ级保护濒危
物种,各分布省也相继将其列为珍稀濒危树种 [3, 20-21],
物种保护研究进一步开展。刘军[6]通过对毛红椿天然
DOI:10.16259/j.cnki.36-1342/s.2014.05.014
江 西 林 业 科 技 第 42卷
居群年龄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分析,发现毛红椿物
种呈衰退现象, 居群具有较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并
认为生境片段化、开发过度和天然更新较慢是其濒危
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保护策略。 黄红兰等[22]探讨
了毛红椿的濒危机制,认为毛红椿种子量大,发芽率
高,对立地要求不苛刻,且幼苗具有适应遮阴条件的
生态生存策略,与“天然更新缓慢”之说相矛盾,提出
了“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加强遗传学研究和进一步探
究濒危机制”的物种保护策略。 鉴于毛红椿的濒危现
状,不少地方通过引种来保护毛红椿资源。 邹高顺[23]
就近引种到福建当地珍稀树种园进行保护,并开展人
工造林试验;宗世贤等[24]异地引种种植于南京中山植
物园,性状稳定,长势良好。 然而,毛红椿的资源保护
问题依然突出,大部分分布区管护力度不足,天然林
资源的破坏状况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资源濒危状况没
有得到明显改观。
2 生物学及种群生态学特性
2.1生物学特性
毛红椿是红椿(T. ciliata)的天然变种,叶、蒴果
和种子的形态与红椿相似, 与红椿的主要区别是小
枝、总叶轴、叶柄、叶背、花梗及萼均有密生灰色绢状
毛[25]。 毛红椿为高大乔木,干形通直,自然整枝明显;
树皮浅灰褐色,鳞片状纵裂;叶互生,偶数羽状复叶;
花两性,顶生圆锥花序;蒴果倒卵状椭圆形,成熟时为
棕红色;种子亮褐色,两端具膜质翅;花期 5~6 月,果
熟期 11~12 月[26-27]。毛红椿种子薄小,去杂后干藏,发
芽率一般可达60%~80%, 保管好的甚至可达 90%[23]。
刘军[6]研究了不同分布区毛红椿花期和果期的差异,
结果显示,花期从南到北差异很大,云南在 3 月初~4
月,江西宜丰、浙江龙泉和遂昌在 5~6 月;果实成熟
期云南为 5 月中旬~6 月中旬,而宜丰、龙泉和遂昌在
10~11 月。 毛红椿早期生长迅速, 1 年生苗高可达
1.5 m, 地径 1 cm 以上,12 年生的四旁树高达 14 m,
胸径 41.3 cm[23]。
2.2 生态适应性
毛红椿为阳性喜光树种,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
性强,能耐-15 ℃的低温。 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土层深
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疏林地、林缘或沟谷地带
生长最好 [22-23];宗世贤等 [24]通过引种试验研究了温
度、水分对毛红椿幼树生长的影响,认为毛红椿的高
生长与气温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适生温度在 16
℃~28 ℃,而径生长与气温之间呈正相关,速生期的
气温在 17 ℃~28 ℃之间,但幼苗耐低温能力较差,当
气温达到-7 ℃~-8 ℃时,出现严重冻害;毛红椿的高
生长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正相关,径生长接近正相关。
这一特性,同其产地的自然生境是一致的。 如江西南
部的九连山,土壤水分充足,空气湿润,毛红椿发展成
为群落的次优势种 [24]。 对毛红椿生态适应性宽窄学
者间有不同的观点,萧运峰[4]认为毛红椿适应阴湿郁
闭的特殊生境,自然生长的生态幅度较窄,对地形、土
壤和小气候条件有一定的选择性;而邹高顺[23]和宗世
贤等[24]认为毛红椿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红壤、黄壤、黄
棕壤、石灰性土壤和滨海的轻盐渍土等土壤都能正常
生长;孔超[28]分析了毛红椿对土壤 N、P 水平的响应,
认为树高、胸径与地理、气候因子无显著相关性,造
林地土壤条件对林分生长起决定性作用, 其中土壤
N、P 是影响毛红椿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 且 N 起到
主要作用;王树凤等[29]和叶桂艳[30]通过种子萌发和幼
林期生长研究,认为毛红椿幼期较耐盐,适应性较强。
这说明经过人工驯化后,毛红椿的适应范围有了较大
改善和提高,且随着树龄的增大,抗逆能力也在提高,
如耐低温。 同时立地选择,特别是土壤中 N、P含量是
决定毛红椿造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2.3 光合作用特性
毛红椿为强阳性树种,其光饱和点和补偿点都较
高,分别为 1 535.7 μmol/m2·s、53.53 μmol/m2·s[31]。 吴
际友等[32]研究了 2 年生毛红椿幼林,结果表明毛红椿
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呈现出光合“午休”现
象;净光合速率最高峰出现在上午 8:00,次高峰出现
在中午 13:00,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毛红椿光合
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 气孔导度和
大气中 CO2浓度等。 张露等 [32]研究了遮荫对毛红椿
苗木光合特性的影响,认为在遮荫条件下,毛红椿苗
木通过增大叶面积、提高叶绿素含量有效地利用较弱
的光辐射,形成适应遮荫条件的生态生存策略。 毛红
椿早期的光能利用率可达 0.6%, 说明毛红椿是一种
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质能力较强的初级生产者 [24]。
这些研究从光合特性角度解释了毛红椿早期速生的
原因之一。
2.4 更新能力
毛红椿在疏林或旷地上萌芽能力与天然下种的
能力均较强 [23];郭新弧等 [7]在开展安徽泾县毛红椿群
落调查时注意到毛红椿的更新情况, 在 3 个群丛的
48 m2样方内,计有毛红椿幼苗 17 株,此外还有少量
的紫楠、青冈栎和天竺桂幼苗,与毛红椿乔木层的组
成情况基本相似, 从而认为林下毛红椿更新情况良
好;萧运峰 [4]经过调查认为,毛红椿是依靠根萌蘖进
行更新的,这也是毛红椿呈斑块状分布的原因之一;
黄红兰[25]研究了毛红椿天然林种子雨、种子库与天然
更新的关系,认为鸟类取食压力是毛红椿种子损耗的
34
第 5期
首要因子;种子腐烂使种子库的种子活力保存面临巨
大压力;生境或萌发限制可能是影响其幼苗数量的重
要因素。 种子存留量低、萌发数量低导致毛红椿天然
种群依靠种子的实生更新能力低下。 毛红椿萌芽更
新能力较强,根蘖萌发的幼苗似乎不受密林或庇阴地
阴暗环境的影响,这与张露等[33]研究认为在较弱光环
境下毛红椿幼苗增大其叶面积、提高叶绿素含量适应
荫蔽的生态生存策略相一致。
2.5 群落结构特点
毛红椿天然林分布区物种丰富、结构较复杂。 郭
新弧等[7]调查了安徽泾县的毛红椿天然群落,其群落
组成可大致分为毛红椿—槭木—淡竹叶群丛、 毛红
椿—南天竹—安徽羽叶根春群丛和毛红椿—尖叶山
茶—过路黄+山芹菜群丛等 3 种类型;黄红兰 [25]研究
了九连山自然保护区毛红椿天然群落植物组成,结果
显示毛红椿群落以常绿树种占大部分, 具有亚热带、
中亚热带地带性植物的特征, 许多为珍贵用材树种,
如闽楠、南酸枣、华南樟、栲树、青冈等,但群落的科属
组成较为分散;刘军等 [34]分析了毛红椿空间遗传结
构,认为云南师宗和宾川天然居群的空间遗传结构不
明显, 江西宜丰天然居群存在一定空间遗传结构特
性;付方林等[35]研究了江西九连山毛红椿天然群落的
物种空间联结性,结果表明,毛红椿群落多物种总体
关联性为显著的正相关,但毛红椿的生长与其他乔木
层树种间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由此可见,尽管毛红
椿天然群落物种丰富,乔木树种多,但其生长与其他
乔木树种间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这为我们营造毛红
椿混交林提供了参考。
3 良种选育
我国毛红椿良种选育开展较晚。 刘军[6]首次分析
了毛红椿表型性状变异,包括花期、果期、叶片、果实、
种子、苗期性状,揭示其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较低的状况,子代间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具有选育
潜力,为开展优良家系和个体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年刘军等[36]将江西宜丰毛红椿引种到浙江富阳,苗
期试验表明其优树子代间及其半同胞家系间均具选
育潜力,以苗高、地径为主要生长性状,选出 8个苗期
生长较好的家系。 为了系统研究毛红椿苗期地理种
源变异规律,刘军等 [37-39]对分布区内 13 个种源和来
自 3 个省 58个家系的苗高、 地径等生长性状进行分
析,结果显示,毛红椿苗期和幼林阶段生长性状在种
源和家系水平上主要受中等以上水平的控制,优良种
源和家系选择的潜力很大,分别以苗高、苗高和地径
为标准对毛红椿优良种源、家系进行初选,选出了一
批优良种源和家系;陶丹等[40]对江西省境内的 3 个毛
红椿种源及 15 个家系的 1 年生苗期生长研究表明,
苗高和地径在毛红椿各种源间、 家系间都存在着极
显著的差异,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种源苗高和地径生
长均显著高于马头山自然保护区种源和九连山自然
保护区种源, 其生长表现与其产地的经纬度呈现明
显的相关性, 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种源可初步视为
优良种源, 通过 Duncan 新复极差测验初步筛选出 6
个优良家系。 上述良种选育研究初步揭示了毛红椿
在种源、家系水平具有较高的良种选育潜质,为今后
进一步开展良种选育工作打下了基础。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开展遗传学研究,在微观层面
探究物种间及内部的遗传特性,是林木良种选育的一
个重要方向。 刘军等[41-43]研究了江西宜丰、云南师宗
和宾川等地毛红椿天然居群的空间遗传结构, 了解
该物种的进化历程和濒危机制; 用 SSR 分子标记手
段揭示其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的状况;以
江西宜丰种源为材料,成功提取了基因组 DNA,建立
了重复性好、稳定性好的 SSR反应体系。
4 繁殖技术和育苗
毛红椿为混合生根型树种,主要用种子繁殖[44-46],
也可扦插繁殖[46-48]。采种母树选择 20~30 年生的健壮
母树,待蒴果由绿色变为棕红色且又未开裂时及时采
摘,脱粒去杂后干藏,种子细小,每千克多达 26 万粒。
对于毛红椿开花、结实和发芽特性,不少学者进行了
深入研究。 黄红兰等[25]研究了毛红椿的开花、结实特
点, 认为开花位置是影响毛红椿结实格局的主要因
素,蒴果常集中在主花轴的中上部,垂直分布以树冠
中、上层为主,水平分布东、南向居多。 张丽等[49-50]研
究认为,以适当的低温贮藏种子有利于提高发芽率,
浸种可以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 加快种子的发
芽,萌发最佳温度是 25 ℃~27 ℃;吸湿—回干处理能
显著影响不同种源毛红椿种子活力,提高毛红椿的种
子发芽率[51]。
种子育苗技术已相当成熟,有大量论文进行过报
道,在一些地方已有了技术规程,这里不再赘述;无性
繁殖方面有扦插繁殖的个别报道,由于枝插成活率不
高、根插受种根数量限制,扦插育苗尚处于试验摸索
阶段。
张纪卯 [52]、张汝忠等 [45]、周诚等 [53]分别研究了毛
红椿苗期生长规律。 张纪卯、周诚等将苗木生长期划
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生长盛期和生长后期 4 个阶
段,认为苗高速生期在 7~9 月,用 Logistic 曲线方程
对毛红椿苗木高生长过程进行模拟,可靠性高,可用
甘文峰等:珍贵用材树种毛红椿研究进展综述 35
江 西 林 业 科 技 第 42卷
该模型估算 1 年生毛红椿播种苗在不同生长时期的
高生长量。 张汝忠等建议生产上在出苗期和生长初
期,适量施复合肥;在生长盛期以施尿素为主;生长后
期适量施磷、钾肥;播种量在 15 kg/hm2左右,留床密
度以 30~33株/m2为宜。
5 人工林培育
我国毛红椿人工林培育自 1977年开始[4],目前报道
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造林后的早期生长阶段 [54-56]。
毛红椿造林地选择以阴坡、半阴坡、溪沟两侧、山谷、
坡麓,土壤深厚、疏松、肥沃、潮湿而又排水良好之处
为好,整地以穴垦为主,密度视造林目的而定,一般在
1 500~3 000株/hm2之间。 苗木移栽时应注意裸根苗
根系的保护,胡松竹等 [57]分析认为起苗后的苗木保
护,尤其是根系的保护,对于维持毛红椿苗木活力、提
高造林成活率意义重大。 很多学者都报道了毛红椿
人工林培育成功的技术要点和早期速生的特性。 邹
高顺[23]、戴慈荣等[46]的研究均表明了毛红椿早期的速
生性,4 年生的胸径生长即可进入起测径阶,10 年生
的人工纯林蓄积量达 120~150 m3/hm2,年平均蓄积生
长量 12~15 m3/hm2·a,其生长速度高于一般人工培育
的乡土常绿阔叶树种。 林秀明等[55]从保存率、生长量
和干形等指标,综合评价了 6 种珍贵阔叶树种的早期
生长表现,认为毛红椿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树种。 据报
道 [2],截干造林的造林效果比未截干的好,能提高造
林成活率,还可保持主干通直,提高高生长。 尽管毛
红椿的人工种植历史不长,积累的资料不多,但定向
培育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胡月多[58]于 1986 年通
过广泛调查选择,多点重复育苗、造林试验,筛选出毛
红椿等树种为速生优质材用树种进行开发利用;柳新
红等[59]将毛红椿列为浙西南首批推广的速生工业原
料林树种;王伟友[60]、吴林森 [61]分别在短周期工业原
料林树种筛选研究中, 均将毛红椿列为当选树种。
2008 年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在 “速生丰产
用材林良种选育与应用示范”的研究报告中,提出毛
红椿等 6 个主要阔叶速生用材树种丰产栽培模式,初
步制定出其营造林技术规程。
天然林中未见大面积毛红椿纯林,且群落调查发
现毛红椿群落树种组成丰富、结构复杂,可初步推断
毛红椿更适应与其他树种混交生长。 为此不少学者
开展了毛红椿混交造林试验,初步掌握了毛红椿混交
林营造经验。 毛红椿是速生树种,与它混交的树种需
适应造林地立地环境[62]。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开展
了针叶林下毛红椿直播造林试验,取得了一定经验[63];花
焜福[64]、官九红[65]分别开展了杉木毛红椿混交造林对
比试验,均发现杉木毛红椿混交造林是一种较好的混
交组合,提出了不同的混交造林模式,而且混交造林
后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N和 P的水平;詹碧
芳[66-67]研究发现,杉木与毛红椿按 8∶1 比例插花混交
能促进杉木高径生长,且结构合理;范建华 [67]研究表
明,马尾松与毛红椿按 4∶1 混交为佳,混交林中马尾
松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总蓄积量均高于马尾松纯
林,且能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柴雄等[54]研究
了不同密度对毛红椿早期生长的影响, 提出了培育
中、大径材的初植密度。 关于毛红椿人工林施肥技术
也有少量研究报道,多属于幼林阶段的研究成果 [69]。
6 展望
我国毛红椿研究时间不长,但已取得了明显的进
步,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目前毛红
椿研究尚显薄弱的方面有:遗传学研究刚刚起步;良
种选育规模还较小,树龄尚处于苗期和幼林阶段,选
育的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无性繁殖技术有待突破;
人工林培育效果要继续观察研究,特别是混交林(包
括与阔叶树混交)营造技术要深入研究。 为此,今后
研究的重点:1)结合遗传学研究,加大良种选育研究
力度,扩大选育规模,增加时间积累,提高选育效率;
2)通过扩大毛红椿人工林面积来加强物种保护工作。
除了就地保护之外,增加人工林面积是最有效的树种
保护策略,因此深入研究毛红椿人工林营造技术,特
别是立地研究和混交方式的研究;3)加强毛红椿人工
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做到有明确培育目标的营造各
类毛红椿人工林。
参考文献:
[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J].植物杂志, 1999
(5):4-11.
[2] 江西省林学会.主要阔叶用材林培育技术[M].南昌:江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5:59-63.
[3] 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第 1 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142-669.
[4] 萧运峰 .安徽省毛红楝子的调查报告[J].植物生态学报,
1983,7(2):152-157.
[5] 钱崇澎,陈焕铺 .中国植物志[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8:
36-37.
[6] 刘军.毛红椿天然居群遗传结构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
学研究院,2007.
[7] 郭新弧,周树德,陈仁钧,等 .安徽泾县毛红椿林的群落调
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2):63-71.
[8] 江西省上饶地区林科所.优良速生珍贵树种(续集)[M].南
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245-255.
[9] 宋会兴,周莉,苏智先 .四川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J].
资源与保护资源科学,2002(5):54-58.
[10] 易思荣,黄娅.重庆市珍稀濒危植物适生环境及濒危原因
36
第 5期
(下转第 53 页)
初探[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5):705-714.
[11] 陈碎亮.浙江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研究[J].安徽
农业科学,2005,33(7):1207-1208.
[12] 王发国,叶华谷,叶育石 .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地理分布
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12(l):21-28.
[13] 孙超,张勇民,朱立 .贵州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与可持续开
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4):68-70.
[14] 何飞,郑庆衍,刘克旺 .江西宜丰县官山穗花杉群落特征
初步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1(3):74-77.
[15] 苏小青,郑世群.福建省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及
其价值[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2):79-80.
[16] 邓晰朝 .广西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J]. 河池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2(4):45-50.
[17] 方元平,刘胜祥.湖北星斗山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
生植物调查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5,34(3):45-52.
[18] 陈昌笃,李迪华.湖南省武陵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
完整性[J].生态学报,2003,23(11):2414-2423.
[19] 赵体超,杨时民.云南大理苍山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保
护对策的初步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1(4):47-51.
[20] 楼炉焕,金水虎.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
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5):33-39.
[21] 张光富 .安徽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J]. 安徽师范大学
学报,2000,23(1): 36-39.
[22] 黄红兰,梁跃龙,张露 .毛红椿资源保护和培育的研究现
状和对策[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1):10-14.
[23] 邹高顺.珍贵速生树种红椿与毛红椿引种栽培研究[J].福
建林学院学报,1994,14(3):271-276.
[24] 宗世贤,陶金川,杨志斌,等.毛红椿的生态地理分布及其
南京引种的初步观察[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88,12(3):222-231.
[25] 黄红兰. 九连山自然保护区毛红椿天然种群生态学特征
[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26] 陈嵘 .中国树木分类学[M].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37:
557.
[27] 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上册)[M].北京 :
农业出版社,1977:613-615.
[28] 孔超.毛红椿家系对土壤 N、P 水平的遗传响应[D].北京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29] 王树凤,陈益泰,徐爱春 .盐胁迫对 2 种珍贵速生树种种
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
16(1):49-52.
[30] 叶桂艳.12 种优良用材树种幼林期在不同立地上的适应
性[J].林业科学研究,1990,3(1):86-89.
[31] 赵坤,吴际友,陈瑞,等.毛红椿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
[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5):87-91.
[32] 吴际友,程瑞,王旭军,等.毛红椿光合速率及生理生态因
子的日变化规律[J].湖南林业科技,2011,38(2):5-8.
[33] 张露,郭联华,杜天真,等.遮荫和土壤水分对毛红椿幼苗
光合特性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30(5): 63-37.
[34] 刘军,陈益泰,罗阳富,等.毛红椿天然林群落结构特征研
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0,23(1):93-97.
[35] 付方林,张露,杨清培,等.毛红椿天然林优势种群的种间
联结性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6):982-987.
[36] 刘军,陈益泰,何贵平,等.毛红椿优树子代苗期性状遗传
变异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0(1):62-67.
[37] 刘军,张海燕,姜景民,等.毛红椿种实和苗期生长性状地
理种源变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
(3):55-59.
[38] 刘军,陈益泰,姜景民,等.毛红椿优树自由授粉子代幼林
生长表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0,27(6):956-960.
[39] 刘军,陈益泰,姜景民,等.毛红椿优树自由授粉子代生长
性状的早期测定[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4):36-38.
[40] 陶丹,武来成,张露,等.毛红椿不同种源及家系间苗期生
长变异性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26(4):9-13.
[41] 刘军,陈益泰,孙宗修,等.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毛红
椿天然居群的空间遗传结构[J].林业科学,2008,44(6):
45-52.
[42] 刘军,陈益泰,姜景民,等.毛红椿群体遗传结构的 SSR 分
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9,22(1):37-41.
[43] 刘军,孙宗修,陈益泰,等 .珍稀濒危树种毛红椿微卫星
DNA 分离及 SSR 反应体系优化[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26(12): 50-55.
[44] 沈伟兴,吴道圣.毛红椿种子育苗[J].林业实用技术,2006
(4):24.
[45] 张茹忠,彭佳龙,王坚娅,等.毛红椿播种育苗技术及苗期
生长规律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7,27(4):51-53.
[46] 戴慈荣,郑卫华,乔卫阳,等 .毛红椿育苗和造林技术[J].
华东森林经理,2010,24(1):25-27.
[47] 张纪卯,康木水,连书钗.毛红椿扦插育苗试验[J].西南林
学院学报,2008,28(6):57-60,64.
[48] 刘郁林,黄红兰,张露.毛红椿根插育苗技术[J].林业实用
技术,2012(2):29.
[49] 张丽,张露 .毛红椿种子萌发影响因素初探[J].林业科技
开发,2011,25(6): 54-56.
[50] 张丽,张露,胡松竹 .贮藏方法对毛红椿种子发芽能力的
影响[J].林业实用技术,2007,21(4):57-59.
[51] 张丽,张露,吕立军 .吸湿—回干处理对毛红椿种子发芽
的影响[J].林业科技开发,2008,22(1):84-86.
[52] 张纪卯. 毛红椿 1 年生播种苗各器官生长量生物量变化
规律[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31(1):11-16.
[53] 周诚,廖海红,王丽艳,等.毛红椿播种苗苗期生长规律分
析[J].林业科技开发,2013,27(1):18-21.
[54] 柴雄,毛玉明.造林密度对毛红椿等阔叶用材树种早期生
长的影响[J].浙江林业科技,2009,29(6):17-21.
[55] 林秀明,郭秀丽,叶振英,等. 6 种珍贵阔叶树种在松阳的
早期生长评价[J].浙江林业科技,2011,31(4): 57-60.
[56] 戴其生,张梅林,徐玉伟.红楝子人工造林试验初报[J].林
业科技开发,1997(4):40-41.
[57] 胡松竹,张露,杜天真,等.晾晒对毛红
甘文峰等:珍贵用材树种毛红椿研究进展综述 37
第 5期
准站和流动站参数设置正确。
4 讨论
RTK 技术是测量领域又一次技术革命, 具备高
精度、高效率、多功能、远距离、全天候、应用广等优
点,特别是各测点之间无需通视,极大降低了野外测
量劳动强度,综合效率高。 随着我国 CORS 系统网络
的不断完善以及 GPRS (CDMA)、3G、4G 等移动通讯
技术的迅猛发展,RTK 技术必将更加完善,用户无需
架设基准站,真正实现单机作业,在林业调查测绘中
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徐钊,温小荣,佘光辉.应用于城市森林监测的 WorldView-
1 与 GeoEye-1 融合效果评价研究[J].森林工程,2012,28
(3):1-5,17.
[2] 李俊超,段生员. 林地面积的勘测技术及误差分析[J]. 江
西林业科技,2012(4):33-36.
[3] 黄春龙,温胜春. 基于 GPS、GIS、ACCESS 数据库的森林蓄
积量抽样调查方法探讨[J].江西林业科技,2012(5):40-43.
[4] 李超,罗传文. 基于 ArcGIS Engine 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
设计与实现[J]. 森林工程,2013,29(1):15-20,25.
[5] CH/T 2009-2010.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
规范 [S].
(上接第 49 页)
[3] 赵西哲 . 湘中南地区主要用材林森林抚育综合效益研究
[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4] 徐庆祥,卫星,王庆成,等 .抚育间伐对兴安落叶松天然林
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森林工程,2013,29(3):6-
9.
[5] 但德忠 .重点公益林中幼林抚育技术研究[J].现代林业科
技,2012(10):193,203.
[6] 陈彩香,王卫祖.浅析当前中幼林抚育中的问题及对策[J].
浙江林业科技,2002,22(1):53-55.
[7] 顾凤岐, 王艳. 基于红松胸径与树高相关模型的研究[J].
森林工程,2013,29(4):39-41.
[8] 尤建林,陈献志,王宝党,等.中幼林抚育成效浅析[J].江苏
林业科技,2012,39(1):45-47.
[9] 夏东华,方伟,张学祥.杉木中幼林抚育间伐经济效益分析
[J].安徽林业科技,2001(1):20-21.
[10] 张开悦 .杉木中幼林抚育间伐试验调查分析[J].科技信
息,2011(7):793-794.
[11] 吴耀先,谭学仁,宋德利等 .辽宁红松、樟子松、落叶松人
工林中幼林抚育间伐效益分析[J].辽宁林业科技,1997
(5):28-32.
[12] 孙玉贵 .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效果及其对策
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2.
[13] 温作民.略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有效使用[J].林业
经济,2001(11):16-18.
[14] 白星雯,马燕娥,杨晓玲,等. 森林资源数据库更新中采用
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基于吉林省和龙市林业局资源数
据更新[J]. 森林工程,2013,29(3):29-32+38
[15] 肖永华,黄春龙,李吉生,等.宁都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
目实施成效[J].江西林业科技,2011(S1):22-23.
[16] 国家林业局华东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江西省林业厅.第八
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江西省森林资源清查成果 [R].南
昌,2011.
[17] 南昌樊冬温,杨雪峰,李应珍,等.大兴安岭林区森林抚育
工程系统输入特性的研究 [J]. 森林工程,2013,29(5):
44-48.
[18] 孟先宇.测树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19]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 :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20] 林华忠 .采伐方式对马尾松林下植被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J].防护林科技,2004(1):8-9.
(上接第 37 页)
椿苗木活力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6(5):
666-669.
[58] 胡月多 .浙江樟、毛红椿等 14 个乡土树种的发掘利用及
其造林技术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89,9(4):11-17,43.
[59] 柳新红,王章荣.浙西南速生工业原料林阔叶树种评价与
选择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4): 497-513.
[60] 王伟友.短周期玩具原料林树种选择与应用[D].临安 :浙
江农林大学,2012.
[61] 吴林森.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培育技术研究[D].临安 :浙
江农林大学,2010.
[62] 周秀琴,为民,吴道圣 .毛红椿造林技术[J].林业实用技
术,2008(11):14-15.
[63] 汪传佳,张科,余启国,等.浙江省针叶林下阔叶树直播造
林试验[J].浙江林业科技,2007,27(5):60-63.
[64] 花焜福.杉木毛红椿混交林生长效应研究[J].福建农业科
技,2006(4):75-77.
[65] 官九红 .福建光泽杉木毛红椿混交林生长状况与土壤性
质[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8):86-89.
[66] 詹碧芳. 杉木与毛红椿混交林胸径和树高生长规律研究
[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155-156,199.
[67] 詹碧芳.杉木毛红椿混交林生物量结构研究[J].江西林业
科技,2013(3):1-4,20.
[68] 范建华 .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生长效果和土壤肥力研究
[J].防护林科技,2007,78(3):21-23.
[69] 黄红兰,廖忠明,张露.毛红椿施肥技术研究进展[J].福建
林业科技,2011,38(3):183-186.
饶高平等:RTK测量系统在古树名木保护中的应用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