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安徽阜南杞柳林生长及其土壤特性



全 文 :第 39 卷 第 10 期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l. 39 No. 10
2011 年 10 月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Oct. 2011
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9BADA6B05)。
第一作者简介:赵竑绯,女,1984 年 7 月生,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
园林学院,博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徐小牛,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教授。E-
mail:xnxu61@ yahoo. com. cn。
收稿日期:2011 年 3 月 2 日。
责任编辑:李金荣。
安徽阜南杞柳林生长及其土壤特性1)
赵竑绯 尹维彬 陶 晓 徐小牛
(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
摘 要 对阜南黄岗地区杞柳纯林及杨树-杞柳混交林两种栽培模式下的林分结构、生物量及土壤特性进行
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杞柳的平均地径为 0. 46 ~ 0. 99 cm,平均条高为 130. 44 ~ 187. 61 cm,在相同林
龄下纯林的平均地径和条高大于混交林;杞柳纯林及混交林的平均总生物量分别为 17. 55、17. 03 t·hm-2,纯林的
杞柳叶平均生物量高于混交林,而根系生物量则低于混交林,杞柳各部位的生物量大小依次为根(7. 51)>去皮茎
杆(6. 32)>茎皮(2. 42)>叶(1. 16)。不同林分下,各样地土壤有机质、全 N及全 K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
降低,同一土层中养分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显示:平均地径与平均条高呈极显著正相关;杞柳林平均总
生物量与土壤速效磷及 10 ~ 30 cm土层有机质质量分数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各土层内土壤有机质、全 N、全 P、速
效 P、全 Ca和全 Mg质量分数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关键词 生物量;相关性;杞柳;土壤养分;林分结构
分类号 S792. 120. 2
Growth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of Salix integra Stands in Funan,Anhui /Zhao Hongfei,Yin Weibin,Tao Xiao,Xu
Xiaoniu(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P. R. China)/ /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11,39(10). -36 ~ 39
An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structure,biomass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of Salix integra pure and mixed
stands under two cultivation pattern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ean base diameter and mean height for the two cultivation
patterns were 0. 46-0. 99 cm and 130. 44-187. 61 cm respectively. The pure stands had higher mean base diameter and
mean height compared with the mixed stands with poplar I-69 of the same forest age. The average total biomass of the pure
and mixed stands were 17. 55 t·hm-2 and 17. 03 t·hm-2,respectively. The foliar biomass was higher in the pure stands
than in the mixed stands. However,the root biomass was adverse. The biomass of root (7. 51 t·hm-2)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peeled stem (6. 32) ,peel (2. 42) ,and leaf (1. 16).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otassium in different stand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epth of soil.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utrient content
in the same soil layer between the pure and mixed stands. Correlat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ean base diameter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ean height. The total biomass of S. integra stands had a significant posi-
tive correlation with available phosphorus in all soil layers,and organic matter in 10-30 cm soil layer. There were different
degrees of correlations between organic matter,total nitrogen,total phosphorus,available phosphorus,total calcium and
total magnesium.
Keywords Biomass;Correlation;Salix integra;Soil nutrients;Stand structures
杞柳(Salix integra Thunb.)属杨柳科柳属,多年丛生落叶
灌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山东、江苏、河北、安徽为
杞柳的四大产区,其他省份如河南、湖北、陕西、山西、甘肃、吉
林、黑龙江等地也有少量栽培[1]。杞柳适应性强、生长迅速,
柳条皮薄、柔韧、洁白、着色力强,是柳编产品的上乘原料,主
要用来编制生产、生活用具和工艺品,随着市场对柳编制品需
求量的不断增加,杞柳已成为扩大出口创汇的高产值经济林。
此外,杞柳能够保持水土、护岸、护堤,利用低洼地栽植杞柳,
因地制宜地发展湿地特色产业,能够有效地规避自然灾害的
风险,避免、减少和降低洪涝灾害对安徽沿淮低洼地农业生产
的破坏和不利影响,是低洼地区农业避灾减灾、增收增效的重
要途径[2]。
近年来,柳编产业发展快速,但国内外有关杞柳的研究报
道并不多见,主要集中在杞柳高产栽培技术方面,而有关杞柳
高效复合栽培与柳条质量调控等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缺乏系
统研究[3-5]。杞柳的生长与林分结构及栽植地的土壤状况有
密切相关。本研究对杞柳栽培最为集中的阜南黄岗地区杞柳
栽培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优化现有的栽培技术,为杞
柳资源的科学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1 试验地区概况
黄岗镇位于被誉为“中国杞柳之乡”的安徽阜南县东部
(东经 115°1630″ ~ 115°5718″,北纬 32°2419″ ~ 32°5440″) ,
地处淮河蒙洼分洪道北侧的沿岗区,南临淮河蒙洼蓄洪库。
全镇总面积 63 km2,耕地 3 100 hm2,低洼地占全镇耕地面积
的 43%。由于种植农作物产量低、难保收,故多利用低洼地
种植杞柳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目前,该地区现有杞柳林近
2 000 hm2,2009 年柳编产业产值达 5 亿元,出口创汇 2 300 万
美元。柳编已成为该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黄岗镇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南缘,具有明显的
过渡带气候特征,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雨集中,
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年降水量9 0 0 mm左右,日照时数
2 252. 5 h,全年日照百分率 51%,无霜期 222 d。调查区土壤
以黄褐土为主,肥力较低。
2 研究方法
样地调查:在黄岗地区按照杞柳栽培模式(纯林和混交
林)并结合立地条件设置调查样地,共设置标准样地 12 块,面
积为 20 m×20 m,其中杞柳纯林样地 8 块,为 P1 ~ P8;杞柳-杨
树混交林样地 4 块,为 M1 ~ M4。在每块标准样地中再采用
小样地调查方法,在每块样地中随机设置 3 块面积为 1 m×1
m的小样方,实测样方内每株萌条数、每根萌条的地径、条高
等生长指标,记录年龄。在标准样地中采用剖面法进行土壤
调查,于每块样地中随机设置 5 个采样点,分别采集 0 ~ 10 cm
和 10 ~ 3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以测定土壤的理
化特性。
杞柳生物量估算:生长指标测定后,根据各样地杞柳的平
均地径和平均条高的分布,选出有代表性的杞柳林分 5 块,分
别为样地 P6、P8(杞柳纯林)和样地 M1、M2、M4(杞柳-杨树
混交林) ,采取小样方收获法测定杞柳生物量。将小样方内
地上部分全部收获并挖取地下根,分别测定杞柳叶、茎杆(去
皮)、茎皮和根的质量,取不同部位杞柳样品带回实验室烘干
称量,计算含水量并估算生物量。
样品分析:土壤密度采用环刀法现场采集、测定。土壤含
水量采用烘干法测定,将土壤样品置于 105 ℃下,烘至恒质
量,所失去的质量即为水分的质量,根据其烘干前后质量之
差,计算土壤水分含量的百分数。所采集的土壤带回室内风
干后,粉碎通过 2 mm 筛,置于样品保存瓶内保存;植物样品
在 65 ~ 70 ℃下烘干、粉碎,通过 100 目筛,封装保存。土壤和
植物样品的全 N质量分数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全 P 质量分
数采用硝酸-高氯酸消煮、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速效 P 质
量分数采用盐酸-氟化铵法测定。土壤活性酸度 pH(H2O)的
测定———将蒸馏水与土样按 m(蒸馏水)∶ m(土样)= 2. 5 ∶
1. 0 的比例混合,摇匀静置 30 min,取上清液用便携式 pH 计
测定;土壤电导率的测定———按蒸馏水与土样按 m(蒸馏水)∶
m(土样)= 5 ∶ 1充分混合,静置后采用便携式电导率仪测定;
土壤和植物样品 K、Ca、Mg 质量分数采用硝酸-高氯酸消煮、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6]。
3 结果与分析
3. 1 杞柳林生长状况
生长量调查结果(表 1)显示,杞柳现存密度为 9 ~ 27 株 /
m2,平均萌条数为 7. 5 根 /株;不同栽培模式下杞柳的平均地
径为 0. 46 ~ 0. 99 cm,平均条高为 130. 44 ~ 187. 61 cm;整齐度
为 2. 28 ~ 3. 87。可见,不同林分生长差异明显。
不同栽培模式对杞柳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年龄相同的
情况下,纯林的平均地径和条高要大于杨树-杞柳混交林(表 1),
这可能与混交林密度大有关。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林分杞柳
的平均地径与平均条高具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图 1)。
所调查林分生物量变化范围在 10. 70 ~ 22. 88 t·hm-2,
平均生物量为 17. 29 t·hm-2(表 2)。杞柳纯林的平均总生物
量是 17. 55 t·hm-2,杨树-杞柳混交林平均总生物量是 17. 03
t·hm-2,略低于纯林,没有显著差异。生物量组分中,叶平均
生物量为 1. 16 t·hm-2,占总生物量的 6. 70%。去皮茎杆(D<
1. 0 cm)为 3. 58 t·hm-2,占总生物量的20. 71%;去皮茎杆(D≥
1. 0 cm)为 2. 74 t·hm-2,占总生物量的 15. 81%。茎皮(D<1. 0
cm)为 1. 55 t·hm-2,占总生物量的 8. 96%;茎皮(D≥1. 0
cm)为 0. 87 t·hm-2,占总生物量的 5. 03%。根系的生物量为
7. 51 t·hm-2,其占到总生物量的 43. 44%。各部分生物量大
小依次为:根>去皮茎杆>茎皮>叶片。
不同栽培模式中杞柳生物量分配差异显著。纯林的杞柳
叶平均生物量高于混交林 72%,而根系部分生物量则低于混
交林 110%,表明杨树-杞柳混交造林,促进了地下根系的生
长发育。
表 1 不同林分杞柳生长状况
林分 样地
林龄 /
a
密度 /
株·m-2
平均萌条数 /
根·株-1
平均地
径 /cm
平均条
高 /cm
整齐

杞柳 P1 7 12 8. 10 0. 79(0. 20)158. 11(36. 01) 3. 87
纯林 P2 6 14 7. 60 0. 83(0. 24)143. 40(31. 57) 3. 45
P3 7 9 7. 40 0. 91(0. 35)159. 44(45. 85) 2. 64
P4 5 16 7. 20 0. 99(0. 28)187. 61(46. 93) 3. 48
P5 5 13 8. 00 0. 98(0. 29)176. 46(50. 32) 3. 34
P6 4 11 11. 90 0. 91(0. 27)178. 09(45. 08) 3. 40
P7 5 18 7. 10 0. 86(0. 23)157. 00(31. 62) 3. 74
P8 5 38 6. 30 0. 80(0. 27)149. 65(42. 28) 2. 98
平均值 5. 5b 16. 38b 7. 95b 0. 88b 163. 72b 3. 36b
杨树- M1 4 24 6. 80 0. 65(0. 20)130. 44(31. 23) 3. 16
杞柳混 M2 5 23 6. 30 0. 76(0. 24)132. 78(37. 42) 3. 20
交林 M3 5 27 6. 50 0. 85(0. 37)177. 11(64. 75) 3. 35
M4 8 10 7. 00 0. 70(0. 21)153. 22(34. 88) 2. 28
平均值 5. 5b 21b 6. 65b 0. 74c 148. 39b 3. 00b
注:括号内的数字为标准差。小写字母表示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差
异性,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 05)。
图 1 杞柳平均地径与平均条高的相关性
表 2 不同林分杞柳各部分生物量 t·hm-2
林分 样地 叶片
去皮茎杆
D<1. 0 cm D≥1. 0 cm
茎 皮
D<1. 0 cm D≥1. 0 cm
根系
(含根蔸)
总生
物量
纯林 P6 1. 27(0. 50) 4. 10(1. 50) 2. 44(0. 48) 1. 74(0. 64) 0. 88(0. 16) 4. 28(1. 80) 14. 70
P8 1. 66(0. 44) 4. 62(0. 90) 5. 69(2. 02) 1. 42(0. 26) 1. 63(0. 56) 5. 39(2. 40) 20. 40
平均值 1. 47a 4. 36a 4. 07a 1. 58a 1. 26a 4. 84a 17. 55a
混交 M1 1. 51(0. 60) 3. 21(0. 74) 3. 50(0. 84) 1. 91(0. 44) 1. 21(0. 28)11. 53(4. 40) 22. 88
林 M2 0. 80(0. 16) 4. 10(0. 88) 0. 71(0. 60) 2. 06(0. 44) 0. 23(0. 18)10. 20(3. 70) 18. 13
M4 0. 24(0. 12) 1. 09(0. 16) 0 0. 57(0. 08) 0 8. 80(2. 90) 10. 70
平均值 0. 85b 2. 80b 1. 40b 1. 51a 0. 48b 10. 18b 17. 03a
注:括号内的数字为标准差;小写字母表示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差
异性,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 05)。
3. 2 杞柳林地土壤特性
3. 2. 1 土壤含水量与密度
根据调查结果(表 3) ,各林分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范围在
13. 90% ~ 26. 18%,密度的变化范围在 1. 29 ~ 1. 89 g /cm3。
杞柳纯林的土壤含水量及密度的平均值略大于杨树-杞柳混
73第 10 期 赵竑绯等:安徽阜南杞柳林生长及其土壤特性
交林,无显著差异。
3. 2. 2 土壤 pH与电导率
由表 3 可以看出:各样地 0 ~ 10 cm 土层的 pH(H2O)值
在 3. 57 ~ 7. 32,10 ~ 30 cm土层在 5. 52 ~ 7. 35;0 ~ 10 cm土层
的电导率在 20. 50 ~ 338. 00 μS /cm,10 ~ 30 cm土层在 11. 6 ~
212. 00 μS /cm,变异系数较大。随着土层的加深,各样地的
pH(H2O)值增大,电导率减小。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的电导
率平均值差异显著,杨树-杞柳混交林土壤 0 ~ 10 cm 及 10 ~
30 cm的电导率平均值分别是杞柳纯林的 1. 9 倍及 2. 5 倍,表
明杨树-杞柳混交增加了土壤中可溶性盐分的质量分数。
3. 2. 3 土壤养分状况
各杞柳林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的质量分数随着土层
的加深而降低(表 4) ;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在 0 ~ 10 和 10 ~ 30
cm土层中变幅较大,有机质质量分数的范围在 5. 80 ~ 26. 60
g /kg;可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为 20. 52 ~ 77. 38 mg /kg。全 P、
速效 P质量分数分别为 66. 00 ~ 268. 00、0. 47 ~ 20. 50 mg /kg,
全 K、全 Ca和全 Mg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9. 95 ~ 16. 54、0. 60 ~
1. 57 和 2. 06 ~ 3. 63 mg /g。杞柳纯林土壤各养分质量分数稍
高于杨树-杞柳混交林,并无较大差异,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对
土壤养分的影响不大。
3. 2. 4 不同林地土壤主要养分相关关系
在 0 ~ 10 cm土层内,土壤全 P质量分数和速效 P质量分
数、全 Ca质量分数和全 Mg质量分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
系;有机质质量分数和全 N质量分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表 5)。
由表 6 可以看出,在 10 ~ 30 cm土层内,土壤的全 N和有
机质、全 N和全 P、全 N 和速效 P、全 P 和速效 P、全 P 和全
Ca、有机质和速效 P、全 Ca和全 Mg之间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
系;全 P和全 Mg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表 3 杞柳纯林与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
林分 样地
土壤含
水量 /%
密度 /
g·cm-3
pH(H2O)
0 ~ 10 cm 10 ~ 30 cm
电导率 /μS·cm-1
0 ~ 10 cm 10 ~ 30 cm
纯 林 P1 19. 95 1. 89 5. 26 7. 03 50. 90 47. 00
P2 24. 70 1. 83 5. 35 7. 21 81. 20 22. 40
P3 19. 70 1. 80 4. 94 6. 97 75. 90 52. 30
P4 16. 20 1. 64 5. 49 5. 65 87. 90 28. 60
P5 13. 90 1. 63 5. 74 6. 43 206. 00 69. 30
P6 14. 20 1. 60 3. 57 5. 52 128. 50 126. 50
P7 20. 56 1. 32 6. 03 6. 94 68. 40 22. 50
P8 26. 18 1. 29 7. 32 7. 35 20. 50 11. 60
平均值 19. 42a 1. 63a 5. 46a 6. 64a 89. 91a 47. 53a
混交林 M1 15. 60 1. 34 5. 22 5. 82 102. 20 212. 00
M2 16. 70 1. 46 5. 78 6. 20 133. 80 84. 60
M3 16. 50 1. 60 5. 29 6. 74 338. 00 76. 30
M4 17. 40 1. 41 5. 57 6. 89 101. 50 95. 30
平均值 16. 55a 1. 45a 5. 47a 6. 41a 168. 88a 117. 05b
注:小写字母表示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差异性,字母相同表示差异
不显著,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 05)。
表 4 不同林地土壤养分质量分数
样地
土层 /
cm
可溶性有机碳 /
mg·kg-1
有机质 /
g·kg-1
全 N /
mg·g-1
全 P /
mg·kg-1
速效 P /
mg·kg-1
全 K /
mg·g-1
全 Ca /
mg·g-1
全 Mg /
mg·g-1
P1 0 ~ 10 77. 38 18. 80 1. 30 102. 67 2. 02 11. 94 0. 67 2. 29
10 ~ 30 23. 15 6. 40 0. 58 87. 33 1. 27 10. 05 0. 85 2. 48
P2 0 ~ 10 26. 40 17. 40 1. 03 154. 67 1. 91 10. 95 0. 68 2. 45
10 ~ 30 28. 47 5. 80 0. 64 104. 00 2. 12 10. 15 0. 82 2. 47
P3 0 ~ 10 42. 67 26. 60 2. 48 96. 67 4. 23 16. 06 0. 61 2. 06
10 ~ 30 30. 31 7. 50 0. 75 67. 33 1. 22 15. 56 0. 60 2. 33
P4 0 ~ 10 42. 71 17. 10 1. 24 152. 00 8. 40 12. 42 0. 76 2. 21
10 ~ 30 20. 61 8. 90 0. 70 118. 00 7. 54 13. 15 0. 79 2. 20
P5 0 ~ 10 25. 82 21. 20 2. 11 101. 33 7. 37 11. 07 0. 93 2. 30
10 ~ 30 23. 89 9. 00 0. 86 105. 33 8. 22 10. 66 0. 92 2. 31
P6 0 ~ 10 31. 64 19. 60 1. 30 178. 00 13. 30 13. 06 0. 88 2. 22
10 ~ 30 77. 21 10. 10 0. 72 94. 00 5. 60 13. 04 0. 78 2. 07
P7 0 ~ 10 27. 71 22. 10 1. 46 200. 67 11. 72 11. 39 0. 78 2. 63
10 ~ 30 23. 61 15. 10 1. 09 126. 00 10. 99 13. 41 0. 82 2. 72
P8 0 ~ 10 30. 87 26. 10 1. 36 268. 00 15. 12 16. 54 1. 25 3. 54
10 ~ 20 17. 73 10. 50 1. 01 210. 67 8. 66 15. 50 1. 24 3. 54
20 ~ 30 36. 61 18. 00 1. 06 230. 67 8. 10 15. 96 1. 57 3. 63
平均值 34. 52 15. 31 1. 16 141. 02 6. 93 13. 00 0. 88 2. 56
M1 0 ~ 10 26. 30 25. 80 1. 49 270. 67 20. 50 10. 55 0. 70 2. 37
10 ~ 30 21. 98 12. 40 0. 95 144. 67 10. 08 9. 95 0. 73 2. 52
M2 0 ~ 10 23. 49 18. 00 1. 21 103. 33 1. 14 10. 55 0. 82 2. 89
10 ~ 30 18. 16 8. 50 0. 55 66. 00 0. 47 10. 17 0. 82 2. 98
M3 0 ~ 10 37. 15 14. 00 0. 84 142. 67 5. 02 11. 94 0. 82 2. 67
10 ~ 30 35. 49 7. 10 0. 56 96. 67 1. 69 12. 62 0. 85 2. 72
M4 0 ~ 10 32. 82 24. 50 1. 48 162. 00 5. 29 12. 43 0. 85 2. 75
10 ~ 30 20. 52 7. 30 0. 55 73. 33 1. 29 13. 23 0. 78 2. 46
平均值 26. 99 14. 70 0. 95 132. 42 5. 69 11. 43 0. 80 2. 67
83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9 卷
3. 3 杞柳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植物的生物产量与其生长的土壤环境因子紧密相关。相
关分析结果(图 2、图 3)显示,杞柳总生物量与土壤速效磷呈
显著正相关,与 10 ~ 30 cm 土层有机质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
相关,说明有机质和速效磷质量分数是影响该地区杞柳生物
产量的主导因子。
表 5 不同林地 0 ~ 10 cm土层土壤养分相关分析结果
土壤养分 有机质 全 N 全 P 速效 P 全 K 全 Ca 全 Mg
可溶性有机碳 -0. 16 -0. 01 -0. 36 -0. 25 0. 18 -0. 34 -0. 31
有机质 1 0. 67* 0. 44 0. 45 0. 51 0. 20 0. 17
全 N 1 -0. 25 0. 05 0. 39 -0. 12 -0. 36
全 P 1 0. 75**0. 16 0. 44 0. 47
速效 P 1 0. 22 0. 39 0. 12
全 K 1 0. 39 0. 26
全 Ca 1 0. 78**
注:表中**表示极显著相关,* 表示显著相关。
表 6 不同林地 10 ~ 30 cm土层土壤养分相关分析结果
土壤养分 有机质 全 N 全 P 速效 P 全 K 全 Ca 全 Mg
可溶性有机碳 0. 01 -0. 12 -0. 21 -0. 06 0. 13 -0. 23 -0. 48
有机质 1 0. 83** 0. 51 0. 85**0. 18 0. 13 0. 20
全 N 1 0. 71** 0. 87**0. 33 0. 30 0. 27
全 P 1 0. 73**0. 26 0. 75** 0. 58*
速效 P 1 0. 12 0. 33 0. 10
全 K 1 0. 15 0. 20
全 Ca 1 0. 73**
注:表中**表示极显著相关,* 表示显著相关。
图 2 杞柳林 10 ~ 30 cm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与总生物量的关系
图 3 杞柳林土壤速效 P质量分数与总生物量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林分结构和土壤养分对森林生长有着重要影响。阜南黄
岗地区的杞柳栽培历史悠久,目前其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即
纯林栽培和杞柳-杨树混交栽培。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栽
培模式的杞柳生物量变化范围为 10. 70 ~ 22. 88 t·hm-2,平
均生物量为 17. 29 t·hm-2,杞柳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平均值为
9. 89 t·hm-2,与其他地区栽植的杞柳相比,产量较高[7-9];生
物量各组分大小依次为:根>去皮茎杆>茎皮>叶片。纯林经
营模式中杞柳生物量为 17. 55 t·hm-2,混交林经营模式中杞
柳生物量是 17. 03 t·hm-2,两种模式的杞柳总生物量差异不
显著,但是其生物量分配有较大差异。混交林模式的杞柳地
下部分生物量比例明显高于纯林模式,尽管混交模式的杞柳
经济产量要低于纯林模式,考虑到混交模式中杨树的经济产
量和收益,发展杨树-杞柳混交林具有更高的生态、经济和社
会效益。目前生产上杞柳纯林经营周期一般为 10 ~ 12 a,而
混交模式下,杞柳经营周期长短主要取决于上层乔木的郁闭
早迟,因此,在杨树-杞柳混交栽培中,杨树造林密度是影响
杞柳经营周期的主要因素。
土壤养分状况与作物产量密切关系。在两种栽培经营模
式下,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黄岗地
区杞柳生物产量与 10 ~ 30cm 土层有机质质量分数、土壤速
效磷质量分数显著相关,因此在杞柳栽培管理过程中,应加强
培肥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适量增施 P肥可提高杞
柳生产力。
参 考 文 献
[1] 郑万钧.中国树木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52.
[2] 宋晓艳,孙大伟,张爱玲. 杞柳丰产栽培技术[J]. 吉林林业科
技,2009,38(3) :52-53.
[3] 崔广芳,吴书宝,成永方. 杞柳的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J].甘肃农业科技,2001(8) :42.
[4] 李长林,王洪学,王砚革,等.杞柳工艺原料林营造技术的研究
[J].林业科技,2006,31(6) :12-14.
[5] 马成忠,陈义谦,于斌.阜南县杞柳加工现状、问题与对策[J].
安徽林业科技,1996(2) :45-46.
[6]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1978.
[7] 宫玉臣,闫长智,李峰,等.杞柳优良品种筛选技术研究[J]. 陕
西林业科技,2008(2) :10-14.
[8] 李频道,徐劲松,王宝卿,等.杞柳田夏季杂草种群调查[J]. 杂
草科学,2007(2) :42-43.
[9] 朱毅,韩敬,闫常智,等.速生杨树套栽杞柳的试验研究[J]. 西
北林学院学报,2007,22(4) :103-105.
93第 10 期 赵竑绯等:安徽阜南杞柳林生长及其土壤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