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杞柳主要害虫柳蓝叶甲的发生及防治研究



全 文 :植物保护学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 24期
处理 重复
药前 药后 3 d 药后 7 d
虫口数量∥头 残虫量∥头 防效∥% 平均防效∥% 残虫量∥头 防效∥% 平均防效∥%
1.8%阿维菌素乳油 1 000 倍液 Ⅰ 470 23 95.11 93.45 a 18 96.17 94.27 a
Ⅱ 336 23 93.15 20 94.05
Ⅲ 392 31 92.09 29 92.60
48%毒死蜱乳油 1 000 倍液 Ⅰ 627 82 86.92 90.61 a 68 89.15 91.53 a
Ⅱ 383 31 91.91 30 92.17
Ⅲ 357 25 93.00 24 93.28
2.5%敌杀死 4 000 倍液 Ⅰ 340 57 83.24 84.02 b 54 84.12 84.80 b
Ⅱ 537 70 86.96 69 87.15
Ⅲ 314 57 81.85 53 83.12
30%氯胺磷乳油 1 000 倍液 Ⅰ 346 27 92.20 90.48 a 27 92.20 91.52 a
Ⅱ 448 45 89.96 31 93.08
Ⅲ 224 24 89.29 24 89.29
CK Ⅰ 549 545 - - 550 - -
Ⅱ 312 312 - 315 -
Ⅲ 280 277 - 281 -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 0.05 水平差异显著性。
表 1 不同处理防治柳蓝叶甲效果
杞柳,是工艺柳编制品的重要条材,在临沂市进行人工
栽培和加工历史悠久,种植面积 1.73 万余 hm2,是临沂市重
要的经济林树种。近年来,杞柳制品在临沂市三大林产品出
口中已居第 2 位,是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杞柳产业已成为
临沂市的支柱产业。随着杞柳产业的发展,杞柳种植面积的
加大,杞柳主要害虫柳蓝叶甲危害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了杞
柳产量,而且造成杞柳分枝多,降低柳条质量。为有效控制
其危害,笔者进行了柳蓝叶甲发生规律的调查与药剂防治
试验[1-3]。
1 材料与方法
1.1 发生规律的调查
试验调查地点为临沭县杞柳种植基地,有多年杞柳栽
植历史,调查杞柳为三年生。在基地内随机划定一片区域,
不做任何药剂防治处理,定期调查柳蓝叶甲的发生及危害
情况。
1.2 药剂防治试验
1.2.1 试验地点。设在临沭县杞柳种植基地,有多年栽植历
史,杞柳为三年生,虫口密度较高。
1.2.2 供试药剂。1.8%阿维菌素乳油 1 000 倍液、48%毒死
蜱乳油 1 000倍液、2.5%敌杀死 4 000倍液、30%氯胺磷乳油
1 000倍液。
1.2.3 试验设计。试验设 5 个处理,即每种药剂为一个处
理,以喷清水作为对照(CK)。3 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
10 m2。施药时间为 5 月 11 日,采用背负式机动喷雾器进行
叶面喷雾。
1.2.4 调查方法。每小区固定选取 1 m2于施药前调查柳蓝
叶甲虫口基数,药后 3、7 d 调查防治后的残留虫量,计算防
治效果,并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生规律
柳蓝叶甲在临沂市一年发生 7~8 代,以成虫在土壤中、
落叶和杂草丛中越冬。翌年 4 月上旬杞柳发芽时出来活动
取食,为害芽、叶,造成叶片缺刻或顶芽受损,5~7 d 后交配,
3~5 d 后开始产卵,卵主要产在叶片背面,少数在叶片正面。
卵成堆排列,每块卵数量不等,以 50 粒以下居多;卵期 6~7
d,初孵幼虫群集为害,啃食叶肉,被害处呈灰白色,透明网
状,严重时叶片卷曲变褐而枯死。幼虫期约 10 d,老熟幼虫
在叶上化蛹,蛹期 3~5 d。10月下旬成虫陆续开始越冬。由于
成虫寿命长,产卵期长,发生极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4—
10月可同时见到成虫和幼虫危害 [4-5]。
2.2 防治试验
由表 1可以看出,4种药剂对柳蓝叶甲幼虫均有一定的
防治效果。其中 1.8%阿维菌素乳油 1 000 倍液 、48%毒死
蜱乳油 1 000 倍液、30%氯胺磷乳油 1 000 倍液防效均达到
了 90%以上,三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2.5%敌杀死 4 000
倍液防效为 84.80%,与前三者均具有显著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1)柳蓝叶甲是杞柳上的主要害虫,成虫及幼虫均可造
杞柳主要害虫柳蓝叶甲的发生及防治研究
孟庆兰 1 佟德林 2 卢绪杰 3 杨怀光 1
(1山东省临沂市林业局,山东临沂 276000; 2费县国有祊河林场; 3临沂市园林局)
摘要 调查了危害杞柳的主要害虫柳蓝叶甲的发生规律,并选用阿维菌素、毒死蜱、敌杀死和氯胺磷 4 种药剂对其进行防治试验,结
果表明:1.8%阿维菌素乳油 1 000 倍液、48%毒死蜱乳油 1 000 倍液、30%氯胺磷乳油 1 000 倍液防效均达到了 90%以上,效果较好,在发生
盛期进行防治时可交替使用;敌杀死在未产生抗药性地区也可与之交替使用,在已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应暂停使用。
关键词 杞柳;柳蓝叶甲;发生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63.380.67;S79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146-01
收稿日期 2013-11-19 (下转第 161页)
146
!!!!!!!!!!!!!!!!!!!!!!!!!!!!!!!!!!!!!!!!!!!!!!!
(上接第 146页)
成危害,主要为害嫩芽及叶片,危害严重时,主枝停止生长,
促生大量分枝,影响杞柳条产量和质量。柳蓝叶甲繁殖量
大,发生世代多,世代重叠严重,防治难度大。
(2)4种药剂中,药后 3 d 防效 1.8%阿维菌素乳油 1 000
倍液达到了 93.45%,48%毒死蜱乳油 1 000倍液达到90.61%,
30%氯胺磷乳油 1 000 倍液达到了 90.48%,说明这 3 种药剂
对柳蓝叶甲的防治效果均较好,是防治柳蓝叶甲的理想农
药[6]。
(3)由于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柳蓝叶甲抗药性
明显增高,特别是对有机磷和菊酯类杀虫剂抗性逐年增强,
防治效果越来越差,造成农药浓度越用越高,反过来又促使
害虫抗性越来越强,形成恶性循环。
(4)3 种农药中氯胺磷残效期最长,阿维菌素和毒死蜱
残效期稍短,敌杀死虽然广谱速效,但是近年来由于频繁使
用及使用不规范,导致抗性逐年增加,在已产生抗性的地区
应该暂停使用。
综上所述,在发生盛期对柳蓝叶甲幼虫防治时应首先
选用 1.8%阿维菌素乳油 1 000 倍液,并交替使用 48%毒死
蜱乳油 1 000 倍液和 30%氯胺磷乳油 1 000 倍液;在敌杀死
未产生抗药性的地区,也可以 4 种农药交替使用,以减缓害
虫抗药性的产生速度。
4 参考文献
[1] 张健,李敏,陈惠,等.不同种类药剂防治竹柳主要害虫柳蓝叶甲的研
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3):83-84.
[2] 朱毅 ,王新艳 .柳蓝叶甲对杞柳的危害与防治 [J].安徽农业科学 ,
2006,34(12):2780,2852
[3] 《山东林木昆虫志》编委会.山东林木昆虫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1993.
[4] 张丽丽,武艳岑,宋利和,等 .园林食叶害虫柳蓝叶甲的发生与防治
[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3):163-164.
[5] 李进,刘媛媛,廖晓兰 .柳蓝叶甲的识别及防治方法 [J].湖南农业科
学,2012(6):26,29.
[6] 刘雄兰,佘德松.柳蓝叶甲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防治试验[J].浙江林业
科技,2010(4):73-75.
17 mm 左右,头变为黑色,体呈黄绿色,胸部及 1~2 腹节背
面密生小黑点,并且体多皱纹,胸足黑色,腹足 7 对,腹足
第6 对较小,足浅绿色。④蛹。由丝与泥土混合成薄茧,暗褐
色,离蛹,蛹黄色至褐色,体长 5~10 mm,宽约 3 mm,复眼暗
褐色。
3.2.3 防治策略。①根据越冬习性,7 月底对树干基部 1 m
内翻耕土壤,减少越冬基数。在为害期(5 月中旬)挖茧,减少
第 2 代及越冬虫源。②幼虫具有群集习性 ,并且多集中在
叶边缘,因此易于识别捕杀。③保护利用蜘蛛、蚂蚁等天敌。
④发生极为严重时,选择无风无雨时化学防治 ,在幼虫为
害前期可用植物源杀虫剂闹洋花、雷公藤粉 7.5 kg/hm2对水
1 125~1 500 kg/hm2 喷雾,或 0.3%印楝素乳油 1 000~2 000
倍液,或 0.5%阿维菌素乳油 3 000 倍液等进行喷雾;也可利
用 5 月上旬及 6 月中下旬幼虫落地结茧化蛹或越冬习性,
在树干基部周围施用农药防治,但选择化学防治时应考虑
周边市民安全。
3.3 黑刺粉虱
3.3.1 发生特点。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又名橘
刺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可为害柑橘、樟树等园林植物 [5]。
在樟树市 1 年发生 4 代,若虫共 4 龄,主要以 2~3 龄若虫在
叶片背面越冬,每年 3 月下旬开始出现越冬代成虫 ,并产
卵,卵多产在荫蔽叶片的背面,初孵若虫有足可以爬动,主
要在卵壳附近取食并寻找适宜定居位点,一般只局限在同
一叶片,经过约 15 min 即可找到适宜取食和定居位点,然后
足便退化,行固定生活,其主要靠刺吸汁液,造成叶片产生
很多黄化斑点,在生长郁闭的环境中还可诱发煤污病。由于
发生世代较多,因此存在世代重叠现象,各代若虫盛发期在
4 月底至 6 月中旬、6 月底至 7 月下旬、8 月上旬至 9 月中
旬、10 月上旬至翌年 3 月。
3.3.2 形态特征。①成虫。体长 0.9~1.5 mm,体桔黄色,翅面
覆有一薄层白粉,复眼蚕豆形,玫红色,触角丝状。前翅为紫
色到褐色,前翅近前缘有 3 个不规则白斑,近后缘有 4 个不
规则白斑,后翅浅紫色,较小。②卵。长 0.2~0.3 mm,宽 0.10~
0.15 mm,新月形,初产时黄白色,逐渐变为褐色。③若虫。共
4 龄,初孵黄白色,体背有 6 根浅色刺毛,颜色逐渐加深,体
周有不很明显的白蜡圈,2 龄深黄色,体背具 9 对刺毛,体
周有明显白蜡圈 ;3 龄体长约 7 mm,黑色,体背具刺毛 14
对,体周有明显白蜡圈;4 龄又称拟蛹期,拟蛹壳椭圆形,长
约 9 mm,深黑色带有光泽,蛹壳边缘锯齿状,周缘具较宽白
蜡圈,胸部具 9 对长刺,腹部 10 对长刺,两侧边缘 10~11 对
长刺。
3.3.3 防治策略。由于黑刺粉虱世代重叠,所以防治第 1 代
幼虫,尤其是 1、2 龄若虫较为关键。具体措施为:①结合修
剪,剪除虫叶,并增强樟树通风透光性,及时清理落叶,集中
烧毁,减少虫口基数,此外成虫盛发期可用黄板诱杀成虫。
②保护利用瓢虫、草蛉、寄生蜂等天敌。③发生极为严重时,
选择无风无雨时,在成虫迁飞时及各代 1~2 龄若虫盛发期
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3 000 倍液,
或 20%扑虱灵可湿性粉剂 2 500 倍液,或 90%敌百虫乳油
600 倍液等喷雾,注意成虫具有迁移性,因此应统一施药,若
虫又多集中在幼嫩、荫蔽部位,施药时要在这些部位有所侧
重,但选择化学防治时应考虑周边市民安全。
4 结语
该文明确了樟树市樟树常见害虫种类,掌握了主要害
虫种类的发生规律、为害特点及防治策略。经调查,严重危
害的是樟巢螟、樟叶蜂、黑刺粉虱。防治策略应以维护生态
环境及市民安全为前提,充分发挥园林技术措施、物理措施
及生物措施的作用,必要时选用化学防治,但是应合理安全
使用农药,并尽量选择低毒药剂。
5 参考文献
[1] 王婷婷,董嘉莹 .樟树文化内涵探讨 [J].中国城市林业,2013,11(4):
58-60.
[2] 曾晓华.樟树的主要害虫及其防治[J].农资科技,2003(1):15-16.
[3] 戴传良.香樟樟巢螟的危害及其防治[J].江苏绿化,2003(6):38.
[4] 迟德富,严善春.城市绿地植物虫害及其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
版社,2001.
[5] 樊敏,徐薇玉,管丽琴,等.樟巢螟樟叶蜂发生危害和防治技术研究
[J].上海农业学报,2006,22(3):51-54.
杨 芳:樟树市樟树害虫的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