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全 文 :第 33卷 第 4期 生 态 科 学 33(4): 672−679
2014 年 7 月 Ecological Science Jul. 2014

收稿日期: 2013-02-22; 修订日期: 2014-01-15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C01B05-3)
作者简介: 王亚妮(1986—), 女, 硕士, 研究方向为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研究及应用。E-mail: abengdan@gmail.com
*通信作者: 刘红霞, E-mail:hongxia@bjfu.edu.cn

王亚妮, 王丽琨, 苗宗保, 等. 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J]. 生态科学, 2014, 33(4): 672−679.
Wang Yani, Wang Likun, Miao Zongbao, et al. Endophytic fungi diversity in root of Dendrobium fimbiratum (Orchidaceae)[J].
Ecological Science, 2014, 33(4): 672−679.

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王亚妮, 王丽琨, 苗宗保, 孙晓颖, 刘红霞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摘要】 以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和贵州兴义温室的野生流苏石斛(Dendrobium fimbiratum)为试验材料, 利用
本研究小组改进的兰科植物根部内生真菌分离法 , 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到的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 :
从两种生境的流苏石斛根中共分离出内生真菌 28 株, 鉴定为 3 门 6 纲 9 目 10 科 11 属 17 种, 其中镰刀菌属 Fusarium
(25.00%)、胶膜菌属 Tulasnella(17.86%)、毛壳菌属 Chaetomium(14.29%)及拟盘多毛孢属 Pestalotiopsis(10.71%)为分离
的优势菌群。两种生境及同生境下不同附生型的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的组成和多样性均存在差异, 大部分内生真菌
种类具有特定的地理分布特性, 广西雅长内生真菌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达 1.700 8, 贵州兴义仅为 0.853 0。对
比雅长保护区内树附生和石附生的流苏石斛, 树附生型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为 1.482 9, 石附生型为 1.140 1。
推测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可能受生境和附生型的影响。

关键词:流苏石斛; 内生真菌; 生境; 附生型; 多样性
doi:10.14108/j.cnki.1008-8873.2014.04.007 中图分类号:Q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14)04-672-08
Endophytic fungi diversity in root of Dendrobium fimbiratum (Orchidaceae)
Wang Ya-ni, Wang Li-kun, Miao Zong-bao, Sun Xiao-ying, Liu Hong-xia
The Key Lab for Silviculture and Conser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endophytic fungi in the roots of D. fimbiratum from two different epiphytic
types and different habitats, Yachang orchid Nature Reserve of Guangxi Province and Xingyi Greenhouse of Guizhou Provinc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total of 28 endophytic fungi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fresh root samples of the plants grown in
two habitats, comprising 17 species belonging to 3 phyla 6 classes 11 genera. Fusarium(25.00%), Tulasnella(17.86%), Chaetomium
(14.29%) and Pestalotiopsis(10.71%) were dominant gener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endophtic fungi had geographic
specificity. The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of endophytic fungi in Yachang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Xingyi. The
dominant genus of epiphytic type was Fusarium, and Chaetomium, Fusarium and Tulasnella were dominant genera of lithophytic
type. The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of endophytic fungi epiphytic typ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lithophytic type.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endophytic fungi in D. fimbiratum were affected by habitats and lithophytic type.
Key words: Dendrobium fimbiratum; endophytic fungi; habitat; epiphytic; diversity
1 引言
流苏石斛 (Dendrobium fimbiratum Lindl. var
oculatum Hk. f.)别名马鞭石斛, 花姿优美, 花金黄色,
常附生于海拔 600–1 700 m 的石灰岩峭壁上或高大
乔木的树干上, 是一种重要的观赏及药用兰科植物,
4 期 王亚妮, 等. 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673
主产于印度、泰国、中国、缅甸等亚洲国家[1]。药
理分析表明流苏石斛富含菲类、联苄类和大黄素型
蒽醌类等多种化学成份, 对癌细胞和体外培养的肿
瘤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2], 且氨基酸(除胱氨酸
外)含量高于同属的铁皮石斛(D. officinale)和铜皮石
斛(D. moniliforme), 具有巨大的药用潜力[3]。但由于
生长缓慢、繁殖力低, 加之人为无节制地采挖, 野
生流苏石斛已濒临灭绝[4]。目前对流苏石斛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化学成份分析[5, 6]、无性繁殖技术[7–9]
及资源保育[10]等方面, 对其根部内生真菌的研究
很少报道。
自然条件下, 所有的兰科植物均需与真菌共生
才能萌发生长[11]。根部菌根真菌不仅为兰科植物生
长提供了营养物质[12], 同时产生植物激素[13]和生长
调节剂[12]等物质促进植物生长, 此外还能释放白杨
素(chrysin)等抗毒素类物质[14]提高兰科植物的抗逆
性。研究表明, 从同属球花石斛[15]、美花石斛[16]等
分离的内生真菌对多种指示菌具有强烈的抗菌活性,
而石斛小菇(Mycena dendrobii)其菌丝发酵液粗提取
物具有与中药石斛相似的镇痛作用[17]。因此, 研究
流苏石斛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筛选出有效的促生菌
和拮抗菌, 用于流苏石斛的人工栽培和医用研究具
有广阔的前景, 并且能够有效降低野生资源的开采
压力。
本研究以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和贵
州兴义的野生流苏石斛(D. fimbiratum)为试验材料,
利用本研究小组改进的兰科植物根部内生真菌的
分离方法, 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
到的内生真菌进行了鉴定, 明确了两种生境下野
生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的组成, 及不同生境和
不同附生型的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差
异, 以期为流苏石斛的栽培及共生菌株筛选提供
参考数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生境概况
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成立的第
一个兰科植物保护区, 总面积 22 062 hm2, 海拔在
400—1 971 m 之间, 是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
山原地带。受季风环流和焚风效应的影响, 保护区
干湿季节明显, 气候温和,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具
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
的地形地貌为野生兰科植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
保护区现有兰科植物 44 属 115 种[18]。流苏石斛仅分
布于兰花园内, 具有 2 种典型的类型: (1)树附生型:
附生于透光性好的栎类树干或树枝上, 单生, 植株
较粗大, 叶片较多; (2)石附生型: 附生于苔藓伴生
的潮湿石灰岩壁上, 丛生, 植株短小, 叶片稀疏。
贵州省兴义是野生石斛的主产地, 被称为“兰
科植物的摇篮”。但近年来由于人为过度采集和生境
的严重破坏, 野生资源面临着严峻的压力[19]。当地
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为积极保育野生种类, 将石斛收
集后整株迁移至温室, 并以松树皮、碎红砖、珍珠
岩按比例混合后栽培, 其上覆盖苔藓。室内温湿度
和采光状况良好, 适合石斛生长。采样时野生流苏
石斛在该环境下已生长 1 年, 植株地上部分粗壮健
康, 叶片繁茂, 栽培密度较大。
2.2 样品采集
2011 年 5 月分别对以上两种生境的流苏石斛新
鲜营养根进行采集。由于两地野生流苏石斛数量不
多, 所以对所有健康植株均采样。因两地石斛均处
于保护状态, 所以采集以保护性为主, 将剪刀消毒
后, 自新生营养根的根尖向上截取 2—5 cm 左右的
小段, 每株 2—3 份。采集到的样本立即用潮湿的苔
藓包裹放入密封袋中, 标注信息, 带回实验室进行
分离处理。
2.3 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本课题小组在组织分离法[20]和兰科植物菌根真
菌单菌丝团分离法[21]的基础上得到菌丝团悬浮液点
样分离法(以下简称点样法)和菌丝团悬浮液包埋分
离法(以下简称包埋法)。本研究利用组织分离法、点
样法和包埋法对所有流苏石斛根部进行内生真菌分
离。具体操作如下: 先将新鲜营养根段于自来水下
冲洗, 至表面无任何杂质后, 显微镜镜检, 挑选有
较多菌丝团的根段移至超净台上进行表面消毒, 用
75%酒精浸泡 30 s, 3% NaClO灭菌 3 min 后, 无菌水
清洗 4 次。然后利用以下 3 种方法进行内生真菌分
离: (1)组织分离法: 用灭菌刀片将根段切成约 0.5 cm
的组织块, 平铺于分离培养基上; (2)点样法: 用灭
菌解剖针轻而快地刮根, 释放菌根内真菌, 弃掉根
髓, 加 1.0—2.0 mL 无菌水混匀后收集到无菌 EP 管
中, 获得内生真菌悬浮液。用移液枪吸取 7 μL 悬浮
液至小块双抗培养基上。小块培养基直径为 1 cm,
674 生 态 科 学 33 卷
每皿 16 块; (3)包埋法: 同上获得悬浮液, 用移液枪
吸取 20 μL 悬浮液至灭菌皿中, 待双抗培养基冷却
至 30 ℃左右时立即倒入皿中, 包埋悬浮液。为给内
生真菌提供一定的氧气, 培养基不宜太厚, 盖住悬
浮液并平铺一薄层即可。
分离培养基使用 PDA 培养基、FIM 培养基和
1/5PDA培养基, 后两者为兰科植物根部内生真菌常
用的分离培养基[22]。使用 3 种方法和 3 种分离培养
基进行流苏石斛内生真菌分离, 每种方法于各培养
基上 3 个重复。为减少细菌污染, 每种培养基均加
入 50 ppm 的硫酸链霉素和青霉素[22], 25 ℃避光恒
温培养, 定期观察。当菌丝从接种处长出时, 挑取
尖端菌丝于 PDA 平板上纯化, 纯化后于无菌水中
4 ℃保存。
2.4 内生真菌的鉴定
结合形态观察和 rDNA-ITS 序列分析进行内生
真菌的分类鉴定。依据显微结构及相关文献[23–25]对
内生真菌进行初步形态归类。
采用冻融法快速提取真菌 DNA[26]。首先在 PDA
平板上活化菌株后, 用灭菌牙签获得新鲜菌丝, 将
其置于250 μL真菌裂解液(10 mM Tris-HCl, 250 mM
NaCl, 1 mM EDTA, 1% SDS)中, 液氮速冻 1 min, 然
后迅速放入沸水中煮 5 min。重复以上操作 1 次,
12000 rpm 离心 4 min, 取上清液转入无菌离心管中,
加入两倍体积的 95%酒精, 颠倒混匀, 液氮速冻
1 min, 4 ℃条件下12000 g离心12 min, 倒掉上清, 加
入 500 μL 的 75%酒精后 12 000 g 离心 1 min, 倒掉上
清液, 获得 DNA 物质, 60 ℃烘箱烘干, 加入 30 μL
TE 溶解 DNA。
利用引物 ITS1 (5’-TCCGTAGGTGAACCTGC
GG-3’) ITS4 (5’-TCCTCCGCTTATTGATA TGC-3’)
对真菌 rDNA 的 ITS 区域进行 PCR 扩增[22], 反应体
系(25 μL)包括: 2.5 μL 10×PCR buffer, 1 μL 的各种引
物(10 mM), 1.5 μL dNTP(2.5 mM), 0.25 μL Taq
polymerase, 1.25 μL DNA, 17.5 μL ddH2O。PCR 产物
纯化及测定交由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完成。用
Lasergene 软件的 Seqman 进行序列文件的修剪拼接,
登录 GenBank 中的 NR 核酸数据库进行序列相似性
检索。
2.5 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相对分离频率(Relative frequency)
分析样本中某种内生真菌的优势度, 用内生真菌的
属、种及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和 Margalef
(R)丰富度指数分析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用均匀度指
数(E)分析菌群分布的均匀程度, 用 Sorenson 相似
性指数(Cs)分析不同生境及不同附生型的内生真菌
多样性差异。相关计算公式如下[27]:
相对分离频率(%)=样本中分到的某种内生真菌
的菌株数/分离到的总菌株数,
H′ = –∑Pi×lnPi,
R=(S–1)/Log2(N),
E=H′/Ln(S),
Cs =2j/(a+b),
其中, Pi 是指某种内生真菌的菌株数占全部内生真
菌菌株数的比例; S 为物种数, N 为个体总数; j 为两
种生境/附生型样本中共有的内生真菌属数; a、b 是
两种生境/附生型样本中各有的内生真菌属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的组成
从不同来源的流苏石斛根部共分离到内生真菌
28株, 将所有真菌进行分子鉴定, 其基因组DNA经
PCR 扩增后均得到约 600 bp 的 ITS 基因序列(图 1)。
结合形态鉴定和 rDNA-ITS 序列分析, 28 株菌归
属于 3 门 6 纲 9 目 10 科 11 属 17 种(表 1)。在属的
水平上, 镰刀菌属 Fusarium、胶膜菌属 Tulasnella、
毛壳菌属Chaetomium及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为优势菌群, 相对分离频率分别为 25.00%、17.85%、
14.29%、10.71%。在种的水平上, Fusarium oxysporum
和 Tulasnella calospora 为优势菌种, 相对分离频率分

图 1 内生真菌 ITS基因的PCR扩增条带(M: DNA Marker)
Fig. 1 The PCR bands of ITS gene of endophytic fungi
4 期 王亚妮, 等. 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675

表 1 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的组成
Tab. 1 Composition of endophytic fungi from roots of D. fimbiratum
科 属 种 登记号 置信概率 (%) 相对分离频率 (%)
Pleosporaceae Alternaria Alternaria brassicae JF439450 100 3.57
Trichocomaceae Paecilomyces Paecilomyces sp. DQ512798 100 3.57
Cryptosporiopsis actinidiae HM595534 100 3.57
Dermateaceae Cryptosporiopsis
Cryptosporiopsis ericae HM751799 99 3.57
Valsaceae Cytospora Cytospora marchica EU520048 100 3.57
Hypocreaceae Trichoderma Trichoderma sp. GU827499 100 3.57
Cylindrocarpon Cylindrocarpon sp. FJ605259 99 7.14
Fusarium oxysporum JF776163 100 14.29
Fusarium solani JF436948 99 7.14
Nectriaceae
Fusarium
Fusarium sp. FJ375140 100 3.57
Chaetomium funicola AJ279450 100 7.14
Chaetomiaceae Chaetomium
Chaetomium sp. EU035804 100 7.14
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 HM999902 100 3.57
Amphisphaeriaceae Pestalotiopsis
Pestalotiopsis virgatula AY924283 100 7.14
Tulasnella calospora GU166419 98 10.71
Tulasnellaceae Tulasnella
Tulasnella sp. AY373305 100 7.14
Mortierellaceae Mortierella Mortierella sp. HQ608143 100 3.57

别达到14.29%和10.71%。拟隐孢壳属Cryptosporiopsis
(7.14%)、拟青霉属 Paecilomyces(3.57%)和被孢霉属
Mortierella(3.57%)第一次在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
到。同时, 胶膜菌属 Tulasnella、镰刀菌属 Fusarium、
毛壳菌属 Chaetomium 等属内的种类都曾经被报道
属于兰科植物菌根真菌[28]。
3.2 不同生境的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的组成及
多样性
不同生境的流苏石斛内生真菌的组成和多样性
存在差异。从相对分离频率来看(表 2), 在属的水平
上, 贵州兴义温室的优势菌群为镰刀菌属 Fusarium
(7.14%)和胶膜菌属 Tulasnella(7.14%), 广西雅长保
护区内除了具有相同的优势菌群外 , 毛壳菌属
Chaetomium(10.71%)的相对分离频率也较高。在种
的水平上, 兴义的优势菌种为 Tulasnella sp.(7.14%),
雅长的优势菌种 Tulasnella calospora(10.71%)和
Fusarium oxysporum(10.71%)。大部分内生真菌种类
具有特定的地理分布特性, 如广西雅长保护区的拟
隐孢壳属 Cryptosporiopsis、柱孢属 Cylindrocarpon、
被孢霉属 Mortierella、拟青霉属 Paecilomyces 及木
霉属 Trichoderma, 贵州兴义苗圃温室的链格孢属
Alternaria 和壳囊孢属 Cytospora。从多样性来看(表
3), 雅长得到内生真菌 9 属 13 种 20 株, Shannon-
Wiener 多样性指数达 1.7008; 而兴义仅得到内生真
菌 6 属 7 种 8 株,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为
0.8530, 远远低于前者; 从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R)
来看(表 3), 雅长流苏石斛内生真菌的丰富度指数略
高于兴义, 分别为 1.8510 和 1.6667; 从均匀度指数
(E)来看(表 3), 雅长流苏石斛内生真菌的均匀度指

表 2 不同生境流苏石斛内生真菌菌群组成及相对分离频率
Tab. 2 Composition and relative frequency (%) of endo-
phytic fungi of D. fimbiratum from different habitats
内生真菌的属 广西雅长 贵州兴义
Alternaria 0 3.57
Chaetomium 10.71 3.57
Cryptosporiopsis 7.14 0
Cylindrocarpon 7.14 0
Cytospora 0 3.57
Fusarium 17.86 7.14
Mortierella 3.57 0
Paecilomyces 3.57 0
Pestalotiopsis 7.14 3.57
Trichoderma 3.57 0
Tulasnella 10.71 7.14

676 生 态 科 学 33 卷
表 3 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菌群多样性指数
Tab. 3 Diversity indices of endophytic fungi from roots of D. fimbiratum
来源 菌株数 种 属 多样性指数 丰富度指数 均匀度指数
雅长 20 13 9 1.700 8 1.851 0 0.774 2 生境
兴义 8 7 6 0.853 0 1.666 7 0.476 1
树附生 11 10 9 1.482 9 2.312 5 0.674 9
附生型
石附生 9 7 6 1.140 1 1.577 3 0.636 2

数明显高于兴义的, 分别为 0.774 2 和 0.476 1。
3.3 不同附生型的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的组成
和多样性
对雅长保护区内树附生和石附生两种不同附生
型的流苏石斛内生真菌进行分析。从相对分离频率
来看 (表 4), 在属的水平上 , 树附生以镰刀菌属
Fusarium 为优势真菌, 石附生的除镰刀菌属 Fusarium
外, 毛壳菌属 Chaetomium 和胶膜菌属 Tulasnella 的相
对分离频率较高, 均为 7.14%。在种的水平上, 树附
生的优势菌种为 Fusarium oxysporum, 石附生的优
势种为 Tulasnella calospora。本次调查中, 被孢霉属
Mortierella 、拟青霉属 Paecilomyces 和木霉属
Trichoderma 仅在树附生的流苏石斛中分离得到。从
多样性指数来看(表 3), 树附生型流苏石斛分离得到
11 株内生真菌, 归属于 9 属 10 种,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为 1.482 9, 石附生型仅得到 9 株内生真
菌, 归属于 6 属 7 种,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为
1.140 1, 低于树附生型; 从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R)

表 4 不同附生型的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菌群的组成及分
离频率
Tab. 4 Composition and relative frequency (%) of
endophytic fungi from roots of D. fimbiratum from different
epiphytic plants
内生真菌的属 树附生 石附生
Chaetomium 3.57 7.14
Cryptosporiopsis 3.57 3.57
Cylindrocarpon 3.57 3.57
Fusarium 10.71 7.14
Mortierella 3.57 0
Paecilomyces 3.57 0
Pestalotiopsis 3.57 3.57
Trichoderma 3.57 0
Tulasnella 3.57 7.14
来看(表 3), 树附生型流苏石斛内生真菌的丰富度指
数明显高于兴义的, 分别为 2.312 5 和 1.577 3; 从均
匀度指数(E)来看(表 3), 雅长流苏石斛内生真菌的
均匀度指数略高于兴义的 , 分别为 0.674 9 和
0.6362。
3.4 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菌群组成的相似性
不同生境的内生真菌相似性系数为 0.266 7
(表 5), 同一生境(广西雅长)不同附生型的内生真
菌相似性系数为 0.400 0, 两者均低于 0.5, 表明
不同生境和附生型的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的组
成差异较大。
4 讨论
从两种生境的流苏石斛根中分离得到 28 株内
生真菌, 经鉴定归属于 3 门 11 属 17 种, 其中镰刀菌
属 Fusarium、胶膜菌属 Tulasnella、毛壳菌属
Chaetomium及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为优势菌群,
拟隐孢壳属 Cryptosporiopsis、拟青霉属 Paecilomyces
和被孢霉属 Mortierella 第一次在石斛属植物中分离
得到。之前, 镰刀菌属也曾被报道为石斛属植物的
优势内生真菌[15, 16, 29–32], 并具有广泛的抗真菌和抗
细菌的抗菌谱[15], 在其菌丝提取液和菌培养液种明
显检测到赤霉素[33], 对石斛属植物幼苗和移栽生长
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5, 16]。在本次研究中共分离得
到镰刀菌属 7 株 3 种, 其中 Fusarium oxysporum 为
广布种, 在两种不同生境及不同附生型的流苏石斛
中均有分布, 推测镰刀菌属可能为流苏石斛的常见

表 5 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菌群相似性系数
Tab. 5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of endophytic fungi from
roots of Dendrobium fimbiratum
来源 雅长&兴义 树附生&石附生
相似性系数 0.266 7 0.400 0
4 期 王亚妮, 等. 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677
内生真菌。此外, Kottke 等[34]调查发现新热带地区大
部分兰花根部均能分离得到胶膜菌目 Tulasnellales
真菌, Nontachaiyapoom 等[35]对泰国 3 属兰科植物菌
根真菌调查发现, 野生石斛根部丝核菌均为胶膜菌
属。本研究结果显示该属真菌存在于不同生境及附
生型的流苏石斛中, 这进一步表明胶膜菌属真菌不
仅是地生兰普遍存在的共生真菌, 同时在附生兰中
也普遍存在。本次分离不仅得到了大量的根部内生
真菌, 其中包括一些兰科植物菌根真菌, 如胶膜菌
属、镰刀菌属、毛壳菌属等属内的种类[28]。这可能
与本实验采取的方法有关, 菌丝团悬浮液点样法和
悬浮液包埋法, 不仅能将不同生长速度的内生真菌
最大程度地分离到, 而且该方法在兰科菌根真菌单
菌丝团分离的基础上增加了表面消毒步骤, 对表生
杂菌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 从而保证了分离内生
真菌的多样性。
两种生境下流苏石斛内生真菌的组成和多样性
均存在差异。内生真菌组成方面, 贵州兴义苗圃温
室的优势内生真菌为镰刀菌属(7.14%)和胶膜菌属
(7.14%), 而广西雅长自然保护区除了具有相同的优
势菌群外, 毛壳菌属(10.71%)的相对分离频率也较
高。大部分内生真菌种类具有特定的地理分布特性,
如广西雅长的拟隐孢壳属、柱孢属、被孢霉属、拟
青霉属及木霉属, 贵州兴义的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
壳囊孢属 Cytospora。大量研究证明, 兰科植物只偶
尔与基质中的机会真菌(alternative fungi)共生, 地理
因素是决定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的关键因素[20,36–38]。
Masuhara等[39]研究证明同种兰科植物在不同生境下
具有不同的内生真菌, 即两者的共生关系是非专
一的。本研究对雅长自然保护区和兴义迁地保护
温室内两种典型生境的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多
样性进行分析, 结论与上述研究一致。多样性和均
匀度方面, 雅长得到内生真菌 9 属 13 种 20 株,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达 1.700 8,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为 1.851 0, 均匀度指数达到 0.774 2;
而兴义仅得到内生真菌 6 属 7 种 8 株, Shannon-
Wiener 多样性指数为 0.853 0, Margalef 丰富度指
数为 1.666 7, 均匀度仅为 0.476 1, 均低于雅长流
苏石斛内生真菌的相应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可能是 , 虽然均是野生流苏石斛 , 但雅长兰科自
然保护区内植被种类丰富, 高的生物多样性极可
能蕴含着丰富的内生真菌; 而贵州兴义苗圃温室
内移栽后石斛属植物种类单一, 栽培基质均经过
消毒处理, 长期的人工栽培模式降低了植物内生
真菌的多样性, 造成流苏石斛内生真菌多样性远
低于雅长自然保护区。但调查发现兴义生境下流苏
石斛长势良好, 植株粗大, 地上部分明显较雅长自
然保护区内生长健壮、高大。对两生境下其他石斛
属植物根部内生真菌进行调查也存在相似的情况。
推测野生石斛在迁地保护后在人工栽培环境下, 由
于栽培基质营养丰富, 具有光合性能的石斛属植物
对于内生真菌的依赖性降低, 造成寄主内生真菌
多样性减少。
不同附生型的流苏石斛内生真菌组成和多样性
亦存在差异, 除优势菌群不同外, 被孢霉属、拟青霉
属和木霉属仅在树附生的流苏石斛中分离得到。而
多样性和均匀度方面, 树附生型流苏石斛分离得到
内生真菌 11 株隶属于 9 属 10 种, Shannon-Wiener 多
样性指数为 1.482 9,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为 2.312 5,
均匀度指数为 0.674 9; 石附生型仅得到内生真菌 9
株隶属于 6 属 7 种,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为
1.140 1, 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仅 1.577 3, 均匀度指数
为 0.636 2, 低于树附生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
能是, 树干上积累了大量的枯枝败叶和伴生苔藓等
基质, 为流苏石斛提供了的丰富的共生真菌, 而岩
石缝中基质贫乏, 内生真菌种类少, 因此石附生的
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低。而采样时发现,
雅长保护区内树附生的流苏石斛数量较多, 生长旺
盛, 叶片较大, 而石附生的流苏石解则植株较小,
分布很少。
采用 Sorenson 相似性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
生境及同一生境不同附生型的流苏石斛相似性程
度不同, 不同生境的内生真菌相似性系数为 0.266 7,
相同生境不同附生型的内生真菌相似性系数为
0.400 0, 两者均低于 0.5, 表明流苏石斛内生真菌
的因生境及附生型的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而
生境对内生真菌种类的影响更大。与柯海丽等[40]
的研究结果相似。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十九
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62–63.
678 生 态 科 学 33 卷
[2] 王洪云 . 流苏石斛研究进展[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0, 31(6): 64–65.
[3] 郑志新, 李昆. 流苏石斛药用成分及繁殖技术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 2006, 26(6): 6–9.
[4] 刘强, 殷寿华, 黄文, 等. 流苏石斛濒危原因及资源保护
[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7, 36(4): 45–47.
[5] BI Z M, WANG Z T, XU L S.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Dendrobium moniliforme[J]. Act Botanica Sinica, 2004,
46(1): 124–126.
[6] 毕志明 , 王峥涛 , 徐珞珊 , 等 . 流苏石斛化学成分研
究[J]. 药学学报, 2003, 38(7): 526–529.
[7] JONOJIT R, NIRMALYA B. Induction of callu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shoot-tip explants of Dendrobium
fimbriatum Lindl. var. oculatum Hk. f.[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03, 97: 333–340.
[8] 黄卫昌, 殷丽青, 胡永红, 等. 流苏石斛的离体快速繁
殖[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8, 26(6):
584–587.
[9] 唐德英, 李学兰, 段立胜. 流苏石斛扦插繁殖试验[J].
中药材, 2009, 32(1): 15–16.
[10] 刘强, 殷寿华, 兰芹英. 濒危兰科植物流苏石斛的种
群数量动态 [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2, 18(4):
565–570.
[11] DEARNALEY J D W. Further advances in orchid
mycorrhizal research[J]. Mycorrhiza, 2007, 17(6):
475–486.
[12] RASMUSSEN H N, RASMUSSEN F N. Orchid
mycorrhiza: implications of a mycophagous life style[J].
Oikos, 2009, 118(3): 334–345.
[13] 张集慧, 郭顺星. 兰科药用植物的 5 种内生真菌产生的
植物激素 [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 1999, 21(6):
460–465.
[14] SHIMURA H, MATSUURA M, TAKADA N, KODA Y. An
antifungal compound involved in symbiotic germination of
Cypripedium macranthos var. rebunense (Orchidaceae)[J].
Phytochemistry, 2007, 68(10): 1442–1447.
[15] XING Y M, CHEN J, CUI J L, et 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nd Biodiversity of Endophytic Fungi in
Dendrobiumdevonianum and Dendrobium thyrsiflorum
from Vietman[J]. Current microbiology, 2011, 62(4):
1218–1224.
[16] CHEN X M, DONG H L, HU K X, et al. Diversity and
antimicrobial and plant-growth-promoting activities of
endophytic fungi in 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J].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2010, 29(3): 328–337.
[17] 王春兰, 陈晓梅, 郭顺星, 等. 石斛小菇的药理活性研究
[J]. 微生物学通报, 2001, 28(2): 73–76.
[18] 和太平, 彭定人, 黎德丘,等. 广西雅长自然保护区兰科
植物多样性研究[J]. 广西植物, 2007, 27(4): 590–595.
[19] 邓朝义, 聂建平, 卢永成, 袁德芬. 贵州石斛属植物资源
及其开发利用价值评价[J]. 贵州林业科技, 2004, 32(1):
51–53.
[20] OTERO J T, ACKEEMAN J D, BAYMAN P. Diversity and
host specificity of endophytic Rhizoctonia-like fungi from
tropical orchids[J].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02,
89(11): 1852–1858.
[21] 朱国胜 . 贵州特色药用兰科植物杜鹃兰和独蒜兰共
生真菌研究与应用[D]. 武汉 : 华中农业大学 , 2009:
1–43.
[22] 侯天文, 金辉, 刘红霞, 等. 四川黄龙沟优势兰科植物菌
根真菌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J]. 生态学报, 2010, 30(13):
3424–3432.
[23] 喻璋, 张猛. 半知菌分属图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113–160.
[24] 张天宇. 中国真菌志第十六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32.
[25] CURRAH R S, ZELMER C D, HAMBLETON S,
RICHARDSON K A. Fungi from orchid mycorrhizas.
In:Orchid Biology:Reviews and Perspectives. .(eds Arditti, Ⅶ
Pridgeon AM)[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7: 117–169.
[26] 曾东方, 陈玢, 何一正, 陈升明, 罗信昌. 冻融法快速提
取真菌微量培养物基因组 DNA[J]. 生物科技 , 2010,
20(6) : 49–51.
[27] HUANG W Y, CAI Y Z, HYDE K D, et al. Biodiversity of
endophytic fungi associated with 29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J]. Fungal Diversity, 2008, 33: 61–75.
[28] 朱国胜, 刘作易, 毛堂芬.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研究进
展[J]. 贵州农业科学, 2004, 32(4): 79–81.
[29] CHEN J, HU K X, HOU X Q, GUO S X. Endophytic fungi
assemblages from 10 Dendrobium medicinal plants
(Orchidaceae)[J].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4 期 王亚妮, 等. 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679
Biotechnology, 2011, 27(5): 1009–1016.
[30] YUAN Z, CHEN Y, YANG Y. Diverse non-mycorrhizal
fungal endophytes inhabiting an epiphytic, medicinal
orchid (Dendrobium nobile): estimation and character-
ization[J].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
logy, 2009, 25(2): 295–303.
[31] CHEN J, WANG H, GUO S X.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endophytic and mycorrhizal fungi from seeds and roots
of Dendrobium (Orchidaceae)[J]. Mycorrhiza, 2012, 22(4):
297–307.
[32] CHANG D C N. The screening of orchid mycorrhizal fungi
(OMF)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Chen W H, Chen H H
(eds) Orchid biotechnology[M].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2007: 77–98.
[33] 吴静萍, 钱吉, 郑师章. 密花石斛菌根菌分泌物成分的
初步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7): 845–848.
[34] KOTTKE I, SUAREZ J P, HERRERA P, et al.
Atractiellomycetes belonging to the rust lineage (Puccinio-
mycotina) from mycorrhizae with terrestrial and epiphytic
neotropical orchids[J]. Proceedings Biological Sciences,
2010, 227: 1289–1298.
[35] NONTACHAIYAPOOM S, SASIRAT S, MANOCH L.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Rhizoctonia-like fungi
from roots of three orchid genera, Paphiopedilum,
Dendrobium, and Cymbidium, collected in Chiang Rai
and Chiang Mai provinces of Thailand[J]. Mycorrhiza,
2010, 20(7): 459–471.
[36] SHIPUNOY A, NEWCOBE G, RAGHAVENDRA A K H,
Anderson C L. Hidden diversity of endophytic fungi in an
invasive plant[J].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08, 95:
1096–1108.
[37] 胡陶, 李潞滨, 杨凯, 等. 中国兰属植物菌根真菌的分离
与鉴定[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 30(3): 132–135.
[38] 张兰 , 武静宇 , 杨淑贞 , 等 . 独花兰菌根真菌的分离
及 rDNA ITS 序列在其分类鉴定中的应用[J]. 生态科
学, 2009, 28(3): 226–230.
[39] MASUHARA, GKAISUYA K. Mycorrhizal differences
between gwnuine roots and ruberous roots of adult plants of
Spiranthes sinensis var. ampena (Orchidaceae)[J]. Botanical
Magazine Tokyo, 1993, 105: 453–460.
[40] 柯海丽, 宋希强, 谭志琼, 等. 野生五唇兰根部内生真菌
多样性研究[J]. 生物多样性, 2007, 15(5): 456–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