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 kind of sustained technology in building-natural ventilation

一种生态建筑技术——自然通风


本文阐述了生态建筑中自然通风技术的原理与应用.风压与热压是形成自然通风的两种动力方式:风压是空气流受到阻挡时产生的静压,其作用效果与建筑物的形状等有关,在建筑物中产生伯努力效应和文丘里效应;热压是气温不同产生的压力差,它会使室内热空气升起逸散到室外而引起自然通风过程的烟囱效应;建筑物的通风效果往往是这两种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文中引用了典型范例说明自然通风在生态建筑中应用情况,并在最后提出运用自然通风技术中要注意的问题.

The theor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atural ventilation were reviewed. Wind-induced pressure and thermal pressure, are two basic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ressure-driving mechanism of wind flow. Wind-induced pressure, which is resulted from the difference of air pressure when wind flow is blocked,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shape of building, and it may cause Bernoulli effect and the ventruri effect. Thermal pressure depends on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incoming and exhaust air. Because of thermal pressure, stack effect comes into being when air in the building warms, becomes more buoyant than outside air and rises to escape out of openings. Commonly, the natural ventilation we often refer to is the combined effect of wind-induced pressure and thermal pressure. Several typical cas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natural ventilation are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and some possible problems about natural ventilation are described.


全 文 : 万方数据
期 高云飞等:一种生态建筑技术——自然通风 87
寰1欧洲住房的通风宰比较
11坐!!!!!!!!些塑塑塑!!!塑塑!塑燮
房间规格 参考风速 通风量 通风率
Standardsoftheroom ReferencewindspeedVendlationVenfilationrate体积voluree:6×8i五—————————
穿堂风房间 窗墒熏窭饕8of、Ⅳindowwall:8x,3m2 2.7m.s1 8.6m3-s1215A/CperhAroomwitlncrossventilation窗面积Areaofwindows:8一 ⋯。 。
开启面积Openarea:4m2
无烟囱效应的单侧通风房间 参考英国标准协会的BS5925Cd124
Aloomwithsinglesideventilation 条款 2.7m-s~ 1.7mos。43A/Cperh
andwithoutstackeffects Seeclause124BS5925Cd
尽量将窗布置在主导风向,前后有窗,以形成穿堂风
(crossventilation)。表1是Fordham.M对某一欧洲
建筑关于穿堂风与单侧通风情况通风率的比较,可以
得到穿堂风房间每小时的通风换气次数最高可以达到
200多次.而单侧通风的房间的每小时的通风换气次
数却只相当于穿堂风房间的五分之一”1。
垂直方向的力会产生伯努力(Bernoulli)效应。
例如进风面的斜屋顶,它所形成了巨大的抽吸力
(suction).这种形式的屋顶起到兜风的作用。
风压引起的另一个效应就是文丘里(Venturi)效
应,气流流动时,会因为空间的收缩而引起加速,于
是收缩段形成负压区”】。我国传统民居中常用的厅堂
与过廓的转换及在排风出口没置的风塔(windtower)
都是利用文丘里效应来通风。所以建筑师对空间大小
的错落变化的设计不仅丰富了建筑物的空间结构布局
也为室内空气的流动提供了加速装置。
图:中这座大楼中,不仅房间进深小,利于形成
穿堂风,并且在热源处设置了通风塔以形成负压区,
创造出强大的抽吸力,使空气通过风塔排出州。同时
通风塔具有较高的高度,又产生了烟囱效应,所以排
风效果很好。
壬三
±: 士

■ 】_ 绘圈室
/宝裟9一
礼堂^器, 一意‘
、/
圈1鲁■特福特大棱通风示意圈⋯
Fig.1QueensBuildingDeMonffortUniversitySeCtlOll
showingcompartmentalnaturaventilation
1.2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由于建筑物内外空气的气温差产生了空气密度的
差别.于是形成压力差,驱使室内外的空气流动。室
内温度高的空气比重小而上升,并从建筑物上部风口
排出,这时会在低密度空气原来的地方形成负压区,
于是,室外温度比较低而比重大的新鲜空气从建筑物
的底部被吸人,从而室内外的空气源源不断地进行流
动”⋯,见图2。人们形象的称这种由于热压而引起的
自然通风为“烟囱效应”(stackeffect)。空气的温度差
和窗孔之间具有高差是实现热压通风的必要条件,没
有温度差或者高差都不会产生热压作用”1。
圈2奠筑物的自然通风示It田
Fig.2Naturalventilationofabuilding
余压与中和面是与热压作用相关的重要概念。室
内某一点的空气压力和室外同标高未受扰动的空气压
力的差值称为该点的余压”1。在图3中余压值从进风
孔a的负值逐渐增大到排风窗口b的正值。在a-a平
面上,余压等于零,这个面称为中和面“’“。
建筑师们在设计中采用烟囱.通风塔,天井.中
庭等多种形式为自然通风创造了条件。在图4中,建
筑师将建筑人口和楼梯问设计成一个圆柱形的玻璃通
风塔,风从四周的外墙进入,在建筑内升温后从玻璃
塔的上部排出”⋯。很有特色的是,由于玻璃塔对太阳
光热的吸收与透过,使塔内的空气进一步升温,提高
了通风塔内空气与室内外空气的热压差,从而带动了
万方数据
生态科学 22卷
各楼层的空气循环,使整栋建筑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
在RWEAG这个多层的办公大楼当中具有一个通风
竖井(ventilationshaft),由于烟囱效应,字气从通风
竖井的地底部流人,从竖井的顶部流出(见图5)。但
是,这样的流动未必能使全楼得到很好的通风换气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设计者在通风竖井
(cen廿alventilatingshaft)的上部巧妙地设计了⋯个凸
面的圆盘,这样便形成r文丘里效应.由于文丘里效
应产生的负压,提高了中和面的高度,使得排风口以
下基本处在负压区内,这样便使自然风能够在楼房的
整个高度上进风,使整栋楼房都接受到新鲜的空气。
.JL.......................J
圈3中和面示意图‘2i
Fig.3Aschematicdiagramofneutralp essurezone
1.3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建筑中的自然通风往往是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的
结果,只是各自作用的强度不同,对建筑整体自然通
风的蠢献不同。由于风压作用受到天气,环流,建筑
形状,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所以
在与热压同时作用时可能还会出现减弱通风效果的
情况。由图6可见,当风向与热压作用的流线相同时,
自然通风将相互促进:反之,相互减弱”“。
圈4诺丁汉英置国内我务中心通风示意圈⋯1
Fig.4SchematicnaturalventilationdiagramofInland
RevenueCenter,Nottin#uml,U.K
面凡坚井
十的£压
々#邕忙
通风翟#
堙风坚井
中的正压
l

豳5 RWEAG太楼由于文丘里效应使通风竖井提高1141
F证.5Neutralzolleh ightupwardshiftuetoVenturieffect
inRWEAGbnllding
2应用自然通风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自然通风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建筑物会由
于周围环境的地形起伏、水陆分布、绿化等状况.而
受到水陆风、lⅡ谷风、林原风、街巷风、天井风、庭
园风等地方风的影响.于是在进行小区和建筑单体设
计是就要充分考虑如何利用这些地方风和如何防止这
些风所带来的危害”J。
离6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时通风示意圈(a)相互促进(b)相互
减弱⋯
ng.6AschematicdiagramIllustratingconditionsforwhich
windandbuoyancyforces(a)reinforceonemother(b)oppose
2.1不同的气候的地区对自然通风的要求是不同的,
对于湿热的南方地区,如我国的广卅I地区,在设计中
不仅要尽量组织自然通风,同时要进行间歇通风,以
防止“泛潮”时期引起室内湿度的增加。此外,对于
离海洋远或有山岭阻挡的地方,可在中午前后,把大
部分门窗关闭,防止室外的热流进入室内,而在早晚
打开门窗进行通风换气”1。所以利用自然通风要充分
考虑建筑物的周边环境及其特殊的气候。
2’2在没计中要尽量使房屋的纵轴垂直于夏季主导
风向.以获得良好的通风效果;同时建筑物之间适当
的间距与合理的楼群布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讲,
在综合考虑了风向投射角与房间中风速、风场和涡漩
竺三三一搦一竺li==一
万方数据
1期 高云飞等:一种生态建筑技术——自然通风
的关系上,房屋间距应该为o.7~1.1H(H为楼房的
高度)t31。同时,建筑群的平面布局以错列式和斜列
式较好。
2.3建筑物通风构造的细部对通风效果有很大影响。
例如开口的位置不同会影响室内风的流场的分布,同
时窗的檐口出挑的大小,窗扇的开启方式与开启角度,
遮阳板与百叶的形式等对自然通风都有较大的影响州。
2.4室外的绿化可以改变流进气流的状况。当风流过
室外的绿化带时,风可以被降温.减弱风速,同时可
以改变风的流动的路线,这在南方引凉风人室中有很
有价值的作用”l。
2.5自然通风要与机械式自然通风相结合。由于风在
高大室内空间流动时,会与空间内设有的各种各样用
途的设施与设备和墙壁等接触撞击,使风消耗很多的
能量,仅仅靠风力与建筑物所形成的压力无法使建筑
物完成良好的自然通风,便要借助机械装置对自然风
提供动力,见图7。这种混合式的自然通风
(mixed.modeventilation)是进风口和出风口的被动
式通风与风机的抽吸形成的主动压差式通风相结合的
维果㈦。
3结语
自然通风已经成为生态建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越来越受到建筑师与居住者的重视‘”。计算流体力学
与传热学的发展使工程师们可以描绘出建筑单体,小
区和房间内的空气流动分布的状况,便于人们直观、
迅速的了解和预测风场流动情况9】。随着科学技术的
不断发展和建筑师与工程师的精诚合作,自然通风这
种廉价、健康的通风方式将带给人类一个更加舒适,
节能的生活、工作,娱乐和休息环境。
◆考文越
【1】董卫,王建国.1999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MI.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26—128.
f2】B·吉沃尼,陈士埔译,王建瑚校.1982.人气候.建筑【Mj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51-252
【3】林其标.林燕,赵维稚.1996.住宅人居环境设计【M】广
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12—234.
【4】柳孝图1999.建筑物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教材供
应中心.83·109.
【5】罗惕乾.1999,流体力学[M1.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78.279
【6】迈克尔.霍普金及合伙人事务所2000诺丁汉英国国内税
务中心.世界建筑【J】4:50-52.
【7】史瑞秀.2000.ca然通风的计算及理论分析[J].太原科技.
2:22-23.
f8】宋晔皓.2000.利用热压促进自然通风【J】.建筑学报,12:
12一14.
翻孙_坚.1984.工业通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n
【101唐毅.2002.广州高层住宅小区风环境模拟分析【A].华
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9-216.
【11】王鹏,谭刚.2000.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J】世界建
筑,4:62—65.
[12】FordhamM.2000.Naturalvenfi ation[J].Renewab据energy,
19:17.37.
[13】Hunt.GR&PFLinden.1999.Thefluidmechanicsof
naturalventilation—displacementventilationbybuoyancy-dri
veflowsassistedbywindⅢBuildingandEnvironment,34:
707—720
[14】Jones.tim&AaronWWest.2001.NaturalvenfilatioNnd
collaborativedesign[J].ASHRAEJournal,lh46-51.
万方数据
一种生态建筑技术--自然通风
作者: 高云飞, 孟庆林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节能与DeST研究中心,广州,广东,510641
刊名: 生态科学
英文刊名: ECOLOGIC SCIENCE
年,卷(期): 2003,22(1)
被引用次数: 11次

参考文献(14条)
1.B·吉沃尼;陈士驎;王建瑚 人气候.建筑 1982
2.Jones Jim;Aaron W West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collaborative design[外文期刊] 2001
3.Hunt;G R & P F Linden The fluid mechanics of natural ventilation-displacement ventilation by
buoyancy-dri ve flows assisted by wind[外文期刊] 1999(6ember)
4.罗惕乾 流体力学 1999
5.柳孝图 建筑物理 1999
6.林其标;林燕;赵维稚 住宅人居环境设计 1996
7.孙一坚 工业通风 1984
8.宋晔皓 利用热压促进自然通风[期刊论文]-建筑学报 2000(12)
9.史瑞秀 自然通风的计算及理论分析 2000(02)
10.迈克尔 霍普金及合伙人事务所,诺丁汉英国国内税务中心 2000(04)
11.Fordham M Natural ventilation[外文期刊] 2000(1-2January-February)
12.王鹏;谭刚 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期刊论文]-世界建筑 2000(04)
13.唐毅 广州高层住宅小区风环境模拟分析 2002
14.董卫;王建国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 1999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荆海薇 浅谈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技术[期刊论文]-甘肃科技2006,22(6)
2. 李敏.杨祖贵 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设计探讨[期刊论文]-四川建筑2006,26(4)
3. 朱伟峰.陈建萍.叶倩.邓良和.高健.ZHU Weifeng.Chen Jianping.YE Qian.Deng Lianghe.Gao Jian 自然通风技
术在某生态建筑中的应用分析[期刊论文]-制冷与空调2005,5(3)
4. 郭朝福.GUO Chao-fu 浅谈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与节能[期刊论文]-浙江建筑2008,25(12)
5. 谢华慧.朱琳.XIE Hua-hui.ZHU Lin 被动式生态建筑中庭的自然通风设计策略[期刊论文]-节能2010,29(4)
6. 坐享自然风--通风设计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4(4)
7. 李涛.韦佳.Li Tao.Wei Jia 论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期刊论文]-工业建筑2006,36(z1)
8. 冯卫 热压自然通风房间内污染物浓度分布与变化规律[学位论文]2009
9. 张文丽 浅谈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技术[期刊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8)

引证文献(11条)
1.柴永艳.刘泽勤.王蕊 建筑自然置换通风设计要素初探[期刊论文]-山西建筑 2010(36)
2.周军.常立伟.邢辉 自然通风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0(18)
3.王英童 探寻适应地域性特点的通风策略[期刊论文]-低温建筑技术 2009(12)
4.龙恩深 南方建筑通风与空调节能潜力研究[期刊论文]-暖通空调 2008(5)
5.涂庆.贾光义.李道强.贾小波 油库泵房自然通风研究[期刊论文]-石油库与加油站 2007(3)
6.俞祁浩.潘喜才.程国栋.何乃武 多年冻土区路基边坡遮阳板降温过程试验研究[期刊论文]-冰川冻土 2007(2)
7.陈泓 温室生态餐厅设计的探讨[学位论文]硕士 2006
8.吕晶 可持续性建筑的环境设计[学位论文]硕士 2006
9.阳丽娜 建筑自然通风的多解现象与潜力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0.乔明策 对地域性绿色住宅设计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1.王乐 办公建筑自然通风研究的CFD分区分析方法探索[学位论文]硕士 200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tkx20030102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