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红豆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



全 文 :对枣头摘心与不摘心 2种处理的嫁接苗 ,
各随机抽测 4 个小区 , 其嫁接成活率及当年结
枣量见表 2 。 枣头摘心作接穗 , 当年嫁接苗平
均株产鲜枣57 9 . 1 5 9 , 而不摘心的接穗嫁接苗
株产鲜枣为 2 81 . 50 9 , 前者是后者的 2 . 06 倍 。
2 造林试验
2
.
1 根夔苗与枣头不摘心作接穗的嫁 接 苗相
比 , 生长和结果均有明显的差异 , 如用灰枣 、
鸡心枣的嫁接苗造林 , 其产量分别比根 羹苗造
林增产3 10 % 和40 % (见表 3 ) 。
2
.
2 枣头摘 白作接穗嫁接苗造林试验
连续 4 年定品种定株观 测 结 果 见表 4 。
2
.
3 枣头摘心作接穗嫁接苗造林 , 株行距工 . 0
m X 2
.
s m
, 每公顷 4 0〕0株 。 全园实 测 , 2年
即达到丰产标 准 (见表 5 ) 。
3 小结
利用归圃根羹苗作砧术 , 摘 心 枣 头 作接
穗 , 培育嫁接苗造林 , 可使幼树早实丰产 。 如
2 年生 自来红嫁接苗 , 新生枣头 3 个 , 侧枝 12
个 , 枣吊 1 1 6个 ,结果 2二三3个 , 吊果比为 l : 1 . 9 ,成
为早实丰产的典型 。
(责任编辑 黎不古深 )
红豆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
廖涵宗 帝 邸道生 张春能
( 福建林学院羊口 教学林场 )
摘要 采用则定植株全部生物量 的 方 法 对 红
豆树人工林的生产 力进行研究 。 用分层切 割法
测定 10 株样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 , 壕沟法
、 测定地下部分根系生物量 ; 用 “ 相 对 变 比 生
长 ” 模型估得 2 3年生红 豆 树 林 分 生 物 量 为
12 1
.
4 8 吨 /公顷 , 其中乔木层为 n 8 . 61 2吨 /公
项 ; 平均净生物量 为 5 . 28 2吨 /公顷 · 年 , 乔木
层为 5 . 15 7吨 /公顷 · 年 ; 乔木层中树干 (包括
树皮 ) 、 枝 、 叶和 根系的生 物量分别 为 59 . 92 3 、
2 5
.
0 2 0

4
.
6 2 3和 2 9 . 0 4 6吨 /公顷 。 林分叶 面积
指数为 5 . 6 8 , 叶的 净同 化 率为 3 03 . 13 士 3 0 . 46
克 /米 , · 年 。 第23 年生时树干 年均净生 产 量与
年间生产量 曲线 尚木相 交 , 该林分仍属生 产性
生态系统 。
关键词 人工林 生态系统 生物量 净生 产
量 红豆树
由林木总干物质产量确定森林生产力的途
径已逐渐替代经典的用材积经济产量表示森林
生产力的水平 。 林木各部分生物量分配的状况
辛 廖涵宗同志现在福建省明溪县林 委 (邮编
3 6 5 2 0 0 ) 工作 。
收稿日期 : 1 9 9 2一 0 2一2 6
及树木个体形态学的可望性有助于我们了解森
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和机制 。 红 豆 树 ( Or m 。 s ia
h o is e i) 是我国珍稀特用树种。 古代 龙 泉 宝剑
鞘和剑柄即是由此树木材制成的 。 萃口教学林
场 60 年代开始成片栽培 , 现已郁闭成林 , 成材
在望 。 为繁衍多树种造林 , 改善纯针叶林的营
林状况 , 现提供红豆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
的研究结果 。
1 自然概况
研究区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东南郊本场小湖
工区 , 北纬 2 ! , “ 1 6产 , 东经 1 1 7 “ 3 7 / ,海拔 3 0 0 m ,
坡向东北 , 土壤为红壤 , 表 层 ( 0~ 2 0 e m ) 土
壤有机质含量2 . 3 4 8 5% , 全氮含量 0 . 07 1 5% ,
水解 氮 8 3 · 7气产p p m , 速效磷 2 · 6乒p p。 , C / N 为
32
.
81
。 该区属亚热带气候 , 年均温 19 . 4 Oc ,降
雨量 1 586 . 4 m m , 常出现秋冬干旱 。 年 蒸发量
1 7 4 9
.
l m m
。 冬季多雾 , 年均相对 湿度 81 % ,
无霜期 3 0 天左右 。
1 9 6 7年在阔叶林皆伐迹地上进行 了水平带
整地 , 带距3 m , 带 中穴距 2 . 5 m , 营造了8 . 8 7
公顷的红豆树纯林 。 造林 3 年后于带间套种杉
木 , 杉木 10 年生时被伐除 , 其胸径为 功 . sc m :
树高8 · a m , 蓄积量 5 6 · 78 m 吕 /公顷 。 根 据 叶镜
中等 ( 19 8 3) 〔” 的杉木生物量估测 ,约为 28 . 86
吨 /公顷 。 1 9 8 8年对该林分调查 , 密 度为 1 1 3
株 /公顷 , 平均树高 12 . 2 m , 平均 胸径 16 . c4 m
(最大 2 c4 m ) , 自然整枝较差 , 枝下 高 5 . 7 m ,
林分蓄积量 i 20 . 80 m 3 /公顷 。 由于林分冬季落
叶 , 林地裸露和经营活动的影 响 , 林 下 植 被
草 本 多 灌 木少 。 草本层有狗脊 、 悬钩子 、 乌
藏 、 淡竹叶、 寒梅和地稳等 , 生物量为 一2 . 48 3
吨 /公顷 ; 灌木层有牛奶子 、 杜茎山、 细 齿 拎
木 、 五月茶 、 鸡血藤等 , 生物量 0 . 393 吨 /公顷 。
红豆树凋落物以落叶为主 , 据 1 9 8 8 年 6 月 调
查 , 现存量为 1 . 4 03 吨 /公顷 。
2 研究方法
在刁、 班典型地段上设置 8 0 m 2 标准 地 ,
常规法每木调查 ,按径级选取 10 株标准木 ,分别
用分层切割法和壕沟法测定地上部分各器官和
地下部分的生物量 。 选 工一 w 级木各 1株按 l m
区分段进行树干解析 , 并测定解析圆盘的容积
密度 , 以加权平均法求得树干标准容积密度 。
标准容积密度 x 树干材积生长量得 林 木 生 产
量 〔 , 」。 采用 “ 相对变比生长 ” ( v a r i a b l e a l zo m e t
r i e r a t e s ) ( B
u a r k , 1 9 8 7 ) 模式拟 合 各 实测
器官生物量 。 其模式为 〔2 ’ :
y 二 a x b e ` ’ ( i )
转换为自然对数式 :
I n y 二 I n 。 + b l n x + e x ( 2 )
式中 : y 为器官生物 量 (千克 ) ; ! 一 D , · H ,
n 为胸径 · ( e m ) ; H 为 树 高 ( m ) ; a 、 b和
“ 均为估测参数 。
根据 ( 2 ) 式 , 用最小二乘法原理 , 经电
算得到估测各器官生物量的估测参数值 (见表
1 )
。 根 据 表 l 的 估 测参数 , 代入 ( l ) 或
( 2 ) 式 ,即可求算标准地内单株立木各器宫生
物量 , 由此换算单位面积生物量 。 “ 样方收获
法 ” 测定下木 、 草本层生物量和凋落物干重 ,
叶面积用标准坐标纸镶嵌法求算 。
3 结果与分析
3
.
1 林分生物量
23 年生红豆树人工林 生 物 量 为 12 1 . 4 8
吨 /公顷 (除去被间伐的杉木 28 . 86 吨 /公顷 ) ,其
一 6 -
裹 1 器官生物且和叶面积的
“ 相对变比生长 ” 模式的估测参数
ùRófnj一QU
上J人二己、户ìn曰一月`工连ù6口J一陀仪了ùnùa日八U.声月引枯匕了、一óō.呀幻附一4O7ù产二比一片`1庄上0二,.ùg一700O乃几丈]一O刁ùqQU旧目一n00
器官
估 测 参 数
树干
0
.
0 1 9 3 0 1
.
0 3 4 4 5
0
.
0 0 0 5 3 ]
.
3 8 5 0 6
一 7 . O E 一 6
一 1 . O E 一 4
0 0 0 2 1} 1
.
3 2 2 8 5
根 0 . 0 0 8 2 6 1 . 0 5 4 6 4
一 1 7 E 一 4
一 8 O E 一 5
呵一创二川
叶面积 0
.
0 0 6 3 5 1
.
2 0 9 3 8 一 1 . 6 E 一 6 { 0 . 9 7 6 9 ! 一 0 . 6 6
注 : 上述参数所配的自变量均为 D峭。
中乔木层 1 18 . 6 12 吨 /公顷 (占盯 . 6 3% ) , 灌木
层0 . 3 9 3吨 /公顷 (占0 . 3 2% ) ,草本层为2 . 4 83
吨 /公顷 (占2 . 05 % ) 。
由于冬季落叶林地裸露 , 翌年春季 l 年生
草本大量滋生 , 而灌木受经营活动影响 , 大部
分为 l 一 2年生 , 这样估测的林分平均净生产
量为 7 . 837 吨 /公顷 · 年 (乔木层 5 . 15 7 吨 /公
顷 · 年 ) 。
红豆树是林分的 主 体 , 其树 干 (包括树
皮 ) 、 枝 、 叶和根系生物 量 分 别 为 5 9 . 9 2 3、
2 5
.
02 0

4
.
6 2 3

2 9
.
0 4 6吨 /公顷 ; 它们分别占
乔木层的 5 0 . 5 2 % 、 2 1 . 0 9 % 、 3 . 9 0 % 和2 4 . 4 9% 。
乔木层单株 生 物 量 为 1 0 6、 5 7士 6 4 . 0 5 k g
(又士 s ) (最 大 26 1 . 7 7 k g ) , 是 2 2 年 生 木
荚红豆树 ( o r m o s i a x y l o e a r P a ) 的 1 . 3 7倍 〔 3 , ,
其树干 、 枝 、 叶和根系的生物 量分别为5 3 . 96
士 3 0 . 5 1 、 2 2 . 3 0士 1 5 . 9 3 、 4 . 14 士 2 . 2 0k g和匕6 . 1 7
士 i 4 . 6 2 k g , 分 别 是 木 英 红 豆 树 的 1 . 3 5 、
1
.
1 5

0
.
63

2
.
2 3倍 。 红豆树还具有叶量少 、 生
物产量大的特点 。以上器官的变动系数 C分别为
56
.
54 %

7 1
.
4 3%

5 3
.
14 % 和 5 5 . 8 6% , 均比
木英红豆树小 (木荚红豆树分 别 为 79 . 24 % 、
1 0 3
.
3 8%

8 8
.
3 8% 和 9 3 . 0 1% ) , 除 因 后 者
密度大 (2 0 7 0株 /公顷 ) 外 , 另一原因是 树木
形态学的可塑性强 。
红豆树侧根发达 、 主根明显 。 侧根数量少
林业科技通讯 1 9 9 2年 第 10 期
树子年间 生产止
· -二 ` · 树于年均 生产挂
, 护 , J 产沪 沪 尸 尹口口一
尸洲 产 , 尹产 产
军4a之令`尺二州长喇舟
( 4 ~ 5 根 ) 而粗壮 , 伞斜伸展 , 根幅长达 5
~ 6 m
, 多分布于 0 . 1 5~ 1 . 2 m (即 A ~ A B 层 )
土层中 , 其周生纤维根数量不多 , 但细长 , 有
、 共生的根瘤菌 ; 大的菌囊直径可 达 cI m , 根皮
浅褐色或米黄色 , 薄而易与木质部分离 。
据实测 , i 株优势木 (胸径 21 . B c m ) 全树
生物量为 1 9 8 . 8 7 o k g , 其中 根 系 为 5 i . 7 7 6 k g
(占2 6 . D 3% ) 。 根 系 中根 桩 、 侧骨干根 、垂
直根 (仅 1 根 )和细须根分别为 1 8 . 0 7 0 、 3 0 . 13 5 、
2
.
5 3 0

1
.
0 4 i k g
, 分 别 是 全 根系的3 4 . 9 0 % 、
5 8
.
2 0%

4
.
8 9%和 2 . 0 1% 。
林 分 中 工一 W 级 木 的 生 物 量 分 别 为
3 0
.
1 9 9

3 7
.
3 1 3

3 6
.
0 0 0

1 5
.
1 0 0吨 /公顷 ,
肖乔木层的比重 分 别 为 25 · 46 % 、 31 · 46 % 、
3 0
.
3 5%和 12 . 73 % 。
3
.
2 乔木层净生产量
23 年生红豆树乔木 层 年 均 净 生 产量 为
5
.
15 7吨丫公顷 · 年 , 其中树干 (包括树皮 ) 、
枝 、 根 和 叶 分 别 是 2 . 6 0 5 、 1 . 0 8 8 、 1 . 2 6 3 、
0
.
20 王吨 /公顷 · 年 , 分别是年均总净生产量的
、 5 0 · 5 1% 、 2 1 · 1 0% 、 2 4 · 4 9% 和 3 . 9 0% 。
第2 3年生树干年间净生产量为 7 . 4 51 吨 /公
顷 · 年 (生物量相对生长 率 为 12 . 43 % ) 。 若
以 “ 相对生长 ” 方程估测乔木层的年间净生产
量 , 则为 18 . 7 97 吨 /公顷 · 年 , 再加上灌木层 、
草本层 ( 2 . 4 83 、 0 . 1 97 吨 /公顷 · 年 ) , 林 分
年间净生产量为 21 . 47 吨 /公顷 · 年 , 接 近 亚
热带潮湿地区的第一性生产量 ( 25 . 50 吨 /公顷
· 年) 。 该林分远未达到 “ 保护性生态系统 ” ,
其生物量也远小于该地区的植物量 ( 36 吨 /公
林 龄 (年 )
图 红豆树乔木层树干年均与年间净生产量
顷 ) 。 由图可见 , 红豆树乔木层树干的年均净
生产量是逐年增加的 , 到 23 年生时 达 到 2 . 6 05
吨 /公顷 · 年 ; 年间净生产量 在 14 、 16 年 生有
一个较高的驻点 , 分 别 为 5 . 076 、 6 . 3 65 吨 /公
顷 · 年 , 可能与杉木伐除后留有较大的空间有
关 , 16 年后有 2年跌落 , 此后又升高 , 到23 年
生时为7 . 45 91吃 /公顷 · 年。 从生物量积累过程
看 , 5年生以前很 小 , , 树 干 生 物 量 在 0 . 48
k g /株 左 右 。 幼 树 积.累干物质少 , 其生长发育
过程中的抗逆性就小 , 采取套种 、 加强管理是
必要的 。 由于年均的和年间的生产量曲线远未
相交 , 未达到数量成熟期 , 该林分正处于 “ 生
产性生态系统 ” ( p r 〔 , d u e t i o n e o o s y s , e。 ) 。
3
.
3 各器宫生物量分配的相对生长分析
在 “ 相对 生 长 ” ( a一l o m e t r i e ) 方 程 y 二
。 x b 中 , 当 b = 1 时 , a 二 y / x ; b > 1时 ,
y /
x
> a
, a 是 y / x 比值下 限 的 渐 近线 ;
表 2 以相对生长方程 y 二 a x “ 分析的器官生物里的分配关系
生 物 量 方程参数及相关系数
{工不丁-
价 { 随 ` 增大 y / ·已值 } 的升降趋势
升降一7根系
根系
根系
根系
2
.
5 9 1 4 1
.
0 5 3 3 0
.
9 8 4 2
0
.
3 2 8 7
.
2 7 4 0 0
.
9 5 2 2
乏 . 5 9 1 4
(争. 3 2 8 7

树千
0
.
12 6 9 t
.
0 4 9 8 0
.
9 8 1 芝{
2
.
2 6 2 5 0
.
9 7 2 5 0

9 8 4
〔j . 1 2 6 9
:已. 2 6 2 5
b < l 时 , y / x < a , a 是 y / x 上限 的 渐近
线。 因为 a 与 b在数学上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
存 。 若 y 与 x 分别表示不同器 官 生 物 量 , 则
a 、 b 就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 。 10 株实测样木
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关系 (见表 2 ) 表明 , 枝
与根生物量比值的下限为0 . 328 7 , 随 着 根 的
生物量的增加 , 枝根比也上升 , 即分配给枝的
生物量相对比根多 ; 叶与根 、 地上部分与根的
比值下限分别为 0 . 1 26 9和2 . 5 91 4 , 其 趋 势也
是上升的 , 只有树干是下降的趋势 , 因此 , 树
干与根的比值 2 . 2 62 5却是上限值 。
,
3
.
4
。 叶面积指数及叶的净同化率
23 年生红豆树叶面积指数为5 . 68 ,其中工一
W级木的叶面积指数所占比例分别为 21 . 30 % 、
3 1
.
3 4 %

2 8
.
5 2%和 18 . 8 4% 。
乔木层年 间 (第 23 年 生 ) 净 生 产 量 为
1 8
.
7 9 7吨 / 公 顷 · 年 (其 中 树 干 5 . 3 79 吨 /公
顷 · 年 ) 。 工~ w 级木依次为 4 . 0 3 9 、 6 . 6 8 7 、
石 . 34 9、 2 . 72 2吨 /公顷 · 年 , 各级 立 木 ( 工一
W ) 叶面积指数年间 生 产 量 分 别 为3 . 3 3 8、
:3
·
7 5 7

3
·
3 0 1

2
.
5 4 4吨 /公顷 · 年 。
红豆树的叶面积 比 为 13 1 . 98 士均 . 81 c m Z
/ g
, 实测 变 动 范 围 1 02 ~ 1 5 0 c m ` / g , 是木
荚红 豆 树 ( 63 . 8 c8 m , / g ) 的 2 . 07 倍 左右 。取
自优势木树冠上层的叶面积 比 为 1 0 2 。 m ’ / g ,
而下层 的 为 1 5 0 c m , / g , 其大小 取 决 于叶面
的受光条件 。 因此 , 该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属中
一性偏阴。
经树干解析和相对生长分析表明 , 第23 年
生红豆树叶的净 同 化率 为 303 . 13 士30 . 46 9 /
m ,
· 年 。 其 中树干 、 枝 、 根和 叶的净 同化率
分别为9 1 . 5 3士 1 3 . 9 5 、 1 0 6 . 70 士 2 2 . 8 6 、 2 4 . 3 5
士 4 . 1 6 和 80 . 5 5士 4 . 84 9 / m 交 · 年 。 树 冠 为
1 8 7
.
2 7 9 /m
,
· 年 , 占总 量 的 61 . 7 7 % , 同 化
器官所占有的净同化率最高 。
由表 3 可见 , 胸径 为 1 4 . 1一 2 1 . 6 c m 的样
木 (即 工一 1 级木 )叶对树干的净同化率在 1 0
g / m
,
· 年 左右 , 实测值无显著差 异 ; VI 级木
( 6
.
0一 1 1 . 8 e m ) 的树干的净同化率 为 63 . 7一
8 8
.
5 9 / m
, · 年 , 同 化率下降与其自身 叶面积
大小也有关 。
4 小结与讨论
4
.
1 红豆树 23 年生叶 量 为4 . 623 吨 /公顷 , 叶
面积指数 5 . 6 8 , 该树种生物学 特 性 属 中性偏
阴 。
4
.
2 红豆树人工林生物 量 为 12 1 . 4阳吨 /公顷
(除去间伐杉木 ) 。林分平均净生产量为7 . 8 37
吨 /公顷 · 年 , 第 23 年生乔木层年间 净 生产量
为 18 . 7 97 吨 /公顷 · 年 , 林分年间 的 为 21 . 4 7
吨 /公顷 · 年 。 该林分正处于 “ 生产 性 生态系
统 ” 。
4
.
3 工 、 亚级木占乔木层生物量 56 . 92 % 、 林
木枝根生物量比值不小于 0 . 328 7 , 且 随 林 木
的径级增大 , 枝根比也逐渐增大 , 所以林分结
构稳定 , 林木质量提高。
4
.
4 红豆树发达的根系上着生有大量 的 根瘤
菌 ; 冬季落叶有大量 的 凋 落 物 (不少于着生
的叶量 ) , 但实测值仅有 1 . 4 03 吨 /公顷 , 是着
表 3 不 同 样 木 实 测 的 叶 对 树 干 的 净 同 化 率
一下i荀一雇一 …标“ 积密引 “ 干材积生长量附年间净生产量…叶 面 积 …净同化率
(
c m ) { (
k g / m
`
) … (m “ / a ) } ( “ / “ ) { (m ` , } ( g /m ` ’ a ,
一an片了5ntJl月士
.…。口,工9尸aJ,nC山nO工`66一UC曰0
门1
1
月A
4 6 1
.
2
6 8 9
.
5
5 9 7
.
3
6 1 5

2
5 5 7
.
8
5 6 8
.
5
6 2 1
.
4
0
.
0 0 0 8 5
0
.
0 0 2 2 2
0

0 0 2 0 9
0
.
0 0 4 3 7
0

0 0 6 3 2
0
.
0 14 6 9
0
.
0 1 3 2 9
3 9 2
1 3 0 9
1 2 4 8
2 6 8 8
3 5 2 5
8 3 5 4
8 2 5 9
4
.
4 2 7
1 8
.
4 3 1
19
.
5 8尸
4 1
.
1 4 5
3 5
.
7 2 2
8 2
.
9 5 0
8 0
.
6 2 8
OLJ
,
126
.…,14八O,l,上门,2
林业科技通讯 1 9 9 2年 第 10 期
生叶量的 0 3. 4 3 %, 说明其分解迅 速 。 而且冬
季落叶中混有大量 i 年生阴性草本 , 所以该树
种是 良好的 自肥树种 , 具有良好的培肥土壤的
功能 。
5 主要参考文献
1
, 叶镜中等 . 苏南丘陵杉木人工林的生 物 量 结 构 .
生态学报 , 19 8 3 , 3 ( 1 ) : 9 .
2
. 大偶真一等 .森林计测学 . 北京 : 中 国 林业 出版
社 , 19 8 4 , 签; 3 3一 3 3 5 .
3
. 邸道生等 , 木 英 红豆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和林木生
长规律的研究 . 南京林业 大 学 学 报 , 1 9 9 1 , 15
( 3 ) : 6 1~ 6 5
.
4
. 张祝平等 . 鼎 湖 山森林群落植物量和第一性生产
力的初步研究 . 热 带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第五集 , 1 9 8 9 , 7 1一 7 2 .
(责任编辑 . 黎枯深 )
通径分析在森林害虫测报中
应用的研究
薛贤清 齐 艳 紊 夏 森
(南京林业大 学 2 1 0 0 3 7 )
:汪维礼
(浙江省 瑞安市森防站 )
摘要 首次在国内应 用通径分析方 法 , 分析 了
影响浙 江省 瑞安市越冬代 马尾松毛 虫发生 的综
合 因子 中的关键因子 、 间接因子和各 种因子 间
的关 系 。 从直接通径系数中看出 , 前一 年 10 月份
日照数是关键 因 子 , 当其增加一个标准单位 ,致
使松毛虫发生 面积增加 0 . 79 6 9个标准单位 。从
间接通径系数看出 , 降雨 日数每增加 一个标准
单位 。 虫害发生 面积减少 0 . 3 8 4 2个标准单位 。
虫 口 密度 与发 生面积呈正相关 。
关键词 通径分析 测报 森林害虫 马尾松
毛 虫
在森林害虫的数理统计测报中 , 回归分析
用来建立定量测报数学模型 ; 判别分析用于发
生类型的分类 ; 聚集分析用于发生 状 态 的 归
类 ; 主成份分析用来确定综合因子中的主要成
份 。 但是如果需要深人揭示综合因子中各因子
的作用大小 , 及其相互之间对森林害虫发生的
影响程度有多大 , 这就只有依靠通径分析才能
圆满解决 。
丧 齐艳现在工作单位为安徽省森防站。
收稿 日期 : 1日9 2一 0 5一 2。
通径分析可以堆确确定影响森林害虫发生
的综合因子中 , 那些 是 直 接 的 , 那些是间接
的 , 各因子之, 间的依存关系 。 这些参数对于掌
握森林害虫的生态学特性 , 以及分析种群消长
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
1
’ 分析原理
通径系数是以单相关系数矩阵开始 , 通过
求解通径系数的标准化正规方程 , 进而求出直
接通径系数和间接通径系数 。 分析各测报因子
对测报指标的影响程度 。
2 分析内容
本文以浙江省瑞安市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发
生面积同前一年越冬代虫口密度 , 以及 10 月份
的平均温度 、 相对湿度 、 月降雨量 、 降雨天数
和 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资料为墓础 (见表 l ) 。
应用通径分析揭示影响当地越冬代马尾松毛虫
发生的直接因子和间接因子及其作用大小 。
3 分析结果
将以上资料输人 BI M 电脑内进行通径分
析 , 其结果 见表 2 、 3 。
从表 2 中的直接通径系数 看 出 , 各 气 象
因子作用大小按绝对值 顺 序排 列: 日照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