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国农史 ( Ar gi el u tul r aH ist o叮 f o Ch in a)2 ( X ) 7. 1
药酱 (萎叶 )的历史与开发
郭声波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 , 51 06 32)
【摘 要】药昔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裁培桂物英叶 (irP er be elt L . )及其用于调味的产品 ,葵叶的另一 用途是与槟钾合
嘴 , 可 防治寄生虫病等传染性疾病 ,并漪为风俗 ,构成云南、 岭南古代地方文化内容之一 。 文章还考察了药普开发的历 史
与地理分布 ,探讨 了药普现代 开发的价位 。
【关妞词】药资 ;构普 ; 葵叶 ;扶留旅 ;药
【中圈分类号】S一09 ; K 03 [文献标识码 IA [文章编号】20X() 一 445 9 (2X() 7 )0 1一仪幻8一 10
T h e 班 sot 巧皿d het ExP ilo iat on of ht e P IP er B et l
G UO S h e n g
一
b o
(晓”加 orI 功e 肠£。行C eG 叩即hy of 灿an nU 了F明f妙, 伪朋乎为。 u 习次沼刁
bA at n 姆 t: F
r o m ht i s art i
e l e w e e o u ld k n o w
,
J u勺ian g w as a fa n l o u s th i n g n am e d 肠 u y e (几伴 r 加 .et1 ) an d
i st PdrD
u e t w as u s e d s a u e i n g i n ht e h is ot 汀 . It 吐50 h a d b e e n u s e d ot p er ve n t e P id e而 e s a fe e t ed w iht h e俪hnt e s
e hiew
n g 雨ht aer e a
.
It w as
5 0 p er via li
n g at ht at t im e ht at b e e am
e a m ia n e o n t e nt Of ht
e Y u n an
e u il u er an d
iL n , an
e ul t u er lat e r
. 仆 15耐 e l e a ls o i n s p e e st ht e h i s to厅 aob u t Ju一ian g ’ 5 e x 1P 0 ar tion an d ht e ose g旧 ph i e
anr 罗 s
,
d i
s e u s s i n g ht
e v al u e abo
u t ht
e Ju一ian g ’ 5 exn lo iart o n i n m od em t im e s
.
为护加油: Ju一ian g ; Ju一ian g ; be elt ; uF l i u 一art an ; Ju
药酱在我国古代曾是有名的栽培植物和野生药用植物 ,产品和植株在民间有特殊的用途 ,甚至成
为商品 ,但长期以来 ,史籍记载的名称较为繁杂 , 往往与其它植物混淆 ,史学界 、农学界 、植物学界 、 中
医药界对其名实一直争论不休 , 致使对其开发历史缺乏应有的探索。 其中 ,任乃强先生在其《华阳国志
校补图注》中曾有专门段落考证过药酱的名实 ,但在笔者看来 ,其观点尚可商榷 ,其它人则谈不上有真
正的研究 ,有鉴于此 ,笔者撰成此文 , 以就教于方家 。
一 、 药酱名物考实
(一 )拘苦与药告
构酱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 1 16 《西南夷列传》 : “ 建元六年 , 大行王恢击东越 ,东
越杀王那以报恢 , 因兵威 ,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 。南越食蒙蜀构酱 ,蒙问所从来 , 日道西北鼓择 。 教
辉江广数里 , 出番禺城下 。 蒙归至长安 , 问蜀贾人 。 贾人曰 :独蜀出构酱 ,多持窃出市夜郎。 夜郎者 ,临
嫩钾江 , 江广百余步 ,足以行船 ,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 ,西至同师 ,然亦不能臣使也 。 ”
东汉班固《汉书 ·西南夷传》及荀悦《前汉纪》引此语相同。 (汉书 ·西域传》亦云 : “ 感构酱 、竹杖 ,则
[收稿时间」2 006 一 0 7一 18
【作者简介】井声波 ( 195 9一 ) , 男 , 赞南大学历 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 。
一 8 一
药苦 (葵叶 》的历史与开发
开样柯柯 、越崔 。 ” 许慎的《说文解字》虽有 “ 构 ” 、 “药” 二字 ,但仍系构酱于 “ 构 ” 字 , “ 药”字义项只有 “ 果
也 ” 二字 ,不详其说 。
“ 药酱 ” 一词最早见于西晋秘含所著《南方草木状》卷上 : “ 药酱 ,草羡也 , 生于蕃国者大而紫 ,谓之
草羞 ;生于番禺者小而青 ,谓之药焉 , 可以为食 ,故谓之酱焉 。 交趾 、九真人家多种 ,蔓生 。 ”
西晋人左思《蜀都赋》亦云 : “ 印杖传节于大夏之邑 ,药酱流味于番禺之乡 。 ”
药酱与构酱是什么关系? 按西晋人的理解 , “药酱流味于番禺” ,就是指唐蒙食构酱于南越一事 ,则
药酱即构酱 。 “ 构 ” 字古时是多音字 ,可读 9 o u (如构祀 ) ,读 9 吞 (今读 j 。 ,如构株 ) 。 关于《史记》“构
酱 ”构字的读音 ,裴胭《史记集解》引徐广曰 : “构一作药 ,音篓。 ” 《史记索隐》云 : “ 篓 ,音求羽反 。 ” 又案 :
“ 晋灼 :构音矩 。 ” 篓 、矩皆读作“ 9 五” , 即与 “药 ”字古音相同 。 《太平御览》卷 792 引班固《西戎论》“ 构
酱 ” 也作“ 药酱 ” 。 可见汉代以后 , “ 构酱 ”一词一般写作“ 药酱” 。 并且考诸史籍 ,汉代以后除引用《史记》 、
《汉书》典故文字外 , 日常生活中就再没有使用 “ 构酱 ” 一词 , “药酱” 一词则屡见不鲜 。 因此 , 我们完全有
理由认为 ,构酱与药酱 , 是前后相沿的同一个名物词汇 ,东汉以前称为构酱 ,东汉以后称为药酱 。 对两
词的读音 ,则是完全相同的 , 即都读 “ 9 住酱 ” (今读 “ j 让 普” ) 。
无论从词义还是从史籍记载的情况看 , “药酱”都应该是一种以药为原料制成的酱 , 是一种食物佐
料 、 调料 、调味品 。 宋人说 ,药是一种南方人称为浮留的植物 , “ 和以为酱 ,五味告宜 ” 。 ①孝宗曾问大臣 :
“ 昔汉武感药酱而开南越 ,想其味极美 ,肤欲问蜀中士大夫 ,其味如何? ” 宰相周必沐孚寸曰 : “ 想不过如今
之酱耳 。 ’ ,②
可是 ,从古至今 ,人们也常常用 “ 药酱 ” 一词指称某种植物。 如唐代苏恭说 : “药酱生巴蜀 。 蔓生 , 叶
似王瓜而厚大 ,味辛香 ,实似桑堪 ,皮黑肉白。 交州 、爱州人云 ,药酱人家多种 ,蔓生 ,子长大 。 ’ ,③宋代乐
史说 : “药酱 ,如今之大笔拨 。 ’ ,④罗愿《尔雅翼》自序 : “药酱者 ,广 、蜀皆有之 ,实草类也 。 ” 郑樵《尔雅注》
卷下 : “ 薇 :黄蔽 ,蔽菜也 ,俗呼竹茶 , 可作殖 , 叶似药酱。 ” 现代中医药学界也沿用了这一名称 ,如 20 世
纪 70年代江苏新医学院所编《中药大辞典》 ,正是以 “药酱 ” 为正 目 , 以构酱 、药子 、 土草拨 、 大革拨 、药
青 、 槟榔药 、青萎 、香著 、芦子等为异名 ,并说 ,药酱的基原 “ 为胡椒科植物药酱的果穗 ” ,原植物名 “药酱
(尸币e r 玩elt L . ) ,又名浮留藤 、扶留藤 、扶恶士 、篓藤 ” 。
从这些引文看 ,尽管 “ 药酱” 一词所指称的植物有很多名称 ,具体指哪一种植物至今尚有争论 ,但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 即“药酱” 是专指某种可以制作药酱的植物— 药 。 药是一类植物的通名 ,如今广东就有胡椒科胡椒属的短药 、腺脉药、 光轴竺叶药、 斜叶药 、假药 、 山药 、毛药 、华山药 、海南药 、 陵水
药 、 大叶药等 10 多种 ,并不是每一种药都可以作药酱 。 按汉语构词的习惯 ,应该将其中某种可以作酱
的药用 “ 酱药” 一词来表示 。 古人既然采用的是 “ 药酱” 一词 ,应该也有它的道理 。 大概因为 “ 药酱 ” 是一
种特定的产品 ,只有一种药才能生产药酱 ,所以只有用已经为人熟知的 “ 药酱 ” 一词指称该种药 ,才能
作到准确无误 。
当然 ,用 “ 药酱 ” 指称作酱的药 ,确实不太符合汉语语言习惯 。 明人张营就曾提出质疑 : “ 药酱者 , 以
药为酱 ,今其制已不可知 ,然亦酱成乃可称药酱。 若称药即为药酱 ,是林可制酒 ,而未制酒之林亦可称
林酒乎? ,@
《二 )药与婆叶
药酱既是由一种药制成的 ,那么这种药到底是什么植物?
①宋祁 : 《益部方物略记 ) 。
②李心传 :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 12 。
③苏恭 : 《唐本草》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卷 14 《药茜》引。
④乐史 : 《太平交宇记》卷 72 《益州》。
⑤张置 : 《疑耀》卷 1。
中口准史 2加 7. 1
在中医药界 ,经李时珍考证后 ,现在基本趋向一致的看法是指胡椒科胡椒属的萎叶(残附 r be etI L . ,
如 图 1 ) 。 然而在植物学界 、农学界和历史学界 ,有人认为是革拔 ,也有人认为是积棋或构祀 ,也有人认
为是魔芋 。 今不可不为之一辩。
( l) 辫革拔
草拔 ,古时又写作“ 草羞 ” 、 “ 笔拨 ” 。 晋秘含《南方草木状》云 : “药酱 ,草茨也 。 生于蕃国者大而紫 , 谓
之草羞 ;生于番禺者小而青 ,谓之药焉 。 可以为食 ,故谓之酱焉 。 交趾 、 九真人家多种 ,蔓生 。 ”但同是晋
人的顾微却说 : “扶留藤 ,缘树生 ,其花实郎药也 ,可以为酱。 ’ ,①
到了唐宋 ,更多的人认为药酱为扶留(葵子 )而非草拔 ,但明人杨慎仍坚持《南方草木状》之说 : “ 今
永昌人犹以草羞为豆豉 ,是可证也 。 自《本草注》以药酱为槟榔萎子 ,非也 。佐槟榔萎子 , 自名扶留藤 , 见
《蜀都赋》。 《草木状》亦具列于槟榔条下 , 与药酱全不同。 ’ ,②谢肇制也以云南的例子作证 :唐蒙使南越
所食药酱 , “ 今临安 、大理俱有之 ,即草羞也 。 其实似萎子 ,土人以和五味。 …… 《本草》、 《通鉴》诸注及张
志淳《南园漫录》皆以萎子为药酱 ,误矣” ,不过他不反对药酱即扶留 ,他认为扶留有三种 ,篓子是一种 ,
革茨也是一种 。 ③邝露则举两广摇人风俗来支持杨慎之说 : “药酱 , 貌狐中家家用之 , 以草羞为主 ,杂以
香草 ,味虽佳 ,不足为异耳 。 ’ ,④故今本《辞源》对 “ 药” 的解释 ,仍是沿用《南方草木状》 ,可见 “草拔 ” 之说
至今未泯 。
草拔 (饰er 10刊列 m L . ,如 图 2 ) ,又名草拨 、草拨梨 、阿梨诃啦 、堪圣 、蛤萎 、 ③ 鼠尾 ,也是胡椒科胡椒
属植物 ,原产波斯 、印度一带 ,后渐传人东南亚及中国亚热带地区 , ⑥在形态上是与篓叶 (即葵子 )最为
相似的一种 (如表 1 所示 ) , 只是叶片 、 花序比篓叶短 ,花期较萎叶晚而已 。 果穗与萎叶一样 ,也是镇痛 、
健胃的要药 。 但是从果穗的长度来看 ,革拔还是不如萎叶更为符合古籍对药酱的描述 。
. 协 妻叶 挤牌 r 比翻 I J n n ·
1
. 幼花壮 : 乳姚花序一盈 . 3 雌花序一 氏
,. 它片 . 口砚。
资 . 琴装 1P 户甘 勿叩帅 . 。 ” ·
1
. 趁花桂 . 么挂龙序一肠 盆位片勿胜挂:
.4 花片血盯成 , 几 下曰什 , ` . 爪序 。
图 , 鉴叶 图 2 苹拔
(以上 两图均采 自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东植物志》第 1卷 )
① 顾微 : 《广州记 ) , 《齐民要术》卷 10 引。
②杨慎 : 《丹铅徐录》卷 15 。
③谢雄制 : (滇略)卷 3(产略o)
④ 清汪森 : 《粤西丛载》卷 19 引明邝露《赤雅》逸文 。
⑤江苏新医学院所编《中药大辞典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 7 年 ,第 157 1 页 )据(赤雅》以蛤萎为革拔之异名 ,然 (广
东植物志》则以为假药之异名 ,俊考。
⑥参详《唐本草》、 《酉阳杂姐》、 《海药本草》等。
一 10 一
药借 (葵叶)的历史与开发
衰 1 广东省胡椒科胡椒属植物 (i P pe ) r名录
学 名 枝毛 叶 花序长c (m)腺一无有中 文
短药
英 文 长 e m
序号
m “刀es u a
C石加e ns e
a B痴“ m
肠笼脚e痴巴肠方u m
Se n拌此I e s e n
?无有
2中华胡椒
3 腺脉药
4光轴竺叶药
5 斜叶药
6革拔
7 萎叶
8假药漪萎)
9华南胡椒
1 0假革拔
1 1 山药
1 2小叶爬岩香
13 毛药
1 4大叶复毛胡椒
15 华山药
1 6胡椒
17 变叶胡椒
1 8海南药
1 9陵水药
2 0大叶药
肠月即二
Be 之e l
S川 ne n度os u £ n
A u s加s 动e s e n .
Re的如e tum
币肠刀 c ei
月击币c山
乃止e 川 Zu 石 n
加刀方
5 l’ ne nse
城卿m
M自汕血
月防初a nse .
场邵为“免刀se
坛e 石s Pi e m lz
7 一 1 4
8一 1 2
6一 1 6
1 0一 1 6
9一 15
企 1 2
7 一 15
7 一 1 4
- 61 0
8一 1 6
6一 1 2
3一5
5 一 11
1 0- 1 8
8一15
1 0一 15
5巧
7 一1 2
l于 17
1 2一 17
叶基形
短狭
稍狭
短狭
不等齐
不等齐
阔心形
阔心形
浅心形
浅心形
不等齐
渐狭
浅半心
浅半心
钝圆楔
深心形
钝圆楔
心形
钝圆楔
钝圆楔
斜心形
叶脉数
5 ~7
5
7
7
5 ~7
7
7
7
5
5, 羽状
5 ~ 7
5 ~ 7
5 ~ 7
7
7
5 ~ 7
5
5 ~ 7
7 ~ 9
5, 羽状
花期
(月 )
5一 7
4 -6
4一 7
2一 5
4一 7
7一 10
5一 7
4一 1 1
4 -6
5一 7
3一 8
3一 7
3一 5
6一 7
3一 6
6- 10
卜 8
3一 5
10一 1
8一 12
雄 雌
两性 . .0 3
两性 , 3 ~ 5
3一5 . 5 1 . 5
10一 23 8一 1 1
0
.
3we 0
.
4 2一 3 . 5
4一 5 1 . 5- 2 . 5
7一 15 3一5
1
.
5~ 2 0
.
6一0 . 8
3一6 . 5 1一 1 . 5
5 es 6
.
5 3- 4
6 e I0 3
5
.
5一 13 4一 5 . 5
7 4一6
? 8一 12
2
.
5一 比雄短
杂性 , 比叶短
3一 5 1 . 5一2 . 5
7一 12 8一 15
9 7一 10
10 10
无有
说 明:此表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东植物志)第 1卷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 87 年版 )编制 。
如晋刘渊林注《蜀都赋》云 : “药 ,药酱也 ,缘树而生 ,其子如桑堪 ,熟时正青 , 长二三寸。 ”唐颜师古
释《汉书》构酱云 : “今蜀土家出构 (药 ) , 实不长二三寸 。 ” 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记》云 :药酱“ 子熟时 ,外黑
中白 ,长三四寸 ” 。 按晋尺当今 2 .4 2 厘米 ,唐尺当今 25 厘米 ,宋尺当今 31 . 2 厘米 ,依此算来 ,药酱的果
穗按晋 、 唐人所说为 .4 8 一 7 . 2 厘米长 ,按宋人所说为 .9 3 一 12 .5 厘米长 , 两者差异较大 ,应当分别是雌 、
雄花序的长度 ,宋祁所记 ,乃是误以雄花序为果穗 。 以革拔和篓叶的雌雄花序长度衡量 , 显然只有篓叶
与药酱相合。
从成分上看 ,萎叶富含挥发油 , 内含胡椒酚 、萎叶酚 、烯丙基焦性儿茶酚 、香荆芥酚 、 丁香油酚 、 对-
聚伞花素 、 1 , 8一 按叶素 、 丁香油酚甲醚 、石竹烯 、毕澄茄烯 、 未定倍半菇等 , 以及多种游离氨基酸 、抗坏
血酸 、苹果酸 、 草酸 、 葡萄糖 、果糖 、 麦芽糖 、葡萄糖醛酸等营养成分 ,每百克含铁 25 毫克 ,① 以此制成
调料 ,不仅香辣可口 ,而且有治胃病及保健之功效 。 故《广东植物志》于萎叶用途一栏说 :本种提取的芳
香油为药酱油 , 可作调香原料 ;叶 、果人药 ,有行气止痛效能 ,治胃痛 、腹胀 、 消化不良等 。 反观草拔果实
所含成分 , 只有胡椒碱 、棕桐酸 、 四氢胡椒酸 、 1一 十一碳烯基 一 3 、 4一 甲撑二氧苯 、呱吮 、 挥发油 、 N一异丁
基癸二烯酞胺 、 芝麻素 , ② 营养成分较少 , 而刺激气味 (辣味 )更浓 , 中医多用于镇痛 、 健胃 , 明代云南 、
两广的少数民族虽也用来调味 , 但不如萎叶味佳 。 因此 , 古人视为一方珍味的药酱原料 , 非萎叶莫
① 江苏新医学院编 : 《中药大辞典》第 24 5 页《药酱叶)o
②江苏新医学院编 : 《中药大辞典》第 巧71 页《草羞 )o
中叮准史 2加 7 . 1
属 ,不可能是革拔 。
秘含所谓草拔有两种 ,大而紫的生于蕃国 , 不作酱 ,小而青的亦名药 , 生于岭南 , 可作酱 。 故孟洗
《食疗本草》亦谓篓叶为土草拔 。 实际上 ,今 日称为革拔的植物也不止一种 ,如假药亦称革拔子 (《生苹
药性备要 ) ) ,还有一种假草拔 (见表 1 ) 。 从形态分析 ,秘含所谓大苹拔 , 即宋人所谓大笔拨 ,① 当是今之
假草拔 , 因其在胡椒属中叶片最大之故 。 ②邝露所谓狭狐草拔 ,又称蛤萎 , 当是今之假药 。 ③
(2) 辫积棋 、 构祀
积棋 , 即拐枣 ( oH v e n抽 du ilcs
.
)
, 鼠李科 , 又名构 、积拘 、棋 、构骨 、 白石木 、交加枝 、金钩木 、桔构树 、
梨枣树 、金果树 , 花序肉质 ,味甜可食。 构祀 (与` u .m 动 in en se . ) ,茄科 , 多年生小灌木 ,果实味甜 , 与根皮
皆人药。
《说文解字》云 : “构 ,木也 , 可以为酱 , 出蜀 。 ” 司马贞《史记索隐》引东汉人刘德的话说 : “ 构树如桑 ,
其堪长二三寸 , 味醉 ,取其实以为酱 ,美 。 ” 裴胭《史记集解》对“ 拘酱” 一词 ,也引用南朝萧该 (汉书音义》
的话进行解释 : “构木似毅树 ,其叶似桑叶 ,用其叶作酱 , 醉美 , 蜀人以为珍味。 ” 这一说的共通之处是 ,
构酱的原料是一种叶似桑叶的木本植物 , 味酸 。 因此今人李珊 、任乃强等先生说唐蒙所食蜀药 (构 )酱
出于构木 ,构木即积棋 。 ④任乃强先生还说 ,构酱之 “构 ” 也可能是构祀 。 但我们仔细考察 ,此说不能成
立 。
首先 ,唐蒙在南越所食之蜀药酱 ,虽太史公写作 “ 构酱” ,但据《说文解字》 ,拘音句 ,药音均 , 而峋亦
音句 ,是构 、药义虽不同 ,音却相同 ,都读“ g n ” ,上文已言 , 同音通假在古时是惯例 , 因此这里从木的
“ 拘” 未必就是拘木 。 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就批驳了刘德的说法 : “ 构者缘木而生 ,非树也 。 今蜀土家
出构 ,实不长二三寸 ,味辛似姜 ,不醉 ,刘说非也 。 ’川缘木而生 ” 者 ,藤本也 。 可是东汉 、三国间一些不知
构酱出于何物的中原及东吴儒士如许慎 、刘德 、 韦昭 、陆机等 ,居然望文生义 , 得出构酱便是果实呈酸
味的构木酱的结论 ,尽管他们连构木似桑 、似毅还是似白杨都莫衷一是 。 在他们看来 ,药是另一种与拘
茜无关的植物。 事实上 , 汉人所谓 “ 独出蜀” 的“构酱” ,除对唐蒙所食仍有沿用 “构 ”字者外 ,在东汉以后
并不见于记载 , 而屡见于记载的蜀中特产却是 “药酱” 。
难道作为一方珍味的赫赫有名的拘酱会无缘无故地在汉以后突然消失 , 而迅速代之以另一种音
同字近的新珍味— 药酱吗 ?显然不可能有这样的巧合。 由此判断 , 汉儒对拘酱出于拘木的解释 ,确实是错误的 ,后人之所以改而专用从草的 “药酱 ”一词 , 乃是有意正名 , 以免谬误流传 。 任乃强先生不顾上
古“ 均 ”亦音“ 句” 这一事实 ,而按中古音韵将“构” 判读为“ 苟 ” (音 k。 ) ,人 “ 有”韵 ,将“ 药”判读为“矩 ” ,人
“ 魔 ”韵 ,割裂了两者在上古的同音关系 , 当然要导致他偏信汉儒的误解 。 任先生设想拘酱为不辛却甜
的权棋酱或非木非藤之构祀酱 ,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药亦产于岭南 ,药酱不当“ 独出蜀 ” ,
南越亦不当以之为珍味。 此说看似有理 ,但他忘了很重要的一点 :岭南的药是取叶嚼槟榔的 ,并不作
酱 , 蜀之药却因无槟榔而不用来嚼食 ,只是取叶作酱 ,所以南越人虽不以药为珍却要以药酱为珍 ,这正
是蜀人独擅其巧的证据 , 而于 “构酱非药酱 ” 说无补 。
其次 ,药酱的味道是辛香而不是酸味或甜味 ,后文有考证 ,这里无须再辩 。
( 3 )抖魔芋
魔芋 ( Am呷h咖au us . ir 讨en’ . ) ,天南星科 ,古称“ 萌” ,雅称“ 芳萌” ,俗称 “ 萌头 ” ,块茎富含淀粉 , 取
①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 7 2《益州》: “琦酱 ,如今之大笔拨 。 ”
②江苏新医学院所编《中药大辞典》以大革拔为药酱的异名 ,按药酱植株 、 叶片形态均小于革拔 , 似不得以 “大 ”名
之 。
③江苏新医学院所编《中药大辞典》于假药 、草羞二目皆以蛤萎为异名 ,不妥。
④任乃强 : 《蜀拘昔 、 蜀布 、 邓竹杖考辨》 ,载于《四川历史研究文集》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19 87 年 ;( 蜀构昔入
番禺考》 ,载于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 87 年。
一 12 一
药告 (葵叶 )的历史与开发
汁经处理可食 。 西晋左思《蜀都赋》云 : “ 其园则有药 、萌 、茱英。 ” 后来有人以 “ 药萌”与“ 茱英 ” 相骄 ,遂误
认为 “ 药萌” 为一物 , 即“ 药 ” 的省称 。 如宋代著名药学家唐慎微认为 : “萌头 , 生吴蜀 ,叶似由跋 、半夏 , 根
大如惋 ,生阴地 ,雨滴叶下生子 , 一名药萌。 ’ ,①经学家戴侗附和其说 : “越中有药萌 , 《本草》又名萌头 ,
根如天南星大 ,可食 。 ’ ,② 罗愿则持两端 , 以为《蜀都赋》之 “ 药翁 ” 为二物 , 即药与萌 , 而唐氏 (本草》之
“药萌 ”则是一物 , 即萌。 ③
清人训话之学用力甚深 ,终于发现这一历史错误的根源 , 如倪涛就曾明确指出 : “药萌 :药可为酱 ,
亦名扶留 , 即今之芦 (葵 )子 。 萌根如芋 ,余于蜀中见之 。 二物不同 , 《文选》注亦作两物 , 《字汇》混而为
一 ,误 。 ’ ,④ 显然 ,深居书斋的文字学家是造成“药” 、 “ 萌 ”不分的始作俑者 ,可惜一直到现在 ,仍然有人
误认为 “药 ” 即 “药萌” , l( 陷 )现在应该是我们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
二 、 药酱 (萎叶 )的开发历史与现代价值
从前面的论述不难看出 ,在历史上 ,作为栽培植物的药 (葵叶 、 扶留藤 )主要有两种用途 ,一是用来
制作调味品药酱 ,二是取叶与槟榔一起嚼食 。
(一 )制作药苦用来调味
药酱的制作工艺 , 据说在明代已经失传 , ⑤ 而明代以前的史籍记载也讲得很简略 ,并且说法不一 ,
因此我们只能知其大概 。药酱的原料 ,向有果穗和叶两种说法 。 东汉人刘德说 : “ 构树如桑 ,其堪长二三
寸 , 味醉 ,取其实以为酱 ,美 。 ’ ,⑥晋人顾微《广州记》及郭义恭《广志》也说 : “ 扶留藤缘树生 ,其花实郎药
也 , 可以为酱。 ” “ 构树如桑 、 味醉 (即酸 )” 一语 , 上文已指出其误 ,但堪实 、花实都指果穗 ,则是可以肯定
的 。 宋人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讲得更加明白一些 : “ 子熟时 ,外黑中白 , 长三四寸 , 以蜜藏而食之 , 辛香
能温五藏 , 或用作酱 , 善和食味。 ” 即果穗成熟结子以后 ,不仅可以作酱 ,还可以作蜜脯。 但稍后一些的
南朝萧该《汉书音义》却说 ,药酱是用药叶为主要原料制成 : “构木似毅树 ,其叶似桑叶 , 用其叶作酱 ,醉
美 ,蜀人以为珍味。 ’ ,②
据现代中药学研究 ,药酱的果穗具特殊的辛辣气味 , 以干燥不霉 、味辣而浓者为佳 ,而其叶主要供
提取蒸馏芳香油— 药酱油 (葵油 ) ,用于抗菌 、抗寄生虫 。 郎~ 、网但研究表明 ,药酱油也可作调香原料 ;而且叶 、果人药的功效也是差不多的 ,都有行气止痛效能 , 用于治疗胃痛 、腹胀 、 消化不良等。 习`(刚
由此看来 ,篓叶的果穗和叶其实都是可以用来制造药酱的。
药酱的制作方法 , 明人张营说 : “ 药酱者 , 以药为酱 ,今其制已不可知 ,然亦酱成 ,乃可称药酱。 … …
第今巴蜀绝无此物 ,惟滇中有之 ,其子作穗 ,土人干之 , 以代其叶 ,殊不类桑格 。 ’ ,⑧既然称酱 , 以常识观
之 , 当是较为猫稠的液体 ,这与用叶提取的药酱油有些相似 ,而上文已提到果穗以干燥不霉 、 味辣而浓
者为佳 , 可见果穗是不用来提取药酱油的 。 滇中土人将萎的果穗晒干后用来代替叶子 ,恐怕不是药酱
的作法 , 只是取其药用而已 。 兼取诸说 ,笔者以为药酱的作法似有两种 , 一种是如《广东植物志》的记
载 ,只用萎叶经蒸馏提取药酱油 ,即可作调味用 ;另一种作法是将晒干的果穗 (含果 实 )研成粉状 , 调和
在药酱油中 , 即成为较为勃稠的药酱 ,其作用是加强辣味 ,且能充分利用植株原料 ,增加药酱产量 。 宋
①唐慎微 : 《经史证类本草》卷 11《萌头》。
② 戴侗 : 《六书故》卷 24 (药》。
③ 罗愿 : 《尔雅翼》卷 6。
④ 倪涛 : 《六艺之一录》卷 264 。
⑤张茸 : 《疑耀》卷 1萎字 : “药酱者 ,以药高酱 ,今其制已不可知 。 ”
⑥ 《史记 ·西南夷列传》司马贞索隐及《汉书 ·两粤传》颜师古注引。
⑦ 《史记 · 西南夷列传》裴胭集解引。
⑧ 张置 : 《疑耀》卷 1 篓字。
中时雇史 207 .1
祁所谓 “ 和以为酱 ,五味告宜 ” ,大概指的就是这种 “ 调和 ” 的情况 。 持果穗说的学者 ,可能观察其制作工
艺不够仔细 ,或者出自传闻 , 只知药酱中加人了果穗粉 , 而不知还有用叶片提取的药酱油在内 。
药酱的味道 , 有说是辣的 (如刘渊林 “ 辛香 ”说 ) ,有说是酸的 (如刘德 “ 醉关 ”说 ) ,但以言辛香之记
载占绝大多数 ,且据现代中药学分析 ,萎叶富含刺激性芳香油成份(见上文 ) , 因此 , 当以辛辣说为是 。
《二 )与槟榔 、牡蝠粉合嚼
较早的记载是西晋播含《南方草木状》卷下 : “槟榔树 , ……其实也 , 味苦涩 , 以扶留藤 、 古贵灰并
食 ,则滑美下气 ,消谷 。 ” 《文选》卷 5《蜀都赋》刘渊林注 : “扶留藤也 , 缘木而生 , 味辛可食 , 以合 (石 )
〔古〕责灰与槟榔并咀之 , 口中赤如血 ,始兴以南皆有之 。 ” 《齐民要术》卷 10 引《异物志》曰 : “ 槟榔 , 以扶
留 、古贵灰并食 ,下气及宿食 、 白虫 , 消谷饮咦 ,设为口实。 ……古责灰 ,牡蝎灰也 , 与扶留 、槟榔三物合
食 ,然后善也 。 ” 又引《蜀记》曰 : “ 扶留木 , 根大如著 ,视之似柳根 , 又有蛤 ,名古贵 ,生水中 ,烧以为灰 , 日
牡砺粉 。 先以槟榔着口中 ,又取扶留藤长一寸 、古责灰少许同嚼之 , 除胸中恶气。 ”
从上述记载来看 ,在南北朝以前 ,萎叶与槟榔果 、 牡蜗 (古贪 )灰一起嚼食是岭南的风俗 ,所谓 “ 取
扶留藤长一寸 ” ,可能是将叶片卷成一寸长的条状 , ①其主要作用是帮助消化 、防治寄生虫 。 在萎叶的
药用功效中 ,就有 “ 下气温中 、破痰积 、 咳逆上气 、心腹虫痛 ” 等项 ,这与槟榔的“ 消谷逐水 ,除痰僻 ,杀三
虫 ” 相似 ,但槟榔还有 “疗诸疟 , 御瘴病 ” 的作用 。 ②据研究 ,萎叶的水提取物及酒精浸膏水提取物在试
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 白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变形杆菌 、伤寒杆菌 、枯草杆菌及某些真菌有明显
抑菌作用 ,抗菌有效成分可能是其中所含的篓叶酚 ( B et el p h en d , 即佳味备醉 ) ,但萎叶挥发油的抑菌作
用较弱 。 冈`~ )显然在抗菌作用这点上 ,篓叶要胜出于槟榔。 古代岭南常见病主要是传染病 , 蛔虫 、钩
虫 、 血吸虫 、绦虫等寄生虫是主要致病原之一 , 疟疾是瘴病的一种 , 也是一种寄生虫传染病 ,这些病大
都可用槟榔防治 ,而致病菌则是发生传染病的另外一些病原 ,可用萎叶防治 。 明了于此 ,则不难理解何
以岭南会出现篓叶与槟榔合嚼的风俗。 另外 , 嚼食槟榔还有一定的提神作用 。 至于何以还要加上牡砺
灰 ,则是由于萎叶味辛 ,刺激性较强 ,槟榔味涩而苦 ,牡砺壳烧灰后带碱性 ,可起一定中和作用的缘故。
萎叶所含挥发油的抗菌作用较萎叶水浸物弱 ,所以药酱油的抗病作用不大 ,这大概是岭南人不食
喜药酱而喜嚼萎叶的原因。 唐蒙在南越王府尝到的药酱 ,是商贩从蜀中运来的 ,可能是供南越王宫廷
调味用 ,也可能是用于出口 。
至唐以后 ,文献明确记载岭南用来与槟榔嚼食的是萎叶的叶片 。 如唐苏恭《本草》说 : “ 苗名浮留
藤 ,取叶合槟榔食之 ,辛而香也 。 ’ ,③宋乐史 (太平寰宇记》卷 165 “郁林州 ” 、卷 170 “交州 ” 均载 : “槟榔 ,
…… 以海益 (按即牡场 )壳烧作灰 ,名曰蛤奔(古贫 )灰 ,共扶留藤叶和而嚼之 ,香美 ,除口气。 ”
(三 )其它用途
制药脯 。 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说 : “ (药 )子熟时 ,外黑中白 ,长三四寸 , 以蜜藏而食之 ,辛香能温五
脏 。 或用作酱 , 善和食味。 ”将成熟的萎叶果穗“ 以蜜藏而食之” ,相当于制成甜味的果脯 , 与调味的药酱
是不同的食法 。 司马光《送张寺垂》诗曰 : “ 汉家尺五道 ,置吏抚南夷 。 欲使文翁化 ,兼令孟获知 。 盘堆药
酱实 , 歌杂竹枝词 。 ”盘中堆盛的可供品尝的“ 药酱实 ” ,可能就是这种药脯 。 现在有人用槟榔制作果脯
时 ,也喜欢添加萎叶粉 。
制酒曲。 刘散期《交州记》云 : “ 今蜀人惟取萎叶作酒曲 ,云香美。 ”曹学佳《蜀中广记》引《韵府》云 :
“药 , 叶如桑 ,子如甚 (格 ) ,玩之近是 。 但今人不解为酱 , 而以为曲 。 ” 据《齐民要术》记载 , 古人制酒曲通
常是用谷麦加工处理后磨成细粉 ,然后用胡麻 (芝麻 )植株煮水冷却后以此水与之相扮和 , 制成曲饼 。
有时参用艾或桑 、 苍耳 、 茱英煮水 ,大概是取其气味 。 由此可以推知 , 以萎叶制酒曲 ,也是将萎叶煮水后
① 苏轼 《咏槟榔》诗云 : “ 堆盘何物堪为偶 ,萎叶清新卷翠云 。 ” 描述了萎叶制成卷状的情形。
②李时珍 : 《本草纲目》草部卷 14《药酱》、 果部卷 3 l( 槟榔 )o
③李时珍 : 《本草纲目》草部卷 14《药酱》引。
一 14 一
药告 (葵叶 》的历史与开发
以水与谷麦粉扮成曲饼 ,取其辛香之味 。
作药用 。 唐苏恭《唐本草》、宋苏颂《图经本草》皆载有药酱 ,是古时已用篓叶人药 。 明李时珍《本草
纲 目》说 ,药酱根 、子 、 叶皆人药 , 功效除上文提到的下气温中 、破痰积 、治咳逆上气 、心腹虫痛 ,解瘴病 ,
去胸中恶邪气外 ,还有治胃弱虚泻 、霍乱吐逆 ,解酒食味 ,散结气 、心腹冷痛 , 消谷 ,温脾燥热 ,治牙痛等
作用 。 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介绍了萎叶根的炮制方法 : “ 凡使药酱 ,采得后 , 以刀刮上粗皮 ,便捣 ,
每五钱用生姜自然汁五两拌之 , 蒸一 日了出 , 曝干 。 每修事五两 , 用生姜汁五两 ,蒸干为度 。 ’ ,①清赵学
敏《本草纲目拾遗》则对萎叶有更详细的记载 : “ 篓 , 即药也 ,今人名格叶 ,用其叶封固 ,晒半载收贮待
用 , 可留数十年 。 非独疏积滞 , 消瘴病 ,治病亦黔 。 … …治手足红肿或疼 , 以萎叶油揉擦 , 用布包裹 。 滴
耳治耳痛。 刀伤刺伤 , 以棉花浸萎油贴裹伤处 。 又治背痈及疖毒 ,贴之 ,初起者即解散 , 已成即速溃脓 。
亦可敷贴杨梅毒疮 、漏痔。 ”
作菜用 。 明《粤西丛载》卷 19 引《西事饵》云 : “ 药酱 :今俗所常食者 , 皆萎之叶 ,盖南扶留也 。 桂 、昭
间冬春则食萎根 , 复有香萎 、紫萎之别 ,辛香尤甚 , 云来自右江诸土司 。 ” 则广西少数民族有食用萎叶 、
萎根的习俗 。 时至于今 ,广西一些地方喜用假萎叶 (月那 r s~ en ost u m R
. , 即蛤葵 )作菜 ,如炒田螺 ,作
横县鱼生 ,烧烤小海鲜等 ,是别具一格的风味菜 , 与食用萎叶有异曲同工之妙 。 当然也不排除明代广西
所食萎叶也是假萎叶或香萎叶(月加 r 五痴sn se 月er n 】5 .1 , 即海南药 ) ,故史籍讹传为篓叶而已 。
汉武帝时 ,蜀中药酱已有很久的外销史 ,如唐蒙之食于南越者 。 早先可能系焚人采集加工而成 ,然
而至迟到东汉 、两晋时 ,药已成为蜀中园艺作物并出产于蜀郡西部 、 键为郡南安 、 焚道及江阳郡等地 ,
大致沿眠江一长江分布。 ②东汉人刘德说 : “ 今蜀土家出药。 ” 反映了种药之普遍 。 隋唐时 ,邓 (今邓味 ) 、
渠 (今梁县 ) 、 涪 (今涪陵 ) 、 黔 (今彭水 )等州所产药酱仍有名 ,并以涪州所产人贡 。 ③宋代药之种植继续
沿眠江一长江分布 ,传统产地有茂 (今茂县 ) 、威 (今理县 ) 、沪 (今沪州 ) 、渝 (今重庆 )诸州及嘉定府 (今
乐山 ) 、长宁军 (今属宜宾地 区 )等。 ④明代产地基本如宋代而增施州(今湖旅部 西南州 ) , ③但用途已有
变化 ,李时珍曰 : “ 今蜀人惟取篓叶作酒曲 ,云香美 。 … …今准贵草菠而不尚药酱 ,故鲜有用者。 ’ ,⑥药酱
生产似已衰歇 。
至于以萎叶嚼食槟榔及食用等习俗 , 主要流行于云南 、 越南 、 两广及闽台等北回归线附近亚热带
地区 。
在云南 ,萎叶主要分布在礼社江一元江流域的滇西大理 、滇南思茅 、红河州及文山州一带 。 红河 、
文山二州唐以前为兴古郡地 ,据《齐民要术》记载 ,是云南较早使用萎叶嚼食槟榔的地区 。 明李时珍犹
言 : “ 药酱 ,今两广 、滇南及川南渝 、沪 、威 、茂 、施诸州皆有之 。 ”
越南独立以前 , 为中国的交趾 、 武平 (交州 ) 、九真 (爱州 )等州郡 , 《南方草木状》及《齐民要术》载 ,
药酱在这一带是 “ 人家多种 ” , 即早已是人工种植 。 宋以前都是这样 ,用途也主要是与槟榔嚼食 。 ⑦
宋代范成大曾任广西经略安抚使 ,他说 : “ 顷在娇南 ,人好食槟榔合砺灰。 扶留藤一名萎藤 ,食之辄
昏 , 已而醒快 。 ’ ,⑧娇南本指岭南 ,这里指广西 。 具体而言 , 《太平寰宇记》提到了郁林州 (今 玉林地 区 )以
① 〔康熙 ) (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 )卷 9 5 (药谱》引。
②左思《蜀都赋 ) 、 《齐民要术》卷 10 引《广志 ) 、 《华阳国志》卷 3。 明何宇度《益部谈资》卷上亦云 : ` .药酱 ,见于相如 、
扬雄 、左思诸赋中。 盖英道通越街之地 ,出药 ,焚人取以为酱。 焚地 ,即今叙州也。 ”
③ 《汉书》卷 95 颜师古注 ;李义府 : 《奉使招谕有怀赠同行人》 ,载《全唐诗》卷 35 ;李吉甫 : 《元和郡县志》卷 3 1 ;乐史 :
《太平寰宇记 )卷 12 0 。
④宋祁 : 《益部方物略记》 ;邓谏 : 《题巫山瞻华亭》 ,《蜀中名胜记》卷 2 引 ;祝穆 : 《方舆胜览》卷 “ 引旧 《郡志》。
⑤ 李时珍 : 《本草纲目》草部卷 14 《药酱》引 。
⑥ 李时珍 : (本草纲目》草部卷 14 《药酱 )o
⑦乐史 : 《太平寰宇记》卷 170 “交州” ;唐慎微 : 《经史证类本备急本草》卷 9( 药酱》。
⑧ 范成大 : (石湖诗集 )卷 16 。
一 15 一
中日准史 2晰. 1
扶留藤叶和槟榔、蛤奔( 古贪 )灰而嚼的情况 。 此外上文还提到 , 明代的桂 (今桂林 ) 、昭 (今属贺州 )一带
的少数民族 , 又有取萎叶 、萎根作菜食的习俗 。 到清代民国 , 广西篓叶的记载几乎见于各地方志 。
在广东 ,很早就有以萎叶嚼食槟榔的记载。 如《齐民要术》引晋顾微《广州记》说 : “扶留藤 ,缘树生 ,
其花实 , 即药也 ,可以为酱。 ” “ 可以为酱” 一语可能系误传 ,但广州产萎叶却是事实。 《齐民要术》又引
《吴录地理志》说 : “始兴有扶留藤 , 缘木而生 , 味辛 ,可以食槟榔 。 ” 始兴郡 , 即今韶关地区 ,邻近广州 ,
“ 可以食槟榔 ”才是正解 。 此后的的记载不绝如缕 ,如唐人颜师古《汉书注》犹云 : “ 药茜亦名浮留 , 似革
拨 ,岭南取叶和槟榔食之 。 ” 宋人苏颂《图经本草》曰 : “药酱 ,今夔 、 川 、岭南皆有之 。 ” 罗愿《尔雅翼》自序
说 : “ 药酱者 ,广 、蜀皆有之 。 ” 〔万历 )《肇庆府志》亦云 : “扶留藤 ,俗名萎叶 ,用之以合嚼槟榔。 ”清嘉庆年
间 ,广东产萎叶的地方主要是番禺 、新兴 、 阳春 、澄海 ,但澄海樟林所产的萎叶最佳 ,除供应本地及府城
之外 , 还远销福建 、 江西 。 ①在嘉庆《澄海县志》等文献中 ,有关于人工种植萎叶 (老叶 )的详细记载 :
种老园地 , 须除去杂草乱石 ,使其宽平 。 精锄细作 ,整 齐划一 。 并搭竹栩 ,分五列行 ,株距
均匀 , 引藤盘 于架上 。 近土之处 ,将藤头屈曲 , 盘节有序 ,务求精细 工整 ,使之秀逸萧疏 。 故一
入老园 , 有条顺清臾之感 。 采叶亦须轻细缓剪 ,盛 于特制竹葵。
明谢肇浏《滇略》卷 3《产略》载 : “ 扶留 ,萎子也 , 似桑堪而绿 , 味辛烈 , 其功消宿食 , 都瘴病 , 故闽 、
广人亦瞰之 。 ” 清黄叔琪《台海使搓录》载 : “枣子槟榔 ,颗向上长者尤贵 ,蜘房灰用孩儿茶或柑仔蜜染红
合浮留藤食之 。 ” 看来至迟在明清时代 ,闽 、 台一带的土著居民也有以萎叶合食槟榔的的情况 。
嚼食萎叶与槟榔 ,容易流出暗红色汁液 ,久食令人牙齿发黑 ,这就是所谓 “ 黑齿 ” 习俗的由来 。 这种
习俗主要出现在北回归线一带的亚热带地区 ,在内地人看来 ,它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略带神奇色彩的异
域文化 。 《太平寰宇记》说 : “槟榔 , … …共扶留藤叶和而嚼之 ,香美除口气 ,久食令人黑齿 ,故南中有雕
题 、 黑齿之俗 。 ”在一些地区 ,萎叶与槟榔甚至成为款待客人的佳品 。 汉晋时 ,槟榔与扶留藤 、古责灰在
林邑一带 “人以为贵 ,婚族客 ,必先进 。 若邂逅 ,不设 ,用相嫌恨 ” ,故一名“宾门药饯 ” 。 ② 《齐民要术》引
《南州八郡志》也有类似记载。 在宋代广西 , “ 士人家至以银锡作小合 (盒 ) ,如银挺样 , 中为三室 ,一贮
灰 ,一贮藤 , 一贮槟榔 ” 。 ③ 明代孙葺《广州歌》亦云 : “扶留叶青现灰白 ,盆灯槟榔邀上客 。 ’ ,④清初屈大
均《广东新语》载 ,梅州订婚聘物中须有槟榔和萎叶 ,据说萎与槟榔有夫妇相须之象 , 因为 “ 萎”字繁体
为草头下一个串字、一个女字 ,取男串于女之义 ,槟榔则取女宾于郎之义 。
但也有个别的内地人看不惯此种风俗 , 如宋范成大在广西任职的时候 ,见当地人人好食槟榔 、砺
灰与萎藤 ,认为 “ 三物合和 ,唾如脓血 ,可厌 ” 。 明张志淳也说 ,槟榔以药酱 、净灰食之 ,虽软而有香味 ,但
只宜下气破气 ,饱后颇宜 。 现在广西 、 云南一带的人每天嚼个不停 , 唇齿皆红 ,而一些士人也学会了这
种习俗 , “ 殊不雅也 ” 。 ⑤
食用药酱的情况 , 清初以来在四川基本已不见于记载 。 我们已经知道 ,萎叶果穗和叶片富含挥发
油及多种营养成分 , 以此制成调料 “药酱” ,不仅香辣可 口 ,还有治胃病及保健之功效 。 在古代夏季潮
热 、冬季阴冷的四川盆地 ,长期深受人们的欢迎 。 那么其流风遗俗未能流传至今的原因何在?
笔者以为 ,这与明末清初湖广移民人川有很大关系 。 早在明末 ,湖广居民就开始食用辣椒 , 人川
后 ,仍习惯以辣椒为辛辣调料 , 而辣椒与药酱比较 ,有易种植 、产量高 、 易保存且无需制作等优点 ,再
有 ,无论在防潮驱寒的功能上还是在辛香可口的口味上 ,辣椒也不输于药酱 , 因而蜀中土生土产的药
① 〔嘉庆 )《澄海县志》土产 。
②猫含 : 《南方草木状》卷下。
③范成大 : 《桂海虞衡志》志器 。
④孙黄 : 《西庵集》卷三 。
⑤张志淳 : 《南园漫录》卷 8。
药奋 (葵叶 )的历史与开发
酱这种数千年来美名赫赫的佳品 , 毕竟无法与新军辣椒相敌 ,终于消失于川人 日常生活之中。 (H] 酬
至于萎叶与槟榔合嚼的情况 ,近代以来 , 仅在云南 、 岭南 、 闽台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犹有孑遗 ,流
风遗俗虽未完全消泯 ,但已绝无昔日之盛况 。 有人认为 , 由于人烟 日渐稠密 ,整林开荒 , 山岚瘴气逐步
消除 ,故食萎风气渐少 。 而笔者推原其原因 , 当与近代以来西医药的传人与发展有较大关系。 萎叶与槟
榔虽对防等寄生虫 、细菌性传染病有作用 ,但效果毕竟有限 。 而近现代西医药在防治这些疾病方面都
比较擅长 ,研制出了许多特效 、 良效药物 ,如构椽酸呱嗓 、 四咪哇之于蛔虫病 、 钩虫病 , 毗奎酮 、 吹喃丙
胺 、 敌百虫三联之于血吸虫病 ,奎宁之于疟疾 ,青霉素 、 氯霉素 、磺胺类药物之于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
变形杆菌 、 伤寒杆菌感染等 ,且疗效不断提高 ,成本不断下降 , 较之于萎叶与槟榔 , 自然要优越得多 ,于
是千古风俗 ,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趋于式微 。
现在萎叶在四川盆地几乎绝迹 ,在岭南尚有少数地区作为中药材种植 。 基于上述研究 ,笔者以为 ,
除了药用而外 ,萎叶在现代仍有其它一些开发价值 。
比如在改革开放后的广东 、海南 、福建及今 日台湾 、港澳 ,是外来移民五方杂处的地区 , 饮食文化
丰富多彩 , 但以辣椒为主的辛辣调料难以适应炎热的气候风土 , 因此 , 尝试开发药酱系列调料 , 既保留
了芳香的刺激性辣味 ,又适宜当地气候 , 或许可以弥补粤菜口味甜淡单一 、难调众口的缺憾 。
其次 , 由于萎叶油具有特殊芳香气味 , 兼有帮助消化 、 防治寄生虫 、抗传染病等作用 ,用作食品添
加剂 ,研制保健食品 、开发保健药品 , 应当具有可观的商业开发价值。
第三 , 除传统药用价值外 ,现代药理实验表明 , 对麻醉狗 ,低剂量萎叶挥发油会产生暂时性血压降
低 ,切断两侧迷走神经或预先应用阿托品后 , 降压作用仍存在 。 大剂量则使血压持久下降 ,呼吸先兴奋
而后突然停止 。 对两栖类和哺乳类动物心脏 , 可抑制其收缩力及频率。 1(P ~ )因此是否可利用篓叶研制
降血压药物 ,值得注意 。 国外新近的研究还表明 ,萎叶有助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并可帮助戒烟 。 ①
第四 , 萎叶是一种多年生藤蔓植物 , 叶片厚大 ,色泽浓绿 , 气味芳香 ,遮荫及观赏效果较好 ,抗病抗
虫性强 ,栽培技术简单 ,适宜楼房 、庭院种植 。 有专家建议用萎叶或常绿以及乔木和灌木等加强生态住
宅的空间布局 ,使之有高低起伏 ,远近不同。 ②因此 ,萎叶用作城市与乡村的绿化 、观赏植物 ,有较好的
开发前景。
此外 , 由于南亚 、东南亚 、太平洋岛屿居民也有嚼食槟榔的习俗 ,对萎叶的需求量较大 ,我国萎叶
可望成为出口商品 。 据报导 ,鲜篓叶最近已成为海南省清澜口岸有史以来出口的新品种 。 ③
[ 参 考 文 献 ]
l[ ]李瑶 . 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凹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 84 .
2[] 江苏新医学院 . 中药大辞典哪 ]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7 7 .
13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 广东植物志 (第 1卷 )凹 .
4[] 郭声波 . 四川历史农业地理附 ] .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93 .
①《中国动脉粥样硬化网)( ~
.s in , .c om )2 0 5年 5月 25 日摘录英国 (精神病学期刊》的一篇文章说 : 居住在密克
罗尼西亚帕劳群岛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经常咀嚼篓叶坚果 (玩 te l nu )t 的 , 比不嚼者的症状恢复的要快。 研究人
员还观察到 : 咀嚼篓叶坚果还可以减少烟草的摄人 。 笔者按 ,萎叶果实细小 ,不能称坚果 ,此处所谓坚果疑是指
槟榔 ,译者可能未加区分而与篓叶连称。
②金元欢 : 《以绿为美 ,以水为源 一 绿色生态住宅将是下世纪的一个趋势》 ,上海环境热线网 ·绿色论坛 19 9 年 9
月 13 日。
③ 中国物流信息网(w
.
e h i n a巧6 . ne t )2 00 5 年 9 月 2 6 日。
一 1 7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