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黔东南山地苗族与侗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的分异



全 文 :第 34卷 第 1期 生 态 科 学 34(1): 44−52
2015 年 1 月 Ecological Science Jan. 2015

收稿日期: 2013-04-15; 修订日期: 2014-08-17
基金项目: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B0804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480)
作者简介: 王丹(1990—), 女, 四川松潘, 硕士, 生态规划, E-mail: willewd@126.com
*通信作者: 郭泺(1975—), 女, 博士(教授), 景观生态学, E-mail: guoluo2010@163.com

王丹, 郭泺, 吕靓. 黔东南山地苗族与侗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的分异[J]. 生态科学, 2015, 34(1): 44−52.
WANG Dan, GUO Luo, LV Liang. The character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iao group villages and Dong group villages in
Qiandongnan Mountain Region[J]. Ecological Science, 2015, 34(1): 44−52.

黔东南山地苗族与侗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的分异
王丹 1, 郭泺 1*, 吕靓 2
1.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北京 100081
2. 浙江省地理信息中心, 杭州 310000

【摘要】 以黔东南州统计数据、野外调查资料和矢量地图为数据源, 基于 ArcGIS10, 对黔东南山区内分布的苗族村
寨和侗族村寨点进行空间分析, 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了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分布的海拔、坡度、坡向等数据,
计算了不同苗寨点和侗寨点与水系和道路的距离, 基于 Getis-ord General G 函数对苗寨和侗寨进行空间点模式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苗族村寨分布于 273—1256 m 的高程、1.14—36.11°的坡度范围内, 南坡是最主要的分布坡向, 苗族村
寨与水系距离处于 9—1349 m 的范围内; 侗族村寨分布于 244—915 m 的高程、1.64—30.44°的坡度范围内, 主要分布
在东坡, 侗族村寨与水系的距离在 2—1259 m 之间。空间点模式分析结果表明: 苗族村寨在海拔和坡向上属于高值聚
集, 而侗族村寨只坡度上属于高值聚集, 地形对苗寨的分布影响更大。

关键词:黔东南州; 苗族村寨; 侗族村寨; 空间分布
doi:10.3969/j.issn. 1008-8873.2015.01.007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15)01-044-09
The character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iao group villages and Dong group
villages in Qiandongnan Mountain Region
WANG Dan1, GUO Luo1*, LV Liang2
1. 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2. Geographic Information Center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statistical material, field survey data and vector map,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thnic villages in Qiandongnan mountain region by ArcGIS10. The elevation, slope and aspect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DEM, and the distances between villages, water and roads were calculated. The calculation of point spatial analysis
was done based on Getis-ord General G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villages on elevation, slope, aspect and several
distan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Qiandongnan Miao group villages mainly distributed on southern aspect. As to slope, the
range was 1.14-36.11°. The Dong group villages mainly distributed on eastern aspect. They ranged from 244 m to 915 m on
elevation and from1.64° to 30.44° on slop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Miao group villages and water was 2-1259 m. From the
standpoint of point spatial analysi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iao group villages on elevation and aspect was concentrate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ong group villages on slope was concentr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rrain has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iao group villages than Dong group villages.
Key words: Qiandongnan prefecture; Miao group villages; Dong group villages; spatial distribution
1 期 王丹, 等. 黔东南山地苗族与侗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的分异 45

1 前言
城镇的发展是从居民定居区域的不断扩展形成
的。居民点是人类各类活动聚集的定居场所, 是生
产和生活等综合功能的载体, 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1]。居民点的分布受到社会经济和环
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 道路、海拔、坡度、河流, 等
等[2,3]。不同的地理环境往往产生不同形式和特点的
居民点。通过空间分析的方法可以准确的描述居民
点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4,5]。目前对居民点空间分布
的研究很多[6,7], 主要集中于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
研究。例如, 刘晓清等人利用DEM和第二次土地调
查数据, 从海拔、坡度、交通、水源等方面对黄土
高原半山丘陵区襄垣县的农村居民点进行了定量分
析, 并对其进行了优化分析[8]。谭雪兰等人应用GIS
空间分析及景观指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省麻
阳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并对农村居民点
进行布局优化[9]。虽然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研
究较多, 但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少数民族村寨空间
分布研究较少[10]。在长期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
用过程中, 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不同文化的民族,
不同的民族以不同的方式与自然环境相处, 并将其
改造。我国的少数民族村寨多分布于我国偏远的山
区, 民族村寨蕴含了宝贵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山区的民族村寨构成了我国历史文化价值丰富
的村落文化景观[11]。对民族村寨的空间分布研究不
仅为政府进行村寨整合提供科学依据, 对民族村寨
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而且也是文化研究, 乡
土研究的需要, 我们可以从少数民的传统文化知识
中汲取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知识, 为我国民族地
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黔东南是原生态民族文化聚居区 , 居住着苗
族、侗族、汉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畲族、
仫佬族、壮族、瑶族10个世居民族和彝族等23个非
世居民族。民族特色村寨遍布黔东南地区, 具有文
化遗产价值的民族村寨星罗棋布。这些村寨85%以
上的建筑为木质结构, 集民族原生文化、自然生态、
历史遗存为一体, 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
馆”和“人类学的活化石”[12]。在贵州流传着“高
山苗, 水家侗, 仡佬住在石旮旯”的俗语, 这句俗语
是对贵州省的三大主体民族的地理空间分布进行的
概述。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 云
贵高原东南缘的苗岭山脉向湘西丘陵和广西盆地过
度地段。地跨东经107°17′20″—109°35′24″, 北纬
25°19′20″—27°31′40″, 东西宽220 km, 南北长240 km,
总面积30337.1 km2。东邻湖南省怀化, 南接广西柳
州、河池地区, 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北抵遵
义、铜仁两地区。境内全州辖凯里市、施秉、三穗、
镇远、岑巩、天柱、锦屏、剑河、台江、黎平、榕
江、从江、雷山、麻江、丹寨16个市县。据2012年
《黔东南年鉴》, 全州常住人口348.06万人, 居住着
苗族、侗族等33个民族,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
口的81.89%, 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 侗族人口
占31.86%, 居住着全国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 ,
近一半的侗族人口[13]。黔东南州拥有全国最大的
苗寨——千户苗族和全国最大的侗寨——肇兴侗寨,
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确认的全球十八个“生
态文化保护圈”之一, 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推荐为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十大旅游圣地之一。
2.2.1 民族村寨的确定
本研究中的民族村寨点共有70个, 其中苗族村
寨36个, 侗族村寨34个, 是根据黔东南州政府办公
室发布的《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施秉
龙塘等民族民间文化村寨(镇)的通知》以及黔东南州
2012年年鉴确定的。黔东南州苗族村寨主要分布于
黔东南州中部、西部地区, 侗族村寨分布于黔东南
的东部及南部地区(如图 1 所示)。
2.2.2 分析方法
从地形、地貌等的环境因素定量地分析不同民
族村寨的分布规律, 有助于分析地理环境对民族村
寨空间分布的影响, 为制定合理的民族村寨发展规
划提供科学依据。根据黔东南州民族村寨的分布特
点, 以海拔200 m为起点, 200 m为间距, 将民族村寨
的分布海拔分为6个等级; 坡度以0—7°为平缓地,
7—15°为缓坡地, 15—25°为斜坡地, 25°以上为陡坡
地划分为4个等级; 坡向按4类进行划分, 即东坡、南
坡、西坡、北坡。与水系的距离, 分为六个等级: 极
易取水区(<99 m)、较易取水区(100—199 m)、易取
水区(200—399 m)、难取水区(400—599 m)、较难取
水区(600—799 m)、极难取水区(>800 m)。与道路的
46 生 态 科 学 34 卷


图 1 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村寨分布图
Fig. 1 Distribution of Miao group villages and Dong group
villages in Qiandongnan
距离, 分为六个等级: 极易到达区(<999 m)、较易到
达区(1000—2999 m)、易到达区(300—4999 m)、难到
达区(5000—6999 m)、较难到达区(7000—9999 m)、
极难到达区(>10000 m)。
研究对黔东南山地的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的位
置进行GPS定位, 基于研究区1︰250000数字高程模
型(DEM)、行政图、交通图, 利用ArcGIS10提取各
民族村寨点的高程、坡度、坡向与黔东南州水系
分布图, 并计算民族村寨与水系、道路的距离, 并基
于Getis-ord General G函数对黔东南州民族村寨进行
空间点模式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苗族和侗族村寨分布在不同高程变化的比较分析
黔东南州苗族村寨分布于 273—1256 m 的高程
范围内, 其平均海拔为 826 m。其中, 海拔最低的苗
族村寨是八开苗寨, 其海拔为 273 m。八开苗寨位于
黔东南州西南部的榕江县, 属于东南部低山低中山
区。海拔最高的苗族村寨是乌东村, 海拔为 1256 m。
乌东村位于黔东南州中部的雷山县, 属于雷公山山
地, 同时, 乌东村也位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 如
图 2 所示。侗族村寨分布于 244—915 m 的高程范围
内, 其平均海拔为 630 m。其中, 海拔最低的侗族村
寨是车寨村, 其海拔为 244 m, 位于西南部的榕江县,
属东南部低山低中山区, 如图 3 所示。

图 2 黔东南州苗族村寨的高程分级图
Fig. 2 Distribution of Miao group villages on elevation
gradients

图 3 黔东南州侗族村寨的高程分级图
Fig. 3 Distribution of Dong group villages on elevation
gradients
以 200 m 为间距, 将村寨的海拔分为 6 个等级,
进行统计, 如表 1 所示。从表 1 可以看出, 苗族村寨
主要分布于 600—1000 m 的海拔范围内, 这与黔东
南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黔东南境内
大部分地区的海拔是 500—1000 m。苗族村寨在海
拔上的分布高值出现在 800—999 m 区域内, 侗族出
现在 600—799 m 区域内。苗族村寨在 1000 m 以上
海拔仍有分布, 而侗族则都分布在 1000 m 以下海拔,
1 期 王丹, 等. 黔东南山地苗族与侗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的分异 47

表 1 黔东南州苗族和侗族村寨在不同高程分布特征
Tab. 1 Distribution of Miao group villages and Dong group villages on every elevation gradient
高程(m) 项目
200-399 400-599 600-799 800-999 1000-1200 大于 1200
村寨个数 1 3 11 16 4 1
百分比(%) 2.8 8.3 30.6 44.4 11.1 2.8 苗族
平均高程 273 525 701 906 1106 1256
村寨个数 5 8 12 9 0 0
百分比(%) 14.7 23.5 35.3 26.5 0 0 侗族
平均高程 299 490 690 858

就每一分级来看, 侗族村寨分布的平均海拔较苗族
村寨低。由图 2 和图 3 可以看出, 苗族村寨多分布
于西南部的雷山县、丹寨县境内, 该区域属于黔东
南州雷公山山地地区, 海拔普遍偏高。侗族村寨多
分布于东南部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交接区域
内, 该区域属于黔东南州低中山区, 该区域海拔较
低。综合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在海拔上的分布, 并
没有出现海拔低、分布多的现象。
3.2 苗族和侗族村寨分布在不同坡度变化的比较
分析
黔东南州苗族村寨分布于 1.14—36.11°的坡度
范围内, 其平均坡度为 14.52°。其中, 坡度最小的村
寨为反排村, 其坡度为 1.14°, 反排村位于台江县境
内, 属于雷公山山地; 坡度最大的村寨为新桥村,
其坡度为 36.11°。新桥村位于雷山县境内, 属于雷公
山地区, 如图 4 所示。侗族村寨分布于 1.64—30.44°

图 4 黔东南州苗族村寨的坡度分级图
Fig. 4 Distribution of Miao group villages on slope
gradients
的坡度范围内, 其平均坡度为 11.81°其中, 坡度最
小的村寨为江东村, 其坡度为 1.64°, 江东村位于天
柱县境内, 属于东北部及南部低山丘陵区; 坡度最
大的村寨为地坪村, 其坡度为 30.44°。地坪村位于黎
平县境内, 东南部低中山区, 如图 5 所示。
根据民族村寨的坡度分布特征, 并结合动力、
重力学原理和农、林、牧、副、渔五业与坡度的关
系, 将民族村寨坡度分布进行分级统计, 如表 2 所
示, 可以看出, 苗族村寨主要分布于 7—25°的坡度
范围内。而侗族主要分布于 7—15°的坡度范围内。
黔东南州坡度 7—25 °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
64.88%, 占全州面积的三分之二。农业是黔东南州
民族村寨的主要产业, 而坡度 7—15°的区域为较好
的农业耕作区, 因此在 7—15°的范围内分布了 12个
苗族村寨和 16 个侗族村寨 , 分别占 33.3%和
47.1%。总体看来, 侗族村寨分布区域坡度较苗族村
寨分布区域平缓, 这与苗侗在黔东南州的分布有关,

图 5 黔东南州侗族村寨的坡度分级图
Fig. 5 Distribution of Miao group villages on slope gradients
48 生 态 科 学 34 卷

表 2 黔东南州苗族和侗族村寨在不同坡度分布特征
Tab. 2 Distribution of Miao group villages and Dong group villages on every slope gradient
坡度(°) 项目
0-7 7-15 15-25 >25
村寨个数 8 12 12 4
百分比(%) 22.2 33.3 33.3 11.2 苗族
平均坡度 4.69 10.08 19.19 30.42
村寨个数 9 16 7 2
百分比(%) 26.5 47.1 20.6 5.9 侗族
平均坡度 3.87 11.3 17 30.26

苗族多分布于雷公山地区, 该地区峰峦叠嶂, 地势
陡峭。侗族多分布与黔东南州中低山及丘陵地区,
地势相对平缓。
0—7°区域为平缓地, 水体运动平稳, 水土流失
微弱, 是农业生产最理想的坡度条件, 但是民族村
寨在 0—7°上的分布却比较少, 可能原因是因为黔
东南州 0—7°区域的面积较少, 只占全州总面积的
17.56%。坡度>25°区域为陡坡地, 土壤贫瘠, 裸岩增
多, 水土流失严重, 不适合发展农业, 更不适宜居
住, 但却占了全州 17.65%的土地, 因此, 仍有 4 个
苗族村寨和 2 个侗族村寨分布于此。从长远发展来
看, 这些分布在陡坡区域的民族村寨应当注意生态
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防治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的发
生, 或者将村寨搬迁至平缓区域。
3.3 苗族和侗族村寨分布在不同坡向变化的比较
分析
黔东南州苗族村寨分布于 19.12—343.57°的坡
向范围内, 侗族村寨分布于 19.52—349.71°的坡向
范围内。将村寨的坡向分布分为 4 个方向, 东坡
(45—135°)、南坡(135—225°)、西坡(225—315°)、北
坡(315—360°和 0—45°)。统计结果如表 3 所示, 南
坡是苗族村寨最主要的分布坡向, 其次是西坡, 东
坡和北坡分布相当。侗族村寨最主要的分布坡向为
东坡, 其次为西坡, 在南坡和北坡分布相当。这与黔
东南既具有高原山区气候特点又具有季风气候的特
点有关。在黔东南的秋冬季节, 风向以偏北风为主,
占 80%以上。因此在苗族、侗族村寨在北坡的分布
相对要少。
3.4 苗族和侗族村寨分布与水系距离的比较分析
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因此, 水系
的分布也影响着村寨的选址。本研究利用 DEM 数
据提取黔东南州水系数据, 对黔东南州民族村寨与
表 3 黔东南州苗族侗族村寨在 4 个坡向的分布特征
Tab. 3 Distribution of Miao group villages and Dong group
villages on four aspects gradient
坡向
项目
西坡 南坡 东坡 北坡
苗族村寨数 11 13 6 6
侗族村寨数 8 7 12 7
水系距离进行计算。苗族村寨与水系的距离在 9—
1349 m 之间, 离水系最近的是雷山县的乌东村, 为
9 m, 距水系最远的是锦屏县的平敖村, 为 1349 m,
苗族村寨距水系的平均距离为 389 m。侗族村寨与
水系的距离在 2—1259 m 之间, 离水系最近的是锦
屏县的隆里镇离, 为 2 m, 距水系最远的是位于从江
县的小黄村, 为 1259 m, 侗族村寨距水系的平均距
离为 444 m。
根据与水系的距离, 将民族村寨分为六个等级:
极易取水区(<99 m)、较易取水区(100—199 m)、易
取水区(200—399 m)、难取水区(400—599 m)、较难
取水区(600—799 m)、极难取水区(>800 m)。从图
6 可以看出, 苗族村寨与水系的分布高值在 200—
399 m 之间, 侗族村寨与水系的分布高值在 600—
799 m 之间。处于难取水区、较难取水区和极难取
水区的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41.7%和 50.0%, 说明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居民处于用

图 6 黔东南州民族村寨离水系距离分布图
Fig. 6 The distance between Miao and Dong group villages
and waters
1 期 王丹, 等. 黔东南山地苗族与侗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的分异 49

水不便的状态, 这与黔东南山多山陡的自然环境有
着很大的关系, 当地政府应当加大解决民族村寨饮
水问题的力度。
3.5 苗族和侗族村寨分布与道路距离的比较分析
道路可达性是衡量村寨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
要指标, 也是促进村寨经济的重要因素。至 2009 年,
黔东南州公路通车里程达 6938 km, 全州 89.3%的乡
镇通油路, 82.8%的行政村通公路。本研究利用黔东
南道路数据, 对苗族侗族村寨距离县道、省道、国
道和高速公路的距离进行计算。
总体来说, 村寨距离县道的距离最近, 其次是
省道, 再是国道, 距离高速公路距离最远, 但这个
规律也不是绝对, 例如苗族村寨的温泉村, 距离县
道最远, 距离为 6052 m, 而距离国道最近为 657 m;
侗族村寨的纪堂村, 距离县道最远, 为 1396 m, 距
离高速路最近, 为 747 m。这与黔东南州的规划开发
有很大关系。黔东南州的道路的修筑要晚于民族村
寨发展起来的时间。并且道路的修筑所考虑得并不
是单个的民族村寨, 而是综合各方面自然、社会和
经济因素而规划修筑。
从图 7、8 可以看出, 苗族和侗族村寨主要分布
在距离道路 1000—2999 m 的范围内, 但有很大一部
分村寨交通不便利, 距离县道 5 km 以上的苗族村寨
有 7 个、侗族村寨有 6 个。这与黔东南州山多地少,
境内峰峦叠嶂有很大的关系, 在地势险峻的黔东南
修建道路并非易事。


图 7 苗族村寨离省道、国道、高速路地距离分布图
Fig. 7 The distance between Miao group villages and highways, national ways, provincial roads and country roads

图 8 侗族村寨离省道、国道、高速路地距离分布图
Fig. 8 The distance between Dong group villages and highways, national ways, provincial roads and country roads
50 生 态 科 学 34 卷

3.6 苗族和侗族村寨空间分布的点模式分析
基于Arcgis10.2中的Getis-ord General G函数对
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点的海拔、坡度、坡向、与
水源的距离、与各级道路的距离进行空间自相关分
析, 其结果如图 9、10 所示。苗族村寨在海拔和坡
向上属于高值聚集, 属于随机分布的概率分别小于
1%和 10%, 说明苗族村寨在高海拔上分布较为密集,
在与高速路的距离和与县道的距离上属于低值分布,
属于随机分布的概率均小于 10%, 说明距离高速路
和县道较近的苗族村寨分布较为密集, 在坡度、与
省道的距离、国道的距离和与水系的距离没有检测
出聚集分布, 属于随机分布。侗族村寨在坡度上属
于高值聚集, 属随机分布的概率小于 5%, 说明侗族
村寨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分布较为密集, 在与高速
路、国道和省道的距离上属于低值分布, 属随机分
布的概率均小于 5%, 说明距离高速、国道、省道较
近的侗族村寨分布较为密集, 在海拔、坡向、与水
系的距离以及与县道的距离上属于随机分布。

图 9 基于 G 函数的苗族村寨点空间分析
Fig. 9 Spatial analysis on Miao groups based on General G
(a)高程(b)坡度(c)坡向(d)与水系距离(e)与县道距离(f)与省道距离(g)与国道距离(h)与高速距离
1 期 王丹, 等. 黔东南山地苗族与侗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的分异 51


图 10 基于 G 函数的侗族村寨点空间分析
Fig. 10 Spatial analysis on Dong groups based on General G
(a)高程(b)坡度(c)坡向(d)与水系距离(e)与县道距离(f)与省道距离(g)与国道距离(h)与高速距离

4 讨论与分析
空间分析结果表明: 地形因素对黔东南州苗族
村寨和侗族村寨的分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比较苗
族村寨和侗族村寨的分布特点来看, 在海拔分布上,
苗族村寨所分布的平均海拔、集中分布的海拔范围
以及每一海拔分级的平均海拔都要高于侗族村寨;
在坡度分布上, 苗族村寨所分布的区域的平均坡度
和集中分布坡度范围都要大于侗族。就此看来, 苗
族村寨分布在高海拔陡坡的区域, 而侗族村寨分布
的区域海拔较低, 地势较为平缓。在坡向上, 侗族村
寨偏向于东坡, 苗族村寨偏向于南坡。相同的是两
个民族在北坡上都分布的少。通过空间分析来看,
苗族侗族村寨的分布正像俗语“高山苗, 水家侗, 仡
52 生 态 科 学 34 卷

佬住在石旮旯”所说的, 苗族村寨分布在高山, 侗族
村寨分布在多水的区域。在距离道路上, 侗族村寨
较为便利。
苗族、侗族村寨的这些分布特点, 都与苗侗村
寨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 苗族村寨多分布于雷公山
山地, 该地区山高且地势陡峭, 峰峦叠嶂; 侗族村
寨多分布于东南部低山低中山区, 该区域山势较平
缓。虽然从空间分析来看, 苗族村寨距离水系的直
线距离更近, 但是由于苗族村寨所处的地区地势陡
峭, 取水并不容易。
苗族侗族村寨在黔东南州的分布情况与该地区
的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 这也是苗族侗族人民对当
地自然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同时也和这两个民族
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按照一般的山地村寨适宜度
评价标准来衡量[14], 有些苗族和侗族村寨的适宜度
偏低, 存在道路可达性差、坡度大不利于耕作、饮
水困难等限制因素。虽然实际中, 苗侗村寨居民们
在长期的发展和适应中建立了对土地资源、水资源、
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完善的传统管
理制度 , 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 , 但是在社
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这些限制因素也制约了
民族村寨的发展。在顾及苗族侗族村寨经济发展
和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当地环境保护的前提下, 进
一步对民族村寨空间分布进行适当的规划设计是有
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刘仙桃, 郑新奇, 李道兵. 基于 Voronoi 图的农村居民点
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
为例[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9, 25(2): 30–33.
[2] 马利邦, 郭晓东, 张启媛. 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的
空间格局——以甘肃省通渭县为例[J]. 山地学报, 2012,
30(4): 408–416.
[3] YAN Lijie, SHI Yishao, YANG Ruixia, et al. Th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prehistoric settlement sites based on
GIS and spatial data mining[C]. Geoinformatics, 2011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1: 1–4.
[4] CHEEWINSIRIWAT P. The use of GIS in exploring
settlement patterns of the ethnic groups in Nan, Thailand[J].
Asian Ethnicity, 2013, 14(4): 490–504.
[5] PAIK C, SHAWA T W. Altitude and adaptation: A study
of geography and ethnic division[J]. Applied Geography,
2013, 40: 212–221.
[6] 张军, 于文静. 三江并流区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J]. 山
地学报, 2003, 21(1): 121–125.
[7] 赵卫, 沈渭寿, 邹长新, 等. 雅鲁藏布江源头区居民点分
布的影响因素[J]. 山地学报, 2012, 30(6): 728–736.
[8] 刘晓清, 毕如田, 高艳. 基于 GIS 的半山丘陵区农村居
民点空间布局及优化分析——以山西省襄垣县为例[J].
经济地理, 2011, 31(5): 822–826.
[9] 谭雪兰, 段建南, 包春红. 基于 GIS 的麻阳县农村居民
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17(6):
177–180.
[10] 吕靓. 基于 GIS 的黔东南地区民族村寨分布与土地利
用相关性研究[D].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11] 徐坚 . 浅析中国山地村落的聚居空间 [J]. 山地学报 ,
2002, 20(5): 526–530.
[12] 文忠长. 关于开展黔东南旅游文化建设的思考[J]. 西部
经济管理论坛, 2011, 22(3): 88–91.
[13] 吴谋高. 黔东南年鉴[M]. 昆明: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2.
[14] 曲衍波, 张凤荣, 姜广辉, 等. 基于生态位的农村居民点
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分区调控[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11): 29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