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杞柳——黄河口新淤地的先锋植物



全 文 :.24.
黄河年平均有近12×108吨的
泥沙输送到河口地区,其中有1/3
入海,2/3沉积在三角洲的扇面
上,河口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
年平均造陆23.5平方公里,在原
海浸盐渍母质上沉积了一层泥质淡
土层,厚度1—4米,其上生有
大面积杞柳林和草丛。
杞柳(Salix purpurea),又
名红皮柳、棉柳、筐柳,为杨柳
科灌木,稀为小乔木,高2—4
米。小枝细而韧,初为紫红色,
后变为暗绿色,无毛。叶互生,
倒披针形,边缘有锯齿,背面有
粉。花单性,雌雄异株,先叶开
放。蒴果有长柔毛。花期4—5
月,果期5—6月。
杞柳是温带广布种,阳性喜
湿,多生于低洼草地和湿润的砂
质滩地上。在湿地上生长的杞
柳,由于水分充足,新枝条丛
生,可多达5—9条,年生长量
1.5—2米,每年刈割,再生性
强、韧性大,条编价值高。生于
堤埂高燥处的杞柳,受水分限
制,刈割后再生性差,条用价值
低,多作为护岸小乔木培植。在
河口新淤地上,杞柳是湿地成林
的先锋树种,1—2年就可以发育
成高覆盖的原生植被。杞柳还微
耐盐碱,在地下水0.5—1.0米,
矿化度5—8克/升,全盐(10—
50厘米)0.3%至1.17%,pH 7.5—
8的滨海潮盐土地带,也生长有频
度较高的群落,近年在海拔较低
的滨海盐碱荒地还栽培了大面积人
工杞柳条用林。
河口三角洲陆面沉积形成后,
杞柳灌木丛相继发育而成。行水河
床第一年沉积淡土层成陆,第二年
便天然萌发杞柳幼苗,当年即发育
成1—2米的稀疏灌木林,3—4年
便构成3—5米高、覆盖度达90%以
上的杞柳灌丛(见左图),在林下形
成以曲曲菜(Sonchus arvensis)为
优势种,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jos)为次优势种的草层,杞
柳林结构处于相对稳定阶段。
作者单位 邓琳:山东滨州职业
学院,256600;谷奉天:滨州教育
学院生物系 责任编辑:杨 斧
杞柳
——黄河口
新淤地的
先锋植物
邓 琳
谷奉天
笔者生长在东北黑龙江省的林
口县。家乡山野生长的胡枝子,
也俗称苕条、杏条、编筐条,为
豆科(或蝶形花科)胡枝子属落叶灌
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长
江流域各省区均有分布。在东北
的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等地,
胡枝子多同柞、桦、椴、杨、
榆、榛等阔叶落叶乔灌木树种混
生,除湿草甸不见生长外,岭坡
明背、岗梁山坳等处常成片生
长,种源极其丰富。
在原始的生境中,胡枝子株
高可达3米,茎皮黑褐色,多有
分枝。经伐割平茬后,基部萌发
的次生明条灰白或黄褐色,高1—
2米。在黑龙江,胡枝子7—8月
花朵盛开,布满枝顶的紫红色蝶
形花朵十分艳美;9—10月荚果成
熟。由于其籽实含有丰富的油质
和蛋白质,成熟落地后是山鸡、
雪兔和鼠、鼬等的口福。
原来,在几近原始生境中高
棵胡枝子只能做薪柴林,后被近
山住户连年换片的平茬割倒烧火煮
饭,只有在割伐场地根基处萌发
出的当年条(被称作“一年白”或
“少白条”)和二年生条(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