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扁穗牛鞭草在黔东南州的引种试验



全 文 :扁穗牛鞭草在黔东南州的引种试验
莫兴虎  许化林    帅国会
(贵州省黔东南州饲草饲料站 凯里 556000) (贵州省农业厅农业区划办)
摘 要 通过两年的田间观察试验 ,对扁穗牛鞭草的物候期 、产草量 、再生力 、越冬(夏)率 、茎叶比 、抗逆性等性能指标进行适应性观
测。结果表明:扁穗牛鞭草在黔东南州自然条件下 ,表现出产草量高 、再生速度快 、抗寒 、抗旱 、耐热等特点 ,是建立人工草地 ,实施种草
养畜的优良牧草品种 ,适宜在自然地理条件与试验区类似的我州其它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扁穗牛鞭草 引种 黔东南州
  贵州省黔东南州地处贵州东南部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
候 , 土质肥沃 , 水热条件充足 , 适合于多种牧草的生长繁育。
为寻求适宜我州推广种植的高产 、优质牧草品种 , 解决家畜
全年青草均衡供应问题 ,确保畜牧业生产稳步 、高效发展 , 我
们于 2003年 5月从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沿河县引进扁穗牛鞭
草进行小区引种观测试验 ,试验面积 2 066.7㎡。 主要观测
牛鞭草的物候期 、产草量 、适应性 、抗逆性 、生长(再生)速度 、
茎叶比 、干鲜比 、越冬(夏)率等生产性能 。按照 《饲料牧草
观测项目和记载标准 》, 实行定位面积测产 、定株 、定时测其
生产能力。采用目测法和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 ,从而测出其
相关性能指标。
1 供试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自然地理概况 试验地为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
市高溪 , 位于东经 107°51′, 北纬 26°36′, 海拔 720m。该地区
历年平均气温 15.7 ℃, 最冷 1月均温 4.7 ℃, 极端最低气温
-9.7 ℃, 最热 7月均温 25.5 ℃, 极端最高气温 37.5 ℃,
≥10 ℃的积温为 4 840.6 ℃,年均降雨量 1 224.9 mm, 降水
日数 170.1日 ,相对湿度 79%, 年日照时数 1 220.1小时 , 全
年无霜期 279天 ,始霜期 11月 29日 , 终霜期 2月 21日。试
验地坡向偏东南 , 坡度为 5 ~ 15°。土壤为黄壤小土泥 , 耕作
层厚 10 ~ 30 cm, 土壤肥力中下 , 有机质含量为 3.37%, 全氮
1.08 g/kg,速效钾 153 mg/kg,速效磷 5 mg/kg, pH值 7.1。
1.2 引种材料 供试品种为扁穗牛鞭草 [ Hemarthriacom-
pressa(L.f.)R.BY.] ,由贵州省铜仁地区沿河县引进。
1.3 试验时间 2003年 5月至 2004年 11月 , 测产时间为
2003年 8月 9日至 2004年 8月 9日。
1.4 试验方法 (1)引种小区面积 2 066.7㎡, 播前采用人
工翻挖 , 并进行地面平整和使用化学(农达)除杂处理。 (2)
试验设 4个处理 , 即:A、施底肥并追肥组;B、施底肥但不追肥
组;C、不施底肥但追肥组;D、不施底肥且不追肥对照组。每
个处理均设置 6次重复 , 共设小区 24个 ,每小区面积 200㎡,
区间走道 50cm,小区随机排列。 (3)田间管理:本试验在种
茎扦插后采用人工浇水一次 , 之后未进行浇灌 , 每月定期拔
除杂草一次 , 未使用任何药剂进行防虫防病。 施肥情况:A、
B组底肥(为猪牛粪混合发酵肥)是在 2003年 5月 6日翻耕
时分别按 1 500 kg/667㎡进行混施;A、C组的追肥第一次是
在 2003年 5月 27日按 5.4 kg/667㎡的比例追施含氮 46%的
尿素 , 之后按同样比例每刈割一次追施一次肥;B、D未进行
追肥。
1.5 试验观测项目及评价标准
1.5.1 物候期双日下午观察 , 按常规记载。
1.5.2 产草量测定 采用人工刈割 ,每次测定点数为 6点 ,
每点面积 1 ㎡,刈割留茬高度为 5 cm。为减少边际效应和其
它因素带来的误差 , 在晴天或无露水情况下进行 , 并将沟的
面积列入测产面积计算。第一次测产在孕穗期 ,再生草产量
的测定在株高 40cm左右时进行。其评价标准采用 F检验
与 q检验进行分析。
1.5.3 株高测定 主要测其孕穗期和成熟期的株高。因牛
鞭草只开花而不结实 , 故只测孕穗期株高。方法是定位编号
10株 , 测量绝对高度 ,取均数为代表值。
1.5.4 生长(再生)速度测定 分别对 4种处理实行随定株
编号 , 以单位时间内植株累计增长的平均高度 , 计算其生长
(再生)速度。
1.5.5 越冬(夏)率测定 在每组小区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
两个平方米 , 于越冬前及次年春季返青后和当年夏 、秋前后 ,
分别统计样段中植株总数及返青数 ,求出越冬(夏)率。
1.5.6 茎叶比测定 该牧草品种系禾本科植物 , 宜在抽穗
前即孕穗初期 , 称取鲜草样品 ,将茎和叶分别称其重量 , 求出
茎叶比。
1.5.7 干鲜比测定 于孕穗期称取鲜草样品 , 自然风干至
恒重 , 求出干鲜比。
1.5.8 抗逆性观察 主要是对小区发生的冻害 、旱害和病
虫害等具体情况进行观察记载。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 据试验观察 ,牛鞭草扦插后 10天左右生根 ,
2周前后出苗 , 4周左右分蘖 , 当年 7月中旬拔节, 下旬孕穗 ,
8月初抽穗 ,继而 1周始花, 枯黄期至翌年 1月下旬 , 青绿期
221天。第二年 3月中旬返青 , 4月上旬分蘖 , 5月上旬拔节 ,
6月下旬孕穗 , 7月上旬抽穗 ,中旬开花 , 枯黄期至翌年 1月下
旬 ,青绿期 317天。经两年生育期观察 ,牛鞭草花期长达一个
多月的时间 ,在≥10℃的有效积温为 5 007.7℃的条件下 ,虽
有结实但种子不能成熟 ,未能完成其生育期(见表 1)。
2.2 鲜草产量 2003年 8 ~ 12月共测产 4次 , 2004年 5 ~ 10
月共测产 4次(见表 2)。
3贵州畜牧兽医        2005年        第 29卷      第 3期
表 1 扁穗牛鞭草物候期观察
处 理
生   育   期
播种或移栽期 出苗期返青期 分蘖期 拔节期 孕穗期 孕穗期株高(cm) 抽穗期 开花期 枯黄期
青绿期(天)
A 2003.6.1 6.14(15d) 6.30(31d) 7.14(45d) 7.28(59d) 101 8.6(67d) 8.13(74d) 2004.1.20 221
B 2003.6.1 6.14(15d) 6.30(31d) 7.15(46d) 7.28(59d) 96 8.6(67d) 8.13(74d) 2004.1.20 221
C 2003.6.1 6.17(18d) 6.30(31d) 7.15(46d) 7.28(59d) 97 8.6(67d) 8.13(74d) 2004.1.20 221
D 2003.6.1 6.17(18d) 7.5(35d) 7.18(49d) 8.2(63d) 84.9 8.10(71d) 8.17(78d) 2004.1.20 221
A 2004.3.11 4.8(28d) 5.13(63d) 6.26(107d) 107 7.5(116d) 7.12(123d) 2005.1.26 317
B 2004.3.11 4.8(28d) 5.13(63d) 6.26(107d) 101 7.5(116d) 7.12(123d) 2005.1.26 317
C 2004.3.11 4.8(28d) 5.13(63d) 6.26(107d) 101 7.5(116d) 7.12(123d) 2005.1.26 317
D 2004.3.11 4.8(28d) 5.13(63d) 6.26(107d) 91 7.5(116d) 7.12(123d) 2005.1.26 317
表 2 各组产量统计   (单位:kg)
组别 观察值 (重复数)
1 2 3 4 5 6
总和 均值(kg/㎡) 产量(kg/667㎡)
A 20.88 21.95 24.19 19.33 20.11 21.09 127.55 21.26 14 158.05
B 18.70 17.68 16.01 17.55 17.73 15.97 103.64 17.27 11 504.04
C 18.55 16.22 20.11 19.61 17.12 18.01 109.62 18.27 12 167.82
D 10.98 11.03 9.67 9.11 10.22 10.22 61.23 10.21 6 796.53
  A组平均 产量为 21.26 kg/㎡, B组平均 产量为
17.27kg/㎡, C组平均产量为 18.27kg/㎡, D组平均产量为
10.21kg/㎡。通过 F检验(F=78.08**),表明各处理平均数
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通过 q检验表明 , 施底肥又追
肥的 A组比 B组 、C组 、D组产量都极显著增高 , 施底肥的 B
组和追肥的 C组鲜草产量也极显著高于无肥的 D组 , 而 B、C
组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2.3 株高 于孕穗期进行 , 每组量测设有编号的 10株 , 取
均数为代表值。其结果(见表 3)表明追肥组与不追肥组的
平均株高差异显著。
表 3 株高测定 (单位:cm)
测量时间 A组 B组 C组 D组
2003.8.17 100 96.6 96.8 84.4
2004.7.12 106.4 100.7 101.4 90.7
2.4 生长速度 牛鞭草再生快 , 生长发育良好 , 其生长(再
生)速度详见表 4。生长(再生)速度的测定时间在 2003年 7
月 18日至 8月 7日(2003年 9月 5日至 11月 10日), 是在
测产区内量测设立的 10株固定编号的植株 , 取平均日增长
为代表值。
表 4 生长(再生)速度测定(单位:cm/d)
项目 A组 B组 C组 D组
生长 2.06 1.96 1.99 1.76
再生 1.07 0.90 0.88 0.68
2.5 越冬(夏)率 越冬率计算样段内越冬后返青植株与越
冬前植株总数之比率 , 越夏率则是计算段内越夏后与越夏前
植株的百分比。测定结果分别为 98.53%和 98.75%。
2.6 茎叶比 测定于 2003年 8月 9日至 2004年 8月 9日
的孕穗期进行 , 称取鲜草样品 , 将茎和叶分别称重(8次测定
累计数),叶鞘部分列入茎内 , 小穗列入叶内计算。 茎叶比为
4∶1, 干鲜比为 1∶4。 (见表 5)
2.7 抗逆性 抗逆性是直接影响牧草生长发育和利用效率
的重要因素。小区引种观察结果表明 , 牛鞭草能耐 -3.5 ℃
的低温 , 可抗 35.1~ 36.2 ℃的高温;在 2003年 6 ~ 8月夏旱
长达 60天的情况下无枯死现象 ,植株青绿无异常;试验期内
未有病虫害发生。
表 5 茎叶比及干鲜比测定 (单位:kg/㎡)
项目 A组 B组 C组 D组
茎 15.63 14.9 15.59 8.99
叶 3.85 3.8 3.94 2.25
鲜 20.89 18.7 18.4 10.98
干 5.18 4.72 4.8 2.7
3 讨 论
通过一年半时间的小区引种试验和中间示范与推广 , 扁
穗牛鞭草在整个试验期内的自然条件下 , 表现出产草量高 、
再生快 、抗旱 、抗寒 、耐热 、抗病虫害等特点。 其适应性广 , 抗
逆性和竞争力强 , 是建植人工草地 , 实施种草养畜的优良牧
草品种 , 适宜在自然地理条件与试验区类似的我州其它地区
推广种植。由于扁穗牛鞭草的繁殖和生长吸收营养主要依
靠地上匍匐茎 , 所以其对外界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极其敏
感 , 在水肥条件充足的条件下其产量急剧增长 , 适应我州温
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在建植时应保证水肥条件 ,以获取最高
产草量 , 为我州种草养畜服务。此外 , 牛鞭草主要采用地上
茎进行繁殖生产 , 而地上茎种苗的贮藏时间较短(仅有 7 ~
10天),这为牛鞭草的长途运输和交通不便的山区带来诸多
的不便。其营养繁殖体的保存 , 养畜经济效益和推广种植地
的海拔上限 , 均有待作进一步的试验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罗伟 张文 凌佐志.扁穗牛鞭草在贵州的生产管理及利用技
术.草原与草坪.2005, (1):22~ 24
2 陈永霞 张新全 杨春华等 .西南地区野生扁穗牛鞭草种质资
源形态多样性研究.中国草地.2005, (1):35~ 37
3 刘金平 罗红权 游明鸿 张新全等.扁穗牛鞭草的抗性与利用
途径.四川草原.2004, (10):12~ 15
4 张进国 黎纪凤.扁穗牛鞭草引种栽培试验.贵州畜牧兽医.
2003, (4)
收稿日期:2005-03-17
4 贵州畜牧兽医        2005年        第 29卷      第 3期