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荔枝草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全 文 :2015年 第 18卷 第 2期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荔枝草(Salvia plebeia R.Br.)又名蛤蟆草、雪见草、皱皮草 等,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全草入药。广泛分布于除西北以
荔枝草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杨泽华 1,杨长水 2,韦建华 1,卢汝梅 1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 扬州大学医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摘 要:[目的]研究荔枝草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了荔枝草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荔枝草中部分化学成分的抑菌圈直径。[结果]荔枝
草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对受试菌株的 MIC可低至 3.1 mg/ml,具有明显抑菌作用;荔枝草中齐墩果酸和 2α,3β-二羟基-
12-烯-28-乌苏酸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明显抑菌效果。[结论]荔枝草抗菌作用的活性部位是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齐墩果
酸和 2α,3β-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是荔枝草抗菌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关键词:荔枝草;齐墩果酸;2α,3β-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抗菌活性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441(2015)02-0065-03
Study on Antibacterial Activity in vitro of Extract from Salvia plebeia
YANG Ze-hua1 , YANG Chang-shui2, WEI Jian-hua1, LU Ru-mei1
(1.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Guangxi, 530001;
2. College of Medicine,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on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in vitro of extract of Salvia plebeia R.Br. [Methods]Tube dilution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of extract from Salvia plebeian on staphylococcus aur-eus,
staphylococcus , Escherichia oli, pseudomonas aeruginosa. Disc diffusion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antibacterial circle diameter of
partial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Salvia plebeia R.Br. [Results]The MIC of Salvia ethyl acetate and n-butanol fraction on tested strains
could be as low as 3.1 mg/ml,which showed significant bacteria-inhibitory effect; oleanic acid and 2α,3β-dihydroxyurs -12-en -28-oic
acid in Salvia plebeia had significant bacteria-inhibitory effect on gram-positive bacterium. [Conclusion]The antibacterial active sites
of Salvia plebeia are ethyl acetate and n-butanol fraction. The main antibacterial active ingredients of Salvia plebeia are oleanic acid and
2α,3β-dihydroxyurs -12-en -28-oic acid.
Key words:Salvia plebeia R.Br.; oleanic acid; 2α,3β-dihydroxyurs -12-en -28-oic aci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收稿日期:2015-02-20
通信作者:卢汝梅,E-mail:lrm1969@163.com
3 讨 论
3.1 实验中曾比较了鲫鱼胆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
的含量,结果鲫鱼胆醇溶性浸出物含量高于水溶性浸出物含
量,故采用 50%乙醇为提取溶剂。因醇溶性浸出物冷浸法与
热浸法含量相比,热浸出物含量高,故选用热浸法进行测定。
3.2 通过对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酸(6.5∶3∶0.5),三氯甲烷-甲
醇(10∶0.5),环己烷-丙酮(12∶5)等展开系统的摸索,发现后者
展开效果较好,斑点集中清晰明显,Rf值适中,故采用以环己
烷-丙酮(12∶5)作为展开剂。
3.3 根据 10批药材的测定结果,初步拟定鲫鱼胆药材水分
不得超过 15.0%,总灰分不得超过 7.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
超过 3.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 17.0%。
参考文献
[1]广西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广西中药资源名录[M].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186-190.
[2]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药用植物名录[M].南宁:广西民族
出版社,1974:82.
[3]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550;附录 26.
(编辑 陈明伟)
65· ·
2015,Vol.18 No.2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表 1 荔枝草提取物对 4株试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g/ml)
金黄色
葡萄球菌
表皮
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
乙醇
总提物
6.3 6.3 25.0 25.0
石油醚
部位
25.0 25.0 50.0 50.0
乙酸乙酯
部位
3.1 3.1 12.5 12.5
正丁醇
部位
6.3 3.1 12.5 12.5
水部位 50.0 50.0 — —
生理盐水 — — — —
注:“—”表示测不出 MIC
试药
外的全国各地,野生资源极为丰富。荔枝草始载于《本草纲
目》,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作用[1]。现代药理研究表
明,荔枝草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镇静、止咳化痰、抗组胺和抗
氧化作用[2-5],此外还有明显的抗菌抗炎作用,可抑制和杀伤
多种细菌、病毒,有利于清除体内抗原,减少免疫复合物的形
成[6]。笔者前期从荔枝草中分离鉴定了齐墩果酸、高车前素、
2α,3β,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3,4-二羟基苯甲酸、
2α,3β-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3β-二羟基-12-烯-
28-齐墩果酸、高车前苷、假荆芥属苷等化合物[7]。在此基础
上,本文对荔枝草不同提取物和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
进行初步研究,以明确其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为深入探讨其
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 荔枝草采于广西大明山,经广西中医药大学刘寿
养副教授鉴定为唇形科植物荔枝草 Salvia plebeia R.Br.。荔枝
草用乙醇回流提取,回收乙醇得乙醇总提取物,乙醇总提取物
用系统溶剂分离法分离得到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
醇部位、水部位的浸膏,单体化合物提取参考文献[7]的方法,
临用前以生理盐水溶解,无菌过滤后备用。
1.2 试剂 所用溶剂均为分析纯(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
产);0.9%氯化钠注射液(广西南宁百会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产
品);医用蒸馏水;营养琼脂(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产
品);DMSO(天津汇英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提供);0.2%氧氟沙
星注射液(江苏扬州中宝制药有限公司);营养琼脂(国药集团
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产品)。
1.3 试验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35923,表皮葡萄球菌
ATCC12228,大肠杆菌 ATCC25922,绿脓杆菌 ATCC27853均
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由广西中医药大学微生物与
免疫学教研室保存提供。
1.4 仪器 DLF560型超净工作台(荷兰 clear Air Techniek
bv公司);YXO-8G41.208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博迅实业公
司);AG135型电子天平(瑞士产);HHB11.500电热恒温培养
箱(中国上海医疗器械七厂);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规
格:1 ml,2 ml,5 ml;浙江京环医疗有限公司)。
2 方 法
2.1 琼脂稀释法[8-10] 取保存的实验菌株接种于琼脂平皿培
养基上,在 37 ℃条件下孵育 24 h后,挑取典型的单个菌落,
转接种于肉汤培养基中,37 ℃继续孵育 18 h,得到的菌液作
为实验菌液备用。分别称取荔枝草乙醇总提取物及石油醚部
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浸膏各 1.0 g 溶于
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不易溶于水的可先用二甲基亚
砜(DMSO)溶解后再加水定容,DMSO含量小于 0.5%(V/V),
分别制备得到浓度为 50 mg/ml的受试药液。将各提取物溶液
倍比稀释成 8 个不同浓度(50,25,12.5,6.3,3.1,1.6,0.8,
0.4 mg/ml),分别吸取各提取物原液和稀释液与已融化并冷却
至 40 ℃左右的普通琼脂培养基均匀混合,制成不同含药浓度
的平板培养基(厚度约为 4 mm),编号为 1~8。另外以含 0.5%
DMSO的培养基和不加药液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实验,编
号为 9~10。用定量接种环取试验液,在无菌条件下分别接种
于不同浓度的各含药培养基中,置于 37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18 h。
2.2 纸片法 [11-12] 将从荔枝草中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齐
墩果酸(Ⅰ),2α,3β-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Ⅱ),高车前
苷(Ⅲ),假荆芥属苷(Ⅳ),用丙酮配成 25 μg/ml浓度的样品
溶液,选用直径为 6 mm的灭菌滤纸片,以氧氟沙星药敏片
(浓度为 25 μg/ml)作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浸润的滤纸片作
为阴性对照。用灭菌镊子夹起每张滤纸片,蘸取药液至布满
滤纸片,待溶剂挥发后,将已点样的滤纸圆片贴于已涂布上
述各菌悬液 100 μl(菌液浓度 106~107 cfu/ml)的琼脂培养基
上,放入 25℃的培养箱中培养 24 h。第 2天测量其抑菌圈的
直径大小。
3 结果与分析
3.1 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检查整个实验过程中检
测菌的存活状态,以能肉眼可见菌落生长被完全抑制的最低
药物浓度为该药对检测菌的 MIC。单一菌生长可忽略不计。荔
枝草总提取物和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
部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
脓杆菌的 MIC测定结果见表 1。
由表 1可知,除水部位提取物外,荔枝草其它提取物对 4
株试验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石油醚部位抑菌作用最
弱,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抑菌作用最强,乙酸乙酯部位
和正丁醇部位均能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等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MIC可低至 3.1 mg/ml。
3.2 化合物的抑菌圈测定 化合物Ⅰ、Ⅱ、Ⅲ、Ⅳ对 4株试验
菌的抑菌圈测定结果见表 2。抑菌程度常用敏感度来表示,判
断标准:抑菌圈直径大于 15 mm为高度敏感,10~15 mm为中
度敏感,7~9 mm为低度敏感,无抑菌圈表示无抑菌作用(—)。
66· ·
2015年 第 18卷 第 2期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从表 2可知,阳性对照药氧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
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均>15 mm,具有高度敏
感;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 14.1 mm,属中度敏感;化合
物Ⅰ、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两种革兰氏阳性
菌有显著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 14.7、15.2 mm 及
16.4、17.5 mm;化合物Ⅱ、Ⅲ、Ⅳ对上述四种菌均有显著抑制
作用,抑菌圈直径为 11.5~17.5 mm,均为中度敏感以上;且
4 种化合物对所测试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小于
14 mm,整体抑菌作用弱于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
4 结 论
通过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荔枝草乙醇总提取物及各
部位提取物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
菌、绿脓杆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乙酸乙酯部位和
正丁醇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抑制
作用,而其它部位对该类菌的抑菌作用相对较弱。结果表明
荔枝草抗菌活性部位主要是中等偏大的极性部位。
从荔枝草中分离得到的齐墩果酸(Ⅰ)和 2α,3β-二羟基-
12-烯-28-乌苏酸(Ⅱ)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显著抑制作用,说
明该类成分是荔枝草抑制革兰氏阳性菌有效成分之一。高车
前苷(Ⅲ)和假荆芥属苷(Ⅳ)2种黄酮类成分对革兰氏阳性菌
作用弱于齐墩果酸和 2α,3β-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而
对革兰氏阴性菌抑菌作用强于后者,这提示不同结构的化合
物其抑菌谱可能存在差异,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M].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53-154.
[2]孙启文,吴松,柳航,等.荔枝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
究新进展[J].中国药师,2014,17(3):481-483.
[3]刘旭杰,李玲,郝海鸥.荔枝草的祛痰及抗组胺作用[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19):1776.
[4]翁新楚,谷利伟,董新伟,等.荔枝草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结
构鉴定及其抗氧化性能的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与工程版,1997,10(4):305-312.
[5]Jiang A L,Wang C H.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natural com.
p.onents from Salvia plebeia on oxidative stability of ascidian
oil[J]. Process Biochemistry,2006,41(5):1111-1116.
[6]黄庆,方芸.复方荔枝草颗粒体内外抗菌消炎作用研究[J].
中国药房,2008,19(9):657-658.
[7]卢汝梅,杨长水,韦建华.荔枝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
药,2011,42(5):859-862.
[8]程丽娟,薛泉宏.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西安:世界图书
出版公司,2000:56-58.
[9]袁剑刚,刘昕,汤展球.橄榄的抑菌效应及其药效成分的
初步研究[J].食品科学,2001,22(3):82-84.
[10]闫继平,王立波,李维,等.金荞麦抗菌活性研究[J].中
国现代中药,2006,8(6):21-23.
[11]卢成英,徐东翔,杜勇,等.木叶抑菌活性成分提取分离
与检测[J].中成药,2006,28(1):132-134.
[12]刘欣,郝淑贤,赵力超,等.荸荠英抑菌成分活性跟踪方
法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5,26(7):78-81.
(编辑 陈明伟)
白桂木凝集素基因的 5’RACE与 3’RACE扩增及
序列分析
刘小芹,罗 育,曾麒燕
(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摘 要:[目的]对白桂木凝集素基因进行扩增及序列分析。[方法]采用 RT-PCR结合 RACE技术,扩增得到白桂木凝集素
(AHL)基因的保守区域、5’末端及 3’末端。用 Vector NTI软件将测序得到的 AHL cDNA的保守区域、5’末端、3’末端进行校正、
收稿日期:2015-03-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1160366);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1jjA40535)
通信作者:曾麒燕,E-mail:2257994291@qq.com
表 2 荔枝草中化合物Ⅰ、Ⅱ、Ⅲ、Ⅳ对 4株试验菌的
抑菌圈直径 (mm)
金黄色
葡萄球菌
表皮
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
化合物Ⅰ 14.7 15.2 — —
化合物Ⅱ 16.4 17.5 12.2 11.5
化合物Ⅲ 12.9 14.2 13.6 12.7
化合物Ⅳ 13.6 14.9 13.8 12.4
氧氟沙星 21.3 22.5 14.1 20.6
生理盐水 — — — —
注:“—”表示无抑菌圈
试药
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