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南丰蜜橘果实黑点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



全 文 :2010年 第27卷 第2期浙 江 柑 橘
南丰蜜橘果实黑点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
曾炳隆1 曾知富1 朱晓云1 彭明强1 李跃进2 吴德志3 蔡柏龄2
(1.江西省抚州市南丰柑橘研究所 344500; 2.南丰县蜜橘产业局;
3.南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收稿日期:2009-03-19
柑橘果实黑点病系柑橘树脂病在柑橘
果实上的一种症状,南丰俗称“蝇俚屎”。自
2000年以来,在抚州市各蜜橘产区呈迅速蔓
延之势,为害极重。调查统计,目前受害蜜
橘面积超过 3.0×104hm2,受害果实超过
22.5×104t,橘农因而减少收入超过4500万
元人民币。据调查,江西新余及全国其它柑
橘主产区如浙江、湖南等,黑点病也较普遍
而且偏重发生。它是在果皮表面散生一个
个黑褐色硬质小粒点,酷似苍蝇存留在物体
表面的粪便,所以南丰橘农形象地称之为
“蝇俚屎”,在果实转色前用放大镜观察清晰
可见,转色后则肉眼就可轻易识别,非常显
眼,严重地影响了南丰蜜橘外观品质。笔者
通过五年多的反复调查,推理分析和田间对
比试验,发现该病感病快,果实感病时期长,
几乎从谢花后到果实转色前将近6个月时间
里果实均可感染并出现症状。现将调查研
究结果总结如下。
1 症状特点
1.1 症状 病菌侵染生长发育中的果实10~
15d后,便在果面上产生一个个黄褐色或黑
褐色硬胶质小粒点,散生或密集成片,使果
面粗糙。果顶脐部周围为害最重。果实发
育初期产生的病斑能随着果实膨大而扩展
并呈红褐色斑块,因而即使病斑密度不大,
也会影响果品的商品价值。
1.2 田间发病特点 该病多为整园连片发
病,极少单株或个别果发病;冻伤树、衰老树
发病重,未冻伤树、健壮树发病轻;枯枝严重
的橘园,当年发病重,反之则轻;附近周边橘
园发病重,则该橘园发病重,反之则轻;湿度
大的橘园发病重,反之则轻;垂直光线照射
到的果实,特别是树冠外围果实发病严重,
而下层果、受枝、叶遮盖的果和内膛果则发
病轻(与病菌孢子垂直散落有关);果皮厚、
果面粗糙的果实发病重,而果皮薄、果面光
亮的果实发病轻;果实阳面症状重,果实阴
面症状轻。
2 发病规律
该病原菌为 (Fawcett)
Wolf,属于子囊菌亚门。菌丝生长最适温度
为20℃左右,在10℃以下、35℃以上则生长
缓慢。
2.1 侵染循环 病菌由枯枝上面形成的菌丝
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内越冬,次年春气
候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菌丝体在病部继续
扩大为害和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多
雨湿度大时,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纷纷从分
生孢子器孔口和子囊壳内大量涌出,借风、
雨、昆虫等媒介传播,这也是该病蔓延迅速
的根本原因。若伴随着降雨和刮大风,则邻
近植株的枯枝和地面枯枝上的病菌孢子被
吹散而随风远距离传播。因此,降雨或露水
··24
2010年 第27卷 第2期 浙 江 柑 橘
重是重要的发病条件。
当病菌孢子落在幼果上,遇到适当的水
分即能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入幼果表面组
织。由于生长中的果实表皮组织有较强的
活力,能够产生保卫反应,阻止病菌的继续
深入;再则病菌对表皮细胞内贮存的油质敏
感,菌丝体常为油质所抑制或杀死,无法作
进一步扩展,因而长成许多胶质硬点,形成
所谓的黑点症状。该病潜育期约10~15d,
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全年都可产生孢子,进行
重复侵染。病斑内的菌丝虽然可在病斑内
生存一段时间,因该部位不形成分生孢子器
和子囊壳,所以不会成为侵染来源。概括
讲,南丰蜜橘果实黑点病是经过下述的几个
阶段而发展的:带菌枝条(枯枝)→产生分生
孢子和子囊孢子→孢子飞散、传播、附着在
果实上→发芽、侵入、寄生→菌丝体被抑制
或杀死→出现症状→病斑扩大→黑点病果。
2.2 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
2.2.1 冻害。低温引起的冻害是导致该病
流行的主要诱因,橘树受冻后,枝干形成大
量伤口,树势衰弱,为病菌侵入创造了条件,
为来年病害发生积累了大量的病原基数,
1990年代的两次冻害是导致南丰县目前黑
点病在果实上大面积蔓延的主导因素。
2.2.2 温湿度。经过多年观察,此病发生
需适温高湿,雨日雨量是决定该病发生轻重
的重要因子。春末夏初,温度适宜,又正值
多雨季节,雨水充沛,相对湿度大,就会形成
发病高峰。南丰县2006年5月下旬、6月上
旬平均气温为 22.1℃、21.8℃,降雨量为
102.7mm、220.2mm,因而出现了发病高峰期,
病果分别比5月中旬上升4.5倍、15倍,2007
年6月中旬降雨量为105mm,7月初病果率比
6月中旬增长1.5倍。7~8月份高温干旱,
病情发展缓慢。2007年9月病情依然加重,
与9月上、中旬两次台风带来的降雨有直接
的关系。
2.2.3 栽培管理。栽培管理不善,造成树
势衰弱;不重视清园和清理枯枝落叶;不重
视深翻扩穴改土或肥料不足,偏施氮肥导致
地力衰退,树体营养失衡抗逆性差等等,均
可加重该病的发生,据调查,树势强壮,管理
水平较高的橘园病果率为20%~30%,而树势
弱,管理水平低下的橘园病果率在 95%~
100%。
2.2.4 果实发育期。谢花坐果后至幼果
期,果皮组织幼嫩,易受侵染感病,随着果实
增大,其抗病性增加,膨大后期特别是转色
后基本不感染黑点病。
3 综合防治技术
柑橘黑点病是一种较难防治的病害,在
生产中应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并举的
综合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技术
3.1.1 坚持清园,减少病原基数。在早春
萌芽前要彻底剪除病枝、枯枝、徒长枝,扫除
园中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同时喷布1~
1.2波美度石硫合剂,以减少病原菌基数。
3.1.2 合理施肥,增强树势。特别要提高
有机肥的使用比例。成年结果树有机肥年
施用量不低于10斤/株(菜枯用量),要重视
采果肥的施用,防止因采果后树体营养水分
等失衡引起落叶。
3.1.3 做好防寒防冻工作。冬季气温下降
前进行培土、束草等,冻前应灌足水以防冻
伤。
3.1.4 清沟排水,做到雨停不积水 ,以降
低橘园空气湿度。
3.2 化学防治
3.2.1 喷药时期。上年发病较重的橘园或
衰弱橘园,应在谢花2/3~3/4时结合防治疮
痂病喷第一次药;一般橘园在谢花后10~
15d开始喷药,以后每隔15~20d喷药一次,
··25
2010年 第27卷 第2期浙 江 柑 橘
柑橘果实黑点病防治适期及用药方法研究
黄茜斌1 梁克宏1 黄振东2
( 1.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林特局果树技术推广总站318020;2.浙江省柑橘研究所)
收稿日期:2010-02-02
柑橘黑点病( )是柑橘树
脂病的一种症状表现。树脂病为害主干时
表现症状为流胶、干枯;为害叶片、幼果、新
梢时表现为黑点病(砂皮病);为害成熟果实
则表现为褐色蒂腐病。近几年来果实黑点
病是柑橘上发生最为严重的病害,尤其在推
广完熟栽培、设施栽培、树势中庸管理等一
系列提高橘果内在品质的技术措施后,造成
柑橘树势趋弱,直接导致一些弱寄生性病害
如黑点病、黑斑病、炭疽病的为害程度不断
加重,特别是柑橘果实黑点病的发生面广、
发生程度严重,已经上升为柑橘的主要病
害,用传统方法防治柑橘果实黑点病目前已
收效甚微。为此在2007~2009年对该病进
行了小区试验、大区示范和多种杀菌剂的田
间药效筛选等系列研究,形成柑橘果实黑点
病防治技术如下。
1 柑橘果黑点病的防治适期
为探索柑橘果实黑点病的防治适期,在
2008年针对柑橘幼果的不同生育期选择多
种农药进行小区试验,比较“幼果期”喷药和
“幼果期+膨大后期”喷药之间的差别,具体
数据见表1。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农药品种
对柑橘黑点病的防效差异极其显著,其中以
大生、必得利等代森锰锌类农药效果最好,
防效达到 96%以上;可杀得次之,防效为
49.25%;多菌灵悬浮剂防效只有30.92%。而
相同的农药品种在“幼果期”防控与“幼果
期+膨大后期”二时段防控的防治效果基本
相同,即膨大后期(9月)的两次喷药防治对
柑橘黑点病的最终防效(11月上旬调查)没
有影响,因此认为黄岩橘区柑橘果实黑点病
的感病时期即防治适期是5月上旬的谢花期
到7月下旬的果实膨大初期。
为了进一步明确防治适期,减少喷药次
数,2009年开展了不同喷药次数和喷药间隔
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在间隔20d喷药的
情况下,太盛 600 倍液防治 5 次的防效
(97.33%)明显优于防治4次(87.28%;表2)和
3次(83.02%)的处理;而太盛600倍液间隔
20d连喷3次的防效(83.02%)又明显优于间
隔15d连喷3次的处理(77.28%);由此认为
黄岩橘区柑橘果实黑点病的防治适期应该
在柑橘谢花后的100d内。
连续3~4次;喷药保护幼果的重点时期在5
月上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以后视降雨情
况,可补喷1~2次。特别提醒,以雨前喷药
为宜。
3.2.2 药剂选择。根据反复试验结果,目
前对黑点病防治效果最佳的药剂是80%络合
态代森锰锌类(如大生、猛杀生、太盛等)
400~600倍液。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