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重阳木白带黑斑蛾的发生与防治



全 文 :ANHUILINYE ANHUILINYE
安徽林业 2006·5
杨树腐烂病,危害各种杨树,以及旱柳、榆等,表现为干腐
和枯梢。
一、症状 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树干分叉处。
初期为暗褐色水肿状斑,皮层腐烂变软,后失水干缩下陷,有
时龟裂。当病斑绕树干一周时,病斑以上部分死亡。皮层腐烂
后,纤维分离易剥离,木质部边材亦变色。病斑上生出的小黑
点,为病原的分生孢子器。潮湿或雨后,自小黑点内挤出黄色
或橙黄色胶质丝状物或堆状物,为病原的分生孢子角。在前一
年死枝病部的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子囊壳。杨树苗期腐烂病主
要为干腐型。
枯梢型是小枝发病,迅速枯死,无明显溃疡症状。
二、病原 真菌,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污黑腐皮壳
菌,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金黄壳囊孢菌。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子囊壳、分生孢子器、菌丝体在寄主
病部越冬。分生孢子器4~6月产生最多。分生孢子角5月中旬
大量产生,雨后或潮湿天气更多。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
自伤口或死组织侵入。该病只侵害生长衰弱的树木。
杨树苗期腐烂病的发生与品种、育苗密度、土壤肥力、施肥
种类、天气、地势高低等有密切关系。中林46、中林2001等较
抗病,Ⅰ-69、Ⅰ-72等抗病较差;育苗密度大的发病较重,密度
小的发病较轻;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比较肥沃的育苗地发病较
轻,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的育苗地发病较重;氮肥施
用量大的育苗地发病较重,氮、磷、钾均衡施肥的育苗地发病
较轻;阴雨天气多、降水量大的年份发病较重,
阴雨天气少、降水量小的年份发病较轻;地势
高不积水的育苗地发病较轻,地势洼易积水
的育苗地发病较重。近几年杨树苗期腐烂病
发生较为普遍。
四、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抗寒品种用于育苗;
2.选择粗壮无病害的当年生种条用于扦
插,扦插前可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锌、
福美胂100~150倍液浸泡杀菌;
3.控制育苗密度在每亩4000株以下,以
改善苗床通风透光条件;
4.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每亩年均
施用有机肥不应少于4000kg;
5.实行氮、磷、钾配方施肥,氮肥每亩年均
施用量纯氮应控制在50kg左右,防止晚秋旺
长,保证苗木充分木质化,提高苗木抗寒性;
6.深沟沥水、及时排涝;
7.4~6月份喷施百菌清、代森锰锌等杀菌
剂600~800倍液3~4次,杀灭病菌;6~8月份雨
后及时喷洒1∶1∶200的波尔多液进行保护;
8.及时抹芽、摘除副稍,减少伤口,防止浸
染;
9.及时清除病苗,铲除病原。 ■
重阳木,为大戟科重阳木属
落叶乔木,生长高大,枝叶茂密,
树姿优美,城镇绿化多见孤植大
树或小片成群栽植。重阳木深根
性,抗风力极强,又是生长快的阳
性树种之一,有些地方用以作防
护林或用材林,效果很好。
2005年,祁门县对赤岭口公
路两旁重阳木进行病虫害调查,
发现重阳木白带黑斑蛾幼虫危害
严重,有的整株树叶被吃光,严重
影响树木生长和环境美化;白带
黑斑蛾幼虫掉到行人身上,会引
起皮肤红肿发痒,直接影响人们
的生活、生产。由于积极开展防
治、保护,已取得了初步效果。
一、虫源及分布 白带黑斑
蛾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西、
浙江、台湾等地。据调查,祁门县
赤岭口受害树虫株率达100%,单
株平均200多只,最高达500多
只。由于该虫产卵量多,孵化率
高,幼虫食量很大,且取食习惯于
叶片,只留叶柄,危害十分严重。
二、形态特征 雌蛾体长27
mm,翅展67mm,雄蛾体长24mm,翅展62mm,全体密被
灰褐色细毛,翅上有一条白色宽带;成虫头红色;卵呈圆形,
直径2mm,表面粘附白色胶状物;初龄幼虫头体均黑灰色,
随龄期增大,头变成淡红色,全身有灰褐毛,身体成节凹状,
老熟时蛹长22~25mm,较硬,灰褐色。
三、生活习性 在祁门县重阳木白带黑斑蛾一年 4
代,1代幼虫在6月中下旬为食害盛期,2代幼虫在8月上
旬为食害期,3代幼虫在9月上旬为食害期。幼虫盛发期,
能在3~4天内把全部树叶吃光,仅剩余叶柄。4代幼虫在10
月中旬为食害期,在11月下旬越冬。
四、危害性状 幼虫吃光树叶,致使重阳木不能进行光
合作用,树体的养分会很快耗尽,导致嫩枝枯萎、生长衰弱,
树干品质下降。同时,经虫害后的叶柄伤口不易愈合,遇上
阴雨天后会诱发伤口感染,发生病害导致树体染病死亡。
五、防治方法
1.幼虫期,用杀虫菊脂、阿维菌素 700~1000倍液喷
雾,或用柴油20倍液喷烟防治。
2.及时清扫落叶,集中烧毁,消灭虫茧。
3.成虫栖息于树干之际及幼虫由树干爬下时,因行动
迟钝,均可直接捕杀。
4.夏季、秋季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设灯光诱杀成虫。11
月中旬在树干离地1.3m以下刷石灰水,防止成虫爬下树
干越冬。 ■

















县成















县王



责编:姚家宁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